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自选小实验
2024年生物实验室记录遗传学实验
2024年生物实验室记录遗传学实验2024年,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在遗传学方面。
为了探索更多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我们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一系列遗传学实验。
本文将详细记录这些实验的过程、结果以及我们的思考。
实验一:遗传材料提取与纯化为了开展后续实验,我们首先需要从不同生物体中提取和纯化遗传材料。
我们选择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进行实验。
果蝇是经典的模式生物,而小麦是现实世界中重要的农作物。
首先,我们收集了成熟的果蝇和小麦样品,并通过机械切割和研磨将细胞破碎,释放遗传材料。
然后,我们使用盐溶液提取DNA,并通过离心和酒精沉淀将DNA纯化。
实验二:PCR扩增基因片段为了研究特定基因的序列,我们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目标基因片段。
我们选择了人类基因组中与乳糖耐受能力相关的基因为例子。
首先,我们设计了引物(引导基因扩增的特定片段),然后将引物与DNA模板和酶反应液混合。
接着,我们使用热循环仪进行PCR反应,重复多个温度循环,使DNA在每个温度阶段进行变性、结合和扩增。
实验三:凝胶电泳分析为了检测PCR扩增的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大小和纯度分析,我们使用凝胶电泳技术。
首先,我们制备了凝胶,将PCR反应产物和DNA标准品加载到凝胶槽中,然后应用电场使DNA朝着阳极迁移。
根据DNA的大小,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位置的明亮带状条纹。
实验四:基因测序为了进一步了解基因的序列信息,我们使用基因测序技术。
我们选择了PCR扩增后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
我们将PCR产物送往测序中心,并使用Sanger测序方法进行测序。
通过对测序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基因的精确序列信息,从而深入研究遗传信息的变异和作用。
实验五:基因编辑为了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我们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果蝇中进行了基因敲除实验。
我们选择了果蝇翅膀发育相关基因作为实验对象。
遗传学探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掌握遗传实验的基本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遗传规律,培养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的科学。
本实验主要涉及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实验通过观察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验证遗传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豌豆种子、红三叶草种子等。
2. 试剂:清水、蒸馏水、酒精、碘液、稀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1. 玉米实验(1)取玉米种子,分别种植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标记为A组(雄性)和B组(雌性)。
(2)待玉米植株长到一定高度,分别进行自交和杂交。
(3)观察并记录A组和B组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2. 豌豆实验(1)取豌豆种子,分别种植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标记为C组(母本)和D组(父本)。
(2)分别进行正交和反交。
(3)观察并记录C组和D组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3. 红三叶草实验(1)取红三叶草种子,分别种植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标记为E组(雄性)和F 组(雌性)。
(2)分别进行自交和杂交。
(3)观察并记录E组和F组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实验结果与分析(1)A组自交:F1代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为3:1。
(2)B组自交:F1代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为3:1。
(3)A组与B组杂交:F1代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为1:1。
结果表明,玉米的黄色和绿色基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 豌豆实验结果与分析(1)C组正交:F1代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为3:1。
(2)C组反交:F1代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为3:1。
结果表明,豌豆的黄色和绿色基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 红三叶草实验结果与分析(1)E组自交:F1代中,红色与绿色的比例为3:1。
(2)F组自交:F1代中,红色与绿色的比例为3:1。
(3)E组与F组杂交:F1代中,红色与绿色的比例为1:1。
结果表明,红三叶草的红色和绿色基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遗传学实验
实验一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有性繁殖生物形成配子时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成为多细胞生物世代间传递的中间环节,这种分裂方式保证了生物在世代传递过程中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不变,即都含有两个基本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又可以实现物种内个体间遗传上的多样性。
减数分裂包括两次细胞分裂阶段,第一次是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第二次分裂是细胞染色体数目等数的分裂。
3.试剂:卡诺氏固定液(乙醇: 冰乙酸= 3 : 1);醋酸洋红染色液(45%乙酸100mL+洋红1g 加热煮沸不超过30秒,冷却,加一枚生锈的铁钉,静置片刻过滤)。
1. 玉米花药压片(2n = 20)⑴取材:玉米抽穗前的大喇叭口期,取出花序分枝备用;⑵固定:雄花序在卡诺氏固定液中固定12~24小时后,可用于制片。
⑶染色和压片;取一枚花蕾,去除颖片,取出花药,置于干净的载玻片上,吸去多余的固定液,滴加一滴醋酸洋红染色液,用解剖针将花药切断成碎段并压出花粉母细胞。
静置15~20分钟。
加盖玻片,再在上面覆盖吸水纸,用大拇指压片(切勿使盖玻片滑动),也可以用解剖针柄轻敲盖玻片以使细胞和染色体分开。
⑷镜检:低倍镜下寻找花粉母细胞,再用高倍镜观察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和运动特征。
蝗虫精巢压片(2n = 24)⑴取材并固定:从野外捕获的雄性蝗虫经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即可用于制作减数分裂标本片。
⑵剖解精巢:实验前将蝗虫置于培养皿中,剖取蝗虫的精巢。
剔除精巢周围的其他组织后,就可以进行染色处理。
⑶染色和压片;挑取一小段精巢置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滴加一滴醋酸洋红染色液,用解剖针反复将精巢切断成碎段(尽可能碎),挑出肉眼可见的组织碎块,静置15~20分钟。
再加盖玻片并在上面覆盖吸水纸,用大拇指压片(切勿使盖玻片滑动),也可以用铅笔头等轻敲盖玻片以使细胞和染色体分开。
⑷镜检:低倍镜下寻找具有清晰分裂相的细胞,再用高倍镜观察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和运动特征。
生物中学生遗传学实验
生物中学生遗传学实验实验名称:生物中学生遗传学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实验中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方法。
3. 观察和分析生物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实验材料:1. 白色的各自各分布在草地上的菊花2. 不同颜色的带有花纹的花盆(蓝色、绿色、红色)3. 一袋菜籽(或小咖啡豆)4. 塑料袋5. 水壶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菊花盆分别标记为A、B、C,分别计算每个菊花盆中的花是哪一种颜色的白色百分比。
2. 实验一:观察菊花颜色的遗传规律。
a) 在A盆中播种纯白色的菊花种子,并记录下来。
b) 在B盆中播种带有花纹的菊花种子,并记录下来。
c) 在C盆中混合播种纯白色和带有花纹的菊花种子,并记录下来。
d) 每天观察菊花苗的颜色,并记录下来。
e)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白色和花纹的遗传规律。
3. 实验二:观察菜籽颜色的遗传规律。
a) 将一袋菜籽分成两份,分别标记为D和E。
b) 在D袋中放入纯白色的菜籽,E袋中放入黑色的菜籽。
c) 每天观察菜籽的发芽情况,并记录下来。
d)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白色和黑色菜籽的遗传规律。
4. 实验三:观察植物生长的遗传规律。
a) 将一些菊花种子播种在不同颜色的花盆中(比如蓝色、绿色和红色),并进行记录。
b) 每天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c)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不同颜色花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白色和花纹的遗传规律为(根据实际结果填写)。
2.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白色和黑色菜籽的遗传规律为(根据实际结果填写)。
3. 实验三的结果表明,不同颜色花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根据实际结果填写)。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生物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观察和分析生物遗传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我们也明确了白色和花纹、白色和黑色菜籽、不同颜色花盆对植物生长的遗传规律。
这些实验结果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生物遗传学和培养科学家的兴趣都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学实验报告
遗传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遗传学基本原理,通过实验观察遗传法则在果蝇身
上的表现,加深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实验材料:
1. 果蝇(分为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
2. 实验器材:显微镜、显微镜玻片、显微镜盖片、透明胶带、移液
管等
实验步骤:
1. 将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分别放入不同的培养皿中,保证他们单独
繁殖
2. 观察果蝇后代的眼睛颜色,记录不同组合的后代眼睛颜色比例
3. 利用显微镜观察果蝇的染色体,了解不同基因的排列情况
4.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遗传规律在果蝇身上的表现,比如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基因的组合等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后代的眼睛颜色呈现
规律性分布,符合孟德尔遗传学原理。
红眼果蝇为显性红色基因(R)
与白眼果蝇为隐性白色基因(r)的杂交后代中,显性红色基因占三分之一,隐性白色基因占三分之二。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即基因对特定性状的遗传规律。
不同基因间呈现显性与隐性的关系,基因的组合会影响后代特征的表现。
在遗传学研究中,对不同基因的遗传规律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规律。
综上所述,本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且有趣的观察遗传规律的机会,通过不断实验与总结,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究遗传学领域的奥秘。
遗传学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发现更多有关遗传的新知识。
遗传学实验
遗传学实验引言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原理和规律的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遗传学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遗传学实验,并详细讨论实验的步骤和结果。
实验一:显性遗传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后代表现形状确定亲代基因表达方式。
实验步骤1.选取一对昆虫作为实验对象,确保它们具有不同的表现形状。
例如,可以选择黑色翅膀的昆虫A和白色翅膀的昆虫B。
2.让昆虫A和昆虫B进行交配。
3.观察并记录交配后代的表现形状。
实验结果根据观察结果,如果后代中出现了黑色翅膀的昆虫,说明黑色翅膀是昆虫A的显性基因;如果后代全是白色翅膀的昆虫,说明黑色翅膀是昆虫B的隐性基因。
实验二:基因突变实验实验目的检测和观察基因突变对个体表现的影响。
实验步骤1.选择一种含有某个基因的生物作为实验对象。
2.通过诱变剂处理生物体,诱发基因突变。
3.观察和记录突变个体与正常个体的差异。
实验结果根据观察结果,突变个体与正常个体在某些性状上会有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基因的功能和作用。
实验三:基因型分析实验实验目的通过遗传标记和DNA分析来判断个体的基因型。
实验步骤1.提取个体的DNA样本。
2.选择适当的遗传标记进行PCR扩增。
3.将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观察带型。
4.与已知基因型的样本进行比对,判断个体的基因型。
实验结果通过电泳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个体的基因型。
这对于遗传研究和疾病诊断非常重要。
实验四:基因转导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中,研究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实验步骤1.选择目标细胞,如细菌或植物细胞。
2.构建外源基因的载体。
3.将载体导入目标细胞。
4.观察和记录导入细胞中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外源基因在目标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基因的调控机制,并进一步应用于基因工程和农业生产。
结论遗传学实验是研究遗传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遗传原理和基因的功能。
本文介绍了显性遗传实验、基因突变实验、基因型分析实验和基因转导实验的步骤和结果。
遗传学实验报告
遗传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掌握遗传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果蝇、显微镜、显微刀、显微镜玻片、荧光显微镜等。
2. 实验方法,选取一对正常的果蝇(即一只红眼果蝇和一只白眼果蝇),观察它们的交配和后代的遗传特征。
然后,观察果蝇的染色体形态,分析其遗传规律。
实验结果:
1. 在实验中观察到,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杂交后,F1代的所有个体都为红眼果蝇,而F2代出现了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的比例为3:1。
2. 通过显微镜观察果蝇的染色体,发现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的染色体形态并无明显差异,但在交配后代中,白眼果蝇的特征在F1代中未出现,而在F2代中以一定比例出现。
实验分析:
1.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遗传学中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遗传规律,当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杂交时,F1代表现出显性特征,而F2代中显性和隐性特征以一定比例出现。
2. 通过染色体观察,可以了解到果蝇的遗传特征并不取决于染色体形态,而是由基因决定。
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果蝇的遗传学实验,深入了解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规律。
通过观察果蝇的遗传特征和染色体形态,加深了对遗传学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遗传学提供了基础。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会了遗传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规律。
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遗传学实验技术.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2. 王五, 赵六. 遗传学原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遗传学自主设计实验报告
遗传学自主设计实验报告---豆芽多倍体的诱导一.实验目的:1. 加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意识;2.进一步巩固将根尖细胞压片的临时装片改为永久片的制作方法。
3.通过本实验,进一步了解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意义。
二.实验说明:豆芽:豆芽也称芽苗菜,是各种谷类、豆类、树类的种子培育出可以食用的“芽菜”,也称“活体蔬菜”。
常见的芽苗菜有:香椿芽苗菜、荞麦芽苗菜、苜蓿芽苗菜、花椒芽苗菜、绿色黑豆芽苗菜、相思豆芽苗菜、葵花籽芽苗菜、萝卜芽苗菜、龙须豆芽苗菜、花生芽苗菜、蚕豆芽苗菜等30多个品种。
品种丰富,营养全面,是常见的蔬菜。
食用的主要部分为下胚轴。
豆芽,又名巧芽、豆芽菜、如意菜、掐菜、银芽、银针、银苗、芽心、大豆芽、清水豆芽。
豆芽也称芽苗菜,是各种谷类、豆类、树类的种子培育出可以食用的“芽菜”,也称“活体蔬菜”。
上火爆的芽苗菜有:香椿芽苗菜、荞麦芽苗菜、苜蓿芽苗菜、花椒芽苗菜、绿色黑豆芽苗菜、相思豆芽苗菜、葵花籽芽苗菜、萝卜芽苗菜、龙须豆芽苗菜、花生芽苗菜、蚕豆芽苗菜等30多个品种。
传统豆芽的做法:取30克绿豆,装适量的水浸泡6-12个小时;取一个没用的蒸格,铺上一条毛巾;倒入已经爆开的绿豆,均匀的铺在毛巾上;在上面再盖上一块毛巾,浇入适量的水,使毛巾湿透;第三天,毛巾已经被顶到和蒸格差不多高了。
三.实验方案:实验准备:材料:浓度分别为0.2%、0.4%、0.6%的秋水仙素各10ml,黄豆、绿豆种子各100g。
仪器:纸杯、滴管、玻璃皿、烧杯、解剖剪刀和用于装片的全套设备。
实验步骤:1、种子处理。
实验前用清水浸泡种子,去除全部漂浮的种子。
2、将选好的两类种子均分,然后按下表放入标好了对应标志的玻璃皿(纸杯放在玻璃皿中)中:3、浸泡。
浸渍法:在放好种子的玻璃皿中加入配置好的适量且同量的秋水仙素溶液,4、检验。
待种子发芽且有一定数量的根后,取每类样品的一截根进行检测。
检测方法可将根制作成装片,进而用显微镜观察。
遗传学实验(汇总)
遗传学实验指导山东农业大学遗传学教研室二OO五年目录实验一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观察实验二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制片技术实验三植物根尖压片技术实验四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五基因的分离、独立分配和互作实验六连锁基因的遗传分析实验七果蝇的形态鉴别和饲养管理实验八辐射对植物染色体的诱变作用实验九植物DNA的提取与定量分析实验十植物的RAPD分析实验一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观察一、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在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最终形成的配子染色体数目比母细胞减少一半。
雌雄配子受精结合后代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保持了物种在遗传上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为后代的变异提供了基础。
减数分裂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两个连续变化的阶段。
每个阶段根据细胞和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
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较长,染色体变化也比较复杂,所以又常常将前期I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浓缩)期。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对遗传物质的分配和重新组合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了解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所表现的特殊变化,可以从细胞学水平加深对遗传学基本规律的理解。
本实验通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供试材料永久制片的观察熟悉性母细胞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对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和意义有深刻的了解。
二、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品玉米、小麦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永久制片和照片,以及显微镜、擦镜纸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利用玉米、小麦等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永久制片,参考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显微照片,在显微镜下进行系统地观察,掌握各个时期的特点。
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简述如下:1.前期I(1)细线期:细胞核内开始出现细而长交织成一团的线状物,难以找到两端,无法计数,这是初期形成的染色体。
初中生物学科中的遗传实验设计
初中生物学科中的遗传实验设计遗传实验设计是初中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设计和进行遗传实验,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遗传规律和基因传递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以下是一种适用于初中生的遗传实验设计:实验名称:果蝇的遗传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果蝇的遗传特征,了解基因的传递方式和遗传规律。
实验材料: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果蝇培养箱,标签纸,备用果蝇食物,显微镜,活体示范图或幻灯片。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将果蝇培养箱内的果蝇进行分选,选择出具有明显外部特征的果蝇组成育种群。
- 在果蝇培养箱内放置足够的备用食物。
2. 实验一:观察果蝇的眼色遗传- 将具有红眼色和白眼色特征的果蝇分别选出并放入两个分别标记为"A"和"B"的小瓶子中。
在瓶子上粘贴相应的标签纸标明果蝇的特征。
- 记录下每个瓶子中果蝇的数量和性别。
- 让"A"号和"B"号果蝇杂交繁殖,观察并记录下第一代果蝇的眼色特征。
- 继续观察并记录下第二代、第三代果蝇的眼色特征,以观察是否存在基因的遗传规律。
3. 实验二:观察果蝇翅脉形态的遗传- 将具有普通翅脉形态和缺脉翅脉形态的果蝇分别选出并进行标记。
- 记录下每个瓶子中果蝇的数量和性别。
- 让普通翅脉果蝇杂交繁殖,观察并记录下第一代果蝇的翅脉形态。
- 继续观察并记录下第二代、第三代果蝇的翅脉形态,以观察是否存在基因的遗传规律。
4. 实验结果记录和分析- 将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数据整理成数据表,并绘制相应的图表来展示果蝇遗传特征的传递情况。
- 结合实验结果,进行遗传规律的分析和讨论。
例如是否存在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基因的配对和分离等。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对果蝇的饲养和保护,确保它们有足够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环境。
-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尽量保持各组实验的环境条件一致。
遗传学实验参考
遗传学实验参考实验一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备及观察)〖实验原理〗:有丝分裂是细胞均等增殖的过程, 是体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都能复制一份, 然后分配到子细胞中,因此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所含的染色体在数目,形态和性质上均是相同的,在各种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中均存在着有丝分裂。
分生组织→固定→解离→染色→压片→观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材料洋葱或大蒜、凤眼莲或其它种子根尖方法:(1)取材:清水培养根、当根长约2厘米时,从顶端剪取0.5—1厘米长的一段,2、预处理:药物处理(秋水仙素0.1%)12-24H或冷冻处理(冰箱)(2)固定:使用卡诺氏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
一般在室温下,材料固定1~24小时(40分钟),如果材料比较大可以适当延长时间。
固定完毕后将根尖取出,再用吸水纸将液体吸干。
如暂时不用,可将根尖放入酒精中,在4℃冰箱中保存待用,保存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月。
(3)解离:无论酸解还是酶解都可以很好的软化细胞壁,使细胞分散开。
酸解比较经济,效果也很好。
将根尖取出用1mol/L的盐酸解离,在60℃水浴恒温处理4分钟左右。
时间要掌握好,如果时间过长,则易使分生区和伸长区脱节,既不利于操作又会影响染色:过短则解离不足,压片时细胞不易分散,互相重叠,不易观察。
(4)染色:在各种碱性染料中,卡宝品红(石炭酸品红)和苏木精等染色剂、0.2%龙胆紫溶液在此实验中的效果都比较好。
用镊子将大蒜根尖取出来,在清水中漂洗后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将根尖前端乌白色的根冠去掉,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用卡宝品红染色,这样可以使大多数细胞都充分的染色,3~5分钟后,盖上盖玻片,用拇指压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用吸水纸吸干多余的液体,即可观察。
(5)观察:用低倍镜在生长点附近可观察到已被染成淡紫色的、单层、排列紧密的呈正方形的细胞。
换上高倍镜进行观察,即可找到处于细胞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细胞,可清晰地辨认出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植物多倍体诱发实验多倍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界,目前已知道被子植物中有1/3或更多的物种是多倍体,除了自然界存在的多倍体物种之外,又可采用分为物理的(温度剧变、机械损伤、各种射线处理等)和化学方法的(各种植物碱、麻醉剂、植物生长激素等)诱导方法。
遗传学实验报告
遗传学实验报告遗传学实验报告引言: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的科学,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的遗传特性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一步了解遗传变异、基因表达和遗传性状的传递。
实验一:遗传变异的观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研究对象。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模式生物之一,因其短寿命、繁殖力强和基因组较小而备受关注。
我们将观察果蝇群体中的遗传变异现象,并记录其在翅膀形状、体色、眼睛颜色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观察和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初步了解遗传变异的频率和模式。
实验二:基因表达的研究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关注基因的表达方式以及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差异。
我们选择了小鼠(Mus musculu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和分析小鼠不同组织中的RNA,我们可以得到相应组织的基因表达谱,从而揭示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此外,通过比较不同发育阶段小鼠的基因表达谱,我们还可以了解基因在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实验三:遗传性状的传递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某一遗传性状在不同个体间的传递方式。
我们选择了豌豆(Pisum sativum)作为研究对象,豌豆的遗传性状研究是遗传学领域的经典案例。
通过交配不同表型的豌豆,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性状在后代中的分布情况,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其遗传比例。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遗传性状的传递规律,还可以让我们体会到遗传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数据分析方法。
实验四:基因工程的应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我们将使用细菌(如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菌中,使其表达特定的蛋白质。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基因工程技术的操作步骤,如DNA片段的克隆、转化和蛋白质表达等,并探讨其在医学、农业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结论:通过以上一系列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整理)遗传学实验
实验一果蝇遗传性状的观察背景知识果蝇是在世界各地常见的昆虫,属于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Drosophila)。
果蝇属有3000多种,我国发现800多种,遗传学研究中通常用的是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
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果蝇具有非常突出的优点。
它形体小,生长迅速,繁殖率高,饲养方便;世代周期短(约12天即可繁殖一带);突变性状多;染色体数目少,基因组小;实验处理十分方便,容易重复实验,便于观察和分析。
果蝇的遗传学研究广泛而深入,尤其在基因分离、连锁、互换等方面十分突出,为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果蝇仍然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
一、实验目的1.掌握果蝇的基本特征及鉴别雌、雄果蝇的方法,熟悉常见突变型。
2.了解果蝇生活周期特征及各阶段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材料野生型和几种常见的突变型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三、仪器设备双筒立体解剖镜,培养瓶(粗平底试管或牛奶瓶)及麻醉瓶(与培养瓶一致的空瓶),白瓷板,毛笔。
四、药品试剂乙醚,玉米粉,酵母粉,蔗糖,丙酸。
五、实验内容和步骤(一)生活周期的观察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其完整的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明显的时期,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图1-1)用放大镜从培养瓶外即可观察到这4个时期,也可取出用立体解剖镜仔细观察。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很密切,低温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减低,高于30℃使果蝇不育甚至死亡。
果蝇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0~25℃,25℃培养条件下果蝇从受精卵到成虫约10天,其中卵和幼虫期5天,蛹4天。
成虫果蝇在25℃时约成活15天。
卵:受精卵白色,椭圆型,腹面稍扁平,长约0.5mm,在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他能使卵附着在事物上。
幼虫:受精卵经24h就可孵化成幼虫,幼虫经2次蜕皮到第3龄期体长可达4~5mm。
肉眼观察可见幼虫一端稍尖为头部,上有一黑色沟状口器。
普通遗传学实验
三、实验材料、用具和药品
1.材料:蚕豆、大麦或其他植物种子。 2.用具:显微镜、生化培养箱、冰箱、天平、镊子、解剖 针、刀片、载玻片、盖玻片、烧杯、量筒、吸水纸。 3. 药品:秋水仙素、95%酒精、冰醋酸、盐酸、碘化钾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秋水仙素溶液配制 2. 材料处理、固定、保存 3. 压片 4. 镜检
1. 根据实验结果,算出味盲者t t基因型的频率。 2. 求出基因t与基因T的频率。
实验十二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从高等真核生物细胞中制备基因组DNA的基本原 理,熟悉从高等植物中提取基因组DNA的技术流程。
二、实验原理
采用CTAB法提取植物DNA
三、实验材料、用具和药品
1.材料:幼嫩的水稻幼苗。 2.用具:水浴锅、液氮罐、离心机、移液枪、电泳设备、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研钵等。 3. 药品:2×CTAB抽提缓冲液、氯仿∶异戊醇(24∶1)、 异丙醇、无水乙醇、70%乙醇、TE等。
1. 掌握果蝇幼虫唾腺的解剖方法和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 2.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果蝇唾腺染色体是果蝇幼 虫期唾腺细胞核内染色线
连续复制,但细胞核不分
三、实验材料、用具和药品 裂,而形成的多线染色体,
1.材料:果蝇的三龄幼虫 。
又称为巨型染色体。
2.用具:体视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解剖针、镊子、载玻片
1.材料:萌发的蚕豆、大麦等的根尖。 2.用具:普通生物显微镜、恒温水浴锅、载玻片、盖玻 片、镊子、解剖针、试管、小玻璃瓶等。 3. 药品:希夫试剂、漂洗液、1N HCl、45%醋酸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取材固定 2. 1N HCl室温浸2~5min,然后移入60℃ 1N HCl 12min。 3. 加希夫试剂置暗处染色0.5~3h。 4. 漂洗液漂洗三次,每次5~10min,后用蒸馏水漂洗。 5. 压片镜检
遗传学小实验(2021精选文档)
• 课前必须预习,了解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及意义,写出预习报告。 • 上实验课必须穿白大衣,带实验讲义和实验笔记。 • 遵守实验制度,注意安全(如水、电、煤气、强酸、强碱、有毒
物质等)。 • 实验中要正规操作,动手动脑主动进行实验;掌握关键,力求得
出准确结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及时做好记录;综合分析得 出正确结论。 • 在实验过程中不许大声喧哗,有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 器材、药品等按规定使用,严禁乱用乱放。 • 爱护仪器,实验过程中因个人未能按实验要求操作而导致的器材 损坏,按规章制度进行赔偿。 • 实验结束后,相关器材要彻底清洗干净,放到指定位置。 • 废弃物按要求分类收集、处理。 • 值日生要打扫干净实验台、地面等,并负责关好门窗,检查水、 电、煤气等。 • 因故不能上实验者应有请假手续,是否进行补课由代课教师研究 决定。
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材料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 • 分析和讨论
考核方式
• 出勤率、课前预习及课前测验 • 课堂表现及课堂作业 40% • 实验报告 40% • Genetics_lzu@ • Code:123456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果蝇培养基配方
琼脂粉0.8%
21.褴褛衣内可藏志。 68.人生如爬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易。有人嫌苦从未前行,有人怕累起步就停;有人努力爬了一半怀疑到不了终点折功而返;有人却心怀梦想竭尽全力、洒尽汗水、历尽挫折终登巅峰。 12.如果年轻的你也正在迷茫,无比焦虑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还依然过得不够好,那么或许就该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到底在哪里,然后把时光浪费在自己擅长的那些事上,相 信生活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每一分努力。
遗传学小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人群及视力障碍人群中嗅阈的检测一实验介绍1.1 本学期的遗传学课上,有一次PTC尝味实验,通过对PTC尝味能力测试来进行人群体遗传的分析。
考虑到PTC试剂的毒性,以及在实验室内品尝试剂的危险性,我们可以对实验方法进行修改,采用闻的方法,无毒无苦。
1.2 盲人虽然失去视力,但却往往有着超出常人的嗅觉与听觉——从小看的小说、电视中总是这么说的。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通过对盲人、正常人的嗅阈进行测试,并将数据作统计学上的比较分析,或许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结论。
二实验目的2.1 通过对一定人群中若干嗅阈的测量与分析,学会人类群体遗传调查的基本方法,并以此进一步学习掌握Hardy-Weinberg定律。
2.2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视力障碍人群的嗅阈进行测试,并将得到的数据与普通人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盲人的嗅觉与普通人相比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三实验原理3.1嗅觉:嗅觉是一种由感官感受的知觉。
它由两种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
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
嗅觉是外激素通讯实现的前提。
嗅觉的感受器位于鼻腔上方的鼻黏膜上,其中包含了支持功能的皮膜细胞和特化的嗅细胞。
嗅觉是一种远感,即是说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
相比之下,味觉是一种近感。
脊椎动物的嗅觉感受器通常位于鼻腔内由支持细胞、嗅细胞和基细胞组成的嗅上皮中。
在嗅上皮中,嗅觉细胞的轴突形成嗅神经。
嗅束膨大呈球状,位于每侧脑半球额叶的下面;嗅球和端脑是嗅觉中枢。
13.2 在听觉、视觉损伤的情况下,嗅觉作为一种距离分析器具有重大意义。
盲人、聋哑人运用嗅觉就象正常人运用视力和听力一样,他们常常根据气味来认识事物,了解周围环境,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向。
23.3嗅阈值浓度(threshold concentration):人的感觉器官能够嗅觉到的最低嗅觉浓度计算方法:X=M/22.4×C×273/(273+T)×(Ba/101325) 3X:浓度mg/m3C:浓度ppmT:温度KBa:压力PaM:分子量人对有害气体的平均嗅觉灵敏度为0.1,但不同人差异很大,低到0.5的人很多,眼和咽的刺激阈分别为0.5和0.6.3.4 Hardy-Weinberg定律是群体遗传学中的基本定律又称遗传平衡定律该定律于1908年由英国数学家G. H. Hardy和德国医生W. Weinberg共同建立的。
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在无突变、无任何表式的选择、无迁入迁出、无遗传漂变的情况下,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并且基因型频率是由基因频率决定的。
推导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一、从亲本到其产生的配子。
二、从配子结合到产生合子的基因型。
三、从合子基因型到子代的基因频率。
p2+ 2pq + q2= 1是在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下的遗传平衡公式。
是假定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不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
实际上,自然界的条件千变万化,任何一个群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种影响群体平衡因素的干扰。
而使群体遗传结构不断变化。
研究这些因素对群体遗传组成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影响群体平衡的主要因素包括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移和交配系统。
四实验材料与操作步骤84. 1材料与用具普通人群嗅阈测试对象:本校各院系学生或某一区域人群视力障碍人群嗅阈测试对象:推荐可以联系上海盲童学校进行相关实验桂花、薄荷等常见香料可以购自附近的便利店。
乙醇、乙酸、氨水等可用国产AR 级试剂,双蒸水水可用复旦泉代替。
烧杯、锥形瓶、量筒、试剂瓶等用具均经高压灭菌后,冷却待用。
4. 2溶液配制以双蒸水作为14号试样。
配制1000ml 0. 03 %(W/ V) 的薄荷香精于1000ml容量瓶中,标记为1号母液。
将倒出500ml的1号液的1000ml容量瓶中再加双蒸水至1000ml,充分混匀,为2号液。
这样用容量瓶一次倍比喜事,共配制14种浓度。
乙醇与乙酸的试液则分别以25 %(V/ V) 乙醇和1 %(V/V) 乙酸为1号母液,同样按之前的方法以0.5倍作倍比系列依次稀释成第2~13号溶液。
4. 3实验方法与步骤采用简易的溶液嗅阈测定法测定受试者的嗅觉察觉阈和识别阈。
标准的嗅味方法为:轻轻摇晃试液瓶,打开瓶塞,将鼻子凑近瓶口,用手将瓶口的空气扇至鼻口,稍稍吸气并试着说出自己的感觉。
然后依次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逐一闻过,并说出第几号溶液感觉有味道(此号数即为察觉阈) ;之后,应当再继续闻下去,直到说出所测物质的准确名称为止(此号数即为识别阈)。
如此反复测试三次,以其中相同的2 次或3 次数据为准。
最后,记下所得数据。
实验可以分组进行。
因嗅味溶液容易挥发,试液应当现配现用。
本实验操作比较简单,测试者应当要采用一些技巧迷惑受试者,避免使受试者由于心理作用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为防止学生之间相互影响,最好逐个单独测试,并尽量不使测试过的学生与待测学生接触。
普通人群与视力障碍人群的嗅阈测试方法相同。
五可以预见的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因为没有进行真正的实验)5.1嗅阈结果的H-W定律检验对实验得到的每一种嗅觉物质的嗅阈测量结果均记录到表格中,同时以散点图的形式绘出实验结果。
(以乙醇为例)可以预见,试验群体对乙醇的察觉阈和识别阈曲线是不同的,且察觉阈的范围大于识别阈。
这说明人体控制这两项机能的分子机理很可能是不同的,且由不同的嗅觉受体组合及传导途径所执行。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将测试群体对乙醇的察觉阈分为两类。
一为敏感型,阈值范围为第7~13号试液,另一为不敏感型,其阈值范围为第1~6 号试液;对乙醇的识别阈可分为三种类型:高度敏感型,阈值范围为第7~13 号试液;中度敏感型,阈值范围为第3~6号液;不敏感型或称嗅盲型,阈值范围为第1~2 号液。
若对乙醇嗅味的识别能力由一对等位基因A - a控制,敏感为不完全显性( A ) ,不敏感为隐性( a) 。
则可统计出高敏型AA ?人, 中敏型Aa ?人。
不敏感型或嗅盲aa ?人。
根据H-W定律可以得到嗅盲率,基因频率。
5.2嗅阈结果普通人群与视力障碍人群的分析比较生物统计上的检测方法有很多。
较常用的方法是由R.A.Fisher发明的ANOVA方差分析法。
ANOVA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所得的数据呈现波动状。
造成波动的原因可分成两类,一是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另一是研究中施加的对结果形成影响的可控因素。
具体的分析方法可见《生物统计学导论》(清华大学学出版社)第8,9章。
生物统计软件可使用MINITAB 16。
5.3关于可能的实验结果的一些讨论分析5.31研究教材中的味盲测试实验,我想之所以使用PTC而不是辣椒水、食醋等作为尝味的试剂,一是因为我们对于控制PTC尝味能力的基因已有较多研究,它们是位于7号染色体上的T-t基因。
二是中国人的味盲率在7%——10%,在操作上有一定的可行性。
试想如果味盲率为0,基因型都为TT(即p=1,q=0)考虑到我们实验的人数并不大,那么具体的分析工作就较难进行。
但对于这次嗅阈的测试实验,对于每一种用于测试的试剂(薄荷、乙醇、乙酸等)我却并不知道控制人体对于这些所测试剂的嗅味辨别能力的基因所在,以及这些基因的作用方式。
同样的我也不知道人群中的理论嗅盲率,这就有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对于我们实验所用的浓度,所有人都能对最低浓度的试剂作出识别或察觉,这就要继续稀释浓度进行实验。
(所有人都不识别的情况目测不会发生)这是本实验的潜在困扰之一,原因就在于对于控制嗅觉的基因的研究工作尚不完备,然后就是对嗅阈的实验研究工作基本也没有什么人去做,缺乏前人的实验数据作为参考。
另外,本次实验试图通过表型反推回基因型,得到嗅盲率与相关基因频率,但表型的决定因素并不仅仅为基因(后文有阐述),所以对于平衡定律的验证这一实验内容仅在普通人群的实验数据中进行测试。
因为可以预见普通人群与视力障碍人群的实验数据结果是不同的,但这并不能表明两者之间的基因型也存在着相关差异。
导致差异的因素应当是环境因素。
5.32对于视力障碍人群与普通人群嗅阈测试结果的对比,为使实验结果是可靠的,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方差分析的假定条件为:(1)各处理条件下的样本是随机的。
(2)各处理条件下的样本是相互独立的,否则可能出现无法解析的输出结果。
(3)各处理条件下的样本分别来自正态分布总体,否则使用非参数分析。
(4)各处理条件下的样本方差相同,即具有齐效性。
2)方差分析的假设检验假设有K个样本,如果原假设H0样本均数都相同,K个样本有共同的方差σ,则K个样本来自具有共同方差σ和相同均值的总体。
如果经过计算,组间均方远远大于组内均方,则推翻原假设,说明样本来自不同的正态总体,说明处理造成均值的差异有统计意义。
否则承认原假设,样本来自相同总体,处理间无差异。
所以,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受试者的实验数据是准确的,并且最好保证两组接受测试样本的受试者中年龄、性别比、身体状况(例不要有感冒)等基础条件都是随机且相当的。
这样才能确保统计比较的可靠性。
5.33对于视力障碍人群与普通人群嗅阈测试结果的对比预计可能的实验结果为,视力障碍人群的嗅阈测试结果与普通人群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且视力障碍人群的嗅觉的敏感率高于普通人群。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基因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关于基因型和表型。
就整体而言,基因是指生物体遗传组成的总和,是性状得以表现的内在物质基础,表型是指生物表现出来的所有性状的总和,是基因型和内外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表现,在遗传学中,不可能去分析生物体全部基因型和全部表型,一般只研究个别或少数性状,基因型和表型之间远远不是“一对一”的。
生物的各种性状之所以得以表现,首先要有基因型作为物质基础,但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基因得以表现还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实现,这种条件包括外界条件和内部条件,即基因之间相互作用。
通过我们这次对比实验可以验证表现型=基因型+环境不仅环境条件的影响可以改变基因的表型效应(生长发育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而且基因与基因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而,不同的基因型,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表现型,而同一基因型在不同内外环境条件下,其表型也可能不一样。
5.4一些相关背景资料的补充自从嗅觉受体基因首次被鉴定以来,这些基因及其编码的受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4。
学者们估计,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有将近1000 个嗅觉基因,分布于除20 号和Y之外的所有染色体上,组成了基因组中最大的基因家族。
其中的约72 %由于移框突变或终止突变等而成为假基因。
嗅觉受体基因或类嗅觉受体基因在嗅上皮中大量表达,但也在其他不相关的组织如睾丸和心脏中表达。
有学者认为,这反应了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能具有多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