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表面现象
物理化学中的表面现象和界面反应
物理化学中的表面现象和界面反应表面现象和界面反应是物理化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涉及到物质与界面的相互作用、表面结构、表面能量等方面。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介绍表面现象和界面反应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生物、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一、表面现象的基本概念表面现象是指物质与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液体-气体界面和固体-气体界面。
液体-气体界面的表面现象包括液体表面张力和液滴形成,固体-气体界面的表面现象包括液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界面活性剂的作用等。
表面现象有其固有的特点,例如,液体分子在液体-气体界面上受到复杂的吸附相互作用,导致液滴形成;而在固体-气体界面上,固体表面原子和分子的排列方式与体相有所不同,表现出特定的性质。
二、研究表面现象的方法研究表面现象的方法主要包括表面张力测定、界面活性剂的表面吸附等实验手段。
例如,通过在液体-气体界面加压,测定液滴的半径变化来确定液体表面的张力。
界面活性剂的表面吸附可以通过测定界面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浓度来推断。
此外,表面和界面的结构也可以通过许多表征手段进行研究,包括拉曼光谱、X光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揭示表面分子和原子的排列方式、键长、键角等信息。
三、界面反应的原理与应用界面反应是指液体-液体界面或者固体-液体界面上发生的化学反应。
在界面反应过程中,各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界面反应在生物、化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生物体内的很多生化反应发生在细胞膜界面上;某些化工过程中,通过控制液体-液体界面上的界面反应,可以实现组分之间的选择性分离和传递,提高反应效率。
四、表面化学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表面化学是指通过改变固体表面的结构和性质,来实现功能化、修饰和改进材料性能的一种方法。
例如,通过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薄膜,可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和强度;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有机分子,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用于肿瘤治疗。
除此之外,表面化学在光电子学、传感器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固体表面产生吸附现象的本质原因
固体表面产生吸附现象的本质原因引言固体表面产生吸附现象是物理化学研究中的重要现象之一。
许多实际应用领域,如催化、电化学和环境科学等,都与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密切相关。
本文将深入探讨固体表面产生吸附现象的本质原因,从分子层面阐述吸附现象的机理和表面特性的影响。
吸附现象的定义吸附是指气体、液体或溶解物质中的分子、离子或原子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并与固体表面相结合的过程。
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是由于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和卤素作用力引起的,而化学吸附是由于分子间形成化学键引起的。
吸附现象的机理吸附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固体表面分子与吸附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这些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电荷转移作用力和化学键作用力。
1. 范德华力范德华力是分子间的一种弱引力,与分子的极性和极化能力相关。
它是吸附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使固体表面分子与吸附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吸引,从而使吸附物分子附着在固体表面上。
2. 电荷转移作用力电荷转移作用力产生于分子间的电荷转移过程。
它可以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离子键和共价键等形式存在。
电荷转移作用力使固体表面分子与吸附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吸引或排斥。
3. 化学键作用力化学键作用力是指吸附物分子间或固体表面分子间通过共价键相互结合的力量。
化学键作用力较强,能够在吸附过程中形成化学键。
表面特性的影响固体表面的性质对吸附现象起着重要影响。
1. 表面活性表面活性是指在固体表面上发生的吸附现象的活性程度。
表面活性较高的固体表面能够吸附更多的吸附物分子。
2. 表面能表面能是指固体表面分子的能量状态。
表面能越小,吸附现象越易发生。
这是因为表面能小意味着表面分子与吸附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
3. 表面形态表面形态对吸附现象的影响很大,表面形态的不规则性能增加吸附物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机会。
4. 表面组成固体表面的成分决定了吸附现象的类型和性质。
不同的表面组成对吸附现象产生不同的影响。
摩擦磨损原理1固体的表面特性
化学反应
表面氧化膜
氧化膜对金属的保护作用取决于氧化膜的内应力以及生 长速度:
(1)氧化膜的密度和金属相近:氧化膜能牢固覆盖在 金属表面。
(2)氧化膜的密度大于金属密度:氧化膜中易出现拉 应力,膜易破裂或出现多孔疏松膜。
(3)氧化膜的密度小于金属密度:随着氧化膜的生长, 膜的体积不断膨胀,在膜内形成平行于表面的压应力和 垂直于表面使膜脱离表面的拉应力,膜愈厚,内应力愈 大,膜易剥落。
物理吸附的作用力,是范得瓦尔斯(Vander Waals)分子力。范得瓦尔斯分子力是由于表面 原子与吸附原子之间的极化作用而产生的。这类 吸附能量较低,它不能改变吸附层分子的分布, 而且对介质一般无选择性,这种吸附对温度非常 敏感,热量可以使之脱吸,其吸附与脱吸是可逆 的。吸附能量小于l04J/mol。
•化学吸附于固体表面的强弱与固体表面和被吸附的物质特 性有关,如氧可以很强烈地吸附于铁或钛,但吸附于铜、 银等贵金属却很弱。 •化学吸附基本上是一单层过程。例如,在固体铁的表面一 旦吸附一层氧,这层氧不会长期停留在它开始吸附的位置 上,而是在表面发生氧原子和铁原子的重新排列——铁与 氧交换位置,直到表面能量达到最低状态时,交换终止。 这称之为再组建的化学吸附。
在表面的位置 配位数 表面所处晶面 配位数
角上原子
3
原子在(111)上
9
边缘原子
5
原子在(100)上
8
晶体表面原子的配位数与晶体的位向有关,面心立方晶体 不同位向表面,原子的配位数见表。
晶体表面原子不仅能量较高,而且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这些缺陷不是静止、稳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条件的改变而 不断变化和交互作用的。它们对晶体表面的机械性能、物 理性能和化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第六章.固体表面--气固界面现象
前面已讨论了固-液界面现象,这里将对气- 前面已讨论了固-液界面现象,这里将对气-固界面即 固体表面进行讨论。 固体表面进行讨论。 1. 固体表面的不均匀性 表面形状:固体按其大小和形状可分为: 表面形状:固体按其大小和形状可分为:普通大小的固 体,纤维状固体,粉末状固体及粒径在10-6m以下的所 纤维状固体,粉末状固体及粒径在10-6m以下的所 10 谓胶体粒子。普通固体表面:固体表面跟液体表面不同, 谓胶体粒子。普通固体表面:固体表面跟液体表面不同, 肉眼看是平滑的,放大1000倍以上则为不平滑的了。 肉眼看是平滑的,放大1000倍以上则为不平滑的了。 1000倍以上则为不平滑的了
Γ=
τ1 + τ 2
2
② 晶体的自然外形及表面自由焓 一般固体的外形主要取决于加工, 一般固体的外形主要取决于加工,自然晶形则与晶体 的表面自由焓直接相关。 的表面自由焓直接相关。可以将多晶面固体加工成球 正方形等任何形状, 形、正方形等任何形状,但当我们将这某一特定形状 的多晶面体加热融熔后,冷却或溶解后再浓缩析出时, 的多晶面体加热融熔后,冷却或溶解后再浓缩析出时, 定会自发地呈现原来的多晶面形状。 定会自发地呈现原来的多晶面形状。这是因为固体分 子呈有序排列时,在某种状态下自由焓最低。 子呈有序排列时,在某种状态下自由焓最低。即一定 体积的固体必然要构成总的表面自由焓最低的形状。 体积的固体必然要构成总的表面自由焓最低的形状。
铁:570oC以下 570oC以下 Fe2O3/ Fe3O4/ Fe
金属的氧化程度取决于与其共存的氧的分压。 分 金属的氧化程度取决于与其共存的氧的分压 。 压高, 则易生成深度氧化物, 压高 , 则易生成深度氧化物 , 否则即生成不完全 氧化物。 氧化物。 合金的情况更复杂。 Fe和 Cr的合金就因 Cr的含量不 的合金就因Cr 合金的情况更复杂 。 如 Fe 和 Cr 的合金就因 Cr 的含量不 同, 其表面结构也不同: 其表面结构也不同: 5% Cr Fe2 /Fe3 /FeO/FeO Cr2 /Fe+Cr2 Fe2O3/Fe3O4/FeO/FeO· Cr2O3/Fe+Cr2O3/Fe+Cr 10% 10%Cr Fe2 /Fe3 /FeO· Cr2 /Fe+Cr2 Fe2O3/Fe3O4 /FeO Cr2O3/Fe+Cr2O3/Fe +Cr 23% 23%Cr : Cr2 Cr2O3/Fe + Cr
《固体的表面性质》课件
总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固体的表面性质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表面能、 主动表面、吸附现象和界面热学性质的相关知识。固体表面性质的研究对于 材料科学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固体的表面性质》PPT 课件
固体的表面性质是研究固体材料表面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和特性的学科,本课 件将介绍固体表面性质的背景、表面能、主动表面、吸附现象和界面热学性 质。
固体的表面性质:简介
固体的表面性质研究的是固体表面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和特性。了解固体的表面性质对于材料设计和应用具有重 要的意义。
表面能
表面能是固体表面各个点自由能的平均值,可以用来描述固体表面对外界的 亲疏性。
主动表面
主动表面是指能主动改变自身表面性质的固体表面。不同类型的主动表面具 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
吸附现象
吸附现象是指固体表面吸附气体、溶液或固体的现象。吸附现象有不同的分类和特点,并对固体的性质产生影 响。
界面热学性质
表面极化效应_催化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表面极化效应催化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表面极化效应是指在固体表面上发生的极化现象,其原理是表面处于与内部环境不同的外部环境中,导致电荷分布发生变化。
这种表面极化现象对催化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表面极化效应进行解释和概述,并探讨其与催化作用之间的关系。
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言、表面极化效应、催化作用解释说明、表面极化效应与催化的关系以及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详细解释和概述表面极化效应,揭示其在催化反应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该领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优化催化过程,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2. 表面极化效应:2.1 定义与原理:表面极化效应是指在固体材料的表面或界面上出现的一种电荷分离现象。
当一个物质与另一个物质接触时,由于不同物质之间的电子云分布差异,其极性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表面和界面处产生电荷分离现象。
这种电荷分离会导致物质在该区域具有极化特性。
2.2 影响因素:表面极化效应的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表面结构:不同结晶形态或晶格畸变会导致表面极性存在差异。
- 温度:温度升高会增强材料内部原子动力学活性和振动能量,进而影响表面极化程度。
- 化学环境:与不同元素或物质接触时,可能引发吸附、解离等反应机制,影响表面极化效应。
- 外加电势:给予材料外加电势可调控其表面的电荷状态。
2.3 实际应用:表面极化效应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催化剂:表面极化效应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 电子器件:通过调控材料表面的电荷分布情况,可以改善电子器件的工作性能。
- 生物医学:利用表面极化效应可以控制细胞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以上是对表面极化效应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进行了概述。
接下来将进一步讨论催化作用解释说明部分。
固体表面与接触特性综述
固体表面与接触特性综述固体表面与接触特性摘要:简要介绍了固体表面的几何特性包括表面波纹度、表面粗糙度和支撑面积曲线,固体表面的物理物理与化学特性,接触表面间的相互作用与接触面积,接触力学和接触变形。
关键词:固体表面,几何特性,物理特性,化学特性,接触特性1 固体表面特性摩擦磨损是在相互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的,因此研究接触体摩擦表面的性质是研究摩擦磨损的基础。
[1]固体的表面性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表面形貌与表面组成。
前者着重研究表面的形状,后者着重研究表面的结构及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
1.1 固体表面几何特性1.1.1表面波纹度表面波纹度是零件表面周期性重复出现的一种几何形状误差,波纹度有两个重要参数即波高h和波距s 。
波高h表示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距离,波距s表示相邻两波形对应点的距离。
表面波纹度会减少零件实际支承表面面积,在动配合中会引起零件磨损加剧。
[1]表面波纹度通常是由于机加工时不均匀的进刀、不均匀的切削刀或机床的振动引起的。
[2]1.1.2 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不像表面波纹度那样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波距和波高均较小,常用下列指标对表面粗糙度进行评定:(1)轮廓算数平均偏差Ra(2)均方根偏差Rq(3)微观不平十点高度Rz(4)轮廓最大高度Rmax[3]不同形状和轮廓的表面用上述不同方法测得的粗糙度值也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换算。
以上参数仅能说明表面轮廓在高度方向的偏差,不能说明表面凸峰的形状、大小和分布状况等待性。
因此还需要有其它参数如微凸体的峰顶曲率半径、微凸体的坡度、密度以及支承面积等来加以描述[4]。
1.1.3 支撑面积曲线支承面积曲线不仅能表示粗糙表层的微凸体高度的分布,而且也能反映摩擦表面磨损到某一程度时,支承面积的大小[5]。
支撑面积曲线主要用于计算实际接触面积。
在标准长度1的轮廓线上,做与中线平行的一系列直线,将各条平行线截取的轮廓图形中微凸体的长度相加,分别画在轮廓图的右边。
固体表面与界面行为
2、晶界构型 晶界形状也由表面张力相互关系决定 多晶体结构,多晶体晶界形状 (1)固-固-固相 晶界交汇处均为固相,此时
多晶体面中,每一个晶界相交角度均为120°所有晶体断面的有 规律六角形状,晶界以120°相等,能量D趋于最稳定系统的总 界面能最小,且晶应当是平直的。
(2)固-固-气相 (3)固-固-液相
由此式得,曲面附加压力引饱和蒸气压变化曲面半径越小引起 蒸汽变化与愈大。
6-6 润湿分相分布
1、润湿 表面与界面之间形成液-固-气,固-固-液,固-固-气三种体
系,其中转为重要的是液-固-气系统 润湿:液体与固体接触,使固体表面能下降的现象。 润滑角θ :液体表面张力γLV与固—液界面张力γSL之间夹角。 γSV,γSL,γLV,分别为液-固-气、固-液,固-气之界面张力
晶界应力与热彭胀系数Δ α 温度变化原底d成正比,如热膨胀为各向同性即Δα =0,τ =0。 如产生应力则晶粒越大,应力愈大强度越差,搞热冲击性也差。
6-6弯曲表面
1、弯曲表面附加压力 表面张力的存在造成弯曲表面上产生附加压力
如右图一根毛细管向其中吹气在管端形成一半径为气泡压力 增大,气泡体积增大相应表面积增加,阻碍其体积增加的阻力 为由于扩大表面积所需总表面能为克服此表面张力环境做功为
γAγB :A、B两界面的表面能 γAB :AB之间的表面能
粘附功:剥开单位粘附面积所需作功,粘附功W大则VAB小,
两者结合粘附牢固 相似表面易于粘附,一般金属排登陆艇它们之间的吸附层且
具足够的塑性变形可出现率固粘附即为冷焊。
4、实际表面结构 硅酸盐表面由于吸附都带有硅酸基团,吸附水而成水膜。
6-5 晶界
T↑表面能V0↓介质不同,表面能数值不同
第十一章 固体表面
第十一章固体表面11.1本章学习要求1.了解固体表面特性,了解液固界面吸附。
2.掌握气固界面的吸附作用、特性及Freundlich定温式、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定温式等相关吸附理论。
了解 B.E.T多分子层吸附定温式及其内容。
3.理解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意义和区别。
4.了解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作用。
理解接触角和 Young方程。
11.2内容概要11.2.1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1.吸附及类型:固体表面因存在过剩的不平衡力场而具有吸附能力。
它从其周围的介质中吸附其它物质粒子时,可降低固体的表面张力,使体系的Gibbs自由能减小,即吸附作用可以自发进行。
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称为吸附剂(adsorbent);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adsorbate)。
根据吸附作用力的不同,可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2.等温吸附公式:一定温度下,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折算为273K,标准状态下)或物质的量称为吸附量(adsorbance),单位为或。
定温下吸附量与气体平衡压力p的关系式称为吸附等温式。
(1)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或式中k、n为经验常数。
以对作图,应得一直线,其截距为,斜率为,由此可求得k、n。
此式是经验公式,一般适用于中压范围。
(2)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理论:(ⅰ)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是单分子层的;(ⅱ)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各处吸附能力相同;(ⅲ)已被吸附的气体分子间无作用力;(ⅳ)吸附平衡是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
(3)Langmuir吸附等温式:或其中:b是吸附平衡常数,,吸附速率常数k1与解吸速率常数k-1之比。
是饱和吸附量。
以对p作图得直线,其截距为,斜率为,由此可求得和b。
由值,可进一步求算吸附剂的比表面积S0,S=S:1kg吸附剂具有的表面积;:1kg吸附剂饱和吸附单分子层吸附质分子的物质的量;A:吸附质分子的截面积m2;mL:Avcgadro常数();多数化学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当复盖率不大,吸附热变化较小时均能满足Langmuir吸附等温式。
表面原子产生相对于正常位置的上下位移的现象叫表面弛豫。
表面原子产生相对于正常位置的上下位移的现象叫表面弛豫。
表面弛豫现象及其影响表面原子产生相对于正常位置的上下位移的现象叫表面弛豫。
在固体物体的表面,由于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表面原子会呈现出与内部原子不同的行为。
这种表面原子的位移被称为表面弛豫,其在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表面弛豫的定义、产生机制以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表面弛豫的定义表面弛豫指的是固体材料表面原子相对于其在晶体内正常位置的上下位移现象。
由于表面原子与周围空气或其他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于内部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表面原子会出现扭曲或位移来适应其所处的环境。
这种表面弛豫现象直接影响着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性质。
二、表面弛豫的产生机制表面弛豫的产生机制与表面能有关。
表面能是指单位面积的固体表面吸附能的大小,表征了固体表面原子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强度。
表面能的大小决定了固体表面原子的弛豫程度。
当固体表面处于平衡状态时,表面原子与内部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出现表面弛豫现象。
然而,当固体表面面临外界扰动时,表面原子会受到作用力的影响而发生位移,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三、表面弛豫对材料性能的影响1. 表面形貌:表面弛豫会导致固体表面的形貌发生变化。
例如,在金属材料的表面弛豫过程中,原本平整的表面可能会出现微小的凹凸状。
这种形貌变化对于一些需要平整表面的应用,如电子器件和光学器件制造等,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2. 表面能:表面弛豫对固体表面能的大小和分布产生影响。
当表面原子发生位移时,会改变固体表面的局部结构,进而影响表面能的大小。
表面能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材料在表面处表现出不同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如表面活性、吸附能力等。
3. 加工性能:表面弛豫现象会对材料的加工性能产生影响。
表面原子的弛豫会导致材料表面的力学性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加工过程中的材料变形、断裂行为等。
这对于材料加工的控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精选第二讲表面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
表面成分
二元合金表面富集元素
由A,B两种原子组成的固体表面情况
实际表面
FeO
表面成分(surface composition)
金属的氧化 : 气相/高价氧化物/低价氧化物/金属
空气
<1000℃
>1000℃
Cu
Cu
Cu2O
CuO
Cu2O
空气
空气
<570℃
>570℃
Fe
Fe3O4
空气
Fe2O3
Fe
Fe3O4
Fe2O3
实际表面
1.基于固相晶粒尺寸和微观结构差异形成的界面微晶层(贝尔比层(Beilby)层):1-100nm厚的晶粒微小的微晶层。塑性变形层:塑变程度和它的深度有关。其它变质层: (1)形成孪晶:Zn, Ti等密排六方结构的金属表层会形成孪晶;(2)发生相变:18-8型奥代体不锈钢,β黄铜、淬火钢中的残余奥氏体,高锰钢等会形成相变层;(3)发生再结晶:Sn、Pb、Zn等低熔点金属加工后表层能够形成再结晶层。(4)发生时效和出现表层裂纹等。
主要内容
一、表面晶体学二、金属的表面现象三、覆层的形成机制四、表面缺陷与表面扩散
一、表面晶体学
1. 表面类型理想表面洁净表面实际表面
1. 理想表面
典型的固体表面
理想表面:无限晶体中插入一个平面,分成两部分后形成的表面。自然界很难获得理想表面。特点:表面原子近邻原子数少,表面原子能量升高,表面能,引起吸附。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
(1)热效应不同 物理吸附热小于化学吸附热,化学吸附热与化学反应热同等数量级,物理吸附热与液化相似;前者脱附温度在气体的沸点附近,后者的脱附温度比气体脱附温度高。(2)吸附和脱附的速率不同 前者类似凝聚现象,不需要活化能,吸附速度快。后者类似化学反应,需要活化能,吸附速度慢。前者易脱附,可逆;后者不易脱附,不可逆。(3)化学吸附有选择性 化学吸附有高度选择性。如氢会被钨和镍化学吸附,不能被铝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无选择性。
第八章 表面、相界和晶界
22
(3)清洁表面 清洁表面是指不存在任何吸附、催化反应、杂质扩散等 物理化学效应的表面。这种清洁表面的化学组成与体内 相同,但周期结构可以不同于体内。根据表面原子的排 列,清洁表面又可分为:
13
(2)原因 液膜中不仅有凹面,还有凸面。设凹的曲率半径为
r1,凸面的半径为r2。对于非球面: Ρs=γ(1/r2-1/r1) r :主曲率半径。
当液膜非常薄时, r2»r1 ,或r2=∞, 即为两块相互平行的 平板间的液体液面
Ρ=-γ/r1 负号表示液内压力小,相当于两边给玻璃有正的γ/r1 的推力,这一推力使二块玻璃拉近拉紧。
于B/r3 , 故范得华力只表现出引力作用。
对不同物质,上述三种作用并非均等的。例如对 于非极性分子,定向作用和诱导作用很小,可以忽 略,主要是分散作用。
18
二、固体的表面结构 1.表面结构
(1)静态表面原子状态 1)表面:是指(固体)晶体的三维周期性结构开始破坏一直
到真空之间的整个过渡区域,其厚度一般为几个原子层。 2)静态表面原子状态:是指在0K时,表面原子静止地(无
开尔文公式的结论说明凸面蒸气压>平面>凹面 由于颗粒表面各处的曲率不同,按开尔文公式可
知,各处相应的蒸气压大小也不同。故质点容易从 高能阶的凸处(如表面)蒸发,然后通过气相传递 到低能阶的凹处(如颈部)凝结,使颗粒的接触面 增大,颗粒和空隙形状改变而使成型体变成具有一 定几何形状和性能的烧结体。这一过程也称蒸发冷凝。
多数情况下吸附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即在固体吸附剂 和吸附物之间共有电子,并且经常是不对称的。
第2章 固体表面的特征
• 固体的表面特性 • 表层的结构 • 金属材料的内部结构特征 • 固体的表面几何形貌 • 原子力显微镜
2.1、 固体的表面特性
固体表面是指固体气或固液体界面,具有很复 杂的结构和特性。影响实际接触面积、摩擦、 磨损和润滑性能,也影响光学、导电、传热、 着色和外观。 三个基本特征:
(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3.1)表面粗糙度标准有: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表面结构 轮廓法 表面结构的术 语、定义及参数》(GB/T 3505-2000)
《表面粗糙度 参数及其数值》(GB/T1031-1995) 《机械制图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GB/T 131-199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宏观几何形状 λ>10mm
几何形状误差
表面波度 1mm< λ<10mm
表面粗糙度 λ<1mm
(2)表面粗糙度对互换性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对零件表面许多功 能都有影响。其主要表现 :
1. 配合性质 2. 耐磨性 3. 耐腐蚀性 4. 抗疲劳强度 为保证零件的使用性能和互换性,在零件几何精度设 计时必须提出合理的表面粗糙度要求。
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是指在一个取样长度内,轮廓偏距
z(x)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参数
Ra
幅值参数 - Ra
参数
Ra Ra Ra
Ra
幅值参数 – Ra的限制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2)均方根粗糙度Rq(rms) 均方根粗糙度为测量区域高度的各点偏离
该区域平均高度位置的均方根值。
Rq 1 L z2dx
驱动箱 60/120/200mm行程(X)
固体表面产生吸附现象的本质原因
固体表面产生吸附现象的本质原因固体表面产生吸附现象的本质原因在平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经历:手碰到了桌面,留下了油脂印迹;鞋子踩在了泥地,沾上了泥土。
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也被称为附着现象。
吸附现象是指物质在表面上的吸附现象,即在固体表面或液体界面上,其他物质分子能够被吸附在表面上,产生静电或化学反应等等。
吸附现象常见的表现有植物叶片吸附阳光中的二氧化碳,固体表面吸附液体分子等。
那么固体表面产生吸附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从分子层面理解,原因可以归结为固体表面存在的吸附位点和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 吸附位点吸附位点是指固体表面分子之间留下的一些空隙,在这些空隙中,其他物质分子可以被吸附。
这些吸附位点可以是低能位点,例如具有低络合能的杂质或空缺位点等;也可以是高能位点,例如固体表面羟基(OH)、羰基(C=O)、亲电基(-NH3+)等。
这些吸附位点往往会对吸附分子的种类、吸附键的强度、吸附能力等产生影响。
2. 相互作用力吸附分子与固体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产生吸附现象的关键。
这些相互作用力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
物理吸附是指吸附分子与表面分子之间由于分子间力的作用而吸附在一起,例如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
范德华力是质子间和偶极子间的引力力或斥力力,现代化学中广泛用于描述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如油脂分子与淀粉表面,有的有而有的没有这个范德华力引力,所以有的油脂附着强而有的附着弱。
静电作用是由于表面的异电荷相吸引产生的吸附现象,例如氧化物表面与阴阳离子electrolyte之间的静电作用力。
化学吸附是指吸附分子与表面分子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例如键的形成或者键的断裂。
这种吸附通常比物理吸附更加牢固,吸附能也相对较大。
例如银离子与铁氧体表面钛元素的氧化掉,Ti4+会失去一个e-,而使银离子捕获一个e-,产生电中和的化学吸附。
固体表面吸附现象除了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外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吸附方式,叫做生物吸附。
固体的表面
Ls N A z( / 2)
(3-4-3)
要产生两个表面,需要断开其上的原子键。设形成一个表面
原子所需断开的键数为zo,原子间距为a,则有:ຫໍສະໝຸດ a2 0 z0 ( / 2)
(3-4-4)
因摩尔体积Vm = NA a3,则根据上两式得出:
2
Ls 1 0Vm3
(3-4-5)
1
其中 1
z
z0
式中:E为弹性模量,γ是表面能。
(3-4-12)
3.表面行为
(1) 表面吸附与偏析
吸附:异相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偏析:固溶体(或液体)中的溶质原子富集在表面或界面层。
①吸附等温方程
根据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引入表面能 s,表面相内能的变
量可表示为:
dES TdSS isdxiS S dA
原因:表面质点受力出现不对称。可以波及几个质点层, 越接近表层,变化越显著。
图3-4-1 驰豫表面示意图
②表面结构重构 表面晶体结构和体内出现了本质的不同。重构常表现为表 面超结构的出现,即两维晶胞的基矢按整数倍扩大。
图3-4-2 重构表面示意图
③表面双电层 概念:在离子晶体表面上,作用力较大、极化率小的正离
nib、nis 为第i个离子在晶内和表面上最近离子的配位数。 则晶内取走一个离子所需能量为uib·nib/2,表面为nis·uis/2 。 若设uib=uis ,得第i个离子两个位置下内能差为:
(u) s,v
[ nibuib 2
nisuis ] 2
nibuib 2
[1
nis ] nib
U0 N
[1
nis ] nib
式中 U0 为晶格能,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基本特征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基本特征吸附是一种固体表面现象。
由于固体表面分子所处的位置不同,则固体分子之间的力不可能处于平衡。
因此,固体吸附剂表面具有一种吸引力,吸引笤接触它的气体分子,称之谓吸附作用。
根据气体在固体吸附剂上吸附力的大小,可分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1什么是吸附吸附是一种固体表面现象。
由于固体表面分子所处的位置不同,则固体分子之间的力不可能处于平衡。
因此,固体吸附剂表面具有一种吸引力,吸引笤接触它的气体分子,称之谓吸附作用。
根据气体在固体吸附剂上吸附力的大小,可分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2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区别1.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指固体吸附剂表面分子和被吸附组分的分子之间依靠分子间力相互吸引的结果。
其主要特征是固体表面与被吸附组分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对吸附的气体无选择性,可以吸附任意一种气体,吸附热低,与气体的冷凝热相近。
因此物理吸附又可以看成被吸附的气体组分在固体吸附剂表面上的凝聚。
物理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减少,且与固体吸附剂表面积大小成比例,所以物理吸附只宵在低温下才比较显著。
物理吸附过程是可逆的,当改变吸附条件时,吸附平衡发生变化。
如降低被吸附气体组分的分压,或是升高系统温度,被吸附的气体组分就很容易地从固体表面上脱附。
工业上的吸附操作正是依靠这种可逆性对吸附剂进行再生的。
2.化学吸附化学吸附又称为活性吸附,它是指固体吸附剂表面分子和被吸附组分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化学吸附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吸附热大,和一般化学反应热相当>化学吸附常常是不可逆的,吸附后被吸附组分往往发生了化学变化。
由于被吸附组分的分子所需要的反应活化能比自由分子的反应活化能为低,因而反应速度比较快。
化学吸附速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大。
故宜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吸附操作。
化学吸附有较高的选择性。
只能吸附某些参与化学反应的气体组分。
材料科学中的表面和界面现象
材料科学中的表面和界面现象表面和界面现象是材料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材料工程、物理、化学等领域中,表面和界面现象的研究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表面和界面现象涉及到材料表面和界面的结构、性质、热力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表面和界面现象的基本概念,探究其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阐述表面和界面现象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一、表面和界面现象的基本概念表面是指材料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部分,是材料的最外层。
表面现象是指固体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与固体本身不同的性质,包括表面能、表面物理化学反应和表面反应动力学等。
界面是指两个物质相互接触的界面,由于接触必然引起界面区域的变化,所以界面现象与表面现象有许多相似之处。
界面现象包括表面张力、粘附力、润湿性等。
表面张力是指基于表面吸附机理,类似于薄膜的张力作用。
粘附力则是由表面间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产生的相互吸引力,常常涉及界面界面的剪切方面或接触角等方面。
表面和界面现象是由材料表面或界面上的分子作用产生的,其中动力学因素如扩散和迁移等也是相当重要的。
扩散是物质分子的自发移动,在固体表面和界面处的扩散通常比在体积中会大得多。
在材料科学中,表面和界面现象可以用于改良材料的性质和性能。
二、表面和界面现象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性表面和界面现象在许多材料科学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这些现象可以用来控制材料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热学性能,以及用作催化剂、杀菌剂等方面。
用于工程材料的粘附剂、涂层技术以及材料加工中的冶金技术通常都涉及到表面和界面现象的应用。
表面状态和化学特性对于颗粒物和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表面和界面现象也成为创新材料设计的基础,包括涂层材料的设计、减小接触角的材料(如超疏水、超疏油材料)的制备、双氧水气泡杀菌、合金制备、新催化剂的研究等。
另外,表面和界面现象在电子器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像皮肤感应器、高分子材料、太阳能电池、传感器、LED材料等。
第一章 固体表面讲解
WAB A B AB
表面污染影响很大。如铁若在水银中断裂,裂 开面可以再粘合起来,而在空气中就不行。
1.5.5 吸附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莱宾杰尔效应
由于环境介质的作用,材料的强度、塑性、耐磨性 等力学性能会下降。
原因
1. 不可逆物理过程效应 如:腐蚀不改变力学性能,通
5 一般表面
由于表面原子的能量处于非平衡状态,一般 会在固体表面吸附一层外来原子。
除Au以外,金属经机械加工后,在常温常压下会 发生氧化。因此,在固体表面会吸附一层外来原 子。氧化皮
大部分表面覆层技术在工艺实施之前,都要求对 表面进行预处理,清除掉表面的氧化皮,以便提 高覆层与基材的结合强度。
1.3、表面晶体结构
在表面科学中,任何一个二维周期结构的重复性 都可用一个二维布拉菲晶格(点阵)加上结点(阵点) 来描述。
实际表面结构并不是完整无缺的,存在着很多缺 陷。
典型的TLK模型分析:
考塞尔(Kossel)-斯特朗斯基(Stranski)表面晶 体结构物理模型 平台(Terrace)---台阶(Ledge)—扭折(Kink)模型
•气相外延,如化学气相沉积技术; •液相外延,如电化学等。
④化学键结合界面
覆层材料与基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成分固定 的化合物时,两种材料的界面就称为化学键结合界 面。如Ti合金表面气相沉积形成TiN和TiC薄膜。
特点
•结合强度较高,但界面的韧性较差, 易发生脆性断裂或剥落。
典型工艺
•物理和化学气相沉积、离子注入、 化学转化膜等技术
过减小尺寸使性能下降
2. 可逆物理和化学过程效应 使表面自由能下降,力学性能发 生变化--莱宾杰尔效应
(最新整理)固体表面及界面接触现象(1)分解
q(ps pns n)
2021/7/26
30
§6 固体表面及界面接触现象
6.2 表面电场效应
若用 σ ( 0 ) 表示表面处为平带时的薄层电导,
则半导体表面层总的薄层电导为:
σ σ(0 ) q (p s p n s n )
2021/7/26
31
2021/7/26
32
§6 固体表面及界面接触现象
6.2 表面电场效应
从式(6-15)可以看到,当Vs改变时,Qs也改 变,也就是说表面空间电荷层的面电荷密度Qs随 表面势Vs改变而变化,这相当于一个电容效应。 可求得微分电容:
[1exp(qVs )]np0[exqpV (s )1]
Cs
rs0
LD
kBT pp0
kBT
F(qV,snp0)
9
§6 固体表面及界面接触现象
6.1 表面态
表面态对半导体的各种物理过程有重 要影响,表面态的带电将产生一个垂直半 导体表面的电场,与此相关的效应将在 下一节讨论。
2021/7/26
10
§6 固体表面及界面接触现象
6.2 表面电场效应
(一) 半导体表面受外场的影响
在一块与半导体表面平行的平板金属与半导 体之间加上外电压V,就会有一个电场(强度 E0)作用于半导体表面,这相当于金属与半导 体之间构成平板电容器。
2021/7/26
27
§6 固体表面及界面接触现象
6.2 表面电场效应
5. 深耗尽状态
因为空间电荷区中多子对外电场改变的响应几乎是瞬 时的(约10-12秒),而少子的响应则要慢得多(约100~102 秒),如果表面电场的幅度较大(其方向对P型半导体是 由表面指向体内)、变化又快(例如以阶跃脉冲形式加 上),则刚开始的瞬间少子还来不及产生,因而也就没有 反型层,为屏蔽外电场,只有将更多的空穴(多子)进一 步排斥向体内(空穴是多子,跟得上外电场变化),由更 宽的耗尽层(大于强反型状态时的耗尽层宽度)中的电离 受主来承担。这种非平衡状态就叫深耗尽状态。
第四章_固体的表面现象
第四章_固体的表⾯现象第四章固体的表⾯现象材料制备及使⽤过程发⽣的种种物理化学变化,都是由材料表⾯向材料内部逐渐进⾏的,这些过程的进⾏都依赖于材料的表⾯结构与性质。
⼈们平时遇到和使⽤的各种材料其体积⼤⼩都是有限的,即材料总有表⾯暴露在与其接触的介质内。
相互接触的界⾯上或快或慢的发⽣⼀系列物理化学作⽤。
产⽣表⾯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材料表⾯质点排列不同于材料内部,材料表⾯处于⾼能量状态。
第四章固体的表⾯与界⾯固体的界⾯可⼀般可分为表⾯、界⾯和相界⾯:1)表⾯:表⾯是指固体与真空的界⾯。
2)界⾯:相邻两个结晶空间的交界⾯称为“界⾯”(晶界)。
3)相界⾯:相邻相之间的交界⾯称为相界⾯。
相界⾯有三类,如固相与固相的相界⾯(s/B);固相与⽓相之间的相界⾯(s /V);固相与液相之间的相界⾯(s/L)。
本章主要从物理化学的⾓度对有关固体界⾯及其⼀些问题作简要介绍。
§4.1 固体的表⾯⼀、固体表⾯特征1. 固体表⾯的不均⼀性由于制备、加⼯条件、晶格缺陷、空位或位错造成固体表⾯的不均⼀性。
2. 固体表⾯⼒场固体表⾯上的吸引作⽤,是固体的表⾯⼒场和被吸引质点的⼒场相互作⽤所产⽣的,这种相互作⽤⼒称为固体表⾯⼒。
依性质不同,表⾯⼒可分为:1)化学⼒2)分⼦引⼒(1)化学⼒:本质上是静电⼒。
当固体吸附剂利⽤表⾯质点的不饱和价键将吸附物吸附到表⾯之后,吸附剂可能把它的电⼦完全给予吸附物,使吸附物变成负离⼦(如吸附于⼤多数⾦属表⾯上的氧⽓);或,吸附物把其电⼦完全给予吸附剂,⽽变成吸附在固体表⾯上的正离⼦(如吸附在钨上的钠蒸⽓)。
多数情况下吸附是介于上述⼆者之间,即在固体吸附剂和吸附物之间共有电⼦,并且经常是不对称的。
对于离⼦晶体,表⾯主要取决于晶格能和极化作⽤。
(2)分⼦引⼒,也称范德华(van der Walls)⼒,⼀般是指固体表⾯与被吸附质点(例如⽓体分⼦)之间相互作⽤⼒。
主要来源于三种不同效应:1)定向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艺意义——粉体烧结的气相传质
对于固体:固体升华过程与液体蒸发过程相类 似。表面曲率1μm时,由曲率半径差异引起的 压差已十分显著,在高温下足以使微细粉体表 面上出现由凸面蒸发向凹面凝聚的气相传质过 程——粉体烧结传质的一种方法
20
3. 毛细管现象
指液体能在毛细管中自动上 升或下降的现象,由弯曲液 面附加压力产生,此附加压 力称为毛细管力。
L
浸湿过程
30
c. 铺展润湿
置一液滴于一固体表面。恒温恒压下,若此液滴在
固体表面上自动展开形成液膜,则称此过程为铺展润 湿。在此过程中,失去了固—气界面,形成了固—液 界面和液—气界面,体系自由能的变化为
G
SL
LV
SV
31
V
L
S
液体在固体表面的铺展
32
对于铺展润湿,常用铺展系数SL/S来表示体系自
2
第四章 固体的表面与界面
固体的界面可一般可分为表面、界面和相界面:
1)表面:表面是指固体与真空的界面。
2)界面:相邻两个结晶空间的交界面称为“界面” (晶 界) 。 3)相界面:相邻相之间的交界面称为相界面。相界面有三 类,如固相与固相的相界面(s/B);固相与气相之 间的相界面(s/V);固相与液相之间的相界面(s /L)。 本章主要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对有关固体界面及其一些 问题作简要介绍。
25
a. 附着润湿(沾湿)
消失一个固—气 界面和一个液— 气界面,产生一 个固—液界面。
v L
S
沾湿过程
26
a. 附着润湿(沾湿)
沾湿引起体系自由能的变化为:
式中,γLV ,γSV 和γSL 分别为单位面积固一 液、固一气和液一气的界面自由能。
27
沾湿的实质是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粘附,沾湿
的粘附功Wa为
工艺影响——陶瓷生坯的回潮现象
毛细管凝结造成回潮现象: 陶瓷生坯中有很多毛细孔,易形成毛细管凝结, 其蒸气压低而不易被排除,造成回潮,若不预先 充分干燥,入窑将易炸裂; 冬天水泥地面易冻裂与毛细管凝结水的存在有关。
24
二、 润湿与粘附
1. 润湿的定义: 润湿是一种流体从固体表面置换另一种流体的过程。润湿固体 的流体,在置换原来在固体表面上的流体后,本身与固体表面是在 分子水平上的接触,它们之间无被置换相的分子。 2. 润湿的类型 最常见的润湿现象是一种液体从固体表面置换空气,如水在玻璃 表面置换空气而展开。 1930年Osterhof和Bartell把润湿现象分成附着润湿(沾湿)、 浸渍润湿(浸湿)和铺展润湿(铺展)三种类型。
4
(1)化学力:本质上是静电力。
当固体吸附剂利用表面质点的不饱和价键将吸附物 吸附到表面之后,吸附剂可能把它的电子完全给予吸 附物,使吸附物变成负离子(如吸附于大多数金属表 面上的氧气);或,吸附物把其电子完全给予吸附剂, 而变成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正离子(如吸附在钨上的 钠蒸气)。 多数情况下吸附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即在固体 吸附剂和吸附物之间共有电子,并且经常是不对称的。 对于离子晶体,表面主要取决于晶格能和极化作 用。
响表面结构的重要因素,提出了晶体的表面双电层模型。
7
晶 体
表面离子受 内部离子作用电 子云变形,离子 重排,表面能减 少。表层中的离 子键向共价键过 度,晶体表层被 一层负离子所屏 蔽。
离子晶体表面的电子云变形和离子重排
NaCl
8
注意: (1)极化主要指阴离子极化,但取决于离子极 化性能; (2)重排主要指阳离子配位数降低,负离子外 移,正离子相应内移或外移; (3)离子间距离交替缩短和变长,键强值变得 分散 ; (4)真空表面的能量仍比内部高。
12
4、固体表面的几何结构
实验观测表明,固体实际表面是不规则而
粗糙的,存在着无数台阶、裂缝和凹凸不平的
峰谷。这些不同的几何状态同样会对表面性质 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表面粗糙度和微裂 纹。
13
表面粗糙度会引起表面力场变化,进而影响其表面性质。
从色散力(瞬间电偶极矩之间以及它对相邻分子的诱导作
用都会引起相互作用效应,称为色散力。)的本质可见,位于 凹谷深处的质点,其色散力最大,凹谷面上和平面上次之,位
3
§4.1 固体的表面
一、固体表面特征
1. 固体表面的不均一性 由于制备、加工条件、晶格缺陷、空位或位错造成固体 表面的不均一性。 2. 固体表面力场
固体表面上的吸引作用,是固体的表面力场和被吸 引质点的力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 固体表面力。 依性质不同,表面力可分为:
1)化学力 2)分子引力
于峰顶处则最小;反之,对于静电力,则位于孤立峰顶处应最
大,而凹谷深处最小。 由于固体表面的不平坦结构,使表面力场变得不均匀,其 活性和其它表面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其次,粗糙度还直接影响到固体比表面积、内、外表面积
比值以及与之相关的属性,如强度、密度、润湿、孔隙率和孔
隙结构、透气性和浸透性等。 此外,粗糙度还关系到两种材料间的封接和结合界面间的
加。可以预料相应的表面双电层厚度将减小。
10
2、粉体表面结构
粉体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反复地破碎,不断形成 新的表面。表面层离子的极化变形和重排使表面晶格 畸变,有序性降低。因此,随着粒子的微细化,比表 面增大,表面结构的有序程度受到愈来愈强烈的扰乱 并不断向颗粒深部扩展,最后使粉体表面结构趋于无 定形化。
由能的变化,如
S L / S G
SV
SL
LV
若S≥0,则ΔG≤0,液体可在固体表面自动展开。
33
注意:上述条件均是指在无外力作用下液体自动润湿
固体表面的条件。有了这些热力学条件,即可从理
论上判断一个润湿过程是否能够自发进行。但实际
上却远非那么容易,上面所讨论的判断条件,均需
6
二、晶体表面结构
1. 离子晶体表面结构
表面力的存在使固体表面处于较高能量状态。但系统总 会通过各种途径来降低这部分过剩的能量,这就导致表面质 点的极化、变形、重排并引起原来晶格的畸变。液体通过形 成球形表面来降低系统的表面能,而晶体由于质点不能自由 流动,只能借助于离子极化或位移来实现。造成了表面层与 内部的结构差异。威尔(Weyl)等人基于结晶化学原理,研 究了晶体表面结构,认为晶体质点间的相互作用,键强是影
式中 P —— 曲面上的饱和蒸气压; P0 —— 平面上的饱和蒸气压; r —— 球形颗粒之半径; r1、r2 —— 曲面的两主曲率半径; ρ —— 颗粒密度; M —— 摩尔质量; R —— 气体常数。
18
工艺意义—— 喷雾干燥法 对于液体:液滴呈凸面,r > 0,则P > P0;当r↓,P↑,意味着其蒸发速率越快。陶瓷 工业中利用这一原理,开发出喷雾干燥法技术, 用于将泥浆制成干粉料。 普通方法:需经榨泥、烘干、打粉等多道复杂 工序; 喷雾干燥法:只需用压缩泵将泥浆喷散成雾状, 呈极小液滴,r 很小,故其表面水分的饱和蒸 汽压很大,水分迅速蒸发,即能快速得到干粉 料。
固体的表面自由能和固一液界面自由能,而这些参 数目前尚无合适的测定方法,因而定量地运用上面 的判断条件是有困难的。尽管如此,这些判断条件 仍为我们解决润湿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34
3. 接触角和 Young方程
将液滴(L)放在一理想平面(S)上,如果有一相是气 体,则接触角是气一液界面通过液体而与固一液界面所交的 角。1805年,Young指出,接触角的问题可当作平面固体 γLV 上液滴受三个界面张力的作用来处理。当三个作用力达到平 衡时,应有下面关系 L SV SL γSLLV cos γSV S SV SL cos 或 LV 这就是著名的Young方程。式中γSV和γLV是与液体的饱和蒸 气成平衡时的固体和液体的表面张力(或表面自由能)。
基于X射线、热分析和其它物理化学方法对粉体表 面结构所作的研究测定,提出两种不同的模型。一种 认为粉体表面层是无定形结构;另一种认为粉体表面 层是粒度极小的微晶结构。
11
3、玻璃表面结构
表面张力的存在,使玻璃表面组成与内部显著不同 在熔体转变为玻璃体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最小表面 能,各成分将按其对表面自由能的贡献能力自发地转移 和扩散。 在玻璃成型和退火过程中,碱、氟等易挥发组分自 表面挥发损失。 因此,即使是新鲜的玻璃表面,其化学成分、结构 也会不同于内部。
第四章 固体的表面现象
1
材料制备及使用过程发生的种种物理化 学变化,都是由材料表面向材料内部逐渐进 行的,这些过程的进行都依赖于材料的表面 结构与性质。人们平时遇到和使用的各种材 料其体积大小都是有限的,即材料总有表面 暴露在与其接触的介质内。相互接触的界面 上或快或慢的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产 生表面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材料表面质点排 列不同于材料内部,材料表面处于高能量状 态。
吻合和结合强度。
14
表面微裂纹是由于晶体缺陷或外力作用而产生。微裂纹同样
会强烈地影响表面性质,对于脆性材料的强度这种影响尤为重要。
脆性材料的理论强度约为实际强度的几百倍,正是因为存在 于固体表面的微裂纹起着应力倍增器的作用,使位于裂缝尖端的
实际应力远远大于所施加的应力。
葛里菲斯(Griffith)建立了著名的玻璃断裂理论,并导出了 材料实际断裂强度与微裂纹长度的关系
9
可以预期,对于其它由半径大的负离子与半径小
的正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特别是金属氧化物如Al2O3、 SiO2等也会有相应效应。而产生这种变化的程度主要取 决于离子极化性能。如:PbI2表面能最小(130尔格/ 厘米2),PbF2次之(900尔格/厘米2),CaF2最大 (2500尔格/厘米2)。这正因为Pb2+与I-都具有大的极 化性能所致。当用极化性能较小的Ca2+和F-依次置换 PbI2中的Pb2+和I-离子时,相应的表面能和硬度迅速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