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接口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以太网规范

以太网规范

以太网规范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局域网技术。

它是由Xerox、Digital和Intel在20世纪70年代合作开发的,并在20世纪80年代被标准化为IEEE 802.3。

以太网规范包括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两个部分,它定义了网络的传输介质、数据传输的方式以及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规则。

在物理层方面,以太网规范定义了几种不同的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其中,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是双绞线。

以太网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的优点是成本低廉、易于安装和维护,并且具有较高的传输速度和较低的信号损耗。

在数据链路层方面,以太网规范定义了帧的格式、地址的分配、数据的传输方式等。

以太网帧的格式由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类型字段和数据字段组成。

其中,MAC地址是用于唯一标识网络设备的物理地址。

以太网规范还定义了一种称为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用于避免多个设备同时访问网络介质而产生冲突。

以太网规范还规定了不同速率的以太网,包括10 Mbps的Ethernet、100 Mbps的Fast Ethernet和1000 Mbps的Gigabit Ethernet。

这些不同速率的以太网可以互操作,即可以在同一网络中同时使用。

不同速率的以太网主要通过改变传输介质的速率、电平和编码方式来实现。

以太网规范还定义了一些其他的技术,如虚拟局域网(VLAN)和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

虚拟局域网允许将一个物理局域网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的局域网,提供更好的网络管理和安全性。

链路聚合允许将多个以太网链路绑定在一起,形成一个更高带宽的链路,提供更好的网络性能和冗余备份。

总体而言,以太网规范为计算机网络提供了一个灵活、可靠和高性能的局域网技术。

它的发展和标准化为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现代网络中仍然得到广泛应用。

(技术规范标准)PON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PON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

- 1 -中国电信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V1.0)2010年12月- 2 -前言本标准主要参照相关国际标准、国内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现有的PON设备、PON EMS及PON EMS 北向接口技术资料,结合PON EMS与OSS系统对接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编制而成。

本标准主要用于规范PON EMS与OSS系统间的北向接口功能、参数、协议及对相关系统的技术要求等内容。

本标准包括四部分:(1)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业务开通分册(2)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综合测试分册(3)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综合告警分册(4)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综合信息查询分册本标准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组织制定。

本标准包含中国电信的专利等知识产权,相关厂商需经中国电信授权方可使用本标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 3 -目录1范围..................................................................... - 5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5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5 -3.1术语和定义.................................................................................................................. - 5 -3.2缩略语.......................................................................................................................... - 6 - 4接口规范概述............................................................. - 8 -4.1业务开通接口规范(I1接口).................................................................................. - 9 -4.2综合告警接口规范(I2接口).................................................................................. - 9 -4.3综合测试接口规范(I3接口).................................................................................. - 9 -4.4综合信息查询接口规范(I5接口)........................................................................ - 10 - - 4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PON EMS与OSS系统之间的北向接口功能要求、接口参数、接口协议、对相关系统的技术要求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PON网络网管系统(EMS),用于指导PON EMS与OSS系统北向接口的设计、开发和测试。

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设计规范

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设计规范

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设计规范1.通信标准选择: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设计应符合IEEE802.3标准,并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适当的以太网标准,如10BASE-T、100BASE-TX或1000BASE-T。

2.电路布局设计: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布局应遵循信号完整性原则,电源和地线应分开布局,采用合适的终端电阻和衰减器以减少信号反射和串扰。

电路板上的噪声源应尽量避开关键信号传输路径。

3.信号线设计: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应采用高速差分信号线传输数据,信号线的长度应尽量短,保持相同长度以减小信号延迟和失真。

信号线的阻抗应匹配传输线特性阻抗以确保信号传输的完整性。

4.EMI设计: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应采取合适的电磁干扰(EMI)抑制措施,如添加滤波器、电源线柔性涂层和屏蔽罩等,以减少电磁辐射和敏感器件对外界电磁干扰的敏感性。

5.電源设计: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设计应确保电源电压稳定,并避免电源波动和噪声对接口电路的干扰。

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可以采用分离式电源或添加稳压电路等措施。

6.技术参数要求: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应满足相关技术参数的要求,如传输速率、最大传输距离、带宽等。

设计人员应仔细考虑电路组件的选型和参数设置,确保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

7.抗干扰性能测试: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设计完成后,应进行抗干扰性能测试,包括共模噪声、差模噪声和电磁干扰等方面的测试,以确保接口电路可以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正常工作。

8.安全性设计: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应考虑安全性设计,包括对传输数据的加密和解密、身份验证、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的支持。

总之,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设计规范旨在确保以太网通信接口电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设计人员应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和相关标准要求,合理选择电路布局、信号线设计和EMI抑制等方面的措施,并通过测试和验证确保接口电路的性能符合预期。

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

附件一:
技术规范及要求
为了实现校园网络建设及服务目标,投标人所投方案涉及设备的性能和数量至少须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说明:
1、投标人需针对以上技术要求做逐点应答;
2、以上设备数量和技术参数性能仅为基本要求,未列出系统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服务器、安全设备等。

请各投标人自行勘察后提交完整设计方案、优化建议、实施方案及工程量清单。

3、投标人必须承诺:采购人在签订合同前随时有权利要求投标人提供此次投标设备参加复查性测试,如投标人5日内无法提供设备配合测试或测试内容与投标文件应答内容不一致,则判定为虚假应标,取消中标资格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第四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模型分类 接入层 汇聚层 核心层 网络定位 一般不使用 提供接入层和汇聚层设备间的高速连接
25m 220m~ 500m 275m ~550m 5Km 10Km
传输距离
9μm (SMF)
1000BASE-LX (L:Long Wave Length) 采用1270~1355nm光波
1000BASE-CX (C:Coax、2芯平衡型 同轴电缆)
机房
大楼主干网
校园主干网
IEEE 802.3ab(1000BASE-T规范)
IEEE 802.3z( 1000BASE-X系 列规范)

特点

与100BASE-T(快速以太网)兼容 数据链路层(LLC子层与MAC子层)采用IEEE802.2LLC和CSMA/CD (或全双工MAC技术) 物理层采用ANSI NCITS T11标准化了的光纤信道(Fiber Channel)中的8B10B编码方式 长波长1000BASE-LX/LH(L:Long Wavelength),波长:1300nm,单 模或多模光纤接口 短波长1000BASE-SX(S:Short Wavelength),波长:850nm,多 模光纤接口; 同轴1000BASE-Cx(C:Coax),2芯平衡型同轴电缆接口。
4.1 以太网的发展



ITU-T主要关注运营商网络的体系结构,重点是规范如何在不同的传 送网上承载以太网帧。ITU-T内与以太网相关的标准主要由SG13和 SG15研究组负责制订,其中ITU-TSG13工作组主要研究以太网的性 能管理、流量管理和以太网OAM,ITU-TSG15工作组主要负责制订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的标准。 IETF主要研究如何在分组网络(如IP/MPLS)中提供以太网业务。 IETF内与以太网相关的工作组有PWE3和L2VPN工作组。其中, PWE3工作组主要负责制定伪线的框架结构和与业务相关的技术(伪 线:封装和承载不同业务的PDU的隧道),L2VPN工作组负责制订运 营商的L2VPN实施方案。 MEF的工作动态尤其值得关注,它成立于2001年6月,专注于解决城 域以太网技术问题的非盈利性组织,目的是要将以太网技术作为交换 技术和传输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域网建设。它首要的目标是统一光以太 网实现的一致性,并以此影响现有的标准;其次是对其它相关标准组 织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最后也制定一些其它标准组织未制定的标准。

车用以太网通讯技术规范(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车用以太网通讯技术规范(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车用以太网通讯技术规范——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目录1 范围 (1)2 符号和缩写 (1)3 技术要求 (2)车用以太网通讯技术规范——物理层&数据链路层1范围本规范要求适用于高速以太网网络项目。

2符号和缩写2.1以太网通讯图1介绍了需要在以太网ECU中基于所需功能实现的OSI标准中的协议及其位置,本文档重点介绍物理层(OSI第1层)和数据链路的MAC层(OSI第2层)。

MAC图 1 车载以太网协议3技术要求3.1物理层物理端口分为100BASE-T1和100BASE-TX,其用途如表1所示。

3.1.1100BASE-T1物理层通信架构主要由PHY收发器、MDI接口和100BASE-T1信道3部分组成。

100BASE-T1信道包含ECU连接器、线缆和串联连接器。

图2介绍了在100BASE-T1的物理层架构下两个ECU在PHY级别进行通信所需的不同元件。

图 2 通信架构在设计时,必须满足基本要求:链路启动时间应低于100 ms(从正常上电至物理层正常工作时间)。

3.1.1.1信道100BASE-T1信道必须满足以下要求:a)信道总长度(不含支线)不大于15m;b)串联连接器不大于4个。

3.1.1.1.1线缆以太网总线的物理介质必须达到以下技术要求:a)以太网线束可以采用非屏蔽双绞线或者屏蔽双绞线,本标准推荐使用非屏蔽双绞线(UTP);b)非屏蔽双绞线可以有护套或无护套,推荐使用带护套线缆。

如果使用带护套线缆,在局部无线束护套的地方使用螺纹管实现阻抗匹配;c)隔离材料不应使用PVC线缆,应使用PP或者类似材料;d)双绞线物理介质参数具体限值见表2。

3.1.1.1.2连接器本规范中的连接器包含了串联连接器和ECU连接器,为了保证以太网通信,连接器必须满足表3和以下要求:a)接插件连接情况下,线缆未双绞部分长度<30mm;b)直角连接(线与接插件平行,需要直角连接)时,1个信号线需要按照最短的距离连接;c)直线连接(线与接插件垂直,直线连接)时,芯线长度差异<1mm;d)在无线束护套的地方使用的螺纹管需要和阻抗匹配。

以太网10BASE-T、100BASE-T4、1000BASE-T网线设计技术规范

以太网10BASE-T、100BASE-T4、1000BASE-T网线设计技术规范

目录1、目的 42、范围 43、定义及缩略语 44、技术要求84.1 100Ω非屏蔽双绞线94.2 增强型5类非屏蔽双绞线114.3 金属编织铝箔屏蔽双绞线134.4 网络拓展距离145、连接器针脚定义165.1 标准网线165.2 直连网线176、电缆选型186.1 选型原则186.2 选型树187、1000BASE-T网线设计197.1 技术要求197.2 注意事项218、附录22附录A 本规范的用词说明22 附录B IEEE802协议族22 附录C 以太网网族22 附录D 5-4-3法则23 附录E RJ45、RJ48的区别24 附录F 千兆位以太网26 附录G 802.3文档交叉引用27 附录H 802.3部分/子句交叉引用309、修改记录3410、引用标准和参考资料35以太网10BASE-T、100BASE-T4、1000BASE-T网线设计技术规范关键词:以太网UTP STP 综合布线标准网线直连网线水平布线干线布线针脚定义1、目的目前网上产品使用的以太网网线尽管只有标准网线和直连网线两种。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随处可以看到,这些网线的针脚定义不符合标准,所用的线材没有明确技术指标,给研发设计、用户和技术支持人员的维护带来很大的困难。

制定本规范的目的在于将网线的分类、设计、选型规范化,降低成本,提高通用性,提高开发效率,便于维护。

本规范规定的电缆设计技术要求是以太网网线电缆选型、设计的主要准则。

本规范规定了以太网网线的常用线缆、传输技术指标、连接器针脚定义方式、典型应用等技术要求。

自本规范实施之日起,电缆设计工程师进行以太网网线的设计和选型时,必须遵照本规范。

2、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公司所有的产品。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需要进行新型线缆及连接器的选型,必须在电缆方案设计阶段提交电缆设计部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使用。

3、定义及缩略语定义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一种位于有限地理区域的用户宅院内的计算机网络。

网络路由器通用技术规范

网络路由器通用技术规范

网络路由器通用技术规范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网络路由器作为连接不同网络、实现数据传输和共享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着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网络路由器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制定一套通用的技术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一、外观与接口网络路由器的外观应设计简洁、美观,便于安装和使用。

其外壳应采用耐用的材料,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以保证设备在长时间运行时的稳定性。

在接口方面,常见的接口包括以太网接口(RJ45)、USB 接口、无线接口等。

以太网接口应支持 10/100/1000Mbps 自适应速率,以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

USB 接口可用于连接存储设备、打印机等外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

无线接口应支持常见的无线标准,如 80211ac、80211ax 等,并具备足够的信号覆盖范围和传输速率。

二、性能参数1、处理能力路由器的处理能力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应具备足够的CPU 处理能力和内存容量,以应对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并发连接。

一般来说,路由器的 CPU 主频应在 1GHz 以上,内存容量应不低于 256MB。

2、数据转发速率数据转发速率直接影响网络的传输效率。

路由器在不同的网络协议(如 TCP/IP)下,应能够实现高速的数据转发,确保数据包的低延迟和高吞吐量。

对于有线网络,转发速率应不低于 1Gbps;对于无线网络,5GHz 频段的转发速率应不低于 867Mbps。

3、无线信号强度和覆盖范围对于具备无线功能的路由器,其无线信号强度和覆盖范围是用户关注的重点。

在室内环境中,无线信号应能够覆盖常见的房间布局,并且在不同位置保持稳定的连接。

信号强度应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测试和评估,如 dBm 值。

三、功能特性1、网络地址转换(NAT)NAT 功能是路由器实现多设备共享一个公网 IP 地址的关键。

它应能够准确地进行 IP 地址转换,确保内部网络的设备能够正常访问外部网络,同时保障网络安全。

接口规范

接口规范

RS232





RS-232C标准(协议)的全称是EIA-RS-232C标准,其中EIA(Electronic Industry Association)代表美国电子工 业协会,RS(recommeded standard)代表推荐标准,232是标识号,C代表RS232的最新一次修改(1969), 在这之前,有RS232B、RS232A。。它规定连接电缆和机械、电气特性、信号功能及传送过程。例如,目前 在 PC机上的COM1、COM2接口,就是RS-232C接口 。 RS-232-C总线标准设有25条信号线,包括一个主通 道和一个辅助通道。在多数情况下主要使用主通道,对于一般双工通信,仅需几条信号线就可实现,如一 条发送线、一条接收线及一条地线。 RS-232-C标准规定的数据传输速率为每秒50、75、100、150、300、600、1200、2400、4800、9600、 19200波特。 RS-232-C标准规定,驱动器允许有2500pF的电容负载,通信距离将受此电容限制,例如,采用 150pF/m的通信电缆时,最大通信距离为15m;若每米电缆的电容量减小,通信距离可以增加。传输距离 短的另一原因是RS-232属单端信号传送,存在共地噪声和不能抑制共模干扰等问题,因此一般用于20m以 内的通信。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经过使用和发展,目前已经有几种。但都是在RS-232标准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形成 的。所以,以RS-232C为主来讨论。RS-323C标准是美国EIA(电子工业联合会)与BELL等公司一起开发的 1969年公布的通信协议。它适合于数据传输速率在0~20000b/s范围内的通信。这个标准对串行通信接口的 有关问题,如信号线功能、电器特性都作了明确规定。由于通行设备厂商都生产与RS-232C制式兼容的通 信设备,因此,它作为一种标准,目前已在微机通信接口中广泛采用。 在通信速率低于20kb/s时,RS-232C所直接连接的最大物理距离为15m(50英尺)。 由于RS232接口标准出现较早,难免有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1)接口的信号电平值较高,易损坏接口电路的芯片,又因为与TTL电平不兼容故需使用电平转换电 路方能与TTL电路连接。 (2)传输速率较低,在异步传输时,波特率为20Kbps;因此在某些综合程序波特率只能采用19200, 也是这个原因。 (3)接口使用一根信号线和一根信号返回线而构成共地的传输形式,这种共地传输容易产生共模干 扰,所以抗噪声干扰性弱。 (4)传输距离有限,最大传输距离标准值为50英尺,实际上也只能用在10米左右。

以太网的相关标准

以太网的相关标准

10Base5以太网一种以太网标准,该标准用于使用粗同轴电缆、速度为10Mbps的基带局域网络,在总线型网络中,最远传输距离为500米。

网络节点装有收发器,该收发器插在网卡上的15针连接单元接口(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中,并接到电缆上。

也作thick Ethernet,ThickNet,ThickWare。

另见coaxial cable,Ethernet 指的是使用标准的(粗)50Ω基带同轴电缆的10Mbit/s的基带以太网规范。

它是IEEE802.3基带物理层规范的一部分,在每个网段上的距离限制是500m,整个网络最大跨度为2500m,每个网段最多终端数量为100台,每个工作站距离为2.5m的整数倍。

10BASE5的命名原则10代表传输速度为10Mbps,BASE指的是基带传输,5指的是大致的传输距离,10BASE5的最大传输距离不会超过500米。

10base210Base2,也叫做便宜网路或细缆,是一个10-Mbps 基带以太网标准,其使用50 欧姆的细同轴电缆。

10Base2,其被定义在IEEE 802.3a 标准中,每段有185 米的长度限制。

10Base2 基于曼彻斯特信号编码通过细同轴电缆进行传输。

其中的10代表传输速率10Mbps,BASE代表表示基带传输,2表示最大传输距离185米。

1000BASE-T使用非屏蔽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传输的最长距离是100米。

10base2 :细同轴电缆,接头采用工业标准的bnc 连接器组成 t 型插座;使用范围只有200米,每一段内仅能使用30 台计算机,段数最高为 30。

其匹配电阻为50欧。

100base-tx:使用 5 类以上双绞线,网段长度最长可为100m。

100base-fx :使用一对多模或者单模光纤,使用多模光纤的时候,计算机到集线器之间的距离最大可到2km,使用单模光纤时最大可达10km。

1000base-t:使用 5 类以上双绞线,网段长度最长可为100m。

以太网接入技术

以太网接入技术
局域网带宽需求将达到10G~160G,势必要考虑 从交换机到服务器的新的链路标准、多个千兆以太 网链路的汇聚以及办公楼群之间的超高速连接,从 而使10G以太网水到渠成
网络容量增大有可能解决传统以太网服务质量问题
25
总结: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历程
1973 年Metcalfe(梅特卡夫) 博士在施乐实验室发明了 以太网, 并开始进行以太网拓扑的研究工作。
1976 年施乐公司构建基于以太网的局域网络,并连接了超 过100 台PC。
1980 年DEC、Intel 和施乐联手发布10Mbps 以太网标准 提议。
1983 年IEEE 802.3 工作组发布10BASE- 5“粗缆”以太 网标准, 这是最早的以太网标准。
1986 年IEEE 802.3 工作组发布10BASE- 2“细缆”以太 网标准。
IEEE 802.3u标准包括
100Base-T4 100Base-TX 100Base-FX
IEEE 802.3定义了自动协商协议
该协议适用于10/100Mb/s双速以太网卡,速率升级无 需人工干预,自动检测,自行配置完成
18
快速以太网
指标 全双工 电缆对数 电缆类型 最大距离 接口类型
2
概述
40G以太网和100G以太网是由IEEE802.3ba工作小组开发 的以太网标准,支持40Gbit /s和100Gbit/s的以太网帧传 送,同时确立了通过主干网络、铜缆布线、多模光缆和单模 光缆通信的物理层规范。40G以太网/100G以太网标准的 正式开发始于2008年1月,2010年6月正式获得批准。 以太网接入方式是通过一般的网络设备,例如交换机、 集线器等将同一幢楼内的用户连成一个局域网,再与外界光 纤主干网相连。这种接入方式承袭了Internet的连接方式, 构架在天然的数字系统的基础上,与将来三网合一的必然趋 势——IP网络紧密结合,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太网技术 同时也成为理解WLAN、EPON等接入技术的基础。

以太网的标准

以太网的标准
4 接口测试
4.1 业务节点接口 4.1.1 1000BASE-LX/100BASE-FX 接口
1000BASE-LX/100BASE-FX接口的测试方法见YD/T XXXX-2001《高端路由器设备检验方法》。 4.1.2 ATM 接口
ATM 155 520kbit/s电接口、155 520kbit/s光接口、622 080kbit/s光接口的测试方法见YD/T XXXX-2001《高端路由器设备检验方法》。 4.1.3 POS 接口
3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网络结构
1
×× ××××—××××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网络结构见图1 。
管理网
A
核心网 社区服务器
计算机 1




计算机 n




用户驻地网 1

用户驻地网 n
SNI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系统 UNI
图1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网络结构图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系统由局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组成。在面向小区或商业用户的应用中, 局侧设备一般考虑放在小区内,用户侧设备一般位于居民楼内;或者局侧设备位于商业大楼内,而用户 侧设备位于楼层内。而对于其它区域密集型用户的接入,局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的放置根据具体情况而 定。 局侧设备与用户侧设备推荐采用星型拓扑,局侧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拓扑结构可以是星型,也 可以是环型。 局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的技术要求见YD/T 1160-2001。
gbt176262199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4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扰度试验gbt176265199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76266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gbt176268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扰度试验gb9254199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ydt11562001路由器测试规范高端路由器ydt11602001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rfc0791091981网间网协议iprfc0792091981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rfc0826111982以太网地址解析协议arprfc1075111988距离向量组播路由协议dvmrprfc1271111991远程网络监视管理信息库rfc1661071994点到点协议ppprfc2131031997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rfc2236111997网间网组管理协议igmprfc2328041998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v2rfc2362061998与协议无关的组播pimsmrfc2453111998路由信息协议ripv2rfc2865062000拨号用户的远程认证服务radiusrfc2866062000radius计费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网络结构图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系统由局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组成

以太网技术规范

以太网技术规范
3 分类和发展
标准以太网
第 2 页 共 21 页
以太网技术规范
李良庭 1999 年 12 月整理
以太网
开始以太网只有 10Mbps 的吞吐量,使用的是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访问控制方法。这种 早期的 10Mbps 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可以使用粗同轴电缆、细同轴电缆、非 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和光纤等多种传输介质进行连接。并且在 IEEE 802.3 标准中,为 不同的传输介质制定了不同的物理层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 “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 100m),Base 表示“基带”的意 思,Broad 代表“宽带”。
为了能够侦测到 64Bytes 资料框的碰撞,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所支持的距 离更短。Gigabit Ethernet 支持的网络类型,如下表所示:
传输介质 距离
1000Base-CX Copper STP 25m
1000Base-T Copper Cat 5 UTP 100m
· 100BASE-T4:是一种可使用 3、4、5 类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 技术。100Base-T4 使用 4 对双绞线,其中的三对用于在 33MHz 的频率上传输数据,每一 对均工作于半双工模式。第四对用于 CSMA/CD 冲突检测。在传输中使用 8B/6T 编码方式, 信号频率为 25MHz,符合 EIA586 结构化布线标准。它使用与 10BASE-T 相同的 RJ-45 连接器,最大网段长度为 100 米。
1000Base-SX Multi-mode Fiber 500m

以太网和POS技术介绍

以太网和POS技术介绍

以太网和POS技术介绍2.1、以太网技术以太网接口是实现计算机网络互联的最常用接口,以太网接口以其廉价、兼容性好的优势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以太网主要有IEEE802.3标准和 DIX Ethernet V2标准。

两种标准的 MAC帧格式如图1。

两种标准的MAC帧均有6字节长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4字节长的FCS, 2字节长的类型(或长度),MAC 客户数据均是46-1500字节,区别在于802.3帧有LLC(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为了达到比特同步,从MAC子层向下传到物理层时还要在帧的前面插入8个字节,前面7个字节称为前同步码,第8个字节是帧开始定界符,表示其后面的信息就是MAC帧了。

MAC子层还规定了帧间最小间隔为12个字节。

以太网接口主要有10BASE-T、10BASE-F、100BASE-T、10BASE-FX、1000BASE-X、1000BASE-T接口,在跨城市互联中将主要用到GE及以上的接口。

GE物理接口有1000BASE-X(802.3z标准)和1000BASE-T(802.3ab标准)两种。

2、POS技术POS技术实际上就是使用SONET/SDH设备/帧结构来传送IP业务。

它利用SDH 标准的帧结构,同时利用点到点传送的封装技术把IP业务进行封装,然后在光纤或传输系统上进行传输。

POS技术标准的封装协议主要有PPP/HDLC、LAPS和GFP封装协议三种。

2.1、PPP/HDLC协议PPP/HDLC协议是最常用的IP over SDH链路层协议。

它是将IP数据报通过PPP(点对点协议)进行分组,然后使用HDLC(高级链路控制)协议根据RFC1662规范对PPP分组进行定界装帧,最后将其映射到基于字节的SDH虚容器中,再加上相应的开销置入STM-N帧中。

PPP/HDLC帧格式如图2所示。

2.2、LAPS协议LAPS协议是HDLC协议族的一种,它与PPP/HDLC协议有很多相识之处,比如都采用标志字节0x7E进行帧定界,控制域依然是0x03,但 LAPS信息部分已取消了协议字节和填充字节。

以太网标准3

以太网标准3

以太网标准3以太网标准3是指IEEE 802.3标准,它是以太网技术的一种标准化规范。

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使用CSMA/CD协议来控制数据包的传输。

以太网标准3是对以太网技术的一种规范化,它包括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标准,以及一些其他的规范。

首先,以太网标准3规定了以太网的物理层标准。

物理层标准规定了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参数。

在以太网标准3中,常用的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和同轴电缆。

传输速率常见的有10Mbps、100Mbps、1000Mbps等不同的速率。

传输距离则取决于传输介质和传输速率,一般可以达到几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

这些物理层标准的规定,为以太网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支持。

其次,以太网标准3还规定了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标准。

数据链路层标准规定了以太网的帧格式、MAC地址、流控制等内容。

以太网的帧格式包括了前导码、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类型、数据和校验序列等字段。

MAC地址是以太网设备的唯一标识,用于在局域网中唯一标识一个设备。

流控制则是通过CSMA/CD协议来实现,它能够有效地避免数据包的冲突和碰撞,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此外,以太网标准3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规范,比如对网络设备的性能要求、对网络管理的规定等。

这些规范的制定,使得不同厂商生产的以太网设备能够互通互用,保证了以太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总的来说,以太网标准3是对以太网技术的一种标准化规范,它包括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标准,以及一些其他的规范。

这些规范的制定,为以太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保证了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能够互通互用,从而推动了以太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在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标准3也将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新的应用场景。

以太网标准

以太网标准

(3)1000M以太网。
1000M以太网主要用于提高交换机之间及交换机与服务器之间的带宽,其有两个标准:IEEE 802.3z和IEEE 802.3ab。IEEE 802.3z制定的是光纤和短程同轴电缆的全双工链路标准,其信道传输率能达到1000M以上,IEEE 802.3z具有1000Base-SX,1000Base-LX,1000Base-CX三种标准。而IEEE 802.3ab制定的是基于非屏蔽双绞线(UTP)的半双工链路的千兆以太网标准。该标准的目标是在5类非屏蔽双绞线上以1000Mbps的速率来传输100米以上的距离。
网络唤醒的工作原理是先由一个管理软件包发出一个基于Magic Packet标准的唤醒帧,支持网络唤醒的网卡收到唤醒帧后对其进行分析并确定该帧是否包含本网卡的MAC地址。如果包含本网卡的MAC地址,该计算机系统就会自动进入开机状态。
要实现远程唤醒,那么被做为远程唤醒一方的电脑需要符合以下条件才行。
首先,要实现远程唤醒,那么做为远程唤醒一方的电脑中安装的网卡需要支持WOL功能才行,例如最常见的802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139系列网卡都支持这项功能。
其次,不用说,需要你的主板也要支持远程唤醒才行,一般PII级以上的主板都支持这项功能,这点倒不用你担心。此外,以前的主板要支持远程唤醒,其主板上(及网卡上)都有一个专门的3芯插座(PCI 2.1标准),以利用主板电源来给网卡进行远程唤醒时所需的供电。由于现在的主板都已支持PCI 2.2标准,已无需这个专门的3芯插座就能通过PCI插槽向网卡提供+3.3V Standby电源来实现远程唤醒(注:主板是否支持PCI 2.2标准,可通过查看BIOS中的“Power Management Setup”菜单中是否有“Wake on PCI Card”项来确认)。所以大家可见现在的新主板和网卡大都已取消了这个专门的3芯插座。

以太网技术和组网规范

以太网技术和组网规范

以太网模块和功能 以太网层次结构
以太网层次结构主要对应于OSI层次结构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层次结构如图2-5所示。
图2-5 以太网层次结构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 提供一个或多个SAP; 发送时将数据组装成带MAC地址和差错检测的帧,进行同步、定界及透明传输; 接收时拆卸帧,执行MAC地址识别(寻址)和差错检测; 管理链路上的通信,进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 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与传统的OSI中数据链路层也有区别: 局域网链路支持多重访问,支持成组地址和广播; 支持MAC介质访问控制功能; 提供某些网络层的功能,如网络服务访问点SAP、多路复用、流量控制、差错控制。 MAC子层功能: 成帧/拆帧; 实现、维护MAC协议; 位差错检测,寻址等。
传输媒体(也称网络介质):100BASE-T 标准允许包括四个不同的物理层规范,第一个物理层规范支持2对5类UTP或1类STP,第二个物理层规范支持4对3/4/5类UTP,第三个物理层规范支持单模或多模光缆,第四个物理层规范支持2对3/4/5类UTP。100BASE-T根据使用物理层传输媒体的不同类型,分为100BaseTX、100BaseT4、100BaseFX和100BaseT2四种。
按照数据链路层控制来分,有以太网卡、令牌环网卡、ATM网卡等,它们在数据链路控制、寻址、帧结构等方面不同。
以太网采用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控制技术。在OSI七层协议中主要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工作方式。二者之间有标准的接口(例如MII,GMII等)来传递数据和控制。
1
2
3
向高层提供SAP(服务访问点); 建立/释放逻辑连接; 差错控制; 帧序号处理; 提供某些网络层功能等。
LLC子层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缩略语
RX数据接收信号
TX数据发送信号
CM信号
LINK网络连接状态
ACTIVITY网络收发数据状态
2.单RJ45连接规定及电气性能要求
表4
接点编号
接点的分配
配接值
1
RX+
数据接收信号
差分阻抗:100Ω
2
RX-
数据接收信号
差分阻抗:100Ω
3
TX+
数据发送信号
差分阻抗:100Ω
4
CM

5
CM1

6
一般情况LED为绿色,指示网络连接状态,网络连接正常常亮;
4.连接器类型
连接器类型为RJ45。
5.RJ45连接器结构
TX-
数据发送信号
差分阻抗:100Ω
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M2

8
CM3

9
NC
10
NC
11
Shield

12
Shield

13
LED1+
LED1指示灯正极*
14
LED1-
LED1指示灯负极*
15
LED2+
LED2指示灯正极*
16
LED2-
LED2指示灯负极*
*注一般情况LED为橙色,指示网络收发数据状态,收发数据时闪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