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正弦定理证明如何证明
(经典)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五种最全证明方法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五种证明方法——王彦文 青铜峡一中1.利用三角形的高证明正弦定理 (1)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CD a B ,sin CD b A =。
由此,得sin sin abA B =,同理可得sin sin cbCB=,故有sin sin abAB=sin cC =.从而这个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成立.(2)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过点C 作AB 边上的高,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CBD a ABC ,sin CD b A = 。
由此,得=∠sin sin abAABC ,同理可得=∠sin sin cbCABC故有=∠sin sin abAABCsin cC =.由(1)(2)可知,在∆ABC 中,sin sin abAB=sin cC=成立.从而得到: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即sin sin abAB=sin cC =.2.利用三角形面积证明正弦定理已知△ABC,设BC =a, CA =b,AB =c,作AD⊥BC,垂足为 D.则Rt△ADB中,ABAD B =sin ,∴AD=AB·sinB=csinB. ∴S △ABC =B ac AD a sin 2121=•.同理,可证 S △ABC =A bc C ab sin 21sin 21=.∴ S △ABC =B ac A bc C ab sin 21sin 21sin 21==.∴absinc=bcsinA=acsinB, 在等式两端同除以ABC,可得b B a A c C sin sin sin ==.即CcB b A a sin sin sin ==. 3.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1)△ABC 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AC ,则j 与AB 的夹角为90°-A ,j 与CB的夹角为90°-C .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AB CB AC =+,ab DABCAB CDbaDC BA为了与图中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建立联系,我们在上面向量等式的两边同取与向量j 的数量积运算,得到AB j CB AC j •=+•)( 由分配律可得AB j CB j AC •=•+.B∴|j |AC Co s90°+|j |CB Co s(90°-C )=|j |AB Co s(90°-A ). j∴asinC=csinA.∴Cc A a sin sin =. A 另外,过点C 作与CB 垂直的单位向量j ,则j 与AC 的夹角为90°+C ,j 与AB 的夹角为90°+B ,可得BbC c sin sin =. (此处应强调学生注意两向量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防止误解为j 与AC 的夹角为90°-C ,j 与AB 的夹角为90°-B )∴CcB b A a sin sin sin ==.(2)△ABC 为钝角三角形,不妨设A >90°,过点A 作与AC 垂直的单位向量j ,则j 与AB 的夹角为A -90°,j 与CB 的夹角为90°-C .由ABCB AC =+,得j ·AC+j ·CB=j ·AB,j即a ·Cos(90°-C)=c ·Cos(A -90°),∴asinC=csinA.∴C cA a sin sin =另外,过点C 作与CB 垂直的单位向量j ,则j 与AC 的夹角为90°+C ,j 与AB夹角为90°+B .同理,可得CcB b sin sin =.∴CcB b simA a sin sin == 4.外接圆证明正弦定理在△ABC 中,已知BC=a,AC=b,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为圆心,连结BO 并延长交圆于B′,设BB′=2R.则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以得到 ∠BAB′=90°,∠C =∠B′,∴sin C =sin B′=R c B C 2sin sin ='=.∴R Cc2sin =. ACCBA同理,可得R B b R A a 2sin ,2sin ==.∴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 这就是说,对于任意的三角形,我们得到等式C cB b A a sin sin sin ==. 法一(平面几何):在△ABC 中,已知,,AC b BC a C ==∠及,求c 。
外接圆证明正弦定理
外接圆证明正弦定理引言正弦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描述了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而外接圆则是与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切于一点的圆。
本文将通过证明外接圆与正弦定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正弦定理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弦定理的表述:在一个三角形ABC中,假设∠BAC对应的边长为a,∠ABC对应的边长为b,∠BCA 对应的边长为c。
那么有如下关系成立:a sinA =bsinB=csinC其中,sinA表示∠A对应的正弦值,sinB表示∠B对应的正弦值,sinC表示∠C对应的正弦值。
外接圆定义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外接圆。
在一个三角形ABC中,如果存在一个圆O满足:三角形ABC的三条边分别与该圆相切于点D、E、F,并且点D、E、F都是该圆上的点,则称该圆为三角形ABC的外接圆。
外接圆与正弦定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将通过证明来探讨外接圆与正弦定理之间的关系。
步骤一:构造外接圆首先,我们假设∠BAC对应的边长为a,∠ABC对应的边长为b,∠BCA对应的边长为c。
然后,我们在三角形ABC中构造外接圆O。
步骤二:连接线段我们将连接线段AD、BE和CF,并延长它们与外接圆O相交于点G、H和I。
步骤三:寻找等角关系根据几何知识,我们可以得知∠AGD和∠AHD是同位角,它们是由同一条弦AH所夹的角。
同样地,∠BHE和∠BIF也是同位角。
而同位角互补,则有∠AGD + ∠AHD = 180°以及∠BHE + ∠BIF = 180°。
步骤四:利用等角关系求解根据步骤三中得到的等式,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等式:∠AGD=∠AHD=∠A∠BHE=∠BIF=∠B由于∠AGD和∠AHD都是由弦AH所夹的角,所以根据弦切角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AGD=12∠AOB∠AHD=12∠AOC同样地,根据∠BHE和∠BIF都是由弦BH所夹的角,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BHE=12∠BOC∠BIF=12∠BOA步骤五:利用正弦关系求解根据三角形中的正弦关系,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DG GD′=sin(∠AGD)sin(∠AHD)=sin(12∠AOB)sin(12∠AOC)EH HF =sin(∠BHE)sin(∠BIF)=sin(12∠BOC)sin(12∠BOA)步骤六:推导正弦定理根据步骤五中得到的等式,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以下等式:DG GD′=sin(12∠AOB)sin(12∠AOC)=√(1−cos(∠AOB))(1−cos(∠AOC))EH HF =sin(12∠BOC)sin(12∠BOA)=√(1−cos(∠BOC))(1−cos(∠BOA))根据三角形中的余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cos(∠AOB)=cos(180°−∠AOC)=−cos(∠AOC)cos(∠BOC)=cos(180°−∠BOA)=−cos(∠BOA)代入上述等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DG GD′=√(1+cos(∠AOC))(1−cos(∠AOC))EH HF =√(1+cos(∠BOA))(1−cos(∠BOA))根据外接圆的定义,我们知道△AGD和△BHE都是直角三角形。
正、余弦定理及应用举例
02
余弦定理
定义与性质
定义
余弦定理是三角形中的重要定理,它 描述了三角形三边与其对应角的余弦 值之间的关系。
性质
余弦定理具有对称性,即交换任意两 边及其对应的角,定理仍然成立。此 外,余弦定理还可以用来判断三角形 的形状。
证明方法
证明方法一
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模长的性质来 证明余弦定理。
VS
定理应用举例
总结词
正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求三角形边长、角度等。
详细描述
利用正弦定理,我们可以解决许多三角形问题,例如求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例如,已知三角形的 两边及其夹角,我们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出第三边的长度。此外,正弦定理还可以用于判断三角形的 解的个数和类型,以及解决一些几何作图问题。
正、余弦定理及应用 举例
目录
• 正弦定理 • 余弦定理 •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 • 正、余弦定理的扩展与推广 • 正、余弦定理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01
正弦定理
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正弦定理是三角形中一个基本的定理 ,它描述了三角形边长和对应角的正 弦值之间的关系。
详细描述
正弦定理是指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 一边与其对应的角的正弦值的比等于 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也等于其他两 边与它们的对应角的正弦值的比。
证明方法二
通过作高线,将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 ,再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余弦定理。
定理应用举例
应用一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
应用二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例如,如果一个三角形中存在两个角相等,则 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应用三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工程设计等。例如,在测量中,可以 利用余弦定理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正弦定理的19种证明
正弦定理的19种证明一、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一个数学定理,说明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与临边之间的关系,为了方便研究,其通常使用三大正弦的另外三个隐函数的缩写形式的等式形式表示,即:sin A/a = sin B/b = sin C/c二、正弦定理的19种证明1、积分技巧。
积分是比较常见的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它涉及解决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内角A和B之间关系的非线性微分方程,以及三元正弦定理的性质,例如通过解决变量θ的积分,以获得正弦定理的证明。
2、几何图形对比。
通过对比几何形状来证明正弦定理,即A与C有同样的形状,C与B也有相同的形状。
显然,相应两个角度之间的正弦值不变,因此就有了正弦定理。
3、证明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正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三条边有特定的关系,具体来说,通过三条边之间的一个三角几何关系,基于一对对比几何象限将三条边映射到三个内角,然后进一步推出正弦定理。
4、斜率技巧。
斜率技巧也是证明正弦定理的常用手段。
可以把三个内角中的两个角的Wrangel公式(斜率相等为例)结合起来,然后将此结果用三角函数表示出来,并用它们三个内角之间的正弦值对比实现等式证明。
5、角平分线公式。
角平分线公式也是常用的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即证明一个给定的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两个内角的和,并用此结论建立正弦和余弦的三角函数,由此将正弦定理证明出来。
6、椭圆公式。
椭圆公式也是证明正弦定理的手段之一。
它依赖于椭圆的对称性,将椭圆抽象为三角形的形式,从而推进正弦定理的证明。
7、按照等式技术。
这种证明方法最常见,首先用角平分线技术证明一个给定的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两个内角的和,然后将结论进行三角函数表示,建立正弦和余弦的三角函数,最后用斜率技术将等式推进,从而证明正弦定理的真实性。
8、解三角形的相交技巧。
使用相交技巧作为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首先从三角形的基本定义出发,将三角形中所有的点都定义一次,三角形中角A、B、C所在直线两边各定义一次,最后证明三角形中角A、B、C所在直线相交,并用此结论来证明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总结和应用
§4.7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应用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主要考查有关定理的应用、三角恒等变换的能力、运算能力及转化的数学思想.解三角形常常作为解题工具用于立体几何中的计算或证明,或与三角函数联系在一起求距离、高度以及角度等问题,且多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1.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2)正弦定理的其他形式:①a=2R sin A,b=,c=;②sin A=a2R,sin B=,sin C=;③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2=,b2=,c2=.若令C=90°,则c2=,即为勾股定理.(2)余弦定理的变形:cos A=,cos B=,cos C=.若C为锐角,则cos C>0,即a2+b2______c2;若C为钝角,则cos C<0,即a2+b2______c2.故由a2+b2与c2值的大小比较,可以判断C为锐角、钝角或直角.(3)正、余弦定理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实现边角____________,余弦定理亦可以写成sin2A=sin2B+sin2C-2sin B sin C cos A,类似地,sin2B=____________;sin2C=__________________.注意式中隐含条件A+B +C=π.3.解斜三角形的类型(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用____________定理.只有一解.(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用____________定理,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如A为锐角A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a=b sin A b sin A<a<b a≥b a>b解的个数①②③④(3)已知三边,用____________定理.有解时,只有一解.(4)已知两边及夹角,用____________定理,必有一解.4.三角形中的常用公式或变式(1)三角形面积公式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R,r分别为三角形外接圆、内切圆半径.(2)A+B+C=π,则A=__________,A2=__________,从而sin A=____________,cos A=____________,tan A=____________;sinA2=__________,cosA2=__________,tanA2=________.tan A+tan B+tan C=__________.(3)若三角形三边a,b,c成等差数列,则2b=____________⇔2sin B=____________⇔2sinB2=cosA-C2⇔2cosA+C2=cosA-C2⇔tanA2tanC2=13.【自查自纠】1.(1)asin A=bsin B=csin C=2R(2)①2R sin B2R sin C②b2Rc2R③sin A ∶sin B ∶sin C2.(1)b 2+c 2-2bc cos A c 2+a 2-2ca cos B a 2+b 2-2ab cos C a 2+b 2(2)b 2+c 2-a 22bc c 2+a 2-b 22ca a 2+b 2-c 22ab > <(3)互化 sin 2C +sin 2A -2sin C sin A cos B sin 2A +sin 2B -2sin A sin B cos C3.(1)正弦 (2)正弦 一解、两解或无解 ①一解 ②二解 ③一解 ④一解(3)余弦 (4)余弦 4.(1)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abc 4R 12(a +b+c )r(2)π-(B +C ) π2-B +C 2sin(B +C ) -cos(B +C )-tan(B +C ) cos B +C 2 sin B +C21tanB +C 2tan A tan B tan C (3)a +c sin A +sin C在△ABC 中,A >B 是sin A >sin B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因为在同一三角形中,角大则边大,边大则正弦大,反之也成立,故是充要条件.故选C .在△ABC 中,已知b =6,c =10,B =30°,则解此三角形的结果有( )A .无解B .一解C .两解D .一解或两解解:由正弦定理知sin C =c ·sin B b =56,又由c >b >c sin B知,C 有两解.也可依已知条件,画出△ABC ,由图知有两解.故选C .(2013·陕西)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b cos C +c cos B =a sin A, 则△ABC 的形状为(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确定解:由已知和正弦定理可得sin B cos C +sin C cos B =sin A ·sin A ,即sin(B +C )=sin A sin A ,亦即sin A =sin A sin A .因为0<A <π,所以sin A =1,所以A =π2.所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故选B .(2012·陕西)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2,B =π6,c =23,则b =________.解:由余弦定理知b 2=a 2+c 2-2ac cos B =22+()232-2×2×23×cos π6=4,b =2.故填2.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2,b =2,sin B +cos B =2,则角A 的大小为________.解:∵sin B +cos B =2,∴2sin ⎝⎛⎭⎫B +π4=2,即sin ⎝⎛⎭⎫B +π4=1. 又∵B ∈(0,π),∴B +π4=π2,B =π4.根据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可得sin A =a sin B b =12.∵a <b ,∴A <B .∴A =π6.故填π6.类型一 正弦定理的应用△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C =90°,a +c =2b ,求C .解:由a +c =2b 及正弦定理可得sin A +sin C =2sin B .又由于A -C =90°,B =180°-(A +C ),故cos C +sin C =sin A +sin C =2sin(A +C )=2sin(90°+2C )=2sin2(45°+C ).∴2sin(45°+C )=22sin(45°+C )cos(45°+C ), 即cos(45°+C )=12.又∵0°<C <90°,∴45°+C =60°,C =15°. 【评析】利用正弦定理将边边关系转化为角角关系,这是解此题的关键.(2012·江西)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π4,b sin ⎝⎛⎭⎫π4+C -c sin ⎝⎛⎭⎫π4+B =a . (1)求证:B -C =π2;(2)若a =2,求△ABC 的面积.解:(1)证明:对b sin ⎝⎛⎭⎫π4+C -c sin ⎝⎛⎭⎫π4+B =a 应用正弦定理得sin B sin ⎝⎛⎭⎫π4+C -sin C sin ⎝⎛⎭⎫π4+B =sin A , 即sin B ⎝⎛⎭⎫22sin C +22cos C -sin C ⎝⎛⎭⎫22sin B +22cos B =22,整理得sin B cos C -sin C cos B =1,即sin ()B -C =1.由于B ,C ∈⎝⎛⎭⎫0,3π4,∴B -C =π2. (2)∵B +C =π-A =3π4,又由(1)知B -C =π2,∴B =5π8,C =π8.∵a =2,A =π4,∴由正弦定理知b =a sin B sin A =2sin5π8,c =a sin C sin A =2sin π8. ∴S △ABC =12bc sin A =12×2sin 5π8×2sin π8×22=2sin 5π8sin π8=2cos π8sin π8=22sin π4=12.类型二 余弦定理的应用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os B cos C =-b2a +c.(1)求B 的大小;(2)若b =13,a +c =4,求△ABC 的面积. 解:(1)由余弦定理知,cos B =a 2+c 2-b 22ac ,cos C=a 2+b 2-c 22ab ,将上式代入cos B cos C =-b 2a +c得a 2+c 2-b 22ac ·2ab a 2+b 2-c 2=-b2a +c , 整理得a 2+c 2-b 2=-ac . ∴cos B =a 2+c 2-b 22ac =-ac 2ac =-12.∵B 为三角形的内角,∴B =23π.(2)将b =13,a +c =4,B =23π代入b 2=a 2+c 2-2ac cos B ,得13=42-2ac -2ac cos 23π,解得ac =3.∴S △ABC =12ac sin B =334.【评析】①根据所给等式的结构特点利用余弦定理将角化边进行变形是迅速解答本题的关键.②熟练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运用.若△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a ,b ,c 满足(a +b )2-c 2=4,且C =60°,则ab 的值为( )A.43 B .8-4 3 C .1 D.23解: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a 2+b 2-ab ,代入(a +b )2-c 2=4中得(a +b )2-(a 2+b 2-ab )=4,即3ab =4,∴ab =43.故选A .类型三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2013·全国新课标Ⅱ)△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b cos C +c sin B .(1)求B ;(2)若b =2,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解:(1)由已知及正弦定理得sin A =sin B cos C +sin C sin B .①又A =π-(B +C ),故sin A =sin(B +C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② 由①,②和C ∈(0,π)得sin B =cos B . 又B ∈(0,π),所以B =π4.(2)△ABC 的面积S =12ac sin B =24ac .由已知及余弦定理得4=a 2+c 2-2ac cos π4.又a 2+c 2≥2ac ,故ac ≤42-2,当且仅当a =c 时,等号成立. 因此△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2+1.【评析】(1)化边为角与和角或差角公式的正向或反向多次联用是常用的技巧;(2)已知边及其对角求三角形面积最值是高考中考过多次的问题,既可用三角函数求最值,也可以用余弦定理化边后用不等式求最值.(2013·山东)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a +c =6,b =2,cos B=79. (1)求a ,c 的值; (2)求sin(A -B )的值.解:(1)由余弦定理b 2=a 2+c 2-2ac cos B ,得b 2=(a +c )2-2ac (1+cos B ),又a +c =6,b =2, cos B =79,所以ac =9,解得a =3,c =3.(2)在△ABC 中,sin B =1-cos 2B =429,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a sin B b =223.因为a =c ,所以A 为锐角, 所以cos A =1-sin 2A =13.因此sin(A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10227.类型四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在三角形ABC 中,若tan A ∶tan B =a 2∶b 2,试判断三角形ABC 的形状.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a 2b 2=sin 2Asin 2B ,所以tan A tan B =sin 2A sin 2B,所以sin A cos B cos A sin B =sin 2A sin 2B ,即sin2A =sin2B .所以2A =2B ,或2A +2B =π,因此A =B 或A +B =π2,从而△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解法二:由正弦定理,得a 2b 2=sin 2A sin 2B ,所以tan Atan B =sin 2A sin 2B ,所以cos B cos A =sin Asin B ,再由正、余弦定理,得a 2+c 2-b 22acb 2+c 2-a22bc=a b ,化简得(a 2-b 2)(c 2-a 2-b 2)=0,即a 2=b 2或c 2=a 2+b 2.从而△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评析】由已知条件,可先将切化弦,再结合正弦定理,将该恒等式的边都化为角,然后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找出角之间的关系;或将角都化成边,然后进行代数恒等变形,可一题多解,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熟练掌握.(2012·上海)在△ABC 中,若sin 2A +sin 2B <sin 2C ,则△ABC 的形状是(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解:在△ABC 中,∵sin 2A +sin 2B <sin 2C ,∴由正弦定理知a 2+b 2<c 2.∴cos C =a 2+b 2-c 22ab <0,即∠C 为钝角,△ABC 为钝角三角形.故选C .类型五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某港口O 要将一件重要物品用小艇送到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在小艇出发时,轮船位于港口O 北偏西30°且与该港口相距20 n mile 的A 处,并以30 n mile/h 的航行速度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假设该小艇沿直线方向以v n mile/h 的航行速度匀速行驶,经过t h 与轮船相遇.(1)若希望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则小艇航行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2)假设小艇的最高航行速度只能达到30 n mile/h ,试设计航行方案(即确定航行方向和航行速度的大小),使得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并说明理由.解法一:(1)设相遇时小艇航行的距离为S n mile ,则S =900t 2+400-2·30t ·20·cos (90°-30°) =900t 2-600t +400=900⎝⎛⎭⎫t -132+300, 故当t =13时,S min =103,此时v =10313=30 3.即小艇以30 3 n mile/h 的速度航行,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2)设小艇与轮船在B 处相遇,则v 2t 2=400+900t 2-2·20·30t ·cos(90°-30°), 故v 2=900-600t +400t2.∵0<v ≤30,∴900-600t +400t 2≤900,即2t 2-3t ≤0,解得t ≥23.又t =23时,v =30.故v =30时,t 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等于23.此时,在△OAB 中,有OA =OB =AB =20,故可设计航行方案如下:航行方向为北偏东30°,航行速度为30 n mile/h ,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解法二:(1)若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又轮船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则小艇航行方向为正北方向.设小艇与轮船在C 处相遇.在Rt △OAC 中,OC =20cos30°=103,AC =20sin30°=10.又AC =30t ,OC =vt ,此时,轮船航行时间t =1030=13,v =10313=30 3.即小艇以30 3 n mile/h 的速度航行,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2)假设v =30时,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在D 处相遇,此时AD =DO =30t .又∠OAD =60°,所以AD =DO =OA =20,解得t =23. 据此可设计航行方案如下:航行方向为北偏东30°,航行速度的大小为30 n mile/h.这样,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证明如下:如图,由(1)得OC =103,AC =10,故OC >AC ,且对于线段AC 上任意点P ,有OP ≥OC >AC .而小艇的最高航行速度只能达到30 n mile/h ,故小艇与轮船不可能在A ,C 之间(包含C )的任意位置相遇.设∠COD =θ(0°<θ<90°),则在Rt △COD 中, CD =103tan θ,OD =103cos θ.由于从出发到相遇,轮船与小艇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t =10+103tan θ30和t =103v cos θ,所以10+103tan θ30=103v cos θ. 由此可得,v =153sin (θ+30°).又v ≤30,故sin(θ+30°)≥32,从而,30°≤θ<90°. 由于θ=30°时,tan θ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33. 于是,当θ=30°时,t =10+103tan θ30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23.【评析】①这是一道有关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纯数学问题,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找出三角形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②解三角形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在物理学中,有关向量的计算也要用到解三角形的方法.近年的高考中我们发现以解三角形为背景的应用题开始成为热点问题之一.③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应用问题,解决的关键都是充分理解题意,将问题中的语言叙述弄明白,画出帮助分析问题的草图,再将其归结为属于哪类可解的三角形.④本题用几何方法求解也较简便.(2012·武汉5月模拟)如图,渔船甲位于岛屿A 的南偏西60°方向的B 处,且与岛屿A 相距12海里,渔船乙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从岛屿A 出发沿正北方向航行,若渔船甲同时从B 处出发沿北偏东α的方向追赶渔船乙,刚好用2小时追上.(1)求渔船甲的速度; (2)求sin α的值.解:(1)依题意,∠BAC =120°,AB =12,AC =10×2=20,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知BC 2=AB 2+AC 2-2AB ·AC ·cos ∠BAC =122+202-2×12×20×cos120°=784,BC =28.所以渔船甲的速度为v =282=14(海里/小时).(2)在△ABC 中,AB =12,∠BAC =120°,BC =28,∠BCA =α,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α=BC sin ∠BAC ,即12sin α=28sin120°,从而sin α=12sin120°28=3314.1.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要注意解的情况,谨防漏解.2.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一般将已知条件中的边角关系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转化为角角关系(注意应用A +B +C =π这个结论)或边边关系,再用三角变换或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如因式分解、配方等)求解,注意等式两边的公因式不要约掉,要移项提取公因式,否则有可能漏掉一种形状.3.要熟记一些常见结论,如三内角成等差数列,则必有一角为60°;若三内角的正弦值成等差数列,则三边也成等差数列;内角和定理与诱导公式结合产生的结论:sin A =sin(B +C ),cos A =-cos(B +C ),sinA2=cosB +C2,sin2A =-sin2(B +C ),cos2A =cos2(B +C )等.4.应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模型;(3)求解:利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得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5.正、余弦定理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两个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如面积、外接圆、内切圆半径和面积等)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有关等式的重要依据.主要方法有:化角法,化边法,面积法,运用初等几何法.注意体会其中蕴涵的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
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完整版)
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三级记向量i,使i垂直于a于,△ab三边ab,b,接着得到正弦定理其他步骤在锐角△ab中,证明asina=bsinb=sin=2r:任意三角形ab,4过三角形ab的顶点a作b边上的高,垂足为d.当d落在边b上时,向量ab与向量ad的夹角为90°-b,向量a与向量ad的夹角为90°-,由于向量ab、向量a在向量ad方向上的射影相等,有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可知向量ab*向量ad=向量a*向量ad即向量ab的绝对值*向量ad的绝对值*os=向量的a绝对值*向量ad的绝对值*os所以sinb=bsin即bsinb=sin当d落在b的延长线上时,同样可以证得第五篇:用正弦定理证明三重向量积用正弦定理证明三重向量积作者:光信1002班李立内容: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转化,最后用正弦定理来证明三重向量积的公式——?a?b。
首先,根据叉乘的定义,a、b、a?b可以构成一个右手系,而且对公式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在公式中,a与b是等价的,所以我们不妨把a、b、a?b放在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让a与b处于ox面上,a?b与z轴同向。
如草图所示:其中,向量可以沿着z轴方向与平行于ox平面的方向分解,即:?z?x将式子带入三重向量积的公式中,发现,化简得:(a?b)?xab这两个式子等价现在我们考虑?刚好被a与b反向夹住的情况,其他的角度情况以此类推。
由图易得,?与a、b共面,a与b不共线,不妨设??xa?b,a,x?,b,x?,所以:在三角形中使用正弦定理,得a?b)?sin?sin??b,x?又因为a?b)??absina,b所以,解得k=ab,于是解得:x= bxosb,xaxosa,x?b?x a?x由图示和假定的条件,?在a和b方向上的投影皆为负值,所以x,都取负值,所以,(a?b)?xab其他的相对角度关系,以此类推,也能得到相同的答案,所以:?a?b,命题得证。
高中数学第二章解三角形2.1.1正弦定理课件北师大版必修5
中,
sin
=
sin
=
.
sin
【做一做1】
在△ABC 中,若 3a=2bsin A,则角 B 等于
.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及正弦定理可知 3sin A=2sin Bsin A⇔
3
π
2π
3=2sin B⇔sin B= 2 ,所以角 B 为3 或 3 .
π
2π
答案:3 或 3
知识拓展1.正弦定理的证明
Bcos A,又 sin B≠0,则 sin A= 3cos A,即 tan A= 3,又△ABC 为锐角三
π
角形,所以 A= .
3
答案:(1)7∶5∶3 (2)A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二
探究四
思维辨析
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例2】 在△ABC中,
(1)若A=45°,B=30°,a=2,求b,c与C.
(2)若B=30°,b=5, c=5 3 ,求A,C与a.
分析:先根据三角形中解的个数的判断方法得出解的情况,再求
出各元素的值.
解:(1)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C=180°-(A+B)=180°-(45°+30°)=105°.
sin
由正弦定理得,b=
sin
1
=
sin 105°=sin(60°+45°)=
(5)在△ABC中,若 cos = 1 + cos2 ,则△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
角三角形. (
)
答案:(1)
(2)
(3)× (4)× (5)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一
探究三
探究四
思维辨析
正弦定理连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正弦定理连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向读者说明本文将围绕正弦定理展开讨论,并阐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以下是对概述部分内容的一个示例:概述正弦定理是三角学中一条重要的几何定理,它在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数学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正弦定理的定义和原理,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推导和证明正弦定理。
通过对正弦定理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几何关系。
本文结构清晰,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概述正弦定理的背景和相关概念,为读者建立一个基本的学习框架。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正弦定理的定义和原理,探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测量不可达角度和距离的方法,或者计算航海中的航向问题等。
同时,我们还将通过推导和证明来解释为什么正弦定理成立,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定理的内涵。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正弦定理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其在三角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正弦定理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对于数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本文也将为他们提供一个抛砖引玉的平台,帮助他们探索更深入的数学领域。
让我们一起进入正弦定理的奇妙世界吧!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多个小节,具体安排如下:引言部分:- 1.1 概述:介绍正弦定理是什么以及它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
- 1.2 文章结构:给出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的内容概要。
- 1.3 目的:阐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 2.1 正弦定理的定义和原理:详细解释正弦定理的定义,介绍其背后的原理,包括三角形中的相似关系和比例关系。
- 2.2 正弦定理的应用场景:列举并详细描述正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场景,如测量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角度等。
(经典)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点总结及最全证明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点总结及证明方法1.掌握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胸怀问题.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丈量和几何计算相关的实质问题.主要考察相关定理的应用、三角恒等变换的能力、运算能力及转变的数学思想.解三角形经常作为解题工具用于立体几何中的计算或证明,或与三角函数联系在一同求距离、高度以及角度等问题,且多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1. 正弦定理(1)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 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即 .其 中 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2) 正弦定理的其余形式:, c① a = R A , b =2 sin=;a②sin A =2R , sin B =,sin C = ;③a ∶b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余弦定理——王彦文 青铜峡一中(1)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余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 2=,b 2=,c 2=.,即为勾若令 C =°,则 c 2=90股定理.(2) 余 弦 定 理 的 变 形 : cosA= , cosB = ,cosC = .若 C 为锐角,则 cosC>0,即 a 2+ b 2 ______c 2;若 C 为钝角,则 cosC<0,即 a 2+b 2______c 2. 故由 a 2 +b 2 与 c 2 值的大小比较,能够判断 C 为锐角、钝角或直角.(3) 正、余弦定理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实现边角____________,余弦定理亦能够写成 sin 2A= sin 2B + sin 2C - 2sin Bsin CcosA ,近似地,sin 2B = ____________ ; sin 2C =__________________.注意式中隐含条件 A + B +C =π.3. 解斜三角形的种类(1) 已知三角形的随意两个角与一边,用____________定理.只有一解.(2) 已知三角形的随意两边与此中一边的对 角 , 用 ____________ 定 理 , 可 能 有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 ABC 中,已知 a , b 和 A 时,解的状况如表:A 为钝角A 为锐角或直角图 形关 a = b A aa ≥b a b 系 b A sin <b> 式 sin <解 的 ① ② ③ ④ 个 数(3) 已知三边,用 ____________定理.有1解时,只有一解.(4) 已知两边及夹角,用 ____________定理,必有一解.4. 三角形中的常用公式或变式(1) 三角形面积公式 S △=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此中 R ,r 分别为三角形外接圆、内切圆半径.,(2) A + B + C =π,则 A =__________A= __________ , 从 而sin A =2____________,cosA = ____________ , tan A =____________;A Asin 2= __________, cos 2=__________,Atan 2 = ________.tan A + tan B + tan C =__________.(3) 若三角形三边 a ,b ,c 成等差数列,则b =____________? 2sin B =____________?2B A -C A + C A - C A2sin 2= cos2 ? 2cos 2 = cos 2 ? tan 2C 1tan 2=3.【自查自纠】. a bc R1(1)sin A = sin B =sin C = 2R BRC ② bc(2) ①2 si2 siRR2 2③ s in A ∶sin B ∶sin C2. (1) b 2+c 2-2bccosA c 2+a 2- 2cacosB a 2 +b 2-2abcosC a 2+ b 2b 2 +c 2-a 2c 2+a 2-b 2a 2 +b 2-c 2>(2)2ca2ab2bc<(3) 互化sin 2C +sin 2A -2sin Csin AcosBsin 2A + sin 2B -2sin Asin BcosC3.(1) 正弦 (2) 正弦 一解、两解或无解①一解 ②二解 ③一解 ④一解 (3) 余弦 (4) 余弦.11 1 abc(1) ab sin C bc s inA ac s in B2 22R412( a +b +c) rπ B +C(2) π- ( B + C)2 - 2sin( B +C-cos( B +C) )- tan( B + C cos B +CsinB + C) 2 21 B +Ctan 2A B C (3)a + csin A + sin C tan tan tan2在△ABC中, A B 是A B 的()>sin >sinA.充足不用要条件B.必需不充足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足也不用要条件解:因为在同一三角形中,角大则边大,边大则正弦大,反之也成立,故是充要条件.故选 C.在△ABC中,已知 b=, c=,B=°,则61030解此三角形的结果有 ()A.无解B.一解C.两解D.一解或两解解:由正弦定理知 sin C=c·sin B5b=6,又由c>b>csin B知, C有两解.也可依已知条件,画出△ ABC,由图知有两解.应选 C.( 2013·陕西 ) 设△ ABC的内角 A, B, C所对的边分别为 a, b, c,若b cos C+ c cos B=a sin A,则△ ABC的形状为()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确立C+解:由已知和正弦定理可得BC B =A· A ,即sin cos=sin sin sin sin( B +C cos A)sinA A,亦即sinA=A因为Aπ,sin sin sin.0< <π所以 sin A=1,所以 A= 2.所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应选.B( 2012·陕西 ) 在△ ABC中,角 A,B,C 所对的π边分别为 a,b,c. 若 a=2,B=6,c=23,则 b=________.解:由余弦定理知b2=a2+c2- 2accosB=π222 +( 23)-2×2×2 3×cos 6= 4, b= 2.在△ABC中,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 a= 2,b=2,sin B+cosB= 2,则角 A 的大小为 ________.解:∵ sin B+ cosB=2,ππ∴2sin B+4= 2,即 sin B+4=1.πππ又∵ B∈(0 ,π ) ,∴ B+4=2, B=4 .a b依据正弦定理sin A=sin B,可得sin A=asin B1=.b2ππ∵a<b,∴ A<B. ∴ A=6 . 故填6 .种类一正弦定理的应用△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A- C=90°, a+ c= 2b,求 C.解:由 a+c= b 及正弦定理可得sinA2+s in C= 2sin B.又因为 A- C=90°, B=180°- ( A+ C) ,故 cosC+ sin C= sin A+sin C= 2sin( A+ C) =2sin(90 °+ 2C) = 2sin2(45 °+ C) .∴2 sin(45° +C=2 2 sin(45° +)C)cos(45 °+ C) ,41即 cos(45 °+ C) =2.又∵ 0°< C<90°,∴ 45°+ C=60°,C =15°.【评析】利用正弦定理将边边关系转变为角角关系,这是解本题的重点.( 2012·江西 ) 在△ ABC中,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a, b,c已知 A=π,bsinπ+C -.44c sinπ+B =a4.π(1)求证: B-C=2;(2)若 a= 2,求△ ABC的面积.解:(1)证明:对bπ+C-sin4csin π+ B= a应用正弦定理得4B π+ C -sinCπ+B =sinA,sin sin4sin422即sin B2 sin C+2 cosC-sinC222,整理得 B C2 sin B+2 cosB =2sin cos -s in CcosB= 1,即 sin ( B-C)=1.3ππ因为 B,C∈ 0,4,∴ B-C=2 .3π,又由 (1)知 B-C(2) ∵ B+ C=π- A=4π=2,5ππ∴B=8,C=8.∵a=2,A=πb=,∴由正弦定理知4a Bπa Cπsin5sinsin A= 2sin8,c=sin A=2sin 8 .115ππ∴S△ABC=2bcsin A=2×2sin8×2sin 8×225ππππ2= 2sin8 sin 8= 2cos8 sin8=2π 1sin 4=2.种类二 余弦定理的应用1 3 3∴S △ABC =2acsin B = 4 .【评析】①依据所给等式的构造特色利用余弦定理将角化边进行变形是快速解答本题的 重点.②娴熟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同时还 要注意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运 用.在△ 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 A ,B ,C 的对边,cosBb且cosC =- 2a +c .(1) 求 B 的大小;(2) 若 b = 13,a +c =4,求△ ABC 的面积.a 2+ c 2-b 2, 解:(1) 由余弦定理知, cosB =ac2cosC = a 2+b 2- c 2cosB b 2ab ,将上式代入cos C =- a +c2 得a 2 +c 2-b 2 abb2=- a +c , ac·a 2+b 2-c22整理得 a 2+c 2- b 2=- ac.a 2+c 2-b 2 -ac 1 ∴cosB = ac = ac =- .22 22∵B 为三角形的内角,∴ B = 3π.(2) 将 b = 13,a +c =4,B =23π 代入 b 2=a 2+ c 2-2accosB ,得 13=42- 2ac -2accos 2 3π,解得 ac =3.若△ ABC 的内角 A ,B ,C 所对的边 a ,b ,c 知足( a +b) 2- c 2=4,且 C =60°,则 ab 的值为 ( )4A. 3B .8-4 3C . 12D.3解:由余弦定理得 c 2= a 2 +b 2-2abcosC =a 2+b 2-ab ,代入 ( a + b) 2- c 2 =4 中得 ( a + b) 24- ( a 2+b 2-ab) = 4,即 3ab = 4,∴ ab =3. 应选A.6种类三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以用余弦定理化边后用不等式求最值.( 2013·全国新课标Ⅱ ) △ ABC的内角A、B、 C的对边分别为 a,b,c,已知 a=bcosC+ csin B.(1)求 B;(2)若 b=2,求△ ABC面积的最大值.解: (1) 由已知及正弦定理得 sin A=sin BcosC+ sin Csin B. ①又 A=π- ( B+ C) ,故sin A = sin( B + C) = sin BcosC +cosBsin C. ②由①,②和 C∈(0 ,π ) 得 sin B= cosB.π又 B∈(0 ,π ) ,所以 B=4 .12(2) △ ABC的面积 S=2acsin B=4 ac.由已知及余弦定理得 4 = a2+ c2-π2accos 4 .又 a2+ c2≥2ac,故 ac≤4,2- 2当且仅当 a=c 时,等号成立.所以△ ABC面积的最大值为2+1.【评析】(1) 化边为角与和角或差角公式的正向或反向多次联用是常用的技巧; (2) 已知边及其对角求三角形面积最值是高考取考过多次的问题,既可用三角函数求最值,也可( 2013·山东 ) 设△ ABC的内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 a+ c= 6, b= 2, cosB7=9.(1)求 a,c 的值;(2)求 sin( A- B) 的值.解: (1) 由余弦定理 b2=a2+ c2-2accosB,得 b2=( a+c) 2-2ac(1 +cosB) ,又 a+ c =6,b=2,7cosB=9,所以 ac=9,解得 a=3,c=3.242(2) 在△ ABC中, sin B= 1-cos B=9 ,asin B 22由正弦定理得 sin A=b= 3 .因为 a=c,所以 A 为锐角,21所以 cosA=1-sin A=3.所以 sin( A-B) =sin AcosB- cosAsin B=10 227.种类四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后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找出角之间的 关系;或将角都化成边,而后进行代数恒等变 形,可一题多解,多角度思虑问题,进而达到 对知识的娴熟掌握.在三角形 ABC 中,若 tan A ∶tan B =a 2∶b 2,试判断三角形 ABC 的形状.a 2 sin 2A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 b 2=sin 2B , tan A sin 2 A所以 tan B =sin 2 B ,A Bsin 2AA = Bsin cos2 ,即sin2所以cosAsin B =sinB sin2 . 所以 A = B ,或2 A +B =π,所以 A =B2 22π或 A + B = 2 ,进而△ 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a2sin 2A解法二:由正弦定理,得 b 2= sin 2B ,所以tan A sin 2A cosB sin Atan B =sin 2B,所以 cosA = sin B,再由正、余弦a 2+ c 2 -b 2aca a 2- b2c 2-定理,得 2 22 2 )( b + c -a = b ,化简得 (2bca 2-b 2 )= ,即 a 2= b 2 或c 2= a 2 +b 2. 进而△ 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评析】由已知条件,可先将切化弦,再联合正弦定理,将该恒等式的边都化为角,然( 2012·上海 ) 在 △ABC 中 , 若 sin 2A +sin 2B 2C ,则△ ABC 的形状是 ( )<sin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可以确立解:在△ ABC 中,∵ sin 2A +sin 2 B<sin 2C ,∴由正弦定理知 a 2 +b 2<c 2. ∴cos C = a 2+b 2-c 22ab<0,即∠ C 为钝角,△ ABC 为钝角三角形. 应选 C.种类五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某港口 O 要将一件重要物件用小艇送到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在小艇出发时,轮船位于港口 O北偏西 30°且与该港口相距20 n mile的A 处,并以 30 n mile/h的航行速度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假定该小艇沿直线方向以v n mile/h 的航行速度匀速行驶,经过 t h 与轮船相遇.(1)若希望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则小艇航行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2)假定小艇的最高航行速度只好达到 30 n mile/h ,试设计航行方案 ( 即确立航行方向和航行速度的大小 ) ,使得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并说明原因.解法一:(1) 设相遇时小艇航行的距离为 S n mile ,则S=900t 2+400-2·30t ·20·cos(90°- 30°)=t2-t +400=900600900 t -123+300,1103故当 t =3时,S min=103,此时 v=1=3 303.即小艇以 30 3 n mile/h的速度航行,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2)设小艇与轮船在 B 处相遇,则v2 t 2=400+t 2-900 2·20·30t ·cos(90 °- 30°) ,2600400故 v = 900-t+t2.v≤,∴6004002-+≤,即∵0<30900t t900t3-t≤0,22解得 t ≥3. 又 t =3时,v=30. 故 v= 30 时,2t 获得最小值,且最小值等于3.此时,在△ OAB中,有 OA=OB=AB=20,故可设计航行方案以下:航行方向为北偏东30°,航行速度为 30 n mile/h ,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解法二:(1) 若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又轮船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则小艇航行方向为正北方向.设小艇与轮船在C处相遇.在 Rt△OAC中, OC=20cos30°= 10 3,AC=20sin30 °= 10.又 AC=30t ,OC=vt ,101103此时,轮船航行时间 t =30=3,v=1=330 3.即小艇以 30 3 n mile/h的速度航行,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2)假定 v= 30 时,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在 D处相遇,此时 AD=DO=30t .又∠ OAD=60°,所以 AD= DO=OA=20,2解得 t =3.据此可设计航行方案以下:航行方向为北偏东 30°,航行速度的大小为30 n mile/h. 这样,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证明以下:如图,由 (1) 得 OC=103, AC=10,故 OC>AC,且关于线段 AC上随意点 P,有OP≥ OC>AC.而小艇的最高航行速度只好达到30 n mile/h ,故小艇与轮船不行能在 A,C 之间 ( 包括 C) 的随意地点相遇.设∠ COD=θ (0 °<θ<90°) ,则在 Rt△COD 中,103CD=103tan θ, OD=cosθ .因为从出发到相遇,轮船与小艇所需要的10+10 3tan θ和 t =103,时间分别为 t =30vcosθ10+10 3tan θ10 3所以30=vcosθ.153由此可得,v=sin (θ+30°).3又 v≤30,故 sin( θ+30°) ≥2,进而,30°≤ θ<90°.因为θ=30°时, tan θ获得最小值,且3最小值为3 .10+103tan θ于是,当θ=30°时,t =302获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3.【评析】①这是一道相关解三角形的实质应用题,解题的重点是把实质问题抽象成纯数学识题,依据题目供给的信息,找出三角形中的数目关系,而后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②解三角形的方法在实质问题中,有宽泛的应用.在物理学中,相关向量的计算也要用到解三角形的方法.最近几年的高考取我们发现以解三角形为背景的应用题开始成为热门问题之一.③不论是什么种类的三角应用问题,解决的重点都是充足理解题意,将问题中的语言表达弄理解,画出帮助剖析问题的草图,再将其归纳为属于哪种可解的三角形.④本题用几何方法求解也较简易.10( 2012·武汉 5月模拟 ) 如图,渔船甲位于岛屿A的南偏西 60°方向的 B 处,且与岛屿 A 相距 12 海里,渔船乙以 10 海里 / 小时的速度从岛屿 A 出发沿正北方向航行,若渔船甲同时从B 处出发沿北偏东α的方向追赶渔船乙,恰好用2 小时追上.(1)求渔船甲的速度;(2)求 sin α的值.解: (1)依题意,∠BAC=°,A B=,12012 AC=× =2,在△ ABC中,由余弦定理知 BC 1022022∠ BAC=2+2-=AB+ AC- AB·AC·12202cos2×12×20×cos120°= 784,BC= 28.所以渔船甲的速度为 v=28=14( 海里 / 小2时) .(2)在△ ABC中, AB=12,∠ BAC=120°,BC= 28,AB ∠BCA=α,由正弦定理得sinα=BC12=28,进而 sin α=,即sin120 °sin ∠ BAC sin α12sin120 °3328=14.1.已知两边及此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要注意解的状况,提防漏解.2.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一般将已知条件中的边角关系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转变为角角关系 ( 注意应用 A+ B+ C=π 这个结论 ) 或边边关系,再用三角变换或代数式的恒等变形( 如因式分解、配方等 ) 求解,注意等式两边的公因式不要约掉,要移项提取公因式,不然有可能遗漏一种形状.3.要熟记一些常有结论,如三内角成等差数列,则必有一角为60°;若三内角的正弦值成等差数列,则三边也成等差数列;内角和定理与引诱公式联合产生的结论:sin A= sin( BA B+C +C) ,cosA=- cos( B+ C) ,sin 2=cos 2,sin2 A=- sin2( B+C) ,cos2A= cos2( B+C) 等.4.应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剖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表示图;(2)建模:依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11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成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模型;(3)求解:利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查验:查验上述所求得的解能否切合实际意义,进而得出实质问题的解.5.正、余弦定理是应用极为宽泛的两个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相关的量( 如面积、外接圆、内切圆半径和面积等 ) 供给了理论依照,也是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相关等式的重要依照.主要方法有:化角法,化边法,面积法,运用初等几何法.注意领会此中蕴涵的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转变思想及分类议论思想.12。
正弦定理
1.1.1 正弦定理一 知识梳理1.我们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关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 是否可以和直角三角形一样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达到解三角形的目的?2.叙述正弦定理3.如何证明正弦定理?(请阅读下面的证法) 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 当中 S △ABC =111sin sin sin 222ab C ac B bc A ==. 两边同除以12abc 即得:sin a A==sin c C. 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 =∠D ,∴2sin sin a aCD R A D===, 同理 sin b B =2R ,sin cC=2R .4.什么是解三角形?5.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二 问题探究例1.在△ABC 中 ,已知c =3,A =45°,B =60°,求b ; (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思考 :已知两角一边,能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吗?例2 (1)在C B b c A a ABC ,,1,60,30和求中,===∆思考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能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吗?如果能,在解三角形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三 体验展示1.已知ABC ∆中,C B A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c ==75A ∠=o,求b2.在锐角ABC ∆中,1,2,BC B A ==则cos ACA的值等于 , 3已知在B b a C A c ABC 和求中,,,30,45,1000===∆四 总结归纳1.正弦定理的探索过程;2.正弦定理的两类应用;3.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的讨论;4.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五 检测评价1.已知∆ABC 中,∠A =60°,a =,求sin sin sin a b cA B C ++++.2.已知 在ΔABC 中, c =, A=45o ,B=60o ,求b ;3.在Δ ABC 中,已知(1)A=45º,a=50,b=256 ; 求B,1.1.2 余弦定理一知识梳理1.我们已经研究过哪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了?2.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两直角边及直角可表示斜边,即勾股定理,那么对于任意三角形,能否根据已知两边及夹角来表示第三边呢? 你能用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吗?如图在△ABC中,设BC=a,,AC=b,AB=c,,试根据b、c、A来表示a。
高中数学必修正弦定理
采用更精确的数据处理算法,减少数据计算过程 中的误差。
03 完善理论模型
不断改进理论模型,使其更接近实际情况,减少 模型误差。
计算技巧总结与提高
熟练掌握正弦定理的 公式和推导过程,理
解其物理意义。
学会利用图形辅助计 算,将抽象问题具体 化,降低计算难度。
掌握一些常用的数学 方法和技巧,如代数 运算、三角函数性质 等,以便在解决问题 时能够灵活运用。
实际问题中应用举例
在测量问题中,如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可利用正弦定理求出第三地相对 于前两地的位置。
在航海、地理等领域中,正弦定理可用于计算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大圆航线) 。
在物理问题中,如已知物体的位移和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可利用正弦定理求出物 体的合速度。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关系剖
04
区别
正弦定理主要描述三角形边长与角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适用于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或已知三边求角的情况 ;而余弦定理则主要描述三角形边长与角度余弦值之间的关系,适用于已知三边求角或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 的情况。
综合运用举例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a、b和夹角C,求第三边c的长度。此时可以先利用余弦定理求出c²的 值,再开方得到c的长度。
不同方法间联系与比较
几何法与向量法联系
几何法和向量法都是基于图形和向量的性质进行推导,两种方法在某些步骤上 可以相互转化。
解析法与几何法、向量法比较
解析法更注重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计算,而几何法和向量法则更侧重于图形和向 量的直观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 证明。
正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应用
析
余弦定理基本概念及表达式
余弦定理定义
应用向量法证明正(余)弦定理
应用向量法证明正(余)弦定理作者:于志洪来源:《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08年第05期向量法是一种解析方法,此法在证几何题时,由于具有几何的直观性,表述的简洁性和处理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对于数学知识的融汇贯通很有帮助现仅就著名的正(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进行介绍,供高二学生学习时参考1 正弦定理的向量法证明在任意△ABC中,a、b、c分别为∠A、∠B、∠C的对边,则asinA=bsinB=csinC证明如图1,作CD⊥AB于D因为封闭线段在任意轴上投影的代数和为零又因为AB⊥DC,所以AB在轴DC上投影为零;而AC在DC上投影为bsinA,CB在DC 上投影为-asinB.所以bsinA-asinB=0,所以bsinA=asinB.所以asinA=bsinB同理可证得bsinB=csinC,csinC=asinA,所以asinA=bsinB=csinC2 余弦定理的向量法证明在任意△ABC中,a、b、c为∠A、∠B、∠C的对边,则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c2=a2+b2-2abcosC,证明:如图2,在已知△ABC的三边AB、BC和CA上,分别取从B向A、从B向C和从A向C为正方向,这样就得到三个向量BA、BC和AC,并且BA+AC=BC根据关于向量的射影定理可知:BC的射影=BA的射影+AC的射影BC在轴BC上的射影=|BC|cos0°=a;BA在轴BC上的射影=|BA|cosB=ccosB;AC在轴BC上的射影=|AC|cosC=bcosC;所以a=ccosB+bcosC①同理可证得:b=acosC+ccosA②c=acosB+bcosA③再由①·a-②·b-③·c,即可得到a2=b2+c2-2bccosA.同法:b2=a2+c2-2bccosBc2=a2+b2-2abcosC上述向量法证明正(余)弦定理,不必去区分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从而大大简化了证明过程,因而值得介绍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正弦定理与外接圆半径的关系证明
正弦定理与外接圆半径的关系证明正弦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三条边与其对应的正弦值之间的关系。
而外接圆半径是指能够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与圆心相连并且这三条线段的长度都相等的圆的半径。
本文将通过证明正弦定理与外接圆半径的关系,来展示它们之间的联系。
让我们考虑一个任意的三角形ABC,其中AB、BC、AC为三边,a、b、c为它们所对应的角A、B、C的对边。
根据正弦定理,我们有以下关系式:a/sinA = b/sinB = c/sinC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个三角形ABC的外接圆。
根据圆的定义,外接圆的圆心就是三角形ABC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而外接圆的半径就是垂直平分线到圆心的距离。
设垂直平分线与边AB的交点为D,与边BC的交点为E,与边AC的交点为F,外接圆的圆心为O,外接圆半径为R。
根据三角形的性质,由于垂直平分线是边的垂直平分线,所以AD=BD,BE=CE,AF=CF。
而根据圆的性质,半径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所以AO=BO=CO=DO=EO=FO=R。
现在,我们来考虑三角形ABD。
根据正弦定理,我们有:AD/s in∠BAD = BD/sin∠ABD由于AD=BD,所以∠BAD=∠ABD,即∠BAD和∠ABD是等角。
同样地,我们可以得到∠BCE和∠BEC是等角,∠CAF和∠CFA是等角。
接下来,让我们来考虑三角形ACF。
根据正弦定理,我们有:AF/sin∠CAF = CF/sin∠ACF由于AF=CF,所以∠CAF=∠ACF。
同样地,我们可以得到∠ABC和∠ACB是等角,∠BAC和∠BCA是等角。
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BAD=∠ABD∠BCE=∠BEC∠CAF=∠ACF∠ABC=∠ACB∠BAC=∠BCA根据三角形的角度和性质可知,这五对等角的顶点分别是外接圆上的五个点A、B、C、D、E,而O是圆心,所以三角形ABC的外接圆的圆心O同时也是三角形的外心。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ABC的外接圆半径R等于正弦定理中任意一边与其对应角的正弦值的倒数,即R=a/sinA=b/sinB=c/sinC。
正弦定理的公式是什么
正弦定理的公式是什么正弦定理的公式是什么sin^2(α/2)=(1-cosα)/2。
在直角三角形中,∠A(非直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故记作sinA,即sinA=∠A的对边/∠A的斜边古代说法,正弦是股与弦的比例。
古代说的“勾三股,四弦五”中的“弦”,就是直角三角形中的斜边。
股就是人的大腿,长长的,古人称直角三角形中长的那个直角边为“股”;正方的直角三角形,应是大腿站直。
正弦是∠α(非直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余弦是∠A(非直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勾股弦放到圆里。
弦是圆周上两点连线。
最大的弦是直径。
把直角三角形的弦放在直径上,股就是长的弦,即正弦,而勾就是短的弦,即余弦。
按现代说法,正弦是直角三角形某个角(非直角)的对边与斜边之比,即:对边/斜边。
余弦定理是什么余弦定理是描述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与一个角的余弦值关系的数学定理,是勾股定理在一般三角形情形下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三角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移于其它知识,则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灵活。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公式数学正弦定理公式:a/sinA=b/sinB=c/sinC=2R;余弦定理公式:cosA=(b?+c?-a?)/2bc。
正余弦定理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三角形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移于其它知识,则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灵活。
一、正弦定理推论公式1、a=2RsinA;b=2RsinB;c=2RsinC。
2、a:b=sinA:sinB;a:c=sinA:sinC;b:c=sinB:sinC;a:b:c=sinA:sinB:sinC。
二、余弦定理推论公式1、cosA=(b^2+c^2-a^2)/2bc;2、cosB=(a^2+c^2-b^2)/2ac;3、cosC=(a^2+b^2-c^2)/2ab。
正弦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
正弦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正弦定理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定理,它描述了三角形内部三条边和三角形内角的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有多种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思路和逻辑,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证明方法。
第一种证明方法是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我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S=1/2ab*sinC,其中a、b分别为任意两边的长度,C为这两边之间的夹角。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正弦定理。
假设有一个三角形ABC,其三边分别为a、b、c,夹角分别为A、B、C。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我们有S=1/2ab*sinC,S=1/2bc*sinA,S=1/2ac*sinB。
将这三个式子分别除以abc,得到sinA=a/2R,sinB=b/2R,sinC=c/2R,其中R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整理得到sinA/a=sinB/b=sinC/c,这就是正弦定理的形式。
第二种证明方法是利用三角形的内切圆。
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对三条边分别作了切线,这些切线对三角形的边所作的切点就构成一个三角形。
根据内切圆的性质,这个三角形的边长与原三角形的边长之比就满足正弦定理。
第三种证明方法是利用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三角形中最基本的两个定理之一,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推导正弦定理。
假设有一个三角形ABC,其三边分别为a、b、c,夹角分别为A、B、C。
根据余弦定理,我们有c^2=a^2+b^2-2ab*cosC。
根据正弦定理中的关系sinC=c/(2R),其中R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将sinC的表达形式代入余弦定理中,整理得到a^2+b^2-2ab*cosC=4R^2*sinC^2。
然后再利用三角恒等式sin^2x+cos^2x=1,将sinC^2用1-cosC^2来表示,最终得到a^2+b^2-2ab*cosC=a^2+b^2-2ab*cosC,这就是正弦定理的形式。
以上是三种常见的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精选多篇)
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精选多篇)第一篇: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证明a/sina=b/sinb=c/sinc=2r:任意三角形abc,作abc的外接圆o.作直径bd交⊙o于d.连接da.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度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等于∠c.所以c/sinc=c/sind=bd=2r2如图1,△abc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向量ac,则j与向量ab 的夹角为90°-a,j与向量cb的夹角为90°-c由图1,ac+cb=ab(向量符号打不出)在向量等式两边同乘向量j,得·j·ac+cb=j·ab∴│j││ac│co(更多请搜索)s90°+│j││cb│cos(90°-c)=│j││ab│cos(90°-a)∴asinc=csina∴a/sina=c/sinc同理,过点c作与向量cb垂直的单位向量j,可得c/sinc=b/sinb∴a/sina=b/sinb=c/sinc2步骤1记向量i,使i垂直于ac于c,△abc三边ab,bc,ca为向量a,b,c∴a+b+c=0则i(a+b+c)=i·a+i·b+i·c=a·cos(180-(c-90))+b·0+c·cos(90-a)=-asinc+csina=0接着得到正弦定理其他步骤2.在锐角△abc中,设bc=a,ac=b,ab=c。
作ch⊥ab垂足为点hch=a·sinbch=b·sina∴a·sinb=b·sina得到a/sina=b/sinb同理,在△abc中,b/sinb=c/sinc步骤3.证明a/sina=b/sinb=c/sinc=2r:任意三角形abc,作abc的外接圆o.作直径bd交⊙o于d.连接da.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度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等于∠c.所以c/sinc=c/sind=bd=2r类似可证其余两个等式。
三正弦定理公式证明
三正弦定理公式证明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三角函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等函数。
在三角学中,常常会遇到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正切定理来解决问题。
正弦定理是三角形中较为基础的定理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求解任意三角形中的各种角度和边长。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讲解一下正弦定理的公式及其证明。
让我们来看一下正弦定理的表述:在一个三角形ABC中,设角A、B、C对应的边长分别为a、b、c,则有以下公式成立:\[\frac{a}{\sin A} = \frac{b}{\sin B} = \frac{c}{\sin C}\]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三角形中各边与其对应角的正弦值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在已知任意两个角和一个边的情况下求解其他角和边的值。
接下来,让我们来证明一下正弦定理的公式。
我们可以利用正弦定理的定义及勾股定理来进行证明。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正弦定理的公式成立。
正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中各种问题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个定理,我们可以方便地求解三角形中各边和角的关系,从而得到更多的几何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正弦定理常常与余弦定理、正切定理等一起使用,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正弦定理是三角形中非常基础的一个定理,它可以帮助我们求解各种复杂的三角形问题。
通过深入理解这个定理的公式及其证明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能够对正弦定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它来解决各种三角形问题。
第二篇示例:正弦定理是解三角形问题的基本定理之一,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正弦定理是指在一个三角形中,三条边与其对应的三个角的正弦之间存在一种关系,即:\frac{a}{\sin A} = \frac{b}{\sin B} = \frac{c}{\sin C}a、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A、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大小。
钝角三角形证明正弦定理
钝角三角形证明正弦定理哎呀,今天咱们来聊聊钝角三角形和正弦定理。
这可不是枯燥的数学课,而是一个充满趣味的故事。
你想象一下,一个三角形,最大的那个角可不是锐利的刀锋,而是个温柔的钝角,像个好脾气的老大爷,笑呵呵地坐在那儿,真是让人觉得亲切。
钝角三角形的特别之处就是它的角度,得有大于90度,但又不能超过180度。
说到这个,钝角三角形就像生活中那些稍显不完美,但依旧让人倍感温暖的瞬间。
正弦定理,这个听起来有点高深莫测的词,其实就像咱们吃饭的时候,用筷子夹菜,得找个合适的角度才能夹得稳。
正弦定理告诉我们,在一个三角形里,边和角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
每个角的正弦值和它对面的边的长度之间,竟然能形成一种优雅的平衡,真是太神奇了。
咱们从三角形的角度说起。
想象一下,这个钝角三角形,里面的角各有各的特点。
钝角那儿,正像一个霸气的王者,旁边的两个锐角就像忠心耿耿的随从。
每个角都想证明自己在这个三角形里有多重要。
此时,正弦定理就像是一个和事佬,告诉大家,其实你们都是不可或缺的,得相互配合,才能成就这个美丽的形状。
再来看看这个公式,听起来可复杂,但其实很简单。
对面的边长与角的正弦成正比。
这就像你去餐馆点菜,想吃得丰富,得花点钱。
边长越长,角的“身价”也越高,正弦值也就越大。
正弦定理不光是个数学公式,它是生活中的一条真理,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哪怕是钝角,虽然不那么锋利,却能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体验。
咱们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证明这一点。
你可以想象把这个钝角三角形放到一个平面上,再延长一下那条最长的边。
然后把这个边和底边平行的线拉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直角三角形。
哎,这一拉,简直就像给钝角三角形加了个外衣,瞬间变得高大上起来。
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看到,正弦定理是如何在这两个三角形之间建立起联系的。
不信?你可以动手试试!拿出纸笔,画个钝角三角形,标出角度和边长。
然后按照正弦定理计算一下,保证你会惊讶于这个公式的妙用。
就像生活中,很多看似简单的道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正弦定理证明如何证明
正弦定理该怎么证明呢?关于它们的证明方法之怎样的呢?下面
就是给大家的正弦定理证明方法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用三角形外接圆
证明:任意三角形ABC,作ABC的外接圆O.
作直径BD交⊙O于D.连接DA.
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度
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等于∠C.所以
c/sinC=c/sinD=BD=2R
类似可证其余两个等式。
∴a/sinA=b/sinB=c/sinC=2R
用直角三角形
证明:在锐角△ABC中,设BC=a,AC=b,AB=c。
作CH⊥AB垂足为点H
CH=a·sinBCH=b·sinA∴a·sinB=b·sinA得到a/sinA=b/sinB 同理,在△ABC中,b/sinB=c/sinC∴a/sinA=b/sinB=c/sinC
在直角三角形中,在钝角三角形中(略)。
用三角形面积公式
证明:在△ABC中,设BC=a,AC=b,AB=c。
作CD⊥AB垂足为点D,作BE⊥AC垂足为点E,则CD=a·sinB,BE=csinA,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AB·CD=AC·BE
即c·a·sinB=b·csinA∴a/sinA=b/sinB同理可得
b/sinB=c/sinC
∴a/sinA=b/sinB=c/sinC
用余弦定理:a^2+b^2-2abCOSc=c^2
COSc=(a^2+b^2-c^2)/2ab
SINc^2=1-COSc^2
SINc^2/c^2=4a^2*b^2-(a^2+b^2-c^2)^2/4a^2*b^2*c^2
=[2(a^2*b^2+b^2*c^2+c^2*a^2)-a^2-b^2-c^2]/4a^2*b^2*c^2 同理可推倒得SINa^2/a^2=SINb^2/b^2=SINc^2/c^2
得证
正弦定理:三角形ABC中BC/sinA=AC/sinB=AB/sinC
证明如下:在三角形的外接圆里证明会比较方便
例如,用BC边和经过B的直径BD,构成的直角三角形DBC可
以得到:
2RsinD=BC(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角A=角D
得到:2RsinA=BC
同理:2RsinB=AC,2RsinC=AB
这样就得到正弦定理了
猜你感兴趣:
1.高中数学定理证明
2.承兑延期证明
3.余弦定理证明
4.向量空间证明
5.几何证明选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