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

合集下载

水资源分析计算

水资源分析计算
溢流坝段位于大坝中段,为开敞式溢流形式,溢流段长度21.0m,分五 孔,没空静宽3.0m,高3.0m,堰顶高程990.0m,末端采用挑流鼻坎消 能,设计洪水最大泄量28.2m3/s,校核洪水最大泄量38.7m3/s。
流域图(边界)绘制
山脊、山谷、山峰、洼地、鞍部
芦 林 湖 流 域 地 形 图
200L/d. 人 , 游 客 300L/d. 人 , 其 他 季 节 居 民 120L/d.人,游客250L/d.人。
表1 平水年××站逐月降水量表
单位:mm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全年 433.3 175.6 246.5 78.1 263.5 67.3 87.0 37.3 41.1 46.5 140.7 151.2 1768.1
——供需平衡分析计算、水库调度计算、排涝计算
水文测验(测验方法、仪器、标准)
水文学研究
(自然、理论)
水文模拟(径流实验、产汇流理论)
水文预测(水文预报)
水旱灾害研究 (水多水少)
洪水过程模拟 灾害损失估算

减灾防灾措施 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计算)

水资源研究

(社会、水量) 水资源规划配置(水资源开发,跨流域调水)
地下水资源:地下径流量。指多年平均下, 每年可更新的那部分地下水量。
当地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减去 河川基流量(计算中的重复 水 量 ) , 即 为 当 地 水 资源量
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和生态 环境容许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 的不重复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计算
从今年5月开始计算到明年4月止。以集水区的来水量减去用水 量(逐月计算),如该月计算值为负值,说明需动用水库水量 进行补充,则水库蓄水量下降,但水库蓄水量最小不能小于死库 容;如该月计算值为正,则有余水,余水首先蓄在水库中,但 超出兴利库容(99×104m3)部分作为弃水。列表计算(见表2, 单位:m3)。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对流域内地表水资源质量和环境状况的定量化和综合评价,以便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下面介绍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具体办法。

一、评价对象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等。

二、评价指标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包括:1.物理指标:包括水温、水深、流速、透明度等。

2.化学指标:包括总磷、总氮、氨氮、硝酸盐氮等。

3.生物指标:包括溶解氧、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

4.综合评价指标:包括水质类别、综合污染指数等。

三、评价方法1.采样和分析在流域内设置采样点,采集地表水样品,对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进行分析。

2.数据处理根据采集的样品数据,计算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对数据进行拟合和重构,分析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指标,对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水质类别,评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四、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包括:1.物理指标:根据地表水的应用目的,可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评价。

2.化学指标: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将各项指标与相应的阈值进行比较和评价。

3.生物指标:根据生物指标的变化规律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评价。

4.综合评价指标:根据相关计算公式和标准,计算出水质类别和综合污染指数。

五、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流域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分类评价和等级划分,制定相应的整治和保护措施,提高流域内地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总之,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是保护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评价办法的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科学选择和评价标准的规范制定是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和可靠的关键。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是衡量地表状况的一种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地表环境的整体状态,对于地表资源的合理开发、环境保护以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实例分析以及应用策略。

一、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含义与作用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简称EI)是一个综合性的地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它将地表的多种环境因素(如土壤、水资源、植被、地貌等)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数学模型量化地表环境的优劣。

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越高,表明地表环境质量越好。

二、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的推导与解析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EI = (So + Wi + Ve + Mo) / 4其中,So、Wi、Ve、Mo分别代表土壤、水资源、植被、地貌的指数。

每个指数都是通过对相应环境因素的量化处理得到的。

具体量化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需求进行选择。

例如,土壤指数可以通过土壤肥力、土壤侵蚀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水资源指数可以通过水源丰富程度、水质状况等因素进行评价;植被指数可以通过植被覆盖度、植被多样性等因素进行衡量;地貌指数可以通过地形起伏、地貌类型等因素进行评价。

三、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化的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计算实例:某地区土壤指数So = 0.6,水资源指数Wi = 0.7,植被指数Ve = 0.8,地貌指数Mo = 0.9。

则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EI = (0.6 + 0.7 + 0.8 + 0.9) / 4 = 0.75根据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计算结果,可以判断该地区的地表环境质量较好。

四、应用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评价与优化策略1.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可用于地表环境的现状评价,帮助政府部门和企业了解地表环境的整体状况,为政策制定和项目规划提供依据。

2.通过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可以找出地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因素,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目标导向。

3.地表水平均综合指数的动态变化可用于监测地表环境的演变趋势,为地表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地表水资源量分析计算

地表水资源量分析计算

水 径流 关系 , 用 计 算小 区逐 年 的面 降水 量 推 求 地 表水 资 源 量 系列, 最 后将 各计 算 小 区的 地 表 水 资 源 量 逐 年 求 和 , 即 可 得 到分 区地表 水资 源量 系列 。
地 表水 资 源是 指降 水形成 的地 表 水体 的动 态水 量 , 用 天
然 河川 径 流量表 示 。区域 地表 水资 源不 包括 过境 水 量。
wA =w ×( 1+
rA

’ r A
1 山丘 区 地 表 水 资 源 计 算
根 据县 域 内水文 站 网分 布 等 情 况 , 分 别 采 用 不 同 的 方 法 进 行分 区地 表水 资 源量计 算 n d wa t e r
J u 1 ., 2 0 1 4
V0 1 . 3 6 N0. 4
第3 6卷
第 4期
地 表 水 资 源 量 分 析 计 算
刘 英 学
( 河北 省邢 台水 文水 资源 勘测 局 , 河北 邢台 0 5 4 0 0 0 ) [ 摘 要 ] 地表 水 资源 量是 指河 流 、 湖泊、 冰 川等 地表 水体 中由 当地 降水 形 成的 、 可 以逐 年 更新 的 动 态 水量 , 用 河 川 天然径 流 量表 示 , 阐述 区域 地表 水 资源量 的计 算 方法 , 分 析 了地 表 水 资源 量及 其 分 布规 律 , 为加 强 水 资 源管 理 ,
mo u n t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s u f r a c e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a r e a n a l y z e d t o p r o v i d e s u p p o r t i n g d a t a f o r d e c i s i o n— ma k i n g d e p a r t me n t t o s t r e n g t h e n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ma n a g e me n t ,ma s t e r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o p t i mi z e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s c h e d u l i n g . Ke y wo r ds : s u r f a c e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c a l c u l a t i o n me t h o d;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ma n a g e me n t ; b a s i s

无锡市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无锡市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蠢 醚童
水 资源 分区

平均
( m) m
宜 兴 山 丘 区
61 9. 2
最大
出现年份
19 99
( m) m
1146 9 .

最小
( m) m
m现年份
17 98
11 2. 4
宜兴平原 区 太湖 区
2 68 7. 2 75 9.
6 62 3. l048 7.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1 期 1
江苏水利
无 地表 源 计算与 锡市 水资 量的 评价
盛龙寿
1 概 述
年份径流 系数小 。 同地 区不 同年 型 不 径流系数变化较大 , 宜兴 山丘 区多年 平 均 径 流 系数 05 ,宜 兴 平 原 区 .1 02 , 湖 区 02 , 锡市 区 03 , .2 太 .2 无 . 江 8 阴区 03 。全市 平原旱地径流 系数为 . 3
为 02 , 设用 地 为 0 9 每 k 产 .8 建 . , m2 6
水量 为 3.万 m ,无锡 市各地 区地 7 8
表1
各 分区设计 年径流量 见表 3 。0 10m , 5 20 m 陆地蒸发量 80 m 相 0m ,
O7 .8
2 , 0
35 . 5
12 . 8
0 1 . 9
03 .1
无 锡 市综 合 径 流 系数 为 0O ~ .1 05 , .6 多年平均径流 系数 0 6 径流系 .。 3 数一般随降水 量 的变化 而变化 。 降水
均 值 C v O3 - 9 04 .9
水资源分区
不 同频率年地表水资源 量
5 % 0 36 . 9 46 . 0 7 % 5 29 . 6 31 . 6 9 % 5 10 . 9 10 . 8

青岛市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与分析

青岛市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与分析

第51卷增刊(2)2020年12月人民长江Yangtze River Vol.51,Supplement (Ⅱ)Dec.,2020收稿日期:2020-02-06作者简介:宫云赵,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分析、水文测验整编工作。

E -mail :gongyung114@163.com文章编号:1001-4179(2020)S2-0068-03青岛市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与分析宫云赵,李振苓,刘本宝(青岛市水文局,山东青岛266071)摘要:在以往水资源调查评价和第一次水利普查等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评价内容,改进了评价方法。

在此基础上,全面摸清了自1956年以来青岛市水资源量的变化情况;同时,重点关注和研究了2001年以来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形势、新变化,以实测径流量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单站径流进行还原计算、对比分析,提出了青岛市水资源四级区、三级区的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结果表明:经过计算分析得出来的本次水资源量的变化趋势与上次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运用提出的计算方法对青岛市地表水资源量进行计算所得出的数值比较合理。

关键词:地表水资源量;水资源分区;水资源量计算方法;单站径流计算;青岛市中图法分类号:TV213.9文献标志码:A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0.S2.016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ʎ30'121ʎ00',北纬35ʎ35' 37ʎ09',东、南濒临黄海,西、西南分别与潍坊、日照接壤,东北与烟台为邻,全市总面积11282km 2。

青岛市属于华北温带季风大陆气候,面临黄海,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气候特征。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1.6mm ,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为不均,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趋势是自东南沿海800mm 向西北内陆递减至600mm ,降水等值线基本呈西南-东北走向。

水资源的计算

水资源的计算

水资源的计算背景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

在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压力下,如何科学合理地计算水资源的利用和供应情况,成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水资源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水资源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水资源量的测算、水资源需求的评估和供水量的确定。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计算方法。

1. 水资源量的测算- 地表水资源量的测算:地表水资源量的测算可通过水文观测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收集并分析流域内的水文资料,包括降水量、蒸发量等。

然后,借助地学信息系统和水文模型,对流域内的水循环过程进行模拟和计算。

- 地下水资源量的测算:地下水资源量的测算可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文地质勘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选择并布设地下水位观测点,收集地下水位资料。

然后,通过水文地质勘探,获取地下水的储量和水质信息。

2. 水资源需求的评估水资源需求的评估是指根据不同的用水目的和时期,对水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和评估。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水量平衡法、用水弹性分析法等。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用水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3. 供水量的确定供水量的确定是指根据以往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和供水设施的可行性,确定一个合理的供水量。

供水量的确定需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步骤下面介绍水资源计算的具体步骤,以供参考:1. 收集相关的水文和地质资料,包括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位等数据。

2. 建立水循环模型和水文地质模型,对水资源量进行测算。

3. 根据用水目的和时期,评估水资源需求量。

4. 结合过去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和供水设施情况,确定合理的供水量。

5. 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结论水资源的计算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步骤,我们可以科学地计算水资源的利用和供应情况,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

地表水资源的评价

地表水资源的评价

水能经济地表水资源的评价鲁琳【摘要】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地表水资源的形成过程,介绍了水资源评价的分区原则,介绍了评价方法及指标,特别是提出了地表水资源的质量评价的水化学特征评价、水质现状评价和河流底质现状评价。

【关键词】水资源;评价河南省郑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郑州 450006一、地表水资源概念地表水资源指地表水中可以逐年更新的淡水量。

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资源通常指在水循环过程中可以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

因此,水资源的评价应在分析水资源形成、运移和转化机理的基础上,探求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地表水资源的形成地表水资源量指的是当水汽形成降水落到地表后,首先少量降水被植物截流,通过蒸发重返大气中;大部分降水到达地面后部分补给河网、坑塘等各种水体,部分从地表入渗土壤中,当降水强度超过下渗强度或降水量满足土壤蓄水容量时,则形成坡面流汇入河道;渗入土壤中的水量,一部分由土壤直接蒸发和通过植物散发返回大气中,一部分以壤中流形式补给河道,其余部分下渗补给地下水;部分地下水被河道切割,以基流的形式补给河道。

坡面流和壤中流、基流等水体补给河道的水量构成河川径流量。

三、地表水资源评价分区的原则水资源分区的原则和标准是:流域与行政区域有机结合,保持行政区域与流域分区的统分性、组合性与完整性,以便适应水资源评价、规划、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我省是以大江河流域水系为基础,考虑各行政区分布及地形地貌、流域面积大小等因素进行水资源分区,采用全国统一的三级水资源分区。

水资源流域分区的原则:①基本上能反映地表水资源条件的地区差别。

②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大河进行分段,自然地理相同的小河适当合并。

③便于进行地表水资源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

四、水资源评价方法及指标1 评价方法地表水资源评价,以天然流域作为计算单元。

按水量平衡原理,以降水量作为流域输入项,以天然河川径流量、总蒸发量和地下水潜流量作为流域的输出项,其差值为流域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蓄变量。

地表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二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地表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二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水资源承载能力
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当前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为 基础,能够持续支撑的最大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
05
地表水资源量的开发利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全球地表水资源量约为23万亿 立方米,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亚洲
和非洲地区。
当前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 中在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等领
域。
研究现状
目前,地表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水文模型、遥感技术、GIS技术等。 这些方法在精度和实用性方面各有优缺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水资源的重要性
人类生产生活用水
地表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的 重要来源,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
区,地表水是唯一的水资源。
农业灌溉
地表水资源是农业灌溉的主要 水源,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 要意义。
全球范围内,地表水资源的开发 利用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仍 有部分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挑战与问题
水资源过度开发
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部分地区 的水资源已经出现枯竭和退化现象。
水旱灾害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部 分地区频繁发生水旱灾害,给当地居
民带来巨大损失。
水质污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 量污染物排入河流湖泊,导致水质严 重污染。
适用范围
适用于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量计算。
缺点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成本较 高。
间接计算法
定义
适用范围
间接计算法是通过水文学和水力学原理, 利用水文站观测数据和流域水文资料,推 算地表水资源量的方法。
适用于大流域或区域尺度的水资源量计算 。
优点
缺点
成本较低,可快速获取较大区域的水资源 量数据。

无锡市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无锡市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无锡市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无锡分局盛龙寿1 概述无锡市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南濒太湖,北临长江,总面积4787.6km2。

其中山区和丘陵区782km2,占总面积的16.3%;平原区面积2503.6km2,占总面积的52.3%。

江河湖荡水域面积1502km2。

属北温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雨量1154.1mm,单站年最大降雨量2068.7mm,最小降雨量483.7mm。

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50〜1200mm,陆地蒸发量800mm,相对湿度79%。

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分属长江干流、太湖湖区、太湖南溪三大水系。

水资源条件复杂,水质型缺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2 地表水资源量2.1 计算方法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本地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实际上就是本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量。

由于径流资料不足,我们按产流特点将下垫面划分为水面、水田、平原旱地、山区旱地、城镇建成区(不透水区)等五种类型,对各类下垫面分别建立产流模型,以场次雨量为基础,逐日计算每个水资源分区各典型年的水资源量(径流深),并按面积加权计算每个水资源分区的地表水资源量。

2.2 区域水资源量以1956〜2000系列为例,无锡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99721万m3,宜兴山丘区41752万m3,宜兴平原区48797万m3,太湖区19485万m3,无锡市区53344万m3,江阴区36343万m3。

其它系列地表水资源量见表1。

2.3 径流特征无锡市各地区地表径流特征见表2。

表1 无锡市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表单位:万m3表2 无锡市地表径流特征值表单位:mm2.4 地表水资源量频率分析对无锡市各水资源分区及全市1956〜2000年地表水资源量作频率计算,丰水年(P=20%)、平水年(P=50%)、枯水年(P=75%)、特枯水年(P=95%)全市的设计年径流量分别为27.9亿m3、18.6亿m3、12.8亿m3、7.32亿m3,各分区设计年径流量见表3。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与有关计算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与有关计算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与有关计算1. 背景介绍地表水环境是指地表水体中的水质、水量、水流动以及与地表水相关的生态系统。

地表水环境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资源,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评价地表水环境的影响是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一种针对规划项目、政策或活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价的方法。

在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时,需要考虑项目或活动对地表水水质、水量、水流动和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2.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地表水的水质分析:评价项目或活动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包括污染物排放、水体富营养化等情况。

•地表水的水量评估:评价项目或活动对地表水水量的利用和影响,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水量存量和水资源再生能力等。

•地表水的水流动分析:评价项目或活动对地表水水流动路径、水文特性以及水文循环的影响。

•地表水的生态影响评价:评价项目或活动对地表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水体生物多样性、食物链结构和生态稳定性等方面。

3.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计算方法3.1 水质评价计算方法水质评价是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常用的水质评价计算方法包括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Trophic Level Index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进行监测和分析,综合评价水体的水质状况。

3.2 水量评估计算方法水量评估是评价地表水资源利用和供需平衡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水量评估计算方法包括水资源平衡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等。

这些方法通过分析地表水的供需关系、水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开发利用情况,评估地表水的水量状况。

3.3 水流动分析计算方法水流动分析是评价地表水水文循环和径流路径的重要方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监测与评价方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监测与评价方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是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环境健康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监测方法和有效的评价标准,才能及时发现水环境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监测与评价方法。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采样和分析。

采样是获取水样的过程,分析是对水样中各种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

1. 采样方法地表水的采样需要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并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采样。

为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采样点:采样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水体的特点,包括河流的流速、水深、水质变化等因素。

同时,还应考虑到排污口、工业企业等因素对水体的影响。

(2)采样容器:采样容器需要选择干净、无杂质的容器,常用的有玻璃瓶、聚乙烯瓶等。

采样容器应提前清洗并用纯水漂洗。

(3)采样方法:采样时要注意避让船只、人群等干扰因素,确保采样的准确性。

采样时应尽量将容器浸入水中,避免采集到水表面的杂质。

2. 分析方法地表水的分析方法是评价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目前,地表水质量的评价主要依靠指标检测和定量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和环境监测技术。

(1)物理化学分析: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的检测和分析。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酸碱性、氧含量、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等。

(2)生物学分析:通过对水生生物的观察和计数,了解水生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状况。

例如,鱼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的出现和数量变化可以间接反映水体的质量状况。

(3)环境监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被应用于水质监测中。

例如,多参数水质监测器可以同时测量多个指标,实时反映水体的变化情况。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水质评价和污染评价。

1. 水质评价方法水质评价是通过对水样中各种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参照相应的水质标准进行评估。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地表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们是生命之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表水资源的遭受过度使用和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给人类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可持续利用地表水资源就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

合理利用地表水资源,必须准确计算出可利用的量,了解遵守“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一、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划分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又称为“地表水可利用量”,是指可以从每一种地表水资源中取用的水量。

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可以分为“等效资源量”和“绝对资源量”两类。

效资源量是指可以实现均衡供水而无需加以调控用水的最大量,它适用于具有一定范围的流域或水库,也可以用于一般水域流域用水的计算。

对资源量是指实际可利用的总资源量,它包括等效资源量和潜在资源量。

在资源量是指可以被有效利用的未开发资源,如水文工程、水污染治理及水资源节约等技术改变可持续利用的资源量。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首先要考虑水量变化的原因以及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确定,包括水文、水质、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1、水文因素:水量的大小是由上游的降水量和地表水的损失量共同决定的,所以要确定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首先要考虑水文因素,计算包括汛期降水量和透水量等。

2、水质因素:水质是指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可用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确定也要考虑水质的变化,具体包括水温、溶解氧、悬浮物、pH值、电导率和气味等污染物的含量。

3、社会经济因素: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地表水资源用途、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

根据上述因素,可以采用水文模型、水质模型、社会经济模型等相应的理论和技术工具进行计算,得到每一种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管理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计算确定后,还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确保更有效的利用地表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管理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采取有效的用水安排措施,科学合理地安排用水,达到最大限度利用地表水资源;二是加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上游水源,减少水源污染;三是实施水资源节约措施,通过降低水损失、降低用水量、优化用水结构,以节约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
一、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
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包括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潜在地表水和地下水。

2.地下水的可利用量计算要考虑地下水的退化现象,不能按常规的同类地表水资源定额加以计算。

3.地下水的可利用量计算要结合多源资源的影响,合理反映影响深度及水源状态关系,充分利用同一水源的多源水分配问题,使计算结果可
无约束的拓展到多源水系统内。

4.影响可利用量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降水量和入渗损失、可靠量、利用情况、径流量。

5.可利用量计算要充分反映我国的水资源状况,结合可行的水利开发预期,加以考虑,确定水资源可利用量。

6.计算水资源可利用量,要充分反映实际可利用量及其调节因素,不能超过确定上限,有效避免水资源过度开发,合理满足水资源利用需求。

7.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模型要结合资源变化规律和特点,综合考虑降雨、入渗损失、可靠量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指出可用水量和合
理利用水量。

8.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法则计算结果应对现实的水资源变化有一定的预测性,而合理利用水量应作为水利资源系统优化运行的参考依据。

9.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应结合实际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水利资源变化,并建立相应的预警检测机制,及时有效地发现水资源资源变化趋势,
并采取最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应对这种变化以保障水利资源的长
期可持续利用。

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测算方法

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测算方法

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测算
方法
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测算方法
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是指地表水被有效利用的程度。

测算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河流域的范围和边界。

河流域是指河流及其周围的土地和水系。

确定河流域的范围和边界是测算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

第二步:收集地表水资源数据。

收集包括降雨量、径流量、地下水位、河流流量等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气象站、水文站、地下水监测井等设施进行监测和收集。

第三步:计算河流域的总降雨量。

将收集到的降雨量数据进行累加,得到河流域的总降雨量。

第四步:计算河流域的总径流量。

将收集到的径流量数据进行累加,得到河流域的总径流量。

第五步:计算河流域的总地下水补给量。

根据地下水位的监测数据,计算地下水补给量。

第六步:计算河流域的总用水量。

收集河流域内各种用水的数据,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居民用水等,进行累加,得到河流域的总用水量。

第七步:计算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利用率。

将河流域的总用水量除以总降雨量和总地下水补给量的和,再乘以100%得到地表水资源利用率。

通过以上步骤的测算,可以得到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具体数值。

这个数值可以反映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被有效利用的程度,为后续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齐齐哈尔市地表水资源量计算与评价

齐齐哈尔市地表水资源量计算与评价

( oa N . 5 T dl o 3 )
文章编号 :0 7— 56 2 0 )5—03 0 10 7 9 (0 7 0 14— 2
齐 齐 哈 尔市 地表 水 资 源 量 计算 与 评 价
宋 明新 孙海 峰 孙和 强 , ,
( .齐齐哈 尔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1 黑龙江 齐齐哈市 1 10 2 6 0 6;.齐齐哈尔市政府防汛抗 旱指 挥部 办公 室,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 10 ) 6 0 0

要: 地表水 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 , 以水资源 的可持续开发 利用 为研 究 目的 , 计算并评 价 了齐 齐哈尔 市地表 水资源 量与分 布特
征。
关键词 : 地表水 ; 水资源量 ; 当地径流 ; 过境水量 ; 价 评 中图 分 类 号 :V 1 T 2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控 制 水 文站 古城 子 站 多 年 平 均 径 流 量 为 4 .3×1 多 年 66 0m , 平 均 径 流 深 为 14 4 8 .mm。 23 阿伦河 . 发源于大兴安 岭东 博克 图附近 , 嫩江 右岸 支流 , 径 为 流
2 区 内河流水 系特 征
本地区河流 属 松花 江水 系 , 大小 河 流 14条 , 泡 8 9 7 湖 5 个 。嫩 江干 流由北 向南纵 贯本 区 , 枝状发 育 的嫩 江水系 布 树 满 全区 , 中发源 于大兴 安岭东 侧 , 经本 区 的嫩 右 主要 支 其 流 流有诺敏河 、 阿伦河 、 音河 、 雅鲁河 、 绰尔河等 , 发源 于小兴 安 岭西侧 的嫩左支 流有 讷谟尔 河 、 乌裕 尔河 、 阳河 及 呼兰 河 双 水 系支 流通 肯河 。 九大支 流 , 共 统称 为 “ 一江 九河” 。江桥 以 2 6 绰 尔 河 . 上嫩江流域面积 1. 6 0k 境 内长度 4 0 m, 大的湖 62 ×1 m , 0k 较 绰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英 吉尔 山脉 , 在成 吉思 汗边堡进 泡有克钦湖 、 九道沟 、 扎龙 自然保护 区 、 哈拉海甸子等 。 入黑龙 江省境内 , 于江桥汇入 嫩江 , 内蒙与我 市泰来 、 是 龙江 21 嫩江 . 县 的界 河。全长 5 3 m, 7 k 流域面 积 1 3 k 其 中境 内流域 74 5 m , 发源于 大兴安 岭东 侧伊 勒 呼里 山南麓 。 由北 向南 流经 面积 8 18k 2 . m 。河 口处多年平 均水 量 2 .5×1 12 . 0 m 。绰尔 大兴安 岭林 区 、 江县 、 嫩 莫力 达 瓦旗 、 河 市 、 讷 甘南 县 、 富裕 河 流域 控 制 水 文 站 两 家 子 站 多 年 平 均 径 流 量 为 2 .3× 10 县、 齐齐 哈尔市 区、 泰来 县 、 尔 伯特蒙 古族 自治 县 、 安县 1 多 年 平 均 年 径 流深 为 15 3 m。 杜 大 0m , 3.m 于肇源县的三岔 口与第 二松 花江 汇流 入松 花江 。干流 全长 27 讷 谟 尔河 . . 17 k 流 域 总 面 积 2 . × l m , 内 流 域 面 积 30 m, 97 Ok 省 发 源于小兴安 岭的南 麓 , 经五大 连池市 , 由克 山县入 境 , 8 4 . k 73 6 3 m 。境内流域 面 积1 4 . k 由东北 向西南 斜 由东 向西横贯本 区 的克 山县 、 24 2 9 m , 讷河 市 , 于讷 河 市六合 镇 汇入 穿齐齐哈尔市 。嫩江流域控制水文 站 : 阿彦浅站 多年平 均径 嫩江 , 流 长 59 m, 域 面 积 1 0 1m , 内流 域 面 积 干 6k 流 6k 境 4 流量 为 18 3 0. 8×1 同盟站多 年平 均径 流量为 19 7 37 0 m , 口处多年平均水量 1.4×1 0m , 6 .7× 8 k 河 52 0m 。讷 谟尔河 流 1 富拉 尔基站 以上集 水面积 1.2×1 m , 年平 均 域控制水文站土泥浅站多 年平 均径流量 为 1. 5×l 多 0m , 23 0k 多 9 1 Om , 径 流量 为 19 6 7 .6×18 , 0m 历史 最大流量1 0 m / ( 98年 年平均径流深为 1 11 55 0 s 19 4 . mm。 8月 ) 最小流量 73 s 19 , . m / (9 5年 2月 ) 江桥 站多年 平均 径 28 乌 裕 尔 河 ; . 流量为 237 2. 2×1 0m 。 乌裕尔河是嫩江左岸 的一 条无尾河 。 源 于小 兴安岭 西 发 22 诺敏河 . 麓 , 由北安 、 东 、 山、 安 、 经 克 克 依 富裕 、 甸 、 林 齐齐 哈尔东 郊 、 发源于大兴安岭南麓 , 甘南县 与内蒙古 自治 区莫 力达 杜蒙 自治 县等市县。北安市以上为 低 山丘陵 。 是 中游 以下 由高 瓦旗界河 , 由甘南县 查哈阳乡 入境 , 流经边界长 5 k 在甘南 平原 过渡到低平原 , 4 m, 进入 富裕 县 雅州 附近 分成 两支 , 支 向 一 县平阳镇 汇 入嫩 江 , 流域 总面 积2 6 k 境 内 流域 面积 南经 龙安桥入林甸县 东 升水库 , 59 6 m , 流入 扎龙 湿地 后河 道消 失 , 西支 塔哈 939m 。 1. k 河口处多 年平均水 量 4 .9×1 73 0 m 。诺敏河 流域 过滨 洲铁 路入连环湖水域在东 吐莫 附近 汇入嫩 江 ;

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

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

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了解总量的计算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

地表水资源是指江河湖泊、水库、湿地以及人工水体等所有以地表水形式存在的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流域面积的确定: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将水文断面按照所在流域划分,并测定流域面积。

2.年降水量的估算: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模型,估算出流域内的年降水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降水场插值法和统计回归方法。

3.枯水年径流量的估算:通过对流域内历史水文数据的分析,确定枯水年(即降水量最少、径流量最低的一年)的径流量,该值可作为该流域的枯水年径流量。

4.截留蒸发量的计算:截留蒸发量是指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蒸发损失的水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水热平衡法和气候划分法。

通过测量蒸发器内液体的蒸发量,结合气象资料,求得截留蒸发量。

5.基准年流量的计算:基准年流量是指假设各自然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的均值。

一般选择历史水文资料中流量最充沛的年份作为基准年,将这一年的年降水量作为基准年降水量,年径流量作为基准年径流量。

6.地表水总量的计算:将基准年流量减去截留蒸发量,即可得到地表水资源的总量。

地下水资源是指埋藏在地下的地下水体。

地下水资源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地下水埋深的确定:通过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勘探等手段,确定地下水位的位置和地下水埋深。

2.地下水透水层面积的测算:利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探测等技术手段,测算透水层的面积。

3.地下水蓄量的计算:利用水井和钻孔等手段,测算地下水的储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影像测井法和底波测井法。

4.地下水再生率的确定:地下水再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地下水的再充实率。

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文监测等手段,测算地下水再生率。

5.地下水总量的计算:将地下水蓄量乘以地下水再生率,即可得到地下水资源的总量。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水资源调查评价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水资源调查评价

(五)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
– 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下垫面条件,下垫面变化对 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下垫面条件, 产流的影响在还原计算中没有考虑. 产流的影响在还原计算中没有考虑.对选用站要 进行年降水径流关系分析,检查1956~2000年天 进行年降水径流关系分析,检查1956~2000年天 1956 然年径流系列的一致性. 然年径流系列的一致性.若在同量级降水条件下 系列的一致性 1980年以后点据明显偏离于1980年以前点据, 1980年以后点据明显偏离于1980年以前点据,则 年以后点据明显偏离于1980年以前点据 表明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较大, 应对1956 1956~ 表明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较大 , 应对 1956 ~ 1979年天然年径流系列进行修正 1979年天然年径流系列进行修正 年天然年径流系列进行
(二)降水量
–既要考虑各测站的统计数据,又不拘泥 既要考虑各测站的统计数据, 既要考虑各测站的统计数据 于个别点据 –对等值线的分布走向,弯曲情况及高值 对等值线的分布走向, 对等值线的分布走向 区,低值区的位置进行合理性检查 –与以往编制的有关图件进行对照,有明 与以往编制的有关图件进行对照, 与以往编制的有关图件进行对照 显差异的地区要进行分析论证或作必要 的修改
(一)基本要求
对于实测径流已不能代表天然状况的水文站要 进行水量还原计算 进行水量还原计算 水量还原 对于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而造成天然径流明显 减少(或增加) 减少 (或增加) 的水文站要进行天然径流系列 一致性分析处理,提出系列一致性较好, 的 一致性分析处理 ,提出系列一致性较好, 反 映近期(1980~2000年 映近期 ( 1980 ~ 2000 年 ) 下垫面条件的地表水 资源量评价成果. 资源量评价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上游山丘区
按照补排均衡的原理,一定时段〔常取1a)的水量 按照补排均衡的原理,一定时段〔常取1a)的水量 平衡方程式为 P=R十E十UG十△V十E采 (7—1) UG十△V (7— 式中:P——时段内的降水量; 式中:P——时段内的降水量; R一时段内的河川径流量; E一时段内的总蒸散发量; UG——时段内的地下潜流量; UG——时段内的地下潜流量; E采——时段内的地下水净开采里; ——时段内的地下水净开采里; △v——流域的蓄水变量,包括地么、包气带 ——流域的蓄水变量,包括地么、包气带 和地下水的蓄水变量
在气候学上,将年蒸发能力的年降水量之比称为 干早指数r 干早指数r,或称为干燥度,即 (7-26) 26) 当r<1时,气候偏于湿润,r越小,气候越湿润; 时,气候偏于湿润,r r>1时.偏于干燥,r越大越干燥。气候分带与下 时.偏于干燥,r 旱指数的关系如表7 旱指数的关系如表7—2。干旱指数也是干旱分析 的一种工具。
7.4.2 蒸发能力和干旱指数
蒸发能力E 是指在— 蒸发能力EP是指在—定的气象条件下,充分湿润 的陆地表面可能最大蒸发量。它是陆面蒸发的上 限指标,是估算陆面蒸发,进行地区湿润条件和 灌溉模数分析,以及用间接近径估算径流的主要 参数。由于:其测量很困难,一般多用公式计算, 如布迪科公式等。还用E 60l的观测值E 如布迪科公式等。还用E—60l的观测值E601估算, 即: (6-25) 25) 式中:K——折算系数,据国外分析.湿润地区 式中:K——折算系数,据国外分析.湿润地区 的K值大于0.9,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小于0.9, 值大于0.9,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小于0.9, 我国目前暂取K 0.9。 我国目前暂取K=0.9。
图7—l(P131)是区域“三水”转化的概念模型框 )是区域“三水” 图,它模拟了降水形成径流、土壤水、地下水和 陆面蒸发的全过程,以及通过种种途径互相转化 的紧密联系。
地表水、地下水之间通过包气带紧密联系,互相 转化。过去往往把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之和 作为总水资源,忽略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造成的 重复估算部分,使结果偏大。 重复估算部分,使结果偏大。 一个较大的天然流域,往往由上游山丘区和 一个较大的天然流域,往往由上游山丘区和下游 平原区组成,现分别对它们的水资源估算原理阐 平原区组成,现分别对它们的水资源估算原理阐 述如下:
根据区域水资源的概念,山丘区的水资源总量W 根据区域水资源的概念,山丘区的水资源总量W为 (7-6) 或者 (7-7) 不难看出,式(7—4)中把地下径流RG纳入地下水 不难看出,式(7—4)中把地下径流RG纳入地下水 资源PG中,式(7—7)中则把RG纳入河川径流之中, 资源PG中,式(7—7)中则把RG纳入河川径流之中, 均可避免RG由地下水中转化为河川径流的一部分 均可避免RG由地下水中转化为河川径流的一部分 可能造成的重复计算问题。
因此,全流域的总水资源可用以下两种方 法推求: (7-17) 17) 或者 (7-18) 18)
7.2 降水分析(略) 7.3径流分析及设计年径流计算(略) 7.3径流分析及设计年径流计算(略)
7.4 蒸发分析
7.4.1 水面蒸发 水面蒸发既能反映流域内各种地表水体的蒸发,还 可以反映出流域蒸发能力,是最基本的分析项目。 结合现有的资料条件,认为如果有10~15a以上的观 结合现有的资料条件,认为如果有10~15a以上的观 测资料,即可满足分析要求。 现规定E 60l型蒸发器作为全国统一采用的型号, 现规定E—60l型蒸发器作为全国统一采用的型号, 分析绘制其年蒸发量的统计参数等值线。其他型号 蒸发器的观测资料都要折算为E 60l型蒸发器的蒸 蒸发器的观测资料都要折算为E—60l型蒸发器的蒸 发量。
3.恢复性水资源和不可恢复性水资源 3.恢复性水资源和不可恢复性水资源 按水资源的恢复程度,可分为恢复性和不可恢复 性水资源两类。 4.消耗性水资源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按用水部门的用水情况,将水资源分为消耗性和 非消耗性两类。
研究地表水资源的表示方法,主要是研究河川径 流及与它有关的降水、蒸发等水平衡要素的表示 方法。 水资源是通过大气水循环再生的动态资源。通常 所说的水资源是指地表水(河川径流) 所说的水资源是指地表水(河川径流)和地下水。日 前国内外均以本地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地下水总 量定义为本地水资源总量,而土壤水则则尚未作 为水资源的一部分对待。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是不 可分割的整体。 可分割的整体。 为了科学地分析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必须从水循 为了科学地分析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必须从水循 环的观点来研究水资源的转化。
7.6.1.2 山丘区的地表水资源分析
区域径流系列的组成,有以下一些方法: (1)如区域内河流上、下游的自然地理条件较一致, (1)如区域内河流上、下游的自然地理条件较一致, 且有一个或几个代表性较好的水文站控制本区域 的大部分面积,可按面积比求出历年的年径流量, 组成径流量系列。 (2)区域内仅有—个控制站,其上游与下游的降水 (2)区域内仅有— 量相差较大,但下垫面积却相差不大,可以降水 量为权重计算区域的年径流量。 (7-35) 35)
第七章 地表水资源的 计算与评价
概述
广义地说,自然界所有的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等 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统称为水资源。 各个部门对水资源的需求不相同,如何合理地 开发、利用水资源是一个极为错综复杂酌多面体 问题,因而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研究水资 源的分类和特点。 水资源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按水资源的形成条件、分为地表水、土壤水和地 下水3 下水3种,它们除了共同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外, 还互相转化和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通常 称为“三水转化” 称为“三水转化”。 2.可利用水资源和不可利用水资源 可利用水资源也称为可支配水资源,是指天然水 资源中可供人们利用的部分。在目前的经济、技 术条件下,天然水资源中不可利用的部分称为不 可利用水资源或不可支配水资源,但随着经济技 术的发展,它们可以逐渐被人们所支配、利用, 故又称为潜在水资源。
当山丘地区地下水埋深较大(大于4m)时,EG可以 当山丘地区地下水埋深较大(大于4m)时,EG可以 忽略;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UG也能忽略若 忽略;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UG也能忽略若 地下水开采量E 也不大而可以不计时,式(7— 地下水开采量E采也不大而可以不计时,式(7—7) 就简化为 (7-8) 上式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山丘区的河川径流量 就是总水资源量;地下径流量就能代表地下水资 源。如果地下水还有越流补给和向深层渗漏的情 况要另行计入,但一般情况下这两项的数量都很 小,均可忽略不计。
(3)流域内的水文站控制而积很小,或区域由几个 (3)流域内的水文站控制而积很小,或区域由几个 独立的水系组成、且仅个别水系有水文站时.建 立年降水径流关系,由历年的降水量推算出历年 的径流量。 (4)区域内无控制站.降水资料也缺乏,在年径流 (4)区域内无控制站.降水资料也缺乏,在年径流 量均值等值线上查算得区域的均值,再在邻近地 区寻找有实测径流资料的相似流域,用均值比法 修正相似流域的历年径流量系列后移用至无资料 区域,作为本区域的径流量系列。 (5)西北及内蒙古的内陆可流,年得流深小于5mm, (5)西北及内蒙古的内陆可流,年得流深小于5mm, 一般不再估算地表水资源,但在计算全省(自治区) 一般不再估算地表水资源,但在计算全省(自治区) 的径流深时,应计入这部分面积。若水文站的控 制匝积已包括这部分地区时,应注意不要重复。
7.6.1 区域地表水资源的估算
7.6.1.1 径流系列的组成 在较大的区域内,径流的地区分布是不均匀的, 其中各个小流域(或区间) 其中各个小流域(或区间)在同一年出现的径流量。 在它们各自的系列中占合的经验频率也不相同。 反之,各部分具有相同频率的年径流量也不可能 恰好在同一年同步出现。因此,估算区域地表水 资源时不能简单地将各个小流域和区间同频率的 年径流量相加而得,必须设法先求出各部分同步 的区域年径流系列,再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出各 种频率的年径流量。
平原区的地下水除了本地的降雨入渗补给外,还 有上游山区的侧排潜流补给UG 有上游山区的侧排潜流补给UG山、地表水回归渗 漏补给Q 漏补给Q表补,所以 (7-9) 式中:WG ——平原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 式中:WG平——平原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 (7-10) 10) 地表水回归渗漏补给Q 由河道渗漏Q 地表水回归渗漏补给Q表补由河道渗漏Q河、渠系渗 漏Q渠和田间回归Q田3部分组成,即 和田间回归Q (7-11) 11)
表7-2 气候干湿分带与干旱指数关系
7.4.3 陆面蒸发 直接观测陆面蒸发困难,目前都用水量平衡法估 算,即由流域的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相减得到。 7.5 泥沙分析(略)
7.6 区域地表水资源
国民经济的发展常以行政区域为单元,故水资源 评价也要提供区域水资源报告。 区域地表水资源估算的主要内容有区域面积的确 定,区域年径流系列的组成及统计参数的计算等。
在石灰岩山区,因岩溶裂隙和构造裂隙发育,河 道渗漏量可能很大,这部分水最后将以基流或潜 流的形式排泄,真处理比较复杂,若这些水在山 区内已排泄入河道并流经山口的河道断面,则已 计入基流之中;若在区内没有来得及排泄出,则 应计入潜流之中,
2.下游平原区
由图7 由图7—1可见,平原区的水量平衡同样可以用式 (7—5)所示,一般条件下的降雨入渗补给量PG也 (7—5)所示,一般条件下的降雨入渗补给量PG也 包括RG、EG、UG和 包括RG、EG、UG和E采等项,但平原区的地下水 开采量E 开采量E采占总排泄量的比重较大,不能忽略。 由于人工开采量受人为的开采水平影响很大,因 而平原地区按排泄旦计算的地下水资源量已不再 是天然情况下的多年平均值,而是指现状开采条 件下(包括过量开采) 件下(包括过量开采)的多年平均值,故目前国内外 都不通过排泄量的估算,而是采用补给量的分析 来评价平原地区的水资源。
多年平均情况下,地下水的补给量即降雨入渗补 给量PG和排泄量应相等,这部分水量就是评价的 给量PG和排泄量应相等,这部分水量就是评价的 地下水资源WG。地下水的排泄量有河川基流( 地下水资源WG。地下水的排泄量有河川基流(地 下径流)RG、潜水蒸发EG、地下潜流EG和地下水 下径流)RG、潜水蒸发EG、地下潜流EG和地下水 净开采量E采。故地下水资源WG可用下式表示: 净开采量E采。故地下水资源WG可用下式表示: (7-4) 将式(7—4)代入式(7—3),得到 将式(7—4)代入式(7—3),得到 (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