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2.现代世界竞技体育活动就是由国际奥委会及其单项联合会为核心组织进行的。
3.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4.“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
的儿童少年或后背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5.激烈的竞争性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6.竞技运动的现在社会价值:一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二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
三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位;四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五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体的综合实力;六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七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情绪。
7.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8.本源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本源性是运动训练学最具特
色的学科特征。
9.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包含着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内容(练什么)、运动
训练负荷(练多少)、运动训练方法及运动训练安排(怎样练)五个板块。
10.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理论中两个至为重要的基本概念。
11.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
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12.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内因、最根本、最重
要)、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的道德业务水平)所决定的。
13.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
一定范围内予以拟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4.指导运动训练实践重要的运动训练原则主要有: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导向激励与
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共同组成五对范畴。
15.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二
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练行为的专项性;三竞技能力的层次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
16.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一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二竞技能力形成的
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三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17.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一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机制;二机体在过度负荷
影响下的劣变性;三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
18.训练负荷存在着结构属性、机能属性、和个体属性。
19.从计量的角度看,负荷量可用持续的时间、一次练习或若干练习所完成的工作量等指标
予以表述。评价负荷强度时,则常常使用速度、远度、高度、练习的负重量、练习的难度等指标。
20.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一运动训练方法是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是由人们提炼出来的比较概念化的认识,如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而运动训练手段则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二运用同一种训练方法去发展某一种竞技能力时,可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如运用重复训练法发展中跑运动员的快速耐力时,可以采用6x600米跑,也可以采用8x400米跑,还可以采用
4x800米跑。三对训练方法的表述通常是定性的,而对运动训练手段的表述则常常有明确的数量规定。
21.程序训练法以训练程序为控制依据。
22.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一系统化;二定性化;三程序化。
23.逆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与顺进分解训练法相反,应用时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
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如次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
多运用于最后一个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如投掷、扣杀、踢踹等动作。
24.重复训练法基本类型为短时间、中时间、长时间重复训练。短时间重复训练的负荷时间
<30秒;负荷强度最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为走步、按摩;供能形式是磷酸盐代谢系统为主供能。
25.间歇训练法基本类型为高强性、强化性(A型、B型)、发展性间歇训练。高强性间歇
训练法负荷时间<40秒;负荷强度大;心率指标为190次;间歇时间很不充分;间歇方式为走、轻跑;每次心率为120~140次;供能形式为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26.变换训练法的类型:依变换的内容可将变换训练法分为三种,即:负荷变换训练方法、
内容变换训练方法和形式变换训练方法。
2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
定顺序、路线,依据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结构因素有: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运动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28.循环练习的类型: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和循环持续训练方法。循环重复训练的
循环过程间歇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为速度、爆发力;供能形式为以磷酸原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间歇训练的循环过程间歇不充分;负荷强度次大;负荷性质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供能形式为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29.比赛训练法是指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
的方法。
30.根据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的不同特点,通常把力量素质划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
量及力量耐力三种不同的类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力量素质,其水平均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肌肉收缩是的工作条件及特征。
31.最大速度的抗阻训练主要导致快速纤维的肥大。
32.速度素质的类型: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含动作频率)、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
33.反应速度快,运动速度和位移速度并不一定快;而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快,反应速度也
不一定快。
34.移动速度与步长和步频有关、但并不完全取决与步长和步频的对应关系。移动速度主要
取决于动作频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动作周期数,及每一个动作周期在特定运动方向上的位移幅度。
35.发展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
36.运动技术与运动员人体的不可分割性是运动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最显著的特征。
37.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1.主体因素:一人体结构力学特征;二感知觉能力;三
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四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五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2.客体因素:一竞赛规则;二技术环境;三器材设备与场地。
38.基本标准:时效性(结果)评价和合理性、经济性(过程)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
基本标准。
39.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
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特长技术就是“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