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与体会

新课标较2003年版课标,除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水平”“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等项目;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等方面也进行了修改、补充与完善,可以说,新课标让人惊喜的地方有很多,而“课程内容”单独列项就是其中一大亮点。

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主要由“学习任务群”和“学习要求”两部分组成。而2003年版的“课程内容”主要融合在了“课程目标”的表述中,没有单独列项。

新课标在“课程结构”下的“设计依据”中强调本课程需“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主要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18个学习任务群。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以上列举的是必修课程需要完成的7个学习任务群。那么何为“学习任务群”?新版课标修订组组长王宁教授解释:“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这种有人文主题的任务群,是在学校课程总体设计和实施的环境下由学校和教师组织、并有计划地引导完成的。它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J].基础教育课程,2018(1).)也就是说它超越了传统单篇课文或知识逐点解析的教学思维范式,更注重语文学习的整体性与实践性。这18个“学习任务群”可以说几乎涵盖了高中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所需要的听说读写各种语言活动类型,而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也大体覆盖了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每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项目,不仅有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还有关于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和必要的学习资源及其获取路径的建议。新课标强调“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能力,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而通过这种整合后的情境化、结构化的“群”设计,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在语言、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而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每个“学习任务群”下都有相对应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教学提示”项目,这不仅让教学内容变得清晰、具体,而且教师可以

借助“教学提示”引导并调整自己的设计与教学。比如“学习任务群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首先指明“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后列出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如下:(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而到了“学习任务群14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习”时,新课标强调“本任务群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专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从“经典研习”到“专题研习”,学习目标与内容也显然应该有所不同:

(1)选读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代表作品,参阅相关的研究论著,确定专题,进行研讨。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

(2)阅读应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

(3)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阅读古代典籍,注意精选版本。

两相比较,前者主要是精读一些单篇代表性作品,后者是围绕某个主题选读一些体现传统文化精华的代表作品;前者是体会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后者是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前者要求梳理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等,后者强调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很显然后者的要求更高,目标的实现难度也越大。前者是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任务,后者是选修性课程中的任务,不难看出,两个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是有区别的,呈现一种层级性与差异性。前者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后者是为了满足小部分对“传统文化”真正感兴趣、想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提高与深化的学生。从联系的角度看,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逐步延伸与拓展。而在2003年版课标中,完全没有这样层次分明的划分,完全是糅合在一起的,就传统文化方面对应的学习目标或内容就一句话“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样的表述显然不利于教师去准确理解与恰当把握,每个阶段需要什么程度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都十分地不好判断,进而在教学中就会显得颠倒混乱、驳杂无章。

另外,即使是相同的学习内容,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新课标所给予的“教学提示”也不尽相同。前者“教学提示”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