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8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8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8篇)教学目标: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有关“月”的诗句。

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

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

(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宇宙人生(理)相思愁情(情)十、拓展练习:(作业)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篇二设计说明:《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孤篇横绝”的名篇,千百年来已经被专家名流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解读,要想谈出新意难度很大。

那么作为课文这篇名作应该怎样教,我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展示我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种思路:在反复吟咏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歌作为最讲究艺术的文学体裁的整体美感,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缘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内蕴的解读中,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情景关系等,读出诗义,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高一语文选修《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选修《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选修《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用时:80分钟共4页 2013年6月16日编写人:审核人:高一语文组《预习案》【学习目标】1. 流畅诵读,感悟诗歌。

2. 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

3. 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

【知识链接】1.作家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

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2.作品《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所以名垂后世。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自读认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滟滟..()霰.()徘徊..()捣衣砧.()汀()碣.石()2.特殊句式①昨夜闲潭梦落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知乘月几人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白云一片去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倒装句,应为“昨夜梦花落闲潭”倒装句,应为“不知几人乘月归”倒装句,应为“一片白云悠悠去”3.整体把握【全诗结构】春江花月夜月下之景(1——8句)月色无垠月色纯净画意月下之思(9——16)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月下之情(17——36)思妇怀远游子思归诗情【抒情层次】《探究案》1.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

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图画,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春江花月图——画面美,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画面清丽,色泽柔和——良辰美景(1)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实行描绘。

(2)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

(3)意境——幽美恬静。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第 周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4、在本诗的情、景、理的鉴赏中,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学习作者对人生追求与热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1、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2、理解诗的过人、独特之处。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课 题 主 备 审 核 使用教师编 号 编写时间 《春江花月夜》 (第1课时)李庭娜支彦20482015、11、10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诗大家课前已读过,也思考过,大家对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就整体而言有何见解和感受?请谈谈你。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春江花月夜一、 学习目标1. 学习《春江花月夜》,理解诗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体会诗歌诗情、画意、哲 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2. 了解一些诗词鉴赏常用术语,继续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知识:3. 背诵《春江花月夜》:4. 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二、 学习重难点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可怜:值得怜悯;可爱:可惜。

月华:月光:(二)理解鉴赏阅读《春江花月夜》,回答下列问题3. 划分这首诗的层次结构,概扌舌每个部分的大意,并简述诗歌的脉络。

(B 级)明确:分成三个部分:开头丿I 句为第一部分,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 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 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从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 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本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月亮升起一月下美景一月下思妇一月亮落下)作为全 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 情景目标1、3三、学习过程(-)基础知识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淞淞ydn纤尘xidn 似霰xidn皎皎jido 2. 解释下列词语淞淞: 宛转: 芳甸: 纤尘: 皎皎: 江Bt :ZE Bl- pdn 扁舟pian 捣衣砧zhOn 碣石ji6水中月光闪烁的样子。

曲折:辗转。

芳草丰茂的原野。

微尘,也比喻微细污垢。

形容很白很亮。

江边。

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4.试概括诗的主旨。

明确: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5.请根摇开头的八句诗句,结合自己的想象,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景象,不少于200字。

《春江花月夜》课时导学案1

《春江花月夜》课时导学案1
四、延伸拓展:
教师点拨:本单元的欣赏指导一再强调鉴赏诗歌要“置身诗境,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训练这种能力。宋代有位词人叫“张先”,他的诗作不是很出色,但他对“影子”的体会与描写可以说无人能比,其中有三首写影子的名句最有特色,人送外号“张三影”,下面是他的写“影”名句,请发挥想象,体会它们的意境美。
“链式课堂”课时导学案(共案)
课题
《春江花月夜》
备课时间
执笔人




知识与技能
(1)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2)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情画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性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2)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感悟旋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引导学习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大家知道,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顶峰时期,可以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盛唐之所以出现如此繁荣的景象,有一个人功不可没,此人处在初唐与盛唐的过渡时期,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等四人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合称“吴中四士”(因其均为江苏扬州一带人,属“吴中”),只可惜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已失传,目前全唐诗中仅收两首,其中一首《代答闺梦还》因写闺情,毫无特色;但另一首非常有名,人称“孤篇横绝全唐”。又有人评价这首诗是“点亮盛唐兴象的艺术灵光”。这个人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1)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
(2)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
(3)无数扬花过无影《木兰花》——《木兰花》




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总结本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任课教师
高二语文
授课班级
高二年组
导学案制作时间
核心
素养
1、学会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物、哲理与情感浑然天成之美。
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
重难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物、哲理与情感浑然天成之美。
学习过程
4、导入新课
5、分析鉴赏
1本诗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相比,在书写游子思妇离愁别恨的范围和境界方面有什么不同?有人说张若虚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上升到天下的离人思妇,你怎样理解?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3、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扫除生字
滟(yàn)霰(xiàn)扁舟(piān)砧石(zhēn)芳甸(diàn)浦(pǔ)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2、学生朗读②语速缓慢,读出辽阔与苍茫,寂寞与空旷之感;
读出沉重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3、录音朗读
四、合作探究
诗歌重在淑清、说理,而抒情、说理又离不开写景,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对景、情、理相融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佚名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2、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47年-约730年),字、号均不详,主要活动于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时间主备人学习目标:1、找出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诗歌的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懂得诗人由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学习重点: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结合书本P6注释)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熟读诗歌,结合诗后注释理解全诗大意,说得出全诗表达的情感。

二、课堂学习探讨(一)导入新课(二)预习检测(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关于层次划分有很多观点,请选用自己心仪的,答案仅作参考)( 1-8 )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春江花月夜(教师)【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诗歌的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2.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即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形象即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客观事物的形象即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3.诗歌的意境“意境”也叫境界,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在理解和认识生活的基础上的主观感受;所谓“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

两者相互渗透,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因此,所谓“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了这首诗,在脑海中立即会显现出一幅李白在长江边上送别友人的图画:烟花三月,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后站在长江岸边,望着那远去的船帆越来越小,最后成为一个白点,消失在那远方的天水交际处,而诗人还久久地伫立在江岸边,望着那滚滚的向天际流去的江水……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分别时的离情别绪,都完全融入具体的景物描写之中。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doc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doc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一、目标展示1、知识利能力: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归纳占诗中常见意象表达的含义。

2、过程和方法: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2、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二、学导结合第一课时(一)学生参考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朗读文本,自主学习文本。

(二)至点标注自然节次,圈注主要的疑难问题。

(三)教师有侧重点地点拨,提示,结合相关练习安排。

一、导入新课在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唐代诗坛,有一位诗人,一生仅写了两首诗,却凭借其中一首成就了千古美名,那首诗也被称为“孤篇横绝”“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流传千古的,《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首让无数人迷醉,让无数人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1、作者简介作者: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江苏扬州人。

张若虚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唐诗发展进入空前辉煌时期的前奏。

张若虚从小致力于诗文学习,以擅长诗歌而闻名于世,与当时的贺知章、张旭、包融,并有“吴中四士”之称。

赴长安求官时,他曾以“文辞透逸”一度表动过京城,不知为什么,张若虚的仕途却不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仅做过一任兖州兵曹地方小吏。

张若虚的作品,今仅存诗两首,其一便是上面这首脍炙人口、并使他名垂后世的《春江花月夜》。

另一首为五言律诗《代答闺梦还》,两首均收入《全唐诗》。

《春江花月夜》一向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诗人以清新白然的笔调、反复咏叹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绮丽景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廖廓静谧的迷人境界.《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为陈后主所作。

" 《乐府诗集》中收录的一些《春江花月夜》,多为五言四句,且内容平平。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doc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doc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生版).doc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doc《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师荣兰马俊丽审核人:张海敏班别: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意的理解体会诗歌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丰富的诗情。

【学习重难点】理解体会诗歌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使用说明】1.课前阅读课文,并用10分钟完成【自主学习】和【整体感知】;2.课堂完成【合作探究】;3.课后用15分钟完成【巩固提升】。

【知识链接】一、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是整体的, 空灵的。

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启发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

即“境生象外”。

二、诗歌赏析方法指导请认真阅读课本p22-24的“赏析指导”,用笔勾画重点,明确以下知识点:1、什么是置身诗境?反复诵读诗文,借助联想和想象, 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2、如何置身诗境?a.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和诗人取得共鸣;b、通过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c、充分发挥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3、什么是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会诗歌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4、怎样缘景明情?a、意象组合法:将诗中简单排列的意象连缀起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生版)编制人:师荣兰马俊丽审核人:张海敏班别: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意的理解体会诗歌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丰富的诗情。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能力目标】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学习重点】掌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意境【学习难点】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记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指导反思巩固教学步骤:【知识链接】(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清商曲辞、吴声歌。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

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三)古今评价:*《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日本汉学家还居然说中国古代只有两首好诗,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欣赏】欣赏名家诵读【思考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诗歌的题目点出了几种意象?这些意象中重点强调哪一意象?2、围绕这个意象诗人写了哪些内容请梳理出诗的结构(提示:本诗可以分为三层)二、小组探究1、开头八句写了哪些意象?请找出来。

2、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图画。

3、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么样的遐想(人生哲理的思考)?4、张若虚的人生哲理和我们学过的诗歌中的哲理有何不同?三、小组合作展示诵读【作业】背诵全诗。

关于《春江花月夜》教案三篇

关于《春江花月夜》教案三篇

关于《春江花月夜》教案三篇关于《春江花月夜》教案三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

板书课题、作者二、诗歌美读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6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6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6篇)欣赏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有关“月”的诗句。

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

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

(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明确:月。

写月的诗句最多。

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

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

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宇宙人生(理)相思愁情(情)十、拓展练习(作业):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拓展阅读:《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第一课时【导】1、导入在我国古今文学长廊里,无数文人墨客对月兴叹,月亮一直是他们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从而写下了无数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

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读到了很多关于月的诗句,如:“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照松间”的宁静恬淡;“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

等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导学核心素养目标:思维与审美1.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学重点】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知识卡片】1.作者简介张若虚,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存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背景展示《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

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

其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

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循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通用13篇)专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通用13篇)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了解音乐和文学共同的美。

4、学习如何将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音乐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

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

20世纪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g乃归舟及尾声。

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2、简介。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3、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二、音乐分析。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8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8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8篇)欣赏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教学方法:1、多媒体2、诵读赏析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一)赏析美景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3、概括景物特点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4、方法指导: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二)、品悟月下哲理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2、探究研讨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明确:相同:感慨宇宙永恒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3、诵读诗文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三)体悟月下情思1、解读诗歌情感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明确: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把握月与情的关系,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4、解读明月意象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教师点评齐读,感受相思四、鉴赏小结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五、美读诗文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教师范读学生再自读揣摩六、课堂总结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七、作业布置自读,背诵全诗欣赏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二专题目标:1、能够感悟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春江花月夜一、学习目标1.学习《春江花月夜》,理解诗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体会诗歌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2.了解一些诗词鉴赏常用术语,继续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知识;3.背诵《春江花月夜》;4.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二、学习重难点目标1、3三、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滟滟yàn 似霰xiàn 纤尘xiān皎皎jiǎo江畔pàn扁舟piān捣衣砧zhēn碣石jié2. 解释下列词语滟滟:水中月光闪烁的样子。

宛转:曲折;辗转。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纤尘:微尘,也比喻微细污垢。

皎皎:形容很白很亮。

江畔:江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可怜:值得怜悯;可爱;可惜。

月华:月光;(二)理解鉴赏阅读《春江花月夜》,回答下列问题3.划分这首诗的层次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并简述诗歌的脉络。

(B级)明确:分成三个部分: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从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本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月亮升起—月下美景—月下思妇—月亮落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4.试概括诗的主旨。

明确: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主旨)5. 请根据开头的八句诗句,结合自己的想象,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景象,不少于200字。

明确:(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6.如何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对生命与宇宙的思考?(学法提示:抓住“无穷”“相似”等词语,并与传统文化中对人生的思考作比较)明确: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

7.说说“可怜楼上月徘徊”中“徘徊”一词的妙处。

明确:运用拟人手法,既传神地写出浮云游动,月光明灭不定的情景,又写出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头徘徊不忍离去。

以月亮的真诚依恋,烘托思妇绵绵不绝相思之苦。

8.“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浅跃水成文”两句为什么引入“鸿雁”和“鱼龙”两个意象?(学法提示:结合上下语境和属地注释)明确:仰望长空的鸿雁,俯视水底的鱼龙,希望超越现实困境,但鸿雁长飞也超越不了月光,鱼龙浅跃,也只能泛起波纹。

作者引入了两种能在月空与江水中行走的生物形象,衬托出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和人类情感在宇宙中的无奈。

(三)拓展提升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学法提示:体悟景物特点,作出合理推论)明确: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10.《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明确:“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四、课堂总结五、知识链接诗词鉴赏常用术语1.意象所谓意象,是指融入了主观情感的物象。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意象”。

古典诗歌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在我们心理上已有了一定的暗示,进而形成了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我们往往会将物与人融为一体。

如陶渊明、李清照的清高似菊、陆游的高洁像梅,周敦颐的隐逸风度如莲等等。

2.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1.月①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②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③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④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附:中学教材中写月的名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巳《鹊踏枝》)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苏轼《卜算子》)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秦观《踏莎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2.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屈原《九歌•河伯》有诗句“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唐代白居易《南浦别》有“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范成大《横塘》有“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等。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3.捣衣砧捣衣砧,在古典诗歌中常常代表闺妇思念外出丈夫的惆怅和迷惘。

秋天到了,远在他乡的丈夫无御寒的衣裳,在阵阵捣衣声中寄托了无尽的牵挂和思念。

南朝民歌《青阳度》“碧玉捣衣砧,七宝金莲杵。

高举徐徐下,轻捣只为汝。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唐李颀《送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捣衣需有木杵石砧两种工具。

捣衣类似于洗衣服时的捶衣,不过是将布帛等物折叠平放在石砧之上,用木杵均匀捶打,其目的主要在于使衣物平整,便于缝制。

捣衣本来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但在诗人们笔下,捣衣往往是在秋冬之际,这是与农耕社会的生产劳动相关的,广大劳动妇女只能在秋收之后,冬临之前的农闲时节赶制寒衣。

因此才会出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特殊景观。

4.潇湘本指潇水和湘水,二水汇合后流入洞庭,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之句。

因湘妃的故事“潇湘”成了哀怨或愁情的象征。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有“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等。

5.附译诗: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