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https://img.taocdn.com/s3/m/d9f9daecc8d376eeaeaa31d8.png)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长征精神,成为巨大动力。
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 大的意义。
思考:
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2. 经过:1934.10---1936.10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吴起镇
王稼祥
张闻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地主、富农 中农
所占人口比
6% 20%
所占土地比
80% 15%
贫农 雇农、手工 业
60% 13%
5% 0%
问:表格内容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并由此说明中 共怎样才能在农村立足。
(1)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作用:
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 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
松潘草地
穿过草地(油画)
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接壤地段,纵横几百 公里,海拔3000至4000米以上。草地的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 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不仅人迹罕见,也无鸟 兽出入。红军经过六天六夜,终于走出了草地。
三军过后尽开颜
吴起镇,位于革命圣地延安的西北部。1935年10月19日,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 军胜利会师。
完全不同的政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件: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共24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件: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fc7570af1ffc4ffe47acda.png)
一、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革命 2、八七会议 (1)时间: 1927年8月7日 (2)地点: 武汉汉口 (3)内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在农村,经济方面)和武装反抗 国民党统治(在城市,政治方面)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秋收起义); ④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毛泽东)。
4、结果:占领南昌城
胜利后的计划: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 再举北伐。(利用国民革命的旗号) 最终:南下(广州)损失严重(失败);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 领,后到井冈山和毛会师;另一部分进入广东。
5、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 夺取政权的开始。
(4)评价
①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 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第(3)里第②点) ②滋生 了“左”倾思想。
(1)时间: 1927年9月 (2)领导人:毛泽东 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放弃国民党 (3)军队: 和国民革命军的旗号,公开打出工农 革命军的旗号;依靠工农群众。 (4)地点: 湘赣边界 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发展,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结果: 思考:秋收起义的失利,再一次证明“城市路线”不符合中国革 命的国情。但当时为何选择这条路线呢?有何教训? 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 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 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然而仿效俄国人成 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6)教训: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一、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革命 3、秋收起义
二、由城市到农村---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
高中历史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2f35e2f50e2524de4187ee6.png)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标要求:
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的 主要斗争的史实,认识其意义。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①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 军队 的重要 ②中共在国民革命军中掌握着部分武装力量, 汪精卫 企
△随堂练习——《全品》第15课“典题探究” (见《全品》第34—35页,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五)
图消灭这些武装力量。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 3、经过:占领南昌,起义成功 南下途中损失严重
一部分在 朱德 、 陈毅 率领下, 转战湘南 一部分进入 海陆丰 , 与当地 农民 军会合 余部 4、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共 独立 领导武装斗争、创建 人民 军队和 武装 夺取政权的开始
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
三、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开始(危急) 转折(遵义会议)
①结束了“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②事实上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
陕北, 刘志丹
洪湖和湘鄂边, 贺龙 湘赣,彭德怀
鄂豫皖 徐向前
湘鄂赣 滕代远
浙赣 方志敏
左右江, 邓小平 海陆丰, 澎湃
赣南闽西 毛泽东朱德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 2、秋收起义(1927、9)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 ①创立者:毛泽东 ②内容: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③影响:根据地不断 巩固扩大 , 星星之火已成 燎原 之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https://img.taocdn.com/s3/m/739064d7bceb19e8b8f6ba9d.png)
材料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是国民党 当局用来对付根据地军民的两个主要手段。军 事“围剿”是“杀死政策”,经济封锁是“饿 死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根据地建设:经济——发展生产
• 2、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 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 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 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1、经验——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暴动) 2、权威——党中央和共产国际的要求(城市暴动) 3、地位——“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
头脑与心腹,只斩断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 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城市暴动)
2020/6/10
社会性质: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政治特点:
金一南《苦难辉煌》
时间
第
一
次 1930年
至
至
第 1933年
四
次
第 1933年
五
至
次 1934年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国)10万(共)4万 (国)20万(共)3万 (国)30万(共)3万
(国)50万(共)7万
毛泽东 (前三
次) 周恩来
朱德 (第四
次)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 地点 江西南昌
领导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陈毅等
经过 南昌起义——占领南昌——主动撤离,南下广 东——途中受挫——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2、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 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共18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共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cb43a2e804d2b160a4ec00b.png)
(1)经济建设: 发展农业和兴办工业 意义:粉碎了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2)理论建设: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①主要内容: 在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 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②历史意义: 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星火燎
(3)政权建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31.1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历史 必修①
(1)背景 ①国民党右派的血腥屠杀政策 ②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③南昌附近国民党军兵力比较薄弱
(2)经过
占领南昌 南下广东 受挫分兵
(3)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 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主要内容 ①“纠右”: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 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 命运动的最强音。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 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加 坏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等,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最 结束。惨痛的教训使中共认识到:要想取得新民主主义 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军队,坚持武装
井冈山会师(1928.4)
创建红四军
(1)主要内容
依靠贫
农,限制富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业者,消灭
半封建的土
(2)历史意义
土地所有制
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 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 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 色”。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生死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 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https://img.taocdn.com/s3/m/99f7a067f242336c1eb95ef1.png)
剿”,反而使自己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P21。
——选自:高中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一幅英雄的画卷一部壮丽的史诗 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长征
思考: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二、国共对峙的表现——红军长征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
误
内 容
遵 义 会 议
意 义
①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 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
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材料2: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 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 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 ——毛泽东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课本知识,想一想: 长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
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转危为安
2、保存了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
影响: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 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 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2)奠定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的理论基础 (3)科学的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 律 (4)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武装斗争
主要斗争形式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中心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https://img.taocdn.com/s3/m/4200674da98271fe910ef935.png)
二分田
①背景: 长征红军处于危险之中。 ②时间与地点: 1935、1 遵义 ③内容: a、纠正、肯定 b、选举、取消 ④意义: a、结束左倾 b、事实确立正确领导 c 、标志着成熟
d 、党史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1935年2月
•
残 苍 从 头而 如雄 阳 山 头 越今 铁关 如 如 越 。迈 ,漫 血海, 步 道 。, 从 真
红军长征(背景、经过、意义)
南昌起义 1、背景:
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号
(1)大革命教训:必须掌武装及领导权
(2)中共掌握部分武装力量
(3)敌人在南昌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1)时间: 1927、8、1
2、经过:(2)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 (3)概况: 南下受阻 兵分两路
打响第一枪
3、意义:
(1)时间:
1927年10月,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 (5)影响: 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什么都没 有成功?给中共的教训是什么? 照搬苏联经验,走城市中心道 路。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而 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秋收起义
教训: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南京国民政府代表 A.民族资产阶级的利 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C.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D.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利益
2.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A.集体领导的重要性 B.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 3.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突出 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派 B.必须从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D.必须建立一支新型军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https://img.taocdn.com/s3/m/25ac160f14791711cc7917d2.png)
瓜分狂潮 八国联军 1898 1899 1900
……日本明治维新……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市场最终 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19 巴黎 和会
1920
1921
1922 华盛顿 会议
1923
1924
帝国主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国民 党一 大, 国共 合作 开始
广东 革命 根据 地统 五卅 一 运动
四一 二反 革命 北伐战争 政变 南京 国民 政府 建立
七一 五反 革命 政变 宁 汉 合 流
1924
1925
1926
1927
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南 昌 起 义
秋 收 起 义
全国建立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井冈 山根 据地
国民政府 改订新约 运动 1928 1929 1930 工农武装割 据理论创立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设根据地 八七 会议
1927
资本主义进 入相对稳定 发展期
1929-1933世界经 济危机
三次反“围剿” 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建立
意义: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 的正确领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 主义原理解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 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件(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6cf3c94551810a6f424863a.png)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遵义的伟大决定
1、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 正确军事主张。 2、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中 央政治局常委。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课后问题探究
什么是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 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 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 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 高表现,是保证革命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 强大精神力量。
课本小结
1927至1936年在国共对峙的这十年里,中共经历了哪几次危机?又 是如何转危为安?
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使中共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中共召开八 七会议,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将工作重心 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出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 新道路。第二次危机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共被迫战略转移,长征初期又遭受严重挫折,在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了 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王明“左”错误在中央的领导,重 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领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 此红军长征逐步走向胜利。
课程目录导入
1 2 3
独立领导人民军队--武装反对国民党
课程前言导入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 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 屠杀,这场起义势在必然。
起义 概况
课程问题思考 重点思考问题
重点思考解答
独立领导人民军队--武装反对国民党
课程前言导入
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反抗和探索还在继续 ,从1927至1936年中共开辟、扩大、巩固农村革命根 据地,建立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
高一历史 第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历史 第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753c66be518964bcf847cdd.png)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工割 农据 武理 装论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指出革命道路: 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胜利的道路
时间:1933年秋 地点:中央根据地 失利原因:毛泽东已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 导职务,“左’’倾领导人博古掌权。他 偏听偏信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 错误主张,同敌人死打硬拼。 结果:红军苦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 “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 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 子里取得的”
•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
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地革命
返回
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方向是长沙,受挫, 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计划,改向井冈山进军。 提问: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长沙,结果都失败, 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 因为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城市斗争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必须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长征的意义
• (1)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革命新局 面。 • (2) 保留了革命的精干力量,传播了革命 主张。 • (3) 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 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前沿· 视点】
2005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全国红色旅游发 展规划纲要》,表明在未来几年里,我国将兴起发展“红 色旅游”热潮,党和政府决心将众多的革命根据地开发成 为一个个红色旅游景区,特别是长征路线,以此以大力弘 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并推动革 命老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透视]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 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 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 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 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 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 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长征精神所 包含的大无畏气概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正 是对井冈山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https://img.taocdn.com/s3/m/64eec36fcaaedd3383c4d373.png)
二、土地革命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背景: 前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时间: 1931年冬 首都: 江西瑞金
思考:
中国革命为什么可以走农村 包围城市的道路?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直接原因) 利 (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
三、红军长征
2、经过和意义
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性质: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油画《毛泽东上井冈山》
二、土地革命
4、“工农武装割据”
(1)思想内涵:武装斗争——军事保证 土地革命——核心根本 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 (2)成功实践: 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1930年,全国建立 十几个根据地,革命武装十万人;粉碎了敌 人三次“围剿”;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
长征的胜利: 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 会宁大会师 1936年10月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思考: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 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 央的正确领导?
课后推荐
两个在北京生活 多年的英国年轻人 重走中国红军的长 征之路,之后他们 将这段不平凡的经 历记录了下来,向 人们讲述了他们在 “新长征”路上的 重大发现……
1、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汉口 内容:纠正右倾错误 确定„„总方针
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
二、土地革命 2、湘赣边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9月 领导人:毛泽东 结果: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 村发展
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口号
油画《秋收起义》
二、土地革命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建立时间:1927年10月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பைடு நூலகம்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c4aebb0975f46527d3e1ac.png)
课
立即被敌人占去了。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三 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
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
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如何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栏 基
目
提示:认识:材料一表明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
军事指导方针,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守中的消极防御。
客观形势:敌我双方力量悬殊。
课堂 总结
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三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及意义 (1)关系。
(2)意义。
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②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 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课
栏基
目
链 接
互
课
课 堂导 学
导学一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材料一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
取得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课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栏基
目
材料二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 不一齐军事化……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
链 接
互
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
链 接
互
的中心内容;材料二表明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
课
的主要形式;材料三表明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
命建立革命政权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内容。
导学二 军事反“围剿”(长征的背景)
材料一 蒋介石要求国民党军,对根据地“予以严密封
历史-必修一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历史-必修一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https://img.taocdn.com/s3/m/b3e3d344c850ad02de804154.png)
甘
吴起镇 1935.10. 黄
陕
肃
会宁
三军会师 1936.10
河
西
腊子口
康西
草地
大
毛尔盖
渡 雪山
泸定桥
安顺场
四
川
长
江
河 赤 金 沙 水
1935.1.
强渡乌江
湖 南
贵阳
江
遵义
贵
突破敌人四道 封锁线 瑞金
1934.10.
西
福 建
红 军 长 征 路 线 示 意 图
江
州
强渡湘江
广 西
泸定桥系四川通往西康、西藏的桥梁,长约100米,横跨大渡河。桥由13根铁链组 成,两边各两根为桥栏,底部并排9根铁链为桥面,面上铺有木板,桥东端即为泸定 县城的西门。红军到达泸定桥并占领桥头后,后到的林彪迅速召集部下开了一次紧急 会议,研究部署夺桥方案,他还要求夺桥部队要勇往直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桥 上面的木板已被敌人拆掉,只剩下孤零零的铁索,空荡荡地悬在高空。桥下红褐色的 急流,震耳欲聋。根据林彪的部署,红四团的负责人王开湘、杨成武在第二连挑选了 几名骨干成员,组成突击队,由连长廖大珠率领负责夺桥。夺桥英雄们背插马刀,腰 系手榴弹,手持短枪,然后用手抓住铁索,摇摇晃晃地向前移动。红四团还组织了一 批精干射击手,用数挺机枪组成强大的火力,对夺桥突击队进行掩护。勇士们冒着弹 雨,不顾一切地向前移动。终于,他们接近了对岸,这时只剩下18名勇士了。第一个 到达对岸的红军战士,迅速将手榴弹扔向守敌的工事,工事被炸塌,敌军官慌了,连 忙下令浇煤油到铁索上未拆下来的几块木板上,并挖断索基,铁索上马上燃起了大火。 红二连的勇士们不顾一切地冲向对岸,并迅即扑灭了大火。敌人见势不妙,慌忙逃命, 而且边逃边放火烧泸定城内的粮仓、弹药库、民房。不一会,先期过河的红一团也追 上来了。他们从侧面攻击逃跑时残存的敌人阵地,敌人死的死,伤的伤,没有跑的当 了俘虏。这样,红军全部顺利地渡过了大渡河。
人教版高一历史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4a19b26376baf1ffc4fad8e.png)
⑶据上述材料,说明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 志。 遵义会议是中央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遵 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张学良东北易帜1928)
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①没有自己的武装 ②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南昌起义如何吸取大革命的教训的?
①领导武装斗争
②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
1、背景:
(1)大革命失败 (2)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3)中共准备起义 2、经过: 占领南昌 →南下受损→余部一部分转战湘南,一部分 进入海陆丰
将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到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南昌附近。
3、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 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 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 时间: 汉口 地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内容: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
中国第一个 农村革命根据 地
(二)土地革命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创建
1927.10---1928.4
井冈山会师
打土豪、分田地、废 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努力发展生产
土地革命 经济建设
(二)土地革命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星星之火 4、根据地巩固与扩大
指导思想
“工农 武装割 据”思 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从以前的备课依靠大纲,到今天的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从而转变教师的个人观念,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改革。
1.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学生主体对教学的需要。
突出三个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教材分析: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国共对峙的局面。
中国革命的领导任务落在了共产党的肩上,中国革命的任务变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
从共产党这一方面来说,共产党进行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并且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国民党则是对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了“围剿”。
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被迫进行了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对中国以后的革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2)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由此探究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师生对话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实质的理解。
(2)通过一些历史材料、历史地图,为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提供历史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尤其是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如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
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知道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教学重点】武装起义;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遵义会议。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演示法。
【教学资源】历史(必修1)人民教育版课本;多媒体平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了解到,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
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致使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宣告失败,国共两党也从合作走上了对峙的道路……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情景创设: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则在逆境中奋起,决然以武装起义的枪声回答反动派的暴政,探索革命新的出路……
一、工农武装起义
问题探究:请第一大组的同学展示你们探究的结果。
问题1.列举1927年8月~9月中共为反抗国民党的屠杀而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
问题2.总结这些行动的意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八七会议给中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问题3.从进攻的地点看,南昌起义和秋收有何共同点,其结果怎样?
共同点:进攻城市;结果:失败(受挫)。
情景创设: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党人吸取失败的教训,毅然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扩大
请第二大组的同学展示探究结果。
问题4.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标志是什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
创建。
问题5.中共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从而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提示:试从经济、思想、军事和政治等方面思考。
)
巩固和扩大的措施:
(1)经济方面:土地革命、经济建设
(2)思想方面: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军事方面:“三次反围剿”
(4)政治方面: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问题6.“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核心:土地革命
理由:与革命道路相关
经过艰苦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井冈山的星火已经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情景创设:随着红军和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蒋介石感到不安,继1930年的三次围剿失败后,又于1932年5月和1933年9月分别发动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中共自身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那么究竟是什么错误呢,它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呢?请第三大组的同学为我们揭晓答案。
三、红军长征
问题7.根据教材概括当时中共中央犯下怎样的错误,导致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53页)
1.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问题8.根据教材有关内容,指出材料二中中共在遵义会议上是如何全力纠正自身的错误,有何重大意义?
(1)内容:①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意义: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转折:遵义会议
问题9.长征胜利的意义
3.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的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情景创设: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创举,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鲜活的画面,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即长征精神。
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视频材料: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文字材料: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人类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红军缺少粮食,弹药匮乏,吃的是草根,咽的是树皮,头上有飞机
轰炸,前后有敌军的围追堵截,就是在这种困难情况下,红军打败了数十万国民党军,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岭,实现了三大主力大会师,踏上抗日救国道路。
长征精神: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放眼全局、重点突破的精神等等。
课堂小结:1927年,国共两党由昔日的合作关系走向了对峙的道路,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共则在逆境中奋起,决然以武装起义的枪声回答反动派的暴政,并在武装的斗争中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即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国民党反动派又对革命地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企图将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共则相应采取了各种措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此后,国民党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这时中共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实行长征,最终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