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判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判断句
一。什么是判断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肯定判断)或不是什么(否定判断)的句子。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以及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古汉语判断句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需要出现判断动词(也称判断动词)“是”字。那么,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又是作什么的呢?得从不同时期来分析:
(一)在先秦,那个“是”是指示代词,在句中充当判断句的主语或者谓语。例如:(1)作主语
1.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
2.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
4.是乃仁术也。
5.是非君子之道也。
(2)作谓语:
1.取之而燕民悦,而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3.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韩非)
4.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韩非)
(二)两汉以后:
“是”字作为判断词可能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出现,并逐渐在书面语中有所使用,但始终没成为文言判断句的主流。
1.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俄又复得一,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韩非)
2.陈侯喜猎,淫猎于蔡,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谷梁传)
3.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4.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马王堆汉墓帛书)
5.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东汉王充《论衡》)
6.问今是何世。(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比较∶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三。古汉语判断句的各种结构形式
1·用“也”字煞句
①制,岩邑也。(左传)
②虢,虞之表也。(左传)
③余,尔所嫁妇人之父也。(左传)
④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汉书)
⑤农,天下之大本也。(汉书)
⑥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同上)
2·用“……者,……也”式
①南冥者,天池也。(庄子)
②伍子胥者,楚人也。(史记)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④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
⑤兵者,凶器也。(《韩非子·存韩》)
对比∶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论语)——注意:这不是判断句!
3。用“者”字提顿
①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
②地者,先君之地。(史记)
③兵者,凶器。(《史记·酷吏列传》)
③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④虎者,戾虫;人者,甘饵。(国策)
4。“者、也”均无
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②端木赐,卫人。(史记)
③荀卿,赵人。(史记)
④兵,凶器;战,危事也。(《汉书·晁错传》)
⑤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韩非子)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5。用“非”字表否定判断
①非吾徒也。(论语)
②是非君子之言也。(论语)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
④是非君子之道。(孟子)
6。用“诚、即、乃、则”等副词加强判断
①子诚齐人也。(孟子)
②吾乃梁人也。(国策)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④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四·古汉语判断句的实质——仍然强调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这一点。至于是否有“者、也”,实在是不重要的。
六·古汉语判断句的作用(一)表判断
(二)表比喻
1、虢,虞之表也。(左传)
2、君,舟也;庶民者,水也。(唐·贞观政要)
曹公,犲虎也。(资治通鍳)
五·为字句问题——王力先生指出:这是“用叙述句的形式表达判断句的内容”,因此这种句子不是判断句!
(三)表强调: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比较:沛公必夺项王天下。)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比较:父母生我,鲍子知我。)
(四)解释原因:
1、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策)
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
叙述句
一、动词作谓语的句子——叙述句
1.凡是用动词做谓语,叙述事物的动作、存在的句子就是叙述句。因为是动词作谓语,所以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句。如:冬,晋文公卒。(左传僖公32年)
2.也可以用及物动词作谓语,带宾语。如: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僖公30年)
3.也可带补语。如:初,郑武公娶於申。(左传隐公元年)
4.动词谓语前面可以带状语,后面可带宾语。如: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4年)5.可以带双宾语,如: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6.也可以用两个动词构成兼语式,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公32年)
二、注意古汉语中的双宾语——带两个宾语的句子。
1.两个宾语一般是一个指人,一个指物。。
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②多予之重器。(战国策·赵策)
③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30年)
“为之”结构有两种可能,一是“为”是动词,后面的名词是“为”的宾语,如:
①为之箪食与肉。(晋灵公不君)——准备了一筐饭和肉送给他。“之”指饿人灵辄。
②为之驾。(冯谖客孟尝君)——给他配备一辆车。
二是“为”读wèi,介词,后面的宾语是介词的宾语。如:
①庄公即位,(姜氏)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为小儿子请求封於制。因为后
面有动词“请”,所以前面的“为”不是动词而是介词。
但是,有些古代的双宾语,到现在却翻译不成双宾语句了。例如:
①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②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孟子·告子下)
②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14年)
三、叙述句中如果要强调宾语,则可以将宾语前置。又可细分为四种情况:
1.用“是、实、之”等提宾助词提宾,例如: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岂为不谷?继先君之好。
②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将灭虢
③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鬼神非亲人,惟依德。
④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何厌?
2.用“惟”(唯)字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式,表示惟一和排他。例如:
①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只辅佐有德之人
②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求敌。——只是为了寻求敌人(主力,与之决战)。
③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唯忧其疾。——父母只担忧孩子生病。(东汉马融注:言孝子不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
④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唯求利。
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结构与此相同
3.如果宾语是指示代词“是”字,就可直接前置,不必用提宾助词。例如:
①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寡人是徵=寡人徵是寡人是问=寡人问是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4.当想要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也可将它前置,例如:
①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
〔以方城〕为城——把方城山当作城墙〔以汉水〕为池——把汉水当作护城河
②〔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孟子·滕文公上·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