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合集下载

电化学原理第二章

电化学原理第二章

23:41:36
原电池表示法: (1)负极在左边,正极在右边,中间溶液。注明活度、浓度、 分压等物态 (2)两相用“|”或“,”表示;盐桥用“||” (3)注明惰性金属种类 (4)上述写法可注明电池反应温度,电极正、负极性,且自发 进行时电池电动势为正值。
• (-) 电极a 溶液(a1) 溶液(a2) 电极b (+) • 阳极 E • 电池电动势: 阴极
23:41:36
以锌电极为例(锌插入硫酸锌溶液所组成的电极体系) 可以将金属看成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当锌片与硫酸锌溶液 接触时,金属锌中Zn2+的化学势大于溶液中Zn2+的化学势,则 锌不断溶解到溶液中,而电子留在锌片上。 结果:金属带负电,溶液带正电;形成双电层。
双电层的形成建立了相间的电位差;
表面电位χ: M相的试验电荷越过表面层进入M相所引起的能量变化涉及 两方面: (1)任一相表面层中,因界面上的短程力场(范德华力、共 价键力等)引起原子或分子偶极化并定向排列,使表面层成 为一层偶极子层,单位正电荷穿越此偶极子层所作的电功为 M相的表面电位χ ,故将一个单位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入M 相所作电功是外电位与表面电位χ之和 ф =+ χ (2.2)
(2.9)
ΔMs是被测电极绝对电位,ΔRs是参比电极绝对电位, ΔRM是两金属相R与M的金属接触电位。(2.9)可简化为
(2.11) E = - R 若规定参比电极相对电位R=0,则测得的端电压 = E ,且有
i i F nF
m s
23:41:36
eM
23:41:36
外电位用:已知真空中任何一点的电位等于一个单位 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至该处所做的功,如孤立相M是 良导体组成的球体,电荷均匀分布,故试验电荷移至 距离球面10-4~10-5cm处所作的功W1等于球体所带净电 荷在该处引起的全部电位,这一电位称M相(球体) 的外电位用表示。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2-5 理想气体内能 热容和焓
一、理想气体的内能 焦耳定律 自由膨胀过程 证明:理想气体内能仅是状 态的函数,与体积无关,称 为焦耳定律
A
C
B
焦耳实验(1845年) 理想气体
U U (T )
满足pV=νRT关系;满足道尔顿分压定律; 满足阿伏加德罗定律;满足焦耳定律U
宏观特性
U (T )
1 dU CV ,m v dT
CP , m 1 dH v dT
思考题 一、试指出以下提法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误区所在. 1.“高温物体所含热量多;低温物体所合热量少” 2.“同一物体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热量不是状态函数,与过程有关 二、试指出以下不同用语申的‘热”指的是哪个概念.
P
2、理想气体定容热容量及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
dQ dU dA dU PdV dU
dV 0
dQ dU CV dT dT
U 2 U1 CV dT
T1
T2
3、理想气体定压热容量及焓 焓
H U pV U (T ) vRT
dH dU pdV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系统的过程 功
内能 热量 焦耳热功当量实验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 理想气体内能、热容和焓 循环过程 技术上的循环过程
§2.1
一、热力学过程
热力学系统的过程
原平衡态
p
( P0 ,V0 )
一系列
非平衡态
( P ,V1 ) 1
新平衡态
p-V图 V 问题:离开了原平衡态, 能不能回到一个新平衡态
(I)“摩擦生热”; (2)“热功当最”
(3)“这盆水太热” 三、热力学系统的内能是状态的单值函数,对此作如下理解是否 正确? 1.一定量的某种气体处于一定状态,就具有一定的内能. 2.此内能是可以直接测定的. 3.此内能只有一个数值.

论语第二章原文

论语第二章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政用道德,就好比北极星安住本位,群星围着它转。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选定三百篇,用其中的一句概括,就是:‘心思不歪’。

”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训导人,用刑法统制人,老百姓就力求免遭刑罚,却没有廉耻心。

用道德教导人,用礼仪规范人,老百姓就会有廉耻心,还会主动匡正自己。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没什么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耳根顺了;七十岁随心所欲,没有不合情合理的。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怎么行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

”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在车上告诉樊迟说:“孟孙问我怎么行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

”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如礼服侍;父母过世,如礼安葬,如礼祭祀。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孝子最挂念的只有一件,就是希望父母身体好,不要得病。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如今行孝道的,只晓得说能够养爹妈。

可是你看狗啊马啊,我们也都能把它们养起来。

没有孝敬心,怎么区别这两种养呢?”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和颜悦色难以做到。

父母有事,晚辈代劳;有酒食,长辈先用——这样子就可以称为孝吗?”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第二章——聚合物-聚合物体系相容性的热力学

第二章——聚合物-聚合物体系相容性的热力学
设每摩尔链节的体积为VR(称为参比体积), 体系总体积为V,有: φA= nAxA VR / V, φB =nBxB VR / V
△G/RT=V/ VR[(VR/V)nAlnφA +(VR/V)nBlnφB+ (VR/V)χ nAxAφB ] =V / VR [(φA/xA)lnφA+(φB/xB)lnφB+χ φAφB]-------(2)
低分子化合物可根据蒸发热测定溶解度参数,聚合物不能 蒸发,不能通过测定蒸发热直接测定其溶解度参数
1/2[A-A]+1/2[B-B] W [A-B]
溶解过程能量变化:
W=ε
ε
AB-0.5ε AA-0.5ε BB---(1)
为负值, (1)式可写为:
AA、ε BB 、ε AB
分别为A-A,B-B,A-B对的作用能,因为都
2 G 0 2 A
G 0 2 B
2
临界条件,即两相开始出现的条件,也就是拐点出现的 条件,为二阶和三阶导数,均为0。 对下式求三阶导数:△G=RT[nAlnφA+nBlnφB+χ nAφB]
得到临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参数: χc=0.5[1/xA0.5 +1/xB0.5]2------(1) 当χ>χc时,体系便不能在整个浓度范围内保持均相,即A 和B是不相容的,只有χ<χc时(△H足够小),才为均 相(热力学相容体系)。 简化:特殊情况: xA=xB = x, (1)式可简化为: χc=0.5[1/xA0.5 +1/xB0.5]2 =2/x----(2)
当XA=XB=100,此时χc =0.02。实际上临界值XC更小。 对于一般的聚合物对, χ均高于此临界值χc ,所以大 多数的高分子聚合物对均不能形成均相体系。 对于给定的聚合物—聚合物体系,在一定温度下,相 互作用参数χ为常数。可利用上述(2)式来讨论由均相 过渡到多相的分子量。式中的xc就相当于临界链节数, 也可视为临界聚合物度。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情节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情节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情节概括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情节概括:
在《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二章中,故事继续发展,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中国人
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战略部署。

第二章以1948年春天开始,描绘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和解放军在东北战线的快
速推进。

小说中,我们了解了解放军为了实现国家解放而奋斗的艰辛和牺牲。

在这一章节中,小说通过描写部队的状况和战术的关键制定,展示了中国人民
解放军的战略智慧和决心。

小说中,我们见证了解放军在战斗中取得的重大胜利,比如解放了鞍山、抚顺和大连等城市。

另外,小说还着重描绘了解放军与人民之间密切的关系。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
了解到解放军是人民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而战斗,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整个章节以充满激情的战斗场景为主,通过描述解放军的战斗过程和战略计划,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智慧。

同时,小说也通过描写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牺牲,表达了对这些勇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情节概括,展现了解放军在革命战争中的胜利和勇气,以
及人民与军队之间的紧密关系。

这一章节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革命的艰辛过程和解放军的伟大牺牲,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国家独立和和平努力奋斗。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百分之十、山地百分之三十三、高原百分之二十六、盆地百分之十九、平原百分之十二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

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五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 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第五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第五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第五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第四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营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第四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时间和休假制度。第四十四条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第四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四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第四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二章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质构造

一、节理
• 节理是岩石中的一种破裂现象,其破裂面两 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显著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为 节理。节理的产状与岩层的产状一样,有水平的、 直立的和倾斜的几种。节理的产状也是以节理的 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和表示的。 • 节理经常成群出现,排列有一定规律性。我 们把具有成因联系的、互相平行的节理称为节理 组。如果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彼此有规 律的组合在一起,就称为节理系。节理的成因很 多,根据节理的生成与岩石的形成关系,可分为
二、不整合接触
• (一)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触 • (二)角度不整合接触
(一)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触
• 指上下两套地层是不连续沉积,因沉 积间断而缺失地层,但产状又无明显变化 的接触关系。它反映了地壳在相当大范围 内均匀上升,使已经形成的沉积物大面积 地露出水面,遭受风化剥蚀,而后再下降 继续接受沉积。因此,它们之间有一风化 壳及地层缺失,这是平行不整合的主要特 征。
一、整合接触
• 指上下两套地层是连续沉积,未经中断 和间断风化的过程。它反映了地壳运动的 连续性和运动方式的单一性,一般反映了 该区地壳作总体缓慢的升降运动,但始终 未露出水平面以上。
柱状图(图2-4)中∈3和O1+2岩性均为 灰岩,说明在晚寒武世及早中奥陶世这地史时期 华北地区是一个海盆地、为浅海环境,也表明了 晚寒武世,早中奥陶世是连续沉积、地层未经中 断和间断风化的过程,它们之间是整合接触。
又如河北昌黎县附近 有一路碑,上面刻有: 高昌黎县五里,离海边 五里的标记。但现近路 碑已离海边很近,已不 到4里了,这说明了地壳 在下降,海水朝向大陆 推进。
(—)海侵(超覆)
• 海侵时陆地不断下降,海岸线不断向 大陆内部移动(图2-1)。按照浅海区的 海水(浪)的破坏、搬运、沉积的分布规 律,依次沉积了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石灰 岩。由于地壳下降,形成海侵,粗颗粒的 沉积物就不断地向陆地方向移动,结果沿 着任一浅海垂直剖面内(例如A—A)从时 间上自早到晚,反映在剖面上是自下至上 看到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灰岩,即由粗到 细的变化过程。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陆上传统交通工具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用人力推拉的小型车辆如独轮车和架子车;有 专用于城市交通的人抬轿子和畜拉轿车、黄包车; 有在家畜驯化基础上产生的马帮、驼队以及各种 畜力如牛车、马车、驼车、鹿车等;还有东北地 区冬季在冰封江河和雪地上使用的狗拉雪橇。
水上传统的交通工具,有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大木排;东北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桦树皮船;西 藏的牛皮船;南方的木船和竹筏等。
4、农业禁忌、祭祀习俗
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 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 一年四季,天气好坏与否,对农业收成关系极为密 切。这便是产生许多禁忌的原因。实际上,农业禁 忌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 总结。
5、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一年里,涉及农事丰歉、耕作辛苦、祛灾降福等关 系农民温饱、饥寒的生活大事,农民无不希望借助超 自然的力量得以实现。这类习俗、信仰的产生和形成, 主要原因是农业科学技术落后,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 有限。随着近世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人 类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这类习俗逐渐 淡化。
自古以来,各重要交叉路口及交通沿线都有凉 亭、车马店、货栈、码头之类供客人歇脚、食宿、 存取货物之用;它们也是民间传统交通设施中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
(2)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
因经济不断的发展和日趋繁荣,我国传统交通运 输行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陆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 (包括马帮与驼队)、轿夫,水上的船家、筏子客, 各重要交通站口、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代运商) 等,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 形成了各自的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 忌等一系列行业习俗。
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重视农业收成的观念,形成 古代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因此,历代统治者和广 大农民都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逐渐形成占卜农 事丰歉、祈求免除灾害、避祸得福的习俗。人们通 过这类习俗,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灵的庇佑,获得 幸福;或对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的恶神,予以禳解 或消除。

第二章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第二章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一、自然界的历史观
这一系列理论经过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得到了进一 步完善。 19世纪科学发展从总体上看,具有把各种事物发生、 发展过程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联系的科学的特征,但 科学中仍存在着两对无法解释的矛盾:一是牛顿经典 力学中没有历史性的思想(F=md2r/dt2),与进化论及热 力学第二定律有历史性思想相矛盾。二是进化论所体 现的进化的历史观,同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体现的退化 的历史观相矛盾。限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对 此,人们不可能作出统一的解释。
(二)恒星的起源和演化
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 星云说认为,太阳系起源于50亿年以前的原始星云, 原始星云是由庞大星云碎裂出来的星云块组成的, 由于原始星云是在旋涡中形成的。因此它从一开始 就进行着缓慢的自转运动。随着体积的收缩,星云 的自转速度不断加快,赤道外的惯性离心力不断增 大。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星云逐渐变为扁球体,并 且由于旋转,逐渐形成了星云盘。星云盘中心部分 的物质不断收缩形成了太阳,周围的物质形成了太 阳系的其他天体,包括我们的家园-地球。
(三)地球的演化
1.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和演化。大多数天文学家认 为,地球是由温度很低的弥漫物质演化而来的。由于 引力势能转化而来的热能特别是放射性物质蜕变产生 的热能的不断积聚,地球内部温度升高到超过铁的熔 点而呈熔融状态。在吸引和排斥(重力和热)作用下, 地球内部物质发生分化,以铁、镍等重元素为主组成 的物质下沉形成地核,硅酸盐等较轻的物质上浮形成 地幔,地幔进一步分化形成原始地壳。 2.地球外部圈层的形成演化。内部重力分异的过程 导致大量气体逸出地表,气体在重力作用下依附于地 球的周围,形成原始大气圈。CO,CO2,CH4,NH4 和水蒸气,水的光解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O2,演 化形成了今天以氧和氮为主的现代大气。

第二章 领导者、、被领导者

第二章 领导者、、被领导者
社会主义社会里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正确关系的表现:1、相互信任的关系;2、相互促进的关系;3、相互支持的关系;4、相互转化的关系;5、相互监督的关系。
(二)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地位: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体是认识和实践对象活动的发动者、实施者和责任承担者。主体性可概括为:自然性;主动性;主观性;创造性,领导活动的主体只能是领导者,领导活动的主客体关系只能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作用:首先,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其次,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发动作用;再次,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第三节? 被领导者
为什么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领导的本质?1、领导的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的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决定领导活动中主导要素得以形成。3、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活动基本的相互关系。4、社会属性不受自然属性改变的影响,仍然决定着领导的本质。
领导的特征:1、领导认识的特征(原则性、超前性、综合性、创造性、系统性)2、领导实践的特征(依附性、目标性、组织性、协调性、超脱性)
(二)被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1、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2、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3、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
怎么才能做一个好的被领导者?1、服从领导;2、支持领导;3、监督领导。
第四节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内涵: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内涵非常丰富,贯穿于领导科学的每一个范畴。从性质上说,二者的关系也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协调统一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二者的冲突。
第二章? 领导与领导者、被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客观对象,以实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预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论语第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章原⽂及翻译论语第⼆章原⽂及翻译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的弟⼦及再传弟⼦记录孔⼦及其弟⼦⾔⾏⽽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以下是⼩编精⼼整理的论语第⼆章原⽂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论语·为政篇第⼆》 1、⼦⽈:“为政以德,譬如北⾠居其所⽽众星共之。

” 译⽂:孔⼦说:“以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它星⾠环绕着它⽽摆布。

” 2、⼦⽈:“《诗》三百,⼀⾔蔽之,⽈:‘思⽆邪’。

” 译⽂:孔⼦说:“《诗经》三百篇,⽤⼀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出于真情(都是真情流露,没有虚情假意)(也有说思想纯正⽆邪,似解不通)。

”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耻;道之以德,齐之也礼,有耻且格。

” 译⽂:孔⼦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法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来教化,以礼治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上正途。

” 4、⼦⽈:“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愈矩。

” 译⽂:孔⼦说:“我⼗五岁时⽴志求学,三⼗岁时可以⽴⾝处事,四⼗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岁时可以随⼼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 5、孟懿⼦问孝。

⼦⽈:“⽆违。

”樊迟御,⼦告之⽈:“孟孙问孝于我,我对⽈:‘⽆违’。

”樊迟⽈:“何谓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译⽂:孟懿⼦向孔⼦请教什么是孝。

孔⼦说:”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为孔⼦驾车时,孔⼦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

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说:“⽗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 6、孟武伯问孝。

⼦⽈:“⽗母唯其疾之忧。

” 译⽂:孟武伯向孔⼦请教什么是孝。

孔⼦说:“让⽗母只为⼦⼥的疾病忧愁,因为各⽅⾯都表现很好。

第二章 大气运动1.2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章 大气运动1.2大气的受热过程

4.逆温现象及其影响分析
(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 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 米,气温下降6 ℃,但有时会 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 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如右图所示B、C之间),根 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
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 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分析
太阳能 贫乏
(6)光照、热量的联系与区别 ①海拔相近:高纬地区光照优于低纬地区,内陆地区光照优于沿 海地区(天气晴朗)。 ②纬度相近:高海拔地区光照优于低海拔地区(大气密度),气候 干旱地区光照优于气候湿润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 ③一般情况:低纬地区光热充足,高纬地区光热不足;中低纬高 山高原地区,光多热少;中高纬内陆干旱地区,光多热少。
(7)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方法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
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
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 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 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练习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表示的过程或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D A.①——大气吸收 B.②——大气散射 C.③——大气反射 D.④——大气逆辐射
练习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 A A.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B.反射作用的强弱与云层的多少及厚度呈反比 C.太阳可见光中的红、橙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D.可见光不会受到任何削弱,可以全额到达地面并被吸收

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图像

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图像

P1 P2
t1
t2
P1 > P2 m+n_>__p+q
m+n_<__p+q
2. 转化率—时间曲线
【例 2】对于反应 mA(g)+nB(g) pC(g)+qD(g), 根据图象填空(纵坐标均表示 A 的转化率):
1.只改变反应速率,而不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措施: ①使用催化剂。 ②若前后气体计量数相等,可改变压强。 2.“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 充―入―“―惰―性―气―体→” 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 各反应成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 ―充入 ―“―惰―性―气―体→” 容器容积增大,体系的分压 减小―→各组分的浓度同等倍数减小。 ―体―积―不―变的 ―反―应→平衡不移动
t1_增__大_N_2_或__H_2_的_浓__度_
t2_减__小_N__H_3_的_浓__度___
t3_增__大__压_强________ t4_降__低__温_度________
t5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图象分析
1. 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例1 】对于反应N2+3H2
2NH3 (正
反应为放热反应),分析下图,确定t1—t5
各点所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t1_增__大_N_2_或__H_2_的_浓__度_
t2_减__小_N__H_3_的_浓__度___
t3_增__大__压_强________
t4_降__低__温_度________
t5_使__用_催__化__剂______
P1 P2
t1
t2
P1 > P2 m+n_>__p+q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育的基本规律》①基本定义: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教育内部、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一些本质性的关系。

比如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就是说教育如何影响人成长、发展的一些内在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则是阐述教育和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关系。

②重要程度:这部分是教资科目二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就相当于一栋房子的地基。

如果不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后面关于教学、德育等内容的理解都会受到影响,因为这些都要遵循这些基本规律。

③前置知识: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像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之类的基础知识。

例如,知道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样有助于理解教育规律中教育与人的关系。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可以知道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比如现在社会强调创新能力,那教育就应该增加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和活动。

根据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整个第二章知识体系的基干部分,其他章节像教学、德育等知识都是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德育原则等知识联系紧密。

例如,教学原则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根据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制定的,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教学。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难。

因为这些规律比较抽象,需要深入理解社会、教育、人的复杂关系。

- 关键点:抓住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键点。

比如教育是如何促进社会文化传承的,又是怎样受社会经济制约的。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一般会以选择题、简答题,甚至辨析题的形式考查。

- 考查方式:选择题可能会出一个实例让选择体现了哪种教育规律;简答题就可能直接让阐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哪些。

三、详细讲解(以理论概念类为例)①概念辨析:- 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主要谈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人的发展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 热力系统的储存能
储存能: 储存在热力系统的能量。 储存能: 储存在热力系统的能量。 (1)内部储存能 )内部储存能———热力学能 热力学能 宏观动能, (2)外部储存能 )外部储存能———宏观动能,宏观位能。 宏观动能 宏观位能。 一. 热力学能 (internal energy) 1. 热力学能: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所具有的能量。 热力学能: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所具有的能量。 主要包括 (1)内动能:物质内部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不 )内动能:物质内部分子, 停地作热运动的热运动动能,是温度的函数。 停地作热运动的热运动动能,是温度的函数。 (2)内位能: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所具有 )内位能: 的位能,与气体的比体积有关。 的位能,与气体的比体积有关。 化学能,原子核能,电磁能。 化学能,原子核能,电磁能。
分析: 分析: t 时间内流入系统的能量; 时间内流入系统的能量; 1 2 Q + m1 (u1 + c f 1 + gz1 ) + m1 p1v1 2 t 时间内流出系统的能量; 时间内流出系统的能量;
1 2 WS + m2 (u 2 + c f 2 + gz 2 ) + m2 p2 v2 2
系统储存能的增量: 系统储存能的增量:
1 2 wt = ∆c f + g∆z + wS 2
2.
W, WS, WT, ∆(pv) ,的关系 ,
w = w t + ∆ ( pv ) w t = w − ∆ ( pv )
3. 可逆过程中技术功表示: 可逆过程中技术功表示:
wt = − ∫ vdp
1
2
坐标图中的表示: 坐标图中的表示:
六. 开口系统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的几种形式 Q = ∆H + W t q = ∆ h + wt 2. 任意微元过程 δ Q = d H + δ Wt δq=dh+δwt 1. 任意过程 3. 可逆过程 Q = ∆ H - ∫12 V d p q = ∆ h - ∫12 v d p δQ=dH -Vdp δq=dh -vdp

第二章 主要灾害及其灾害链

第二章   主要灾害及其灾害链

2.地震灾害及其分类 地震灾害按发生原因主要分为:原生灾害、次 生灾害和衍生灾害三类。 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 工程结构类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 济损失,称为原生灾害。 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随之造成的,诸如地 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 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 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 灾害还大。1932年日本关东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 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由地震原生和次生灾害引起的其他灾害,如瘟 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称为诱发 灾害。
4.持续时间长、影响较深远 一是主震之后的余震往往持续很长一段 时间,也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在近期内还会 发生一些比较大的,虽然没有主震大,但是 这些余震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这样影响 时间就比较长。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 8.0级地震,截至2009年7月20日12时共记录 到余震58401次,最大余震为5月25日16时21 分46秒四川青川县6.4级地震,其中4级以上 余震达302次。
2、同源灾害链 这是指形成灾害链的各种灾害的相继发 生是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的情形。 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 素,心脏病人死亡多、地震也相对多、气候 有时也有重大波动,这三种灾情都与太阳活 动这个共同因素相关。
3.重现型灾害链 这是同一种灾害二次或多次重现的情形。台风 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都是灾害重现的例 子。 4.互斥型灾害链 这是指某一种灾害发生后另一灾害就不再出现 或者减弱的情形。民间谚语‚—雷打九台‛就包含 了互斥型灾害链的意义。历史上曾有所谓‚大雨截 震‛的记载,这也是互斥型灾害链的例子。 5.偶排型灾害链 这是指一些灾害偶然在相隔不长的时间在靠近 的地区发生的现象。这是人们在对过去发生的灾害 事件进行统计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的一些可能相 关的现象。例如,大旱与大震、大水与地震、风暴 潮与地震等就属于这类灾害链。

第二章:物理安全

第二章:物理安全
2.1物理安全概述
2.1.1物理安全的定义
•物理安全是指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确保 系统在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显示、分发和 利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危害而使信息丢失、 泄漏和破坏,对计算机系统设备、通信与网络设备、存储媒 体设备和人员所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物理安全分为环境安 全、设备安全和介质安全。 •环境安全包括受灾防护、区域防护。 •设备安全包括设备防盗、设备防毁、防止电磁信息泄露、防 止线路截获、抗电磁干扰、电源保护等。 •介质安全是媒体数据和媒体本身。
1)接闪:让闪电能量按照人们设计的通道泄放到大地中去。 2)接地:让已经纳人防雷系统的闪电能量泄放到大地中。 3)分流:一切从室外来的导线与接地线之间并联一种适 当的避雷器,将闪 电电流分) 流人大地。 4)屏蔽:屏蔽就是用金属网、箱、壳管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 阻隔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 空间人侵的通道。
7.防静电
静电的产生一般是由接触+电荷+转称一偶电层形成一电荷分离引起的.静电放电 的火花会造成火灾、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损坏,而且这种损坏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 造成的。
在进行静电防范时,需采用零线接地进行静电的泄露和耗散、静电中和、静电屏 蔽与增湿等。防范静电的基本原则是“抑制或减少静电荷的产生,严格控制静电 源”
2.物理访问控制
物理访问控制( Physical Acess Control)是指在未极权人 员和被保护的信息来源之间设置物理保护的控制。
针对物理访问控制,我们有如下建议:
1)机房出人口应安排专人值守并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 鉴别和记录进人的人员。
2)置进人机房的来访人员应经过申请和审批流程,并限 制和监控其活动范围。
3.防盗窃和防破坏

第二章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性2

第二章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性2
环境因素
一、生物降解性及其评价(评价)
受试有机物 易生物降解实验
降解性 不良
本质性生物降解实验
降解性 良好
生物降解模拟实验
易生物降解试验的目的是评价有机物是否很容易地 被生物完全降解,一般在不利于生物降解的条件下 进行。国际上常用的易生物降解性试验的方法有 Closed battle试验法等。
一、生物降解性及其评价(影响降解性的因素)
①增加A类取代基(见表2-2)一般降解性变差;增加B类取代基,有时可 以增加生物降解性。A类取代基也称异源基团,是指能使生物降解性降低 的基团。②异源基团数目增加,生物降解性降低。③异源基团的位置对生 物降解性产生显著影响。④甲基分支越多,生物降解性越差。⑤对于脂肪 族化合物,其分子量越大越不易生物降解。⑥芳香族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 一般低于小分子的脂肪族化合物。⑦对于多环芳烃,其苯环越多越难生物 降解。⑧有氧条件下的降解规律与无氧条件下的降解规律不同。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一、生物降解性及其评价(影响降解性的因素)
①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有机物被 一种纯培养微生物降解的速率和程度低于被混合培养微生物降解的速率和 程度。因此,利用混合培养的复合微生物种群,往往有利于污染物的生物 分解和去除。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混合培养的复合微生 物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丰富的分解酶体系,能够降解更多种类的 有机化合物,如中间代谢产物、有毒分解产物等;二是混合培养的复合微 生物种群中可以相互提供维生素、氨基酸等生长因子。②抑制作用。在混 合微生物种群中,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可以抑制其它微生物活性,从 而影响特定有机物的降解。
有 机 物 浓 度 的 影 响一、生ຫໍສະໝຸດ 降解性及其评价(影响降解性的因素)

第二章 均方末端距(1)

第二章 均方末端距(1)
2
2 2 2 2
1 − 15所示:
将以上数学计算结果应用于高斯统计链,因为 h* = − 1
dW = 0, 可得 dh
β
=
2n l 3
末端距为h*时,出现的机会最多,几率最大。 同时, h = ∫ h W (h)dh = ∫
2 2 0 ∞ ∞ 0
β 3 −β h2 ( )e π
实际高分子链不是自由连接链,而且,内旋转也不是完全自由的。 为此,将一个原来含有n个键长为l、键角θ固定、旋转不自由的键组成 的链视为一个含有Z个长度为b的链段组成的“等效自由连接链” (图1 − 16)。若以hmax 表示链的伸直长度,则 hmax = Zb ( − 8) 1 而所谓等效,意思是说这种链的均方末端距仍旧可以借用h 2 = nl 2的形式 进行计算,即: h 2 = Zb 2 ( − 9) 1 在θ条件下,通过高分子溶液的光散射实验,可以得到无扰均方半径 s02,从而计算出无扰均方末端距h02。根据分子量和分子结构,求出总键数 n及链的伸直长度hmax。最后,将h 2和hmax 代入式(1 − 8)和式(1 − 9)中,
(
)
1/ 2 2
无扰尺寸 A= h / M
(
2 0
)
1/ 2
A值愈小,分子链愈柔顺。
特征比 为无扰链与自由连接链均方末端距的比值:
Cn = h / nl
2 0
2
对于自由连接链:Cn = h02 / nl 2=1 对于完全伸直的链:Cn = h02 / nl 2=n C∞ 越小,链的柔顺越好。
将直角坐标换算成球坐标,即 dxdydz = 4πh 2 dh
β 3 −β h 则W ( x, y, z )dxdydz = W ( x, y, z )4πh dh = ( ) e 4πh 2 dh = W (h)dh π β 3 −β h W ( h) = ( ) e 4πh 2,称为径向分布函数,它与h的关系如图 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规划理论基础
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生态规划是运用生物学及社会文化信息,就景观利用的决策提出可能的机遇及约束。

景观生态规划是将生态性原则与景观规划相结合的科学规划方法,通过研究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对策及建议的景观规划途径。

从狭义理解,景观生态规划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水平过程或流)的关系原理的规划。

景观更明确地被定义为在数平方公里尺度中,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异质的土地嵌合体。

景观生态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把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分析景观的空间组合模式。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

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景观生态的概念
景观规划设计的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时空过程上的永续。

景观规划是通过经济规划、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区域开发、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衔接与配合,生产建设、生活建设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从而实现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

千层饼模式是以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为依据,使景观改变和土地利用方式适应于生态过程,揭示地质、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人类活动之间的生态过程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但很难反映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

二、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生态规划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功能。

三、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区域景观整体性与区域景观生态工程
2、生态过程与景观过程—格局综合体规划
3、不同尺度空间生态规划的现实性:
A尺度不同,生态规划的特征不同。

在自然界中尺度越大,自然景观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就越呈现出地带性分异特征,水平分异结构就越明显。

随着高度差异的加大,垂直结构也越来越突出。

宏观上和大尺度上景观的生态特征强于景观的艺术特征,微观上和小尺度上的景观的艺术性和人工化强于景观的生态特征。

B尺度不同,生态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不同,解决的问题也不同。

4、景观生态规划的生态合理性与实效性
5、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生物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比如说植被的演替,同时也是土壤、土壤水、土壤气候和小气候的演替,这就意味着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顺序,也就是景观演替思想(特罗尔提出)。

克里门茨的五段演替理论突出了整体、综合、协调、稳定、保护的五大生态学观点。

二、空间分异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地理学第一定律、生态学三个基本原则之一)
地理空间分异实质是一个表述分异运动的概念。

首先是圈层分异;其次是海陆分异;再次是大陆与大洋的地域分异。

地理学通常把地理分异分为地带性、地区性、区域性、地方性、局部性、微域性等若干级别。

三、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景观异质性的理论内涵是景观组分和要素,如基质、廊道
植物等等,在景观中总是不均匀分布的。

异质性和共生性是生态学和社会学整体论的基本原则。

四、岛屿生物地理与空间镶嵌理论
景观空间结构,实质上就是镶嵌结构。

五、尺度效应与自然等级组织理论尺度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用尺度表示的限度效应,只讲逻辑而不管尺度,无条件推理和无限度外延,甚至用微观实验结果推论宏观运动和代替宏观规律。

六、生物地球化学与景观地球化学理论
七、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理论景观生态建设是指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创造出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形成新的、高效的、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

区位是一个竞争优势空间或最佳位置的概念。

生态区位论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系统学方法统一起来,重点研究生态规划问题的新型区位论;区位生态学是具体研究最佳生态区位、最佳生态方法、最佳生态行为、最佳生态效益的空间生态学和生态经济规划。

从生态规划角度看,生态区位是景观组分、生态单元、经济要素和生活要求的最佳生态利用与配置;生态规划是按生态规律和人类利益统一的要求、贯彻因地制宜、适地适用、适地适产、合理布局的原则,对环境、资源、交通等生态经济要素的生态经济区位分析与综合,合理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力配置、环境整治和生活安排。

因此,生态规划应该遵守区域原则、生态原则、发展原则、建设原则、优化原则、持续原则、经济原则等七项基本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
一、以景观格局和功能为主的美国流派代表人物:福尔曼、里泽、特纳,着重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并以规划管理为中心,研究的特点是:1、把景观生态学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系统生态学基础上,形成从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景观生态功能研究、景观动态变化分析到景观控制和管理的一整套方法,从而奠定了景观生态系统学的基础,是当今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中心与主流。

2、在区域生态规划方面的应用研究,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政策。

二、以荷兰和德国土地生态设计为代表的西欧流派代表人物:庄纳德和哈贝尔,主要是应用景观生态学思想进行土地评价、利用、规划、设计以及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

三、以景观综合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为主的东欧流派代表人物:马祖尔和鲁日奇卡,将景观综合方法和景观生态应用到区域规划和开发中,应用生态信息和生态平衡原则对人类经营的生态系统进行最优设计。

四、以土地生态分类为核心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流派代表人物:梅里亚姆和布里奇沃德,主要研究土地生态分类。

五、以景观地球化学分析和区划为主的苏联流派苏联流派的三大理论支柱:维尔纳茨基的生物地球化学和生物圈说、苏卡切夫的生物地理群落学说、索恰瓦的地理系统学说
六、以生态建设与生态工程建设为主的中国流派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点
一、景观生态过程—格局的规划设计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
二、景观生态学的度量体系与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结构由成分和建构两个基本要素组成。

成分不包含空间关系信息,是由数目、面积、比例、丰富度、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标等来衡量。

景观构建则是景观地物类型的空间特征,是与斑块的几何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联系的,如尺度、适应度、毗邻度等。

连续性的概念
景观生态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度量:1、景观成分度量。

斑块的多度和类型面积比例、斑块数目和密度、斑块尺度。

2、景观构建度量。

用边长面积比衡量的斑块形状、边缘对比、斑块紧密性和相关长度、最近毗邻距离、平均毗邻度、接触度等。

景观安全格局途径
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
一、景观生态的整体性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是由大气、水、岩石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组成的。

将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设计成败的根本尺度。

二、景观生态的异质性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或某种特性)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

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空间缀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廊道是景观要素中异质性表现最突出、最明显的部分,是物流、能流、物种流、信息流、价值流最活跃的所在。

景观异质性首先来源于系统差,其次来源于显示系统运动的不平衡与外来干扰,特别是人类错误生态行为的干扰。

三、景观生态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要素在结果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景观多样性包括斑块多样性、组分种类多样性与格局多样性。

斑块多样性指景观中斑块的数量、大小和形状的复杂程度;组分种类多样性指景观中组分类型的丰富度;格局多样性指斑块间的空间关联性和功能联系性。

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保护生物多样性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物种为中心的传统保护途径;一种是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景观生态保护途径。

四、景观生态的复杂性景观生态的复杂性是指生态系统内不同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自组织及有序性,是由许多不同的单元组成,且各单元之间有紧密联系的系统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

复杂系统是指由大量相互作用的不同单元组策划而成的自适应系统,而复杂性就是复杂系统的行为、组织特性。

复杂系统四个基本特征:1、组成单元数量庞大;2、、单元之间有大量联系;3、具有自适应性和进化能力;4、具有动力学特性。

五、景观生态的连通性博德里认为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而景观连接度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景观连通性测定景观的结构特征,景观连接度测定景观的功能特征,反映了景观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景观连通性可以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得到反映,而景观连接度的水平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取决于生物群体的生态行为或研究的生态过程和研究目的,仅研究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不足以反映景观连接度的水平。

景观连通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斑块的大小、形状,同类斑块之间的距离,廊道的存在与否,不同类型树篱之间相交的频率和由树篱组成的网络单元的大小。

六、景观生态的稳定性景观的稳定性本质上是景观要素,即气候、地貌、岩石和土壤、植被、水文的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