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川崎病治疗新进展资料
其他临床表现
(二)泌尿系统
• 蛋白尿 • 非特异性尿道炎 • 无菌性脓尿
其他临床表现
(三)骨骼肌肉系统
关节炎、关节疼痛,多大关节受累
(四)中枢神经系统
无菌性脑膜炎,主要通过脑脊液诊断
其他临床表现
(五)心血管系统(决定该病病死率的主要原因)
• 心肌炎:<50%(心脏炎不严重,不易发现) • 心包炎:30% • 冠状动脉瘤:15-20% • 心肌梗死:极为少见
(四) CT扫描 (五)冠脉造影
实验室检查
(六)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重点)
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标准: • 冠状动脉内膜回声增强 • 冠状动脉扩张 • 冠状动脉瘤(少见)
实验室检查
冠状动脉扩张(日本卫生部 ): • 5岁以下儿童,冠脉内径>3mm;5岁以上儿
童,冠脉内径>4mm • 任一节段冠脉内径为邻近节段的1.5倍以上 • 冠脉内腔出现明显不规则
实验室检查
冠状动脉扩张(美国心脏病学会 ):
有文献表明,儿童体表面积与冠脉内径高度正相关, 用体表面积对冠脉内径测值进行校正后,评价冠脉扩张 更可靠。
冠状动脉瘤: •小动脉瘤或扩张:局部冠脉扩张内径≤4mm。 •中等动脉瘤:冠脉管腔内径>4mm且≤8mm,≥5
岁发病的儿童,冠脉管腔内径介于正常冠脉内 径的1.5-4倍。 •巨大冠脉瘤:冠脉管腔内径>8mm,≥5岁的儿 童,管腔内径>正常冠脉内径的4倍。
Kobayashi T,et al.Prediction of 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 unresponsiveness in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Circulation 2006,113:2606-2612
川崎病最新研究进展
第35卷第3期 长治医学院学报2021 年 6 月JOURNAL OF CHANGZHI MEDICAI COLLEGE237Vol. 35 No. 3Jun. 2021川崎病最新研究进展傅启蒙'张瑛”关键词 川崎病;发病机制;冠状动脉中图分类号R725. 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 KD ),也称之为皮肤 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 drome, MCLS), 主要见于5岁以下儿童,以急性全 身性中、小动脉炎性改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本文就KD 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流行病学世界各地都有KD 的发病报道,多发生于5岁 以下儿童,男童多于女童⑴,其发病率因种族、地 域、季节、年龄及家族史的不同而不同。
研究表明,不同人种KD 易感性不同,亚裔发病率最高闵,2012年的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5岁以下儿童发病 率为265/10万⑷,其次是韩国和台湾⑷。
张新艳等⑷对725例于湖北省同济医院就诊的KD 患儿进 行分析显示,该病全年散在发病,春夏两季发病率明显增多,国内其他地区如上海及珠海市的发病季节 分布与之类似m ,而在英国、澳大利亚部分地区, 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⑷。
另外,北半球国家的KD发病率于冬季最高,秋季最低35。
FUJIWARA 等[切研究还发现,KD 的发病率与家庭收入及城市化程度呈正比,与出生时家庭规模呈反比,进而提出T KD 病因的卫生学假说,这一观点与MANLHIOT 等M 研究结果相一致,但其合理性仍需进一步论 证。
日本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无家族史的患儿相比,父母亲或兄弟姐妹曾经有过KD 病史的人群 发病率明显增高⑴「⑷O2病因及发病机制KD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 是由遗传和感染相互作用诱发的一种异常免疫作者单位1长治医学院(046000) 2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通信作者(E-mail :ml8751314379@163. com)1006(2021)03-237-04反应[15_I6]o 大量研究表明,与KD 易感相关的基 因在特定人群中有不同表现,PENG 等[卯于2015年在对我国汉族人群进行的一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ADAM17基因与KD 发病相关, 并通过转化生长因子-P/Smad3信号通路参与继发性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 , CAL) 的形成,这提示遗传因素在KD 发病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
与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损伤相关的易感基因
与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损伤相关的易感基因川崎病(KD)是婴幼儿时期的急性血管炎,已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而出现心肌缺血、梗死甚至死亡。
尽管近50多年的研究,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关于KD的研究多集中于遗传易感性和免疫发病机理。
好发于亚裔人群和一级亲属患病率高表明遗传因素与KD的易感性有关。
本文概述了与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损伤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Abstract] Kawasaki disease (KD)is an acute vasculitis of infancy and childhood that has become the leading cause of acquired heart disease in children in the developed world,in whom the resulting coronary artery abnormalities can cause myocardial ischaemia,infarction and even death.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KD have yet to be known despite more than 5 decades of investigation. Rec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KD include searches for genetic susceptibility related to KD and research on immunopathogenesis. Genetic factors increase susceptibility to Kawasaki disease,as indicated by its strikingly high incidence rate in children of Asian ethnicity and by an increased incidence in first-degree family member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susceptibility genes related to Kawasaki dis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lesion.[Key words] Kawasaki disease;Susceptibility genes;Coronary artery lesion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好发于6个月~5岁儿童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基本病理变化为主要累及冠状动脉的全身性血管炎,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
小儿川崎病的诊疗进展研究
北方 药学 2 0 1 3年第 l 0卷第 8 期
高频超声对阑尾周 围炎性包 裹与 回盲部肿瘤 的诊 断价值
、 雅敏 ( 陕西 省安康市 旬阳 县医院 安 康 7 2 5 7 0 0 )
摘要 : 目的 : 探 讨高频探 头对阑尾 周围炎性 包裹与回盲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 彩超诊断仪 , 线阵探 头频 率 7 . 5 M HZ , 对超 声诊 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 8 6例 患者 , 炎性 包裹 6 2例 , 回盲部肿瘤 2 4例 。结论 : 高频超声为阑尾 区炎性 包裹与回盲部肿瘤
显示少许 星点状 血流信号 。 回盲部肿瘤患者年龄较 大 , 以4 0 ~ 5 0岁 占多数 , 男女 比例 为2 : 1 。患者常有腹痛 , 柏 油样 便或便血 , 肿块较坚硬 , 表 面多 不平整 或呈结节状 , 有 的肿块 有一定 活动度 , 有 的 比较 固定 , 如果 继发 感染 或慢性 穿孑 L 也可 形成 肿块且 局 部可 有 明显压 痛, 有 的患者伴有 大便习惯 的改变 , 晚期 可有肠梗 阻 , 患者 常 呈现消瘦 、 贫血 、 低烧 等全身症状 , 超声 图像 常显示肿块 呈“ 假 2 结 果 。 肾征 ” , 图像显 示周边部 为实质性低 回声似 肾脏 的皮质 , 中心 本组 8 6例患者 中男性 5 1 例, 女性 3 5例 , 年龄 4 ~ 7 7岁 , 残腔 内的气 体强回声似肾脏集合系统 ,但 彩色血流 图检查 往 其 中超 声提示炎性包裹 5 8例 , 回盲部肿 瘤 2 8 例, 经病 理证实 往找不到 肾动脉树特有血流图。肿块横切 面呈 中心 回声强 、 周 炎性包裹 6 2例 ,回盲部 肿瘤 2 4例 , 4例炎性 包裹病例误诊为 边 回声低 的“ 靶 征” , 探头轻 压肿块局 部或刺 激肠蠕 动时 中心 回盲部肿瘤 , 炎性包裹诊断符合率 为 9 4 %, 误诊率为 6 %, 回盲 回声 区可见小气泡与液体流动。肿瘤侵犯肠壁见肠壁异常 , 肠 部肿瘤诊断符合率为 8 3 %, 误诊率 1 7 %。 管失去正常形态 , 病变处肠壁增厚 , 层次不清 , 连续性中断。病 3 讨 论 变早期未 向肠 管周围侵犯 , 肿块 常显 示边界较光整 , 病变 晚期 阑尾区受 性包裹与 回盲部肿瘤 在临床查体 中常常具有腹 或肿块 较大者由于肿块浸润压迫可引起病变部 位 以上肠管 扩 部包块特征 , 二者的鉴别诊断对手术及预后 至关重要 , 高频超 张 , 回盲部肿 瘤患者可伴 有腹腔积 液 , 晚期有转 移者 于肿块 、 声可根据 阑尾 区炎性包裹 与回盲部肿瘤 的声像 图对二者 的鉴 腹 主动脉周围可探及转移性肿块及 圆形 或椭圆形低 回声 的肿 别有一定的价值 。 大淋巴结 ,有肝转移者于肝 区可见低 回声 或强 回声转移 性结 阑尾区炎性包裹是部分患者化 脓及穿孑 L 后被 大网膜及周 节病变 。彩 色血流 图示较大的肿块 内可见动 、 静脉血流信号 。 围脏器粘连包裹 , 形成炎性包块及 阑尾周 围脓 肿 , 多数患者为 2 4 例回盲 部肿瘤患者 , 其中 1 6 例伴有量 多少不等的腹腔 青壮年 ,询 问患 者在 出现腹 部包块 前常有腹 痛及发 热史 , 恶 积 液 , 误诊的 4例阑尾 区炎性包裹患者年龄较大 ( 5 4 — 7 5岁 ) 。 2 心、 呕吐 常很 早发 生 , 患者腹痛 由上腹脐 周转移至 右下 腹 , 包 例 患者诉有大便习惯改变 ,其 中一例 患者的腹 主动 脉周围可 块有压痛 , 多伴有反跳痛 、 腹肌紧张 。实验室 检查患者 的白细 探及数枚肿 大淋 巴结 。另 2例能触及腹块前无明显发热 、 腹痛 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 比例 常增 高。声 像图常表现为 : 显示包块 等典型阑尾炎症状与体征 , 且其 中一例伴有小 量腹腔积液 , 因 的位置 比较浅表 , 包块边缘毛糙 , 轮廓不光整 , 形态不规 则 , 阑 此误诊为回盲部肿瘤 。 尾 的形态无法辨认 , 内部呈不均匀杂乱 的低 回声 , 如果 阑尾腔 阑尾炎性 包裹与 回盲部肿瘤 在声像 图上 有时不 易鉴别 , 内有粪石或气体呈强 回声 , 其后方伴有 明显声影 。 若伴腹膜炎 这就要求超声 医师在诊查过程 中 , 认真细致 , 必要 时可扩大扫 可引起麻痹性肠梗 阻 , 显示全腹肠管 扩张 , 一 般扩张程度不严 查范 围,在仔细分析 图像 的同时 ,还应详细结合 患者病史资 重, 可有少量腹 腔积液 , C D F I 多显示包块 内没有血流信号或仅 料 、 临床体征 以及实验室检查 , 从而做 出正确判断 。
戴着感冒面具的川崎病
戴着感冒面具的川崎病小孩子的抵抗力较差,感冒发烧时长发生,许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感冒发烧并不会过分关注,只给予正常的小儿感冒药物。
但殊不知,川崎病早期的症状与发烧感冒的症状是非常相似的。
但感冒的症状持续时间不会很长,通常1~2周的时间就会痊愈。
但随着患病时间变长川崎病患者会出现更多其他的症状,严重的川崎病还会给患者造成心脑血管的损伤。
川崎病的病因不明,其发病机制也尚不清楚,但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观察提示,其可能与感染有关,但迄今无法确定微生物是致病的唯一原因,还可能与免疫和遗传因素有关。
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一种或多种已知或未知微生物侵入易感者体内,激活多种T细胞和B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若同时存在基因遗传易感性,则可能引发全身血管内皮损伤及功能障碍。
川崎病的原因仍然未知,其发生机理也尚不明确,但通过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其可能与感染相关连,但目前还无法确认微生物为发病的唯一因素,还可能与免疫和遗传因素有关。
许多研究者指出是由于一个或多个已知或不明微生物进入易感者身体,刺激了许多由T细胞和B细胞共同参与的免疫反应,因此如果同时产生基因遗传易感性,则可以导致身体的血管内皮受损和功能障碍。
川崎病第一次发现是在1967的日本,一位日本的儿科医生发现。
该疾病的首次报告是该医生进行的,因此以该医生的名字来命脉该疾病。
这类疾病在日本的儿童当中发病率是最高的,我国也曾有川崎病流行。
川崎病的全名也叫做: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是一个变态反应性质的病症。
川崎病的感染一般以婴幼儿居多,发病的孩子一般年龄在五周岁以内,且男孩的数量超过女孩,感染时期不确定,一年四季均有可能。
在感染的初期其表现与一般的流感发烧十分的类似,但到后期之后,一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病症出现之后,诊断就非常的容易了。
川崎病的发热症状初期并不明显,但到后期高烧持续不退,使用各种抗生素都没有效果,且长期高烧。
患者在发烧之后还会出现眼底出血,患者退烧之后眼底充血的症状就会消失。
2024年度-川崎病课件
1
目录
• 川崎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后 • 患儿管理与教育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2
01
川崎病概述
Chapter
3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 )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 合征,主要影响婴幼儿。
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 是感染触发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 致。
诊断流程: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 确立诊断。
10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小板计数在病程第2周开始增多。
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
常升高。
11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血清免疫球蛋白
常升高。
心电图
早期可出现非特异性ST-T改变,心包炎时可有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心肌梗死时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及异 常Q波。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川崎病的研究和治 疗水平的提高,提高国际影响力。
27
THANKS
感谢观看
28
。
22
学校及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学校支持
宣传教育
与学校沟通合作,为患儿提供必要的 支持和帮助,如调整课程安排、提供 心理辅导等。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川崎 病的认识和关注,促进社会对患儿的 接纳和支持。
社会资源整合
利用社会资源,如志愿者组织、慈善 机构等,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经济、 心理等方面的支持。
01 02
心血管并发症
川崎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等心血管并发症。对 于这些并发症,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抗凝药物、定期随访 等。
川崎病病案分析
疫苗接种时间
根据卫生部门推荐的接种 时间表,按时为儿童接种 疫苗。
疫苗接种效果
监测疫苗接种效果,统计 接种率、发病率等数据, 评估预防效果。
社会与公共卫生措施
卫生宣传教育
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对川崎病的认识和预 防意识。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 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 影响因素。
疫情监测与报告
流程
治疗流程需遵循医嘱,根据病情调 整药物剂量及给药时间,直至达到 治疗目标。
药物治疗与效果
药物治疗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为主要治 疗药物,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
力,抑制炎症反应。
效果
药物治疗后,体温逐渐下降, 炎症指标好转,减轻冠状动脉
病变程度。
不良反应
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恶心 、呕吐等不良反应,需密切观
结果解释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解释 川崎病病例的分布特点以 及治疗方案的效果,为临 床医生提供参考。
03
川崎病临床治疗
治疗方案与流程
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中川崎 病的诊断标准,结合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等确定诊断。
治疗方案
采用《川崎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的推荐方案,包括静脉注射免 疫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等治疗 措施。
05
川崎病研究展望
病理机制研究
发病原因
研究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如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以期发现更有效的治 疗方法。
病理过程
研究川崎病的病理过程,包括血管炎、心肌损伤等,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情发 展和治疗策略。
临床治疗研究
治疗方案
研究更有效的川崎病治疗方案,包括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抗血小板、抗凝等 治疗手段。
CASP3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易感性的关系
摘要 : 目的
探讨半胱天冬蛋 白酶 3 ( C A S P 3 ) r s 1 1 3 4 2 0 7 0 5 基 因多态性与儿童川崎 病发病及 其发生 冠状动脉 损
川 崎病 组与对 照组 C A S P 3基 因 r s l 1 3 4 2 0 7 0 5 S N P s
害 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 聚合酶链反应对天津市儿童 医院收治 的 4 0例川崎 病患 儿 ( 川 崎病组 ) 及3 0例 健康儿 童 ( 对照组) 的C A S P 3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 位点携带 A等位基 因的 G A、 A A基 因型在川 崎病组与对照组 间差 异有统计 学意义 ( = 7 . 7 2 , P< 0 . 0 5 ) , 两组 间 A 等位 基因频率差异显著 ( O =3 . 1 1 , 9 5 %6 ' / : 1 . 4 6— 6 . 6 2 ; X 2 =9 . 0 3 , P< 0 . 0 5 ) ; A等位 基因在冠状 动脉损害 与无损
CHEN We i l,ZHANG Ho n g- y a n,LI N Sh u— xi an g
( 1 G r a d u a t e S c h o o l o f T i a n j i n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T i a n j i n 3 0 0 0 7 0, P .R .C h i n a )
山东 医药 2 0 1 3年第 5 3卷 第 2 0期
C A S P 3 基 因多 态 性 与 川 崎 病 及 其 冠 状 动 脉 损 害易 感 性 的关 系
陈 伟 ,张宏 艳。 。 林 书祥
( 1天 津 医科 大学研 究 生院 , 天津 3 0 0 0 7 0 ; 2天 津市 儿童 医院 )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其临床诊断及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等方面对川崎病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表明,川崎病的诊断及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随着对川崎病认识的不断深化,研究仍在不断进行,为提高川崎病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于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儿的康复和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关键词:川崎病、临床诊断、治疗效果、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效果评估、综合方法、预后、早期诊断、研究深化。
1. 引言1.1 川崎病的概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全身性血管性疾病,最常见于儿童。
该疾病首次由日本小儿科医生川崎清夫于1967年首次报道,因此得名。
川崎病主要影响儿童的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是引起儿童心脏病变的一种重要原因。
川崎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疾病的早期症状包括高热、红斑、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等,迅速发展为全身性炎症反应。
严重的情况下,川崎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瘤、心肌炎、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儿生命。
川崎病的确诊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
及时明确诊断和积极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正不断地完善和优化,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和未知因素。
在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川崎病的问题上,迫切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2 临床诊断方法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医生应该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溃疡、手足红肿等,医生应该仔细观察这些表现。
2024年度川崎病ppt课件
17
患者教育内容
川崎病的基本知识
包括定义、病因、症状、诊断 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帮助患
者和家属全面了解疾病。
2024/3/23
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
详细解释治疗川崎病的药物种 类、使用方法、副作用及注意 事项等,确保患者正确用药。
饮食与营养建议
提供适合川崎病患者的饮食建 议,如低脂、低盐、易消化等 ,以及必要的营养补充。
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 是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免疫 异常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4
流行病学特点
1 2
发病率
在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发病率较高; 近年来在北美和欧洲也有上升趋势。
年龄分布
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其中1-2岁为发病高峰。
3
性别差异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2024/3/23
2024/3/23
诊断标准与分型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不断完 善,但仍存在分型不清、 误诊率高等问题。
治疗手段与效果
目前川崎病的治疗手段主 要包括阿司匹林、免疫球 蛋白等,但治疗效果因人 而异,且存在复发风险。
22
未来研究方向及挑战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进一步揭示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 疗提供理论支持。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教育患者和家属如何预防和处 理川崎病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如心血管问题、关节炎等。
18
心理支持策略
01
02
03
倾听与理解
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和想 法,表达理解和关心,减 轻患者的孤独感和焦虑情 绪。
2024/3/23
情绪疏导
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 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调 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和 治疗。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病机制的新认识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特征性的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损害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
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及细胞浸润,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特别是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发病,值得高度关注。
川畸病(KD)是一種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发疹性小儿疾病。
其主要并发症冠状动脉病变(CAL)可导致冠状动脉瘤(CAA),心肌梗死及猝死。
CAL在未经治疗的患儿中发生率较高(约为15%~25%),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后,CAA的发病率已降至5%以下。
目前,KDCAL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其发病机制成为KD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
有关KDCAL发病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在基因水平上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尚待完全阐明,获得多数认可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 免疫系统异常活化与细胞浸润1.1 T细胞的活化Dnouchi等[1]研究认为三磷酸肌醇激酶(ITPKC)基因能直接调节T细胞激活与增殖,提高T细胞激活效率可能是KD并发CAL的主要病理过程。
他们进一步的研究(2009年)表明,在KD急性期,应用IVIG 24 h 后,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降低了CAL概率[2]。
Hirono等[3]研究发现,在KD 急性期,由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分泌的两种S100蛋白(MRP-8/MRP-14),在应用IVIG 24 h后急剧下降,其水平高低及持续时间与CAL呈正相关,这提示活化的中性粒细胞是KD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之一。
1.2 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产生TNF-a作为一种主要促炎因子,是机体免疫防御,炎症损伤等发病的重要介质,young等[4]通过动物模型发现,TNF-a mRNA在外周血中高表达,其在冠状动脉随病变加重而增加,而给予TNF-a阻滞剂的小鼠,却无CAL发生,从而证实了TNF-a参与CAL的形成。
2024川崎病幻灯片ppt课件
川崎病幻灯片ppt课件•川崎病概述•川崎病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管理•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目录CONTENTS01川崎病概述定义与命名定义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全身性血管炎,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儿童。
命名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于1967年首次描述,因此得名。
发病原因及机制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遗传、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全身性血管炎,导致血管壁损伤和炎症反应。
此外,还可能涉及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和细胞因子的释放。
发病率年龄分布性别差异季节性流行病学特点01020304川崎病是全球性疾病,发病率因地区和种族而异。
亚洲地区发病率较高,尤其是日本。
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其中1-2岁为发病高峰。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比例约为1.5:1。
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春季和冬季为发病高峰。
02川崎病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改变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
口唇发红、皲裂,杨梅舌,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
0302 01主要症状体温可达39-40℃,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体征变化手足改变急性期手足发红、肿胀,恢复期甲周脱皮。
皮肤表现多形性红斑,躯干部最多,不发生疱疹或结痂。
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直径超过1.5cm。
并发症风险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可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其他系统并发症关节炎、神经系统受累(如无菌性脑膜炎、面神经麻痹等)、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泻等)等。
03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及流程诊断标准持续5天以上的发热,伴随4项主要症状(双侧非化脓性结膜炎、口唇及口腔变化、多形性皮疹、四肢末端改变)中的至少2项,且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诊断流程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判断。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要点与猩红热的鉴别01猩红热也有发热和皮疹,但皮疹多在发热1-2天出现,且为弥漫性细小密集的斑丘疹,压之褪色,伴有杨梅舌和环口苍白圈,与川崎病的皮疹特点不同。
《2024年丙球无反应川崎病高危因素随访》范文
《丙球无反应川崎病高危因素随访》篇一一、引言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自限性疾病,主要影响儿童健康。
丙球无反应川崎病(Non-responsive Kawasaki disease to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NR-KD)是指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的川崎病患儿,这类患儿具有更高的风险和复杂性。
本文旨在探讨丙球无反应川崎病的高危因素及其随访管理,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近五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丙球无反应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通过分析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反应及随访情况等数据,探讨其高危因素。
三、结果1. 高危因素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丙球无反应川崎病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小于1岁或大于5岁、男性患儿、病程较长、存在冠状动脉病变(CAL)等。
此外,患儿在发病初期即表现出持续高热、皮疹、眼结膜充血等严重临床表现,也是丙球无反应的重要因素。
2. 随访管理对于丙球无反应川崎病患儿,我们采取了积极的随访管理措施。
首先,对患儿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其次,根据患儿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包括继续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等。
同时,我们还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如何照顾患儿,以降低复发风险。
四、讨论丙球无反应川崎病患儿的高危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
年龄、性别、病程及冠状动脉病变等因素均可能影响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充分了解患儿的病情和病史,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随访管理。
对于丙球无反应的川崎病患儿,医生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治疗和随访。
首先,应继续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以降低疾病的活动度和复发风险。
其次,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儿童川崎病研究进展
13遗 传 易感 性 因素 . 大 量 的 流 行病 学 资 料 显 示 , 日本 及 亚 裔 KD高 发 , 其 尤 是 日本 和韩 国 , 发病 率 明显 高于 其 他地 区 , 而英 国 、 国的 日 美 裔 后代 K D也 较其 他种 族 高发 , 明 遗传 易 感性 对 本 病 的发 表 生 起 着重 要作 用 。 有证 据『表 明 , I l 】 同胞 兄 弟 的 K D发 病率 远 高 于普 通 人群 , 这更 支 持 了遗 传 因素 在 K D的 易感 性 因素 方 面 的作用 。 且 即使 移 民到 其 他低 发生 率 的 国家仍 保 持很 高 的 并 患 病率 『。 l 2 1 2病 理 学 KD 血 管 炎 主 要 见 于 中 动 脉 , 其 冠 脉 , 各 个 脏 器 的 血 尤 但 管( 中小 动 脉 、 脉 、 血管) 大 静 微 均可 发 生炎 性 反应 , 心血 管 、 如
[ 标识 码1A 文献
[ 编 号】1 7 — 2 0 2 0 )7 a 一 2 — 4 文章 6 3 7 1 (0 8 0 ( )0 3 0
用。
川 崎 病 ( a aa i i ae K w sk s s ,KD) 一 种 以 全 身 血 管 炎 为 de 是 主要病 变 的急 性发 热 出疹 性 疾 病 。主要 影 响 婴幼 儿 , 界各 世
22泌 尿 系统 .
1 , 抗 原 学 说 最 近 作 为 K 病 因 为 越 来 越 多 的 学 者 所 . 1超 2 D 认 识 。 学说 认 为具 有相 同超 抗原 性 的不 同病 原体 的感 染 激 该 活了患者 免 疫 系统 , 引起相 应 的临 床 表现 。超 抗 原是 一 类 不 同 于 普 通 抗 原 的 蛋 白 质 家 族 ,具 有 强 大 的 免 疫 激 活 能 力 。 只 需极 低 浓度 即可 刺激 多 克隆 T细胞 活化 ,故被 称 为超 抗 原 。 具有 超抗 原 能力 的微 生物 有 葡萄 球 菌 、 球菌 、 链 支原 体 、 尔 耶 森菌 、 转 录病毒 等 。超 抗原 在诱 导 机 体 免疫 应答 反 应 方 面 逆 具 有 一 些 普 通 抗 原 所 没 有 的 特 点 [ 超 抗 原 可 来 自环 境 中 普 6 1 。 通 的病 原体 , 源 性超 抗原 如 细 菌毒 素 和病 毒抗 原 作 用 于人 外 群 ,而具 有 某 种 易 感性 的个 体 才 会 出现 典 型 的 KD临 床 症 状 。然而 亦有 研 究不 支持 超抗 原 是 K D的病 因 。 1. . 2普通 抗 原 学说 R we 2 o ly等1 究 发 现 , IA 浆 细胞 是 7 1 研 产 g K D患者 冠脉 壁上 的主要 炎性 细胞 。B o n等1 究发 现 。 rw 8 1 研 KD 患者 冠脉 中有大 量 巨噬细胞 、 D C 8T细胞 浸 润 。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探索肠道菌群与儿童川崎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信作者:谢江,E mail:909380599@qq.com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探索肠道菌群与儿童川崎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王慧 张燕平 王志强 陈桂华 谢江(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0031)【摘要】目的 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方法验证肠道菌群与川崎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方法 使用MiBioGen联合会收集的18340例来自24个队列的基因数据,选取31个影响微生物分类群相对丰度或存在的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
从波兰一项有关儿童川崎病易感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提取与川崎病关联的结果,通过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和MR Egger回归法分别判断肠道菌群与川崎病的因果关联。
绘制工具变量相关的肠道菌群与川崎病风险的森林图及散点图。
结果 共筛选到7个与肠道菌群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工具变量,IVW结果显示安德克氏菌属和川崎病有关(OR=0.222,95%CI0 052~0 940,P=0.041),提示安德克氏菌属的丰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川崎病的发病风险平均降低77.8%。
结论 MR法分析显示安德克氏菌属丰度与川崎病发病风险呈负向因果效应。
【关键词】肠道菌群;川崎病;安德克氏菌属;放线菌;孟德尔随机化【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3 06 020ToExploretheCausalRelationshipBetweenGutMicrobiotaandKawasakiDiseaseinChildrenBasedonMendelianRandomizationWANGHui,ZHANGYanping,WANGZhiqiang,CHENGuihua,XIEJiang(DepartmentofPediatrics,TheAffiliatedHospitalof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TheThirdPeople’sHospitalofChengdu,Chengdu610031,Sichuan,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verifywhetherthereisacausalrelationshipbetweengutmicrobiotaandKawasakidiseaseusingMendelianrandomization(MR)method.Methods Geneticdataof18340individualsfrom24cohortswerecollectedbyMiBioGenconsortium.31geneticvariantsaffectingtherelativeabundanceorpresenceofmicrobialtaxawereselectedasinstrumentalvariables.TheresultsofassociationwithKawasakidiseasewereextractedfromaGWASstudyofsusceptibilitygenesofchildrenwithKawasakidiseaseinPoland.Inverse varianceweighting(IVW)analysis,weightedmedianestimatorandMR EggerregressionmethodwereusedtodeterminethecausalassociationbetweengutmicrobiotaandKawasakidisease.ForestplotsandscatterplotsoftheassociationbetweengutmicrobiotaandtheriskofKawasakidiseaseweredrawn.Results Atotalof7SNPassociatedwithgutmicrobiotawerescreened.IVWresultsofforestplotsshowedthattheabundanceofAdlercreutziawasrelatedtoKawasakidisease(OR=0.222,95%CI0.052~0.940,P=0.041):a1standarddeviationincreaseintheabundanceofAdlercreutzia,andtheriskofsufferingfromKawasakidiseasereducedbyanaverageof77 8%.Conclusion MRanalysisIVWmethodshowedthattheabundanceofAdlercreutziahadanegativecausaleffectontheriskofKawasakidisease.【Keywords】Gutmicrobiota;Kawasakidisease;Adlercreutzia;Actinomycetes;Mendelianrandomization 川崎病是一种自限性全身炎症性血管炎,由日本的Kawasaki[1]在1967年首次描述。
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及其心血管并发症杜忠东
Kawasaki Disease and its Coronary Complication
Zhong-Dong Du, MD, PhD Professor of Pediatrics 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duzhongdong@
LMCA LAD RCA
Mean 1.688+0.995BSA 1.186+0.820BSA 1.503+0.499BSA
SD 0.420 0.356 0.398
Echocardiography
冠状动脉瘤:
– 定义:
冠状动脉局部内径是其临近部位的 >1.5倍; 或者冠状动脉内膜呈明显不规整。
–4例巨大瘤,发生率为0.4% –15例中动脉瘤,发生率1.4% –29例小动脉瘤,发生率2.6%
32例男性,16例女性(P=0.775) 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与年龄、起病年月、不
同医院无关(P>0.05)
RCA
LCA
第一次冠脉造影(发病40 d)
RCA
LCA
第二次冠脉造影 (发病6个月
21个月男童(发病18个月)
体循环瘤 心脏瓣膜病变
二尖瓣反流 主动脉瓣反流 心肌梗塞 死亡
279/1409 (19.8%) 313/2031 (15.4%)
60/676 (8.9%) 21 (1.0%)
27 (1.3%) 5 (0.2%) 24 (1.2%) 10 (0.3%)
冠状动脉瘤(北京)
48例冠状动脉瘤,发生率4.3%(95% CI,3.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7%)
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报道,发病率逐年增 高趋势。
儿童川崎病与季节性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儿童川崎病与季节性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安中杰;李晓惠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24(21)9
【摘要】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感染诱发基因易感儿童的免疫性血管炎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
引起川崎病的病原目前尚未明确。
有关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季节性感染病原可能是川崎病的重要病因,尤其是季节性病毒感染。
本文总结近年来儿童川崎病与季节性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从常见呼吸道病毒与川崎病的关系、肠道病毒与川崎病的关系及病毒感染与川崎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等3个方面进行综述,为川崎病病因学研究提供依据。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安中杰;李晓惠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教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
【相关文献】
1.儿童病毒感染与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2.血脂代谢与儿童川崎病及冠脉损伤的研究进展
3.儿童川崎病并发EB病毒感染NF-κB信号通路表达及其影响
4.川崎病与病毒感染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oll样受体4和CD_(14)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易感性的相关研究
Toll样受体4和CD_(14)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易感性的相关研究刘飞;李军;杨世伟;王凤鸣;秦玉明;王大为【期刊名称】《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年(卷),期】2008(23)21【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及脂多糖受体CD14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KD)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应用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76例KD患儿和118例健康儿童外周血白细胞TLR4表达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2组儿童TLR4基因(-896A/G),(-1196C/T)位点和CD14基因(-260C/T)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及其与KD的关系。
结果1.KD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TLR4平均免疫荧光强度(MFI)分别为2.87±0.96,10.55±4.87,23.36±8.28和3.26±0.65,7.55±1.21,25.41±6.97;2.在KD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未发现TLR4基因(-896A/G)和(-1196C/T)的多态位点;3.KD组和健康对照组CD14基因(-260C/T)位点均有突变,其CC,CT,TT基因型分布分别为35.5%、30.3%、34.2%和38.1%、47.5%、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2P<0.05);其C,T等位基因频率则分别为50.7%、49.3%和61.9%、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5);其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T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KD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58倍。
结论TLR4基因(-896A/G)和(-1196C/T)位点多态性与KD发病无关,CD14基因(-260C/T)多态性T等位基因与KD发病密切相关,其可能是KD发病的遗传学易感因素。
【总页数】3页(P1648-1650)【关键词】Toll样受体4;CD14;川崎病;基因多态性【作者】刘飞;李军;杨世伟;王凤鸣;秦玉明;王大为【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9【相关文献】1.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J], 周燕;郑瑞娟;胡忠义2.Toll样受体2及Toll样受体9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J], 曾红梅;游伟程;潘凯枫;张阳;张联;马峻岭;周彤;苏会娟;李文庆;李吉友3.Toll样受体4和CD14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易感性的相关研究 [J], 刘飞;李军;杨世伟;王凤鸣;秦玉明;王大为4.Toll样受体2基因Arg753Gln和CD14启动子-159C/T多态性与肺炎链球菌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 [J], 朱满桂;冯艳;李夏西5.嗜乳脂蛋白样-2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易感性及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研究 [J], 冯万禹;李俊利;张国栋;梁妍琰;孟晓波;朱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崎病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发现KD的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
现就与川崎病相关的FCGR2A基因多态性、CD40及配体CD40L基因多态性、FAM-BLK基因多态性、ITPKC基因多态性、CASP3基因多态性和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川崎病;基因;病因Geneticpolymorphisms in Kawasaki diseaseZHENG Rui-li,HE Kun,DONG Xiang-yu(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Lanzhou University,Gansu Lanzhou 730030,China)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全身型血管炎,影响小型和中型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损伤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包括巨大的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及阻塞、急性血栓形成,甚至心肌梗死。
病原学尚不明确,但根据KD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该疾病发病率上具有明显的种族和家族的差异性,因此,KD发病机制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过度免疫反应。
1 FCGR2A基因多态性FCGR2A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q23,由7个外显子组成,编码FCγRIIA蛋白(CD32A)。
FCGR2A基因多态性位于跨膜结构域131位点(rs1801274),存在共显性等位基因A/G,分别编码组氨酸(H)和精氨酸(R)。
相关研究表明FCGR2A基因的AA基因型的细胞对C反应蛋白(CRP)较强的亲和力,CRP 受体与FCγII结合后,使细胞内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域被激活,导致一系列(趋化因子、Th1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因子活化及活性氧的产生,最终通过携带FCGR2A基因的细胞间接影响冠状动脉病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这些发现均证明了FCGR2A基因在KD的自身免疫性炎症及动脉粥样化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Khor等[1]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FCGR2A作为一种新的基因与川崎疾病的易感性相关。
研究者通过meta分析,进一步表明FCGR2A 基因变异可能在KD男性的发病起到至关重要作用[2]。
Duan等[3]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一步证实FCGR2A基因功能多态性(rs1801274)明显与中国汉族KD的风险增加相关,且与CAL发生有关。
一些学者提出可用TNF-α阻滞剂即英夫利昔单抗治疗KD,其机制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阻滞剂的Fc部分与FCγRII相结合,可能影响细胞吞噬、脱颗粒、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细胞因子释放,并调节抗体的产生;低亲和力FCγII等位基因使英夫利昔单抗的清除率降低,从而提高治疗疗效,这可能是一个分子治疗靶点。
2 CD40L基因多态性CD40L位于Xq26区,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家族。
CD40L表达主要在表达成熟T细胞表面,其表达可诱导Th0、Th1和Th2细胞分化。
可溶性CD40L(sCD40L)是主要来源于活化的血小板,CD40L迅速水解,成为可溶性sCD40L进而脱落进入血液循环中,sCD40L具有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活动,提高了血小板活化、聚集,这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血栓形成有一定相关性。
CD40和/或其配体CD40L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生物学标志物,这可能由于CD40和/或其配体CD40L与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触发炎症基因和凋亡基因转录;不仅诱导内皮细胞分泌趋化因子和释放组织因子,还诱导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E-选择素表达,导致炎症部位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活化;而且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多种细胞中的表达,调节细胞–基质和细胞–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導致血管间质胶原蛋白的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是血管重塑的重要因子;此外,CD40-CD40L相互作用,促进组织因子表达,降低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促进局部凝血和血栓前状态,此与川崎病的血液高凝倾向、易形成血栓状态密切相关。
因此,CD40/CD40L基因可能是一个KD潜在风险的候选基因。
wang等[4]对43例KD患者与发热患者进行病例对照试验,发现KD患者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3天后,CD4+T细胞及血小板表面表达CD40L 明显降低,可能是IVIG治疗抑制其表达,从而减少CD40L介导的血管损伤。
这表明,认为CD40L表达调节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Onouchi等[5]对KD同胞配对研究,提出CD40L基因的SNP(rs1126535)与男性KD高发病率有关。
3 FAM167A-BLK基因多态性FAM167A-BLK基因区域位于人类染色体8p22-23。
BLK基因表达受到B细胞的严格控制,信号通路通过B细胞受体(BCR)激活下游核转录因子(NF-κB),促进B细胞发育,进而抗原与BCR触发信号相结合,最终导致B细胞活化,影响B细胞的免疫耐受机制。
因此,这种风险等位基因可能增加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性,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硬化症。
FAM167A 是一种广泛表达的基因,但是功能目前尚不明确。
Onouchi等[6]通过对428个日本川崎病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及传递不平衡检验(TDT),表明FAM167A-BLK基因的SNP位点(rs225454)可能有助于激活或调节细胞反应,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认为其参与川崎病的发病机制。
Yan等[7]强烈支持上述观点,并认为FAM167A-BLK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川崎病及CAL的形成有关。
我国wang等[8]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证实携带FAM167A-BLK基因的GG基因型或基因型GG/GA(rs2254546)个体表现出显着的KD易感性,G为川崎病高风险基因。
4 ITPKC基因多態性ITPKC基因是IP3磷酸激酶家族成员之一。
ITPKCT细胞受体信号转导中一个重要第二信使,作为活化T细胞的Ca2+/核因子(NFAT)信号转导通路的负调控因子。
Onouchi等[9]转染实验表明,ITPKC基因的SNP位点(rs28493229)C等位基因可减少基因mRNA30%黏接效率,ITPKC表达减少会导致T淋巴细胞激活和IL-2释放增多,因此,ITPKC基因的SNP位点可能与川崎病的异常免疫反应有一定相关性。
我国付佳等[10]通过应用聚合酶联反应结合测序技术进行试验,结果说明ITPKC基因的GG基因型对于我国川崎病人是一个保护性基因型,对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发生不起作用,但是携带C等位基因可使我国KD发生CAL风险性增加。
卡介苗瘢痕红肿可作为确诊不典型川崎病的重要参考,尤其是在年龄小于20个月患儿。
其发生机制有二种说法,一,ITPKC基因SNP(rs28493229)GC 和CC基因型可能再激活卡介苗接种点,从而改变KD急性期卡介苗接种部位免疫反应;另一种说法是疫苗中防腐剂-硫柳汞,其是敏感性IP3受体,通过诱导氧化应激,激活钙通道,导致钙离子内流,并通过Ca+/NFAT通路产生级联反应,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内钙信号失调,T细胞及免疫细胞活化,造成免疫紊乱[11]。
5 CASP3基因多态性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简称半胱天冬酶(caspase),也称胱冬肽酶。
半胱氨酸蛋白酶是一个家族性的蛋白质,其中Caspase-3(CASP3)是凋亡细胞死亡最终途径中的关键性凋亡蛋白酶,介导外源性和内源性细胞死亡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的不适当调节可能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CASP3基因参与KD发病机制可能有两个方面:一,CASP3基因的SNP (rs72689236)可能激活NF-kB通路,导致炎性基因的转录激活,如TNF-α和IL-1β的表达,产生大量炎性因子;二,CASP3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细胞表面基质蛋白酶受体结合,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分解弹性蛋白及层粘连蛋白,使层粘连蛋白断裂和基底膜的降解,对血管结构造成破坏及重塑。
因此Caspase-3可能在KD疾病发病机制起双重作用。
Onouchi等[12]发现该CASP3的SNP(rs72689236)位点周围序列是影响活化T细胞核因子结合序列,若该位点G等位基因突变为A等位基因,CASP3转录选择性下调,引起基因表达下调,影响T细胞凋亡,T细胞活化异常,因此,改变CASP3表达的免疫效应细胞对KD易感性有影响。
我国彭茜等[13]进一步对病例-对照研究与家系传递不平衡研究(TDT)的有关文献成果通过meta分析,结果证实川崎病患者中CASP3基因的SNP(rs72689236)风险等位基因A 的携带者,患病风险增加约44%,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风险增加约59%。
该SNP 的A风险等位基因有可能对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伤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川崎病的治疗方法IVIG的疗效是否有影响,目前还没有相当充分的证据。
6 HLA基因多态性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又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un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主要存在于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
HLA-II类DRα和DRβ链的可变区可识别并结合抗原或自身抗原,在抗原提呈过程中,HLA 分子表达产生变化,使α、β链错配而形成新的抗原,致使自身免疫性损伤。
因此推测HLA参与了KD紊乱免疫反应。
Oh等[14]对韩国儿童川崎病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CALD患者的HLA-DRB1等位基因的频率没有增加;有CAL的患者的HLA-DRB1*11等位基因表现出频率明显增加,认为HLAII类基因中B和C等位基因与KD相关联。
Tsai等[15]首次对汉族人口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认为HLA是新的KD风险基因,参与了T细胞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调节炎性细胞因子及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我国彭茜等[16]对4个病例-对照采用meta分析,提示HLAII 类基因的SNP(rs2857151)风险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OR=1.41,P<0.001),HLAII类基因风险等位基因纯合子个体具有更高的KD患病风险。
但是2007年Huang等[17]研究,HLA-DRB1等位基因不是台湾儿童KD易感性的遗传因素,也不是CAL潜在致命并发症的危险因子。
川崎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多个基因位点可能共同参与KD\CAL某些未知的免疫途径,但是KD的发病机制、遗传易感性尚未完全阐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 Khor C C,Davila S,Breunis W B,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FCGR2A as a susceptibility locus for Kawasaki disease[J].Nature Genetics,2011,43(12):1241-1246.[2] Kwon Y C,Kim J J,Yun S W,et al.Male-specific association of the FCGR2A His167Arg polymorphism with Kawasaki disease[J].Plos One,2017,12(9):e0184248.[3] Duan J,Jiao L,Zhang Q,et al.A Genetic Variant rs1801274 in FCGR2A asa Potential Risk Marker for Kawasaki Disease:A Case-Control Study and Meta-Analysis[J].Plos One,2014,9(9):e103329.[4] Wang C,Wu Y,Liu C,et al.Expression of CD40 ligand on CD4+ T-cells and platelets correlated to the coronary artery lesion and disease progress in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ics,2003,111(2):4.[5] Onouchi Y,Onoue S,Tamari M,et al.CD40 ligand gene and Kawasaki disease[J].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04,12(12):1062-1068.[6] Onouchi Y,Ozaki K,Burns J C,et al.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three new risk loci for Kawasaki disease[J]. Nature Genetics,2012,44(5):517-521.[7] Yan Y,Ma Y,Liu Y,et bined analysis of genome-wide-linked susceptibility loci to Kawasaki disease in Han Chinese[J].Human Genetics,2013,132(6):669-680.[8] Wang W,Lou J,Lu X,et al.8p22-23-rs2254546 as a susceptibility locus for Kawasaki disease:a case-control study and a meta-analysis[J].Scientific Reports,2015,4(1):4247.[9] Onouchi Y,Gunji T,Burns J C,et al.ITPKC functional polymorphism associated with Kawasaki disease susceptibility and form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J].Nature Genetics,2008,40(1):35-42.[10] 付佳.ITPKC基因位點与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11] Yeter D,Deth R.ITPKC susceptibility in Kawasaki syndrome as a sensitizing factor for autoimmunity and coronary arterial wall relaxation induced by thimerosal’s effects on calcium signaling via IP3[J].Autoimmunity Reviews,2012,11(12):903-908.[12] Onouchi Y,Ozaki K,Buns J C,et mon variants in CASP3 confer susceptibility to Kawasaki disease[J].Human Molecular Genetics,2010,19(14):2898-2906.[13] 彭茜,陈昌辉,吴青,等.CASP3基因一个新的功能性SNPrs72689236与川崎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6):477-483.[14] Oh J H,Han J W,Lee S J,et al.Polymorphisms of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Genes in Korea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ic Cardiology,2008,29(2):402-408.[15] Tsai F J,Lee Y C,Chang J S,et al.Identification of Novel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Kawasaki Disease in a Han Chinese Population by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J]. Plos One,2011,6(2):e16853.[16] 彭茜,陈昌辉,吴青,等.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连锁的基因位点与川崎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8):571-580.[17] Huang F Y,Chang T Y,Chen M R,et al.Genetic Variations of HLA-DRB1 and Susceptibility to Kawasaki Disease in Taiwanese Children[J].Human Immunology,2007,68(1):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