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抗病毒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等指标, 以确保治疗效果。
免疫调节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是通过调节机体免 疫功能,增强抗病毒免疫应答, 达到清除病毒、控制疾病进展的
目的。
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胸腺肽、 免疫球蛋白等,可与抗病毒药物
接种对象
主要针对新生儿、儿童、 青少年及高危人群,如医 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 人员等。
接种程序
按照0、1、6个月的接种 程序,即第一针接种后1 个月接种第二针,6个月 后接种第三针。
预防传播
防止母婴传播
对于HBV DNA阳性的孕妇, 应在产前进行抗病毒治疗, 以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
防止血液传播
避免直接接触乙肝患者的 血液和体液,特别是在医 疗操作过程中。
05
慢性乙型肝炎的康复与护理
康复指导
定期复查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病毒载量检测、肝脏 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合理用药
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按量服用抗病毒药物,切勿擅自停药或更改药 物剂量。
避免肝损伤
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质,如某些药物、酒精等,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劳 累和精神压力过大。
联合使用。
免疫调节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 行,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不良反
应和疗效。
抗炎保肝治疗
抗炎保肝治疗是通过减轻肝脏 炎症反应,保护肝功能,缓解 临床症状。
常用的抗炎保肝药物包括甘草 酸制剂、水飞蓟素等。
抗炎保肝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 进行,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 功能指标,以确保治疗效果。
抗纤维化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常规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常规【概述】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 。
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 。
接种与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4.51% 和9.51%。
我国流行的HBV血清型主要是adrq+和adw2,HBV 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
围生 (产) 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
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未被证实。
【临床表现】有乙型肝炎或HBsAg 阳性史超过6 个月,现HBsAg 和(或) HBV 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 感染。
根据HBV 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 感染分为:(一) 慢性乙型肝炎1.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 和HBeAg 阳性,抗-HBe 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 和HBV DNA 阳性,HBeAg 持续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见2000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二) 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两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作出肝硬化病理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一、概述(一)定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和或HBV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CHB):指由HBⅤ持续感染6个月以上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HBⅤ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
据估计,目前我国全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CHB患者2000万~3000万例。
尽管HBV相关疾病所致的医疗负担很重,CHB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发展,但大多数HBV感染者对自身感染状况知晓率仍较低,导致部分患者就医时已经进展到疾病晚期。
因此CHB的早期筛查、诊断及后续的关怀管理是防治的关键环节。
(三)传播HBⅤ主要经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
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后,母婴传播已大幅度减少。
以下人群有较高的HBV 感染风险:注射毒品史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既往有输血史、接受血液透析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有接触血液或体液职业危险的卫生保健人员和公共安全工作人员、多个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囚犯以及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糖尿病患者。
HBⅤ不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四)自然史和发病机制1.HBV感染的自然史:慢性HBⅤ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划分为4个时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
并非所有的HBV感染者都经过以上4期,也不一定是连续的,而且此分期并不直接等同于抗病毒治疗的标准和适应证。
例如,青少年或成年时期感染HBV,多无免疫耐受期而直接进入免疫清除期。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毒感染,它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为了有效管理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准确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定义、流行情况、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和病理生理机制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肝病毒检测阳性,超过半年以上,或有慢性乙肝病史、或肝活检病理检查有慢性炎症改变、或影像学检查有慢性肝病表现的一类疾病。
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并释放入血液,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慢性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3.5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约75%为慢性感染。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更高。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流行病史:患者在过去半年的时间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持续阳性。
2、临床特点: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区疼痛等肝功能受损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血清总胆红素(TBIL)或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白蛋白(ALB)降低,球蛋白(GLB)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降低或倒置。
四、慢性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慢性乙型肝炎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损伤,临床上表现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
鉴别要点是饮酒史和戒酒后病情的变化。
2、非酒精性脂肪肝:由于脂肪代谢紊乱导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鉴别要点是除外饮酒和其他致病因素。
五、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和预防1、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病毒对肝细胞的损伤,改善肝功能。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一、前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约有2.5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实践经验,为临床医生、患者及公共卫生工作者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管理等方面的权威建议。
二、预防2.1 疫苗接种2.1.1 乙型肝炎疫苗概述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
乙型肝炎疫苗为基因工程疫苗,包含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2.1.2 疫苗接种对象我国推荐对以下人群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新生儿- 儿童和青少年- 成人- 乙肝病毒暴露者(如家庭内接触者、性伴侣等)2.1.3 疫苗接种程序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程序为3剂次,分别为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和6个月。
成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前应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抗HBc)检测。
2.2 乙肝病毒暴露后的预防乙肝病毒暴露后的预防主要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
2.2.1 被动免疫对乙肝病毒暴露者立即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以提供即刻的保护作用。
2.2.2 主动免疫对乙肝病毒暴露者启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程序,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未达到免疫保护水平(HBsAb<10mIU/ml),应加强免疫一剂乙型肝炎疫苗。
三、诊断3.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HBV DNA定量、肝功能指标等。
3.2 临床诊断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如下:- 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肝脏活检证实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证据- 持续或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四、治疗4.1 治疗原则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保肝治疗及抗纤维化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策略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策略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
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大约有24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
因此,有效的治疗策略对于控制这一传染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一、抗病毒药物治疗1. 核苷类似物药物核苷类似物药物是目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抗乙型肝炎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HBV DNA合成来减少或清除体内的HBV载量。
常见的核苷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等。
这些药物通常需要长期使用,并根据患者的血液测试结果进行调整剂量。
2. 干扰素治疗干扰素也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它通过增强免疫系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
然而,干扰素通常需要使用更长时间(至少6个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并且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发烧、头疼和肌肉酸痛等。
二、个体化治疗方案由于乙型肝炎感染程度和表现各不相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HBV感染血液学指标、肝功能状态等因素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患者是否存在其他慢性肝脏病变以及是否怀有妊娠意愿等特殊情况。
三、改善生活方式除了药物治疗外,改善生活方式也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饮食调整:避免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盐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2. 戒酒戒烟:长期饮酒和吸烟会对肝脏造成更大损害,因此最好戒酒戒烟以减轻肝脏负担。
3. 适度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4. 定期随访和监测:乙型肝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清学指标检测、B超检查等,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预防控制除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外,预防控制也是减少感染乙型肝炎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这一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PPT课件
抗炎、抗氧化药物
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保护肝细 胞。
抗纤维化药物
防止肝纤维化,延缓肝硬化进 程。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过 度劳累。
心理支持
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提高治疗依从性。
定期复查
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身 体,改善症状。
特殊人群的治疗
分类
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轻度、中度 和重度,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的直接原 因,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并对肝脏造 成损害。
传播途径
HBV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 播,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
慢性乙型肝炎对健康的危害
01
02
03
肝脏功能损害
儿童患者
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药物剂量,关注生长发 育情况。
妊娠期患者
确保母婴安全,合理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案。
老年人患者
考虑身体机能下降,治疗需谨慎,关注不良 反应。
肝硬化、肝癌患者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 生存期。
04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的 最有效方法。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尽快 接种疫苗,并完成全程接种。
慢性乙型肝炎可导致肝脏 功能持续损害,进而发展 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 病。
并发症
慢性乙型肝炎可引起多种 并发症,如肝性脑病、门 静脉高压、腹水等。
心理压力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面 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如社 交障碍、歧视等。
02
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与诊断
常见症状
乏力
由于肝功能受损,患者 常常感到疲劳乏力,即 使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
乙型慢性肝炎防治的详细手册(2023)
乙型慢性肝炎防治的详细手册(2023)目录1. 引言2. 乙型慢性肝炎的概述3. 预防乙型慢性肝炎的策略4. 乙型慢性肝炎的治疗方法5. 结论1. 引言本手册旨在提供关于乙型慢性肝炎的防治详细指南。
乙型慢性肝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减少乙型慢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 乙型慢性肝炎的概述乙型慢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如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等途径。
乙型慢性肝炎可导致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严重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3. 预防乙型慢性肝炎的策略为了有效预防乙型慢性肝炎的传播,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在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并按照规定的接种计划完成。
-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如勤洗手、避免共用刮胡刀和牙刷等,可以减少乙型肝炎的传播风险。
- 安全性行为: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如多性伴侣、性交易和不使用安全套等,以减少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 避免血液传播: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和其他潜在感染源的物品,以防止乙型肝炎通过血液传播。
4. 乙型慢性肝炎的治疗方法乙型慢性肝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措施:-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慢性肝炎患者可通过使用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复制并减轻肝脏炎症,以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 肝保护治疗:患者可通过饮食调节、避免饮酒、保持正常体重等方式来保护肝脏,减轻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程度。
5. 结论乙型慢性肝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其传播和疾病进展。
本手册提供了关于乙型慢性肝炎的详细防治指南,希望能对相关人员和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慢性肝炎分成几种
慢性肝炎分成几种
*导读:慢性肝炎分成几种?慢性肝炎指的是多是由急性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久治不愈,病程超过半年,而转为慢性的肝炎。
也有很慢性肝炎多人感染肝炎病毒后,起病隐匿,发现时已经成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传染性较强。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慢性肝炎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慢性乙型肝炎:一般认为HBV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而是通过宿主免疫应答和反应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
由于宿主不同的免疫反应,包括个体的遗传和代谢差异,HBV感染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和专柜也不同。
2) 慢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病毒和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3) 自身免疫性肝炎:其基本发病机制为机体对自身抗原耐受性被打破,从而激发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相应的靶抗原,造成细胞的凋亡、坏死和炎症反应。
4) 慢性酒精性肝病:过度饮酒引起的慢性酒精性肝病,是多种机制序贯或叠加作用的结果,这些机制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
5) 药物性肝病:免疫机制为药物作为半抗原在体内形成新的抗原,通过抗原呈递细胞,刺激T细胞和B细胞应答,导致以免疫反应为主的免疫性损伤。
慢性肝炎并发症较普遍,如慢性胆囊炎,肝性糖尿病,乙肝相关性肾病等,控制肝病稳定,有助于并发症的稳定,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当存在诱因如患者过度劳累、大量饮酒或者重叠感染其他肝炎病毒时,可以出现病情急剧加重,发展成为慢性重型肝炎。
此外,如果慢性肝炎病情逐渐发展,会发展成肝硬化。
慢性重型肝炎与肝硬化均是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
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全文手册(2023)
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全文手册(2023)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全文手册(2023)1. 概述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
本手册旨在提供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的专业指导,包括疾病概述、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
2. 疾病概述2.1 病因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
感染HBV后,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
2.2 临床表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长期病毒感染会导致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2.3 疾病分期慢性乙型肝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根据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和肝脏炎症程度进行评估。
3. 诊断3.1 实验室检查诊断慢性乙型肝炎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包括HBV DNA水平、血清ALT和AST水平、肝功能指标等。
3.2 影像学检查肝脏超声波检查和肝脏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结构和纤维化程度。
3.3 组织学检查肝脏活检可以确定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是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的金标准。
4.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通过抗病毒治疗和肝脏保护治疗来控制病毒感染和减缓肝脏病变进展。
4.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核心,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和干扰素α。
4.2 肝脏保护治疗肝脏保护治疗包括使用护肝药物(如双环醇、水飞蓟素等)和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等)。
4.3 特殊情况处理对于患有肝硬化和肝癌风险的患者,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和管理,包括抗病毒治疗、肝脏保护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5. 预防预防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
5.1 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应在大规模人群中推广接种。
5.2 血液和医疗器械安全加强血液和医疗器械的安全管理,防止HBV通过血液和医疗器械传播。
5.3 性传播预防推广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预防性措施,减少性传播风险。
2023年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全文指南
2023年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全文指南1. 引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慢性感染,是全球范围内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病因。
据估计,全球约有2.5亿人感染HBV,其中约78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本指南旨在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最新的建议和指南。
2. 预防2.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
新生儿和婴儿应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型肝炎疫苗,并按照推荐的时间表完成全系列接种。
成人如未感染HBV,也应考虑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2.2 血液和器官安全严格筛查献血者,确保血液和器官产品的安全性,是预防HBV传播的重要措施。
应采用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对献血者进行HBV DNA检测。
2.3 防止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使用安全套和避免共用针具,可减少性传播的风险。
对HBV 感染的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3. 诊断3.1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等的检测。
这些标志物有助于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评估病毒复制水平和感染状态。
3.2 病毒载量检测HBV DNA检测是评估病毒复制水平的重要手段。
高病毒载量与肝脏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3.3 肝脏生物化学检测包括ALT、AST、ALP、γ-GT等指标,有助于评估肝脏功能和炎症程度。
3.4 组织学检查肝脏活检组织学检查是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
4. 治疗4.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核心。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和干扰素。
4.2 免疫调节治疗干扰素是一种免疫调节治疗,可增强免疫应答,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脏病变。
4.3 抗纤维化治疗抗纤维化药物如肝素、ulinastatin等,可减缓或逆转纤维化进程。
4.4 肝功能支持治疗肝功能支持治疗包括保肝药物、营养支持、避免肝脏损伤因素等。
2024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指南
2024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指南一、前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了提高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水平,减少疾病负担,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旨在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具有高度变异性。
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约有2.5亿人感染HBV,其中约7000万人患慢性乙型肝炎。
HB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严重疾病。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3.1 临床表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腹水、肝脾肿大等。
3.2 实验室检查(1)血清学检查: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等。
(2)病毒学检查:HBV DNA载量、HBV DNA耐药检测等。
(3)肝功能检查:ALT、AST、ALP、总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等。
(4)肝脏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
(5)肝组织学检查:病理活检。
3.3 诊断标准依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如下:(1)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
(2)HBV DNA载量≥10^5 IU/ml。
(3)肝功能异常,如ALT、AST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证实有慢性肝炎表现。
四、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4.1 治疗原则(1)抗病毒治疗:抑制HBV DNA复制,降低病毒载量。
(2)免疫调节治疗: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肝脏炎症。
(3)保肝治疗: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
(4)抗纤维化治疗:延缓或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5)肝移植治疗: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可考虑肝移植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有效性 应综合考虑所选药物/药物组合在 • 有效抑制HBV病毒复制 • 血清转换 • 延缓疾病进展 • 耐药发生率等
开封市中医院肝病科--乔敏 26
慢乙肝治疗的终点 和疗程选择
开封市中医院肝病科--乔敏
27
治疗终点
理想的终点 对于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最理想的治疗终点 是持续的HBsAg消失,伴或不伴抗HBs抗体出现 满意的终点 在HBeAg阳性患者中,持久的HBeAg血清转换是满意的终点 基本的终点 未达到HBeAg血清转换的HBeAg阳性患者以及HBeAg阴 性患者,经核苷类似物治疗后,维持HBV-DNA在检测不到 水平或经干扰素治疗后,HBV-DNA持续检测不到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
开封市中医院 肝病科
乔敏
开封市中医院肝病科--乔敏 1
一.慢性乙型肝炎概述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开封市中医院肝病科--乔敏
2
全球HBV感染流行情况
20亿人曾感染HBV, 占全球人口1/3 15%~25%最终将死 于与HBV有关肝病
慢性HBV感染者约3.5~4亿, 其中亚洲占2/3,中国占1/3 每年全球死亡75~100 万例,占死因第7位
100
存活概率(%)
非活动状态
80
60 40 HBeAg+ 持续 20 0 0 HBeAg-/HBV DNA+ 或HBeAg逆转
5
10
开封市中医院肝病科--乔敏
15 时间(年)
20
25
32 Fattovich et al. Gut 2008
HBsAg消失
开封市中医院肝病科--乔敏
33
HBsAg血清转换生存率明显提高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指南背景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制定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建议。
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知识1.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
2. HBV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垂直传播传染给他人。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无症状或表现出疲劳、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
防治策略为了有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策略应被采取:1. 疫苗接种1. 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应接种乙肝疫苗。
2. 未感染HBV的儿童和青少年应接种乙肝疫苗。
3. 未感染HBV的成年人,特别是高风险人群,应接种乙肝疫苗。
2. 早期诊断和治疗1. 对于HBsAg阳性的个体,应进行进一步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慢性乙型肝炎。
2.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时开始抗病毒治疗。
3. 定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毒复制水平。
3. 个人防护1. 避免与血液和其他体液直接接触,尤其是在医疗环境中。
2. 使用安全套等避孕措施以减少性传播的风险。
3. 避免与他人共享针头、牙刷等个人卫生用品。
4. 教育和宣传1. 加强慢性乙型肝炎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 向医务人员提供相关培训,以提高他们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结论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关于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全面指导。
通过疫苗接种、早期诊断和治疗、个人防护以及教育宣传等策略,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播,保障人们的健康。
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肝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胆红素、白蛋白、转氨酶等指标, 反映肝脏功能状况。
免疫学检查主要包括抗HBs、HBcAg等指标,反映免疫 应答情况。
04
慢性乙肝的治疗与管理
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抗病毒药物
主要用于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减轻肝脏炎症,预防肝硬化和
自我观察
患者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如出现发热、恶心、呕 吐、黄疸等症状时,应及 时就医。
05
慢性乙肝对生活的影响 及应对
慢性乙肝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身体状况的担忧
慢性乙肝是一种长期疾病,可能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产生一定的影 响,如疲劳、肝区疼痛、食欲不 振等,这些症状会给日常生活带
来不便和困扰。
社交活动的限制
肝癌的发生。
免疫调节药物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 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
抗炎保肝药物
主要用于缓解肝脏炎症,保护 肝细胞,预防肝纤维化的发生
。
其他药物
如抗纤维化药物、中药等,可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非药物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避免 暴饮暴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
慢性乙肝患者在社交活动上可能 会受到一定限制,如不能饮酒、 不能过度劳累等,这会对患者的
社交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工作能力的下降
慢性乙肝可能导致患者体力下降 ,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可能
因病情恶化而导致无法工作。
如何应对慢性乙肝带来的心理压力
寻求专业帮助
慢性乙肝患者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以减轻 心理压力和焦虑。
加入患者团体
慢性肝炎和乙肝的区别
慢性肝炎和乙肝的区别说到肝炎疾病大家都知道,该疾病是具有一定遗传几率,对于患者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肝病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慢性肝炎和乙肝等,对于这两种疾病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很多的人们都不知道,那么慢性肝炎和乙肝的区别是什么?慢性肝炎和乙肝的区别是什么?1、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又称为免疫耐受期。
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无肝病相关症状和体征,转氨酶基本正常。
这一人群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载量很高,HBeAg阳性。
2、此阶段不是抗病毒治疗的时机,但具有传染性,因此,有一些工种,如幼职、军人、餐饮业、野外作业,为限制性工种。
但可以正常工作、生活,包括结婚生育等。
免疫耐受期患者应每年随访1-2次。
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又称为免疫清除期。
处于这个时期的患者肝功能异常,ALT高于正常值的2倍,乙肝病毒载量很高,大于105拷贝/ml,这是抗病毒治疗的关键时期。
经过正规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相当多的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乙肝病毒载量明显下降,甚至达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实现了e抗原血清转换(e抗原转阴或产生了e抗体),ALT恢复正常。
慢性肝炎的饮食调理方法是什么?1、患者多食蔬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也助于促进消化功能。
肝脏功能减退时常常影响脂肪代谢,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
2、饮食要低脂肪、低糖(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转化为脂肪)、高蛋白。
高蛋白饮食要包括植物和动物蛋白,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动植物蛋白质要各半搭配。
3、肝损害时消化功能减弱,进食过饱常导致消化不良,也加重肝脏负担。
吃饭八成饱最好,暴饮暴食对肝脏、胃肠功能都不利。
得了肝脏疾病后,患者一定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饮食,要注意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平时多进行一些适宜的体育锻炼。
以上就是关于慢性肝炎和乙肝的区别介绍,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多休息,做好疾病治疗工作。
乙型肝炎的慢性化转归及预后评估
乙型肝炎的慢性化转归及预后评估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乙型肝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是指HBV感染在6个月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情况。
本文将重点探讨乙型肝炎的慢性化转归及预后评估。
1. HBV感染的慢性化转归:乙型肝炎的慢性化转归是指HBV感染在长期内持续存在并导致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过程。
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在感染后会出现急性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但约90%的成年患者能够通过自身免疫力清除病毒,恢复健康。
然而,约10%的成年患者和大部分婴儿感染者无法清除病毒,进而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
2.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评估是为了判断患者的病情发展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预后评估指标:a. HBV DNA水平:HBV DNA是评估病毒活动性和复制水平的重要指标。
高水平的HBV DNA通常与病情活动性和预后不良相关。
b. 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白蛋白和凝血功能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炎症程度和功能损害程度。
c. 肝脏病理学评估:通过肝活检可以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和肝硬化的发展情况。
纤维化程度越重,预后越不良。
d. 乙肝病毒基因型:乙肝病毒有多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对治疗反应和预后有一定影响。
例如,基因型C与预后不良的风险较高。
3.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干预: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不良,医学人员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a.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控制乙型肝炎病情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免疫功能,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b. 肝脏保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饮酒和使用肝毒性药物。
此外,定期监测肝功能和病毒指标,积极治疗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c. 密切随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包括监测病毒指标、肝功能和肝脏病理学变化。
慢性乙型肝炎的急性δ因子
推广个性化护理方案,提高护 理效果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提 高患者满意度
加强护理科研,提高护理质量
THANK YOU
汇报人:刀客特万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
病毒感染:乙型 肝炎病毒(HBV) 感染是慢性乙型 肝炎的主要原因
免疫反应:HBV 感染后,机体免 疫反应异常,导 致肝脏损伤
遗传因素:某些 遗传因素可能增 加慢性乙型肝炎 的风险
生活方式:不良 生活方式,如吸 烟、饮酒等,可 能增加慢性乙型 肝炎的风险
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
疲劳、乏力、 食欲不振
观察患者症状,如疲劳、食欲不振、 黄疸等
监测药物反应,如药物过敏、肝毒 性等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 等
监测患者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 朋友等
监测患者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 睡眠等
调整护理方案
评估患者病情: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 量等指标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年 龄、性别等因素制定
急性δ因子(超级)感染的介绍
急性δ因子(超级)感染的定义
急性δ因子(超级)感染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肝硬化等并发症。 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
急性δ因子(超级)感染的病因
行护理
护理效果: 观察护理效 果,及时调 整护理方案
护理团队: 建立高效的 护理团队, 提高护理质
量
患者教育: 加强患者教 育,提高患 者自我管理
能力
护理记录: 详细记录护 理过程,总 结经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肝炎最新研究进展东南大学:龙向桢摘要:本文通过总结慢性乙型肝炎最新研究成果,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病毒复制和治疗进行深入探讨,为以后对慢性乙肝病毒(HBV)患者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携带者,乙肝治疗,乙肝发病机制,复制和传播,自身免疫。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广泛流传,并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要加强控制最终消灭的传染性疾病。
全世界约有20亿人被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携带者约有3.5亿人,其中我国HBV感染者约有7.2亿人,携带者约有1.2亿人,现症患者约有3000万人。
HBV携带者绝大多数发展成HBV患者,HBV 患者最终出现重症肝炎、肝腹水、肝硬化和肝癌而导致死亡。
1.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迅速到达肝细胞和其他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乙肝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未能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乙肝病毒(HB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致病,而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发生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在免疫清除乙肝病毒的同时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坏死和肝组织的炎症反应。
由于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不同,乙肝病毒感染人体时发生的免疫反应强弱不同,从而出现从乙肝病毒携带者到重型乙型肝炎等一系列轻重不同的临床症状。
1.1 乙肝病毒的免疫介导损害机制乙肝是宿主免疫与乙肝病毒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乙肝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并不引起细胞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乙肝病毒时,病毒抗原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是导致肝细胞损害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病毒被清除的主要途径。
病毒抗原多肽被CD8T细胞识别后,CD8T获得了通过非致细胞病变性、细胞因子介导的抑制病毒复制而使HBV受染细胞恢复正常能力,同时又获得穿孔素、Fas配体和IFN-α介导的致死途径破坏HBV受染细胞的能力。
另外,Nk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和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也造成肝细胞损害。
慢性持续HBV感染者的HBV特异性免疫反应很弱,不足以清除所有受感染肝细胞中的病毒,但足以持续破坏受染肝细胞,并引起肝脏慢性炎症。
CTL特异性免疫反应清除HBV起中重要作用同时也介导组织损伤。
在慢性HBV患者中,外周血HBV特异性免疫反应活性低,但肝组织内免疫反应活跃。
抗原特异性CTL应答机制包括细胞毒性作用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非细胞毒性杀病毒作用,后者为机体有效清除HBV感染的主要机制;虽然肝细胞损伤继发于HBV抗原所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但肝内HBV抗原非特异性炎症细胞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表现为肝细胞的凋亡和炎性坏死灶。
从而看出,机体重要的免疫效应形式是细胞因子介导的非肝细胞损伤性清除HBV病毒的机制。
HBV病毒特异性T细胞引起的肝内炎性侵润持续存在,则可以诱导慢性坏死性炎性肝病,病最终形成肝细胞癌。
1.2 乙肝病毒的直接损害机制细胞内过度表达的HBsAg聚积于肝细胞内质网中而不能有效分泌,肝细胞体积被动增大、水肿、嗜酸性变,并出现毛玻璃样细胞凝固性坏死,局灶性肝细胞退变、溶解性坏死,患者血清转氨酶升高。
HBsAg的过度表达可能耗竭肝细胞的营养成分而导致肝细胞损伤及功能衰竭。
HBcAg直接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除有可能类似于HBsAg过度堆积所呈现的肝细胞机械性损伤外,另一可能机制是细胞核中的HBcAg与宿主细胞的DNA直接结合并阻碍其复制和转录。
HBV的x蛋白也可引起肝脏损伤,在感染早期,x蛋白使肝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介质更敏感而诱导细胞凋亡。
另外,HBV侵入肝细胞后对肝细胞的代谢和结构将其干扰和错构作用,从而引起代谢异常和功能障碍。
由于这种作用非常缓慢,因此,引起肝细胞代谢、功能和结构的变化也非常缓慢,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改变。
HBV病毒在肝细胞内反复持续复制可将HBV-DNA整合到肝细胞蛋白的DNA中,形成异常核蛋白DNA的肝细胞,也造成肝细胞的损害和功能障碍,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衰亡,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病理基础。
2. 慢性乙型肝炎的复制HBV病毒进入人体后病毒表面抗原吸附至易感者肝细胞受体,入包后脱壳,进入肝细胞核内。
开放的环状HBV-DNA在细胞内酶的作用下经过修补形成共价闭合环状HBV-DNA(ccc DNA),以此为模板合成前基因组信使RNA(HBVmRNA),HBVmRNA从细胞核进入到细胞质中成为mRNA,经翻译后形成核心蛋白和多聚酶蛋白。
HBVmRNA、核心蛋白和多聚酶蛋白达到足够数量后经装配形成核衣壳颗粒。
在病毒颗粒的内部,HBVmRNA被反转录成子代负链DNA,而HBVmRNA模板同时被病毒RNA酶降解,然后以子代负链为模板合成正链DNA,形成新的双链HBV-DNA,完成HBV病毒的复制。
一些新合成的带有HBV-DNA的核衣壳再回到肝细胞核中,以保持稳定的ccc DNA池,并继续复制, 周而复始。
3.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对于乙肝的治疗没有确切的有效药物,HBV病毒不能被有效的杀灭和清除,又由于HBV病毒的特殊生物活性和特殊的致病作用,很容易转变为HBV病毒携带者、慢性乙肝、肝硬化和肝癌等。
因此,对慢性乙肝的治疗目的是有效的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和抗病毒能力,最大限度的抑制HBV病毒复制、消除HBV病毒作用或清除HBV病毒,减轻或消除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组织增生,延缓或阻止肝功能的损害,肝硬化和肝癌的形成,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有效改善病人的健康状态、延长生存时间或杀灭HBV病毒。
3.1抗病毒治疗3.1.1干扰素(IFN)干扰素能阻止病毒在宿主肝细胞内复制,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是目前公认的治疗乙肝的主要药物,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由有白细胞、单核细胞和B细胞等合成及分泌,在异种核酸诱导下产生的一种非抗体的低分子糖蛋白,属细胞因子。
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当抗体尚未生成前,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的刺激,引起免疫应答而产生干扰素。
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激活抗病毒蛋白(2’5’As、蛋白激酶、礴酸二酯酶等)的产生,阻碍前基因组信使RNA的合成,从而减少核心蛋白和多聚酶蛋白的合成。
许多研究资料显示:HBeAg 阳性和ALT>3uLN的慢性乙型肝炎经干扰素α治疗后持续应答率达30%一40%,wong等在总共83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接受干扰素a5-10MUI/d或每周3次,4—6个月的治疗后HBV-DNA持续阴转率37%(对照组17%),HBeAg消失或血清转换率33%(对照12%),HBsAg持续阴转率7.8%(对照组1.8%),说明用干扰素治疗后可以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
此外干扰素还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HLA抗原增多,使NK细胞及细胞毒T细胞活性增高)。
由于干扰素有一定的副作用.特别对血象的影响,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观察下进行,切不可盲目使用。
3.1.2 核苷酸类似物核苷类似物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嘧啶类似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克拉夫定和恩曲他滨)和嘌呤类似物(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和替若福韦酯)两大类。
核苷酸由膜转运机制介导其摄取,口服后能迅速吸收,血浆浓度与口服剂量呈线性相关,可经过血液循环自由穿过组织,广泛分布于人体各部分。
核苷酸在细胞内磷酸化后有抗病毒活性,抗病毒效应依赖细胞内磷酸化活性代谢产物的浓度,口服利用率一般大于80%。
核苷酸类似物的效应靶位都在病毒聚合酶,抑制病毒复制。
嘧啶类的LMV、FTC和LdT与其相应核苷竞争结合,在细胞内天然核苷酸与病毒合酶合成,核苷酸类似物与天然核苷竞争渗入,从而干扰病毒聚合酶的正常生成。
由HBV-DNA反转录合成HBV-DNA需启动HBV聚合酶、聚合酶诱导反转录单链DNA和以单链为模板合成双链的连续机制,ETV和ADVdip作用可分为:A:YMDD基序是聚合酶的活性部位,催化核苷酸延长HBV-DNA单链;B:LMV在YMDD 出渗入,终止聚合酶链延长,从而抑制HBV-NDA链合成;C:YMDD 基序中的M被V替代,与核苷酸的亲和性降低,使LMV的病毒抑制减弱。
然而核苷酸类似物对HBV-DNA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停药后又由ccc DNA模板开始复制,因此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服用。
3.1,3 联合治疗由于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的持续应答率低和有的药物耐药的发生,单独用药治疗的效果均不能令人满意,从实践及理论提出联合治疗可提高疗。
联合治疗是研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目标是提高持续应答和减少耐药发生率。
联合抗治疗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目标提高持续应答率和预防或减少耐药突变。
现主张应用1个抗病毒的药如拉米夫定、干扰素、Ara—Amp等加免疫调节剂如乙肝疫苗、胸腺肽(包括胸腺索q.即日达仙)、左旋咪唑涂布剂、卡介苗(包括卡介苗素)、猪苓多糖等。
确切的疗效,尚须由I临床实践证实。
并且可以通过联合治疗去发现一种高效低毒的理想联合药物,能够识别乙肝病毒并能区分被感染细胞和健康细胞,把病毒及被感染细胞杀死,就能把病治好。
3.2保肝治疗虽然不能杀灭和清除HBV病毒,但保肝治疗可以减轻肝脏炎症反应,防止肝细胞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阻断肝硬化的形成。
因此,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不能只强调抗病毒治疗,一味的追求转阴(目前不能杀灭和清除HBV病毒),而忽视了保肝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保肝治疗可以促进肝细胞的代谢和再生能力,减轻和消除炎症反应,提高抗毒抗病毒能力、提高免疫力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减轻或阻断肝细胞的变性坏死,抑制和阻断纤维组织增生,从此阻断肝硬化的形成或发展。
为了获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还应继续努力,积极实践.认真总结,以求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①郭枫,段文杰乙肝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医学信2010年3月第23卷第3期②史鸣属,闵建荣乙型病毒性肝炎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③林永焕乙型肝炎预防与治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④David A.Warrell Timothy M.Cox John D.Firth 李宁牛津传染病学(2011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⑤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委员会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 2009年更新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9年2月第3卷第1期⑥高英,寻惠敏,李菊香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安徽医药AnhuiMedical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04 Mar;9(3)⑦但菊开,朱蕙中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第19卷第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委员会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年2月第4卷第1期⑨黎文辉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分析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5月第21卷综合第1期⑩徐文胜缪晓辉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啊畅痫学20u2年第7巷第5期11张定凤乙型肝炎的免疫发病机制及治疗靶位的探索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年1月第20卷第1期东南大学:龙向桢邮件:107362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