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房的解剖特点

合集下载

心脏外科解剖图示

心脏外科解剖图示

心肌桥
心脏静脉
1,前室间支 2,左室前支 3,心大静脉:伴行于前室间支的静脉 4,心肌桥
心脏静脉
1,左缘静脉 2,冠状窦 3,心中静脉:伴行于后室间支的静脉 4,心小静脉:行走于右房室沟的静脉 5,左室后支 6,后室间支
八、心脏传导系统
窦房结位置
窦房结为小纺锤样结构,直接位于界沟的心外膜下, SVC与右心房结合处的外侧
RC
1
3
N2C
1,右冠窦下方与室间隔连接 2,无冠瓣的左半和左冠瓣的
后半与二尖瓣连接 3,右、无冠窦交界下方为膜
部间隔和房室束穿透支
主动脉瓣下膜部结构
左室流出道
左室流出道的室间隔部分无腱索附着,表面光滑 二尖瓣乳头肌分前后两群
左心室乳头肌
1,后乳头肌
起于后壁
2
2,前乳头肌
3
起于侧后壁
2 1
3,室间隔部光滑
瓣膜面积为1394mm2
二尖瓣结构
•二尖瓣环为附着于左房 室孔边缘的纤维组织带
•前瓣的根部为与主动脉瓣 之间的纤维连接
•后瓣及交界的根部才是纤维环 •二尖瓣环不在同一平面,呈马鞍形 •二尖瓣环口径在心室收缩时可变小
二尖瓣前瓣
•大瓣似长方形 •分基底部、中间部和粗糙部 •关闭时粗糙部为瓣叶接触部 •大瓣的粗糙部占瓣叶的1/3
心脏外科解剖
提纲
• 心脏位置及外形 • 右心房 • 左心房 • 右心室 • 左心室 • 心脏纤维支架 • 心脏传导系统 • 冠脉循环
心脏在胸腔内的位置
心脏位于纵膈下部,1/3位于中线右侧,2/3位于中线左侧
心脏外形
底部
心脏形似三面椎形体:前胸骨-肋骨面、下膈面及左后上面,心尖部朝左半胸

最新 房室结双径路

最新 房室结双径路
快-慢型( F-S)
五、AVNRT发生机制与分类
房室结快慢型折返性心动过速
快慢-型( F-S)
五、AVNRT发生机制与分类
快慢型房室结双径路
五、AVNRT发生机制与分类
快慢型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
1)
2) 3) 4)
5) 6)
五、AVNRT发生机制与分类
⑷ 左侧慢快型 A. 心动过速时HA 间期短,提示前传径路长; B. 心房刺激时较常见1:2下传心室现象。
3) 4) 5) 6)
6)
五、AVNRT发生机制与分类
五、AVNRT发生机制与分类
希氏束不参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证据 1) 2) 3) 4)
5)
五、AVNRT发生机制与分类
虽然AVNRT能够经外科手术分离和射频消 融房室结周围心房组织根治AVNRT表明结周 心房组织参与AVNRT折返环的形成,但折返 的确切部位目前尚不清楚。
Spach和Josephson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存在不均一 的各向异性组织,对早搏刺激都能产生功能性的纵向分离 和持续的折返。并认为: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现象更可 能是房室交接区域传导时不均一的“各向异性”作用的结 果。
四、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点
1、电生理特点
快通道: 通道 传导速度快,不应期长 慢通道: 通道 传导速度慢,不应期短
前向性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示意图
五、AVNRT发生机制与分类
房早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五、典型DAVNP 与AVNRT的诊断
五、AVNRT发生机制与分类
3、折返分型
近期研究获得的资料认为AVNRT可以分为4 型:
⑴ 慢快型
90%
⑵ 慢慢型

心脏的基本解剖

心脏的基本解剖

04 心脏的解剖—心壁的构造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组成,心肌层是构成心壁的主要部分
心内膜
心肌层
心外膜
覆盖于心腔的内面,衬以内皮 细胞,心内膜参与构成瓣膜
心房肌:肌束呈网格状,较薄, 由浅、深两层组成 心室肌:较厚,尤以左心室为甚, 一般分为浅、中、深3层
属于浆膜,包裹在心肌表面。 其表面被覆一层间皮(扁平 上皮细胞)
心房接受静脉,心室发出动脉。在房室口 与动脉口处均有瓣膜,可顺流而开启,逆流而 关闭,保证血液定向流动
01 动脉
动脉(artery) :是运送血液离心的管道。 体循环的动脉:主动脉及其分支 肺循环的动脉:肺动脉及其分支 动脉特点:管壁较厚,弹性大,在行程中不 断分支,愈分愈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
01 脉
04 心脏的解剖—传导系统
心传导系由特殊的心肌细胞构成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 纤维
04 心脏的解剖—血管
冠状动脉是环绕在心脏表面为心肌 供氧的动脉。分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 动脉,左、右两支均在心外膜的深面
右冠
前左降支
左冠
冠状 动脉
回右旋支 冠
04 心脏的解剖—血管
心包是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 部的圆锥形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 外层为纤维心包,内层为浆膜心包
冠状沟 是近心底处的一条环状沟,是 心室和心房的表面分界
后室间沟 在心室的膈面,是右心 室的心表面的分界
03 心脏的外形
心是一个中空的肌性纤维性器官,形似 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周围裹以心包, 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表面尚有 4条沟
04 心脏的解剖—四个室
左心房

心脏解剖

心脏解剖

心脏解剖心脏周围组织及心脏解剖学发展展望一、心脏解剖一)、心脏位置和外形:心脏位于胸腔内,属中纵膈,外裹心包,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覆盖,只有下部一小三角区域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和第4~5肋软骨相邻。

心脏呈前后略扁的圆锥形,一般如自己拳头大。

可归纳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四沟。

一尖即心尖。

一底即心底。

两面:前面与胸骨体和肋软骨相连,称胸肋面,下面位于膈上,称膈面。

三缘:右缘,垂直向下由右心房外侧缘构成,左缘圆钝,斜向左前下,下部由左心室构成,上部由左心耳构成。

下缘接近水平,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四沟: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房间沟。

后室间沟和冠状沟交汇处称房室交叉点,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在膈面的临界区域,临床常用作手术标志。

二)、心脏各腔结构:右心房几个重要的解剖结构右房室口上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右心室几个重要的解剖结构右房室口三尖瓣及其相应的腱索和乳头肌肺动脉瓣及其相应的腱索和乳头肌室上嵴动脉圆锥左心房几个重要的解剖结构肺静脉入口左房室口左心室几个重要的解剖结构左房室口二尖瓣及其相应的腱索和乳头肌主动脉瓣及其相应的腱索和乳头肌主动脉窦三)、心壁的构造:由内向外分三层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四)、心脏的支架结构:以主动脉瓣环为中心的四个瓣环的纤维三角和连接主动脉瓣环与肺动脉之间的圆锥韧带组成心脏支架结构,心肌及瓣膜均附着在纤维支架上。

详见如下:1、右纤维三角:是主动脉后瓣环、二尖瓣环、三尖瓣环之间的纤维连接区,主要由胶原纤维和纤维软骨组成,内有房室束通过。

2、左纤维三角:位于主动脉环和左房室环之间的纤维结构区,小且薄。

3、圆锥韧带三角:位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之间。

五)、房间隔和室间隔:房间隔较薄,并以卵圆窝处最薄。

卵圆窝位于右心房后内侧壁(或房间隔)下部。

室间隔下部较厚由肌性部分构成,称室间隔肌部,上部近心房处卵圆形区域缺乏肌层,菲薄呈膜状,称室间隔膜部,室缺多发于此。

六)、心脏瓣膜:1、三尖瓣:分为膈瓣、前瓣、后瓣。

心血管疾病(心脏和血管的生物学特征)

心血管疾病(心脏和血管的生物学特征)

1:心血管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其功能如何?广义的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

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运输,即将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器官、组织及细胞;同时将组织和细胞的代谢产物及二氧化碳运送到肾、肺和皮肤排出体外,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此外,还具有运送体内一些分泌激素、维持机体内环境内外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以及机体防卫功能、内分泌功能等重要作用。

2:血液在人体内是如何循环的?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分大循环(体循环)和小循环(肺循环)。

体循环中血液由左心室搏出,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进入相应的器官。

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静脉窦返回右心房。

肺循环中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

体循环的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的脏器和组织,并将全身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脏。

肺循环路程较短,只通过肺,主要使静脉血转变成氧饱和的动脉血。

3:血液在心脏内是如何流动的?如前所述,流回到心脏的静脉血通过两条最大的静脉(上、下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

当其充盈后,将血液推入右心室。

然后,经过肺动脉瓣,右心室将血液泵入肺动脉进入肺脏。

在肺脏内,血液流经广泛分布于肺泡周围的细小毛细血管床,并与肺泡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通过呼气排出)。

随后,这些富氧血液通过肺静脉流入左心房。

当左心房充盈后,将这些富氧血液推入左心室。

然后,经过主动脉瓣将血液泵入全身最大的动脉——主动脉。

4:心脏位于人体哪个部位?重量大约是多少?心脏在人体胸腔的中部(中纵隔内),位于胸骨体和第2至第6肋软骨后方,第5至第8胸椎前方,膈肌的上方,二肺之间。

心脏解剖

心脏解剖

心脏解剖心脏解剖一、心的位置和外形(一)心的位置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外面包裹心包,整体向左下方倾斜,约2/3位于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

心的上方连有出入心的大血管;下端游离于心包内,并隔心包与膈相贴;两侧借纵隔胸膜与肺相邻;后方有左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等结构;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覆盖,只有一少部分与胸骨下份和左侧3~6肋软骨相邻,临床上为了不伤及肺和胸膜,心内注射常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进针,将药物注射到右心室内。

(二)心的外形心的外形似倒置的圆锥,略大于本人拳头,可分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和三沟心尖:朝向左前下方,由左心室构成,与左胸前壁贴近,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处,可摸到心尖的搏动。

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小部分由右心房构成,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

两面:心的下面又称膈面,较平坦,隔心包与膈相邻,由左、右心室构成。

前面又称胸肋面,与胸骨及肋软骨相邻,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小部分由左心室构成。

三缘:右缘垂直,主要由右心房构成。

左缘圆钝向左下倾斜,主要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下缘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三沟:冠状沟(coronary sulcus)是靠近心底处的一条近似完整的环行沟,呈冠状位,是心房与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

前室间沟(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groove)为胸肋面自冠状沟向心尖延伸的浅沟。

后室间沟(posterior interventricular groove)为膈面自冠状沟向心尖延伸的浅沟。

前、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

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的汇合处稍凹陷,称心尖切迹。

后室间沟与冠状构的交汇处称房室交点。

所有沟内均有血管走行并被脂肪组织覆盖。

二、心腔结构(一)右心房右心房(right atrium)位于心的右上部,腔大壁薄,其向左前方突出的部分称右心耳(right auricle),内面有许多并行排列的隆起肌束,称梳状肌。

观察标本,总结各个心腔的结构特点

观察标本,总结各个心腔的结构特点

观察标本,总结各个心腔的结构特点1. 概述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以强大的力量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心脏的结构复杂而精密,其中的心腔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观察心脏标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个心腔的结构特点,从而为心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通过对心脏标本的观察,总结各个心腔的结构特点。

2. 右心房右心房是心脏的上部,它接收来自全身静脉回流的血液,并将其送入右心室。

通过观察心脏标本,我们可以看到右心房呈椭圆形,其壁较为薄,内部光滑。

右心房内有三个主要开口,分别为上腔静脉开口、下腔静脉开口和冠状静脉开口。

右心房内还有充满血液的乳头肌和心房隔,这些结构对于保证右心房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

3. 右心室右心室是心脏的下部,它接收来自右心房的血液,并将其通过肺动脉送往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通过观察心脏标本,我们可以看到右心室呈锥形,其壁较为厚实且肌肉发达。

右心室内具有三瓣瓣膜,分别为三瓣瓣膜、肺动脉瓣和三叶瓣膜。

右心室内还有肌肉纤维和乳头肌,这些结构对于保证右心室的正常收缩和泵血功能非常重要。

4. 左心房左心房是心脏的上部,它接收来自肺静脉回流的氧合血液,并将其送入左心室。

通过观察心脏标本,我们可以看到左心房近似椭圆形,其壁较为薄,内部光滑。

左心房内同样具有三个主要开口,分别为四肺静脉开口和冠状静脉开口。

左心房内还有充满血液的乳头肌和心房隔,这些结构同样对于保证左心房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

5. 左心室左心室是心脏的下部,它接收来自左心房的氧合血液,并将其通过主动脉送往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通过观察心脏标本,我们可以看到左心室呈卵形,其壁极为厚实且肌肉发达。

左心室内同样具有三瓣瓣膜,分别为二瓣瓣膜、主动脉瓣和二叶瓣膜。

左心室内还有肌肉纤维、乳头肌和心尖肌,这些结构对于保证左心室的正常收缩和泵血功能同样非常重要。

6. 结论通过对心脏标本的观察,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心脏解剖结构的认识,还总结了各个心腔的结构特点。

心脏解剖结构

心脏解剖结构

心脏解剖结构心脏解剖结构:心位于胸腔内,左右两肺之间。

收缩时如本人的拳头大小。

心的前上面邻胸骨和肋软骨;后面为食管和胸主动脉;下面紧贴膈肌,上面为进出心脏的上腔静脉、主动脉和肺动脉。

心表面有三条沟,冠状沟为心房与心室的表面分界,前、后纵沟为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

心是一个中空的器官,其内部分为四个腔。

上部两个为心房,由房中隔分为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部两个为心室,由室中隔分为左心室和右心室。

左右心房之间,左右心室之间互不相通,而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口相通。

(一)右心房占心脏的右部。

有三个入口一个出口。

右心房的上方有上腔静脉口,后下方有下腔静脉口,全身的静脉血由此两口入右心房。

在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有冠状窦口,口缘有镰状的冠状窦瓣为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心壁本身的静脉血由此入右心房。

在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的地方有一个出口,称右房室口,右心房的血液经此口流入右心室。

(二)右心室占心脏的前部。

有一个入口,即右房室口。

有一个出口,即它上方的肺动脉口。

右房室口的上缘上附着三块三角形的瓣膜称三尖瓣。

当心室收缩时,挤压室内血液,血液冲击瓣膜。

三尖瓣关闭,血液不倒入右心房。

右心室的前上方有肺动脉口,右心室的血液由此送入肺动脉。

肺动脉口缘上有三块半月形的瓣膜称肺动脉瓣(半月瓣),当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瓣关闭,血液不倒流入右心室。

(三)左心房左心房占心脏的后部。

在其后壁上有四个入口,即肺静脉口,每侧各两个。

由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新鲜血液,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

有一个出口称左房室口,血液由左心房经此口流入左心室。

(四)左心室左心室占心脏的左后部。

有一个入口,即左房室口,左心房的血液经左房室口入左心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左房室口有二尖瓣,防止左心室的血液倒流回左心房。

在左心室上方有一个出口,即主动脉口,左心室的血液经此口流入主动脉。

左心室承担着全身血液输送的功能,所以左心室的肌层较右心室的肌层发达约为右心室壁厚的三倍,左心室的主动脉口也有三个半月瓣,称为主动脉瓣。

右心房的解剖特点

右心房的解剖特点

右心房的解剖特点右心房位于左心房的右前方,呈不规则卵圆形,其长轴几呈垂直位。

根据右心房胚胎发育来源可将其分为前、后两部。

前部为心房体,由原始心房衍变而来,其壁内有许多带状肌束(梳状肌)向后连于界嵴;后部为静脉窦,由原始静脉窦发育而成,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开口于此。

解剖上将右心房区分为6个壁,上壁被上腔静脉口占据,下壁有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前壁有右房室口通右心室,后壁呈凹槽状,为介于上、下腔静脉口之间的静脉窦后部,内侧壁主要为房间隔,外侧壁即心房体和静脉窦侧面的部分。

心房体与静脉窦以界嵴和下腔静脉瓣为界。

界嵴(terminal crest,CT)为一明显肌嵴,其横部从上腔静脉口前内方起于房间隔,横行向外至上腔静脉口前外方,移行为界嵴垂直部。

垂直部垂直向下,于下腔静脉口前外方延续于下腔静脉瓣(Eustachian瓣),向内与房间隔相连。

通常所说的界嵴一般指其垂直部。

在右心房壁外面有一与界嵴相对应的浅沟即界沟(terminal sulcus)是心表面区分静脉窦和心房体的标志。

当胚胎发育至第6-8周时,静脉窦右角连同上、下腔静脉与原始心房融合,形成界嵴,并将右心房分为由原始静脉窦成分为主的光滑部和由原始心房部为主的小梁肌部。

而处于原始起搏区域的起搏细胞也随着静脉窦移动而集中分布于右房上部及界嵴上部。

上腔静脉开口于静脉窦上壁,两者交界处的心外膜下有窦房结。

上腔静脉口下方,腔静脉窦后壁稍隆起的部分为静脉间嵴(Lower结节),胎儿的Lower结节明显,具有引导静脉血液流如右心室的作用,成人则不显著。

下腔静脉前缘为下腔静脉瓣,胎儿时该瓣具有引导血液经卵圆孔流向左心房的作用,出生后该瓣逐渐退化,留下一瓣膜残痕。

腔静脉壁内有心房肌细胞延伸,这一特殊结构被称为腔静脉肌袖(venal cacal sleeves),功能类似瓣膜,防止心房收缩时,血液回流入静脉系统。

冠状窦(coronary sinus,CS)是冠状沟的左后部主要结构,部分被左心房覆盖。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一、心脏的位置心脏是整个血液循环中推动血液流动的泵。

心脏的位置位于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胸椎第5-8椎体前方的胸腔中纵隔内,2/3部分居左侧胸腔,1/3部分在右侧。

二、心脏内部解剖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有瓣膜及四个腔。

心尖部主要由左心室构成,心底部由大动脉、静脉组成。

心脏的四个腔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右心房室之间的瓣膜称三尖瓣,左心房室之间的瓣膜是二尖瓣。

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瓣膜称肺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瓣膜称主动脉瓣。

瓣膜的功能是防止心房和心室在收缩或舒张时出现血液反流。

在左右心房及心室间有肌性房间隔和室间隔,使左右心之间互不相通。

右心房血液的流入口有上、下静脉;右心房的血液出口为肺动脉;左心房血液的流入口为肺静脉;左心室的血液流出口为主动脉。

心包可分为几层:纤维心包,是最外层的坚韧结缔组织囊;内膜,也称浆膜,包括脏层和壁层。

脏层紧贴心脏,也称为心脏的心外膜层,壁层位于脏层和纤维心包的中间。

心包腔(脏层心包和壁层心包中间的腔膜)内可容纳10-30ml的心包液,这些液体可起到润滑及减轻心脏收缩时产生的摩擦力的作用。

三、心脏的传导系统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主要功能是产生并传导激动,维持心脏正常的节律。

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

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人心脏的起搏点,其后自律性高低排列依次为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四、冠状动脉解剖及冠脉血液循环(一)冠状动脉解剖:营养心脏的血管称冠状动脉,共有左、右两支,分别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左右动脉瓦式窦内。

左冠状动脉又有两个分支: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沿途发出三组分支,左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的中下部,也称对角支)、右室前支、室间隔前动脉。

回旋支发出左室前支(主要分布于左室前壁的上部,其中分布于心室钝缘的动脉支称钝缘支)、左室后支及左房支。

心脏解剖笔记

心脏解剖笔记

心脏解剖笔记心脏解剖是心血管医生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掌握心脏形态解剖有利于理解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先心病等疾病。

我们心电图中的心梗定位、室早、室速、预激旁道的大体定位、房扑房颤的折返机理这些都离不开心脏解剖学知识。

近十几年来随着二维超声、心脏CTA、心脏磁共振、PCI、射频消融、腔内电生理这些新兴诊治项目的开展,在心脏解剖学层面上对心血管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既往经典解剖上本来不十分重要的部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随着心血管新兴的诊治进展很多新的解剖名词也应运而生,既往解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心血管进展的要求,所以我们对心脏的解剖学知识不能再停留在既往系统解剖学的层面,需要在心脏大体解剖、心脏血管造影解剖、心脏断层切面解剖、心脏超声切面解剖这四个层面海、陆、空全方位剖析心脏解剖。

丁香园心血管时间的虫哥说图系列将从这四个层次,把心脏解剖与临床应用最密切的知识点介绍给大家,以开启一扇了解心脏解剖与临床之门。

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心血管探索之路还要靠大家自己去远征,希望这些零星散落的路标,能让各位在心血管探索之路上少走些弯路。

《心脏解剖笔记:右房右室篇》,正式开启!先上副图,大家热热身,解剖名词都已经标注,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不再展开。

照例,这个不是亮点,下面才是虫哥要告诉大家的心得——正确的心脏空间观。

正确的心脏空间观犹如正确的人生观,行走江湖,人生观错了,他就很容易走上歪门邪道。

同样,在心脏解剖中没有正确的心脏空间观,就会在心脏断层解剖、超声解剖、血管造影解剖上走很多弯路。

所以在虫哥说图篇的开始不惜浓墨重彩,为大家解读一个正确的心脏空间观。

心脏空间观说到底也很简单,一句话:从正确的视觉角度理解心脏视觉成像。

LAO 30°不会出现RAO 45°的血管成像,心脏断层平面不会出现四腔前面的形态,心脏前后位不会出现左前斜位成像。

说来简单但是事实上人是经常犯思维定式的错误。

同样左、右在我们思维潜意识里被赋予的对称的概念:左手、右手,左脚、右脚,左眼、右眼,对称是吧,而中和间被赋予居中的概念—鼻中隔,中央沟,正中线。

心脏解剖

心脏解剖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窦,沿右房室沟向右走行,转向膈面后沿后室间沟下 行。供应窦房结、右心房、右室壁、室间隔后1/3及左室下壁。
心脏静脉
由心大、心中、心小静脉汇成冠状静脉窦, 冠状静脉窦位于左房室沟内,长约3-5mm,开 口于右心房。
心脏纤维支架
心脏纤维支架以主动脉瓣环为中心,连接四 个瓣环以及纤维三角。
左心室壁厚约9-10mm。左室流入道:二尖瓣开放时下垂入左 心室,以二尖瓣的前叶为界,在其后为流入道。内分别有前后 两组乳头肌附着。
左心室
左室流出道:从心尖小梁部延伸到主动脉瓣瓣叶附着处。此 部位在主动脉口下方腔壁光滑无肉柱,缺乏伸缩性,称为主 动脉前庭。
房间隔
房间隔大致呈叶片形,厚约3mm
前缘与主动脉后窦相邻 后缘正对房间沟 下缘与二尖瓣前叶附着缘相平 上缘位于上腔静脉口的内侧
卵圆窝位于房间隔前下1/3处。厚1mm
室间隔
肌部厚9-11mm,占室间 隔的大部分,分为漏斗部、 窦部和小梁部。 膜部范围约10×12mm。 位于主动脉右冠瓣与无冠 瓣瓣环交界下方,是室缺 好发部位。 三尖瓣隔瓣前1/4附着于室 间隔膜部,将其分为后上、 前下两部分,后上部分隔 右心房与左心室,也称房 室间隔,前下部分隔左右 心室。
解剖结构与超声切面
右 室 流 入 流 出 道
解剖结构与超声切面
主 动 脉 长 轴
解剖结构与超声切面
双 腔 静 脉
解剖结构与超声切面
胃 部 短 轴
解剖结构与超声切面
胃 深 部 长 轴
http://pie.med.utoronto.ca/TEE/index.htm
超声常规检查模式
二维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2DE) M型超声心动图(M-mode echocardiography)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右心房的解剖名词解释是

右心房的解剖名词解释是

右心房的解剖名词解释是右心房是人体心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心脏的右上方,是心脏的一个腔室。

右心房的解剖名词解释主要包括结构、功能以及与其他心脏腔室的关系等方面。

首先,右心房的结构。

右心房是由心脏肌肉组织构成的,呈向后略微倾斜的椭圆形。

它分为三部分:前上部、下部和后下部。

前上部为右心耳,是一个悬垂的小囊状结构,有助于提高右心房的容积。

下部是一个较大的区域,呈乳头状隆起,称为球部。

球部上有一条名为卵圆窝的结构,是胚胎时期两个房室间的通道,这在出生后逐渐闭合,形成间隔垂直开放的孔洞。

后下部是一个相对较平坦的区域,与右心室相邻。

其次,右心房的功能。

右心房作为心脏的进血腔室,主要接收静脉血液。

它接收来自全身静脉系统的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的血液,将其输送到右心室,进而通过肺动脉运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正常情况下,右心房的壁较薄,承受的压力较低。

但一些疾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和心肌病,可能导致右心房扩大,壁变厚,对右心房功能产生影响。

此外,右心房与其他心脏腔室的关系也十分重要。

右心房通过三个瓣膜与其他心腔相连。

其中,右房室瓣(三尖瓣)位于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起着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此外,右心房还通过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接收血液,上腔静脉将血液从头部、颈部以及上肢输送到右心房,下腔静脉则将血液从下半身和腹腔输送到右心房。

在某些心血管疾病中,右心房的解剖特点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右心房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以艾森曼格综合征为例,这是一种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出现通道畸形的疾病,导致血液逆流以及右心室负荷过重。

此外,右心房扩大也可能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表现,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综上所述,右心房是人体心脏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结构、功能以及与其他心脏腔室的密切关系。

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右心房的解剖名词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支持。

右心房开口的名词解释

右心房开口的名词解释

右心房开口的名词解释右心房开口是指人体心脏中右心房的一种独特结构。

要理解这个名词的含义,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心脏的构造和功能。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负责将氧合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全身收集回来,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心脏的构造非常复杂,主要由两侧的心房和两侧的心室组成,以及相应的大血管和瓣膜。

右心房是心脏的一部分,位于心脏的右侧,接收含有二氧化碳的静脉血液。

在正常的情况下,右心房通过一个叫做“右心房开口”的结构与下腔静脉相连。

下腔静脉主要负责将全身下半部分的血液收集起来,经过肝脏进行新陈代谢后再流回右心房。

右心房开口的位置在心脏右房的下前方,位于与其他心腔相连的心瓣膜之上。

它是一个狭窄的孔洞,通过它,下腔静脉的血液可以顺畅地流入右心房。

右心房开口的大小和形状是受遗传因素和个体差异的影响的。

右心房开口的存在对于心脏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它保证了血液在心脏内的循环和流动。

通过右心房开口,下腔静脉中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能够快速、顺畅地进入右心房,然后被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如果右心房开口存在异常,比如畸形或者狭窄,就可能对心脏的功能造成影响。

狭窄的右心房开口会导致血液流动受阻,影响心脏正常的收缩和舒张。

这种情况通常需要通过心脏手术来进行修复。

总的来说,右心房开口在心脏的正常功能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之间的通道,保证了血液顺利地进入心脏,为心脏的正常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

我们应该认识到心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加强对心脏健康的重视,从生活习惯、饮食均衡以及适量运动等多方面保护心脏健康,避免心脏疾病的发生。

右心房的解剖特点

右心房的解剖特点

右心房的解剖特点右心房是心脏的四个腔室之一,位于心脏的上部。

它是一个四边形的腔室,具有一些特殊的解剖特点。

以下是对右心房的解剖特点进行详细描述:1.位置:右心房位于心脏的右上部,处在心脏的前方。

它比左心房稍大,但体积较小。

它横跨心脏的右侧,并且后方紧贴心脏的纵膈面。

2.外形:右心房呈现出四边形的外形,呈浅杯状。

它的底部与左心房相连接,顶部和前部与右心室相连接,后部则与下腔静脉和上腔静脉相连。

3.壁厚:相对于左心房来说,右心房的壁厚度较薄。

这是因为右心房的主要功能是将血液输送到右心室,而不需要像左心房那样将血液输送到全身。

4.阻拦:右心房的内部展现出明显的脊状肌束,也被称为阻拦带或室间隔束。

它们通过心房壁,将右心室的心房和心室分隔开来。

5.入口:右心房有三个入口,分别是上腔静脉入口、下腔静脉入口和冠状静脉入口。

上腔静脉入口负责接收来自身体上半部分的静脉血液;下腔静脉入口负责接收来自身体下半部分的静脉血液;冠状静脉入口则负责接收心脏壁上的静脉血液。

6.定位:右心房在X光片上具有一些辨识特点,这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例如,右心房位于肺门的右侧,且离胸骨稍远。

7.瓣膜: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一个三尖瓣,也被称为右心房-心室瓣。

这个瓣膜帮助阻止心血液倒流,确保了正常的血液流向。

8.血液循环:右心房充当血液接收和存储的功能。

它接收来自全身各处的非氧气血液,并将其输送到右心室,然后通过肺动脉进入肺部,进行氧合作用。

9.连接:右心房通过房间隔与左心房相连。

这个连接处有一个叫做孔型的小孔,通常在出生后逐渐关闭。

这个孔型的开放有助于胎儿循环,但在出生后没有功能。

总结起来,右心房是心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些独特的解剖特点。

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全身的非氧血液,并将其输送到右心室,以便进行氧合作用。

右心房具有四边形的外形,壁厚度相对较薄,并且与右心室通过三尖瓣相连。

它通过上腔静脉入口、下腔静脉入口和冠状静脉入口接收静脉血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心房的解剖特点右心房位于左心房的右前,呈不规则卵圆形,其长轴几呈垂直位。

根据右心房胚胎发育来源可将其分为前、后两部。

前部为心房体,由原始心房衍变而来,其壁有多带状肌束(梳状肌)向后连于界嵴;后部为静脉窦,由原始静脉窦发育而成,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开口于此。

解剖上将右心房区分为6个壁,上壁被上腔静脉口占据,下壁有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前壁有右房室口通右心室,后壁呈凹槽状,为介于上、下腔静脉口之间的静脉窦后部,侧壁主要为房间隔,外侧壁即心房体和静脉窦侧面的部分。

心房体与静脉窦以界嵴和下腔静脉瓣为界。

界嵴(terminal crest,CT)为一明显肌嵴,其横部从上腔静脉口前起于房间隔,横行向外至上腔静脉口前外,移行为界嵴垂直部。

垂直部垂直向下,于下腔静脉口前外延续于下腔静脉瓣(Eustachian瓣),向与房间隔相连。

通常所说的界嵴一般指其垂直部。

在右心房壁外面有一与界嵴相对应的浅沟即界沟(termi nal sulcus)是心表面区分静脉窦和心房体的标志。

当胚胎发育至第6-8时,静脉窦右角连同上、下腔静脉与原始心房融合,形成界嵴,并将右心房分为由原始静脉窦成分为主的光滑部和由原始心房部为主的小梁肌部。

而处于原始起搏区域的起搏细胞也随着静脉窦移动而集中分布于右房上部及界嵴上部。

上腔静脉开口于静脉窦上壁,两者交界处的心外膜下有窦房结。

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窦后壁稍隆起的部分为静脉间嵴(Lower结节),胎儿的Lower结节明显,具有引导静脉血液流如右心室的作用,成人则不显著。

下腔静脉前缘为下腔静脉瓣,胎儿时该瓣具有引导血液经卵圆流向左心房的作用,出生后该瓣逐渐退化,留下一瓣膜残痕。

腔静脉壁有心房肌细胞延伸,这一特殊结构被称为腔静脉肌袖(venal cacal sleeves),功能类似瓣膜,防止心房收缩时,血液回流入静脉系统。

冠状窦(coronary sinus,CS)是冠状沟的左后部主要结构,部分被左心房覆盖。

冠状窦系统是心脏静脉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收集心小静脉、心中静脉、心大静脉、斜行左心房的Marshall静脉和左心室后静脉的血液,其组成为Vieussens瓣膜或斜行Marshall静脉在冠状窦的开口处为开始,回收左侧边缘静脉、左心室后静脉和心中静脉的血液,最后开口于下腔静脉口上与右房室口之间的冠状窦口(CSO),相当于房室交点深面。

窦口后下有冠状窦瓣(Thebesian瓣),呈半月形,常与下腔静脉相延续。

冠状窦口直径约0.5-1.0c m,窦口异常增大常常是冠状窦回流血量增加的反映。

冠状窦胚胎发育时起源于窦状静脉,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窦状静脉融进右心房,原始的窦状静脉右角发育成上腔静脉,而窦状静脉的左角发育成冠状窦。

Kock三角位于冠状窦口、Todaro腱、三尖瓣隔瓣附着缘之间,Todaro腱是与中央纤维体相连的纤维索,向后与下腔静脉瓣延续,在儿童较明显。

中央纤维体是心脏纤维支架的一部分,在右心房,该结构位于膜性房室隔后和下缘支前下。

房室结和房室束起始部位于Koch 三角心膜深面。

1.2 左心房的解剖特点左心房组成心底大部,根据胚胎发育来源可分为两部分,左心耳和左心房窦(固有房腔),前者由原始左心房发育而来,后者由胚胎时期肺静脉共干扩大而成。

左心耳系左心房向右前下的突出部,边缘有多个深陷的切迹使其呈分叶状,心耳形状不规则,略似三角形。

左心耳上缘对向肺动脉干凹面,在侧,左冠状动脉旋支行于左心耳与左心房交界处深面,左心耳腔面凹凸不平,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左心房窦腔面平滑,其后两侧分别有左、右肺静脉开口,前下部借左房室口通左心室。

左右、上下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后壁,与心房连接处无瓣膜。

Wale等1641年提出,在人、牛和狗近心腔静脉中有心肌袖存在,Elischer等1869年报道肺静脉存在横纹肌,横纹肌向肺延伸的长度在种系间存在变异。

Favaro研究发现:越小的动物,肺静脉的横纹肌向肺延伸的越多,该横纹肌是静脉中层结构。

此后研究发现近心房处的肺静脉由纵向、横向以及环形的心肌纤维环绕,可以延伸1-2cm,形成心肌袖(myocardial sleeves),且上肺静脉的括约肌和心肌袖较下肺静脉发育好。

组织学、光镜和电镜下证实肺静脉由皮层、皮下层、连接组织层、横纹肌层、外连接组织层等构成,其中横纹肌层与左心房的心肌连续,形成外层纵行层环行走向,随肺静脉腔径的减小,横纹肌逐渐减少。

左心房后壁有一条由左上斜向右下的Marshall韧带,是Marshall静脉的延续,该静脉是冠状窦的第一个心房支,汇入冠状窦。

Marshall韧带来源于左原始静脉进化过程中留下的残遗物,包含有心包的浆液层、肌细胞、脂肪组织、纤维组织、小血管和神经组织,解剖走行朝着左上肺静脉根部向。

1.3 心房传导系解剖特点心肌细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收缩心肌,它们构成心房和心室的肌层,收缩以推动血液循环;另一类是特殊心肌,它们集成相连的结和束,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从而维持心脏的节律性活动。

心脏的传导系统有窦房结、结间束和房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和左、右束支及其终末分支以及若干变异的副传导束即Kent氏房室副束、Mahaim氏结室和束室副束和James房室结旁路。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耳之间的界沟的上端,居外膜下1-2mm,与膜之间隔以心房肌,沿界沟长轴排列,呈梭形、半月形货马蹄铁形,扁平的椭圆形结构。

其长轴平行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嵴相连处向右下后延伸,可分为头(前部)、体(中间)、尾(后部)三部,其有四种类型细胞:结细胞,移行细胞、心房肌细胞、浦氏纤维。

结间束是连接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传导束。

可分为前、中、后三个结间束。

前结间束从窦房结的头部发出,行向左前,弓状绕过上腔静脉和右心房前壁,在此分为二束纤维:一束继续延入左心房,成为上房间束,即Bachman束,另一束弯向后下入房间隔前部,在房间隔此束在主动脉根部后斜行下降入房室结后上缘,称为前结间束。

中结间束从窦房结尾部发出弓状绕上腔静脉的后,下行入房间隔后部,然后沿房间隔右侧下降入房室结后上缘,相当于We ckebach束。

后结间束从窦房结尾部发出后入界嵴,沿界嵴向下至下腔静脉瓣,越至冠状窦至房室结后上,然后急转向下入房室结下部,相当于Thorel束。

房间束可分为上房间束和下房间束,上房间束即Bachman束,此束从窦房结前端发出向左至左心房体部和左心耳。

下房间束即房室结上相互交织的三条结间束的纤维与房间隔左侧左心房的肌纤维相连的传导束。

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侧面,冠状窦口前,室间隔膜部的后,上为卵圆窝的下缘,下为三尖瓣环,即位于由冠状窦口、卵圆窝和三间瓣隔瓣附着处形成的三角区域。

房室结呈长椭圆形,稍扁平,可分为上、下两缘和左、右两面。

右侧面凸向右心房,左侧稍凹,与中心纤维体和二尖瓣环相邻。

房室结的后上缘和下部有结间束的纤维进入,前下连于房室束。

房室结同窦房结相似,也有结细胞、移行细胞、心房肌细胞和浦氏纤维四种细胞类型。

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被认为是房、室之间传导系统的正路,而Kent束、James 束、Mahaim纤维均属变异的副传导束,亦即旁路纤维。

前、中、后三条结间束到达房室结处相互交织,前、中结间束的大部分和后结间束的小部分纤维进入房室结后上缘,后结间束的大部分和前、中结间束的小部分纤维共同绕过房室结主体而止于房室结的下部或房室束,这些纤维为James首先描述,称为James旁路纤维或James束。

此外尚有连接心房和心室的Kent束,及从房室结下部、房室束、左、右束支直接至室间隔的Mahaim纤维。

Mahai m纤维原来认为是由房室结与右室心膜之间的连接纤维(结室纤维),或房室结与右束支之间的连接纤维(结束纤维),但目前认为多数Mahaim纤维还是右房游离壁与右束支远端之间的连接纤维,途经三尖瓣环,呈前向递减性传导。

这些旁路纤维多是普通心肌,为发育过程中所遗留,胚胎早期,房、室心肌室是相连的,在发育过程中,心膜垫和房室沟组织形成中央纤维体和房室环,替代了房、室之间的心肌连接,但仍遗有心肌相连并逐渐自动退化消失,如没完全消失,则成为异常房室旁路。

2. 心房的结构与心律失常2.1界嵴参与的心律失常界嵴位于右房侧壁,1909年Thorel首次提出临近CT或在CT存在由窦房结至房室结的“特殊”传导束。

1963年James总结并发展Thorel等人的研究成果,将Thorel束作为三条房传导束中的后结间束,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由窦房结后缘发出沿CT下行,并延续至心脏EV,冲动在CT传导过程中,向侧面呈树枝样延伸支配右房背侧,向前则呈扇面样与小梁肌相续。

此后对CT的组织及电生理特性研究显示,CT肌纤维为纵行排列,细胞端端的纵向连接较紧密,离子通道密度高,电传导快;而细胞侧侧的横向连接较松散,离子通道密度低,电传导慢,纵向与横向离子通道密度相差3倍以上。

认为其“特殊”优势传导途径并非由特殊传导纤维组成,而是由细胞的独特的电生理特性决定。

窦性心律时,CT的纵向传导速度为92.2+34cm/s,无横向传导,(心房其他部位传导速度为73+5cm/s),在病理情况下,若CT纵向传导发生阻滞时,冲动将被迫横向传导以较慢的传导速度绕过病变区(不应区)而沿其外传导,由此可产生各向异性折返,Spach因此指出CT是右心房各向异性传导的典型。

CT第二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缘于心房扑动研究的深入和介入治疗的应用。

1986年Frame在狗房扑模型制备中发现,房扑折返需要两个屏障:一个是三尖瓣环形成的外部屏障,另一个为处在上、下腔静脉间人工缝合造成的部屏障,而此缝合屏障正是CT所在位置。

接着Yanashita研究了CT及其与梳状肌连接处组织学和电传导特性,发现心房快频率刺激时,CT处存在两个传导阻滞区,一处在CT的后缘,一处在CT的梳状肌分支处。

199 5年Olgin等在心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在人典型房扑中,在CT两侧放置导管电极,明确测得房扑发作时存在双电位,双电位呈被证实代表解剖上的传导阻滞。

因此该学者认为在典型房扑中,CT的横向传导阻滞保证房扑折返环不能跨越CT而形成短路,时典型房扑发生的基本条件。

近年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逐渐成为该类心律失常治疗手段的首选,而CT时这类起源电的主要分布区域。

1993年Shenas等对384名房性心动过速患者行电生理检查时发现,有35人(9.1%)38处局灶性心房起源点,76%在CT或(和)沿CT 排列。

Kalman等应用心超声心动图证实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中2/3起源于CT,且多位于C T上部,并命名为界嵴性心动过速。

在心脏发育过程中曾有多起搏区域,原始起搏细胞广泛分布于右房、左房和房间隔,Bloom等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发现右房的CT与冠状静脉窦口等多处均有传导系统阳性标志着色,提示CT具有潜在起搏特性,可成为右房的异位兴奋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