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赏析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赏析(15篇)

《水调歌头》赏析(15篇)

《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赏析(15篇)《水调歌头》赏析1编修公易镇武昌,安阳岳浦作歌头一片,奉祖行色。

甫再拜。

鲁口天下壮,襟楚带三吴。

山川表里营垒。

屯列拱神都。

鹦鹉洲前处士,黄鹤楼中仙客,拍手试招呼。

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

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

寂寥霸气,应笑当日阿瞒疏。

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

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

此词作者为岳飞之孙岳甫。

据《全宋词》其名下简介推知,岳甫主要活动在孝宗、光宗年间,南宋覆亡前宋金对峙之际。

胡尘未已,烽烟时烈。

送人移镇武昌,从国难时艰的大局需要着眼,语多劝勉和激励,弹拨的是那个时代的爱国主调。

词中所谓“神都”,即京都临安。

封建官员向来看重在京城供职,接近权力中心,享受优渥;而不愿外放,尤其视任所偏远者为畏途。

行者身份是编修,参与国史实录的编纂者,也可能在国防机关枢密院掌文字,均清要之职,而武昌则西距杭城千里。

现在编修楼某要易地任职,驻镇武昌了,看来他显出了一些不痛快。

词上片歇拍处说得颇明白──“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莫诵”是清楚的劝止、勉慰。

三国时吴统治者孙皓一度从建业迁都武昌,上层人士反对迁都,造作歌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现在词人对行人说,不要讲“不食武昌鱼”,而是应该到武昌去。

劝止之语放在上片结末处,很有份量,因为前面七句分两层,说的是武昌形势重要、武昌人物美好。

这两点说得很充分,出一“莫诵”便自然而有力。

“鲁口天下壮”,发语雄断,振领全篇。

第二句直接点“壮”之原因,第四句“拱”字,又对“壮”字作了作用上的补充,四句神完气足,笔势浑成。

鲁口当即指武昌一带。

武昌形势险要,雄踞京华上游,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金元侵略者南犯,或由下游取扬州、润州,或由武昌犯潭州再西上东下,均证明了武昌居战略之要冲。

“襟楚带三吴”,襟、带均名词作意动用:以楚地为襟,以三吴为带。

意为,譬如人的衣着,楚地是武昌的襟领,三吴(宋时约指常州、苏州、湖州一带)则是它长长的飘带;它昂首荆楚,顾视湖杭,举措拂拭间,牵动全身。

苏轼诗词名句赏析

苏轼诗词名句赏析

苏轼诗词名句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处】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鉴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出了诗人经历挫折后那份坦然,那份平静。

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

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

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

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

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鉴赏】“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

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

“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原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鉴赏】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

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

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原诗】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轼《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①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B.此词上阕开头四句,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

C.“一千顷”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

D.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流露出对仕途不满的哀怨之情。

16.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上阕。

(6分)
参考答案:
15.D(“流露出对仕途不满的哀怨之情”分析错误,全词体现出诗人坦荡与旷达,并无对仕途不满的哀怨之情。


16.①开头四句实写,描绘快哉亭的优美图景;②“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

③虚实结合,使得情致曲折蕴藉,意境开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赏析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赏析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译文: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也题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这首词上阕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忆及早年在扬州平山堂见到的山光水色。

由此及彼展开思路,对先师的怀念,对快哉亭前风景与平山堂前风光相似之观感,还隐隐透露今日词人遭厄运与当年醉翁受挫。

下阕写亭前所见长江景观。

所以全篇之要旨在下阕。

其以“风”为线索,突出浪中“白头翁”形象,“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两句更是突出地刻画了一个不怕风吹浪打出没于浪涛之间的老船工的形象。

此词富于联想象征,写景之中抒发心志,气魄宏大而有感染力量。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此词于公元1082年(元丰六年)六月作。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湿青红:谓漆色鲜润。

平山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醉翁:欧阳修别号。

“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一叶:指小舟。

白头翁:指老船夫。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苏轼)原文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苏轼)原文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苏轼)原文《落日绣帘卷》作者: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①。

长记平堂上②,欹枕江南烟,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③,未解庄生天籁④,刚道有雌雄⑤。

一点浩然气⑥,千里快哉。

【注释】①作:建造。

湿青红:湿润的青漆、红漆颜色。

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鲜润清新。

②湿青红:谓漆色鲜润。

③平山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④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⑤醉翁:欧阳修别号。

⑥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⑦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⑧一叶:指小舟。

白头翁:指老船夫。

⑨堪笑三句: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

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

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

《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

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

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⑩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

《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

(11)刚道:硬说的意思。

(12)浩然气:《孟子公孙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人把这浩然之气看作是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

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

怀民名梦得,又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

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

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

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的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的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的阅读答案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③。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

张偓佺,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

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

③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

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1.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

B.“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来写诗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

C.“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于“天籁”的说法。

D.“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

2.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项是(3分)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

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参考答案1.(3分)C(“批评……”有误)2.(3分)C(“巴山夜雨涨秋池”属于实写)3.(6分)相同点:两词都表达了贬谪境遇中苏轼的豪迈旷达的情怀。

(2分)不同点:《念》词借古抒怀,借周瑜卓越不凡、青年功成来反衬自己壮怀难酬、老大未成的忧愤与失意。

《水》词借景抒情,借白头渔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之举,来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正气浩然的精神。

苏轼《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

①作:建造。

湿青红:湿润的青漆、红漆颜色。

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鲜润清新。

②平山堂:在江苏扬州市,欧阳修所建。

③兰台公子:指宋玉,他曾任兰台令,相传兰台故址在湖北钟祥县境内。

④天籁:万物发出的自然之声音,这里指风声。

⑤刚道:硬要说,偏说。

(1)词的上片写景,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作者通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下片作简要阐释。

(3)词的上片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4)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这首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这句评语中的“超旷”表现在下片哪些方面?(3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实写,描绘了亭下江水与碧空相连,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或卷起窗帘,看见的亭台连水,碧水连空,水天一色的胜景)。

“长记”一词点明“平山堂”之景是回忆,属虚写,描绘了作者在此领略的江南那种山色若隐若现,高远空濛的景致。

(2)下片先写平静澄澈的江面突然大浪掀起,老渔翁沉着与风浪搏击的场景,来表现虽然人生风云变幻,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指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的哲理。

(3)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苏轼在黄州快哉亭写下一首很有哲理的词,词人在写景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读来启迪人心

苏轼在黄州快哉亭写下一首很有哲理的词,词人在写景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读来启迪人心

苏轼在黄州快哉亭写下一首很有哲理的词,词人在写景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读来启迪人心亭台楼阁是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它们大多修建于风景名胜和交通要塞之处。

古代文人与亭台楼阁有着很深的交集,他们来到这里,要么凭吊古人,要么游子怀乡,要么送别亲友,要么抒发内心世界。

正是因为这诸多的交集,亭台楼阁自然也就成为古代文人们抒发感情的主要场所了。

宋代欧阳修在滁州醉翁亭写下了优美的游记《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两句名言让多少人放下了牵绊,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情山水,欣赏山水相映的美好;李白在劳劳亭写下了伤感的送别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折柳送别让多少人为离别而伤怀。

唐代诗人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唱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李白在南京凤凰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律诗《登金陵凤凰台》。

岳阳楼“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提起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人们脑海中会很自然地浮现出北宋范仲淹的古名文《岳阳楼记》,以及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王勃登临江西南昌滕王阁,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滕王阁》诗和序。

说了这么多古代文人与著名建筑的交集,似乎漏掉了一位。

哦,对了,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

苏轼一生仕途沉浮,经历过许多世事,他担任过礼部尚书也当过太守,也曾仕途跌宕,因言获罪,九死一生。

苏轼一生步履不停,走过许多地方,从密州、定州、杭州走到徐州、黄州,最后又走到海南儋州。

苏轼画像苏轼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总结了自己一生,他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恰恰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六月,苏轼来到黄州。

在黄州,苏轼度过了将近五年的时光,黄州早已成为他生命里的第二故乡。

在黄州,苏轼没有职务,也没有收入来源。

他为了养家糊口,就找了一块坡地开垦,苏轼还给这块地起了一个叫“东坡”的名字,这就是苏轼被人们称为“苏东坡”的来历。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作者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苏轼《水调歌头》赏析,希望能帮到你!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1)这是苏轼一首著名的中秋词,此词构思奇特,境界清虚,胸襟豁达,才气飘逸,历来被推为写中秋词的绝唱。

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可以说不假雕饰,洗尽铅华,如出天籁。

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迈高洁的情怀撼人心魂。

全词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同时又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诗人感人的人格魅力。

因此,九百年来,传颂不衰,深得人们的喜爱。

中秋月圆人不圆,这对于经历了诸多人生坎坷、兄弟天各一方的苏轼来说,举头望月,情何以堪?古人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朋友离别、骨肉分散,可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唐宋以来,出现了许多写离情别绪的诗词。

那么,苏轼的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这种至真至深的情的呢?虽然此词用了明白如话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进行抒情和说理,但是却摈弃了线性平面的抒情方式,而采取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为抒情方式的丰富性和行文的跌宕有致,寓情于景,寓情于理。

开头几句为一个层次,接连问月问年,好似屈原的《天问》,起得奇崛,情思高远。

又逢佳节,皎月当空,面对皎洁的月色,浩渺的宇空,诗人神思飞扬,情怀激荡,不禁对月发问,明月您何时开始有?天上如今是何年何月?这问月问年,好似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表达了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自然、对人生的思索。

美好的月色令人陶醉,月宫仙殿令人神往,因而,诗人也设想自己是月中人,像“谪仙”李白一样,想“乘风归去”。

但又怕月宫金殿,虚寒寂寞,怎比得上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温暖亲切。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是咏月佳作,表达诗人对明月的向往之情以及对人间的眷恋之意。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苏轼【原词】:水调歌头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

①作:建造。

湿青红:湿润的青漆、红漆颜色。

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鲜润清新。

②平山堂:在江苏扬州市,欧阳修所建。

③兰台公子:指宋玉,他曾任兰台令,相传兰台故址在湖北钟祥县境内。

④天籁:万物发出的自然之声音,这里指风声。

⑤刚道:硬要说,偏说。

【翻译】落日时分,我卷起锦绣窗帘,快哉亭下,亭连水,水连空,(水天一色)。

我知道你是为了我才新建造的这座亭子,窗户上青红油漆都还没干呢。

我经常记起在平山堂上,倚靠着枕头躺着欣赏烟雨迷蒙中的江南,看见一只孤单的鸿雁越飞越远,直至隐没在遥远迷蒙之中。

(在这快哉亭上),我体会到了醉翁说的话:“山光水色若有若无,若隐若现”。

宽达一千顷的广阔江面,全都像镜子似的洁净澄澈,水面倒影着碧绿的山峰。

忽然波浪涌起,掀动激荡着一只小船上的白头老人。

可笑兰台公子,不理解庄生所说的天籁的美妙之处,硬说风分为雌雄。

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

【赏析】:此词上片前四句以实笔写景,目光由远及近,然后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后五句写平山堂,实际是以虚笔写快哉亭,二者风光一致,对欧阳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见得亲切;过片五句再次转回到目前,江面由静谧安闲而忽然波澜汹涌,作者视角也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渔翁,最后三句议论和两句抒情即由此生发出来,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这是作者寻找的内在超越之路。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首著名长调。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苏轼词作中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水调歌头进行详细的赏析,以揭示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思想价值。

一、词人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文学成就极为卓越,诗、词、散文均有卓越的成就,尤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的词作风格豪放、意境深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背景介绍这首水调歌头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正赶上中秋这一不眠之夜而又“大醉”,于是他“作此篇兼怀子由”。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词前小序交待了作词的时间和缘由。

三、词文赏析1.词牌与题目水调歌头是词的一种形式,属于长调。

这首词的题目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点明了作词的时间、原因和背景。

2.词意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词以问句开头,表达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通过“把酒问青天”的描绘,展现出词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洒脱的气质。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继续对明月进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词描绘了词人想要乘风归去,但又担心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心理。

这反映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两句词描绘了词人舞动清影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同时,也表现了他超脱尘世的理想追求。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几句词描绘了明月照在朱阁、绮户上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月光的赞美和向往。

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对月亮圆缺变化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感慨人生中有许多遗憾和无奈,但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态度。

苏轼最经典的13首诗词鉴赏

苏轼最经典的13首诗词鉴赏

苏轼最经典的13首诗词鉴赏展开全文苏轼,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一位风流倜傥的才子,一名政绩显耀的官僚。

他是中国士大夫完美个性和人格的化身,他的诗词更是流芳千古,现精选苏轼最具代表性的13首诗词,供大家品读。

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哲理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迷在局中者看这个世界,就像庄子笔下的井蛙与夏虫一样,永远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2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烟雨蒙蒙,西湖都有一种不可言说的迷人,只有西施可以比拟。

到底是苏轼成就了西湖,还是西湖成就了苏轼?3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作者将花拟人,让本诗极具艺术魅力。

夜阑人静,人却无法入眠,如何度过这漫漫长夜?有海棠花作伴,就不会孤寂,点亮蜡烛,它就不会睡去,就是心灵的港湾。

4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本诗是苏轼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竹林、桃花、蒌蒿、芦苇、鸭群、河豚、春水,让本诗富于画面感。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作者通过奇思妙想,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精神。

上阕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

下片写赏月后的感受。

作者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了物我交感,人月合一的境界,意境深邃,使得本词成为千古绝唱。

6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精心整理“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千顷旷阔的江水,都清澈明净如镜,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

忽然一阵巨风,波涛汹涌,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起伏。

可笑的是那兰台公子宋玉,还没弄懂庄子所谓的天籁,偏说风有雄雌之分。

其实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般的正气和节操,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般舒适快意。

【赏析一】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

词人以议论入词,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远,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和昂扬的感召力量。

在陈亮的词作中,此篇堪称为压卷之作。

【赏析二】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

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

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

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

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苏轼水调歌头的诗词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的诗词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的诗词赏析苏轼水调歌头的诗词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该词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每一首古诗词曲,都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的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原文】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1、水调歌头:词牌名。

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2、达旦:早晨;白天3、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4、但:只。

5、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

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

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
这首词上阙望月,下阙怀人,词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聚散离合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苏轼)(2)原文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苏轼)(2)原文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苏轼)(2)原文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

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1。

苏轼豪情壮志的诗句

苏轼豪情壮志的诗句

苏轼豪情壮志的诗句篇一:古诗词名句好句(苏轼)-123古诗词名句好句(苏轼)-123.txt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

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日的自己有太多担忧。

古诗词名句好句(苏轼)-123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鉴赏】“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

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妙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

“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叮嘱他人要格外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妙的时间。

【原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鉴赏】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

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宏伟气概。

登高望远,迎风矗立,最简单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确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原诗】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突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出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人生就像梦幻一般,所谓英雄豪杰,所谓事业功名,在时间巨流的无情冲击下,必将“灰飞烟灭”。

想起来还是拿起浊酒,尽情地喝上几杯,并且以此祭江上的明月。

樽,是指酒杯。

酹,是指酒祭。

感叹年华易逝,人事无常,功名富贵本是一场空幻,内心不由感到沉痛而哀痛。

最终豁然通达,就以此二句作结:“何必在乎人生如梦呢?还是喝酒吧!”此时心情已转为开朗、旷达,因此这两句词中便显露出一种意兴潇洒的豪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赏析《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作者:宋·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1.此词于公元1082年(元丰六年)六月作。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2.湿青红:谓漆色鲜润。

3.平山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4.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5.醉翁:欧阳修别号。

6.“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7.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8.一叶:指小舟。

白头翁:指老船夫。

9.“堪笑”三句: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

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

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

《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

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

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10.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

《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

11.刚道:“硬说”的意思。

【赏析】此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

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

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

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

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

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

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

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

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

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

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扩展阅读:苏轼的词作成就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轼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

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

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

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扩展阅读:苏轼的主要作品古文《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诗歌《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词作《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江南腊尽》《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醉翁操·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