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鄂温克族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鄂温克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和辽宁等地。
鄂温克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受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鄂温克民族的地域文化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民族的地域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对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这需要从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进行努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鄂温克地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增加对鄂温克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应当积极参与到鄂温克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弘扬鄂温克民族的地域文化,增强全社会对鄂温克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保护。
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对鄂温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责任,规范有关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展示等工作,保护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合法权益,防止文化遗产被滥用和侵犯。
也需要建立相关的机构和部门,加强对鄂温克文化的监督和管理,保障鄂温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加强对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通过对鄂温克民族传统歌舞、语言、习俗、宗教和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深入了解和挖掘鄂温克民族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价值,整理和保护鄂温克文化的传统知识和技艺,建立相关的档案和数据库,促进鄂温克民族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传承。
也要加强对鄂温克族长、老艺人等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和保护,鼓励他们传授相关的传统知识和技艺,培养新一代的传统文化传承人,确保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加强对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庆和活动,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文化传承和保护中来,增强对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相关的网站、APP等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和推广鄂温克民族的地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鄂温克文化,促进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鄂温克族节日:春节(中国传统节日)

鄂温克族节日:春节(中国传统节日)鄂温克族是只有3万人口的东北少数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从事畜牧业、农林业、饲养驯鹿业等生产经济活动。
“鄂温克”是鄂温克语,其意义是“从高山峻岭走向草原的人们”。
鄂温克族有悠久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春节,鄂温克语称之为“阿涅别”,是鄂温克族传统而隆重的节日之一,其中“阿涅”是“狂欢”、“喜悦”、“声势浩大”之意;“别”是指“月”,“阿涅别”合在一起表示“狂欢月”或“喜悦月”等概念。
鄂温克族过“阿涅别”的日期与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时间完全相符。
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鄂温克族提前一个月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
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从腊月二十到三十,这10天中他们每天都有传统而特定的安排。
如,腊月二十宰杀过年的羊,腊月二十一做各种野果酱饽饽,腊月二十二炸制用牛奶、奶油、野鸡蛋、白糖、面粉和在一起做成的腊月二十三全家人围在炉火旁祭火神,腊月二十四打扫房屋,腊月二十五包羊肉冻饺子和牛肉冻包子,腊月二十六祭北斗星,腊月二十七打扫牛羊圈,腊月二十八女的修饰发型,男的理发、剃胡须,腊月二十九全家人洗浴,腊月三劳和手艺的好机会。
按照鄂温克人的传统生活习俗,腊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手扒羊肉,喝用酸奶、肉汤、白米煮成的肉粥。
鄂温克人认为,除夕之夜吃手扒羊肉会在一年内一切顺心、万事如意。
吃完年夜饭全家人走出屋,用酒、肉等食品共同祭祀祖先神,祈祷祖先神给他们带来幸福、美好的一年,并永远造福于后代。
初一,天还没全亮之前,年轻人和孩子们穿戴新年服装到长者家里拜年、磕头,祝老人健康长寿。
长辈们给孩子一些吉祥物,主要包括洁白的毛巾和自制的保护孩童的神偶;初二,青年们骑马或乘坐雪橇到远方的长者家拜年;初三,中年人相互拜年;初四,老年人相互拜年;初五,家族全体成员共同度过;初六,基本上开始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
初十五,每家都煮冻饺子吃,这意味着春节圆满而快乐的结束。
鄂温克族的传统民间故事

鄂温克族的传统民间故事摘要:一、鄂温克族传统民间故事的背景介绍二、鄂温克族民间故事的主题与特点三、代表性民间故事解析四、鄂温克族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五、当代传承与发展正文:鄂温克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这个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民间故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鄂温克族民间故事代代相传,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鄂温克族民间故事的主题多样,既有神话传说、宗教故事,也有寓言、谚语等。
这些故事以生动的叙事、独特的视角展示了鄂温克族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内容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有娱乐性,深受族人喜爱。
在鄂温克族民间故事中,动物形象占据了重要地位。
例如,《狐狸和狼》讲述了狐狸巧妙地战胜了狼,展现了智慧战胜邪恶的主题。
这些故事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强调了道德伦理和公平正义。
鄂温克族民间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们是研究鄂温克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反映了民族的传统观念和习俗。
其次,这些故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了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
最后,鄂温克族民间故事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可以跨越民族、地域、时代的界限,为人们提供智慧和启示。
在当代,鄂温克族民间故事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程度有所下降。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如开展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将故事融入教育体系,运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传播等。
总之,鄂温克族传统民间故事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少数民族鄂温克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鄂温克族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和 艺术传统,以驯鹿为生的生活方 式赋予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征。
鄂温克族分布情况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呼 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以及黑龙 江省讷河市等地。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吉林、 广东等省份也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族历史背景
鄂温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祖先可追溯至古代室韦、黑水 靺鞨等部落。
抹黑节
这是庆祝新年的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三庆祝。在这个 节日里,人们会互相涂抹锅底灰,以象征着驱邪避邪,迎 接新的一年。
独特的节日习俗
驯鹿节
这是一个庆祝驯鹿的节日,通常在每 年的九月末或十月初举行。在这个节 日里,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展示他们 的驯鹿技能,同时进行歌舞表演和品 尝驯鹿肉等特色美食。
创新性发展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鼓励对鄂温克族民俗文化进行创新 性发展,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吸引力。
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扩大文化交流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广鄂温克族民俗文化,
提高其国际知名度。
结合旅游业发展
02
将鄂温克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项
目,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和体验鄂温克族传统文化。
气候特点
大部分地区属于寒温带大 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 季温暖。
自然资源
森林、草原、湖泊和河流 等资源丰富,为鄂温克族 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鄂温克族传统生态观念及实践
尊重自然
鄂温克族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应当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合理利用资源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鄂温克族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生 态观念和资源利用方式,如轮牧、禁猎等。
教育普及
鄂温克族PPT

鄂温克人吃熊肉时,有一些禁忌, 吃时长者先把熬好的熊油用小匙倒进火 堆祭火神。油遇火冒出光亮时,大家喊 “火笑了,火笑了”。然后共同学乌鸦 的叫声发出“嘎嘎”的声音,并说“是 乌鸦在吃你的肉”。通常每人轮流三圈 喝三勺熊油,三圈之后就可以随便吃。 吃完后,还要对熊骨进行风葬。
八、婚嫁 鄂温克族基本上沿袭一夫一妻制, 所不同的是有“氏族外婚”和“姑舅表 亲”现象。“姑舅表亲”就是姑表兄弟 姐妹之间通婚,并且有优先婚配的权利 。女子出嫁后,在婆家如生女孩,则喜 欢嫁给舅舅家人,俗称“还骨头”。鄂 温克族历史上的婚姻嫁娶习俗,实质上 是两氏族之间的婚配,后来才逐步发展 到与外族通婚。与外族通婚早已习惯化 ,萨马街的鄂温克族与外族通婚已一半 以上。
六、交通 鄂温克人主要以驯鹿、马、大轮车、 马车、滑雪板、雪橇等作为交通工具。 金勒,鄂温克语意为滑雪板,以松木为 原料,前端上翘,后端呈坡形,中间有 一绑脚的带子,踏上穿行于林海雪原中 ,风驰电饭时要让老年人和长辈先吃,然后 晚辈人才开始吃;吃肉、喝酒时要先祭火 、祭神;吃手把肉时要用刀子,但禁止在 别人面前晃动刀子,更不允许用刀尖指人 ;有客人在家吃饭时,当看到客人吃完碗 里的饭时,主人主动盛饭给客人,直到客 人谢绝为止。在以手把肉宴请客人时,羊 胸脯、血肠是不可缺少的肉食,按一般规 矩,主人要先从羊胸脯上切肉,送到客人 的盘中;血肠上桌时,也要切成块送到客 人的盘中,如此每一种不同做法的肉食上 桌时,主人一般都要先切给客人。
【民间故事】鄂温克族的火神节

【民间故事】鄂温克族的火神节鄂温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地区。
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其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火神节。
火神节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被誉为“鄂温克族的春节”。
它通常于每年的6月24日至26日举行,持续一到三天。
这个节日起源于古老的鄂温克族传说,相传鄂温克族的先祖曾经因为缺少火,生活在黑暗中,饮食不便。
于是,族人们开始向火神祈求火种,以便能够用火来取暖、照明和烹饪食物。
火神节的前一天,鄂温克族的村民们会提前准备好节日的各种活动。
他们会清理家园、搬运火柴和干柴燃料,以准备点火。
当天的晚上,村民们会沐浴更衣,穿上盛装,集合到村子的中心广场上。
广场上会有一个巨大的火堆,火堆上面摆满了各种美食和礼祭品。
在火神节当晚,鄂温克族的村民们手持火柴,集体点燃火堆,同时高呼“火神保佑”、“祈福好运”等祝福语。
火焰熊熊上升,照亮整个夜空,火堆的火光映照在村民们欢快的笑脸上,场面十分壮观热闹。
节日的第二天,鄂温克族的村民们会进行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如祭火、祭祀祖先、竞技比赛等。
他们会带着自己家庭的祭祀物品和礼品前往山头或其他特定的地点,进行祭祀仪式,祈求火神保佑全家平安、幸福。
接着,村民们会进行各种体力竞技比赛,如摔跤、赛马、射箭等,展现自己的勇敢和力量。
在火神节的最后一天,所有的村民们会聚集在一起,进行欢乐的集体舞蹈。
鄂温克族的集体舞蹈非常有特色,他们会手牵手,围成一个大圈,围绕着火堆旋转跳舞,舞蹈动作热情洋溢,节奏欢快明快。
舞蹈过程中,村民们会高声歌唱,表达对火神的感激之情。
火神节是鄂温克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体现了鄂温克族人对火神的崇拜,更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的心情。
通过火神节这个节日,鄂温克族人传承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增强了族群凝聚力,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这个美丽的民族。
鄂温克族礼仪知识

鄂温克族的礼仪知识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和居住地区的不同,过去先后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20xx年开始统一称为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的礼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鄂温克”是通古斯语,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限制,鄂温克人从事生产的内容和方式各不相同。
居住在鄂温克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嫩江平原上的布特哈旗、阿荣旗等地的鄂温克人从事半农半猎生产;散居在黑龙江省讷河的鄂温克人主要进行农业生产;而生活在额尔古纳在旗大兴安岭密林中的鄂温克人则以狩猎为主。
由于这部分人饲养和使用驯鹿,因此常常被称作“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族非常讲究礼仪。
老年人在社会上受到普遍尊敬。
年轻人出远门归来或在外遇见老年人或长辈时,要行屈膝请安礼,并敬烟。
如果路上相遇,要下马或下车向老人请安问好。
无论是在“撮罗子”里、在蒙古包里,还是在土木结构的住房里,坐位铺位都讲究长幼有序,以长者为尊。
平时长辈老人来串门访问,年轻人要起立让座,行装烟礼。
长辈们交谈时,年轻人不得随便插话。
平时出入屋门,要礼让长辈老人在先。
吃饭时,在长辈老人动筷后,晚辈才可动筷用餐。
鄂温克族还把平辈人之间和睦相处,关心爱护幼儿,邻里互相帮助,对于有困难的人给予照顾,作为传统美德和礼仪习惯。
鄂温克族讲究热情礼貌待客,常说“外来的人不会背自己的房子走”。
客人来到时,出门相迎,向客人问候并热情地让进屋里。
对外来客人,无论是年轻的还是长者,都要倒茶敬烟。
在牧区,要向客人敬奶茶,用奶食品、酒肉招待。
在敖鲁古雅乡居住的鄂温克人,习惯上用鹿、(犭罕)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肠和驯鹿奶招待尊贵客人。
鄂温克族不仅对客人热情招待,希望来客不要见外、客气。
到别人家做客时,也要考虑自己的身份,问候主人家的长辈老人,尊重主人的习惯。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鄂温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及黑龙江省等地。
他们独特的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得到了不断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与环境密切相关。
他们主要居住在森林和湖泊附近,以狩猎和捕鱼为主要生计。
在传统的鄂温克族社会中,男人们狩猎、捕鱼,女人们采集和加工食物。
这种分工和生活方式不仅体现了社会的合作和相互依赖,也为他们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
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也是他们的重要特色。
鄂温克族人口较少,目前仅有约3万人能够说鄂温克语。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主流文化的渗透,鄂温克语正在逐渐失去使用者。
为了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族的语言文化传统,相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设立鄂温克民族语文学院,培养鄂温克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编写和出版鄂温克族的语言教材和字典,鼓励鄂温克族人使用和学习自己的语言;开展语言文化节日和活动,提高人们对鄂温克语言的认知和尊重。
这些努力有效促进了鄂温克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表现在他们的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鄂温克族的传统服饰以皮毛为主要材料,以寒冷的气候条件和原始生活方式为背景,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适应与尊重。
鄂温克族的音乐和舞蹈以狩猎、捕鱼等日常生活为题材,歌颂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近年来,相关部门组织了一系列的鄂温克族文化节和表演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与保护不仅关乎鄂温克民族自身的利益,也是多样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传承和保护鄂温克文化对于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鄂温克族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应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为了进一步提升鄂温克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政府部门应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鄂温克族地域文化的保护力度。
鄂温克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

鄂温克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鄂温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传统习俗两个方面来探讨鄂温克族的特点。
历史发展长久以来,鄂温克族与周边的蒙古族、达斡尔族等民族共同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根据历史记载,鄂温克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他们当时是蒙古帝国的附庸,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鄂温克族一直以牧民的方式生活,以畜牧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依靠游牧的方式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许多人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牧业生活,转而参与城市的经济活动。
这种转变对于鄂温克族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们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传统习俗鄂温克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他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习俗是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点。
传统上,鄂温克族的婚姻多是包办婚姻,由家长和族人共同协商决定。
而如今,很多鄂温克族年轻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
不论是包办婚姻还是自由选择,婚礼仪式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仪式。
在婚礼上,鄂温克族人会邀请亲朋好友,表演传统的歌舞和游戏。
这些活动充满了欢乐和祝福的氛围,使新婚夫妇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区的关爱和祝福。
除了婚姻习俗,鄂温克族还有许多与节日和宗教信仰相关的传统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节日——达林德勒,这一天,他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和游牧活动,以表达对祖先和自然的敬意。
在传统儿童节日上,鄂温克族的孩子们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各种传统游戏和竞技活动,这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
同时,鄂温克族还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他们以马头琴、咏史长调等传统乐器和舞蹈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历史记忆。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鄂温克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保护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鄂温克民族的地域文化传承主要包括语言、民俗、服饰、建筑等方面。
鄂温克语是鄂温克民族的母语,是鄂温克民族独特的宝贵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鄂温克语,相关部门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语言教育、研究和交流活动。
通过开设鄂温克语课程、编写鄂温克语教材、举办鄂温克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有效地推动了鄂温克语的传承工作。
鄂温克民族的民俗文化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温克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狩猎节、祭神活动、舞蹈表演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是鄂温克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资源,反映了他们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民族的民俗文化,相关部门和组织积极开展文化传统的挖掘和研究工作,组织举办了各种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使鄂温克人民自豪感和归属感得到了增强,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了解和体验民族文化的机会。
鄂温克民族的服饰文化也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方面。
鄂温克民族的服饰以动物皮毛和民族特色图案为特点,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为了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民族的服饰文化,相关部门和组织组织了一系列的服饰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展览和交流活动,鄂温克民族的服饰文化得到了广泛宣传和传承,也为鄂温克民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鄂温克民族的建筑文化也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建筑以木石结构为主,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为了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民族的建筑文化,相关部门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建筑保护和修复工作。
通过修复传统建筑、举办传统建筑展览和培训活动,有效地推动了鄂温克民族的建筑文化传承工作。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关部门和组织还应加大对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民间故事】鄂温克族的火神节

【民间故事】鄂温克族的火神节鄂温克族是中俄边境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特点。
他们崇拜火神,认为火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每年都要举行火神节来祭祀火神,保佑他们的生活安全和繁衍昌盛。
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鄂温克族的祖先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居住在草原上,生活困苦。
某一天,一个年轻人跑到草原上来,他手里拿着火把,在火上烤肉。
鄂温克族的祖先非常好奇,走过去问他:“你是谁?你手里的火是从哪里来的?”年轻人回答:“我是火神,火是神送给人类的,可以帮助人们烤肉、照亮夜晚、驱逐野兽。
”祖先们听了以后非常感激,他们请火神留下,好好享受一下草原上的生活。
火神非常喜欢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他决定留在这里,与祖先们一起生活。
从此之后,火神帮助他们点燃火,照亮夜晚,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为了纪念火神的贡献,鄂温克族每年都要举行火神节来祭奠火神,感谢他的恩赐,并祈求他保佑他们的生活安全和繁荣。
火神节通常在每年的7月到8月期间举行。
在这个节日里,鄂温克族佩戴着传统的民族服装,手持火把,绕着篝火跳舞欢庆。
火神节的歌舞表演非常独特,通常是由一些古老的鄂温克族舞曲和歌曲组成。
舞曲和歌曲的演唱者通常是鄂温克族中的有名艺术家和演员,他们通过歌舞表演来纪念火神并表达对他的敬意。
火神节期间,鄂温克族还会举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比如说射箭、骑马、划船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增进了解,还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火神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仪式。
在这个仪式中,鄂温克族会向火神献祭牲品,比如说羊肉和牛肉等,在祈祷之后,他们会在火上烧掉这些牲品,表示对火神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总之,火神节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一场独特的文化体验,更是鄂温克族人民对神灵的崇敬与感激。
通过举行火神节,鄂温克族人民已经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文化遗产,传承了自己的历史和信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鄂温克的书

关于鄂温克的书## 鄂温克族:北方民族的瑰宝鄂温克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等地。
他们是北方民族的一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从鄂温克族的起源、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 起源和聚居地鄂温克族是属于蒙古族大家族的一支,与达斡尔族、蒙古族等有着共同的起源。
根据历史资料记录,早在13世纪初期,鄂温克族就已经形成并开始迁徙和繁衍生息。
他们主要聚居在黑龙江流域和大兴安岭地区。
由于环境的影响,鄂温克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 传统生活方式鄂温克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以游牧、狩猎和渔捞为主。
他们通常栖居在辽阔的原野上,以驯鹿为重要的生活资源。
驯鹿能提供肉食和皮革,对于鄂温克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
鄂温克族人们靠着驯鹿的帮助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鄂温克族传统的居住区,会建有特殊的圆顶帐篷,即著名的"鄂温克包"。
鄂温克族人们常常居住在这样的帐篷里,它为他们提供了温暖和安全的居住环境。
此外,鄂温克族人还精于制作独特的手工艺品,如刺绣、编织等。
他们的手工艺品以精致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著称,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鄂温克族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
### 文化特点鄂温克族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浓厚文化传承的民族。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以民谣和舞蹈为主要表达方式。
鄂温克族的民谣歌曲通常以自然景物、生活琐事为主题,既能反映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能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鄂温克族的文化传统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即驯鹿滑雪。
这是一种与驯鹿紧密相关的运动,鄂温克族的年轻人通常会驾驭驯鹿在雪地上进行滑行表演,展示他们的勇敢和技巧。
### 重要节日鄂温克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驯鹿节。
驯鹿节是鄂温克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举行。
这个节日以庆祝丰收和感谢驯鹿的帮助为主题,人们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赛驯鹿、歌舞表演等。
鄂温克族—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

鄂温克族—一个优秀的民族鄂温克族是只有3万人口的东北少数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从事畜牧业、农林业、饲养驯鹿业等生产经济活动。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 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鄂温克族有悠久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饮食: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奶制品。
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
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
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服饰: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
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
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
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
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皮套裤外面绣着各种花纹,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鄂温克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等地。
鄂温克民族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包括语言、民俗、传统艺术等方面,对于鄂温克民族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温克语是鄂温克民族的母语,而且是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与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鄂温克语的使用者逐渐减少,许多年轻一代鄂温克人更多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
为了传承和保护鄂温克语言,需要在学校和社区中加强鄂温克语的教学和普及,让年轻一代更好地掌握和使用鄂温克语。
鄂温克民族的民俗活动也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温克人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喀拉奔节”、“勒里奥哈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鄂温克人会进行传统的歌舞、竞技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鄂温克人逐渐忽视了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为了保护和传承鄂温克的民俗,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节庆活动、举办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鄂温克的节日和习俗中来。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艺术也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温克人以狩猎为生,因此他们的艺术形式以狩猎、动物和自然景观为主题,如壁画、刺绣、编织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些传统艺术技艺逐渐流失。
为了传承和保护鄂温克的传统艺术,可以在学校和社区中设立传统艺术课程和工作坊,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鄂温克的传统艺术。
鄂温克民族的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需要加强鄂温克语言的教学和普及、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和习俗、推广传统艺术等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鄂温克民族的地域文化,从而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鄂温克族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鄂温克族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鄂温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和呼伦贝尔市的阿荣旗以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地区。
鄂温克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鄂温克族文化元素的内涵和动画造型设计的原理出发,探讨鄂温克族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鄂温克族文化元素的内涵1. 鄂温克族的宗教信仰鄂温克族信仰“图雷”,即蓝天之神。
他们认为图雷是一切生灵的主宰,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
鄂温克族人民常常借助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来表达对图雷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在动画造型设计中,可以将图雷的形象融入角色造型之中,给人以神秘和威严的感觉,使人产生敬畏之心。
2. 鄂温克族的传统服饰鄂温克族的传统服饰以皮革和毛皮为主要材料,样式古朴,色彩淳朴。
男子的服饰以长袍和皮靴为主,女子的服饰则以长裙和长袖衣为主,皆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动画造型设计中,可以借鉴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样式和色彩,为角色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服饰造型,凸显出其独特的民族风格。
3. 鄂温克族的语言文字鄂温克族的语言文字主要包括鄂温克语、俄语和汉语。
鄂温克族拥有自己的文字系统,文字以图案和符号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动画造型设计中,可以将鄂温克族的文字风格融入场景和道具的设计之中,为动画增添更多的文化元素和趣味性。
三、动画造型设计的原理1. 造型设计的整体性动画造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创作活动,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角色和场景造型时,要注重整体性和统一性。
要尽可能地将角色的外形、服饰、表情、动作等各个方面融为一体,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动画造型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能够充分地表达角色的情感、性格和个性特征。
角色的表情、动作、姿态等方面要能够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其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动画造型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和风格,体现出新意和个性。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鄂温克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
鄂温克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传承和保护这种文化对于促进民族团结、保护民族权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鄂温克民族的地域文化包括语言、服饰、建筑、传统技艺、民族舞蹈等多个方面。
鄂温克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是他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保护和传承鄂温克语言,对于弘扬民族的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非常重要。
鄂温克民族的服饰也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温克族人民喜欢穿着鲜艳多彩的服装,服装上的图案和颜色往往与自然界紧密相连,反映了鄂温克民族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
保护和传承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对于保存和发展民族特色,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非常重要。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建筑也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封闭式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建筑也是对环境保护的体现,可以更好地适应寒冷的气候条件。
在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的也要积极推动现代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结合,实现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
鄂温克民族的传统技艺和民族舞蹈也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技艺包括编织、刺绣、雕刻等多种手工艺,这些技艺代代相传,是民族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民族舞蹈则是传递鄂温克民族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
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和民族舞蹈,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民族的地域文化,需要政府、学界、社会组织以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保护的支持和投入,建立并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激励民众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
学界可以加强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推动相关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社会组织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交流和展览活动,提高民众对鄂温克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
广大民众可以自觉传承和弘扬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通过参加相关活动或者学习相关知识,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鄂温克族

萨满教
• 起源于原始渔猎时代。萨满教的理论根基是万物 有灵论。它在我国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间的影响根 深蒂固。 • 基本信仰:①生命之魂(斡仁) ②思想之魂(哈 尼) ③转生之魂(法加库) • 自然崇拜:火,山,风雨雷电、日月星辰。 • 动物崇拜:熊 • 祖神崇拜:氏族内亡故的曾祖父以上男祖先
萨满服饰
鄂温克冰雪旅游
• 鄂温克有着丰富冬季冰雪旅游资源,全年有六个 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冬季的草原百色归一, 银装素裹。 • 浏览项目:观雪原、森林、滑雪、滑冰、乘骆驼 (马)雪橇、观冰雕雪雕、生态围猎、参加冬季 那达慕。
文化艺术
• 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有历史传说、神 话、故事、谚语、谜语等,生动感人。 • 鄂温克在人能歌善舞,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 ,即景生情,即情填词。特别是牧歌和猎歌,表 现了鄂温克族勇敢而质朴的性格。“扎恩达勒格 ”是鄂温克族山歌和小调类歌曲的总称 。 • 造型艺术有刺绣、雕刻、绘画等,喜在器皿上饰 以多种花纹图案,并善于用桦皮作原料制成禽兽 形状的儿童玩具。
• 护肩:“扎浩特通”,上部左 右两侧各钉有180个贝壳,后 背绣有各种兽禽。兽禽越多, 萨满神力越大。有的护肩上还 缀有各种神偶,在双肩上各绣 有一只布谷鸟寓意不断传递信 息使萨满随时都能知道周边情 况。
萨满神鞋
萨满身裙
日常生活
• 饮食: • 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 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 •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 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 •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还饮用面茶、肉茶、驯鹿奶。
• 头盔神帽:“伊依鲁 日” ,帽盔为圆形 ,用铁条或铜打制帮 帽架,用大绒做帽头 ,帽上部有铜制鹿角 ,角叉三至九叉不等 ,角叉越多,表明萨 满的品级、资历和威 望越高。神帽、鹿角 叉上悬挂数条彩色飘 带,象征“斜仁”即 彩虹,神帽前面帽沿 垂有红色丝条,遮住 双眼,但不超过鼻尖 ,显示出萨满的神奇 色彩
【民间故事】鄂温克族的火神节

【民间故事】鄂温克族的火神节鄂温克族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寒冷的森林和草原之间,以打猎和捕鱼为生。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火神节。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鄂温克族的祖先们常常因为缺乏火而感到痛苦。
每当冬天来临,他们的地面都会被冰雪所覆盖,没有火取暖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鄂温克族的祖先们开始举行火神节,向火神祈求保佑,并在节日中制作火种,为全族人民准备充足的火源。
在火神节的这一天,全村的妇女们都会提前准备好白粮、蔬菜和肉类,为了丰富的供品,有些家庭甚至会准备一只刚刚打死的狍子或者狐狸。
而男人们则会搬来树枝和柴草,准备点燃篝火祭祀。
火神节当天,鄂温克族的人们早晨就聚集在部落中心,首先他们会做一次祈祷活动,向火神祈求保佑。
接着,男人们点燃篝火,烧起了熊熊烈火。
这时候,妇女们开始将各种美食摆在篝火旁边,并且唱起了歌,表达对火神的感恩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鄂温克族中的传统乐器——马头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个由马头制作而成的弦乐器,会在火神节上伴随着妇女们的歌声,让这个节日更具有仪式感和喜庆气氛。
火神节进行到最高潮的时候,鄂温克族的人们会跳起传统的舞蹈,一边舞蹈一边向火神祈祷。
祈祷结束后,村民们会以抛撒的方式,将篝火中的火种撒向全村的每一个角落,希望能够为全村带来祝福和温暖。
而当晚,火神节的庆祝不会就此结束,部落中还会举行丰盛的宴席。
在这个宴席中,各种食物会品种丰富,酒杯频频碰撞,人们尽情享受这个节日带来的欢乐和快乐。
据传说,鄂温克族的火神节之所以如此庄严隆重,是因为火神在他们的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们相信火神是一切活动的源泉,是家庭幸福和村庄繁荣的象征。
在火神节这一天,他们要以最隆重的方式向火神祈祷,祈求他的保佑和庇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鄂温克族的火神节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仪式和传统。
这个节日不仅仅是一个庆祝活动,更是鄂温克族人民对于神灵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也彰显了他们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
认识少数民族——鄂温克族(课件)-小学生主题班会

鄂温克人的皮手套多种多样,其中5指 手套缝有美丽图案,很是精制。用狍、 (犭+罕)腿皮做的靴子,美观、防潮、 轻便、耐磨,适于在山林雪地上行走
民族文化
宗教信仰
过去,鄂温克族多信萨满 教,牧区的居民同时信喇 嘛教。1945年前还保留有 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 先崇拜等残余,部分氏族 以鸟类和熊等为图腾崇拜 对象。各氏族或大家族有
子、帽子、手套、袜子等。
妇女的衣袍以布制的为主,在农 区衣袍要镶边衬里,穿长袍时外 面罩长、短坎肩。敖鲁古雅鄂温 克族妇女穿连衣裙,衣领较大,
加白、黑、红色领边。
前面对襟。陈巴尔虎旗鄂 温克族妇女冬夏都穿连衣 裙、上身较窄,下身裙部
多褶宽大。
已婚妇女的衣袖上缝有一寸来宽的彩布绕袖、 穿有彩色布镶边的坎肩。男子的帽子呈圆锥 形。顶部有红缨穗,多以蓝布为面,夏季为 单布帽,冬帽用羔皮、水獭皮或猞猁皮制作。
语形式对话。
语言文字
因为鄂温克语是没有文字的语言, 所以生活中的清规戒律无法用文 字固定下来,只好用说教的形式 指导后人。萨满教的萨满语言相 对深奥一些,从现在的眼光看, 积淀了古老的词汇。今天听来是 很费劲的,似有汉语中的文言或 诗的意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 现代社会生活中,鄂温克人普遍 掌握了汉语、蒙语,有很多汉语 和蒙语的词汇进入鄂温克语中。
“根千”即是居住在格尼河的 鄂温克人,有“涂克冬”、 “纳哈他”、“卡尔他基尔”三 大氏族。由于迁徙和人口
繁衍等因素的影响,
鄂温克人的氏族又分化出 若干个大家族,鄂温克语 称其为“毛哄”。“毛哄”是建 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父 系家族公社,通常由同一 父系祖先十代以内的子孙
组成。
民族服饰
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 用狍皮、(犭+罕)皮、鹿皮、羊皮 等制作冬季长袍、裤子、套裤、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文化--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有人口26315人。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
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
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
这里有广袤的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
资源丰富、山河秀美。
但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讷河县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狩猎业。
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
有自己的语言。
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辉、伊敏河、莫尔格河、熬鲁古雅三种方言。
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尊老待客与敬火之俗
鄂温克族重礼好客,长幼之间恪守着严格的礼节。
无论何时何地,老人都受到普遍的尊重。
听到长辈呼叫时,必须立即站起来答应。
吃饭时,必须老人动筷后晚辈才能吃。
年轻人遇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敬烟等,如果是骑在马上,必须下马;有客临门,他们认为是家里的喜事,必须热情相待。
他们说:“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你出去同样不能背走你的家。
如果不招待外来的客人,你出门也没人照顾你。
有火的屋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
”所以,当你走进鄂温克牧民的蒙古包时,主人准会给你端出香甜的奶茶,当你走进鄂温克猎民的撮罗子时,你就会大饱口福,尝到鹿或麋鹿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肠及驯鹿奶等山珍野味。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
无论在家中还是野外,均不用有刃的东西拨火,不用水泼火,不能将污秽之物扔进火中。
吃肉、喝酒时也要先敬火。
每年的12月23日,牧区的鄂温克人还要举行祭火神仪式:在火位的正面放一桌子,摆上多种供品。
在火架的四周点上灯,挂上五种彩色布条,火架里面用木条搭一个框,上放羊的胸骨,撒上羊油,然后将火点燃,把各种供品投入火中。
与此同时,主祭火神的妇女还要跪在火前,口中念叨着请求火神宽恕这一年中家人对火的失礼之处。
之后,全家人向火磕头。
祭火后3天内禁止拨火、掏灰。
他们之所以如此敬重火,除了火在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外,还因为他们认为火的主人是神,每户的火主就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主,这户人家也就香火难续了。
林海之舟――驯鹿
驯鹿俗称“四不象”,也叫“角鹿”,是珍稀动物。
因为它的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象”。
它性情温顺,适宜在寒冷的地带生活,喜食苔藓,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
驯鹿本是野生动物,原生于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区。
后来被游猎的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捕获饲养,逐渐驯化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工具。
鄂伦春族主要使用马匹以后,鄂温克族便成了我国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驯鹿,鄂温克语称为“鄂伦”。
它一般体长2米左右,高1米多,体重100至150公斤。
毛呈灰褐色、白色、黑色、杂色等。
尾巴较短,颈下有较长的垂毛。
雄鹿较高大,雌鹿稍矮小,一般寿命15至20年左右。
鹿科动物中,一般是公鹿有角,母鹿无角。
唯独驯鹿与众不同,无论雌雄,头上都长着一对分枝很多的大茸耳。
年龄不同,茸角的大小分枝也不同。
每年脱角一次,第二年的三四月间重新长角。
驯鹿全身都是宝,肉可吃,奶可饮,皮能制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贵的药材,是鄂温克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驯鹿生性温顺,不踢人不咬人,一般多由妇女饲养管理。
饲养驯鹿比较方便,不用栏圈,不用喂草,只要将其散放在住地附近的山沟里,任其自由觅食即可。
每当夜幕降临,驯鹿便三五成群地离开宿营地,到密林中寻食,天亮了便自动回来,白天不再离开。
它的觅食能力极强,即使冬天大雪封山,它也能用宽大的前蹄扒开1米深的积雪寻吃苔藓。
驯鹿喜欢吃盐,当主人要役使它时,只要敲击盐盒子,它就会应声而来。
驯鹿体壮,能负重40多公斤,日行20多公里。
由于它蹄子宽阔,因而在深雪和沼泽地里或密林中都能长途跋涉、穿行无阻,既可驮运货物,又可骑乘,是
鄂温克猎民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工具。
平时主人的猎获物,迁徙时的炊具、粮食、衣物及搭撮罗子用的篷布、桦树皮等一切生活用品都是由驯鹿来运输的。
鄂温克人也非常疼爱自己的驯鹿,他们给每只驯鹿都取个名字,戴上木铃或铜铃,以便于寻找,不让孕鹿和幼鹿驮重东西,出汗时不让它们饮水,以免流产和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