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用带有各种纹样的木制、陶制的拍子或卷缠绳索的木棍 直接在半干的坯体表面进行均匀的拍打,使坯体坚硬、 致密,并在坯体表面留下纹样。后来,随着制陶工艺的 发展,人们将在木拍上缠绕草绳、藤等的拍印方法,逐 渐演变成刻模拍印技术,使古代制陶拍印技术大大地前 进了一步。手工拍印装饰性花纹图案,是制陶工艺的一 道工序,在坯体拍打后进行。
指刻好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
捏塑
泥条盘筑
陶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 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颜色有 白、红和灰等。这种色浆,在陶瓷工艺技术上称"陶 衣",也叫"化妆土"、"装饰土"、"护胎釉"。陶衣作用 大体有三种:一、美化胎面,起装饰作用;二、避免坯 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三、填补坯胎气孔。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3、马家窑型 分布: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晚于半坡、庙底沟,由 庙底沟型发展和分化而来。 造型:壶、罐、瓮、盆、钵、豆、碗,以小口的壶、罐 为主。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纹饰:
内容丰富,各地不同,如:兰州雁儿湾等处的马家窑型 彩陶的同心圆、兰州黄河北岸王保保城区的马家窑型彩 陶的网格纹。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 元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1概 述
一、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 (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 北京人(五十万年前):使用石器与火 • 丁村人(三十万年前)与河套人(二十万年前) • 山顶洞人:人工取火 • (二)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 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至
装饰方法:彩绘(在赭红色的陶胎上施黑彩)、捺印、 划纹、堆饰等。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纹饰: 以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 辫形纹等几何纹。 鱼形纹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多装饰于卷唇折腹圜 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内壁,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 体鱼纹,由写实化逐步演变为抽象化、样式化,形成横 式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 人面纹最有特色,共发现七例,多装饰于翻唇浅腹盆的 内壁。 此外还有鸟纹、蛙纹等。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一般使用直线,大多组成直边三 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7、其它彩陶文化
黄河上游的彩陶工艺在马家窑、半山、马厂型的发 展之后,还兴起了齐家文化,但时间约等于龙山文化时 期,基本上和夏代相始终,彩陶不多,器形以双耳罐、 马鞍口式陶罐为典型器,装饰纹样以菱形纹、棋格纹、 网纹最多。之后又产生了辛店文化,彩陶工艺再度兴盛, 时间相当于商周,辛店型彩陶在双耳罐上常绘双钩纹, 在双钩纹中间饰以人物、小狗或太阳,罐颈饰回纹,装 饰手法几乎千篇一律。
1中国工艺美术史——原始社会(PPT63页)
•
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2021/3/42021/3/42021/3/4Mar-214-Mar-21
•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2021/3/42021/3/42021/3/4Thursday, March 04, 2021
•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2021/3/42021/3/42021/3/42021/3/43/4/2021
3、马家窑型
• 最早发现于甘肃马家窑,从庙底沟型分化 出来,与半坡型和庙底沟型相比,前两种 以大口的盆钵为主,后者以小口的壶罐居 多。
•
器彩
高陶
14.1
盆
绘
厘舞
米蹈
口纹
径
29
新
厘 米
石 器 时
中代
国
历
史陶
博质
物彩
馆绘
• 马家窑彩陶的艺术特点: • 1、满 • 2、内彩 • 3、点和螺旋纹的巧妙运用。
管状针 河姆渡遗址
• 四、父系氏族社会 • 1、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 • 2、制陶工艺采用了封窑技术和轮制;以此
制成了较硬的灰陶以及黑陶,并用瓷土制 成了白陶。
• 3、纺织工艺:能织出较细的麻布,还发明 了养蚕缫丝
• 4、玉雕工艺
第二节 装饰的萌芽
• 山顶洞人(旧石器晚期)时期就开始有钻 孔、刮削、磨光、刻纹、染色、串珠。
• 彩陶图案中形式法则: • 1、对比法 • 2、分割法 • 3、开光法 • 4、双关法 • 5、多效装饰法
二、黑陶
• 在新石器晚期,彩陶工艺衰落以后,在黄 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 化,在那里出现了数量较多的黑陶,所以 称为黑陶文化。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 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35P)PPT课件
中国工艺美术史 ·绪论
1、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史 2、工艺美术的分类: 3、学习工艺美术史的意义 4、工艺美术史学习方式
4
第 一 章
原 始 的起源
6
第二节 石器工艺
7
第二节 石器工艺
石器时代前的推断:木器时代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分期: 旧石器时代:打制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磨制,光洁、规整、对称 石器工具的社会功能意义和制作:
(2)彩陶的地区分布 (3)彩陶文化类型 半坡:器形;纹样 庙底沟:器形;纹样 马家窑:器形;纹样 半山:器形;纹样 马厂:器形;纹样
21
第三节 陶器工艺
5、陶器的装饰手法: (1)刻画 (2)泥条堆贴 (3)拍印 (4)雕塑 (5)彩绘
22
第三节 陶器工艺
23
第三节 陶器工艺
24
14
第三节 陶器工艺
3、陶器的种类 按陶质可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泥质陶一般作饮食、储
藏之用;夹砂陶一般作炊具。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有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和黑陶等。
15
第三节 陶器工艺
4、黑陶的陶土经过精细淘洗、捏练,泥料颗粒细腻均匀,颗 粒周围产生大量胶质薄膜,使坯泥获得良好的可塑性和成型稳 定性,用快轮成型,坯件均匀、细薄、美观,经精心修刮, 坯体可薄到 0.2厘米,犹如蛋壳。烧成后期又用浓烟薰,使 胎体渗透大量的炭粒,通体呈黑色,表面打磨,熠熠发光。 其陶质之细腻,胎壁之坚硬、轻薄,造型之精巧纤细,为中 国古代陶艺的精品、绝品,是原始社会制陶技艺顶峰的代表 作。
4、彩陶: (1)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图案,
有几何形线条纹和植物花纹的陶器。 (垂帐纹、平行条纹、弧线三角纹、圆圈纹、方格纹、葫芦
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章总结完整
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章总结完整第一篇: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章总结完整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单元总结——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一时代背景:在原始社会漫长的阶段,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石器成为主要的武器和生产工具,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因此以石器工具的水平作为划分不同时期的标志,这一时期称为石器时期。
二艺术风格: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是生动、活泼、纯朴、天真的原始设计。
三设计成就:a、从旧石器时期演变成新时期时期;b彩陶和黑陶是原始社会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标志着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独特成就。
c、旧石器是打制的、新石器石工具进步表现为磨光和钻孔技术。
4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A、彩陶文化分为五种类型:a半坡型:1设计特点是小口尖底瓶造型优美,符合力学原理,很适合原始人的打水、提水之功能,是一种简单而优秀的古代设计作品。
船型壶又称菱形壶,壶体两头尖,形如菱角,正中有口,口的两边器体上各有一耳,上饰类似渔网的纹样,造型别致灵巧,装饰简朴,是一件优美的工艺品。
2尤以鱼纹和人面鱼纹最具特色和代表性。
3变现手法:由写实到抽象、直边三角形。
4风格特点朴质。
5距今年代约70000-6000。
b 庙底沟纹: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最为典型,小口尖底瓶制成“双唇”式样,而敛口小平底大翁、圆底釜则是半坡型所没有的。
2主要以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为主。
3表现手法以双关手法和曲边三角形。
4风格特点律动节奏。
5距今年代约6000-5000年。
c马家窑型:1以小口的壶、罐居多。
2艺术特点;满、内彩、点和旋涡的巧妙运用。
3表现手法以繁彩和内彩为主。
4风格特征旋动华美。
5距今年代约5000年d半山行:1最具特色的是短颈广肩鼓腹彩陶罐,罐体近视球体,造型饱满。
2主要以旋涡纹和葫芦纹最有代表性。
3表现手法以多效装饰法和双关法、黑彩、红彩合用。
4风格特征是富丽精巧。
距今年代约4500年e马厂型:1主要以小口双耳罐最为典型。
2以人形纹最有特点。
3表现手法是注意大效果、盛行陶衣和喜用浮雕技法。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2、特种工艺美术
•
是指在制作工艺中需经过特殊加工的产品,有很多至今仍为手工生产,因此有人
将其称为传统工艺。它有别于实用品的生产,在设计制作时可以不考虑实用,只重视
觉效果,所以也叫陈设品、欣赏品,都特别注意造型和颜色。有的陈设品制作相当精
细,十分费工费时,是不可多得之作,难能批量生产。陈设品的种类也很多,如牙雕、
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夏、商、周 秦汉、六朝、隋唐、元明清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概述 石器工艺 骨角及玉石工艺 陶器工艺 其它工艺
第一节 概述
工艺美术的产生首先是人的产生,然后是为 了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工具,其次是为了生 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工具。
第二节 石器工艺
• 石器时代的划分
器物种类:饮食、蒸煮、储存器都有,可满足于当时人 们不同方面的需要 主要文化类型:半坡、 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 等几种艺术风格。
(一)仰韶文化彩陶
1.半坡类型 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 四周发展,往西达到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
• 器物造型:圆底折腹直壁、细颈、直口尖底等形式 • 装饰纹样:以几何纹样为主,常见的有线纹、宽带纹、
• 新石器时代陶器主要有彩陶、黑 陶、红陶、灰陶、白陶等。
彩陶 概念:绘画图案于坯体,而后焙烧(区别于彩绘陶)
多属泥质红陶 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时间:延续约有3千年左右,最早的彩陶约产生在距今6 千年以前分布地区:在黄河、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都有 或多或少的彩陶遗存,以河南、陕西、湖北、甘肃、青 海、山东、江苏等地区出土的彩陶为典型
工艺美术的分类
• 1、实用美术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内彩人面纹盆,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
彩陶钵(马家窑类型) 高10.4厘米,口径
29厘米,1975年甘肃省 临夏水地陈家出土,宁 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按照人体的某一部位的形状塑造而成
2. 根据生活需要造型 器物造型就逐步摆脱了摹拟自然物象而根据生活需要造型
(二)器物装饰的起源
在原始装饰艺术中,从其内容可归纳为:几何纹样、植物纹样、 动物纹样、人物纹样四大类。其中几何纹样是受一些自然物象和编织 物的影响而产生并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其余三类则是通过先摹拟尔后 提练概括,再加以重复或进行渐变处理所逐步形成的。
5、母系氏族的原始手工业,首先是生产工具的改进。石器工具发 展到磨制,另外还有牙雕、骨雕、纺织工艺、建筑,尤其是制陶 工艺。
6、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化,已发现的有淮海地区 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下游的青莲岗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长江上 游的大溪文化等。
7、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龙山文化(山东历 城龙山镇),河南庙底沟二期和后冈二期称为河南龙山文化,客 省庄二期成为陕西龙山文化;在长江流域的苏南浙北地区则有良 渚文化等。
(三)除手捏和轮制两种制陶外方法,据近人研究,还应有模制成型,即模范 注浆。蛋壳黑陶器壁极薄,研究者以为难以轮制,同时根据其他方面的材料, 提出此种制作方法。注浆成型的器物也已有出土。
二、陶器的制作
陶坯制成后,还需要经过打磨(就是用兽骨、卵石等在表面沿着统一方向打磨)
打磨的目的: 1.降低吸水率 2.可令陶器表面平整光亮,更加美观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1.原始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品形成。
2.器物的富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富有审美情趣的装饰,构成了原始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3.陶器制作的方法有手制成型、轮制成型和模制成型。
4.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1.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2.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烙铸等几个过程。
3.青铜器的优点:1.熔点比较低2.硬度可以增高3.由于质地原因,铜液膨胀性加大,可减少气孔,得到清晰花纹。
4.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
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
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5.偶方彝是一件青铜酒器,它高60厘米,长88.2厘米,重71公斤,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6.装饰纹样的象征阐述:1.图腾标记2.神灵崇拜3.驱神辟邪4.装饰作用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1.《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着作,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2.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
3.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
4.窃曲纹是周代具有标志性的纹饰。
5.周代制作青铜器的目的主要是:A.祭祀祖先的祭器B.歌颂周王的美德C.对贵族的赏赐D.描述交换、婚嫁、诉讼等事情6.六器为:壁、琮、圭、璋、琥、璜。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1.青铜莲鹤方壶产于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容器中对于动物形象的模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3.春秋战国时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
4.曾侯乙墓青铜尊足失蜡法制作的杰作。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
13
❖ 在半坡型彩陶纹饰中,人面型花纹具有特色。
2021/2/6
14
❖ 共发现七例,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
2021/2/6
15
❖ 8’代表文物:人面网纹盆(人面鱼纹彩陶 盆)。
2021/2/6
16
(2)庙底沟型
❖ 1’地点:庙底沟文化遗址位于河南陕州古城 南,距市区4公里。
❖ 2’器型:大口鼓腹小平底钵。 ❖ 3’色彩:赭红色的陶胎上施以黑彩 ❖ 4’纹饰: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圆点
2021/2/6
7
2.彩陶的烧制
❖ 彩陶是手捏制的,我们的祖先,凭着灵巧的双 手、熟练的技巧,能制作出圆儿工整的各种 造型,当陶胚未干的时候,用某种工具例如 木片卵石等把陶胚的表里打磨光滑,然后画 上装饰花纹,再入陶窑去烧,烧后形成后形 成黑色或深红色的美丽图案。红色是赤铁矿 颜料,黑色是锰化物颜料。
29
(3)形式法则的运用
❖ 1’对比法:采用了曲直、横竖、长短、大小、 黑白、虚实、动静等,用线、面、空间以及形式 感等各方面的对比,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
2021/2/6
30
❖ 2’分割法:分割法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 割,以取得各种艺术变化。
2021/2/6
31
❖ 3’开光法: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 ,使它成为主要的部分。
纹、回旋钩连纹、网格纹等几何纹。多用直 线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
2021/2/6
17
❖ 半坡型与庙底 沟型对比
❖ 左:半坡型 ❖ 右:庙底沟型
2021/2/6
18
蜥蜴纹彩陶瓶
人面彩陶瓶
2021/2/6
19
(3)马家窑型
❖ 1’地点: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 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第一章 原始社会
型
方格
秀丽,构图丰富 后
界地区
动物纹少:蛙、鸟, 多变,塑绘结合
多曲线
半坡类型
网纹船形壶(高15.6,长24.8厘米) 造型似船,十分别致,壶腹 两面又以黑彩绘出网纹,令人联想起先民驾船撒网捕鱼的场景。
几何形
动物纹:
几何纹彩陶钵和小口器
鹿纹彩陶盆
鱼纹:由写实趋抽象
鱼纹盆(口径31.5厘米) 圜底折腹盆 是半坡典型造型之一。上腹部以黑彩绘出 三条写实的鱼纹互相追逐。
图案曲直对比
旋纹尖底双耳瓶(高25.5厘米) 汲水器, 据测试,尖底能令汲水方便省力,也便于插进 土中放置。
四大圈纹壶
人物纹
舞蹈人纹盆(口径22.8厘米) 内壁绘舞蹈人纹,这种集体舞蹈应对氏族有重大意义。
半山类型 菱格纹
菱格纹罐(高15.3 厘米) 纹样 颇具现代感,今日的国际象棋棋盘、 若干地砖拼嵌仍为这种效果。
第一章 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 绪言
一、工艺美术的起源
艺术起源 劳动说、娱乐说、巫术说、图腾说 观念、方法不同导致联想、推测不同
工艺美术萌芽 旧石器时代晚期(1万8千年前): 旧石器——渐趋规整、细小、对称 饰品——鱼、兽牙、骨饰品,石珠、石坠,染色 新石器时代(8000年前始): 工艺美术法则萌生——质感、触感、比例、对称 品种——陶器、玉器、纺织品、牙骨器、漆器
典型类型类 命名Leabharlann 型题材装饰
特点
马 甘肃临洮 弧线几何形多
家 马家窑村 动物纹不多
窑
人物纹极少:舞蹈人纹
盆钵碗内彩, 瓶壶外壁装饰
半 甘肃和政 几何形多:网、菱格、三角、水波、垂 立体设计;繁密华
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1.彩陶工艺
彩陶
✓ 即彩色陶器,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 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 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 红、白等颜色的图案。
✓ 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 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 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 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但以黄河中上游的仰韶 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丰富。
2.彩陶类型
彩陶工艺
仰韶文化彩陶
半庙 坡底 类沟 型类
型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半马 家山厂 窑类类 类型型 型
中国工艺美术史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一.原始社会概况
╬ 我国的原始社会,从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 年,夏朝的建立为止,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人类最早期,主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为石器,所以人们把使用石器的时代 称为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之际,也开始进入“氏族公社” 时期,
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
半
庙
坡
底
类
沟
型
类
型
彩陶工艺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
半
马
家
山
厂
窑
类
类
类
型
型
型
以河南陕县庙底沟的发现为代表,发展期为距今6000至5000年前, 是继承半坡发展而来,其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 南等省。
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以小平鼓腹 钵最为典型,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 定的感觉。 装饰纹样:广泛使用曲线和圆点,形成了活泼多变的装饰效果。多 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色彩方面多是在赭红色的陶 胎上施以黑彩,很少运用红彩或红黑两彩装饰的。 黑白双关也是其 特色。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节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01
大口鼓腹小平底钵
3、马家窑型
(1)遗址:由庙底沟型发展而来,分布于 甘肃、青海地区。
(2)特点:满(纹饰布满全器身)、内彩 (在器物内部彩绘)、多用点、螺旋纹 反映先民对水的崇拜。
(3)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四系罐
旋纹彩陶盆
• 例 舞蹈纹彩陶盆
• 尖底瓶
水罐
四系罐
4、半山型
(1)遗址: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 (2)特点:以壶罐为主,运用红、黑二色
(三)新石器时代: 早:母系氏族——仰韶、河姆渡 (彩陶) 中:母系向父系过渡——大汶口 晚:父系氏族——龙山文化(黑陶)
二、原始社会装饰发展的萌芽
(一)山顶洞人钻燧取火,为冶金、制陶提供 了必要条件。
(二)使用钻孔、刮削、磨光等技术制作石 器、骨器。
1、骨 针 :证明开始穿着兽皮服装。 2、将石块、兽骨、贝壳等制成饰品并染色。 3、在殡葬中放置饰物并在尸体上撒红粉装饰。
小口单耳罐
浮 雕 人 物 罐
彩陶杯
彩陶蛙纹瓮
(四)彩陶图案的起源 1、编织物的模拟 2、劳动的节奏感 3、图腾的表号化 4、自然物的抽象化
(五)彩陶图案的装饰法则 1、对比法
2、分割法
3、开光法
4、双关法
5、多效装饰法
四、黑陶
(一)黑陶的含义: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衰 落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及东部沿海地区 出现的大量黑色陶器,称为“黑陶文 化”。
(二)彩陶的制作:用手提制陶坯,趁其未 干时打磨光滑,画上红(赤铁矿颜料)、 黑(锰化矿颜料)花纹,再进行烧制。
(三)彩陶的分类与特点:
1、半坡型 (1)遗址: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至甘肃天
水、平凉。 (2)特点:以红陶为主,底部多圆或尖型,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艺美术史中国⼯艺美术史第⼀章原始社会的⼯艺美术1.最早具有实⽤意义的⼀种装饰——图腾2.⽯器时代分为“旧⽯器时代”和“新⽯器时代”。
旧⽯器是指⽤打制的⽅法制成的⽐较粗糙的⽯器,新⽯器是指在打制基础上还经过磨制的⽯器。
3.磨制⽯器——陶器(是新⽯器时代物质⽂化的主要标志)4.20世纪四五⼗年代,在我国北部地区发现了⼀种新⽯器⽂化——红⼭⽂化。
分布在内蒙古东南,辽宁西部,以及河北北部⼀带。
红⼭⽂化特⾊代表:⼤⽟龙,呈C型,长42.2cm,系绿⽟佩饰品。
5.陶器的出现,是新⽯器时代的主要特之⼀。
6.彩陶:彩陶⽂化也称仰韶⽂化,出现在新⽯器晚期,是指⼀种绘有⿊⾊红⾊的装饰花纹的红褐⾊或棕黄⾊的陶器。
最早发现在河南仰韶村。
7.彩陶的类型:半坡型(鱼形花纹:卷唇圜底盆)庙底沟型(⼤⼝⿎腹⼩平底钵特⾊:⿊⽩双关)马家窑型(①满②内彩③点和螺旋纹)半⼭型(短颈⼴肩⿎腹)马⼚型。
8.舞蹈纹彩陶盆在1973年秋发现于青海⼤通县孙家寨。
9.新⽯器时代的陶器⼯艺最具代表性的是:彩陶和⿊陶。
10.⿊陶⽂化最早发现于⼭东历城龙⼭镇,所以也称为龙⼭⽂化。
11.陶器的制作,以泥条盘筑为主,少数⽤模制和轮制。
12.⿊陶⼯艺具有⿊、薄、光、纽四⼤特点。
⿊指它有乌⿊的⾊彩;薄是指器体很薄,所以⿊陶⼜有“蛋⽪陶”之称;光是指它具有光泽的器表;纽是器物多有穿绳或⼿持的器⽿或盖纽。
13.彩陶⼯艺是指以彩绘装饰见长,⿊陶⼯艺则是以造型取胜。
14.⼏何印纹陶的装饰因纯系印压⼏何纹⽽得名。
第⼆章商代的⼯艺美术1.青铜器的铸造⽅法?答:陶范法(泥模法),蜡模法。
2.青铜器的优点?(简答)答:⑴熔点低更容易掌握铸造过程。
⑵硬度可以增⾼根据铜锡的⽐例能得到不同的硬度。
⑶在熔铸时由于铜液的膨胀性加⼤可以减少⽓孔,填充性好,能铸出精细的花纹。
3.烹饪器有:⿍(煮⾁器物)、甗(烹饪器物)、⿀(煮粥器物)。
4.⿍在古代不只是⼀种实⽤品,也是权⼒的象征。
中国工艺美术史原始社会
旋转纹
锯齿纹
菱格纹
蛙纹
鱼纹
鸟纹
五、图案的装饰法则
1.对比法 • 运用曲直、横竖、大小、长短、黑白的对比手法。
2.分割法 • 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变化中的统一。
3.开光法 • 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使它成为主要部分。 • 特点:增加层次。
4.双关法 • 形体双关:正看是一个形,倒看也是一个形。 • 色彩双关:黑白两色都构成纹样。
3 居住:由早期的巢居 和洞穴居住发展到建筑 房屋居住,从而产生建 筑设计。如南方“干栏 式建筑”。
木浆 河姆渡遗址
4 行:尽管原始人类主 要依靠双脚,但原始的 车船也出现了。
图腾 印第安语“他的家族”之意。 氏族采用一种动(植)物为本族标志,并认为祖先由这种图腾演变而来,
用以保护他们并使之生存发展,子孙繁衍。 图腾:把自然物人格化,并赋予一种想象的超自然力量,以祈求达到保
中国工艺美术史
什么是工艺美术?
1.什么是工艺美术?
• “工艺”——是人类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生产过程。 • “美术”——是美的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艺术创作。
工艺美术:是以功能为前提,对物质材料进行加工 制作过程中,将人的审美观念注入到产品中,使其 具有实用和欣赏价值的一门造型艺术,它能美化生 活用品和生活环境。
一、原始社会概述 二、石器工艺 三、陶器工艺 四、玉石、牙骨、纺织、岩画工艺
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 1.砍砸器,使用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制作极为简单和粗陋。(图1、2) 2.刮削器,使用于整个石器时代,制作经过第二次加工。(图3) 3.尖状器。制作较前两类要复杂和精致。(图4) 功能:切割兽皮兽肉、劈开坚果、挖取植物块茎等。
• 句(gōu)芒——鸟身人面,乘二龙 • 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为伏羲臣。 • 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原始文化遗址中也屡有出土。宝鸡北首岭出土的半坡型船形陶壶 ,是根据“刳(kū)木为舟” 的独木船形而塑造的 摹拟人物造型
按照人体的某一部位的形状塑造而成
2. 根据生活需要造型 器物造型就逐步摆脱了摹拟自然物象而根据生活需要造型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四、彩陶艺术
概 念: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 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时 间:延续约有3千年左右,最早的彩陶约产生在距今8 千年以前
分布地区:在黄河、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都有或多或少的彩 陶遗存,以河南、陕西、湖北、甘肃、青海、 山东、江苏等地区出土的彩陶为典型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二、陶器的制作
(一)手制成型 1.捏塑成形:用手直接捏制 2.泥条盘筑法:由上而下,层层盘成器物,再内外涂抹泥浆,以胶合器形、填平 泥条勾缝。
(二)轮制成型 将坯料放置于可转动的陶车旋轮面的中央,转动旋轮,用手提拉坯料成
形。(陶车应该出现在新石器的时代中期。它被视为现代车床的前身,具有里 程碑的意义)
彩绘特点:大多用黑彩,红彩很少见。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 角形。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代表作品:《花瓣纹彩陶盆》(陕县庙底沟出土)、《花叶纹彩陶盆》( 同前)、《云纹彩陶瓶》(山西垣曲下马村出土)、《圆曲线圆形彩陶盆 》、《花叶弧线纹彩陶盆》(陕县庙底沟出土)、《衡锡纹彩陶瓶》(甘 肃武山出土)等。
6、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化,已发现的有淮海地区 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下游的青莲岗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长江上 游的大溪文化等。
7、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龙山文化(山东历 城龙山镇),河南庙底沟二期和后冈二期称为河南龙山文化,客 省庄二期成为陕西龙山文化;在长江流域的苏南浙北地区则有良 渚文化等。
• 代表作品: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上的一件彩陶盆内。还绘有集体 人物的舞蹈纹样.生动地反映广光民们在劳动之暇.下拉手欢乐歌 舞的情景.是一件很难得的艺术珍品,在舞蹈史上也重要地位。
器物的富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富有审美情趣的装饰,构成了原始工 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陶器
一、陶器的产生(距今1万年以前) 1.有利的前提条件
农业生产的产生和发展 生活方式的改变 定居生活 火的应用和对粘土的认识 2.陶器的雏形 一说由于在编织的篮子上涂上粘土,经过火烧之后而形成的。 另说,在人类刚学会用火不久就学会了制作陶器。火被利用以前, 人类还不知道吃熟食,火被利用后,人们往往把捕获的鱼、兽之类 用泥巴糊起来放在火里烧,待“烧好”后,泥巴质硬难损,可以盛水 及其他物品。此后便有意用这种掺水粘土做成各种形态的器物,经 火烧之后供用于生活,于是,陶器便随着这种生活的需要产生了。
; • 三角折线、斜线、倒正三角形相间及器物口沿,饰各种“个”字形
纹样,为半坡彩陶所常见,庙底沟型彩陶则没有; • 弧型圆点及似为花、叶演’变的较复杂的采用以点定位方法构成的
几何纹样,为庙底沟型彩陶所采用(后面要讲到的大汶口文化彩陶 也有此类纹饰),为半坡型彩陶所不见。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4、母系涉足社会的原始文化,遍布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西安东郊)与长江流域的“ 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是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1.石岭下型;
2.马家窑型;
3.半山型;
4.马厂型。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 2.马家窑类型
• 器物造型:新颖、优美 • 装饰纹样:柔和流畅,常见有条纹、宽带纹、圆点纹、弧线纹、方
格纹、垂帐纹、平行线纹、旋纹、旋涡纹、波浪纹及鱼纹、人面纹 、蛙纹等.
• 彩绘特点:仍为黑色.内彩比其他类型发达.装饰多布满器体,显得 多而满;内外加彩;点和螺旋纹的运用,形成动势.
代表作品:《人面网纹盆》(西安半坡出土)、《鱼纹蛙纹盆》(陕西临 潼姜寨出上)、《人面鱼纹盆》(半坡出土)、《鱼纹盆》(陕西武功游 凤出土)等 。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 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特征:
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从视觉效果上看也是十分美观的,其线条流畅 、匀称,整体感强,对称规整,虽因制作工艺水平所限器胎都较厚, 却有质朴的特性。加上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更显得优美和富有艺术 感。
• 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特征: 1.器物的肩部、上腹部,卷唇器的口沿及大口器的内壁,成为布置纹样 的最佳部位。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旧 石器时 代重要 遗址分 布图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工艺美术的起源:
1、原始人对外观的喜悦,促成人类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也使 得工艺美术的起源成为可能。
打磨的目的: 1.降低吸水率 2.可令陶器表面平整光亮,更加美观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三、器物造型和装饰的起源
(一)器物造型的起源 1.摹拟成型
摹拟植物造型 在原始陶器中有葫芦形器、瓜形器、竹筒形器等
摹拟动物造型 动物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十分熟悉的,取其整体或局部作为器物的
8、父系氏族社会的手工业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逐 渐分离,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特别是在制陶工艺方面,制 成了黑陶和白陶。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二 工艺美术的形成
形成过程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速度加快,标志原始人 聪明才智的事物被创造了出来:有制作讲究的劳动工具如石镰、石 刀、石斧、石锛;有精制的黑陶艺术及雕刻精细的玉石、牙骨工艺 。
器物种类:饮食、蒸煮、储存器都有,可满足于当时人们不 同方面的需要
主要文化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过去曾称 之为甘肃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 岭文化等。下面分别介绍: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一)仰韶文化彩陶
1.半坡类型 分布于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往西达到甘肃
一.关于人类的起源
唯心主义说法 《圣经》中有亚当与夏娃的传说 我国上古神话中有伏羲、女娲为人类始族的故事
2.唯物主义说法 达尔文.恩格斯.毛泽东 证明:云南元谋发现的距今200多万年的猿人化石
陕西兰田发现的50-60万年的猿人化石 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 器物造型:在前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陶增多。品种有水器、饮食器、储 盛器、炊器等。造型最常见的是圜底盆和卷唇盆,还有小口尖底瓶,瓶口 成“葫芦”形,菱形壶(船形壶)等等常见的陶器。
陶器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na)印、划纹、堆饰等. 装饰纹样:以几何纹样为主,常见的有线纹、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 波折纹、网纹等。动物类纹样有人面纹、人面鱼纹(大多装饰在腹盆的内 壁)、鱼纹、鹿纹、蛙纹等。 彩绘特点:颜色多用黑彩纹样构成为二方连续式,也有单独纹样做散装布 置的。装饰花纹一般均为直线,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2.以二方连续的带状花纹和单个纹样做散装布置应用较多。
3.纹样内容的处理都较简练,无论是表现自然物象的还是各种几何形纹 样,既准确又概括,没有赘饰。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仰 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 方类型,它位于黄河 上游,主要分布在甘 肃、青海一带和宁夏 回族自治区南部及四 川北部地区。马家 窑文化的制陶业具有 很高的水平,并且彩 陶数最多,种类和装 饰纹样也很丰富。这 一文化的彩陶包括四 个类型: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彩陶双鱼纹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彩陶花瓣纹盆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三)除手捏和轮制两种制陶外方法,据近人研究,还应有模制成型,即模范 注浆。蛋壳黑陶器壁极薄,研究者以为难以轮制,同时根据其他方面的材料, 提出此种制作方法。注浆成型的器物也已有出土。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二、陶器的制作
陶坯制成后,还需要经过打磨(就是用兽骨、卵石等在表面沿着统一方向打磨 )
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彩陶三角纹钵(半坡)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彩陶兽面纹壶 (半坡)
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