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_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阅读答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后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后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古代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将法老奉为神,或称之为神的后裔,任何觐见者都必须匍匐于法老御座之前,并以胸贴地,吻法老脚边的尘土,只有经特别允许才能吻法老的脚,有此经历者均深感荣耀。
这()A.有利于王权专制的形成B.有助于实现民族思想的统一C.激化了社会阶级的对立D.为埃及文明奠定了政治基础2.某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教授古代世界文明史时,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魅力。
学生可以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A.看到苏美尔人在用60进制计算粮食产量B.欣赏雅利安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的象形文字C.在恒河边克尔白神庙发现那尔迈调色板D.在爱琴海边与哲人苏格拉底夜读“悬诗”3.《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对另一自由民有谷或银之债权,不通知谷物主人,即从谷仓或谷场取去谷物,则此自由民因其不通知谷物主人而擅从谷仓或谷场取谷,应被检举,彼应全部交还其所取之谷,且丧失其全部。
”这说明当时()A.私有财产受到保护B.违约现象比较普遍C.农业生产较为发达D.奴隶主利益受保障4.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
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
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
这表明()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5.公元前四千年代中期,古埃及人发明了图画式象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年,两河流域的古巴伦出现了楔形文字;公元前两千年中叶,中国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出现了甲骨文,与此同时,西亚的腓尼基人充分利用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创造了22个辅音字母文字。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1新高考模式下的信息性阅读真题体验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教案
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一、(2024·八省统一考试模拟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辩起先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
要将这些思索引向深化,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殊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
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逼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逼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起先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起先这么做。
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
“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阅历,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接连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逼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殊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
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干脆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逼中,最简洁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
这点很简洁理解,《黑客帝国》《将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
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
因此,我们对这一威逼必需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逼更加发人深省。
这种威逼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
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留意的重要观点是,全部依靠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
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靠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
”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解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将来人工智能可担当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成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
tpo39三篇托福阅读TOEFL原文译文题目答案译文背景知识
tpo39三篇托福阅读TOEFL原文译文题目答案译文背景知识阅读-1 (2)原文 (2)译文 (5)题目 (8)答案 (15)背景知识 (16)阅读-2 (18)原文 (18)译文 (21)题目 (24)答案 (33)背景知识 (33)阅读-3 (37)原文 (37)译文 (40)题目 (43)答案 (53)背景知识 (53)阅读-1原文Early Writing Systems①Scholars agree that writing originated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East, probably Mesopotamia, around the fourth millennium B.C.E. It is from the great libraries and word-hoards of these ancient lands that the first texts emerged. They were written on damp clay tablets with a wedged (or V-shaped) stick; since the Latin word for wedge is cunea, the texts are called cuneiform. The clay tablets usually were not fired; sun drying was probably reckoned enough to preserve the text for as long as it was being used. Fortunately, however, many tablets survived because they were accidentally fired when the buildings they were stored in burned.②Cuneiform writing lasted for some 3,000 years, in a vast line of succession that ran through Sumer, Akkad, Assyria, Nineveh, and Babylon, and preserved for us fifteen languages in an area represented by modern-day Iraq, Syria, and western Iran. The oldest cuneiform texts recorded the transactions of tax collectors and merchants, the receipts and bills of sale of an urban society. They had to do with things like grain, goats, and real estate. Later, Babylonian scribes recorded thelaws and kept other kinds of records. Knowledge conferred power. As a result, the scribes were assigned their own goddess, Nisaba, later replaced by the god Nabu of Borsippa, whose symbol is neither weapon nor dragon but something far more fearsome, the cuneiform stick.③Cuneiform texts on science, astronomy, medicine, and mathematics abound, some offering astoundingly precise data. One tablet records the speed of the Moon over 248 days; another documents an early sighting of Halley's Comet, from September 22 to September 28, 164 B.C.E. More esoteric texts attempt to explain old Babylonian customs, such as the procedure for curing someone who is ill, which included rubbing tar and gypsum on the sick person's door and drawing a design at the foot of the person's bed. What is clear from the vast body of texts (some 20,000 tablets were found in King Ashurbanipal's library at Nineveh) is that scribes took pride in their writing and knowledge.④The foremost cuneiform text, the Babylonian Epic of Gilgamesh, deals with humankind's attempts to conquer time. In it, Gilgamesh, king and warrior, is crushed by the death of his best friend and so sets out on adventures that prefigure mythical heroes of ancient Greek legends such as Hercules. His goal is not just to survive his ordeals but to make sense of this life. Remarkably, versions of Gilgamesh span1,500 years, between 2100 B.C.E and 600 B.C.E., making the story the epic of an entire civilization.⑤The ancient Egyptians invented a different way of writing and a new substance to write on -papyrus, a precursor of paper, made from a wetland plant. The Greeks had a special name for this writing: hieroglyphic, literally "sacred writing". This, they thought, was language fit for the gods, which explains why it was carved on walls of pyramids and other religious structures. Perhaps hieroglyphics are Egypt'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writing: hieroglyphic wiring, in use from 3100 B.C.E. until 394 C.E.,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texts that were fine art as well as communication. Egypt gave us the tradition of the scribe not just as educated person but as artist and calligrapher.⑥Scholars have detected some 6,000 separate hieroglyphic characters in use over the history of Egyptian writing, but it appears that never more than a thousand were in use during any one period. It still seems a lot to recall, but what was lost in efficiency was more than made up for in the beauty and richness of the texts. Writing was meant to impress the eye with the vastness of creating itself. Each symbol or glyph - the flowering reed (pronounced like V), the owl ("m"), the quail chick ("w"), etcetera -was a tiny work of art. Manuscripts werecompiled with an eye to the overall design. Egyptologists have noticed that the glyphs that constitute individual words were sometimes shuffled to make the text more pleasing to the eye with little regard for sound or sense.译文早期书写体系①学者们一致认为,书写起源于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中东的某个地区,很有可能是美索不达米亚。
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新人教版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安徽专用):(十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民族艺术图案中,人民最熟悉的无过于龙凤图案。
但专家学者说到它时,也很难说清楚。
因为龙的形象由传说想象而成,反映到工艺造型设计中又不断发展变化,仅查几篇文献资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凤的问题更加复杂,由于数千年来用它做艺术装饰主题更广泛而普遍,它的形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历来龙凤并提,且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龙凤图案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同时也近于权威象征。
但事实上两者却在历史发展中似同实异,终于分道扬镳,各有千秋。
决定龙凤的地位并影响到后来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故事:有关龙的是《史记》所记载的黄帝传说,鼎湖丹成乘龙引凤,群臣攀龙髯也有随同升天的。
关于凤的是萧史吹箫引凤,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的故事。
同是升天神话传说,前者和封建政治结合,后者却是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后来六朝人把“攀龙”“附凤”二词连用,其实二者应当分开。
甲骨文字上的龙凤并无固定格式,但基本上可看出龙是个因时屈伸的灵虫,双龙起拱即成天上雨后出现的虹,可知龙在三千年前即有能致雨的传说或假想,并象征神秘。
从青铜器花纹上看,凤顶有高冠,曳着长尾,尾上还有眼形花纹,样子和孔雀相差不多。
古记称“有凤来仪”“凤凰于飞”,让我们知道这种传说中的灵禽,被当成吉祥幸福和爱情的象征是来源已久。
在人民诗歌中,凤和鸳鸯同为爱情象征;在封建宫廷艺术中则是龙凤并用,成为上层统治权威象征。
龙历来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尚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日减,新加的神性却日增。
封王封侯,割据水府,称孤道寡,龙在封建社会制度上占有一个特别地位。
凤到这时和诗文爱情相联系,越来越少神性,和人民的感情日益亲切。
元明清三个朝代中,龙始终代表一种神性,又成为九五之尊的象征,因此不能亵渎。
而凤却和花中之王的牡丹结合,“凤穿牡丹”“丹凤朝阳”反映到工艺图案上,象征光明、幸福、爱情等,形象上也越来越秀美华丽,成为人民吉祥图案的主题,和人民的情感深厚而普遍。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0-2021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历史期中测试卷高二年级一、单选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春秋时期,贵族阶层内部衍生出一种通过熟读古典文本,掌握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的言谈方式;平民则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提出建议、评论政治。
这种差异()A.推动此时思想文化开始转型B.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C.体现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D.反映贵族的没落与平民的进取2.孔子在音乐方面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用礼乐调整社会风气;墨子认为音乐让国君一人独自欣赏则了无生趣,让臣子一起欣赏必然耽误政事,让劳动者欣赏必然耽误工作时间。
孔子和墨子对音乐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A.西周礼乐制度等级森严B.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C.分封宗法制度逐渐瓦解D.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3.如图为东汉画像石刻画的春秋时期孔子率弟子问礼于老子的情景。
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并把大雁作为见面礼送给老子;老子拄曲杖相迎,躬身还礼。
此图反映了()A.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的确立B.儒学与道教相互借鉴C.艺术创作对时代精神的彰显D.崇尚礼仪的文人意趣4.有学者研究,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还对地质学化石、宇宙起源、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
于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其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已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C.生成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口号D.植根于“格物致知”的精神5.李贽认为:凡人与圣人之间,圣人不曾高,众人也不曾低,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每个凡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行。
李贽的这一主张()A.蕴含一定朴素的唯物思想B.反映了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C.体现了一定经世致用色彩D.动摇了封建专制的统治根基6.公元前6世纪希脱哲学家色诺芬尼说道:“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和人相同。
如果牛、马或狮子也跟人一样,有手。
能用手面画,那么,马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马,牛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牛,”由此可知,这时期古希腊A.宗教色彩浓厚B.人文精神活跃C.关注社会现实D.艺术气息浓烈7.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片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无解析)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片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A.居庙堂之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不以物喜扶苏以数谏故C.则有去国怀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D.先天下之忧而忧舍鱼而取熊掌者也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篇“谪守”点明重修岳阳楼一事和作记缘由,为全篇议论奠定基调。
B.第③④两段构成对比,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C.“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D.“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
公射出质①,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②弓矢。
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不善。
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③也。
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然而有一焉。
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夫尺蠖④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
君其犹有谄人⑤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节选自《说苑》)【注释】①质:箭靶。
②播:舍弃。
③不肖:不才,不贤。
④尺蠖huò:一种虫。
⑤谄人:卑微地奉承,讨好别人。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画一处)公作色太息播弓矢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1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用自己的话)景公认为“章为君,我为臣”的原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少年·别历下①宋晁补之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南山②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③园林溪绀碧。
算重来,尽成陈迹。
刘郎④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注释】①这首词是词人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独自告别历下时的抒怀之作。
安徽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安徽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龙岩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在中小学阶段着力加强科学教育,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新一轮科学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大势,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作为全面部署科学教育的专门文件,《意见》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深化“双减”改革、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战略举措,对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开创性、全局性意义。
科学教育也是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
各国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将其视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美国先后颁布《美国竞争力法》《无尽前沿法案》等战略法案,不断强化科学教育的战略引领作用。
2022年,德国宣布实施MINT(数学、信息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教育行动计划2.0,强调从多元合作、确保质量、家庭参与、加强研究、早期培养等方面深化落实。
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
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大势。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课程教材体系,专兼职相结合的科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同时,一大批科普场馆和实践基地主动向学生开放,馆校合作行动不断深化,科技类校外培训得到全面规范,初步形成了科学教育的协同育人格局。
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和制约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
密山事业单位统一招聘考试真题
2024年密山市事业单位统一招聘考试试题《综合知识》(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说明】1.遵守考场纪律,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公正;2.请严格按照规定在试卷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编号;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答题;4.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请将试题、答题纸和草稿纸放在桌上,待监考人员收取并清点完毕后方可离开考场。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联合团队,借助文物CT无损扫描、3D模拟拼接等技术,日前成功复原了()早期龙形蚌饰,复原的龙形蚌饰距今约6300年前,丰富了我国早期龙的形象。
A.良渚文化B.仰韶文化C.龙山文化D.红山文化【答案】:D2.2023年全国著作权登记总量达892万余件,同比增长()。
A.40.46%B.30.46%C.50.46%D.20.46%【答案】:A3.2024年3月12日,“海基二号”建造完工,下列关于“海基二号”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海基二号”建造完工标志着我国深水超大型导管架平台自主设计建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 16B.“海基二号”在深圳建造完工,曾创造了下水重量、作业水深等多项亚洲纪录C.“海基二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D.“海基二号”是我国首次在300米以上水深海域应用的导管架平台【答案】:B4.教育部制定发布(),引导高校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医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
A.《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B.《服务健康事业和养老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C.《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科学化专业指南》D.《全民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答案】:A5.2023年,民航全行业共完成旅客运输量6.2亿人次,同比()。
A.增长126%B.增长146.1%C.增长118.1%D.增长106%【答案】:B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六)(含解析)
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材料一在李子柒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由东方、田园、美食、女性、自然风光等诸多复杂符号组成的综合体。
我们当然可以将李子柒的视频看作是对某种意义上的传统美学的回应,她令网民想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定景观,一种带有浪漫精神的、山水田园诗那样的自然,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或者王维这样的诗人。
这种自然的观念背后暗示了一个无法令人满足的世间,正因为人世间存有缺憾,因而古人开始歌颂自然。
然而李子柒重现了这个结构,却改变了结构的内核,将传统自然观念中暗含的道德批判转换成了对现代技术的批判。
譬如她所展示的家庭土窑、手工造纸、阿胶制作等,都指向前现代的技术工艺,而不是当代社会的工业化。
哪怕观念充满单纯的猎奇心,也足够让人们在这个瞬间来想象一种“去现代性”的生活,也就是脱离现代大工业系统之下的生活可能。
在节奏非常迅捷的时代里,人们更愿意视李子柒视频为一种都市里的童话世界,温柔,并且充满视觉上的诱惑感。
可以说,把后现代的文化以一种虚构的古典叙事来进行重新包装,看上去,这一切是反对都市的,但是却恰恰迎合了都市的口味。
看上去,她提出了一种对于现代时间的反对,但那些视频里的时间观念,恰恰又是迎合着现代时间的基本口味。
(摘编自尤雾《李子柒:直播时代的“田园诗”》,有删改) 材料二人类生存与发展除了要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外,还需要获得心理的归属感,而社群文化为个体寻求心理归属提供了可能。
当前网络直播能够形成全民直播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体能够在直播平台上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群体。
当前我国一直处于人口高度流动的状态,这打破了原本以血缘和地缘构建的社群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加疏离。
城市的外来人口往往会有剥离感,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为了寻求心理归属感,人们需要重建主体性,获得身份认同,而网络直播门槛较低,且不受职业、收入、性别、阶层、种族等因素的束缚,它将具有相同兴趣的人们聚合起来,建立起社群。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能力提升课时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课时训练——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能力提升)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1.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以下关于农业产生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C.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D.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开始2. 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这主要得益于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3. 在古代早期文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早期国家,大多代表A.氏族贵族的利益B.氏族成员的利益C.奴隶主阶级的利益D.封建地主的利益4. 世界最初的文明主要发源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这反映出古代文明A.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B.建立完善的国家机器C.相互间处于封闭隔绝状态D.建立较为紧密的联系5. 在《吉尔伽美什)的史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基什王阿伽派遣使者来到乌鲁克城邦,让乌鲁克人臣服,乌鲁克城邦立即召开长老会议和公民大会,商讨是降是战的问题。
国王表达了作战的决心,但长老们纷纷反对。
这说明乌鲁克城邦A.社会矛盾较为尖锐B.管理机构呈分权态势C.国王主宰城邦事务D.奴隶制民主制度完善6. 《汉谟拉比法典》第5条规定:法官审理案件,宣告裁判,经证明该案件为不成立而法官又经判决确定犯有误判之罪者,处该案中刑罚之十二倍。
该法官应于公众集会中被推出审判席;永久不得复职。
这一规定表明古巴比伦王国()A.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B.法官掌握司法权C.强调法官权责的统一D.过于注重审判程序7. 塔庙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如图所示)。
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宁波市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巫史同工”是史前工匠文化的重要特征。
史前匠人以虔诚的宗教信仰谱写了一部巫史文明,他们敬畏自然与神灵,用制器尚象的朴素理念为人类早期的器物生产提供造物原则,通过泥土和火焰的碰撞创烧了史前陶器,并创造了史前石器、玉器、漆器等史前巫史文化标识。
他们用朴素的线条与符号,对自然、物象与宇宙进行原始表达,记录下人类童年时代的梦幻与精彩,形成了中华工匠的初始精神品格。
古人很早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
“正”为王室官职,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坚守正义、守正为公、守正为民。
早期中华匠人心系百姓,持中守正,以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品格。
周代六官体系中,工官之冬官乃为司空。
“司空”的概念语义场包含了“冬藏”与“闭空”的双重含义。
所谓“司”,即管理之义,表达了工官对国家事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工官的信条与宗旨要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
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
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
“少府”概念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它不仅有较强的中央集权性质或政府权力的语义内涵,还体现在国家对工官的政治立场以及民本态度。
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工匠勇于创造、敢于创新,开创了汉代工匠文化的新定向,诞生了后世近乎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与手艺品类,演绎出较为齐备的工匠文化体系性结构、要素和内容,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
至隋文帝时期,汉代“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工官体系的“少府”亦被“工部”取代。
隋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已然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中华工匠精神。
中图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点练习
中图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点练习第1题【单选题】“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的评价()A、王羲之B、米芾C、赵孟^D、柳公权【答案】:A【解析】:[分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的评价,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书法家,根据所学知识,东晋的王裁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此题住王裁之的相/说点。
第2题【单选题】我国古代文化名人辈出、科技成就斐然。
以下组合正确的是()A、司马迁一一《资治通鉴》B、李时珍一一《本草纲目》C、曹雪芹一一《西游记》D、杜甫一一《蜀道难》【答案】:B【解析】:【分析】可用排除法.A.祠马迁对应的是《史记》,《资治通签》是司马光所若;C.曹雪芹一《西游记》;这个应该是吴承恩;D.杜甫——《蜀道难》,应该是李白.所以答案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名人科技成就.第3题【单选题】某出版社将《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列为同类古籍出版发行,这类古籍是()A、医学著作C、文学著作D、科技著作【答案】:D【解析】:【分析】《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都属于科技著作,海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菩S的农学家,他所若《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道循自然规律,农仙I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4k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
设计学概论_简答题
设计学概论_简答题01.设计学的三个分⽀是什么?答:设计学的三个分⽀是: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
02.简述我国古代“经营”⼀词的含义?答:在古代中国,与古代西⽅“设计”相似的概念是“经营”,作为中国古代美术及建筑理论中⼀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经营”⼀词⼀直为古代艺术家和理论家所讨论。
03.设计史的历史分期是什么?答:森珀都装饰风格的功能及材料与技术的机械唯物主义阐述,及其引起的与⾥格尔的争辩导致⾥格尔在装饰研究⽅⾯系统地表明⾃⼰以艺术意志为核⼼的形式主义⽴场,这给后世学者就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的探讨奠定了完备的理论基础。
04.符号学理论对设计有什么影响?答:⼈类的意识领域就是⼀个符号的世界。
当代设计学借助符号学的⽅法是⾃⼰由技术—数学或美学—数学的理论⽽过渡到⼀种具普遍性的理论。
它不仅涉及到技术的物质性、功能性和审美状态的数值规定,还涉及到设计对象的产⽣、使⽤和适⽤与传播功能。
德国哲学家本赛对符号学在设计领域的应⽤作了开拓性的研究。
05.结构主义理论对设计有什么影响?答:结构主义理论是⼀种社会学⽅法,其⽬的在于给⼈们提供理解⼈类思维活动的⼿段。
对当代设计学产⽣重⼤影响的结构主义哲学家为福柯和巴特。
借助结构主义理论,正是要回答设计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06.解构⽅法理论对设计有什么影响?答:解构⽅法也是从符号学引申出来的⼀种分析⽅法,运⽤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图像,并且分别说明其视觉的、⽂化的以及语⾔的意义。
最早右哲学家德⾥亚提出的,揭露传统的偏见、⾃相⽭盾,注重详细解读。
07.简述设计与艺术的渊源?答:艺术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与道德有关,同时还和实⽤有关,⼈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体的,只有随着社会分⼯的愈来愈细,才使得艺术从实际技术中分离出来,⽽艺术的观念也发⽣了变化,设计概念产⽣于意⼤利⽂艺复兴时期,在艺术定义最初系统地形成时,设计⼀词的界定同现代“设计”概念⼀样,其含义时宽时窄。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测试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测试卷一、单选题1.随着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这反映出()①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发展②采集和渔猎促进社会分工③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④阶级和国家是历史的产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希腊人的整体精神和他们的文化与城邦紧密相连,他们在诗歌和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最高成就都归于公共生活,而非私人的快乐王国。
古希腊的艺术家们将体现城邦的精神面貌视为己任,他们在艺术中注入“优秀”的品质,使其成为全民道德典范的象征。
据材料可知古希腊()A.高尚的道德成为全民追求B.文艺适应了城邦政治的需要C.文艺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D.人文精神影响社会各个领域3.《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
”这表明古代雅典()A.注重维护城邦利益B.推行直接民主政治C.公民缺少民主权利D.公民道德高于一切用历史之眼看奥运,会发现不同时代的历史大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年一度在希腊南部奥林匹亚举行的盛大竞技会,就来源于当时祭祀宙斯的隆盛典仪……相传首度奥林匹亚竞技会的举办为公元前776年,这一年成了古代希腊纪年之始。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材料二公元前9至(公元前)8世纪,希腊形成了200多个城邦。
城邦各自为政,战争不断,需要身体强壮的士兵。
而体育竞技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
战争促进了希腊各城邦开展体育运动,故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
——赵本义《古希腊政治哲学》4.材料一中,“公元前776年”又可表述为()A.公元前8世纪前期B.公元前8世纪后期C.公元前7世纪前期D.公元前7世纪后5.19世纪以前,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算起。
山西省吕梁市育星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
山西省吕梁市育星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 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各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学创作也迎来崭新面貌。
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重视并尝试这一题材的创作,他们以文学笔触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进行艺术化再现。
生态文学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较以往有所突破。
它们在文学版图中的重要性也获得提升。
去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就有散文《流水似的走马》《遥远的向日葵地》、报告文学《大森林》、中篇小说《蘑菇圈》等多部生态题材作品。
从作品思想内涵来看,早期生态文学创作者往往直接指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以此呼吁人们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在近年涌现的生态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多地把生态保护话题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不断深化,作家写作姿态更加理性。
如阿来中篇小说《三只虫草》,没有单纯渲染挖掘虫草的行为对草原植被的破坏,而是更加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是孤立的,应该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等民生举措紧密联系起来。
在文学表现力方面,生态文学创作也获得进展,生态文学作品正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谱系、多样化的社会视角,带给读者更加丰富新鲜的阅读体验。
此前生态文学作家的笔墨往往倾注于对原始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的奇观化赞美,对栖居于原始自然环境中人们生活的传奇式讲述,进而与当代现实生活形成对比。
简单地说,即通过渲染某种陌生化经验激发读者对破坏自然生态行为进行反思,及对原始自然环境产生向往。
在近年来的生态文学作品中,更多的作家开始用多样化笔触表达丰富立体的情感,展现良性生态环境带给人们生活品质和精神面貌上的变化。
很多作家也开始在生态文学写作中重视融入多学科知识,更加全面与系统地还原生态环境获得改善、科学生态观念建立的过程。
如艾平中篇小说《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通过老牧民在不同牧区的现场感受,呈现当前经济政策在保护草原生态、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蒋蓝散文《豹典》串连整合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知识,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入地思考。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阅读答案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阅读答案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
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
②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辉煌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
本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piánzhī,大脑两半球的底部联合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叫胼胝体)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
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伟大的画家梵高则患有抑郁症。
③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
结果,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④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新的前景。
正因为如此,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都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两者的大融合。
⑤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高三总复习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浙江省“山水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井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生的路,走走停停是一种闲适,边走边看是一种优雅,边走边忘是一种豁达。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感人的缘份,简单的邂(xiè)逅和错过,也可以在心中烙(lào)下清晰的标记。
B.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hán)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zhuó)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缓缓走过。
C.寄怀自然、隐居山林的诗画从来就是中国艺术的圭臬和渊薮(s ǒu)。
她以女性温婉柔润的特质,娓娓道来关于山水画起承转合的笔墨叙事,不卑不亢(kàng),从容自若。
D.从高处看,古村的寺庙宛若—朵盛开在田畴(chóu)之上的青素莲花,乡间阡陌,南一条,北一条,东一条,西一条与它相连,乡人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寺庙燃一柱香,祈(qǐ)祷风调雨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在漫长的历史上,运河两岸曾兴起过数十座城市,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富集区。
今天的运河城市不仅遗存了大量的闸门、码头、驿站、桥梁等物质文化遗产,也保留着数不清的方志、笔记、小说和诗歌。
它们真实记录了运河城市的空间变化、人口聚散、商业兴衰和文化变迁。
【甲】运河城市本质上是商埠型城市。
在中国古代城市体系中自成一格。
运河文学深刻再现了运河城市的独特本质,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审关精神具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阅读答案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原本是结合在一块儿的。
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钻研,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
②各奔前程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获得辉煌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
原本,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惟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惟功能和综合功能,两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pián zhī,大脑两半球的底部联合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叫胼胝体)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
但是,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因为思惟长时间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发生心态失衡,甚至心理畸形。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得了神经过敏症,荷兰伟大的画家梵高则得了抑郁症。
③或许是这类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浏览于艺术,而很多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
结果,不但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立异。
④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但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显现新的前景。
正因为如斯,现今的一些科学巨匠、艺术巨匠都力图颠覆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两者的大融会。
⑤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块儿?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堪称入木三分:“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瓜葛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亲密关联的。
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
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没有情感的因素,咱们的智慧能够开立异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获得完善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她们源于人类流动最高尚的部份,都寻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久和富有意义。
”
1.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罗列物理学家牛顿和画家梵高的事例,主要说明科学与艺术的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各自领域获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一定会带来困窘,并致使严重的后果。
B.最后一段中援用李政道先生的话是为了说明科学和艺术能够从新走向融会的缘由。
C.本文应用了举例子、作对比、援用等说明法子,介绍了科学和艺术两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了科学和艺术应当互相结合、共同进步的道理。
D.大数学家苏步青在数学领域标新立异,同时,他十分钟爱中国古代文学,且成就颇深,他便是颠覆了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了两者的大融会。
2.以下论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类发展史中,科学与艺术阅历了这样的进程:早期结合在一块儿——各奔前程、各行其是——开始从新融会。
B.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但有益于科学家、艺术家个体,而且有助于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
C.“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说明了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其瓜葛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亲密关联的。
D.全文着重说明了科学和艺术的分离和融会。
3.依据文意分析“或许是这类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的缘由。
1.A 解析:“一定”一词绝对化,违抗句子原意。
2.D 解析:本文着重说明的应是科学和艺术融会的意义。
3.因为科学与艺术原本就是结合在一块儿的,而且人的摆布半脑虽然专司的功能不同,但能互相传递信息,交互作用。
(或答:如果一味在某一领域“走火入魔”,就会心态失衡,甚至心理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