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及主题。
2.理解《将相和》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3.学习《将相和》中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将相和》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背景。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
2.分析《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将相和》课文教材2.录音设备3.教学PPT展示4.课堂材料准备:角色扮演服装、绘本、复印件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课堂导入•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讨论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
2. 学习课文•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1. 分析课文•分组展示学生对故事的分析和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矛盾和冲突。
2. 朗读练习•学生分角色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3. 小组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将相和》的情景再现表演。
第三课时1.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2. 总结课程•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引出寓意。
六、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表现。
2.小组表演的表现。
3.朗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贵族和平民的关系。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创作相关小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将相和》这篇文言文课文的内容,还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以及历史背景。
《将相和》 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璧、臣”等生字,会写“召、臣”等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懂得知错就改的道理。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1、教学重点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和宽阔胸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的形象。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2、释题:“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指和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
3、思考: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几个故事?分别是什么?(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完璧归赵”默读课文 1-10 自然段,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完璧归赵?他是怎样完璧归赵的?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
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
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
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
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
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
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掌握生字词:“将相”、“和”、“相逢”。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故事梗概归纳。
2.能够独立完成课文中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
2.掌握生字词:将相、和、相逢的含义。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含义。
2.分析主要人物的特点和行为。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谈论两个人相遇时的情景,引入将相和这个词语。
二、学习新课1.听课文朗读,感受故事情节。
2.导入生字词:将相、和、相逢,讲解词语含义。
3.分组讨论,在小组内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节。
三、课文解析1.逐段解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性格、台词及故事情节。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四、课文扩展1.学生自主构思并书写一个“将相和”故事,培养学生创造力。
2.探讨“将相和”这一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课堂复习开展课文相关的问答活动,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四、板书设计生字词拼音释义将相jiāng xiàng古代将领、相国和hé结合、团结、融洽相逢xiāng féng相遇、碰见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将相和》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增加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古代史知识掌握程度较低,下一步可以适当增加相关历史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片段: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
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
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2)《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
*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本课前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 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
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反馈。
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
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
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
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灵英勇、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化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缘由是什么?课文中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2)男生读,指名读(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质疑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学生自主研读课文4.讨论、交流、汇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依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相机指导。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将相和》的作者王勃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人物、表达思想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将相和》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将相和》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将相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将相和》的作者王勃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人物、表达思想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将相和》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将相和》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将相和》的优美意境。
(2)介绍《将相和》的作者王勃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将相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人物、表达思想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学生对《将相和》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将相和》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人物、表达思想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用18篇)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用1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用18篇)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学资源、课堂管理等方面的因素。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璧、臣”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 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蔺相如之勇,非独勇也,其智亦勇”等语句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将相和”的意义,体会“和”的重要性。
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蔺相如之勇,非独勇也,其智亦勇”等语句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品质。
2. 问题引导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处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历史故事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出课题《将相和》。
提问学生对“将”和“相”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正音、正字,强调易错字的写法。
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 精读课文学习“完璧归赵”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蔺相如的语句,体会他的勇敢机智。
分析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的表现,如他如何与秦王斗智斗勇,如何保护和氏璧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他的勇敢和机智。
学习“渑池之会”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语句,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讨论蔺相如和廉颇在“渑池之会”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配合。
全班交流,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爱国情怀和勇敢无畏。
学习“负荆请罪”找出描写廉颇和蔺相如的语句,体会他们的品质。
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
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A案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能够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将相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将相和》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撞"、"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导语解题2、板书课题:11 将相和二、检查预习(一)交流本课的资料,并相机评价。
预设:1.和氏璧的资料。
引出无价之宝一词。
2.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课文的出处。
4.蔺相如的资料。
提醒大家注意蔺的写法等。
(二)、__主要讲了那几个小故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学习完璧归赵1、指导璧的写法2、探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1)自由读文思考(2)小组交流讨论(3)小组代表发言(4)自由发言(5)学习重点句子"他理直气壮的说……"(6)指导朗读(7)总结人物个性四、课时总结: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
和氏璧既然已经回到自己手中,蔺相如再说话可就——理直气壮了。谁能 读出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来?(抽生同时提醒学生:现在,我们就是秦王,听听蔺 相如的话。)
秦王们,你心里想什么?(预设交流:可别真的摔碎了和氏璧,哎哟,这可不 行…….)也恰恰是这个“撞”字,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交流:勇敢、 无畏。)是啊,这真是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呀!板书。
在学生汇报蔺相如支持赵王去渑池赴约时,教师创设情境:教师就是赵王, 正在犹豫不决时。同学们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赵王说。
2)、蔺相如的胸怀宽广主要体现在不与廉颇计较,躲避廉颇。重点引导学生 体会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语,指导学生表演,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文章的结尾写到:他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时,教师适时讲解他俩是怎 样辅佐赵王,使赵国强大起来的,以此向学生渗透团结的重要性。
4、大大方方 我们来合作读读第九段,我读旁白,大家读蔺相如的话。 同学们,放下书,回顾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关联词来总结: 在这场和氏璧的争夺战中,之所以有“完璧归赵”的结果,是因为 ------------------------.(生添:蔺相如不畏强敌,勇敢机智,……) 5、不辱使命 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结束,几年后的渑池之 会中,蔺相如更是面对秦王对赵王的的侮辱,说出了怎样的话?(生读蔺相如的话) 来一起告诉廉颇,蔺相如是靠的耍耍嘴皮子立功的吗?靠的是什么?(预设交流: 面对强敌,蔺相如靠的是拳拳爱国之心,过人的谋略和勇气取胜) 6、顾全大局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这些片 面评价时却说出了怎样的话?(抽生读),你听出了什么?(预设交流:蔺相如回避廉 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四、将相之和,品名著之魅力 同学们,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大将军廉颇呢! 来看 60 页的插图,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设计《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璧、臣”等 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会写“召、臣”等 12 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 15 个词语。
2. 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3.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 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故事。
2.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七雄并立,战火频繁。
而在当时的赵国,出现了两位著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题目叫做《将相和》。
(板书课题)2.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思考“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三)快速阅读,概括故事内容1.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我们来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尽量连词成句地读,看看你能在多长时间内读完。
3.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试着用小概括。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四)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 学习“完璧归赵”默读“完璧归赵”的部分,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挺身而出,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是怎样与秦王斗智斗勇的?画出相关语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小组交流,汇报。
指导朗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感受蔺相如的临危不惧。
2. 学习“渑池会面”自由朗读“渑池会面”的部分,思考: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维护赵国的尊严的?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体会他的爱国精神。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第一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板书)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
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宾馆、胆怯、抵御、拒绝、负荆请罪、齐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负荆请罪”的原因和结果,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提前板书课题)第13课将相和上课,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
(一)课堂导入【打开PPT】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将相和》,大家一起齐读课题。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并认真完成了导学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题目中的“将”指的是谁?(预设:廉颇)“相”指谁?(预设:蔺相如)“和”的意思是什么?(预设:和好)从这个“和”字我们可以推想出廉颇与蔺相如之前一定有一个不和的阶段,在他们“和”与“不和”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历史上的典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几个小故事。
(二)检查预习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重点字词:(1)璧——同学们注意看黑板上老师的板书“璧”字怎么写?(预设:“玉”字旁)展示PPT(图片“璧”,简单介绍“璧是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可做饰物或礼器,所以璧下边一定是玉字旁”。
“完璧归赵”中的“璧”指的是和氏璧,由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价值连城,现已失传。
(2)渑——请同学们注意“渑池之会”的“渑”,它的偏旁一定是“氵”,大家注意不要和“绳子”的“绳”混淆。
(3)读准字词——同学们在预习时一定把生字词都掌握得很好了,下面我们来开一列词语小火车,我们的火车一定从坐得最端正同学开始。
(召集、宾馆、胆怯、鼓瑟、击缶、抵御、拒绝、诸位、强逼、削弱、乘机、躲避、负荆请罪、齐心协力)全班再齐读一遍(三)理解课文在这三个故事当中蔺相如可谓步步高升,先是由平民成为上大夫,后又成为重臣上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5.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6.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质疑探究。
学生:读、议、辩、演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
师:准备《史记》中的其他精彩故事,多媒体课件。
生:了解和本文相关的历史背景,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质疑探究。
学生:读、议、辩、演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
师:准备《史记》中的其他精彩故事,多媒体课件。
生:了解和本文相关的历史背景,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
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
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
去。
……”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
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本课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方法
学生质疑,讨论释疑。
教学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
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
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
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
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四、课后小结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将相
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
勇猛善战渑池之会才智过人知错能改负荆请罪勇敢无畏保卫赵国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