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

合集下载

沈从文的民俗散文

沈从文的民俗散文

沈从文的民俗散文引言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作家、文化学者,他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闻名。

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了民俗的美好和特色,通过描绘具体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以沈从文的民俗散文为主题,探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俗的独特见解和表达方式。

沈从文与中国传统文化沈从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他的散文作品通常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来描绘生活场景和人物,但背后却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再现。

沈从文通过散文形式,将民俗文化融入到作品中,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和热爱。

他对传统节日、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融入到作品中。

民俗散文的风格特点沈从文的民俗散文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描绘具体生活场景沈从文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展现生活的细节和场景。

他常常选取民间习俗和节日等话题,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中。

他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2. 强调情感和人性沈从文的民俗散文中,情感和人性是重要的表达对象。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对情感变化的刻画,展现了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热爱和依恋。

他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通过温情的笔调将读者带入到作品中。

3. 探索民俗的意义沈从文的作品不仅仅是对民俗的描绘,更是对民俗背后意义的探索。

他思考民俗的来源、发展和传承等问题,通过作品向读者展示了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他通过对民俗的深入研究,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沈从文的经典作品沈从文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民俗散文作品,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作品的介绍:《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民俗散文方面的重要作品。

这部小说以中国古代边疆城镇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故事。

小说中通过对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的描绘,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世故和人性的复杂性。

谈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魅力

谈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魅力

所有 ‘ 罪过 ’ 被湘西原始生命的力量担待下来 。 ” < 边 城= } 中, 优美 的湘 西风景 和迷人 的湘西 风俗散发 着 清新明朗的气 息 , 生 活在这 里 的人们无 不率直 、 勤 劳、 善良和美丽 , 他们 的生活样式和生命形式高度统 他们就像野塘里 的鱼儿 与湘 西的一草一水共 呼 吸, 围绕大 自然的女儿翠翠的爱情 , 一 出出生命 悲剧 上演 了, 但是好像谁都没错 , 好像一切只是大 自然在 更迭着季节。 ( -) 洋溢着淡远 、 清新的牧歌情调 牧歌是西方文学术语 , 它的实质是在于复杂 、 败 坏的城市生活中, 表现 自然、 淳朴的乡村生活。学者 们普遍认为 , 尽管许 多牧歌 的描述与城市和乡村 的 实际生活相差很远 , 但这种文学表现形式却极大满 足了人们 回归 自然 , 回归乡土 , 回归单纯朴质生活的 永久愿望 。 美国作家福克纳用 田园牧歌式的笔调虚拟了约 克纳帕塔法乡土世界 , 沈从文则用 田园牧歌式 的笔 调创造了一个 中国乡土世界——湘西 。< 边 城> 这 部小说处处充溢着牧歌气息 。小说通过湘西地区少 女翠翠的爱情故事 , 谱写 了一曲爱与美的精神赞歌 : 祖孙父子的亲情 , 青年男女的爱情 , 人们相互之间的 友情 。 以及湘西地区风景风俗的神秘浪漫。在这些 爱的展示中体现 了作者对美 的执着追求 , 他 以这种 具有原始野性的朴实、 纯真的人性美 , 表达 了对都市 里尔虞我诈 、 勾心独角的人生态度的否定 , 表达 了对 重情谊、 轻利益 的美好人性 的向往 。尽 管这 种理想 化的人性和人生与现实社会有着很大 的差距 , 但 他 们追寻美好 、 善 良、 质朴 的美好愿望无疑是对黑暗现


t囊 日■ : 2 0 1 4- 0 5一 l l
作●■介 : 牵| l l 男( 1 9 8 4 一) , ★. 辽宁警 口人 。 营 口职土技术 学虎. 讲 师. 主要从 事浞语 言文学麓学研 究。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创作理念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细腻而真实,充满着浩然正气和深邃的哲理,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一、叙事风格沈从文的叙事风格独具一格,鲜明而个性化。

他擅长运用视角转换和时间跳跃的手法,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将人物内心的起伏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摹,他能够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他也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的描绘,使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二、描写手法沈从文的描写手法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笔墨,使读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中。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象征和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擅长运用自然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的描写清新而真实,富含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三、文学哲学沈从文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哲学。

他认为文学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所在。

因此,他强调作家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要关注社会和人民的疾苦,作为作家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追求写作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注重对社会问题的触及和深入分析,同时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内心的探索。

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度又具有广度,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总结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他的作品赋予了文学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价值,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沈从文的写作特色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沈从文的作品中找到真实和启示,希望沈从文的写作特色能够给我们的创作带来灵感和指引。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我对沈从文散文的赏析笔记:1.自然与人生的融合沈从文的散文中,自然与人生融为一体,相互呼应。

他以自然为背景,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同时将自然的美妙与人生的感悟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湘行散记》中,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然风光。

同时,他也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独特的艺术风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场景。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在描写自然时,他善于抓住自然中最细微的变化和最动人的瞬间,展现出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描写人生时,他善于通过平凡的细节展现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沈从文的散文中充满了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他通过对故乡人民的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同时,他也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死亡的探讨,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坦然。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和生命是永恒的主题,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思考,展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4.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和对苗族文化的描述,展现了湖南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和文化底蕴。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和得失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和得失

评价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涵及其得失先生在《边城》的题记里说到:"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具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

"显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处在当时文艺创作的边缘。

在现代文学史上无疑先生是一个边缘作家,他的创作与中国"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学大相异趣。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看不到人民抗争的愤激,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写这些,而是他很高明的让这些东西潜存在广阔的人性描写之下了。

可以肯定的是先生不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他要写的是"更具人性,更近人情",他做的就是文学应该做的事,而且我认为只有人性充溢的作品才最具有最深广的接受效果,才会有丰富多采的接受效果史先生用一支从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绚丽的湘西风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鲜明的,是一片净土。

何立伟说:"他(从文)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何立伟《洞箫的悲悯与美》)这是何立伟对从文《柏子》的评价。

不仅如此,我认为他对所有湘西风情的描绘都是"悲悯的洞箫吹奏了一个个微雨的夜。

"在《边城》中,在这个微雨的夜里,洞箫吹出了情窦初开的翠翠,朴实而有点狡猾的老船夫,忠厚热情的船总顺顺,古道热肠的马兵,船总的两个儿子,他们是湘西众多人物中的一群,他们又是众多湘西人物的影子,。

清新的湘西民俗是他们活动的背景音乐,但这音乐不常变,而他们人世的东西却在随着白河的流水在流,随着先生的笔调在跌宕起伏。

《边城》的开篇,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湘西的画面,它很让人心动。

在他缓缓的笔下渐渐的流了出来,却很平淡,但那些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在他笔下孕育了激烈的情感,而这情感却始终笼罩在他特有的诗意的柔情下面。

终于在接着的故事的叙述中奔泄了出来,他可能感觉不到,因为他的笔调笼罩了他对那些人和事的同情。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成就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试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成就沈从文幼年因家庭变故,小学未毕业就去从军,历经艰辛,沅水边接触的一切,在他脑海中形成不可磨灭的记忆,把记忆中的人和事整理成小说,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1.语言简炼很少使用的、了等字,加入提炼过的方言,显得古朴又不失鲜活生动。

塑造人物形象往往几笔勾勒而成,《边城》翠翠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点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也不动气……”简简单单几句话,把天真少女形象表露明明白白。

似乎能感受翠翠如刚出生小动物一般,毛绒绒,惹人欢喜惹人怜爱。

2.心理描写出色沈从文不仅在人物形象塑造有突出造诣,心理描写也十分出众。

“翠翠一天比一天长大,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了。

时间正在成长他似乎在催促她,使他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责。

她欢喜有朴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

”“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去一颗星凝眸,祖父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带点害羞情绪轻轻说:‘看水鸭子打架’”,这里写翠翠少女怀春害羞神情,幻想着自已当上新嫁娘的美好情景,这点心思,描写十分到位。

3.意境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淡化情节,以散文笔法抒写湘西的自然美,水岸边吊脚楼、码头、碧溪的竹篁、白塔等湘西景色描绘细致。

形成一幅跃然纸上的山水图。

婚礼嫁娶、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吃粽子、求亲构成一幅幅亮丽风俗画。

在翠翠与傩送的爱情里,笔调温柔、清新淡远,在淡淡诗意里透出似有似无的愁。

小说风格偏向浪漫主义,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人物形象塑造传神、人物心理刻画使之更加丰满。

情景交融散文笔记,折射出作者对人性思考,如《边城》祖父所说:“人是要硬扎的,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试析沈从文作品语言的特色

试析沈从文作品语言的特色

试析沈从文作品语言的特色
沈从文是一位具有强烈个性和独特风格的文学大师,其作品语言的
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动自然的语言描写
沈从文的语言描写真实自然,生动细腻,擅长用具体形象描写人物、
景物、气氛等,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边城》中墨竹
的描写:“墨竹青青,远去近来一片丛,两旁是绿沉沉的竹影。

”此外,沈从文的语言也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如《记忆》中的句子“夜雨,像
一面玻璃,窗外淅淅沥沥地打着,水珠子晶莹透明地挂着。


2. 深刻的人物刻画
沈从文擅长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都是
鲜活的、有血有肉的。

沈从文善于通过细节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如《边城》中马文才与兰茜之间的情感戏,充满了心理冲突和痛苦,充
分体现了作家的创作技巧。

3. 繁复多变的修辞手法
沈从文的语言充满了繁复多变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等,这些手法都充满了诗意和趣味。

比如《记忆》中的句子:“草芥样的过去,依然留在我心里,时时有风吹过,就扬起一片黄色颜色来,飘进
我的眼帘和鼻孔。


4. 情感丰富的描写
沈从文的描写常常充满情感,既有悲伤、孤独、离愁,也有温馨、幸福、友爱等。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人类的情感共鸣,如《边城》中兰茜
与马文才的感情,令人动容,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痛苦。

总体来说,沈从文的语言风格独特,深刻人心,流畅自然,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趣味。

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不仅能够体味到文字所传
达的情感,也能够享受到文字本身带来的美感。

浅论沈从文散文的艺术个性

浅论沈从文散文的艺术个性

浅论沈从⽂散⽂的艺术个性2019-03-13摘要:沈从⽂的作品被⼤家熟知,是因为他的⼩说,但我认为更能体现他的才能的是他的散⽂。

沈从⽂的散⽂以其独有的艺术魅⼒⾃⽴于中国现代散⽂之林。

他的散⽂创作丰富,量⾮常⼤,《湘⾏散记》《湘西》是沈从⽂艺术⽣涯⿍盛期的作品,⾃然天成,形成独有的风情、风味、风格。

沈从⽂的散⽂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湘西塑造了沈从⽂,沈从⽂再现了湘西。

关键词:沈从⽂;散⽂;《湘⾏散记》;《湘西》许多读者认识了解沈从⽂以及他的作品都是从《边城》开始的。

翠翠纯洁、美好的形象以及湘西独特的地域⽂化,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以此为开始,深⼊了解,逐渐喜欢上了沈从⽂以及他的作品。

我也喜欢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他所描绘的神秘的湘西,深深的吸引着我。

作家的创作风格是与他的⽣活经历和性情分不开的,⽽⼀个⼈的性情,或者说性格的形成与他所⽣长的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紧密相连的。

“⼀个好事⼈,若从⼀⼆百年前某种较旧⼀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处极偏僻的⾓隅上,发现⼀个名为‘镇m’的⼩点。

那⾥同别的⼩点⼀样,事实上应当有⼀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下三五千⼈⼝。

”沈从⽂就是⽣活在这个名为“镇m”的地⽅。

⼀、独特的写作题材由于⽣活经历和⽣活环境的影响,沈从⽂的创作素材有异于其他作家。

他的散⽂扎根于湘西这块偏远、落后、不为⼈知的神秘的地⽅。

“他把地⽅风情写得很迷⼈,是评论家和读者⼀直在争辩他的乡⼟⽂学作品有多少真实性”。

沈从⽂4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认字,⼊学之前已经认识了很多字。

在私塾和⼩学读书时,⽼师所教的东西,远远不能满⾜他的兴趣,于是他把注意⼒转移到校门外⼴阔⽆边的社会⽣活。

⽽这段⽣活经历⽆疑形成了他⼀⽣的性格与感情基础,并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沈从⽂对周围世界的异常敏感⼜天性好奇。

他观察宇宙万物细致⼊微,他的术天才⼀部分来源于此。

”那熙熙攘攘的⼤街⼩巷,叮当作响的铁匠铺,挂满各种颜⾊布匹的染房,屠户的⾁案桌,扎冥器的铺⼦,还有那长满花⽊的青⼭,游鱼嬉戏的⼩河,果实累累的树⽊……都令他神往。

重温《边城》,浅析沈从文笔下的人文美学

重温《边城》,浅析沈从文笔下的人文美学

重温《边城》,浅析沈从文笔下的人文美学少年时期读《边城》,总是会为了翠翠的爱情而惋惜,为结尾傩送的归期不定而惆怅。

年少不知愁滋味,现今再回过头翻看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看到的却不仅仅是翠翠的爱情,还有更多人物的温情与感动。

很多人都说《边城》是一个爱情悲剧,而人到中年却有着不一样的感悟。

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是的,如果说当年只看到了悲的一面,现在却更多的是体会到了作者笔下的温情与美好,一种人文情怀、浪漫主义与美学交融的柔情之美。

自然与风俗之美沈从文在《边城》的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的笔墨,分别描写了湖南湘西边界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

像是砸开了一道门将读者们引入了另一个世外桃源。

在这个桃花源里,人们依山傍水、渡船买办、生活宁静。

自然天成的山石瀑布,源源不绝的溪水河流,南北往来的船只,两旁依水而建的吊脚楼,山间浓密的翠竹,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无不让人神往。

还有当地传承多年的民间习俗,元宵佳节家家户户亮灯出户、鞭炮烟火、舞龙耍狮,好不热闹;端午佳节的龙舟竞渡、泅水提鸭,好不欢喜。

一条渡船、一个老船夫、一个小女孩翠翠、一条小黄狗,就这样的出现在了山水间,诗意、自然、美好,同时代表着当地的淳朴民风和故事走向。

李健吾老师曾评价《边城》说: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

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在现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险这是一服可口的良药。

边城中山美、水美、人美,还有一种就是超现实美,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苦苦追寻而又寻觅不到的,这或许就是我们喜欢《边城》的原因。

沈从文出生在湖南湘西,自小被家乡的山水浸染,其文笔也如山水般自然和幽美,《边城》的成功可以说是他心中自小的一方天地,加之浪漫主义和英雄情怀的追求,所以才能将心中的那山、那水、那美,跃然纸上,让人无比向往。

沈从文散文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

沈从文散文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

沈从文散文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沈从文描绘湘西风情的系列散文《湘行散记》《湘西》,代表了他的散文的最高成就。

这是他抗战前后两期回乡的产物,具有自传色彩。

思想特色①这两本散文集是文化的散文,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又融入强烈的主观评价和鲜明的审美感情。

内容涉及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地域文化。

这方方面面的地域文化,支持着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成为其思想自由驰骋、情感自由抒写的载体。

②表现作者的炽热的本土性。

这是作者两次还乡,对灾难深重、命运多舛的湘西故土的写实与同情,揭露了湘西“官、兵、匪”横行和政府的腐败及社会的黑暗,其中跳动着作者一颗炽热的湘西之心。

③这两本散文集表现着作者的本族性。

沈从文是苗族作家,自觉地在散文中流露出其民族倾向,反复贯串着这样的思想:为苗族人民仗义执言,洗雪强加在他们头上的“苗蛮土匪”的罪名和耻辱。

指出苗族是最勤劳简朴,能生产又奉公守法,极其可爱的善良公民,即使当土匪,也是为贪官污吏坏保甲长所逼,描写她们被反动统治者残杀的血泪斑斑的历史和现状。

④人性的哲理思考,是一种独特的原始主义的人性思想。

艺术特色①叙述上,条理明晰。

作者以我的见闻与行动为叙写线索,一方面叙述现实的人和事,另一方面将湘西历史、地理等地域文化的背景资料加以穿插糅合,浑然而为一体,避免了架空的议论与借景抒情的套路。

这一特点即是这两本散文集的整体叙事风格。

②文体上,糅合了游记、散文、小说诸种文体因素。

沈从文的散文是小说家的散文,习惯在具体作品中融进小说的人物对话与细节、情节的描写,往往形成小说的情节性与情景氛围。

③抒情上,呈现出多种多样姿态。

描绘山川风景、民风民俗时,多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形成诗一般的意境。

叙述、评述湘西的历史与现实时,往往是议论与抒情的结合,有时出于忌讳,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时,作者则采用曲笔。

④结构上,构制宏大,整散有致。

《湘行散记》以还乡历程为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徐徐展开一幅幅湘西风情画;《湘西》则以地理方位的迁移——由边缘向纵深转换为叙述线,将常德、沉陵、辰州直至湘西腹地凤凰连成一体。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五篇范文]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五篇范文]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五篇范文]第一篇: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边城》是沈从文享誉中外的代表作,最集中地体现了沈从文牧歌式抒情小说的风貌。

小说叙述了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由此引发的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

下面浅谈从《边城》里所理解的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对人性美的讴歌1,歌颂了人性的健美和清醇。

如讲男女恋爱时,不走“车路”就走“马路”;男女对歌、元宵观灯、端午节划龙船喝雄黄酒抢鸭子,边城古风融融。

船总顺顺尽管发了财,又有社会地位,但他待人和气,急公好义。

2,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朴。

老船夫除了按“名分”取700钱之外,从不要人分文,见人皆和气如亲人;傩送的婚姻遵从内心选择,不拜金求利,宁要破旧的渡船,而不要团总女儿陪嫁的新碾坊。

二,对淳朴民风的赞美1,淳朴的民风民情。

老船夫将渡船得来的钱去买些烟草和茶叶转赠给过路人或者泡茶给过路人解渴。

老船夫为渡船奉献一生无怨无悔。

老船夫渡了五十年的船,本应当休息一下,但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始终默默地无私奉献着。

2,充满牧歌情调的生存环境。

如描写茶峒地方的那条白河:“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三,诗意的抒情格调1,抒情性的结构。

《边城》中以撑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尽管故事线索并行交错,但其脉络十分清晰,使得小说的情节更生动、丰富。

沈从文小说的题材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

沈从文小说的题材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

沈从文小说的题材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题材内容:沈从文的小说在题材处理上,善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痛苦。

即使写杀戮,如《菜园》、《大小阮》等也是把这一背景推远,从侧面写去。

他最擅长描写的是本身就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如《雨后》、《三三》、《边城》等。

在描写这类题材时,他又着意于“人与自然的契合”,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风物,如《边城》。

这些作品中的风物描写与情调切合其作品中显现的理想的人生形式。

主要艺术特色:(1)沈从文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征。

他自觉地抵制将故事结构化、戏剧化,希望在“糅小说故事散文游记而为一的”新实验之外,更有一种“新的形式”,即用“写故事方法,带点‘保存原料’意味”。

在小说叙事格局方面,沈从文的小说中总有一个不知疲倦的讲述者、评论者,引领读者进入湘西世界,为读者介绍那里的山山水水,评论那里的人事。

经过这一特殊的叙事者,沈从文得心应手地表现着他所观看到的大量人生故事。

(2)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也是沈从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

如《柏子》、《萧萧》等对人生实存状态的描写,都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把握。

但是沈从文小说为了追求理想的人生形式又自觉地掺入了“梦”的成分,如《月下小景》写爱情悲剧,却用男女主人公含笑殉情作结;《边城》将人物和环境作了理想化的处理,都可以分明看出作者主观理想的张扬。

沈从文小说还善用象征,如《菜园》里的菊花,《夫妇》中的野花,《八骏图》中的大海,其含义都超越了形象本身。

(3)沈从文小说的体式丰富多样,语言古朴简峭。

他不拘常例、常格,采用过对话体、书信体、日记体、童话、神话等多种体式。

与结构上刻意求新相表里的,是讲究“文字组织的美丽”,他因此被称为“文字的魔术师”。

他的小说语言具有独立的风貌:“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却又传神。

”他的小说语言是在杂糅古典文学的句式,提炼湘西方言基础上形成的。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风格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沈从文的艺术风格

沈从文的艺术风格

沈从文的艺术风格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沈从文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沈从文的作品中常常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是既美丽又神秘的,他们的情感丰富复杂,内心深处有着巨大的悲欢离合和矛盾冲突。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还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一些人文关怀和思考,从而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二、情感细腻且真实
沈从文的作品中情感细腻,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融入到了作品中,如《边城》中的爱情,描绘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也不失真实性。

他用真挚的情感表现了各种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令人感到震撼和共鸣。

三、艺术手法独特多样
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中大胆尝试各种艺术手法,如意识流、叙事者的多重视角、对话、夹叙夹议等等,这些手法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沈从文的故事情节从容自然,扣人心弦,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四、寓意深刻
沈从文的作品中通常有着深刻的寓意,他善于用一些细节、象征
和隐喻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感悟,使作品更具有意义和内涵。

他的作品常常带有一些教育和启示性的含义,让读者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受益匪浅。

总之,沈从文的艺术风格独特,他的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性,又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感性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朵奇葩。

游弋在鬼气和神性之间——浅论沈从文小说创作特点

游弋在鬼气和神性之间——浅论沈从文小说创作特点

现当代文学游弋在鬼气和神性之间——浅论沈从文小说创作特点赵妍北京市东城区职工大学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独具魅力的作家,他用绚丽多彩而又清丽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乡土民俗风情画卷,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诗意柔美文字,同时也可以领略到粗犷、悲凉、弥漫着的“鬼气”和圣洁、尊贵、闪耀着的“神性”。

关键词:湘西特色;鬼气;神性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独具魅力的作家,有人说他的作品是一曲曲清远、哀婉的田园牧歌,也有人说他勾勒了湘西情绪的艺术灵魂,他作品的滋味如同流不尽的沅水让人回味悠长。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诗意柔美的文字,也可以领略到粗犷、悲凉、弥漫着的“鬼气”和圣洁、尊贵、闪耀着的“神性”。

一、死亡描写中弥漫的悲凉“鬼气”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动荡、饥荒、战乱、死亡无处不在,一向被人们认为营造乌托邦式美好及原始的湘西的沈从文让我们陶醉于他笔下的清风微醺的春日,月华如水的夏夜,气爽清朗的秋色,静谧柔和的雪景,烟波江上,晓雾林梢,小船水手摇橹唱怀,吊脚楼灯光情意绵绵……而在这不经意之间又被沈从文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唱出故乡的“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

”(《湘西•引子》)[1]所震撼。

他的作品中有大量惊心动魄的死亡描写,他的散文透露着现实的悲剧,小说更是笼罩着一层淡淡而又骇人惊魂的“鬼气”。

这种神秘而优美的恐怖,或悲凉侵入心骨,或凄艳眩人耳目,或野蛮惨厉使人颤栗。

“当初每天必杀一百人左右,每次杀五十个人时,行刑兵士还只是二三十人,看热闹的不过三十左右。

有时衣也不剥,绳子也不捆缚,就那么跟着赶过去的……被杀的差不多全从苗乡里捉来,糊糊涂涂不知道是些什么事,因此还有一直到河滩被人吼着跪下时,方明白行将有什么新事,方大声哭喊惊惶乱跑,刽子手随即赶上前去那么一阵乱刀砍翻的。

”(《从文自传》)这是不到十岁的沈从文,辛亥年间在故乡凤凰首次起义失败后看到的杀人场景。

后来他随部队辗转各地,“清乡剿匪”,无辜农民的被残杀,更为常见。

浅谈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艺术特点

浅谈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艺术特点

浅谈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艺术特点陈业闯摘要: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创造了美丽的愁人的“湘西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展现了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式,寄托了全部的理想与艺术良心的艺术境界,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展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及浪漫主义风格,突出强调了真、美、善的力量。

关键词:沈从文;《湘行散记》;细节描写;思想内涵《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的代表作。

1934年初,沈从文从北平冒着严寒回乡探母。

乘车到达湖南桃源后,即租了一条小船溯流而上,经过十天舟行,回到家乡——湘西凤凰。

他根据在船上的所见、所闻、所思和少年时代的记忆,写出了《湘行散记》以及《湘西》中的许多篇章,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示出沅水两岸秀丽的风光和湘西纯朴的民俗人情。

《湘行散记》是以沅水中下游为背景的散文,因为沅水中下游是构成湘西文化的主体,所以《湘行散记》可以说是对整个湘西文化的真实感受的记录。

这部散文集运用游记、散文、小说三种文体相结合的方式,将写人、写景和叙事巧妙融合,而小说细节描写的手法,在此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表现作品思想内涵。

同时,细节的描写重在突出沈从文创作的“希腊小庙”,这种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这个主题,并且细节描写使散文形成了小说性的情节与情境氛围。

一、在现实的描写中,融进了作者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湘行散记》以平实的语调,娓娓向人们叙述湘西的人事变动,真切而又自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真实的人生景象。

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湘西的各种物产,如:桐油、药材……还有各种矿藏。

作者娓娓叙出,如数家珍。

作品记录了二十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重大社会事变,桃源城门上的斑斑血迹,凤凰城姓韩、姓杨两位朋友的坟墓,以及有关当事人的牺牲始末的叙述,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实行反革命大屠杀的见证。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中的印瞎子和《箱子岩》里的破脚什长,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印瞎子大革命是投机革命,摇身一变而成为地方百货捐局长。

箱子岩下的那个跛脚什长,用伤兵的名义做点特别的生意,靠卖鸦片烟在社会上“吃喝玩乐走好运”。

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

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

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摘要】: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最高成就应属以湘西为题材的乡土小说的创作,然而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也同样是很有成就的。

尤其是他的早期散文,更是比同期小说备受青睐,一经发表就获得林宰平、徐志摩等老一辈学者的肯定与赞赏,而其中的“魇“系列散文以其独特的创作模式代表了其散文领域的独特阶段。

并以作品的独到艺术魅力展现了一个泅渡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而又深感自我迷失的生命个体形象。

【关键词】:浅析;“魇”;系列;散文;艺术魅力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无论是成就显著的小说,或是退而居其次的散文,从广义的方面来讲,应归属于“乡土系列”。

然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乡土小说或散文相比,却又有着其富于个性的一面。

这主要表现在作品的题材、作品的创作方法以及作品的语言等几个方面。

其实从沈从文散文创作的纵向发展轨迹来看,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这是以其表现形式的差异而别类的。

具体说来,就是二十、三十以及四十年代三个时期,但其中有一条线索却始终如一的贯穿于整个散文的创作过程,即一种对生命的原初意义的终极探究。

而在这里,我所要选取的论题内容就为沈从文先生于四十年代所创作的“魇”系列散文,在我看来,这些散文应是最能体现沈从文先生的生命本质的,因它集中体现了一种融合于他内心的惯常的“哀情”与“苦闷”。

同时,“魇”系列散文亦是他于抗战爆发后,寄居云南时所作,是作者本人民族危机感的“感同身受”以及个人内心焦虑相冲突而产生精神无所皈依的产物。

所以对这类散文,我们称之为“抽象的抒情”。

而这与其后期的散文相比,如《湘行散记》、《湘西》等写实记闻的散文,它却并不以对地方自然与人生风貌的描写取胜,而是由对外在现实的叙写返归到对内心的烛照。

但是它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对其内心的精神实质及全新的艺术探索方式有一更深刻的认识。

接下来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此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

沈从文绿魇读后感

沈从文绿魇读后感

沈从文绿魇读后感【实用版3篇】目录(篇1)1.介绍《绿魇》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价值2.分析《绿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3.阐述《绿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4.表达读后感想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篇1)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中,《绿魇》是一篇描绘人性与自然、文明与野蛮之间冲突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湘西边地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绿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 30 年代的湘西边地,描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来自城市的青年,他为了寻找一种神秘的绿宝石,来到了这个充满荒蛮和危险的地方。

在这里,他遇到了各种奇特的人物和事件,经历了生死考验,最终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通过这个故事,沈从文表达了他对自然、生命和文化的思考。

他认为,现代文明虽然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便利,但也使人们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尊重。

在湘西边地这个充满荒蛮和危险的地方,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活虽然贫苦,但心灵却更加丰富。

《绿魇》的艺术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形象的描绘。

沈从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让读者跟随主人公一起经历故事,感受到湘西边地的神秘和荒蛮。

此外,沈从文对湘西边地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描绘得十分细腻,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读完《绿魇》,我深感沈从文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忽视了精神追求,很容易迷失自我。

我们应该从故事中汲取教训,学会尊重自然、珍爱生命,追求心灵的丰富。

总之,《绿魇》是一篇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魅力的小说,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目录(篇2)1.沈从文的《绿魇》简介2.《绿魇》的主题与沈从文的人生哲学3.《绿魇》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4.读后感及启示正文(篇2)沈从文的《绿魇》是一篇描绘湘西边地风情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展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于生死、爱情、信仰等主题的探索。

从文学意象的三个维度来探索沈从文《三三》的艺术魅力

从文学意象的三个维度来探索沈从文《三三》的艺术魅力

从文学意象的三个维度来探索沈从文《三三》的艺术魅力“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句话,是沈从文写给张兆和无数封情书里最经典的情话之一,其经典程度大概只有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以比拟。

然而,我们都知道,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并不幸福,他们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的执着,换来两个人的寂寞。

可要说沈从文不爱张兆和吗?不,他爱极了,只是他爱的是他信里的三三,他书中刻画出来的三三。

当三三走到生活中,走进婚姻的柴米油盐里,一切又都不同了。

小说《三三》创作于沈从文对张兆和开始追求而尚未结婚的时期,因为张兆和在家排行老三,一贯浪漫文艺的沈从文就以“三三”称呼她。

可以看出,沈从文是将自己对真实生活中三三的倾慕,不自觉地投射到小说中的少女三三身上。

故事以湘西偏远山村的杨家磨坊为背景,十五岁的三三是个天真烂漫的女孩,父亲早逝,她跟着妈妈同父亲留下的碾坊一起,过着单纯又殷实的生活,直到寨子里来了个城里的“白脸少爷”。

母女俩对城里人和对城市的想象和幻想开始滋长,少女的心事开始在梦里发芽,而这种幻想最终随着白脸少爷的死亡宣告破灭。

《三三》这部小说通过少女情窦初开、爱意觉醒的描绘,来向人们展示湘西世界自然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挚爱以及对理想爱情和人生的执着追求。

小说的笔墨虽然如湘西的山水一样自然朴素,但是作者充分运用了文学意象的三个维度——物镜、情景和意境来寄托情感,处处彰显出这位两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大文豪的不凡功力。

01.物镜:湘西山水作为意象的具象化形式呈现,成为作者抒情表意的媒介,表达了作者对于故土的眷恋与陶醉小说从杨家碾坊的历史背景说起。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这碾房外屋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一座溪水山涧中、爬满青藤的农家碾房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沈从文的叙事美学

沈从文的叙事美学

沈从文的叙事美学第一篇:沈从文的叙事美学关注生命智慧是为西方叙事美学所永远不可能参透的最具中国叙事特色的秘笈。

沈从文叙事美学的突出贡献在于参透了中国叙事美学的秘笈,在将叙事诗性化与抒情抽象化有机统一的基础上通过“乡下人”叙述视角成功实现了叙事的抒情化、抒情的抽象化、抽象的生命智慧化。

人们长期以来比较关注沈从文文学创作的风格,其实沈从文的最大贡献还在于他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创作上成功实践了他独特的叙事美学思想,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西方叙事美学的内容,而且成功地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叙事美学精神。

一、诗性叙事叙事的抒情化、诗性化即诗性叙事是沈从文对叙事美学的首要贡献。

这种诗性叙事就是将源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以一种几乎感觉不到然而带有一定强制性和不可违背性的方式出现于意识之中的诗性直觉和体验,通过某种无法预测和遏制的情感和理智形式融合于小说的叙事之中,不仅使小说的叙事将既具有一定时间序列又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有机联系起来,而且又由于将超越了时间序列和因果关系的既具有情感性质又具有理智性质的源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诗性直觉和体验一并融入这种叙事之中,乃至具有不可或缺的诗性特质。

在沈从文看来,短篇小说的写作,“应当把诗放在第一位,小说放在末一位。

一切艺术都容许作者注入一种诗的抒情,短篇小说也不例外”(1)。

借景抒情和状物言志固然是创造诗性意境,达到叙事诗性化的基本方式,但一个作家如果能够在不露声色的客观叙事之中同样能成功地达到诗性化境界,使读者感到强烈而且浓郁的诗性化特质,这就不能不说是作家的一个创造。

沈从文的叙事不仅穿插于大量叙事之中的写景状物段落蕴涵的诗情画意,甚至表面的客观叙事之中也不乏浓郁的诗情画意。

如:“当几个族中人乘上小船,在深夜里沉默无声向河中深处划去时,女的低头无语,看着河中荡荡流水,以及被木桨搅碎水中的星光,想到的大约是二辈子投生问题,或是另一时被族中长辈调戏不允许的故事,或是一些生前”欠人“”人欠“的小小恩怨。

论《七色魇》的乡土情结

论《七色魇》的乡土情结

论《七色魇》的乡土情结[摘要] 《七色魇》是沈从文在云南时期的作品。

“魇”系列散文中同样体现了出对城市人的讽刺和对乡下人的热爱。

都市的恶俗使沈从文的乡土情结更为浓郁。

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是沈从文对文学与自身痛苦思索的时期。

他对“乡土”思考提高到哲学的高度。

沈从文用对故乡湘西的信仰,通过文字不断的反抗、挣扎,来维护他心目中的那片乡土,唤醒人类最单纯最原始的感触。

[关键词]七色魇沈从文云南时期乡土信仰1943年12月至1944年1月,沈从文在《当代评论》分三次发表《绿、黑、灰》,2月改以《绿魇》为题在《当代文艺》发表,此后又有《白魇》和《黑魇》于1944年公开发表;《青色魇》于1946年公开发表。

沈从文在其中一篇的校样上题识说是“从生活中发现社会的分解变化的恶梦意思。

”即表明个人精神状况与社会现实之间难解难分的关系。

战争将沈从文放逐到昆明郊区乡间,他对文学的真诚以及执着的文学观,使他有机会在熟悉的大自然中体验和思索人生。

漫长的八年思索,贯穿他痛苦的精神挣扎,伴以思想的升华。

《七色魇》就是沈从文在这个特殊时期的作品。

“魇”系列散文通常被学术界归在一起,被认为是沈从文“试图逃往抽象,写思辩中的无张次的人生之作,……,不是他的成功之作”。

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极少。

学术界普遍认为,《七色魇》是沈从文作品中最没有乡土气息的系列作品,然而笔者在研读这些作品时候却领略到浓郁的乡土之情。

对城市人的讽刺和对乡下人的热爱,在《七色魇》中同样体现了出来。

比如在《黑魇》中佣人张嫂进城一事。

张嫂要进城,是受进城风气影响,还因为另外一个女佣人进城后嫁了个穿黑洋服的“上海人”。

“于是不多久,张嫂就换上那件灰线呢短袖旗袍,半高跟旧皮鞋,带上那个生锈的洋金手表,扁扁脸上还敷了好些白粉,打扮得香喷喷的,兴奋而快乐,骑马进城去了。

”作者表面是对张嫂的挖苦,善意的、轻松的甚至带点漫画式的幽默和快乐,内里却是对世风的感慨,是忧心和痛苦的,充满着茫然、急躁和无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摘要】: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最高成就应属以湘西为题材的乡土小说的创作,然而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也同样是很有成就的。

尤其是他的早期散文,更是比同期小说备受青睐,一经发表就获得林宰平、徐志摩等老一辈学者的肯定与赞赏,而其中的“魇“系列散文以其独特的创作模式代表了其散文领域的独特阶段。

并以作品的独到艺术魅力展现了一个泅渡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而又深感自我迷失的生命个体形象。

【关键词】:浅析;“魇”;系列;散文;艺术魅力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无论是成就显著的小说,或是退而居其次的散文,从广义的方面来讲,应归属于“乡土系列”。

然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乡土小说或散文相比,却又有着其富于个性的一面。

这主要表现在作品的题材、作品的创作方法以及作品的语言等几个方面。

其实从沈从文散文创作的纵向发展轨迹来看,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这是以其表现形式的差异而别类的。

具体说来,就是二十、三十以及四十年代三个时期,但其中有一条线索却始终如一的贯穿于整个散文的创作过程,即一种对生命的原初意义的终极探究。

而在这里,我所要选取的论题内容就为沈从文先生于四十年代所创作的“魇”系列散文,在我看来,这些散文应是最能体现沈从文先生的生命本质的,因它集中体现了一种融合于他内心的惯常的“哀情”与“苦闷”。

同时,“魇”系列散文亦是他于抗战爆发后,寄居云南时所作,是作者本人民族危机感的“感同身受”以及个人内心焦虑相冲突而产生精神无所皈依的产物。

所以对这类散文,我们称之为“抽象的抒情”。

而这与其后期的散文相比,如《湘行散记》、《湘西》等写实记闻的散文,它却并不以对地方自然与人生风貌的描写取胜,而是由对外在现实的叙写返归到对内心的烛照。

但是它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对其内心的精神实质及全新的艺术探索方式有一更深刻的认识。

接下来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此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

一、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创作话语他的作品具有这样的写作特色,是与他的家庭背景及成长坏境有非常大的联系的。

沈从文先生是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家人所愿,是望其成长为一位强壮威严的将军以光耀门楣。

同时,在儿时的沈从文心中也似与当时的教育方式格格不入,以致他经常性的逃学,专致力于一些(按他自己的话说)无聊甚至于野蛮的事情,如逃学与同伴一同去看杀头的场面。

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心理的引导下,他常常将几本破旧的图书,即教科书连同装书的破竹篮一起放到土地庙的神像后面,一切弄好后,就堂而皇之的逃起学来。

正如《沈从文自传》中所提到的,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铁匠铺,有时一整天就是看着匠手们舞动铁锤,在时光的一点一点移动中,沈从文先生就不知不觉的被那强健而又富于野性的原初生命活力以及那散发热情的星火所感动,似乎在他的心中引起些什么变化,但是却不明白到底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会知道这一段岁月对他人生及文学创作有何其大的影响。

就这样到黄昏及暮时,才拾起那被荒弃的学习工具回家。

有时也会挨父亲一顿狠狠的训斥。

然而这并不能转变他那乖戾的性格,反而让他产生了一种叛逆的心理。

虽然学校的教育没有学到很多,但对于大自然以及湘西这一幅生存的生命图景所交织而成的“大世界”却了解与体悟到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让他对这片热土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这样就使得他的文学语言必然会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样的语言不仅在他的小说中得到过生动体现,同样在他的散文中亦是有着相应的体现。

下面我就以“魇”系列散文中的例子略作说明。

如“……我躺在一个小小的山地上,四围草木蒙茸枝叶交错的绿荫,强烈阳光从枝叶间滤过,洒在我手上和身前一片白色的枯草间。

松树和柏树作成一朵朵墨绿色,在十丈远近河堤边排成长长的行列。

”从上述的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份何其清新自然、空灵静谧的图景,其中所选取的意象,如“山地”、“草木”、“绿荫”等都让人感到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无不使人受到乡村气息与语言魅力的陶冶。

又如“有时正当落日衔山,天上云影红红紫紫如焚如烧,落日一方的群山暗淡成一片墨蓝,东西远处群山,在落照中光影陆离仪态万千时……”以上的这段描述会很发乎至情的于心灵深处感受到种乡村风物被余晖所醉染的美丽图景,例如“落日衔山”、“如焚如烧”、“光影陆离”等词语无不令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

也许乡村景色的可爱之处,真可谓是神奇而动人。

同时,因为沈从文先生曾热衷于国画的创作(曾经梦想成为一个画家),所以对于色彩的撷取亦是相当娴熟的,在寥寥数笔的勾勒下,一副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落日余晖晚景图就变得栩栩如生。

从而使得作品的乡土气息更加趋于浓厚。

以上所述就是我对创作话语的乡土性的一些见解,也确然,在另一方面,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话语以其独特的乡土气息而历久弥新。

二、满蕴极具模糊象征的抽象抒情沈从文先生是在一个处于湘西边陲的小镇—凤凰出生的,在这一地区,可以说是与外界隔绝的,无论是在政治方面,或是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是以一种免受外界影响的形式自发而又极其自然的嬗变着,湘西原民的那种纯朴、坚忍、勤奋的性格与传统美德交互影响与融合,从而在这个特定的地区于一个特殊的时代长久的赓续着,同时,沈从文先生也顺其自然的受到了这份精神与美德的教化与濡染,进一步作用于沈从文人生的发展,就使得沈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内心充满着一种“原始性的美与爱”。

也正是由于这份爱与美的作用,就使得他对湘西社会特别是乡村产生了脉脉温情。

甚至于乡村世界中的草草木木、点点滴滴都似浸洇着这种情愫的华霜。

而诉之于笔端,最终酿就了一篇篇诗意的动人华章。

此时,理想主义充斥着沈从文先生的头脑,因而成功创作了《边城》后,他看到湘西社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有腐蚀而堕落,那种传统的人性美、自然美及人情美似已在外部商业文明的侵蚀下蹂躏殆尽,这前后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他内心对原始的爱与美的信仰与坚持的苦闷与彷徨,从而是他对人生的态度有理想主义的神性转变为对世界产生失望的情绪,继而完成长篇—《长河》的创作。

于此,沈从文先生内心的一种美与爱的神性就与外界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于可以讲是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具体化来将就是乡村与城市的二元碰撞。

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是一个伴随他几乎为一生的外部的矛盾,即外部的一种“梦魇”。

然而,在又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他的文学创作及生活历况中看到他内心的某种纠结抑或是矛盾的端倪。

从其中一个解读角度来看,沈从文先生的内心有着湘西原民的那种坦诚的爱与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的话,我们又可以看出他内心情结的另一方面。

在湘西,在他所生存与成长的“湘西世界”,是充满着仇恨与冷酷的,那些曾经军队所产生的血淋淋的场面让他难以忘却,那些无数百姓被军官以“土匪”的名义杀掉的画面更无法让他在记忆中释怀。

在他的脑海中就交织了文明与野蛮的戮斗,理想与现实纷争,并最终形成一种精神无可皈依,美与爱无所归宿的痛苦与焦虑。

也正是由于以上赘述的两种矛盾,外在与内在的在沈的人生发展道路上激荡碰撞。

从而促使沈从文先生在人生前引的过程中必然要完成的两项心灵探微的任务。

一方面是要在内在矛盾的挣扎中找到一个情感的平衡,为精神觅以独立稳健的支点;而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外在矛盾的斗争中重塑一种美的构造来消解对民族未来的焦虑以及对人性沉沦的担心,事实上,沈从文先生也一直是在创作中朝这个方向努力与前进的。

而沈从文先生的“魇”系列散文则正好创作于抗战爆发期间,生动的体现了前面所述的两种任务的交互性与探索性。

首先,我们必须弄明白的,就是“魇”的本质含义,从字面上来讲就为“恶梦”的意思,但与此散文的内容及思想内蕴来比照的话,明显有相背离的倾向。

因而,在这一系列散文,诸如“绿魇”、“白魇”、“黑魇”等散文中,这个“魇”应是一种源自作者内心的自省与焦虑,源自信仰的坚定,却不知道具体的样式;追求理想,又无从把握的苦闷与彷徨。

正如沈从文先生自我释解得一样:从生活中发现社会的分解变化的恶梦意思。

如在《绿魇》一文中,就特别的写到了两种生物—人与蚂蚁的话白,而作者则是以一个自省的旁观的文学者身份在文字的背面倾听。

其中,蚂蚁向太阳发问人这种生物的诸多概念与这种生物的作用,看似荒诞实为蕴着深深哲理的抽象。

而作者就试着做了回答,其中体现在对前文所提的第一项任务的探求就是:“是顺水浮船,放乎江潭?是哺糟啜醴,拖拖拉拉?是打拱作揖,找寻出路?是卜课占卦,遣有涯生?”很明显,在文中作者并没有找到一个具体的自我精神平衡的支点,仍然还是在茫茫的苦闷中彳亍而无所鹄的。

就如同“这世界一切都是假的,相信不得,尤其关于人类向上书呆子的理想。

我只见到这种理想和那份理想冲突的纠纷与混乱,把我做公民的信仰动摇,把我找出路的计划妨碍。

”同时也将精神之路阻隔。

而对第二项任务的探求亦是较迷惘的,正如文中所讲:“一个民族或一种阶级,它的逐渐堕落,是不是纯由宿命,一到某种情形下即无可挽救?会不会只是偶然事实,还可能用一种观念一种态度而将它重造?我们是不是还需要些人……”来进一步努力,奋然前行。

“……人既死了,为做人责任与理想而死,活下去的突然悲伤,实在无多意义,谁不对国家与个人事业,有种光明希望与美丽的梦?”所以他提出要将“这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用一些新的抽象原则,重建起来,对于自然美的热烈赞颂,传统世故的极端轻蔑,是否可以从更年轻一代见出新的希望?”也就是沈先生创作后期所提出的“美与爱”的重塑与构建。

同时文本也体现出了一种抒情的哲学抽象与思辨性。

正如文中所述的一样。

“……一切生命无不出自绿色,无不取自绿色,最终亦无不被绿色所困惑……若无助于解脱时,是从黑暗处去搜寻,或者……一点单纯的人性,在得失哀乐间形成奇异的式样,将证明生命于绿色之外,依然能存在,能发展。

”确然,这种独特的生存思辨也在他其余的“魇”系列散文中得到体现,如在《白魇》中,作者就写到过这样一段。

“……在日光之下能自由思索,培养惑疑和否定的种子,这是支持我们情绪唯一的撑柱。

也是重塑这个民族品德的一点转机!缺少适应现实能力的,却在追求抽象,这里要的是真正的勇敢!“天还是那么蓝,深深而安静,有灰白的云彩从树林尽头慢慢涌起;如有企图的填充了那个蓝穹一角。

随即又被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终于又重新消失在蓝与灰相融合作成的珠母色天际。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有对外在现实的叙写返归到对主体内心的烛照,包括了在哲理思辨中由二元悖反所引起的苦闷与焦虑。

体现了一种抽象模糊地抒情技巧。

三、承载依晰可辨于文字间的宗教情结沈从文作为一个地道的湘西人,从小耳濡目染,这强大的童年记忆和特殊的血质又使沈从文先生在宗教特质和神性信仰上有先天的接受能力,青年时代的沈从文从军的特殊经历在沈的心中留下的烙印又是沈的思维偏向宗教的强大助力。

沈从文的个性和学说(具体指西方的宗教以及佛洛依德的心理学上学说等)的交互,促进了生命神性对沈从文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成熟和形成惯性,可以说沈从文的思想特征就是崇尚人性、崇尚神性,具有原始宗教的特征,归结为宗教的具体特质就体现在作品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