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与《观舞记》学案

合集下载

安塞腰鼓教案(优秀6篇)

安塞腰鼓教案(优秀6篇)

安塞腰鼓教案(优秀6篇)安塞腰鼓教案篇一【学生分析】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一旦学生的情绪和想像力被调动起来,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另外,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可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进行感悟,受到熏陶,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凸现。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在赏析基础上训练自己的仿写能力。

教法学法指导1、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学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在这方面不要过分要求学生,主要指导他们读出这篇文章的气势即可。

2、作者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并不是对江南和西北作一个评判。

江南有江南的风格,西北有西北的特点。

在这里不要作无谓的争论。

3、有条件的话,运用有关安塞腰鼓的视觉材料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加深认识。

4、有兴趣的话,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扩展学习。

历史可以从周朝开始西北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来引申到现实;现实可以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各方面的比较。

从这两方面指导学生探讨一下黄土高原的希望与复生。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导语:同学们可能听过崔健震耳欲聋的摇滚,体验过动感十足的劲舞吧?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集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今天,让我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到刘成章的精美散文《安塞腰鼓》中去感受腰鼓的风采,感受腰鼓的魅力吧!二、解题(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安塞腰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安塞腰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安塞腰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安塞腰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安塞腰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戏曲《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认识与欣赏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2.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感受乐曲的韵律、旋律、节奏等方面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了解乐曲音乐教师通过讲解,介绍《安塞腰鼓》的来源、传说和演出形式,加深学生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2.学习音乐表现手法音乐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声、韵、气、律”四个方面,观察、感受《安塞腰鼓》的表现手法。

3.学习旋律通过音乐教师的示范,结合学生的合唱演唱,学习乐曲的基本旋律和歌词,体验对乐曲的直观感受和调动情感的作用。

4.学习节奏通过音乐教师的示范,结合学生的鼓擂演奏,学习乐曲的基本节奏和鼓点,感受诗情画意中的韵律美。

5.合唱演唱通过音乐教师的带领,学生反复练习,加深印象,依据班级分组进行合唱演唱。

6.鼓擂演奏小组配合进行鼓擂演奏排练,由乐曲教师进行指导,提高音乐素养和集体合作精神。

7.演出将学生所学乐曲与鼓擂演奏合并,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背景知识推动演出,展示学生的音乐魅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老师的介绍,简单介绍乐曲的来源、历史和文化成分等知识,加深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积极认识,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

2.演示教学法:学生不仅需要理解和感受乐曲的韵律、节奏和旋律等方面的表现手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

通过老师的演示,让学生能够看到以及听到音乐的表现特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乐曲的要素。

3.合作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让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协作对于音乐演出的必要性,更好的提高乐曲的表现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学课程的设计和体现的丰富音乐文化,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价值和快乐,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安塞腰鼓》与《观舞记》学案

《安塞腰鼓》与《观舞记》学案

安塞腰鼓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一)导入新课: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这样的土地它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它曾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

而今天,凝重的土地、粗劣的环境、贫困的生活,它落后了。

但它孕育了“元气淋漓”的,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能量”的人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黄土文化,展示着黄土人的生命力。

咱延安人刘成章对这片土地,这里孕育的文化,这里的人民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快让我们一同分享这份美吧。

2.介绍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高原,是一种独特而优秀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

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

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

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

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

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二)预习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语。

(自己写上)1、(1)亢奋(kàng fân):极度兴奋。

(2)晦暗(huì′àn):昏暗。

(3)羁绊(jī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4)冗杂(rǒng zá):繁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观舞记》教案设计(精选14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观舞记》教案设计(精选14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观舞记》教案设计(精选14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观舞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4.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本文是当代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朗读中学生就不仅能品味揣摩到文字的美,也可掌握一些生字词的音、形,故确立第一、二个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故确立第三个教学目标。

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

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故确立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师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

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录像机(带)、投影仪。

〔设计思路〕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教师的引导还很必要。

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朗读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言为“切入口”,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以舞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杨丽萍的《孔雀舞》。

)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第3课《安塞腰鼓》学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

第3课《安塞腰鼓》学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品析语言体味情感任务五:欣赏语言美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写它的语言也非常的带劲,这“劲”是大量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带来的?请用“我喜欢,因为”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表意等角度去欣赏。

品读课文学习写法任务六:探究写作意图。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请问: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一股劲?课堂小结拓展阅读拓展阅读关于《安塞腰鼓》(刘成章)我在陕北生活多年。

陕北以她的山河五谷养育了我,我在陕北发现了无数闪闪发光夺人魂魄的人类美质,因此当我决定此生以写作为业的时候,我就立誓,要长时间地写陕北,要把陕北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统统挖掘在世人面前。

而在写《安塞腰鼓》之前,我已接连写了好几篇颇有影响的文章。

这些文章不但使陕北骄傲地在新时期美的视野中踏出一方天地,而且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

那个时期,我满脑子都是改革开放。

因为天地的巨大变化给我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希望,我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

问题与作业设计学了《安塞腰鼓》,明白了安塞腰鼓这种民俗文化背后的内涵,如果你想邀请一个人和你一起去看一场“安塞腰鼓”,你想邀请谁呢?你想对他说什么呢?情感升华(时间:分钟)无论我们生活在南方还是北方,无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无论生活贫穷还是富裕,一定要坚定生活的信念,积极乐观,活的精彩,活的有意义。

语文《安塞腰鼓》精选教案整合

语文《安塞腰鼓》精选教案整合

语文《安塞腰鼓》精选教案整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安塞腰鼓》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安塞腰鼓》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3. 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介绍。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自读课文《安塞腰鼓》,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课堂活动与互动五、课堂活动1. 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安塞腰鼓相关资料,分享对安塞腰鼓的了解。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验安塞腰鼓的表演。

3. 小组讨论,探讨安塞腰鼓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六、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2. 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章:课后作业与评价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安塞腰鼓》,巩固所学内容。

2. 收集其他关于安塞腰鼓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互动表现、表达能力等。

3. 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情况、文化素养等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进度九、教学计划1. 本章教学计划分为五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 每个课时分别进行课文阅读、讲解、活动、互动和作业环节。

十、教学进度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安塞腰鼓教案专题(推荐3篇)

安塞腰鼓教案专题(推荐3篇)

安塞腰鼓教案专题(推荐3篇)【安塞腰鼓教案专题第1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选编的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

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

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

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观舞记》学案

《观舞记》学案

《观舞记》学案课前准备:学生网上搜集资料查看有关印度舞蹈的资料。

/v_show/id_XODg2ODA1NDg=.html印度是一个舞蹈的国度,无论在哪里,你都可以看到舞蹈者的身影。

无论男女、无论老幼,只要有一块空地,大家聚在一起,鼓一敲,就可以跳起舞来。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印度的舞蹈,那就是“会说话”。

人们不是用口,而是在用身体和表情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印度是公认的世界传统舞蹈的发祥地。

印度传统舞蹈有四大流派,而“婆罗多舞”是最古老的古典舞蹈。

舞者衣裙华丽,姿态优美,头戴半圆形花环,耳环和鼻饰闪烁,光彩照人,演员的手、眼、身、脚、步严密配合,面部表情喜怒哀乐瞬息万变。

教学方法:资料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展开想象,领略印度舞蹈的艺术之美。

2. 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所在。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走过那粗犷豪迈的黄土高原,领略了那代表着陕北汉子性格的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的壮美。

今天我们又将在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指引下,去感受一下异域他乡印度舞蹈的魅力和风采。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二、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图片,了解印度舞蹈。

用语言来阐述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D3 %A1%B6%C8%CE%E8%B5%B8%CD%BC%C6%AC2、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后分别写什么?(表达感受----观赏舞蹈----赞美感谢)三、小组合作:品读与赏析(11-18)1、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飞动的美”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2、下面我们分组合作学习,请同学们找出并向同组同学高声诵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并尝试用下列句式说话:“我发现(画面或者语言)美,你看(例句和分析)”同学们分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把自己发现的美的语言点告诉同组同学,并选一个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发言。

《安塞腰鼓》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安塞腰鼓》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安塞腰鼓》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安塞腰鼓》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安塞腰鼓》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安塞腰鼓》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代音乐作品,属于民乐乐曲,是陕北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很有韵味,是中华传统音乐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本课我们将学习《安塞腰鼓》。

二、教学目标分析1.了解《安塞腰鼓》这首曲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学习如何演奏《安塞腰鼓》这首曲子,包括技巧和速度的掌握等。

3.加深学生对汉文化乐器的了解,唤起对中华传统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步骤1.引入本课的引入环节是非常关键的,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1)介绍《安塞腰鼓》这首曲子在引入环节,可以介绍一些关于这首曲子的背景知识。

比如,这首曲子最早是在西汉时期创作,并在唐二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一诗中被提到了。

也可以播放岛国音乐家和各地音乐家的版本,使学生对《安塞腰鼓》有个更深入的了解。

2)介绍乐器提到乐器,就不得不介绍中华传统乐器“扬琴”,“扬琴”是一种古代弹拨乐器,这个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它的外形像一只瑶琴,具有传承性,同时也既是民间哥谭,又是文人雅集中的艺术形式。

3)音乐家数枚,并展示他们的乐器在教学中,介绍应该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使用自己了解的方式认识音乐家和他们的乐器,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正式教学环节1)学习乐曲的基本技巧《安塞腰鼓》属于民间乐曲,节奏明快,必须掌握其基本技巧,包括手的姿势、弹拨技巧等等。

2)学习乐曲的重点部分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逐步掌握乐曲的重点部分,比如前奏、主旋律、结尾等等。

3)速度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逐渐掌握速度,但要强调稳定,不要求急于求成,毕竟动手协调是需要时间的。

3.巩固环节在巩固环节中,老师可以通过选聚某几段乐曲,要求学生学习和表演,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技巧,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领会。

《安塞腰鼓》教案集合8篇

《安塞腰鼓》教案集合8篇

《安塞腰鼓》教案集合8篇《安塞腰鼓》教案集合8篇《安塞腰鼓》教案篇1 【教学思想】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气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铿锵激越,对于这样的文章,一要指导学生多诵读,从朗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二是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的深意。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2.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难点:引导学生深化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片断黄土风情,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沉重的情绪。

导语: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

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

安塞有腰鼓之乡的美誉,安塞腰鼓被称为中华第一鼓。

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

同学看后有什么感受?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他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让我们去欣赏、去感悟。

二.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学生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并考虑,作者四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各好在哪儿?:屏幕显示板书:亢奋容不得羁绊好沉重严峻的思索力震撼释放出能量颤栗浓烈的享受三.朗读训练老师指导:第一局部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

中间局部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

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假设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分组自己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气势,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朗读内容为中间局部,将其分成五小节,第5-第13段,14段-17段,18段-22段,23段-24段,这四局部由各组代表朗读,25段-27段由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
2.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了解安塞腰鼓的过程中,认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句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和对安塞腰鼓文化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课文实例和对比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安塞腰鼓相关的问题,如“安塞腰鼓的动作特点”或“它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意义”。
举例解释:
-学生需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表演特色,如课文中提到的“腰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以及“鼓点急促,动作刚劲”等特点。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像狮子一样勇猛”等比喻、拟人修辞,体会作者如何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对安塞腰鼓的喜爱。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学会辨别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为共同目标努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安塞腰鼓》的民俗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描述和赞美。
-语言表达技巧: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分析比喻、拟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修辞手法的作用。
-文化传承意识:认识安塞腰鼓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安塞腰鼓的基本概念。安塞腰鼓是一种源于陕西的传统民间舞蹈,它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武术元素,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安塞腰鼓》教案(通用12篇)

《安塞腰鼓》教案(通用12篇)

《安塞腰鼓》教案(通用12篇)《安塞腰鼓》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全都的气概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概;品尝语言。

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同学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3.品尝排比句式的节奏、气概与激情。

4.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气,激发同学对人生的思索。

教学重点: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概。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预备:1.腰鼓表演的片断。

2.课文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词语,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3. 理清课文结构,引导寻美点。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同学们,安塞,位于陕北高原,那里的腰鼓历史悠久,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

人们在欢庆节日、庆祝丰收的时候都要演出腰鼓助兴。

腰鼓手们由青年农夫组成,在表演时,穿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丽。

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

可由几人或几千人一同进行,气概磅礴,独具魅力。

特殊是1992年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便令很多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今日,你们想不想领会它的风采?感受它的魅力?2.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段后,同学谈感受。

引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检查预习。

预习生字词状况,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这些词语。

三、朗读、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

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明确: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就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024年第2课《安塞腰鼓》教案(精选

2024年第2课《安塞腰鼓》教案(精选

2024年第2课《安塞腰鼓》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塞腰鼓》。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课文内容,感受腰鼓的艺术魅力;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相关文学常识;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通过学习,了解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腰鼓的艺术魅力。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腰鼓的热烈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解决。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解读腰鼓的艺术魅力。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相关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安塞腰鼓》2. 主要内容:生字词:X、X、X腰鼓艺术特点:X、X、X3. 课后作业:X、X、X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简述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现场观看安塞腰鼓,你会感受到什么?请用文字描述。

答案: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X、X、X。

生字词解释:X、X、X。

描述现场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了解更多关于安塞腰鼓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亲身感受腰鼓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中的描述性题目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活动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初中语文《安塞腰鼓》《观舞记》《口技》《社戏》《戏剧大舞台》《竹影》教案

初中语文《安塞腰鼓》《观舞记》《口技》《社戏》《戏剧大舞台》《竹影》教案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观舞记》教学设计《口技》教学设计《社戏》教学设计《戏剧大舞台》教学设计《竹影》教学设计《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课型:新课执笔:执教:审核: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

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看录像,谈感受: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

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教师适当相机引导:(屏幕显示)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教师总结归纳(屏幕显示)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

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

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第2课《安塞腰鼓》教案(精选

第2课《安塞腰鼓》教案(精选

第2课《安塞腰鼓》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安塞腰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语言品味、文化了解三部分。

详细内容为:1. 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安塞腰鼓》一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描绘。

2. 语言品味: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文化了解:介绍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了解其历史背景、表演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安塞腰鼓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圈画出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分析修辞手法,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比喻句为例,讲解比喻的用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比喻句,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每组派代表发言。

8. 课堂拓展:布置学生课后查找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安塞腰鼓》2. 主要内容:课文朗读语言品味文化了解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描述。

2. 答案示例:安塞腰鼓,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照亮了陕北高原的夜空。

那激昂的鼓点,如同战士们的脚步,铿锵有力,令人振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
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一)导入新课: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这样的土地它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它曾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

而今天,凝重的土地、粗劣的环境、贫困的生活,它落后了。

但它孕育了“元气淋漓”的,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能量”的人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黄土文化,展示着黄土人的生命力。

咱延安人刘成章对这片土地,这里孕育的文化,这里的人民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快让我们一同分享这份美吧。

2.介绍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高原,是一种独特而优秀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

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

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

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

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

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二)预习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语。

(自己写上)
1、
(1)亢奋(kàng fân):极度兴奋。

(2)晦暗(huì′àn):昏暗。

(3)羁绊(jī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4)冗杂(rǒng zá):繁杂。

(5)蓦然(mò rán):突然,猛然。

(6)叹为观止(tàn wãi guān 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7)戛然而止(jiá rán′ãr zhǐ):声音突然中止。

2、本文记述了一个的过程,描述了一个的场面。

3、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4、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好一个生命的舞蹈!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好一个阳刚之美!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好一个
好一个
5、研讨课文内容:
1、说说你对“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中“土层”含义的理解。

2、“多岁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写出两点)
3、“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写出两点)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对这群打腰鼓的后生们的描写的?
5、全文共用了27个感叹号,它们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也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观舞记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b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2.态度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 道德情感价值观: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开阔胸怀。

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展开想象,领略印度舞蹈的艺术之美。

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三、我想知:印度文化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宗教色彩浓厚。

在印度历史上,印度宗教以及宗教神话就一直贯穿于这古老的文明,直到今天,仍然是印度社会各阶层文化的组成部分,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舞蹈、音乐、雕刻、绘画等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

印度是一个舞蹈的国度,印度舞蹈大致上可以分为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

这些舞蹈大多宗教色彩浓厚。

在演出时,台前都要放上一尊舞神—湿婆的雕像。

湿婆由于掌管毁灭,所以形象恐怖。

他出现的时候经常伴随着死亡的种种征兆。

他的座骑是一头青牛,湿婆的身上经常涂有死人的骨灰,散发着恐怖... 但是这并不是说湿婆就因此而不受人们的敬仰,相反的,湿婆在印度教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婆罗多舞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同时也是印度古典舞蹈的精髓,它起源于宗教活动。

“婆罗多“一词由梵文“表情”、“曲调”、“节奏”3个字的字头组成,所以有人释
为“表情、曲调、节奏”三者巧妙结合的艺术。

舞者衣裙华丽,姿态优美,戴半圆形花环,耳环和鼻饰闪烁,光彩照人,演员的手、眼、身、法、步严密配合,面部表情的喜怒哀乐瞬息万变。

一场完整的婆罗多舞蹈的表演,至少包括 6段,通常只由一名女演员表演。

每一场表演少则3小时,多达5—6小时。

四、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同学,一定要认真预习噢!)
1、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A、B)
咿呀静穆颦蹙粲然斗薮嗔视星宿
叱咤风云浑身解数尽态极妍端凝本色当行
2.文学常识填空。

(A、B)
《观舞记》的作者是________ ,她的原名是________ ,她是我国________代著名作家和________ ,上学期我们学过她的诗《 ________ 》。

一、创设情境。

以舞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2、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后分别写什么?
3、质疑解惑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对于文章内容,尤其是对一些富有深意的句子的理解,你还有什么不懂吗?请提出来,我们一同来解决。

4、全文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请用:卡拉玛姐妹的()美,
美在()的句式说话。

例如: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的氛围)美,美在(帘幕慢慢的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姐妹的(面貌)美,美在()。

卡拉玛姐妹的(服饰)美,美在()。

卡拉玛姐妹的(舞姿)美,美在()。

卡拉玛姐妹的(神态)美,美在()。

卡拉玛姐妹的(动作)美,美在()。

四、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一)探寻“舞蹈美”
1、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或短语)概括。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再次阅读文章。

在这次阅读时,我们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2.此时此刻,让你对这三个自然段作一个选择,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为什么?
(二)探寻“语言美”
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俩那“飞动”的印度舞蹈美,这一感受让我们久久不忘!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将“视觉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相结合,来表现舞台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

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16、17、18自然段,(提示:可以从修辞、描写等方面去思考)小结:
7.《观舞记》是写舞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但在舞蹈风格上二者有明显差异,《安
1.安塞腰鼓体现的是原始,粗犷,它需要黄土高原这样的厚土。

2.(1)衬托了安塞腰鼓的气势(2)写出了江南有阴柔之美
3.(1)强调了安塞腰鼓的气势(2)安塞腰鼓受人们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