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育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课教育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探析

摘要: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兴趣不高的原因很复杂。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研究,把握好角色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卫士和改革开放的宣传员,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增强角色的感染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感染力和影响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校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十六号文件精神,思政课的吸引力正在逐步提高。

不过,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思政课依然是高校学生兴趣不高、教师难教的一门课程,教学目标难实现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这一现状的形成原因很复杂,要破解此难题也绝非一蹴而就的易事。从学校角度来看,近年来对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研究比较多,而对教学一方的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对新时期思政课程教师工作本身特点研究不够。高校的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与大学生面对面直接接触的思政教师,无疑是最重要的力量。加强对思政教师角色的研究,探讨转型时期思政课教师角色的特点和定位,强化教师角色的主导作用,才是增强思政课影响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主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1] 角色的概念源自社会学,原指基于一定社会关系而产生的某种相对稳定身份,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程式化行为。角色是高度社会化的个人,当因血缘、婚姻、职业等原因,成为社会某一角色时,必须承担社会认可的相应责任,而其自身的权利义务应当与社会对该身份的要求保持一致。

基于职业而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理论教学和思想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愿望要求的行为规范。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适用于任何一个思政课教师。

思政课教师与思政教师角色尽管意思相近,却并非同一概念。前者泛指某人的岗位职业,后者强调职业的行为规范。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而言,如行为规范不符合职业要求,或经常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认为他角色塑造不成功,但不能因此否认他的职业。思政课程教师到思政教师角色之间,是一个身份转变的社会化过程。对刚入行的青年教师来说,要使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教学水平逐渐适应社会对角色要求;而对资历深厚的老教师来说,同样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社会变化对角色的新要求。

思政课教师角色与思政教师个人角色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作为思政课教师个人,在教学活动和思想教育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必须符合角色要求,同时在社会认可前提下,也需要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形成有个性的教学方式,这是打破思政课教学千人一面的前提。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特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古训对教师工作的诠释,似乎更贴近今天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有助于我们把握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新特点,更好发挥思政课教师角色作用。

1.规定性。社会不仅决定角色形成和定位,也决定角色的行为规范。思政课教师肩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职责,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责任,社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规定性主要有这样几方面:首先,对马克思主

义的信心和热情。思政课教师不一定都是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但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等问题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最后,思政课教师应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将理论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品行高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多样性。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社会角色的多样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处于多重社会关系之中,必然形成角色的多样化重叠。在网络技术普及,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高校思政课教师已不仅仅是“政治理论知识传播者,学生人生引路人”[2] ,事实上是“身兼多职”,必须同时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者、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等等。从表面看,似乎已超出一个教师所应当承担的社会使命,但仅仅停留在书本里和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要将教育与引导,灌输与浸润结合起来,必须从思想观念、道德行为、情感和心理等方面整体推进,全方位关怀,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教学教育角色,主要作用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组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科学评价,与此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第二类属于帮助者和保护者角色,以真诚的朋友、模拟的父母亲和心理健康治疗师形象出现,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困惑、生活中的挫折和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安慰和帮助鼓励,促进学生人格发育和自信心巩固。

3.表演性。表演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门类。教育本身不是艺术,但教育离不开艺术,教育手段和教育过程充满了艺术。“教师是一种多才多艺的职业” [3],表演同样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的重要特点,这不是离经叛道的假说和故弄玄虚的噱头。我们说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具有表演性,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缺乏职业忠诚度和敬业精神表里不一,而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展示的技巧和手段。高校的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对作为公共课学习的学生来说,难免过于抽象深奥,因而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和授课技巧要求很高,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学习,更谈不上效果了。首先,思政课教师是导演。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律和道德知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主要形式是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思想教育。一个成功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最佳方案,调动各种手段,通过课堂的循循善诱,课后的因势利导,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同时通过与班主任接触交流,与其他任课教师的信息共享,借助各种力量和多种手段完成教学目标。其次,教师是演员。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不同的教师又有不同的风格,慷慨激昂、鞭辟入里、绘声绘色、精讲点拨等等,引导学生进入自己设计的教学氛围之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塑造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以经济结构转换为代表,社会其他结构也处于持续转变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同样影响到校园,各种社会思潮和非主流文化对思政课造成很大冲击并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深刻影响。社会转型对高校思政课和思政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身处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对角色的新要求。

1.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卫士和改革开放的宣传员。大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有着深的社会背景。首先,高校处于多元文化汇聚、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的环境中,对课程内容权威性造成冲击;其次,大学生已是成人,世界观初步形成,教师作为知识化身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再次,商业社会实用主义影响,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自己的“个人奋斗”,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主渠道教育无疑是最重要一个环节。作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理解自身工作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绝不能将生活中的挫折感带进工作中,在教学中发泄私人感情,甚至牢骚满腹。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卫士和改革开放的宣传员,坚持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