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近代中国思想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过程:(前、后期)
前期:大力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如封建专制、旧道德);提倡
新文学。
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 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是对辛 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的补充(“补课”);有 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
3.前期斗争矛头和影响
(1) 斗争矛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把斗争矛头之一指
向儒家学说是因为:
①传统儒家思想逐渐演化成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②袁世凯借助思想文化里的尊孔复古,来企图实现
政治上复辟封建帝制。
(2)影响:动摇了.......
4.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新”
1 .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
阶级的激进派。
2 .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
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
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 .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
要内容;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 容。
5.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发展(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代表人物及思想 概况: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 同、严复等人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 武器,抨击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
①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用孔教名义提
出变法要求。
②梁启超:倡导民权、“设议院”,反对封建君主
(4)民主共和思想: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 阶级革命派宣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共 和”,并围绕着三民主义与改良派进行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 思想的传播,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共和国方案在中国得到初 步实现。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清朝闭关锁国,对世 界一无所知; (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 击日益加剧; (3)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 入中国; (4)地主阶级抵抗派为了了解西方,抵 御外来侵略(目的)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 5)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的 本质,邓小平理论成熟并体系化;进一步解 放了思想,深化了改革; 6)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 为党的指导思想
2)影响:
(1)简单介绍了西方的政治、经济状况; (2)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 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3)形成了救亡图存的社会思潮,成为中国 近代思想的主流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中体西用”的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 患:外国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西学更广泛 地传进来,对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 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3)为了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目的)
2、(旧)三民主义 1)提出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救国主张都以失败 告终,中国革命需要新的理论和实践; (2)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 壮大; (3)孙中山改良道路失败后,走上了革命的 道路,创立了革命团体;
(4)西学的不断传入,孙中山融合了多元人 类文化遗产而提出;
(5)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民报》发刊 词上提出
与时俱进——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理论成果与文化成就+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
北洋军 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促使资产
阀统治 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
前期 国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912~ (2)文化: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
传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 义的中心。
系统介绍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的介绍了马 克思主义学说;
建立社团
发展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甲午中 日战争 后至辛 亥革命 (1895~ 1912年)
(1)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宣 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的 潮流。 (2)民主共和思想: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使民 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实业救国思潮: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等人提出实业救国思想,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
拓展1: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拓展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 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 特点。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 法运动的实现。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一、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革命→建设),再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1、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发展):向西方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涉及西方近代宗教、科技、艺术)2、向苏俄(苏联)学习: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革命道路、建国初期的建设道路(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3、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后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演进概况(一)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自救)思想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战前思想界死气沉沉;民族、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提倡;鸦片战争的震动。
(2)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设译馆译夷书,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学习西方(仿制西方战船;主张建设近代海军)。
魏源据《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西方史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姚莹《康輶纪行》注重研究西藏,并建议清朝提防英国侵略西藏。
徐继畬《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各国史地。
(3)特点(评价):有鲜明时代变化印记,核心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有浓厚封建纲常色彩;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基本未实践。
(4)特点的原因:当时对东西方差距认识有限;属地主阶级,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主张(1)背景目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列强赏识慈禧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为了解决内忧(为主)外患。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1、中国古代思想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西汉初: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西汉汉武帝: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时期,道教兴起;佛教与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作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很大影响。
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宋朝:儒学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朱熹把于理与人性有机统一,把儒学推向新高峰,形成理学。
儒、释、道三教合一。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释治心。
2、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3、三大“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后的命运明清:专制统治工具,八股取士。
民主思想兴起:李贽反封建核心反儒学近代:康梁变法借助推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猛烈批判,民主科学兴起,启蒙思想传入当代:新儒学兴起,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积极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规范了人们思想言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负面影响:过分注重伦理道德,忽视对客观自然的关注,造成自然科学的停滞不前。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2、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抵抗派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
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
任剑涛:记“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学术研讨会
記┌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學術研討會●任劍濤一 會議機緣2001年8月23-25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舉辦了「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題是思想史意義的「自由主義與中國」。
與會的有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大學機構的30餘位學者。
這次會議因緣而成。
一方面,正如會議開幕式上致辭的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金耀基教授幽默地點出,與會者是抱z與天氣一樣熱烈的心情,討論一個學術界的熱點話題。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下國內以及西方的社會政治生活狀況,促使人們關注自由主義話題。
二 源流辨析對於漢語學術界來講,一涉及到自由主義這樣的現代政治哲學話題,就不得不先行處理這種政治哲學理論與中國悠久而深厚的政治文化傳統的關係問題,同時也不得不疏理在自由主義的原生地西方社會淵源深厚的理論脈絡。
於是,關於自由主義的源流辨析,即對於自由主義的歷史演變的辨析,便成為漢語學界討論自由主義與中國話題的重要理論問題。
這次會議的與會者正是沿z這兩條線索來探討自由主義的源流問題。
一條線索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西方源流辨析。
這是由自由主義誕生於西方社會所決定的。
與會者在討論中強調,漢語學術界必須在弄清楚原生的西方自由主義的來龍去脈的基礎上,才可以結合漢語文化語境,探討中國自由主義的理論建構問題與現實實踐訴求。
因此,與會者在討論中對於西方從古典自由主義到新自由主義關注有加。
對於十九世紀以來的新自由主義,尤其是羅爾斯(John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01年10月號 總第六十七期Rawls)的自由主義理論,更是傾注了理論熱忱。
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對88百年中國與世界於第三種民主的言述,也成為與會者評論自由主義民主與共和主義民主的參考框架。
二是自由主義理論的中國源流辨析,這可以說是本次會議的中心論題。
這當然與會議組織者和與會者共同的、強烈的中國關懷有關。
這一問題實則可以換轉為二:一是清末民初之前,中國傳統思想中究竟是否存在自由主義思想資源;二是清末民初之後,自由主義在漢語文化語境中的文化傳統源流問題。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抵抗派(改良派)(40—60年代):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未付诸实践1、地主阶级(40—60年代)(根本目的:维护封建清王朝统治)洋务派(60—90年代):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实践:洋务运动(军用民用)最大贡献: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生产力,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最大失败:只引进先进生产力,不变革封建制度,说明了双半社会中国,时代阶级局限,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1851—1864)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理论纲领义和团(1900—1901)盲目排外维新派⑴早期维新派:(60年代产生,脱胎于洋务派)代表:王韬、郑观应《盛世危言》政治上:反封建专制,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核心)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外人“商战”思想上:创办新式学校⑵90年代康梁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核心)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思想上: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废科举最大特点: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实质、内容、影响)失败原因(教训):说明双半社会中国,改良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道路行不通3、民族资本主义(根本目的:资产阶级掌权,发展资本主义)革命派:孙中山为代表三民主义(1905—1924)民族民权: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核心)理论上回答了夺权建权问题民生新三民主义(1924—1927)新在哪?为什么成为国共合作共同政治基础?蕴含了“三大政策”最大历史功绩:推翻建立了促进了使失败局限及教训:双半中国,时代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内容(提倡,反对)。
核心: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1915年前期:最大贡献:动摇了封建儒家传统礼教统治地位。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在中国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的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强国御侮,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先后成为主流思想。
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把它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的了重大的胜利。
一、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鸦片战争以前,在思想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被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加上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死气沉沉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开始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序幕。
导致新思潮萌发的原因主要有:①随着清朝末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一部分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动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这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到“中体西用”,到自由平等博爱,再到民主和科学,最后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最终找到了一条真正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思想领域的探索主要活动或主张认识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迁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迁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极其丰富而又多变的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与思想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变。
这种变迁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近现代中国文化与思想的变迁。
一、政治思想与制度变革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与制度变革是文化与思想变迁的重要体现。
从晚清开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与思想,试图摆脱外来侵略与内部封建秩序的困扰。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无数思想家和政治家提出了各种政治理论和构建新制度的设想。
其中,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国共两党的兴起等都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制度变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变革不仅推动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也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科学与知识的传播文化与思想的变迁离不开科学与知识的传播。
近现代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强烈的侵略压力下,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借鉴西方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制度。
近现代中国的科学家、思想家纷纷出国留学,引进西方学术和科学成果。
他们不仅将西方知识传播到中国,也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到世界。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的文化与思想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三、文化产业与全球化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变迁与全球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开放,中国的文化产业逐渐崛起,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的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
同样,世界各国的文化也进入中国,为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带来全新的视野和观念。
这种互动与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也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四、价值观念与个人主义的崛起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迁还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个人主义的崛起上。
在传统封建社会中,个人主义思想受到压制,人们更多地注重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论述题1、试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特定主题和特征答: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主题是救亡图存,即爱国主义。
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是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
没有民族的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就不能出现真正的独立。
实现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变革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近代化,从根本来讲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后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实践证明行不通。
当时中国已经失去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和可能。
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为近代化开辟道路。
其特征表现为,第一、思潮纷繁、反复多变,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路是主题,是时代的最强者;第二、发展曲折、基础脆弱,各种思潮的泉涌风起,形成中外历史上罕见的奇观,并带有紧迫性和某些超前现象;第三、尖锐激励,始终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第四、科学社会主义在各种思潮钟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2、请简要评价一下洋务运动答: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担负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没有使中国富强。
对外国侵略者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又与外国势力有勾结,妥协。
没有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组织方式,但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方式。
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但没有破坏封建体制束缚。
3、试论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大论战的内容和争论重点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是指大约从1915年到1925年的十年间,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为代表的西化论者为代表的新旧复古守旧的封建思想文人之间关于东西文明比较的一场争论。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封建旧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也可以说是清末以来中学、西学之争的继续。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近现代中国思想史表格
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说明“左”的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邓小平大力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宣言书:1978年,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促进西学传播,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彻底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最终失败。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谈不上付诸行动。
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派别
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思想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工商业。
康有为:“三世说”。梁启超: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1992年,中国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演进历程
6、对洋务运动时期一些思想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 D) A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但固守中国传统 的封建制度 B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 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C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洋务运动之初都持 “中体西用”的主张 D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洋务运动之初就提 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7、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 一步发展的原因是:①民族工业初步发展②民 族资产阶级的形成③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 增长④洋务派的支持 ( 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孔子改制考》的主要思想是 (B)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依据 C论述孔子是历史上的改革者 D号召向孔子学习
一、开眼看世界
课堂教学设计三
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 1、他在广州主持禁烟斗争时开始注意了解、研 究中国以外的世界情况
2、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 广州办的报刊和《各国律例》 3、编译《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五大 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况
(三)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1、论战内容: (1)要不要维新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 教 2、实质: 育制度 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 在思想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3、影响: 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 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 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 第一人。他鲜明地提出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 为用”的主张。人民应 享有自由权利。他还借 用进化论“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原理,阐 明了中国实行变法维新 ,救亡图强的道理。他 的译作有《天演论》、《穆勒名学》、《原富》 《法意》、《社会通诠》、《群学肄言》
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次: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戊戌变法——19C末
内容: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正面交锋。
影响: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第二次: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辛亥革命——康有为、梁启超(保皇派)
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
影响: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第三次:新文化运动
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第四次:整风运动
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
影响: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制作:泾川一中2011届一班王斌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五日星期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 经世致用,或称通经致用,或称明体达用 ,或称经邦济世,或称经济时务。 • 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文化的 一种传统精神,是封建士人赖以安身立命 的崇高信条。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 ,经世致用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只是 随历史条件变化而有起伏而已。
• 经世思想“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特 有的一种以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 本位的人生观和佐君教民的事业观为 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胡维革: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3页 。) • 龚书铎《中国文化概论》,第85页: “经世致用的基本意思是深究古今治 乱得失,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以为 ‘济世利民’”。
• 研究边疆史地: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东南沿海门户逐步被打开 ,西南、西北、东北边疆也出现了严重危 机。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究 心边疆史地,目的是要巩固边防,抵御外 侮。因此,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是 作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蔚然 兴起的。主要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张 穆的《蒙古游牧记》、何秋涛的《朔方备 乘》。
• 经世思想 •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 “经世”一词首见于《庄子 齐物论》:“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多发、多变的原因
• 空前的社会巨变与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社会矛盾的 尖锐化。前所未有的经济变迁,激烈的政治斗争, 新的阶级、阶层及其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造成了 思想界空前活跃的局面。 • 传统价值观权威渐形失落,与王权统一的儒学价值 体系日趋衰微,并不断遭到知识精英的怀疑和批判 ,成为新思潮丛生的精神背景。 • 西学东渐与中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和相互融合,中 国知识界对西学如饥似渴地吸纳,甚至兼收并蓄, 或者把西学视作洪水猛兽,激烈排拒,造成思想界 诸说并起、中西相争,因而思潮杂陈的局面。
• 近代中国进步思潮的基本特点
• 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具有争取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改革开放意 识和逐步深化的科学民主意识。 • 具有向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学习的追求和一定 程度的“西化”倾向。 • 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批判和保 留。 • 理论体系尚显浮浅、粗糙,思想内涵不够精 致、深刻。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考点一
开眼看世界 ①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危机四伏,但依然做 着“天朝大国的迷梦”。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 “晚清今文一派,大抵菲薄考据,而仍以 考据成业。然心已粗,气已浮,犹不如一 心尊尚考据者,所得犹较踏实。其先特为 考据之反动,其终汇于考据之颓流,魏、 龚皆其著例也。”(钱穆:《中国近三百 年学术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 第590页)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 4、进步的社会思潮具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的进步性,即“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 其价值在于能够“唤起人们从事有益于社 会变革、进步的事业”。说到底,其价值 在于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进 步的社会思潮应是社会改革和进步事业的 号角和先导。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 社会思潮 • 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 映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 响的思想潮流。 • 本质:社会思潮是社会经济、政治关系 以及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以理论(三 民主义)形式或以思想观点(师夷长技 )和情绪(公车上书)等形式在社会群 体意识中的集中、突出反映。
1、是一种社会群体——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 集团的较为普遍的思想潮流。是有较大影响 的思想倾向。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2、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根源于社会 环境的变动和迁转,也离不开人们主观意识 的反映与认知。由于主观认知的不同,并且 主观意识受到传统及外来思想观念影响的程 度不同,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又具有千差万别 的多样性。如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 想并存。
• 社会功效和影响:
• 新思潮对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由旧到新 的转变,即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产生 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巨大的启蒙作用。 • 新思潮不断鼓舞着中国人民起来进行反帝反 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在不同程度上削 弱和瓦解了封建主义的统治以及帝国主义的 半殖民地统治秩序。 • 新思潮促使中国社会开始走出中世纪,并加 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兴起原因:内忧外患+学术流变( 汉学和宋学的弊端) • 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阮元、林则徐(《四洲志略》)、黄爵滋、 包世臣、姚莹(《康輶纪行》)等 。
• 近代经世思潮的主要内容
• 批判现实: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想对社 会现实的批判,在深度、广度和历史影响 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社会批 判思想,其代表人物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大 势、君主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学 术风气和对外政策等,都进行了冷静的审 视和深刻的批判。 • 改革弊政:四大政:漕运、盐法、河工、 兵饷
• 经世思想是基于传统学术与政治思维框架 内的一种观念形态,它的作用不在于标新 立异,而在于发现社会问题(针对社会问 题而引发的思考)。 • 其载体是传统知识分子,主张学术经世( 通经致用)。 • 其政治目标是清明社会和王朝巩固。
•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良初,又字默深 (默好深湛之思)、墨生、汉士。湖南邵阳人。15岁 时认真研习过王阳明的著作,对史学也显示出浓厚兴 趣。21岁随父亲魏邦鲁至北京,问经学于胡承珙、姚 学爽、刘逢禄,并与钱仪吉、胡培辉、陈奂、陈沅、 龚自珍切磋学问。以博闻强记著称士林。1825年,受 聘入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幕府,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接触大量时政文献。1832年,协助两江总督陶澍改 革两淮盐法。1845年中进士,咸丰元年授高邮知州, 1853年太平军攻克扬州,魏源参与抵御,仍因迟误驿 报耳夺职。其后决意仕进,专心著述,潜心佛学。 1857年,以“扫地焚香坐,心与灰皆冷”的悲怆凄凉 思想心态病逝于杭州僧舍。
• 使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发生分化与改组。经 世的新方法和新工具——通经致用(今文 )、科学技术、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为相继兴起的洋务与维新思潮准备了虽不 丰富但却十分必要的思想资料。而树立经 世之志,研讨经世之学,造就经世之才, 往往成为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乃至相当 一部分革命派人士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个 阶梯。
• 学习西方:林则徐的《四洲志》、魏 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 志略》、梁廷枏的《海国四说》。影 响:介绍西方;中国只是世界一员; 知己知彼,开始了对富国强兵道路的 探索。 • 变一味的考辨古史为纂修当代史:魏 源《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 、《元史新编》。
• 爱国性:1、经世派人物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处多 事之秋,相率注意边事,防备边患,力图维护祖 国疆域的统一与完整。2、经世派了解外情,筹备 海防,反对侵略,期以制夷。 • 进步性:1、它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积弊,抨击时 政,批判顽固守旧、食古不化的陈腐观念,宣扬 变易进化思想,倡言“更法”与“改革”,这就 给“万马齐喑”的思想界带来了清新空气,具有 启蒙的意义。2、它敢于面向世界,寻求新知,传 播了一种科学的,但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却是完 全崭新的世界观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样一种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主张。
• “魏源是标志古老中国走向近代的大里程碑式的人物 ,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思潮(经世致用——开眼 看世界——学习西方)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转型的界 标,是这一思潮不断推向前进的最全面的代表。不仅 比经世思潮一般代表人物高出一筹,而且比之龚、林 ,也有独到之处:他睁开眼睛看现实,把眼光倾注民 间和海外,不仅批判现实,呼唤未来,而且破中有立 ,与时俱进,迈出了龚自珍未能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 ;他睁开眼睛看世界,将林则徐开创的新风和位竟之 业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编撰《海国图志》这样一部 里程碑式得著作,从而完成了林则徐未能完成的最关 键的事业。”(陈胜粦:《魏源的历史定位论纲》, 《魏源与近代中国改革开放》,湖南师大1995年5月)
• 3、社会思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时代不同 ,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以及社会思潮载体( 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兴衰起伏,其运 行过程都不是永恒不变和常盛不衰的。在特 定时空条件下运行的各种社会思潮,有它的 勃兴、高涨,也有它的低潮和衰熄,因而呈 现出历史的阶段性和时代特征。 • 如早期维新派到康梁维新派。 • 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