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3.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运动成绩: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评定。
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
6.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7.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
8.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
9.项群:田麦久及其同事讲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
1.运动训练原则:是根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竞技状态:运动员参赛的准备状态,叫做竞技状态。
3.负荷: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负荷量:负荷给予机体刺激的数量。
负荷强度:负荷给予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
4.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5.运动训练手段: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能力、完成莫伊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训练。
6.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7.间歇训练法: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8.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
9.体能: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工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运动训练学
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2、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业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的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争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4、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以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且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6、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等训练原则。
8、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系统持续的、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9、竞技状态:运动员参加比赛获得成绩的准备状态。
10、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11、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效果的训练原则.12、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3、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运动训练学
(二)间歇训练法
(三)持续训练法
(四)变换训练法
(五)循环训练法
(六)比赛训练法
三 运动训练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第五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训练释义
(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五 适宜负荷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
(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
六 区别对待原则
(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
(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个方面 一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二运动训练:是位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三运动竞赛:是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三 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运动训练学
填空1、竞技体育是由竞技体育管理、运动训练、运动员选材、运动竞赛所组成。
2、运动训练学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3、运动训练常用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等训练法。
4、力量训练的方法包括最大力量训练法、快速力量训练法、力量耐力训练法。
5、运动技术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结构。
6、竞技战术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战术行动等构成7、竞技能力是由战术能力、体能、技能、心理能力、运动智能所构成。
8、运动训练学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9、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10、速度素质的类型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
11、影响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客体因素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器材设备与场地12 、按战术的攻防性质分类可分为进攻战术、防守战术和相持战术。
名词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2、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选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需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3、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4、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5、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6、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7、运动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8、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9、力量耐力的定义:是指运动员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肉紧张,或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完成相应强度的肌收缩能力10、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简答1、简述竞技运动的现代化价值?1、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2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3 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5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结的综合实力6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7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2、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可以把主要的竞技运动项目划分为哪几个项群?写出相应的项群的运动项目?(写出5种以上)1、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跳跃投掷举重)2、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短距离跑游泳滑冰自行车)3、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中长跑走速滑)4、技能主导类难美性项群(体操跳水)5、技心能主导类准确性项群(射箭)6、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网球)7、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足球)8、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拳击)3、简述分解训练法定义以及它的类型有哪些,请结合专项写出一种类型的应用?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是分解训练法类型单纯分解、递进分解、顺进分解、逆进分解标枪为例:第一步持枪助跑、第二步交叉步、第三步最后用力投枪、第四步持枪助跑加交叉步加最后用力投枪。
运动训练学
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有身体能力、技术能力、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竞技需要原则: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内部阻力、外部阻力)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
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赂有下降的现象。
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象”。
制胜规律: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单周期双高峰:是指在全年训练计划的周期划分上采用单周期的划分方式,并且在比赛期中安排两次竞技状态的高峰期,在两个高峰期之间安排一个“调整—重新准备—竞技状态最高峰”的周期计划安排方法。
1.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始状态诊断的意义是什么?答:主要内容:1运动成绩诊断2竞技能力诊断3训练负荷诊断意义: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意义:1.为运动训练过程建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2.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是什么,如何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答:概念: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第一章
2005
47.8
1999
03:55.8 1998
31:02.4 2005
2
1993
4.02
1994
15.54 1990
47.58 1986
9.77 43.81 03:26.0 26:17.53 2.45 6.14 23.12 74.08
8.50 10.70 14.47 18.06 22.50 52.27 48.78 55.70
运动训练学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第二节运动训练及其理论体系
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绪论
一、运动训练学概念: 建立专项训练实践、 专项训练理论和现代 体育科学技术发展的 基础上,系统地研究 训练过程一般规律的 综合性学科。
二、运动训练学的产生: 三、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形成: 第一发展时期:吸收训练理论与发展 特点: 1、吸收国外训练理论和总结自己训练实践经验
比赛结果的评定 行为
裁
水 平
竞技能力
比赛发挥
竞 赛 规 则
评 定 手 段
判 员 道 德 业
务
先天性
后天性 竞技状态 比赛条件
水 平
形机素协战技心智 态能质调术术理能
训生 练物 安节 排律
地 理 条 件
设社 备会 条条 件件
二、 运动员竞技能力极其构成因素
(一)竞技能力的定义:即参赛能力,由不同表现形式和
化水平不断提高 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
化趋势
男子田径运动水平的百年发展选例
项目
第一个世界纪录 年度 成绩
现在世界纪录 年度 成绩
提高%
100米 400米 1500米 10000米 跳高 撑杆跳高 铅球 铁饼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是在总结运动训练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其他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理论体系:借助与自然科学,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等,以及社会科学,如体育社会学体育美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阐述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有机体内部发生变化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因素对他的影响。
存在条件:各运动项目的实践、理论和方法是运动训练学存在的前提条件,是运动训练学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脱离了运动实践,运动训练学的研究便失去了意义;但是运动训练学不是各项运动项目的经验总结,而是反映各运动项目训练的普通规律,进而指导各项运动项目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新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革命兴起,以及体育商业化和职业化对竞技体育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使各个运动项目成绩突飞猛进竞争日益激烈。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来,社会文明在各领域飞速发展)学习方法:学习运动训练学,必须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善于运用运动学理论,观点去分析运动训练的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同时要及时吸取和运用其他有关学科的理论、观点和新的研究成果来解决运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辩证的看待运动训练学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用运动、联想、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一节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训练的源起(形成)1、狩猎(基础)2、比武(催化剂)3、精神需要(根本)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形成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动了竞技运动的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运动训练学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述
5/29/2020
运动训练学
15
六、运动训练学的任务
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 论和专项训练理论
(一)任务:
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认识和还不够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 规律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 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功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 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5/29/2020
运动训练学
16
(二)运动训练学研究内容
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和特点 运动训练原则和原理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身体训练
5/29/2020
运动训练学
17
课后复习题
运动训练的概念
竞技体育的概念
什么是运动成绩,运动成绩的主要影响因 素有哪些
什么是竞技能力?竞技能力包含哪些主要 内容
第一章 运动训练学概述
5/29/2020
运动训练学
1
主要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本章主要知识结构内涵:竞技体育的概念与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的概念及基本特点;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和内容。
学习重点
竞技体育的组成、基本特点和现代社会价值; 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任务和内容;
学习难点
竞技体育的特点; 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运动员目标状态确立
5/29/2020
运动训练学
13
四、运动成绩的概念及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的概念 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 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 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态的综合评定
5/29/2020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
二、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4.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5.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
6.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的综合评定。
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
8.竞技状态: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运动员比赛状态的综合表现。
9.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0.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11.运动训练手段: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取的身体练习。
12.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3.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的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有逻辑性的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4.速度障碍: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为“速度障碍”。
15.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躲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4、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6、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7、重复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8、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9、运动训练手段: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10、运动员竞技能力非横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成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横结构的补偿效应。
1、按照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可以把竞技体育项目分为几大项群?①测量类②评分类③命中类④制胜类⑤得分类。
2、按照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可以把竞技体育项目分为几大项群?大类分为:1.体能主导类,体能主导类可以分为:①快速力量性②速度性③耐力性2.技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可以分为:①表现,表现又分为准确性和难美性②对抗,对抗又分为隔网、同场和格斗。
运动训练学——概述
运动员参加训练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运动员理 解把握运动训练知识的能力对于训练的效果和参赛 的表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运动训Leabharlann 团队中,在运动员与教练员的 相互关系中,运动员是教练员工作的对象,是受体; 而在运动训练工作的完整系统之中,运动员则应该 是与教练员一起设计、组织和控制运动训练过程的 主体。
医务人员也是运动训练团队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员,为运动员提供日常的医务监 督,促进负荷后的积极恢复,进行及时的伤病治疗。
二、运动训练学概述
(一)运动训练学及其研究任务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行为的科学。
运动训练活动有着自身特有的属性,也就有着自身运动的规律。 运动训练学就是研究和揭示训练活动规律的科学。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 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2.运动训练团队
运动训练团队通常由教练员、运动员、管理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组 成。在我国,运动训练团队多实行主教练负责制,也有的团队实行领队负责制。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团队的核心,或独自负责,或参与团队内部事务的管理、决 策等工作。像任何一个有人群的集合体一样,管理工作人员是运动训练团队的重要 组成部分。
我国运动训练团队中的管理人员包括领队及其助手。领队与主教练共同管理, 或领队协助主教练管理团队,围绕实现训练与参赛的总体目标,做好思想教育、行 政事务及多方保障工作。正确处理训练中的严格要求与保护运动员身心健康之间的 关系,正确处理训练竞赛需要与保障运动员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
运动训练学是指以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对人们进行身体运动、技能训练等方面的
指导和实践,提高个人体育健康水平和竞技能力,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全
面发展的学科领域。
它主要研究运动训练的规律、原则和方法,以及人体运动特点、运动
机能和训练反应等方面的问题。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
它综合考虑了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
养学、运动康复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全
方位的、科学的、系统的运动训练指导。
通过对运动训练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如何制定
科学的运动计划,如何监测运动的效果,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运动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
同时,学习运动训练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运动素质和竞技能力,具备更好的身体素质和良
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践中,运动训练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社区健身、学校体育、企业运
动会、竞技体育、特殊人群康复训练等。
通过勇于探究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心率监测、身体成分分析、运动行为分析等,运动训练学为每个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
可以看出,运动训练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深入的研究内
容的学科。
通过对运动训练学的学习,我们可以在运动中找到快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平。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P102.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运动员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展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P194.负荷量:人体所能承受的重量(训练或比赛全过程给予运动员的负荷总量)5.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面(单位时间或单个练习中给予运动员的刺激量)。
6.系统训练原则:系统持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p997.竞技需要原则: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科学的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P968.分解训练法: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P1369.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训练任务的训练方法。
P14810.快速力量:也叫速度力量,指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是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的综合表现形式P17211.速度障碍:1)跑速达到一定水平时,形成习惯的步频、步幅、节奏,技术上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在神经中枢形成了动力定性,从而出现跑速停滞不前的现象(田径)2)运动员达到某一特定速度水平后,长时间停滞不前,甚至不再提高的现象,速度障碍在所有表现速度的动作中都有表现,而不仅仅是表现在跑的方面。
12.超等长收缩:指骨骼肌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收缩形式。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引言运动训练学是一门涵盖人体运动、运动康复、训练科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人们日益重视健康和运动,运动训练学正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的概念、运动训练学的历史发展、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运动训练学的应用领域以及运动训练学的前景。
一、运动训练学的概念运动训练学是指以人体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体运动规律、人体适应机制、训练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最佳的运动训练方案,提高人类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的学科。
二、运动训练学的历史发展运动训练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
我国古代就有了“艺极则用力轻”的运动训练思想。
20世纪初,美国开创了现代运动训练学的先河,从此,运动训练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运动训练学开始在我国兴起。
7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第一个运动训练学专业,在此之后,运动训练学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三、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1、人体运动学:人体运动学是运动训练学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体运动的运动学参数、关节运动和肌肉力量等方面的知识。
2、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运动代谢、运动心血管生理、运动呼吸生理等。
3、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心理变化和影响因素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运动动机、运动心理状态、运动心理应对策略等。
4、运动营养学: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营养对运动表现和运动适应性的影响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运动营养素需要、营养素摄入的时机和比例等。
5、运动康复学:运动康复学是研究运动对疾病康复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各种运动治疗方法、康复运动训练原则和方法等。
6、训练科学:训练科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训练计划、训练方法、训练评价等。
四、运动训练学的应用领域1、体育竞技:体育竞技是运动训练学最核心的应用领域。
试述运动训练学的定义及主要学科特征
试述运动训练学的定义及主要学科特征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训练的学科,它研究如何有效地训练运动员,以提高他们的运动表现。
它是一门多学科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术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等。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是: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训练的学科,它研究如何有效地训练运动员,以提高他们的运动表现。
它是一门多学科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术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等。
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包括:一、运动训练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地训练运动员,以提高他们的运动表现。
二、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运动训练的原理、方法、技术、组织、管理等。
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增强运动员的体能、技术、心理素质,以及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分析法、模拟法等。
五、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运动员、运动队、运动训练组织、运动训练管理等。
六、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内容涉及生物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术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训练的学科,它研究如何有效地训练运动员,以提高他们的运动表现。
它是一门多学科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术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等。
它的主要学科特征是:研究运动训练的原理、方法、技术、组织、管理;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增强运动员的体能、技术、心理素质,以及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分析法、模拟法等方法;研究的对象包括运动员、运动队、运动训练组织、运动训练管理等;涉及生物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术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2.现代世界竞技体育活动就是由国际奥委会及其单项联合会为核心组织进行的。
3.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4.“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背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5.激烈的竞争性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6.竞技运动的现在社会价值:一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二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三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位;四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五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体的综合实力;六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七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情绪。
7.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8.本源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本源性是运动训练学最具特色的学科特征。
9.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包含着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内容(练什么)、运动训练负荷(练多少)、运动训练方法及运动训练安排(怎样练)五个板块。
10.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理论中两个至为重要的基本概念。
11.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12.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内因、最根本、最重要)、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的道德业务水平)所决定的。
13.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拟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4.指导运动训练实践重要的运动训练原则主要有: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共同组成五对范畴。
15.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二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练行为的专项性;三竞技能力的层次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
16.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一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二竞技能力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三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17.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一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机制;二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三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
18.训练负荷存在着结构属性、机能属性、和个体属性。
19.从计量的角度看,负荷量可用持续的时间、一次练习或若干练习所完成的工作量等指标予以表述。
评价负荷强度时,则常常使用速度、远度、高度、练习的负重量、练习的难度等指标。
20.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一运动训练方法是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是由人们提炼出来的比较概念化的认识,如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而运动训练手段则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二运用同一种训练方法去发展某一种竞技能力时,可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如运用重复训练法发展中跑运动员的快速耐力时,可以采用6x600米跑,也可以采用8x400米跑,还可以采用4x800米跑。
三对训练方法的表述通常是定性的,而对运动训练手段的表述则常常有明确的数量规定。
21.程序训练法以训练程序为控制依据。
22.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一系统化;二定性化;三程序化。
23.逆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与顺进分解训练法相反,应用时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如次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
多运用于最后一个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如投掷、扣杀、踢踹等动作。
24.重复训练法基本类型为短时间、中时间、长时间重复训练。
短时间重复训练的负荷时间<30秒;负荷强度最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为走步、按摩;供能形式是磷酸盐代谢系统为主供能。
25.间歇训练法基本类型为高强性、强化性(A型、B型)、发展性间歇训练。
高强性间歇训练法负荷时间<40秒;负荷强度大;心率指标为190次;间歇时间很不充分;间歇方式为走、轻跑;每次心率为120~140次;供能形式为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26.变换训练法的类型:依变换的内容可将变换训练法分为三种,即:负荷变换训练方法、内容变换训练方法和形式变换训练方法。
2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据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结构因素有: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运动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28.循环练习的类型: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和循环持续训练方法。
循环重复训练的循环过程间歇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为速度、爆发力;供能形式为以磷酸原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循环间歇训练的循环过程间歇不充分;负荷强度次大;负荷性质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供能形式为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29.比赛训练法是指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30.根据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的不同特点,通常把力量素质划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及力量耐力三种不同的类型。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力量素质,其水平均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肌肉收缩是的工作条件及特征。
31.最大速度的抗阻训练主要导致快速纤维的肥大。
32.速度素质的类型: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含动作频率)、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
33.反应速度快,运动速度和位移速度并不一定快;而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快,反应速度也不一定快。
34.移动速度与步长和步频有关、但并不完全取决与步长和步频的对应关系。
移动速度主要取决于动作频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动作周期数,及每一个动作周期在特定运动方向上的位移幅度。
35.发展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
36.运动技术与运动员人体的不可分割性是运动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最显著的特征。
37.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1.主体因素:一人体结构力学特征;二感知觉能力;三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四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五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2.客体因素:一竞赛规则;二技术环境;三器材设备与场地。
38.基本标准:时效性(结果)评价和合理性、经济性(过程)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
39.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特长技术就是“绝招”的核心构成部分。
40.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41.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的hi技术系统特征的集中表现。
42.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一特长技术;二运动员的神经系统(气质类型);三种族特征。
43.运动技术创新的目的:一直接提高运动成绩;二引进制胜因素或提高制胜因素单个水平及因素间组合水平;三有效地制约现有运动技术;四满足战术发展的需要;五更有效地发挥人体潜能;六构成运动项目竞争战略的主要因素。
44.竞技战术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构成。
战术指导思想是战术活动的核心。
45.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
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46.按战术的表现特点将战术分为阵形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和心理战术等。
47.模拟训练法指在获得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特征的陪练人员的对练,及通过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的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
48.基本结构模拟训练法应用边界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无论去边界如何确定,被模拟系统、同态系统、主练系统等三个因素不可缺少。
49.“相似”是被模拟系统和同态系统之间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关系。
追求“相似”,是模拟训练中选择或设计同态系统的主要标准。
50.模拟训练的分类:一是依被模拟系统将其分为比赛对手的模拟训练、比赛动作的模拟训练和比赛环境的模拟训练;另一种是将其分为静态模拟训练和动态模拟训练。
51.战略决策,指对参加一次比赛的全局性问题(主要为比赛目的、战略原则)所进行的决策。
52.竞赛战略决策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决策者对竞赛全局的了解。
53.战术决策,指针对比赛中具体情况而进行的决策。
相对于略决策而言,战术决策是局部的。
战略决策是宏观的,而战术决策则是微观的。
战略决策只有通过战术决策才能实现。
一般来说,战略决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竞赛目的、战略原则等不能轻易改变,而且,战略决策历时较长。
而战术决策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战术决策往往会表现出快速性的特征。
54.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
55.从某种意义上讲,战术思维是战术意识的核心。
因此,运动员的战术思维能力水平决定了其战术意识水平。
具体而言,运动员思维的灵活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等是其战术意识的决定因素。
56.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至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就是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57.优秀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训练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象”58.导致高原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一随着运动员进入青春期,各生理系统发育日臻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
这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而转移的自然规律。
二由于多年由同一教练按同一思路训练,对所采用的习惯性训练方法和手段高度适应,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训练的效应自然减弱。
三训练不当(包括过度负荷、局部损伤等)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四运动员由于训练、经济、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主观努力的下降。
59.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获得成绩的准备状态。
最佳的竞技状态表现了运动员对获得成绩的最佳准备程度。
60.按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4种。
61.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以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
62.加大训练负荷的途径有三条:一曾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二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地减少;三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
63.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