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1试题评述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小论文题)解题指导方法
历史干货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小论文题)解题指导方法如果放弃太早,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什么。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
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
(2---3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一、题型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 、从材料陈述看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注意:(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历史人物评价:(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高考阅卷“评分细则”之——历史
高考阅卷“评分细则”之——历史真题回顾1(2016全国卷I 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评分细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评分标准:共12分,原因、影响各6分。
原因:分5点,答出任意有三点即可,可以针对性抄原材料。
①统一与稳定(或社会总体稳定,或国家统一)。
②耕地面积增加(或土地开垦,或抄材料: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③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耕作制度进步;或抄材料: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④高产作物的推广(抄材料: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⑤税收制度的变革(抄材料:政府取消了人头税)。
影响:只答负面影响,答积极影响的不给分;抄材料给分,分3点。
①人地关系紧张(抄材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②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抄材料: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③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抄材料: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全国卷历史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十自拟论题类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 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十、自拟论题类2016 年全国卷第41 题继续保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从1 卷的“制度构想题”、2 卷的“玄奘和鉴真出游题”到3 卷的“自开商埠题”,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多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
其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面热点。
【真题示例】1.(2016·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
然后选择史实依据加以论证,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1789 年大革命中被推翻?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答案】论题一:“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1787 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
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 (2011 •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历史真题含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予以说明。
宏观变化:由北密南疏到南北平衡(经济水平、经济重心) 行政区划名称不同(行政区划原则,中央集权)
3、(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1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参考答案二: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 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 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 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 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新课标卷文综卷第41题(开放性试题)题型探究及方法解读
新课标卷文综卷第41题(开放性试题)题型探究及方法解读一、地图类(疆域、城市布局、交通路线等)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或示意图等)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一:北约和华约对峙图图二:欧洲联盟成员国示意图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国家、地区和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语中心语提示语限定语答项语提示语答项语解题方法:(1)、审清题意(分析见上面)。
注意答项语的变迁,应该是由什么到什么的表述。
(2)解答题目。
①观察地图中直观信息(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加以表述。
有关国家:德国由分裂走向统一;有关地区:欧洲由分裂对峙到走向一体化;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②解析地图中的深层信息,主要是分析图中直观信息的成因和影响等。
A、二战中德国战败,雅尔塔体系造成德国分裂;苏东剧变,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B、二战后两大阵营冷战,使欧洲处于分裂对峙;西欧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苏东剧变,扫除欧洲一体化进程障碍。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C、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全面对抗,形成两极格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西欧、日本、中国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
图8唐朝长安平面图图9北宋东京平面图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语中心语提示语限定语答项语提示语答项语解题方法:(1)、审清题意(分析见上面)。
(2)解答题目。
①观察图中直观信息(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加以表述。
A、唐长安城市格局规范整齐(或城市布局整齐划一;讲究垂直对称等),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则不十分规范整齐(或不讲究方正规划);B、唐朝坊与市分开,商业区固定在特定区域,而北宋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或北宋的坊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唐长安城市呈现棋盘状封闭式格局,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呈现开放式格局;D、唐朝长安城市布局以政治、军事因素为主(或突出政治、军事的功能),商业功能并不突出,而北宋东京的商业、文化功能更突出。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型介绍,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一、小论文技巧总介绍历史小论文写作,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论点、论据、论证。
但是,高考试题中往往有严格的字数限制(200~250字),要写好这篇小论文,尽可能拿到更多分数,建议考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题。
(一)认真审题,读懂设问,明确观点,把握方向写历史论文首先是要确立观点。
有些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观点,比较简单明了;有些是需要根据所给材料提炼观点;还有些题目要求更高,是根据材料,寻找论述方向,自己确立观点。
无论是哪一类型题目,关键是要读清楚设问,寻找材料关键词,提炼概括,亮明观点。
(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围绕论点,慎选史实在选择论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史实论据的典型性、针对性、确切性。
“一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
”选择史实材料的主旨必须与论点吻合,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此外,几乎所有的论述题都要求考生“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切勿小看“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两个短语,它意味着要求考生在论证观点、选史实时,必须一方面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史实,另一方面还要把我们教材中所学过的能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挖掘出来,简单说来,论据即“材料史实+所学史实”。
(三)谋篇布局,注意角度,史论结合,梳理结构历史小论文总体结构通常为:总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结论。
由于字数有限,分论点不宜过多,但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阐述。
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来分析问题,可以用历史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还可以用不同的史观来分析问题。
但更需要考生结合题目材料本身所提示的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充分论证,逻辑清晰,语言精炼,学科表述最后,就是考生把论点论据紧密整合撰写成文。
一定要牢记紧扣主题,观点先写,论据紧跟,论据不能空洞重复,客观分析,最后一句话结论,揭示历史规律。
行文要注意论文化,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而不要用政治或文学语言,更不要滥用文艺性的修饰语,不然是徒费文字,无分可得。
全国卷历史第40、41题备考策略
【答案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 用。
归纳、分析
151 儒学发展史
指出不同,概括发展,指出共通, 归纳、分析、比较、解释
态度
152 孟子与苏格拉底
概括观念,说明背景,说明价值 归纳、分析、比较
161 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 说明原因及影响,概括主张,简 归纳、分析、比较、评价
要评价
162 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 概括趋势,指出特点及原因,说 归纳、比较、分析、解释
附:评论观点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 2.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 3.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 4.做结论,得整体印象分; 5.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 二、解题三段式 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 2.论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3.结论:点明观点,评判,升华,拓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 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 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 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最新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汇编
最新全国⾼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汇编(2016新课标三卷)41.阅读图⽂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下,中国被迫开放了⼀系列通商⼝岸。
⾃1898年⾄1910年,清政府⼜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图9清末⾃开商埠分布⽰意图——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个有关⾃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2016新课标⼆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图6⽞奘西⾏与鉴真东渡路线⽰意图⽞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本,西⾏“求法”,历经艰⾟,⼗余年中,⾏程数万⾥,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准确。
由他⼝授⽽成的《⼤唐西域记》⼀书,是研究中外⽂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最终到达⽇本。
鉴真东渡,对⽇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常⽣活,都产⽣了很⼤的影响。
——据袁⾏霈等主编《中华⽂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2016新课标⼀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民订⽴契约建⽴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民的代表,只能充当⼈民的“办事员”。
英国“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由的;议员⼀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他们就等于零了”。
⼈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个⽀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6佛⼭市质检⼀)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7—1775年英国在北美东起⼤西洋沿岸西迄阿巴拉契亚⼭脉的狭长地带建⽴了13个殖民地。
高考历史12分论述题评分标准
高考历史12分论述题评分标准真题回顾1(2016全国卷I 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评分细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评分标准:共12分,原因、影响各6分。
原因:分5点,答出任意有三点即可,可以针对性抄原材料。
①统一与稳定(或社会总体稳定,或国家统一)。
②耕地面积增加(或土地开垦,或抄材料: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③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耕作制度进步;或抄材料: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④高产作物的推广(抄材料: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⑤税收制度的变革(抄材料:政府取消了人头税)。
影响:只答负面影响,答积极影响的不给分;抄材料给分,分3点。
①人地关系紧张(抄材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②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抄材料: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③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抄材料: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看似寻常最奇崛——简评2016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
看似寻常最奇崛——简评2016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特约:刘庆亮(邹平一中历史教研室主任、山东省特级教师)2016年是山东省高考使用全国文综Ⅰ卷的第一年。
与原来的山东文综卷相比,尽管全国卷有很多不同,但是两者都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其命题依据都是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考纲,所以两者在本质上还是一致的。
当然,从考试结果来看,山东考生对全国卷还是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这也带给我们一些重要的教学启示。
一、全国卷命题的基本特点1.依托主干知识:全国卷与山东卷的命题原则一样,都是依托主干知识进行学科能力考查。
例如今年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是考生耳熟能详的概念:汉代儒学与农业、宋代与明代的中央集权制度、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国民党抗战、新中国外交、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南南合作、马歇尔计划等。
这种导向非常重要,那就是我们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落实基础知识教学。
2.运用丰富史料:课程改革十多年以来,不管是全国卷,还是各省的试卷,历史学科的命题都呈现初“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今年当然也不例外,例如从史料形式上看,既有文字,也有图片和表格;从难易程度上看,全国卷为了适应今年多省高考转型的形势,不仅进一步压缩了史料的长度,同时也没有大段有阅读障碍的文言文或西式翻译语言,12道选择题的题干叙述通俗易懂,其中不乏像第26题那样生活气息很浓的历史小故事;6道非选择题大部分是摘编自现代文献,或对历史文献进行重新转述,不存在阅读障碍。
3.侧重思维创新:能力立意是全国卷和山东卷命题的共同原则,其中思维创新则是全国卷的突出特色。
全国卷试题在平实的材料背后,基本上都有很高的思维含量,其中不乏突破定式思维的高质量的试题。
例如,第25题考查的是汉代农业,在一般考生看来,小农经济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建立,到汉代则是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思维定势。
但是,试题呈现的是一张有六个人集体从事农业生产的汉代画像砖的图片,如果不从史料的具体信息分析,进而联系汉代土地兼并导致的大地主田庄,考生就会受思维定式的影响,错选“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2016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Ⅰ)解析
绝密★启封前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五经是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不是孔子编订,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
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所以选A。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2014年:一、试卷题型与知识分布与去年试题相比,今年高考试卷题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知识分布由去年的5道中国史题目和7道世界史题目改为8道中国史题目和4道世界史题目,考察中国史的题目明显增加。
试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
知识分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的内容。
其中12道选择题中,六部分的考察的情况如下:考察内容题目数量分值中国古代史 4 16中国近代史 3 12中国现代史 1 4世界古代史 1 4世界近代史 1 4世界现代史 2 8非选择题部分考察情况如下:题号考察内容分值40 中西科技文化比较学科内综合试题2541 新史观模式下考查中国近代史创新试题12选做题4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54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4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4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二、试题特点2014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基本上保持了相应的稳定性,体现出“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关注热点,材料灵活”的特点。
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同时又侧重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设计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考查。
1、从考查内容上看①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遵循这一原则,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例如儒学的发展历程、宋明理学、清朝海禁政策、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小农经济、维新变法、“一五”计划、美国1787年宪法、苏联新经济政策、欧元、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抗日战争、清末新政等等,这些都是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②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点试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
2016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答案及解析(适用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陕西)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存在抑制之说,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C项不选;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
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C解析: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
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通读材料我们可知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等权力较大,这说明皇帝的母系亲属地位较高,故C项正确;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况且两汉时期,抑制相权多通过设置中朝、设置尚书台等政治手段来完成,故A项错误;;“家天下”多属父系范畴,而外戚是“外人”,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家天下”之意,故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自从西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后诸侯王势力大为弱化,故D项错误,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寿县一中高三历史组2016年全国高考已经结束,现就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进行分析。
以2015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为参照,今年文综历史既有稳定性又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变化。
一、2016年文综历史试题稳定性的表现:1.试卷的分值、结构、题型基本稳定2016年文综历史试题,总计:涉及3大模块,知识分值分布为,选择题:古代中国4题、近代中国3题、现代中国1题;古代世界1题、近代史1题、现代世界2题。
选修:中国史2题,世界史题2道。
大致分布如下:知识分布与2015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选择题部分,24-27题都为中国古代史,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模块和专题;28-30三道选择题均为中国近代史部分,侧重点略有变化;但是28题都是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31题考察新中国初期的外交;32-35都是考查世界史部分,32题依然是古希腊罗马法制方面,33-35题考查方向几乎一致,分别是:近代世界民主政治,现代世界经济。
从选择题的28和31题可以看出,高考试题对于主干知识采取了重复考查的形式,在今后复习中加大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和核心知识的掌握,会使我们的模拟题的预测性和做题正确率大为提高。
主观题:2015年40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41题考查科学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试题更加突出科技文化;而2016年第40题考察人口问题,是个热点问题,第41题考察民主构想和实践也是个热点问题。
选修题部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布和分值几乎不变,2015和2016年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模块,覆盖面广。
2.延续了往年试题的形式与风格选择题都是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评判、归纳等,形成正确的认识。
非选择题所选材料源自古今中外史书典藉,既有文言文,也有现代文,与往年的试题风格基本一致。
41题继续保持实验性和创新性,形式新颖;选修1、4的题目均为课标考纲外内容,突出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试题改编(1)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 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 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 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 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 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高考第41题预测
1、41题重在创新,年年“变脸” 2、历史学科能力的集大成者 3、命制多与史学前沿动态相联系 4、基本是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
5、重在审题,突出观点,史论结合
谢谢观赏
论题2、 人民主权需要代议制、分权制衡原则作保障 英国《权力法案》颁布,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英王是统 而不治的虚君;议会为权力中心;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议员产生, 议员对人民负责。可见人民主权是可以转让给代表的。 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为确保人民 主权,防止个人专制,实践了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总统和 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 会批准。行政、立法、司法分别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掌握。 可见人民主权是可以分割的。 而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这显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由此可知:代议制、分权制衡原则的实践,正是为了更好地 保障人民主权。
评分标准: 论题3分、人民主权3分,启蒙思想3分,史实3分。 无论题,只有论述0分. 【答案】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 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 ---5分) 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 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 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说题四个层次:
一、试题考点分析 二、试题学情分析 三、试题拓展分析 四、试题预测分析
一、试题考点分析 1、考点: 此题主要考查必修3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与必修1欧 美民主代议制之间的关系,突出考查了历史主干知识。 2、热点: 当今,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崛起的关键。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等,基于这一点,2015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1试题考查了“科技是第 一生产力的观点”,突出科技创新;2016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1试题 “制度构想与实践”,突出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3、 能力点: 此题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历 史素养。
(2016年)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晋冀鲁豫湘鄂赣皖闽粤10省使用)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 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 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 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 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试题预测分析
1、高考第41题试题回顾
Ⅰ卷(7省) Ⅱ卷(11省)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西方崛起”题
“冲击——反映”模式题 汉唐地图题 抗日战争目录题
公式:科学技术
1卷“制度构想与实践”
中英建筑图片题 世界近代史目录题
现代中国节假日
2015年
2016年
2卷“中华文化的世 3卷“简析中国近代 界影响” 自开商埠”
观点: 卢梭认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人民主权不 可分割”。 评析:我认为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理由如下: 英国《权力法案》颁布,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英王是统 而不治的虚君;议会为权力中心;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 民负责。可见人民主权是可以转让的,也可代表的。 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为确保人民 主权,防止个人专制,实践了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思想。总统和 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 会批准。行政、立法、司法分别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掌握。 可见人民主权是可以分割的。 由此可知:卢梭思想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近代民主代议制
三、试题拓展分析 1、试题变式 2、试题改编 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命题、审题能力。 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中外关联的知识体系。
(2016年)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试题变式
(晋冀鲁豫湘鄂赣皖闽粤10省使用)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 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 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 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 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教学重区: 此题告诉我们,在 高三一轮复习中,要加大欧美民主代议制与 启蒙思想之间 的关系讲解,推而广之,也要加大近代中国民主代 议制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关系讲解。再推而广之,古代雅典民主制与 希腊人文主义的关系讲解,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与法儒的 关系讲解。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教学策略: 此题告诉我们,在高三一题41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C、要求学生读懂题目,明确观点,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2、试题改编(2)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 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 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 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 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依据材料提取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评 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论题1: 人民主权思想的实践要符合时代要求、要符合国情 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社会契约产生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即人 民主权,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如古代雅典奴隶制城邦 ,公民大会召开,成年男生公民均可参加,没有代表,体现了卢梭 思想,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小国寡妇寡民基础上的直接民主制。 近代随着欧美民族国家的产生,疆域扩大,人口众多,只有建 立间接民主代议制,才能满足人民主权。如英国议会的下院由人民 选出的代表组成,受人民监督,向人民负责;美国国会议员由选民 选出,受选民监督,向选民负责。可见人民主权是可以转让给代表 的。 由此可知:卢梭人民主权思想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人民 主权思想的实践一定要符合国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说题:2016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1试题
(2016年)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晋冀鲁豫湘鄂赣皖闽粤10省使用)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 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 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 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 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5年)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 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
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 ;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论题: 人 民主权思想的实践要符合中国国情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 制;实行责任内阁制。这体现了卢梭人民主权思想,但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中国社会,不可能真正实现主权在民。 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的国 家权力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大由人民普选 方法产生;确立了人大制。这体现了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广大 劳动人民的观点,新中国才真正实现了主权在民。 由此可知:人民主权思想的实践要结合中国国情,只有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真正保障主权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