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理论
家畜育种的理论知识
家畜育种的理论知识随着人类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家畜育种已经成为了家畜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
家畜育种是指人类通过人工干预,以改良和优化家畜品种的形态、性状和产量来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些家畜育种的理论知识。
一、遗传学基础知识家畜育种是基于遗传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了解遗传学基础知识是进行家畜育种的必要前提。
1.染色体和基因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基本单位的携带者,是遗传信息分离、传递和重组的基本机制。
基因是染色体上的一段遗传信息,它是编码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2.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个体基因的组合,表现为所有基因的遗传信息。
表型是个体形态、性状和性能的外在表现,它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3.常见遗传模式常见的遗传模式有显性、隐性、常染色体隐性、性连锁等模式。
其中,显性模式是指一种基因型的表现性状完全由该基因的一个表现型决定,而隐性模式则是由该基因的两个表现型共同决定。
二、家畜育种方法家畜育种的方法可以分为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两类。
1.传统育种传统育种是传承下来的经验式育种,基于观测和选择的原理进行,主要靠人工选择、繁殖和改良来获得更好的品种。
传统育种方法包括重毛、混血和品系选择等。
2.现代育种现代育种是基于遗传学和组织培养等技术的科学实验室育种方法。
现代育种方法包括遗传改良、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等。
三、家畜的选择指标为了获得更好的家畜品种,选择适当的选择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1.生产性能家畜育种的第一目标是提高生产性能,因此,生产性能是家畜选择的重要指标。
生产性能主要包括繁殖率、出生率、繁殖季节、生长速度、产奶量等。
2.外部形态和体型特征家畜的外部形态和体型特征是家畜品种的重要表征,因此,外部形态和体型特征也是重要的选择指标。
外部形态和体型特征主要包括体型、体态、身高、体长、胸深、体重、毛色和肉质等。
3.经济性能经济性能是家畜养殖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性能主要包括肉质和细胞生产性能。
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
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
遗传育种是一种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来改良动植物品种的方法。
它的科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学原理:遗传育种的核心是利用遗传学原理,通过选择、交配和育种等手段,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结构,从而提高其优良性状的表达。
遗传学原理包括基因遗传、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基因突变等。
2. 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学是遗传育种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育种者分析和评估育种材料的遗传表现和遗传变异,从而选择最优的育种策略和方案。
3. 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育种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体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遗传育种。
4. 育种技术:遗传育种的技术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编辑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育种者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结构,从而提高其优良性状的表达。
5. 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是遗传育种的基础,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品种、品系和野生种。
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可以为遗传育种提供更多的遗传材料和育种方案。
总之,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是多方面的,它涉及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基因组学、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保护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科学基础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动植物品种的改良和优化。
杂交育种原理
杂交育种原理杂交育种是一种有效的育种技术,可以以较低的代价实现大量优秀品种的繁育,迅速提高遗传改良的效率。
它是一种独特的遗传改良技术,是结合种质优良和种源间遗传特性的一种发生种质质量改良和产量提高的方法,非常重要的一种育种学理论。
杂交育种原理是一种异体杂交的原理,是以克隆的杂种为基础的选择技术,也是基于有几种特点和性状的品种繁育的基本原理。
它是有效自然选择的增强形式,以扩大遗传变异的范围,更有效地实现单科系的良种繁殖。
关于杂交育种原理,目前研究有如下几点:1. 优质遗传物质:一些特殊性状和优良种质会在杂交中折衷,最终会形成拥有优良特质的高产种群;2.传多样性:杂交种会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以解决传统品种选择可能遗漏的遗传素质;3.长势:杂交会使种群生长势极强,极大提高了种群发育的速度,从而加快了突变的发生,使新的品种及时被发现;4.定性:杂交会增加种群的稳定性,使种群具有抵抗外界环境和病虫害的能力,及时产生抗性品种;5.用价值:杂交育种也是一种生物工程技术,可以把优良基因安置在新的品种中,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新品种的繁衍。
杂交育种原理在现代育种学中被广泛应用,它既可作为创造新品种的技术,也可以用作改良和创栽现有品种的技术。
不仅如此,它还可以用于解决大量的生态问题,比如野生物种的繁殖,改良野外物种的营养价值等。
因此,杂交育种原理可谓是“农作物新品种改良”的重要奠基者,它通过基因重组和新品种产生,更有效地满足了人们对粮食、棉花等农作物品质的要求。
由此可见,这一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具有积极的效果。
然而,杂交育种原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例如,无论是杂交杂种的繁殖效率还是新品种的稳定性,它们都没有克隆杂种相比高;同样,在杂交育种中,继承特性影响也比较大,无法有效地控制特性的发展状况。
此外,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如果杂交前的品种存在着营养价值的差异,那么由此引发的营养价值的改变,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植物育种概论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领域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 可用于育种、栽培及其他生物学研究的各种生物类型总称 为种质资源。
•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
品种资源,其表现形式是不同品种、不同
种,甚至不同属、不同科的个体、器官、
早熟与高产存在一定的矛盾,生产上应根据各 地的实际情况选育适宜成熟期的品种。
四 、对病虫害的抗耐性
病虫害的蔓延和危害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 严重影响。生产上一般使用化学药剂,不仅提高 了生产成本,而且带来残毒危害、环境污染等问 题。抗病虫害育种是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 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主要危害病虫不同,制定 育种目标时要抓住主要矛盾。
二 、品质性状
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农产品的要 求日益迫切。新育成的品种,不仅应有更高、更 稳的产量,而且还应具有更好适应不同需求的产 品品质。品质性状分为物理品质和化学品质两大 类。物理品质主要指产品的外观、颜色、气味等。 化学品质主要指产品的营养成分的构成及含量。
三 、成熟期
生育期早晚在大部分地区和许多作物都是重 要的目标性状。我国高纬度的东北、西北地区无 霜期短,需选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蔬菜、果树 等园艺产品一般不耐储藏为满足周年供应需求, 需早、中、 晚熟品种配套。
• 棉花合理株型 :株型较紧凑,主茎节间稍长,果枝 节间较短,果枝与主茎夹角小,叶片中等大小。
• 苹果 : 矮化密植,树冠较小、紧凑,节间短, 成枝力弱,萌芽力强,易形成短果枝,结果早, 高产稳产。
• 设施黄瓜: 叶片较小、厚,叶色浓绿。
2 产量构成因素 一个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可以分 解成几个不同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同作物的产量 构成因素不同, 但划分的基本原理一致。
生态育种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生态育种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生态化,也就是说,在保证高产的同时,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此相对应的是生态育种,它是以生态化为思想导向的育种方法论,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桥梁化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育种的理论基础1.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学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即生物群落)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依存。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及其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生物。
这种相互作用不断产生新的生态环境;同时,生物在环境中的过程中也不断演化和适应,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
1.2 全面考虑系统的空间和时间范围生态育种强调育种过程需要全面考虑生态系统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育种的思路和方式,不再单纯追求产量或者品质,而是考虑到环境和生态的因素,形成了全面的育种标准和策略。
1.3 适应环境、强调多样性在生态育种中,重点是让作物或者动物群体适应环境、强调多样性,而非采用传统的生物技术修建刻意构建的环境,例如采用化学农药、化肥等方法将不利因素排除在外。
通过引入多样化的种类,增加作物或者动物种群的抗性和适应维持性,发现生态系统自身的发展潜力,提升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
二、实践篇:生态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2.1 应用于水稻育种水稻作为全球粮食的主要来源之一,其育种一直是全球农业界的重点研究领域。
在水稻育种方面,生态育种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之前,为提高水稻在高温稻区的产量,农业部标准化农业试验研究院发起了“优秀高温耐性稻”的育种项目。
通过在逐步变热的环境中长年评定种苗,最后选择出适应高温的优秀品种,进行新节育等技术手段进行育种,实现了水稻日增产水平30公斤以上。
2.2 应用于草地育种草地是牧草、家畜等的自然生态基地,也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育种在草地育种中也有很重要的应用。
以前草地育种还主要是选择产量高的种子进行良种培育,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得草地更多地沦为荒漠地区,破坏草地生态环境。
植物育种学的简要介绍
四、回交育种
抗条锈
达到品种改良
(丰产感病)农大183 × 伊利亚能(抗条锈) (轮回亲本) ↓ (供体亲本) F1×农大183 ↓ B1×农大183 ↓ B2×农大183 ↓ ……
(三)集团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四)改良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三、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选用种内不同遗传类型的品种进行杂交,通过基因重组,杂种后代出现不同的变异类型,经选择、培育,产生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分类:组合育种、超亲育种。 原理:基因重组。包括优良基因组合、基因的互作效应。 操作:育种目标、亲本选配、杂交方式、杂种后代处理等等。 杂种后代处理方法: 系普法 混合法 衍生系普法 单籽传法
倍性育种
多倍体:“巨大型”,无籽型(如同源三倍体香蕉、无籽西瓜) 单倍体:加速育种材料的纯合、提高选择效果、缩短育种年限,节省人力物力。
抗病虫、抗逆性育种
与前面的方法相似,只不过具体到某个目标或者性状。涉及到很多内容和技术,如:基因对基因学说,病虫环境的创造,逆境(寒、旱、涝、盐)等的创造。 其他的还有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试验技术、种子生产法律法规……。
A
经比较确比原品种优越的混选群体的种子
原始品种群体
B
经混选的改良群体与原始品种比较试验
选择优良而一致的个体,混合脱粒
原始品种群体
大面积推广
繁殖种子
集团1、集团2、集团3、…、VS 原品种
按类型分别混合选择、分别脱粒
经分别混合选择的不同类型的种子
杂交水稻育种理论和实践
杂交水稻育种理论和实践杂交水稻育种是指通过杂交技术,选育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和高产性的水稻品种。
它在当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缓解粮食短缺问题,适应人口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 杂交水稻育种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育种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
雄性不育是指通过遗传改变水稻的花粉发育和生殖能力,使其无法自我繁殖。
利用雄性不育,可以实现杂交种子的高产。
常用的雄性不育系有两亲系、三亲系和构株系。
杂种优势是指杂种相对于纯系,在产量和抗逆能力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较高的产量,杂交水稻的亩产量比纯系水稻提高约20%以上;二是较强的抗逆能力,对病虫害和逆境条件的抗性更强;三是较好的品质,米粒饱满、外观美观等。
2. 杂交水稻育种的实践方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亲本的选择、制种、人工授粉和杂交后代的筛选。
首先是亲本选择。
选择亲本是杂交水稻育种成功的关键。
亲本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抗逆性、适应性和育种潜力等因素。
一般来说,亲本应该选择一高一低,以达到产量和品质的综合提高。
其次是制种。
制种是指选择适宜的时间和条件,培育出高质量的种子。
制种的关键在于控制花期,以避免亲本的自交和杂交。
然后是人工授粉。
人工授粉是杂交水稻育种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通过将雄性不育系和育性亲本进行人工授粉,获得杂交种子。
人工授粉需要在适宜的时间、环境和方法下进行,以确保杂交种子的质量。
最后是杂交后代的筛选。
杂交后代的筛选是确定优良品种的重要环节。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鉴定等方法,筛选出具有优异性状和高产性的杂交后代进行繁育和推广。
3. 杂交水稻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杂交水稻育种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杂交水稻育种实现了水稻产量的显著提高。
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世界各国逐渐实现了水稻的亩产量提高,有效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
家畜育种的理论知识完整
家畜育种的理论知识完整(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质资料,欢迎下载)家畜育种的理论底子现代家畜育种学的理论底子是统计遗传学,本章扼要介绍有关的内容,为学习以后章节做准备。
第1节群体遗传组成1 Hardy—Weinberg定律先讲几个有关的看法。
群体(Population)是指生活在配适时间和空间范畴内的,同一物种内具有差别遗传结构的个别的组群。
Dobzhansky(1953)把这种群体叫孟德尔群体(Mendelian Population),Falconer(1981)则直接称之为群体。
育种学家常说的群体是指品种或品系( Breed or Strain)。
群体遗传学( Population Genetics)就是研究群体遗传组成及其变革规律的科学。
有性生殖中的配子。
高等动物群体延续的唯一途径是同一群体内差别个别间交配、生殖和繁衍,为有性繁殖历程。
某一个别的基因型并不能通过有性繁殖历程直接通报给下一代。
它首先要形成配子,通过与异性配子的融合形成下代个别的基因型。
由于重组,下代个别是重新排列形成的新的基因型,通常差别于上代亲本的基因型。
但亲代个别的等位基因可以在世代间通报而不产生变革,因为基因突变的频率一般在万分之一以下。
群体遗传组成。
用等位基因(Allele)和等位基因频率(Allelic Frequency),及基因型(Genotype )和基因型频率(Genotypic Frequency)体现,称为基因漫衍和基因型漫衍。
群体含量。
一般是指群体的范围巨细。
下代群体的遗传组成是亲代群体遗传组成的一个样本,上下代通报历程中存在着抽样误差,抽样误差巨细与亲代群体的含量或范围巨细呈正比。
当这种抽样误差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说这种群体是个“大群体”,实践中要求群体的含量应有以百千计而不是以十计的成体,不然便是一个“小群体”。
通常品种是大群体,而品系是小群体,不外有些优秀品系常因推广使用而成为大群体。
Hardy-weinberg定律。
袁隆平的理论创新与现代育种技术
袁隆平的理论创新与现代育种技术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以其在水稻育种领域的理论创新和现代育种技术的贡献而闻名。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袁隆平的理论创新和现代育种技术为主线,进一步探讨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袁隆平的理论创新袁隆平在水稻育种领域的理论创新是他成就的重要基石。
他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全新的水稻育种理论,为中国的水稻产量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水稻”的概念。
传统的水稻杂交育种方法往往遇到了瓶颈,产量提高的空间有限。
袁隆平通过研究发现,采用特定的亲本杂交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他通过选育出既能保持优良性状又能实现较高产量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为解决中国巨大人口的粮食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其次,袁隆平提出了“两优一高”育种策略。
他认为,水稻品种的优势应该体现在高产、抗逆性和品质上。
因此,他在选育新品种时,注重综合优势的提高,追求高产、抗逆和品质的协同发展。
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得袁隆平选育出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在产量、抗逆性和品质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最后,袁隆平提出了“超级系”的概念。
他发现,在水稻育种过程中,常规选种方法往往无法将优秀的杂交后代稳定保持下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袁隆平创造性地提出了“超级系”这一概念。
超级系是指通过连续杂交和筛选,选育出的可以稳定保持超高产性状的杂交后代。
这一概念的引入,使得袁隆平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得以持续稳定地发展,推动了水稻产量的提高。
二、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除了理论创新,袁隆平还广泛应用现代育种技术,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首先,袁隆平大力推广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这一技术可以通过对水稻基因进行精确分析和筛选,加速优质抗逆品种的选育过程。
袁隆平的团队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突破,推动了我国水稻育种工作的发展。
其次,袁隆平积极倡导和应用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初论
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初论水稻株型是指水稻植株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生长发育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是水稻产量性状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稻理想株型指的是能够实现高产稳产的水稻植株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理想类型。
水稻理想株型育种是通过研究水稻株型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利用遗传学原理和育种方法,培育出适应高产栽培技术和机械化生产的水稻品种。
水稻株型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是水稻株型育种的基础。
通过对不同水稻品种不同株高、穗长等株型形态特征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找出水稻产量与株型形态特征相关的主要因素,为选择适应高产栽培的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光合作用是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基础。
通过研究不同光合作用效率的水稻品种,找出与光合作用效率相关的株型形态特征,为筛选适应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水稻品种提供基础。
气候条件是影响水稻株型形态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水稻品种的株型形态特征和产量差异,为选择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提供理论支持。
水稻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对株型形态和产量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下水稻品种的株型形态特征和产量表现,为选择适应高产栽培技术和机械化生产的水稻品种提供相关信息。
遗传变异的利用是指通过对水稻基因组的研究,筛选和利用存在的遗传变异,培育出具有理想株型形态特征的高产水稻品种。
通过遗传育种的方法,选择具有相应特征的水稻材料,进行交配、筛选和后代测试等过程,最终得到理想株型表现的高产水稻品种。
选育和交配组合的优化是指通过对水稻品种进行大规模种质资源筛选和组合,利用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变异性,通过合理的组合与选择,培育出具有理想株型形态特征的高产水稻品种。
总之,水稻理想株型育种是通过研究水稻株型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利用遗传学原理和育种方法,培育出适应高产栽培技术和机械化生产的水稻品种。
通过遗传变异的利用和选育及交配组合的优化等方法,实现水稻株型的改良和优化,提高水稻产量和水稻品质。
育种学——精选推荐
1、品种:具有在特定条件下表现为不妨碍利用的优良、适应、整齐、稳定和特异性的家养动植物群体。
2、育种目标:作物通过遗传改良后需要达到的目的。
3、生物产量:一定时间一定面积内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总量4、经济产量:一定时间一定面积内植物产生的可食用的或是具有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5、种质:决定生物种性,并将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载体。
6、种质资源:凡携带有不同种质(基因)的各种栽培植物及其近缘种和野生种。
7、遗传力:遗传力就是亲代性状值传递给后代的能力大小。
8、引种:就是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原来没有分布的地区种植的过程。
9、简单引种: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种植物适应范围较广,只需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而正常生长发育,不改变遗传性的称作简单引种。
10、驯化引种:如果引入地区与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种植物适应范围较窄,只有改变其遗传性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需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的称作驯化引种。
11、选择反应:数量性状的选择效果,决定于选择差与遗传力的乘积,称为选择反应。
12、芽变:芽变是指发生在芽内分生组织细胞中的突变,属于体细胞突变的一种。
13、群体品种:群体品种是指群体遗传组成异质,个体杂合,其品种群体可以表现差异,但必须有一个或多个性状表现一致,与其它品种相区分。
1、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适应性,以及产量、品质等性状方面超过其双亲的现象。
2、有性杂交育种:又称组合育种,它是通过人工杂交的手段,把分散在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种中,对其后代进行多代培育选择,比较鉴定,以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有栽培利用价值的定型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3、添加杂交:多个亲本逐个参与杂交的方式称添加杂交。
4、单交种:两个自交系之间的杂种一代称为单交种。
5、双交种:双交种是 4 个自交系先配成两个单交种,再用两个单交种配成用于生产的杂种一代。
动物育种学的内容
Robert Bakewell 为近代动物育种的创始人。 成功育成了夏尔马(Shire )、长角肉牛和 肉用来斯特羊(Leicester )。他的选育技 术和方法同时对后来的动物育种理论和实践 具有深远影响。
Colling兄弟育成了肉用或乳肉兼用的短角牛 品种。
绪论
一、育种和动物育种的概念 二、动物育种的发展过程 三、动物育种工作的作用 四、动物育种的内容 五、传统育种与现代动物育种理论
一、动物育种的概念
育种
对家养、栽培的动植物开展长期连续系统的人工选 育。即应用生物遗传理论,控制和改进动植物的遗 传种性,提高这些动植物有利于人类的生产性状。
动物育种
应用有关遗传理论和选育技术来控制、改造家养动 物的遗传种性,提高这些家养动物生产性能。
驯养、驯化 育种
二、动物育种的发展过程
动物育种开始于人类对野生动物的驯养与驯化。
人们首先选留最适合自己需要的动物进行饲养和 繁殖,从中逐渐积累了选择育种的经验,然后凭 经验开展选种、选配,并不断总结,最后达到了 较为完善的程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完整的 动物育种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1、凭经验根据体形外貌选留动物
4、育种可为畜牧生产提供符合规 格的畜禽
❖ 畜禽生产工厂化后对品种的需求 蛋鸡要求有一定的开产日龄、体重等 肉鸡要求在一定时间出栏等 猪要求在一定时间出栏并达多大的活重
等……
5、品种资源的保护
❖ 品种资源危机——静宁鸡、八眉猪、兰州大 尾羊等
❖ 有用基因的消失 ❖ 保种的重要性——育种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 保种的方法
2、育种提高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利用杂交优势,提高畜群的生产力。 如犏牛……
利用品系选育,为选育和杂交组合提供不 同的素材。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以 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涉及 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 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 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
3. 鉴定分析方法微量、精确、快速。 在目标性状的鉴定、分析、选择中,广泛采
用现代技术和仪器,进行快速、精确、微量和非 破坏性的鉴定分析,以提高育种效率。
4. 开拓育种新途径和新技术。 除应用传统的育种技术外,还大力开拓人
工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细胞工 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
遗传改良的作用:
1 提高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扩大其种植区域 2 改良其农艺性状,更利于栽培管理 3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以提高总产 4 改进产品品质,适应人类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5 增强对病虫害和环境胁迫的抗耐性,达到稳产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和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1. 性质: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 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研究的重点是对作物进行遗传改 良,使得有利性状得到重组,达到高产、优质、 适应性强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研究的重点是改善作物生长发育 的环境条件,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各种生物都是从原始生物演变而产生的。这 种演变发展的过程称为进化过程。 决定进化的三大基本要素:遗传、变异和选择。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因素,选择决定着 进化的方向。 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进 化速度相对缓慢。
生物育种的原理和应用
生物育种的原理和应用一、生物育种的定义生物育种是指通过人为选择和交配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生物体,以达到改良物种、改善品种的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生物育种的原理生物育种的原理是基于遗传学理论和生物进化的原理。
通过选择优良遗传特性的生物个体,并将其进行交配,使得其后代具有这些优良遗传特性。
这样,经过多代的选择和交配,可逐步固定和积累这些优良特性,达到改良物种的目的。
三、生物育种的步骤生物育种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亲本:根据改良的目的,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亲本进行育种。
这些优良特性可以是植物的耐旱性、产量等,也可以是动物的肉质等。
2.交配:将选定的亲本进行交配,产生后代。
交配可以是同源交配、异源交配或杂交等。
3.选择优良后代:通过对后代进行观察和评估,选出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
4.重复交配和选择:依次进行多代的交配和选择,逐步固定和积累优良特性,直到达到预期的改良目标。
5.对比试验和评估:通过对比试验和评估,验证改良效果,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选择。
四、生物育种的应用生物育种在农业、畜牧业和植物育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农业育种农业育种是通过选择和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其产量、抗病性和适应性等,从而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常见的农业育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改良。
2. 畜牧业育种畜牧业育种是通过选择和改良畜禽的品种,改善其生产性能和遗传特性,提高畜禽的养殖效益。
如猪种改良、牛种改良等。
3. 植物育种植物育种是通过选择和改良植物的种质,提高其适应性、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优良品种。
例如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植物的育种工作。
4. 遗传改良生物育种也广泛应用于基因改良领域。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直接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改造,以获得具有特定遗传特性的生物体。
这为改良物种、研究基因功能等提供了新途径。
五、生物育种的意义生物育种的意义在于通过选择和改良生物体的遗传特性,提高农作物和畜禽的产量、质量、抵抗力等,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供应和生物资源。
林木遗传与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林木遗传与育种的理论与实践林木遗传与育种是林学领域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选育具备良好遗传性状的林木品种,提高其生长速度、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以满足人们对木材、果实和生态功能的需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林木遗传与育种的理论与实践,并着重介绍相关策略和技术的应用。
一、林木遗传的理论基础林木遗传学是研究林木种质遗传变异及其遗传机制的学科。
遗传变异是指在林木种群中存在的不同表型或基因型的个体间的差异。
遗传机制是指遗传变异的遗传基础和遗传传递的规律。
在林木遗传学中,常用的遗传学参数包括遗传变异程度、遗传距离和遗传率等。
二、林木遗传与育种的实践1. 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护林木遗传与育种的起点是收集不同来源的林木遗传资源,并对其进行鉴定、筛选和保存。
这些资源包括野生物种、种子来源和人工栽培种。
在资源收集过程中,需要注意遗传多样性的获取,以保证后续育种工作的可行性。
2. 遗传育种目标的确定遗传育种目标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林木品种特点确定的需要改良的性状。
例如,树高、胸径、材质特性和抗病虫害能力等。
确定目标之后,可以利用遗传与育种技术对目标性状进行选择和改良。
3. 遗传杂交与配制遗传杂交是指利用不同的遗传特质对目标物种进行人工配制,以达到优化基因组的目的。
常用的策略包括亲本选择、交配方案设计和杂种优势评价等。
通过遗传杂交可以引入优良的遗传特征,提高林木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
4. 遗传育种选择遗传育种选择是指根据目标性状对杂交种或突变种进行筛选和鉴定,并进行后代的选优与繁育。
通过选择和配套使用不同的选择方法,如家系选择、半辅助选择和标记辅助选择等,可以加速育种进程,提高选择效率。
5. 遗传育种评价遗传育种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目标性状的表现,对育种材料的效果进行评估。
常用的方法包括株行试验和区域试验,在实际环境中评价不同材料的生长特性和生态效应,以确定其在实践中的表现和适应性。
6. 遗传育种的实施与推广遗传育种的最终目标是将优良品种推广到生产和生态环境中,以满足实际需求。
三系配套杂交育种原理
三系配套杂交育种原理引言三系配套杂交育种是一种重要的育种方法,通过利用三个不亲缘关系的亲本进行交配,以产生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杂种,提高作物的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
本文将介绍三系配套杂交育种的原理和应用。
一、三系配套杂交育种的原理1. 三系配套杂交育种的基本概念三系配套杂交育种是指将一个不育系与两个恢复系进行杂交,通过杂交后代的配对,利用亲本间的互补作用,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
2. 三系配套杂交育种的步骤(1)选育不育系:选择不具有自交不育性的亲本,通过杂交并连续选择,筛选出具有稳定不育性的不育系。
(2)选育恢复系:选择能够恢复不育系育性的亲本,通过连续杂交并选择,筛选出具有稳定恢复育性的恢复系。
(3)杂交:将不育系与两个恢复系进行交配,形成三系杂交种子。
(4)连续选择:通过连续选择,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
3. 三系配套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三系配套杂交育种的原理基于杂种优势和亲本间的互补作用。
不育系的不育性能够确保不会出现自交的现象,而恢复系则能够恢复不育系的育性,使杂交后代能够正常繁殖。
同时,亲本间的互补作用能够使杂交后代拥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三系配套杂交育种的应用1. 玉米杂交育种玉米是三系配套杂交育种的一个典型应用。
通过选育不育系和恢复系,将不育系与恢复系进行杂交,获得具有丰产、抗病虫害和适应性强的杂交种子。
这种育种方法在玉米的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 水稻杂交育种水稻也是三系配套杂交育种的重要应用对象。
通过选育不育系和恢复系,将不育系与恢复系进行杂交,获得具有高产、抗病虫害和适应性强的杂交种子。
这种育种方法在水稻的生产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3. 其他作物的杂交育种除了玉米和水稻,三系配套杂交育种还广泛应用于小麦、大豆、棉花等作物的育种中。
通过选育不育系和恢复系,将不育系与恢复系进行杂交,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种子,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常规育种的理论基础
常规育种的理论基础自20世纪以来,常规育种(CY)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是利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选择和育种来增加作物产量、品质和耐受灾害等特性。
CY传统上采用手工方法来实现,农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不同品种的洞察力选择种子或幼苗,并有意识地将它们繁殖、改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然而,随着CY育种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已经采用分子生物技术、统计分析、计算机模拟和信息网络等技术,使CY育种更加科学和有效。
CY育种的理论基础是遗传学和种质资源管理。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础,它是一种遗传单位,具有可传递的染色体和遗传学特性,可以用来界定种子和幼苗的特性。
同时,种质资源是支持CY育种的基础,它包括记录历史品种、理解遗传特性、分类与改良等种质资源管理技术。
CY育种的主要目的是改良农业作物,获得新品种,这需要有效地利用自然遗传资源和变异可能性。
通过分子遗传学,可以检测物种中的遗传特性,从而降低品种间的差异、提高其稳定性和适应性,使其能够适应特定环境或自然灾害。
此外,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对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模拟,从而预测作物的结果。
通过信息网络,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种质资源库,来共享和分析遗传特征、分类和改良等信息,以及全球种质资源的研究结果,提高CY育种的效率和有效性。
CY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复杂的,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以有效地利用CY育种技术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具体而言,更多的研究应放在改进和开发更多种质资源管理技术、开发新型分子遗传学技术、研究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使用信息网络的技术方面。
总之,常规育种的理论基础在改善和创新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理论基础复杂而深不可测,涉及多个学科。
未来将有更多的研究来推动CY育种技术的发展,以满足人类更多的粮食需求。
家畜育种的理论知识
家畜育种的理论知识家畜育种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对家畜的选择、配对、生产和养护等方面的管理,不断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达到优化农业生产的目的。
要想更好地开展家畜育种工作,必须掌握一些理论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家畜育种中常见的理论知识。
一、选择选择是家畜育种中最基本的环节,通过选择有优秀遗传基因的种畜,可以为后代提供更好的遗传素质。
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性状、遗传背景、生产能力、健康状况等。
不同家畜的适用性不同,因此在选择时应首先考虑本地化饲养要求。
二、配对配对是通过优良基因的结合,促进后代素质的提高的一种手段。
配对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亲缘关系、基因型、性状等。
一般来讲,亲缘关系太近的种畜配对会导致基因搭配的单一化和血缘效应的增大,影响后代品质。
配对方案应注重选材和谨慎考虑。
三、生产管理生产管理在家畜育种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全面科学的管理,只有管理好了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基因的效应。
具体措施包括:科学饲养、预防疾病、状况监控等。
四、养护养护是家畜育种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保证充分的饮食和良好的卫生环境,才能达到优秀的基因遗传。
养护措施包括:科学饲养、及时排泄、监测卫生、预防病害等。
五、动态管理家畜育种工作应该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
对已经选择配对生育的家畜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特定的指标,调整育种方式和计划,保证家畜生产线不会偏离预期目标。
六、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遗传信息的随机发生性变化,是基因遗传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家畜育种中,通过遗传变异,可以产生更多新的遗传变异,提升基因遗传方式的多样性,从而实现种畜基因的优化。
但遗传变异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太高的遗传变异可能会耗尽家畜的遗传资源,产生大量的随机性状,增加后代缺陷的可能。
因此,了解和管理好遗传变异,是家畜育种中重要的一环。
综合来讲,家畜育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理论知识是家畜育种工作的基础,注重育种方法、育种方式、结果预测等方面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育种能力。
现代农业遗传育种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农业遗传育种技术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加速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抗病虫能力、改善品质等,现代农业开始采用遗传育种技术。
本文将介绍现代农业遗传育种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遗传育种基础遗传育种是指通过对植物或动物品种之间的杂交以及对同一品种个体之间的交配,以达到选择一些具有所需特性的后代,并使这些特性在未来的代数中稳定遗传的一种无性繁殖方法。
在遗传育种方法的基础之上,现代农业会将一系列改良措施应用于遗传育种过程中,以获得更理想的育种结果。
其中包括如下措施:1.选择性繁殖: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有所需性状的高产优质优良个体作为亲本,将它们优选杂交,然后继续筛选进行交配。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可以通过有效的组合遗传优势来产生更具有适应性、抗病虫能力更强的杂交种,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效益。
3.重组DNA技术:重组DNA技术是一种将不同物种的DNA 片段组合起来的方法,以产生新种。
这种技术可以为维护、恢复或改善植物或动物遗传池提供有力的手段。
4.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指精准地更改生物基因组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用于修改植物和动物基因,以产生更健康、更强壮的个体,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价值。
遗传育种实践进入21世纪以来,在遗传育种领域,农学家们先后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
但基本原理依然停留在对土壤、气候和生态等环境要素的掌握上。
为了更好地控制农作物的生长、产量、品质等特性,现代农业普遍采用了如下遗传育种方法:1.连续选择:连续选择是指对单性或自交系的后代进行连续选择操作,筛选出具有育种目标特征的甚至优质优良个体,并将其循环繁殖。
2.多元选择:多元选择是指对基因型差异大的种群进行选择,通过多元选择产生更多利润、生产力,从而实现多目标优化。
3.配对设计:在育种模型中,通过分析不同基因组间的互作关系来确定性状的产生、遗传和环境决定因素,并采用基于基因组双亲性状关系和环境因子的各种因素进行配对设计,以实现遗传特性的选择和育种目标的高效达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现代农业对品种性状的要求:(1)高产,(2)稳产,(3)优质,(4)适应性强2.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1)根据国民经济和生产发展的前景制定育种目标;(2)根据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制定育种目标;(3)育种目标要具体可行;(4)培育的品种应合理搭配;3.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1)产量性状(2)抗性性状(3)品质性状(4)早熟及对耕作制度和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育种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是遗传学,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多问问为什么,就可以回忆和复习遗传学学过的内容。
实际育种工作大部分是在田间完成的,操作性很强,当然我们的工作不一定是育种,但技术推广中,应该知道各个品种是怎样培育的,在推广种植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因此,重点介绍育种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现在许多农民都知道要选用优良品种,但具体的意义可能就不知道这么详细了。
育种工作首先要确定育种目标,任何事情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都是不好操作,难以进行的。
育种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如果只是空泛的要求,就没有操作性,必须有明确的量化的标准。
育种工作的基础是种质资源,没有对种质资源的认真研究,育种工作就没有办法开展。
要研究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些植物是有性繁殖的,有些植物可以无性繁殖,有些植物是自花授粉的,有些植物是异花授粉,由于繁殖方式的不同,育种方法也有所不同。
获得优良品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引种和驯化,把别人培育成的优良品种引到自己这里种植,但必须经过试种,才能推广。
育种的方法很多,教材中介绍了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远缘杂交、倍性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最新的育种方法大约要属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了。
杂种优势利用在当前生产上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作物都发现和利用了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利用有不同的途径。
新品种培育出来要经过审定才能推广,审定和推广都有非常严格的程序。
新品种选育的工作量很大,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很多工作时间缩短,效果明显。
完成育种学的作业,要在掌握遗传学理论的基础上,理解育种的操作程序。
许多东西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加深记忆和理解。
应该说育种学部分的内容及作业,相对于遗传学来说是比较容易的。
但如果缺乏实践,完全靠死记硬背,也是要花一定的功夫的。
比如说“试述你地区某主要作物的育种目标”一题,这对于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同志是很容易的题目,但如果只有书本知识,则比较难,还不容易答得具体、明确。
种质资源一章,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是种质资源,作业题是种质资源的概念和工作内容,同样,如果接触过这方面的工作,这样的题目就很简单,当然接触过这方面工作的同学不会太多,所以在录像课中,我们专门为同学们在国家种质资源库里拍摄了一段,看过这段录像就会对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不至于要死记硬背。
植物的繁殖方式一章,应该联系过去学过的植物学课程内容,回忆花的解剖结构,理解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等概念。
理解根据繁殖方式的不同,作物品种分为纯系品种、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等类型。
学习引种与驯化,需要明确什么是作物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因素包括气候的、土壤的、生物的,对于某种作物来说,大体相近的生态环境区域称为生态区。
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很多,主要的是温度和光照,在不同纬度、海拔地区之间引种,主要是由于温度和光照的不同而使作物的反应不同,有些可以成功甚至表现很好,而有些就会失败,关键是作物本身的生态适应性,以及对环境差异的反应。
育种的方法很多,有的是历史悠久的育种方法,比如选择育种法,有些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但却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因为历史久远就应该抛弃。
选择育种,由于自然界突变的发生,至今仍是简单易行的育种方法。
同时也是其它育种方法处理后,取得优良后代的方法。
杂交育种也是应用时间较长的常规育种方法,实际上回交育种和远缘杂交方法都可以归类到杂交育种里来,它们是杂交育种的特例,因而就有不同的特点,就把它们单提出来介绍。
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所以亲本选配的原则必须要掌握,杂种后代的处理是随后而来的重要工作。
杂交育种工作有其一定的程序,通过设置原始材料圃、亲本圃、选种圃、鉴定圃等,经过品系比较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才能审定和推广。
回交是杂种与亲本之一杂交,通过回交可以保持亲本的优良特性。
亲本的亲缘关系很远,达到物种之间的杂交就称为远缘杂交。
远缘杂交的难点在于物种间的生殖隔离。
要采取一切措施克服生殖隔离。
倍性育种是通过人工诱发植物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而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使得植物的基因突变率增加,从而扩大了选择的范围,增加了优良性状出现的可能性。
现在的所谓航天育种,也是通过宇宙射线等的作用,增加种子的突变,扩大变异的范围。
生物技术育种主要是通过基因工程,把优良性状的基因直接导入作物的染色体,获得表达。
组织培养技术则是直接将突变的细胞放入培养基上培养,直接培养出植物个体。
杂种优势利用也是在育种中获得了很大成功的,许多作物陆续发现了优势杂交组合,其利用方法有三系法和两系法。
第一章育种与农业生产1.简述育种学的研究内容。
答:育种学的主要内容有:育种工作的种质资源、引种与各种育种方法(选择、杂交、回交、远缘杂交、倍性育种、诱变育种等)研究,杂种优势的利用,生物技术应用,品种的审定、推广和良种繁育,以及计算机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等。
第二章育种目标1.试述现代农业对品种性状的要求及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并对你所在地区的某种粮食作物、花卉、果树或蔬菜的品种的优缺点进行调研,试制定其育种目标。
答:现代农业对品种性状的要求是高产、稳产、优质和适应性强。
具体的目标性状包括产量性状,如白菜的产量构成是单位面积的株数和单株重量;如果品的产量构成是单位面积的株数、单株结果数和单果重量,育种目标要明确要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就要考虑选育适宜密植的品种,由于病虫害的影响对稳产的威胁很大,要培育抗耐病虫害的品种,必须明确抗耐哪种病虫害。
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也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明确是抗旱、抗寒、耐酸、耐盐碱、耐涝、耐湿等;品质性状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尤其是要在优质上下功夫,如蔬菜果品营养物质的含量、甜酸度等风味指标,花卉的新、奇、特,要有优质的具体指标。
还要注意早熟性以及对耕作制度和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
第三章种质资源1.试述种质资源的概念及种质资源工作的主要内容。
答: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内,把凡可供利用和研究的一切具有一定种质和基因的植物类型,统称为作物种质资源。
它包括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
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及研究利用。
收集包括国内外的考察收集和征集。
整理包括登记、编号、分类等。
保存包括种植保存、贮藏保存、离体保存等。
第四章植物的繁殖方式1.什么是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答:自然异交率在4%以下的是自花授粉作物;自然异交率在50%~100%的是异花授粉作物;自然异交率在4%~50%的为常异花授粉作物。
2.作物品种分为哪几种类型?答:作物品种分为纯系品种或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等类型。
第五章引种和驯化1.何为作物的生态环境?生态区?答:起综合作用的生态因素,包括气候的、土壤的、生物的,这些生态因素复合体称为生态环境。
对于一种作物具有大体相似的生态环境的地区称生态区。
2.原产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作物对光照和温度的反应如何?答:一般原产高纬度地区的植物是长日照植物,要求有一定的低温阶段,然后是长日照阶段;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量大,光照强,有利于作物生长,但在发育上,不同作物、不同品种对光照的反应是不同的。
有的对光照比较敏感,有的比较迟钝。
3.原产低纬度、低海拔地区的作物引种到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可能会有什么反应?答:对于低温长日性作物,原产低纬度地区引种到高纬度地区种植,由于温度、日照条件能很快得到满足,表现生长期缩短,植株变小,产量降低。
同时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春季霜冻严重,易遭受冻害。
对于高温短日性作物,主要是感温性和感光性问题,春播品种感温性强而感光性较弱,引到高纬度地区,会表现晚熟、营养生长好。
夏播和秋播品种感光性强感温性弱,引到高纬度地区,表现晚熟,营养体生长好,影响后茬播种,或遭受后期冷害,不能安全成熟。
第六章选择育种1.试述选择育种的基本方法。
答:选择的方法很多,基本的方法有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法。
单株选择是在原始群体中,选择优良个体(单株、单穗或单铃),分别收获、脱粒、保存,下年分别播种为株(穗、铃)行,进行鉴定和比较。
淘汰不符合要求的,选择优良株行。
混合选择则是从品种群体中,按一定性状选择优良个体,混合脱粒,下年混合播种,并与原品种和标准品种进行比较。
2.分别说明混合选择育种法、系统育种法的育种程序。
答:混合选择育种程序先选优良单株,混合脱粒,然后混合播种,并与原品种比较,进行产量鉴定,如果混合群体在某些性状上优于原品种,就可以繁殖,经品种评审委员会审定通过,可以推广。
系统育种程序首先也是选择优良变异植株,分别脱粒、编号;入选单株分别种植成株行,这时株行也称系统。
每隔一定距离中止原品种作为对照。
入选优行再经室内复选,保留几个、十几个、最多几十个优良株系。
如果入选株系在主要性状上表现整齐一致,就可以称为品系,参加下一年品系比较试验。
品系比较试验中,入选品系相邻种植,设置重复,进行两年。
选出比对照最优越的品系1~2个参加区域试验。
表现优异的品系,在第二年品系比较试验的同时,加速繁殖种子,以便进行生产试验。
表现优异的,经审定合格后,定名推广。
第七章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远缘杂交及倍性育种1.试述杂交育种中亲本选配的原则。
答:双亲优点多,主要性状突出,缺点少,易克服,双亲主要性状优缺点互补;选用当地推广良种作为亲本之一;选用地理上相距较远或不同生态类型的亲本杂交;选用一般配合力好的材料作亲本。
2.试述以系谱法对杂种后代进行处理的方法步骤。
答:系谱法是从杂种第一次分离时代开始选单株,下一年分别种成株系,以后各分离世代在优良的株系内选优良单株,再种成株系,直至单株后代不再分离而形成一稳定品系,可以停止选单株,将优良品系升入产量鉴定试验的过程。
杂种一代按杂交组合排列,稀植、点播,扩大繁殖系数,并相应播种对照品种及亲本。
表现一致的只选组合,发生分离的,选单株。
入选组合按组合收获,写明组合号。
入选单株,袋上要写明组合行号、株号与编号。
杂种二代仍种成株行,稀植点播。
杂种二代是选择的关键世代,主要任务是从优良组合中选择单株,确定优良组合,在优良组合中确定好的家系,在入选家系中选择优良单株。
选择性状重点是遗传力高、早代分离明显、受环境影响小的性状。
杂种三代按组合和家系的顺序点播成行,只种一部分种子(种1~2行),来自同一杂种二代的杂种三代,从亲缘关系上看可称为一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