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媒介批评》课程结课论文

题目:女性主义观当今媒介

院别: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姓名:

学号:

现下社会中虽然男女平衡是大家一直在呼吁的事,但因为从古至今文化日积月累的影响,女性的权力总还是会在不经意间被忽视。尤其是在大众媒体方面,其实女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依然存在着推波助澜的嫌疑。而且自身也在不同程度地传播性别歧视内容:强化,按时女性的传统角色,将女性秒华为公共领域的附属者,活跃于私人领域的主角,被看的用作视觉上的。

在中国,一般女性多以贤妻良母的姿态出现,这其实是一种间接奴化女性受众行为,使得很多观众会在潜意识层受到影响,多以为女性的本职就应该是相夫教子,使得更多的人认同“女主内男主外”这种畸形的思想。还有一些,将女性予以商业化的利用,在广告,电视剧,新闻报道均不同程度含有“有女人味等于有魅力”,“女强人一般都是孤独的”,“美女多半是红颜祸水”等带有偏见的思维定式。其主观上,就是在维护现有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秩序,一味迎合受众的固有思维,以提高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等。比如这两年接二上演的青春恋爱疼痛剧:《匆匆那年》,《同桌的你》,《万物生长》,等等,在这类影片中,女性大多属于一种更为痴情,相比较起来受伤更多的一方。大多情况下,她们都先是被男生追捧,追到后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原因,又被男方出轨。这种相似度极高的情节出现,极容易给大家形成对女性固有的思维定势。再比如说另一类抗战剧中的女性,如电视剧《亮剑》《潜伏》,电影《智取威虎山》,女性在其中展现出来的形象,大都是家庭主妇,没文化,什么都听男人的,或者是很冲动任性,因为自己的小性子引来大麻烦之类的。虽然这是对当时情况的一种表现,但多多少少会存在不客观因素,同时,给大众带来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除了上述的在电影电视剧中隐含的女性歧视,更为直接还有一些真人秀的节目。这里举例节目“非诚勿扰”。这个节目形式,相信大家都知道,男嘉宾每次出一个,所有女嘉宾就仿佛花瓶一样在站台上,直接被观众看见,而且,首先是由男嘉宾挑选自己心仪的女嘉宾。而且在婚姻指导的方面,一般都更倾向于看男嘉宾的经济条件,而女嘉宾,只要做好性格好,长得好,就可以。这就是对大众一种很直接的误导。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娱乐节目女主持人的“低龄化、美貌化、愚乐化”现象,知名女记者的女性身份、美丽外表被传媒过多炒作而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被忽略的“媒体宝贝”现象,还有只要一有比较有作为的女性出现,大家都会觉得她是靠不正当手段上位的现象层出不穷。虽有“足情达趣乃

人的天性”、“受众是上帝”、“内容为王”、“趋利性是市场经济的特质”等诸多解释与说辞,但大众传媒追求经济效益、牺牲社会效益,但在担当引领受众审美趣味的社会职责方面,存有不足。

当然媒体上的问题肯定是和工作人员分不开的。相对于传媒领域男性决策者的人数比例,女性传者进入决策层的比例偏低。少数能够进入传媒决策层的女性担任副职的居多,担任正职的女性大多秉持职业人思维,无力(或不能)专门张扬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敏感。进入高层决策的女性,只占 4.4%,普通新闻传媒方面的女性只占33%左右,很显然,在新闻媒介中女性数量是要少于男性的(数据引)。虽然,近几年,在战争、灾难、时政等所谓硬新闻领域涌现了一批女新闻工作者,且因其其独创性、人文性、亲和性的作品风格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职业精神而名声噪噪,但她们付出的努力也是更多与男性的,需要承受更多来自家庭内外的压力或偏见,更不能从根本改变女性传媒者整体上的非主流、边缘化趋势。广播电视领域里女性似乎有独领风骚的趋势。在传媒市场竞争白热化甚至全球化的严峻现实面前,一部分传煤女性却以“无奈、清醒、暖昧的被看者”被传媒机构商业化利用。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一是当下中国大众传媒意识到传媒经济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经营运作日益商业化;被注意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将女性性对象化、商品化是大众传媒商业化竞争中吸引受众眼球的制胜秘诀;受众被投其所好的程度与其接近、亲近大众传媒的可能性成正比,而中国受众的媒介素养和性别敏感意识不容乐观。二是“传媒女性更适宜于软新闻或私人话题”的领域划分、传媒决策层男性化,女性传者面对性别歧视存在无语或失语现象;男性传播者及决策层的社会性别意识普遍较弱。三是女性受众对冲破男权中心的传媒秩序,多持无为心态;作为消费者,权利意识不强。四是当代中国女性的群体意识较弱,彼此之间缺少呼应、支持与形成群体力量的强烈意识且对大众传媒的社会监测尚显不足,公众的媒介素养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原因因)。

相较于国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女性主义似乎崛起的更早,在这方面做的似乎也比我们更好。在许多电影中,也都有女性英雄的身影,如《霹雳娇娃》《古墓丽影》,当下比较火的《美国队长》《x战警》等。这些作品,都在向社会展现女性所能做的似乎并不比男性少,只是方式不同。但在这些女性英雄出没的

影片中,一些日积月累的印象和习惯,还是会被不自觉的带入其中。如女性在同男性心理博弈时的魅惑,女性在同男性搏斗时会被男性用一些侮辱性词语,还有在大部分影片中,虽然女性都有着很厉害的地位,但最终博得眼球的,依然是又高又帅的男性角色。而且主要任务,一般也是由男性完成(极少数如《霹雳娇娃》除外)。

这种重男轻女的观念是自古以来长久演化形成的,想要进行彻底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现在同样伴随歧视女性主义问题的还有歧视黑人,同性恋等人群的问题。比较值得庆幸的一点是,随着男色消费的日渐兴起,曾经大家观念里的豪车,美酒配美女的这种把女性物质化的思想要少了许多。许多曾经的游戏公司也已经把重点培养男性消费群体,改为了女性。不少游戏,电视等媒体,也都越来越重视女性消费群体,而且同性恋和黑人的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这大概又会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