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摘要】: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最高成就应属以湘西为题材的乡土小说的创作,然而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也同样是很有成就的。尤其是他的早期散文,更是比同期小说备受青睐,一经发表就获得林宰平、徐志摩等老一辈学者的肯定与赞赏,而其中的“魇“系列散文以其独特的创作模式代表了其散文领域的独特阶段。并以作品的独到艺术魅力展现了一个泅渡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而又深感自我迷失的生命个体形象。

【关键词】:浅析;“魇”;系列;散文;艺术魅力

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无论是成就显著的小说,或是退而居其次的散文,从广义的方面来讲,应归属于“乡土系列”。然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乡土小说或散文相比,却又有着其富于个性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作品的题材、作品的创作方法以及作品的语言等几个方面。其实从沈从文散文创作的纵向发展轨迹来看,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这是以其表现形式的差异而别类的。具体说来,就是二十、三十以及四十年代三个时期,但其中有一条线索却始终如一的贯穿于整个散文的创作过程,即一种对生命的原初意义的终极探究。

而在这里,我所要选取的论题内容就为沈从文先生于四十年代所创作的“魇”系列散文,在我看来,这些散文应是最能体现沈从文先生的生命本质的,因它集中体现了一种融合于他内心的惯常的“哀情”与“苦闷”。同时,“魇”系列散文亦是他于抗战爆发后,寄居云南时所作,是作者本人民族危机感的“感同身受”以及个人内心焦虑相冲突而产生精神无所皈依的产物。所以对这类散文,我们称之为“抽象的抒情”。而这与其后期的散文相比,如《湘行散记》、《湘西》等写实记闻的散文,它却并不以对地方自然与人生风貌的描写取胜,而是由对外在现实的叙写返归到对内心的烛照。但是它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对其内心的精神实质及全新的艺术探索方式有一更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此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

一、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创作话语

他的作品具有这样的写作特色,是与他的家庭背景及成长坏境有非常大的联系的。沈从文先生是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家人所愿,是望其成长为一位强壮威严的将军以光耀门楣。同时,在儿时的沈从文心中也似与当时的教育方式格格不入,以致他经常性的逃学,专致力于一些(按他自己的话说)无聊甚至于野蛮的事情,如逃学与同伴一同去看杀头的场面。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心理的引导下,他常常将几本破旧的图书,即教科书连同装书的破竹篮一起放到土地庙的神像后

面,一切弄好后,就堂而皇之的逃起学来。正如《沈从文自传》中所提到的,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铁匠铺,有时一整天就是看着匠手们舞动铁锤,在时光的一点一点移动中,沈从文先生就不知不觉的被那强健而又富于野性的原初生命活力以及那散发热情的星火所感动,似乎在他的心中引起些什么变化,但是却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接下来,我们会知道这一段岁月对他人生及文学创作有何其大的影响。就这样到黄昏及暮时,才拾起那被荒弃的学习工具回家。有时也会挨父亲一顿狠狠的训斥。然而这并不能转变他那乖戾的性格,反而让他产生了一种叛逆的心理。虽然学校的教育没有学到很多,但对于大自然以及湘西这一幅生存的生命图景所交织而成的“大世界”却了解与体悟到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让他对这片热土产生了深深的眷恋。这样就使得他的文学语言必然会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样的语言不仅在他的小说中得到过生动体现,同样在他的散文中亦是有着相应的体现。下面我就以“魇”系列散文中的例子略作说明。

如“……我躺在一个小小的山地上,四围草木蒙茸枝叶交错的绿荫,强烈阳光从枝叶间滤过,洒在我手上和身前一片白色的枯草间。松树和柏树作成一朵朵墨绿色,在十丈远近河堤边排成长长的行列。”

从上述的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份何其清新自然、空灵静谧的图景,其中所选取的意象,如“山地”、“草木”、“绿荫”等都让人感到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无不使人受到乡村气息与语言魅力的陶冶。

又如“有时正当落日衔山,天上云影红红紫紫如焚如烧,落日一方的群山暗淡成一片墨蓝,东西远处群山,在落照中光影陆离仪态万千时……”

以上的这段描述会很发乎至情的于心灵深处感受到种乡村风物被余晖所醉染的美丽图景,例如“落日衔山”、“如焚如烧”、“光影陆离”等词语无不令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也许乡村景色的可爱之处,真可谓是神奇而动人。同时,因为沈从文先生曾热衷于国画的创作(曾经梦想成为一个画家),所以对于色彩的撷取亦是相当娴熟的,在寥寥数笔的勾勒下,一副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落日余晖晚景图就变得栩栩如生。从而使得作品的乡土气息更加趋于浓厚。

以上所述就是我对创作话语的乡土性的一些见解,也确然,在另一方面,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话语以其独特的乡土气息而历久弥新。

二、满蕴极具模糊象征的抽象抒情

沈从文先生是在一个处于湘西边陲的小镇—凤凰出生的,在这一地区,可以说是与外界隔绝的,无论是在政治方面,或是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是以一种免受

外界影响的形式自发而又极其自然的嬗变着,湘西原民的那种纯朴、坚忍、勤奋的性格与传统美德交互影响与融合,从而在这个特定的地区于一个特殊的时代长久的赓续着,同时,沈从文先生也顺其自然的受到了这份精神与美德的教化与濡染,进一步作用于沈从文人生的发展,就使得沈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内心充满着一种“原始性的美与爱”。也正是由于这份爱与美的作用,就使得他对湘西社会特别是乡村产生了脉脉温情。甚至于乡村世界中的草草木木、点点滴滴都似浸洇着这种情愫的华霜。而诉之于笔端,最终酿就了一篇篇诗意的动人华章。此时,理想主义充斥着沈从文先生的头脑,因而成功创作了《边城》后,他看到湘西社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有腐蚀而堕落,那种传统的人性美、自然美及人情美似已在外部商业文明的侵蚀下蹂躏殆尽,这前后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他内心对原始的爱与美的信仰与坚持的苦闷与彷徨,从而是他对人生的态度有理想主义的神性转变为对世界产生失望的情绪,继而完成长篇—《长河》的创作。于此,沈从文先生内心的一种美与爱的神性就与外界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于可以讲是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具体化来将就是乡村与城市的二元碰撞。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是一个伴随他几乎为一生的外部的矛盾,即外部的一种“梦魇”。然而,在又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他的文学创作及生活历况中看到他内心的某种纠结抑或是矛盾的端倪。从其中一个解读角度来看,沈从文先生的内心有着湘西原民的那种坦诚的爱与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的话,我们又可以看出他内心情结的另一方面。在湘西,在他所生存与成长的“湘西世界”,是充满着仇恨与冷酷的,那些曾经军队所产生的血淋淋的场面让他难以忘却,那些无数百姓被军官以“土匪”的名义杀掉的画面更无法让他在记忆中释怀。在他的脑海中就交织了文明与野蛮的戮斗,理想与现实纷争,并最终形成一种精神无可皈依,美与爱无所归宿的痛苦与焦虑。也正是由于以上赘述的两种矛盾,外在与内在的在沈的人生发展道路上激荡碰撞。从而促使沈从文先生在人生前引的过程中必然要完成的两项心灵探微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在内在矛盾的挣扎中找到一个情感的平衡,为精神觅以独立稳健的支点;而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外在矛盾的斗争中重塑一种美的构造来消解对民族未来的焦虑以及对人性沉沦的担心,事实上,沈从文先生也一直是在创作中朝这个方向努力与前进的。

而沈从文先生的“魇”系列散文则正好创作于抗战爆发期间,生动的体现了前面所述的两种任务的交互性与探索性。首先,我们必须弄明白的,就是“魇”的本质含义,从字面上来讲就为“恶梦”的意思,但与此散文的内容及思想内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