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细目一:概述一、痢疾的概念及源流1.痢疾的概念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2.痢疾的源流《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难经》称之为“大瘕泄”,指出“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

《伤寒论》、《金匮要略》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治疗痢疾的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天行毒气,夹热腹痛下痢”之说,以“痢”称本病,逐步为后世医家所接受。

《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宋代《济生方》正式用“痢疾”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丹溪心法》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清代有痢疾专著,如吴道琼的《痢症参汇》、孔毓礼的《痢疾论》。

二、痢疾的临床特征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痢疾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节讨论的内容以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而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痢疾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

外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

二、痢疾发生的病机痢疾病位在大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

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病理性质:初期多为实证,因湿热或寒湿所致。

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

病理演变:湿热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为疫毒痢。

如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收涩太早,关门留寇,正虚邪恋,可发展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的休息痢。

三、暴痢与久痢的病理特点及转化本病初期多为暴痢,属湿热或寒湿壅滞,表现为湿热痢或寒湿痢。

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湿热伤阴,形成阴虚痢;脾胃素虚寒湿留滞肠中,则为虚寒痢。

中医内科学痢疾-PPT精选文档

中医内科学痢疾-PPT精选文档

中医内科学课件
3、寒疟 ••症状:•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 ,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4、热瘴 •• 症状: • 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 、严重者神昏谵语, • 面红目赤,烦渴饮 冷,大便秘结, • 小便热赤,舌质红绛, 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青蒿素合清瘴汤
1、正疟
••• 症状:•寒战、发热头痛、出汗、症状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缓解,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2、温疟 •• 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口渴引 饮,尿赤便闭,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2019/2/22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预防调摄
本病为蚊传播,故应加强灭蚊、防蚊措• 施。•疟疾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瘴疟神志 昏迷者,应加强护理,注意观察病人体 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神志变化,予 适当处理。饮食以易于消化,•富有营养 之流质或半流;久疟要加强饮食调补。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鉴别诊断:
淋证-寒战壮热,伴腰痛尿频、尿急、 尿痛,小便常规异常。 风温 卫分-寒战发热、寒热往来无汗、 或微汗,伴表症。 气 分 - 寒 战 、 发 热 、 出 汗 热 不 退、伴气分里热症。 阴虚里热-午后潮热、低热为主、缠 绵难退。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5、冷瘴 •• 症状: • 寒甚热微,或呕吐腹泻,甚则 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香化浊 方药: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史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 症状。
患者是否有与痢疾患者接触史或食用 不洁食物史。
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和 脓细胞。
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
与阿米巴性痢疾的鉴别,阿米巴性痢疾的大便呈果酱样,无里急后重感,粪便 中可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细菌性胃肠炎
与细菌性痢疾的鉴别,细菌性胃肠炎无里急后重感,粪便中无脓细胞和红细胞。
并发症的诊断与鉴别
01
02
03
脱水
由于腹泻和呕吐导致水分 和电解质丢失,出现口渴、 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电解质紊乱
腹泻导致钾、钠、钙等电 解质丢失,出现乏力、心 律失常、肌肉抽搐等症状。
酸中毒
由于腹泻导致酸性物质在 体内积聚,出现呼吸深快、 意识障碍等症状。
03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汤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行气活血等 功效的汤药进行治疗。
中成药治疗
选择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痢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黄连素、 香连丸等。
针灸治疗
针刺治疗
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痢疾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中脘、天枢、关 元等。
艾灸治疗
通过艾灸刺激穴位,温通气血,缓解痢疾症状。常用的穴位有神阙、气海、关元 等。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 接种相关疫苗,预防痢疾 的发生。
调护方法
饮食调理
在患病期间,应选择清淡、易消 化的食物,如稀粥、蒸蛋等,避
免油腻、辛辣食物。
多饮水
补充足够的水分,保持身体的水电 解质平衡。
休息与护理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3.治 法: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4.代 表 方: 芍药汤加减
2020/1/24
中医内科学
21
(二)疫毒痢
1.症 状: 主症: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 烈,后重感特著;
兼症: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 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 欲绝。
2.证机概要: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3.治 法: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4.代 表 方: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2020/1/24
中医内科学
28
对迁延不愈之久痢,因病情复杂,正气 已虚,而余邪积滞又未尽,若单纯补涩,则 积滞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此 时治宜兼顾,于补益之中,佐以清肠导下祛 积,扶正祛邪,权衡运用。
2020/1/24
中医内科学
29
方 义: 本方具有调气行血,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赤多白 少,肛门灼热之下痢。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痢疾
【概述】
一、定义
定义: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 重,
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 肠道
传染病。 特点:1、季节性——夏秋季
2、传染性——肠道传染(粪口),或疫 疠患者接处史。
2020/1/24
中医内科学
2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和临床表现:
1.《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 2.《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有赤白痢、脓血痢、休息痢、蛊注痢等二十一
3.诱因:多有饮食不洁史,或疫疠患者接触史。
4.发病时间: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5.实验室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确立,非常重要。主要是大便涂片镜检和
细菌培养等项目。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

概述
▪ (三)范围 ▪ 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一些结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等,
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第十二页,共六十四页。
二、病因病机
第十三页,共六十四页。
第十四页,共六十四页。
▪ 病机要点 ▪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相关 ▪ 基本病机: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血败肉腐。 ▪ 病性:初实久虚、虚实夹杂。
第十页,共六十四页。
概述
▪ 清代蒋宝素称痢疾为“内痈” ▪ 其《医略十三篇·痢疾》云:“治痢之法,当参人治痈之义”。 ▪ 《名医指掌·痢疾》指出:“善治者,审其冷、热、虚、实、气、血之
证,而行汗、吐、下、清、温、补、兜、涩之法可也”。 ▪ 这些治疗原则,一直指导着今天的临床。
第十一页,共六十四页。
肛; ▪ (3)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弱。
第三十五页,共六十四页。
分证论治
▪ 2、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 3、方药:附子理中丸合真人养脏汤。 ▪ 赤石脂、罂粟壳:涩肠止泻; ▪ 肉豆蔻、诃子:暖脾温中止泻; ▪ 附子、干姜:温中散寒; ▪ 人参、白术、粳米:益气健脾和中; ▪ 当归、白芍、甘草:养血和血,缓争止痛;
概述
▪ 《诸病源候论·痢病候》将痢疾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痢 等21种痢病候。
▪ 病机方面强调“热毒致病”: ▪ “痢由脾弱肠虚,……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血痢者,热毒
折于血,入大肠故也。”
第四页,共六十四页。
概述
▪ 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制定为有名的白头翁汤与桃花 汤。
第十五页,共六十四页。
三、诊断
▪ 1、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不洁饮食史或疫痢患者接触史。 ▪ 2、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赤白脓血便。 ▪ 3、急性痢疾起病急骤,可伴有畏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痢疾PPT课件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痢疾PPT课件
1751年,编纂,总结历代所述。
病因
感受外邪
病因
饮食不节
夏秋之季,热郁湿蒸,湿热之邪 内侵人体,蕴于结肠而发病
气候乖戾,感受疫毒之邪
过食肥甘厚味,或生冷瓜果,滋 生寒湿、湿热,食积
食用不洁之物,痢邪从口而 入。
病机
感受湿毒,博结气血
湿热内蕴 感受疫毒 肥甘生冷 饮食不洁
湿热内蕴 疫毒熏灼 寒湿内阻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 《诸病源候论》将痢疾细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痢、 休息痢、蛊注痢等二十一种证候。
➢ 金元时注意到有传染性,有“时疫痢”之名。朱丹溪在 治则上强调通因通用。
➢ 刘河间善用辛苦寒药治痢,其“行血”、“调气”等治 则已称为日后治痢的重要原则。
➢ 明清后注重补脾肾。 ➢ 《痢疾论》又名《痢疾大全》,清代孔毓礼,成书于
分型论治
▪ 湿热痢 主症:身热腹痛,痢下赤白,舌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加减:痢下赤多白少者; 纯血痢下纯血鲜红者; 若湿重于热,痢下白多赤少者; 兼饮食积滞者; 若气滞腹痛甚者; 痢疾初起,兼见表证;表未解里热已盛者;表已解 而痢未血,神昏烦躁惊厥,或肢冷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 白头翁汤 加减 可加药物 热毒内陷心包,肝风内动者; 若热深厥深,及时抢救。
痢下血多者; 湿热未清者;

中医内科学课件-痢疾

中医内科学课件-痢疾

中医内科学
病理因素有湿热、疫毒、寒湿,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初期多实证, 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下痢鲜紫脓血,为疫毒痢;疫毒 上冲于胃,胃虚气逆,胃不纳食,称为噤口痢;外感湿热或湿热内 生,壅滞肠道,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则为湿热痢;寒湿邪气,内 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则为下利白多赤少之寒湿痢。
(一)辨证要点
1.辨久暴
中医内科学
暴痢,起病急骤,病程短,多见于夏、秋之季,腹痛胀满,痛而拒 按,里急后重,便后得减,多属实证;久痢,起病缓慢,病程长, 反复发作,腹痛绵绵,痛而喜按,里急后重,便后不减,多属虚证 或虚中夹实证。
2.辨寒热
中医内科学
下痢脓血,色鲜红,或黄色,甚至紫黑,浓厚臭秽,腹痛,里急后 重明显,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热;下痢赤白清稀, 白多赤少,不甚臭秽,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舌淡苔白,脉 沉细,属寒。


【学习目标】
1.掌握痢疾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 预防调护。
3.了解痢疾的中医适宜技术。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 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年四季均 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可散在发生,也可形成流行。
2.饮食不节
中医内科学
误食馒腐不洁的食物,或过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留滞胃肠,气 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发为湿热痢疾。或因夏月恣食生冷瓜果, 损伤脾胃,寒湿内生,阻滞肠道,壅滞气血,化为白冻脓血,形成 寒湿痢疾。
中医内科学
痢疾的发生主要有外感及饮食两方面,二者常相互影响,内外合邪 而发病。其病机是邪蕴肠腑,气血壅滞,肠道脂膜血络受损。邪气 积滞于大肠,气机阻滞,不能正常传导糟粕,故出现腹痛和大便次 数增多;肠中滞而不通,闭塞滞下,故腹痛、里急后重;肠间脂膜 受损则下痢赤白。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关,可涉及肾。

最新中医内科-课件-痢疾

最新中医内科-课件-痢疾
1、湿热痢 症状: 腹痛阵阵,痛而拒按,
痢下赤白 脓血, 腥臭,里急 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少, 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肠化湿导滞,调气行血。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
则便脓自愈”(刘河间)
方药:
芍药汤: 黄芩、黄连、芍药、当归、甘
草、木香、槟榔、大黄、金银 花、肉桂。
临证加减
6、休息痢
症状:久痢,下痢时作时止, 缠绵难愈,腹胀食少, 倦怠嗜 卧,每因饮食不当,或起居不慎 , 或受外邪,或过度劳累,或 思虑郁息而诱发, 发时大便次 数增多,夹有赤白粘冻,里急后 重,舌质淡苔腻,脉虚数。
治法:
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
代表方:连理汤。 用药:人参、白术、干姜、
临证加减
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舌质红,苔 黄糙,脉细数,属热毒深入营血, 神昏高热者,用犀角地黄汤、紫雪 丹以清营凉血开窍。
症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舌紫 黯,尿少,脉微欲绝者,应急服独 参汤或参附汤,加用参麦注射液等 以益气固脱。
3、寒湿痢 症状: 腹痛拘急,痢下赤白
粘冻,白多赤少, 或为纯白冻 ,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头身困 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代表方:黄连阿胶汤合驻车 丸。
常用药:黄连、黄芩、阿胶、 芍药、甘草、当归、干姜、 生地榆。
临证加减:
⑴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 舌干者,可加沙参、石斛以养阴 生律。
⑵若见痢下血多者,可加丹皮、 栀子、赤芍、墨旱莲、地榆炭以 凉血止血。
⑶若湿热未清,而见口苦、 肛门灼热者,可加黄柏、秦 皮以清解湿热。
饮食 肥甘厚味
阳盛--湿热壅滞
湿热痢
生冷瓜果

湿热传入营血→疫毒痢

中医内科学痢疾已完成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痢疾已完成PPT课件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 法进行诊断。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 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
质。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 卫生,提高免疫力,预防痢疾的
发生。
04
痢疾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 接触患者。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可分 为急性和慢性痢疾。
病因与病机
病因
主要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时邪疫毒侵犯人体, 与肠道湿热疫毒相搏,损伤肠道,脉络瘀滞,气血凝结,化 为脓血。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下注 肠道,与气血相搏,化为脓血。
病机
湿热疫毒之邪侵犯肠道,肠道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化为脓 血。湿热疫毒之邪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清浊不 分,混杂而下,形成腹泻。湿热疫毒之邪蕴结肠道,气机不 畅,传导失司,故见里急后重。
临床表现
01
02
03
症状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排赤白脓血便等。
体征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 濡数。
并发症
严重者可出现高热、脱水 、酸中毒等症状。
02
中医对痢疾的认识
历史沿革
古代中医对痢疾的认识
痢疾作为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自古以来就有记载。在古代医书中, 痢疾被称为“肠澼”、“滞下”等,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
05
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
病例特点
痢疾的典型表现,如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
诊断依据

中医内科学——痢疾最新版

中医内科学——痢疾最新版

日久因脾胃虚寒,
不足,累及肾阳 寒征象
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表虚现寒虚痢
3.痢疾失治,迁延日久
休息痢
正虚邪恋 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
四、病势
• 至于痢疾的预后与转归,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
判 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 汁,下痢纯血或如屋漏者重。同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病 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 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虚脱与否。一般来说,能食者 轻,不能食者重。因本病虽在肠,但肠与胃密切相连,如湿 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病伤正,胃虚气逆,噤口不食, 表现人口即吐,则称之为噤口痢,实属危象。下痢兼见发热不 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或虽见下痢次数减 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 人营血,邪陷心肝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 证。
严重。
3.诱因:多有饮食不洁史,或疫疠患者接触史。
4.发病时间: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5.实验室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确立,非常重要。主要是大便涂片镜检和
细菌培养等项目。
二、病证鉴别
• 痢疾与泄泻
三、相关检查
• 1、血常规: • 2、大便常规: • 3、便培养: • 4、其他检查:
染色法可提供快速诊断。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必要时可行X线钡剂,结肠 镜检查,有助于溃疡性结 肠炎,放射性肠炎的诊断, 亦可排除直肠肿瘤等似痢
非痢的病证。
【辨证论治 】
• 一、辨证要点
1.辨久暴,察虚实主次
• 2.识寒热偏重

中医内科-课件-痢疾

中医内科-课件-痢疾

治疗方法
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 等。
痢疾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过度进食生冷食 物,加强锻炼,增强 体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具体治疗方案请咨询 专业医生。
调护: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劳累,遵医 嘱治疗,注意饮食调 理。
CHAPTER 03
痢疾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
根据痢疾的不同证型, 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
痢疾的症状
01
02
03
04
腹泻
频繁排便,大便呈水样或粘液 脓血状。
腹痛
腹部疼痛,多位于左下腹,呈 阵发性。
发热
体温升高,可伴有寒战。
其他症状
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 等。
痢疾的病因与病理
病因
主要由志贺氏菌属引起,通过食物、水或接触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传播。
病理
志贺氏菌侵入肠道后,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 溃疡,产生粘液和脓血便。
03
02
病史摘要:腹痛、腹泻1周,黏液脓血便伴 里急后重
04
治疗:抗阿米巴治疗,补液支持
结局:治愈
05
06
讨论:该患者为阿米巴痢疾,通过抗阿米 巴治疗有效缓解病情。
典型病例三
患者信息:男性,50岁,厨师
01
病史摘要:腹痛、腹泻2周,
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02
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继发痢疾
03
治疗: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治
疗,补液支持
04
结局:缓解
05
讨论:该患者为溃疡性结肠炎
继发痢疾,病情较复杂,需综
合治疗控制病情。
06
CHAPTER 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证论治
脾病及肾,大便滑脱不禁者加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脱肛者可加升麻以升提下陷。
分证论治
3、寒热错杂 ①辨证依据 主症:胃脘灼热,烦渴,腹痛绵绵,下痢稀薄,时夹少量粘冻; 兼次症: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吐,四肢不温;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缓。
分证论治
②治法:温中补虚,清热燥湿。 ③方药:乌梅丸。 乌梅:涩肠止泻,生津止渴; 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止痢; 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温肾暖脾而祛寒; 人参、当归:益气补血而扶正。
分证论治
2、缓解期 (1)脾气虚弱 ①辨证依据 主症:腹胀食少,大便溏薄或夹少量粘液; 兼次证: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脱肛; 舌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分证论治
②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③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补中益气; 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 当归:养血和营; 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引下陷之清气上行。
辨证论治
4、虚证久痢,脾胃亏损,阳气不振,滑脱不禁,宜用温养之法,兼 以收涩固摄,慎用攻伐之品。 5、治疗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留邪或 伤正气。
辨证论治
初痢宜通,久痢宜涩; 赤者重用血药,白者重用气药。 初期多属实证; 久病之后,多属虚证。 治疗始终宜以照顾胃气为本。
概述
《证治汇补· 痢疾》曰:“无积不成痢,……痢起夏秋,湿热交蒸, 本乎天也。因热求凉,过吞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 热为多。气弱而伤于人者,阴寒为甚。湿土寄旺四时,或从火化, 则阳土有余,而湿热为病。或从水化,则阴土不足,而寒湿为病。”
概述
对休息痢的认识更为深刻,认为与积热未清,调理失宜,过服寒凉, 元气下陷,肾虚不固有关。 强调痢疾与脾肾的关系,如: 《医宗必读· 痢疾》:“痢之为证,多本脾肾。……在脾者病浅,在 肾者病深……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
六、分证论治
(一)湿热痢 1、辨证依据 (1)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 (2)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恶寒,头痛身楚,口渴发热; (3)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证论治
2、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3、方药:芍药汤。 芍药、当归、甘草:补血和营,缓急止痛; 黄芩、黄连、大黄:清热化湿解毒,推荡积滞;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以除后重; 肉桂:反佐,防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
分证论治
(四)阴虚痢 1、辨证依据 (1)下痢赤白粘冻,或下鲜血粘稠; (2)脐腹灼痛或脐下急痛,虚坐努责,心烦,口干口渴; (3)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分证论治
2、治法:养阴清肠。 3、方药:驻车丸。 黄连:清热坚阴,厚肠止痢; 阿胶、当归:养血和阴; 少佐炮姜:制黄连苦寒太过。 可加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和营止痛; 加瓜蒌润肠而滑利气机。
分证论治
4、瘀血内阻 ①辨证依据 主症: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 兼次症:腹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面色晦暗,或腹部结块, 推之不移;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②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分证论治
③方药:膈下逐瘀汤。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丹皮:活血祛瘀; 香附、元胡、乌药、枳壳:行气导滞止痛; 甘草:调和诸药。 ④临床应用 可与六君子汤间服,攻补兼施。
分证论治
(2)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3)方药:连理汤。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 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 (4)临床应用 可加槟榔、木香、枳实以调气化滞。
分证论治
还可用鸦胆子仁治疗: 该药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有清热解毒,治痢之功效,用龙眼肉包裹以防伤胃气,使药物直达 病所。 用法:以干龙眼肉包裹,成人每服15粒,每日三次,饭后服用,连 服7-10天。 出血及肝肾病患者慎用。
二、病因病机

病机要点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相关 基本病机: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血败肉腐。 病性:初实久虚、虚实夹杂。
三、诊断
1、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不洁饮食史或疫痢患者接触史。 2、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赤白脓血便。 3、急性痢疾起病急骤,可伴有畏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 愈。 4、疫毒痢(中毒性菌痢),则见高热昏迷,惊厥,肛指取便镜检有大量 红白细胞。 5、辅助检查:粪便镜检或培养。
概述
治疗方面: 金人刘河间提出: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明代张景岳强调: “最当察虚实,辨寒热”。
概述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 痢疾》:“至治法,须求何邪所伤,何脏受 病。如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因于气者 调之;因于血者和之。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 可以塞因塞因。” 清代喻昌创“逆流挽舟”之法,创活人败毒散。 并在《医门法律》云“引其邪而出之于外”。
辨证论治
2、辨寒热 寒证:痢下白多赤少,或晦暗清稀,无臭,面白,畏寒喜热,四肢 微厥,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弱者。 热证:痢下脓血,色鲜红,质稠恶臭,肛门灼热,或里急后重,口 渴喜冷饮,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论治
3、辨疫毒痢 高热不退,昏迷惊厥,急骤起病的儿童应注意。(中毒性菌痢)。 4、辨邪正盛衰 注意邪毒的强弱,胃气的虚实,阴液的存亡,阳气的消长。
四、鉴别诊断
与泄泻鉴别 相同点:二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皆由外感时 邪,内伤饮食而发病。 不同点:泄泻为粪质稀薄,次数增多,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常 伴腹痛肠鸣,泻后痛减。痢疾则便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便后 症状不减。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实证:病程短,年轻,体壮,腹痛拒按,便后里急后重症状减轻。 虚证:病程长,年老,体弱,腹痛绵绵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
分证论治
(五)虚寒痢 1、辨证依据 (1)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 (2)腹部隐痛,排便不爽,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痠怕冷,或脱 肛; (3)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弱。
分证论治
2、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3、方药:附子理中丸合真人养脏汤。 赤石脂、罂粟壳:涩肠止泻; 肉豆蔻、诃子:暖脾温中止泻; 附子、干姜:温中散寒; 人参、白术、粳米:益气健脾和中; 当归、白芍、甘草:养血和血,缓争止痛;
概述
清代蒋宝素称痢疾为“内痈” 其《医略十三篇· 痢疾》云:“治痢之法,当参人治痈之义”。 《名医指掌· 痢疾》指出:“善治者,审其冷、热、虚、实、气、血 之证,而行汗、吐、下、清、温、补、兜、涩之法可也”。 这些治疗原则,一直指导着今天的临床。
概述
(三)范围 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一些结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 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概述
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制定为有名的白头翁汤与桃 花汤。 湿热痢:白头翁汤; 虚寒久痢:桃花汤。 痢疾病名首见于宋· 严用和《济生方· 痢疾论治》,云:“今之所谓 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概述
金元时代已认识到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称为“时疫痢”,如 《丹溪心法》曰:“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 明清时期对痢疾的认识更趋深入,进一步阐发了痢疾的病因病机和 辨证论治。 提出痢有伏积,所谓“无积不成痢也”。 因外感、内伤者,根据人体所盛、气虚的不同,发病有热化、寒 化二途。
分证论治
2、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3、方药:白头翁合芍药汤。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 黄连、黄芩、黄柏、秦皮、大黄:清热解毒化湿。 芍药、当归、甘草:补血和营,缓急止痛;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以除后重; 肉桂:反佐,防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
分证论治
4、临床应用 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加芍药汤调气和血; 夹食滞,加枳实、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 积滞甚者,痢下臭秽难闻,腹痛拒按,加大承气汤通腑泄浊,消积 下滞;
分证论治
肉桂:温补脾肾,消散阴寒; 木香:理气醒脾,使补涩之品不壅滞气机。
分证论治
(六)休息痢 辨证重点:时发时止,终年不愈; 临床分为发作期及缓解期。
分证论治
1、发作期 (1)辨证依据 ①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脓血; ②倦怠怯冷,嗜卧,食少; ③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分证论治
4、临床应用 兼有表证者,用活人败毒散解表举陷,逆流挽舟; 身热汗出,脉促,表邪未解,里热炽盛者,用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 夹食滞者,可加用枳实导滞丸; 表证已减,痢尤未止,加香连丸调气清热。
分证论治
(二)疫毒痢 1、辨证依据 (1)起病急骤,壮热,痢下鲜紫脓血; (2)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甚或四肢厥冷,神昏谵语,痉厥抽 搐; (3)舌红绛,苔黄燥,或苔黑滑润,脉滑数或脉微欲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证论治
(三)寒湿痢 1、辨证依据 (1)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 (2)脘闷,头身困重,口淡,饮食乏味; (3)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分证论治
2、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3、方药:不换金正气散 苍术、厚朴、半夏、藿香:健脾燥湿,温化寒湿;陈皮:理气散满。 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健脾。可酌加芍药、当归以活血和营。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韩华刚
医 道 虽 繁 ‘ 而 可 一 言 蔽 之 者 曰 阴 阳 而
本节内容为2个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痢疾的概念、传染性和流行情况;了解痢疾的预防和转归; 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掌握痢疾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要点;掌握 痢疾各证候的辨证论治和疫毒痢的救治措施。 教学内容:痢疾的概述(包括其定义、病名、历史沿革、范围)、证候特 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转归预后、预防 与调摄等。 教学重点:掌握痢疾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及疫毒痢的 救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