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因素对胰岛素检测的干扰分析
临床护士注射胰岛素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临床护士注射胰岛素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发表时间:2013-03-01T09:18:40.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7期供稿作者:张乾坤黄秋鹏[导读] 严格执行胰岛素注射技术操作规范,才能保证准确剂量的胰岛素被吸收,从而有效控制血糖,达到预期目标。
张乾坤黄秋鹏 (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士注射胰岛素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
方法观察护士对300例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操作过程,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相应护理对策。
结果护理人员认识到严格执行胰岛素注射技术操作规范的重要性,确保准确剂量的胰岛素被吸收,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护理安全得到了保障。
【关键词】胰岛素注射问题分析对策科室质控护士对病区护士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在300例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操作过程中进行现场随机抽查,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护理对策,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存在问题1.1吸药前及吸药过程中存在问题1.1.1注射胰岛素前30分钟,胰岛素从冰箱冷藏室内取出未复温,有时甚至将从冰箱内刚取出的胰岛素立即注射。
在这种情况下注射胰岛素会增加患者的疼痛和不适,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对注射胰岛素的恐惧感。
1.1.2胰岛素种类或剂型选择错误。
面对胰岛素众多的的类型及剂型,护士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将胰岛素种类弄错或剂型选错,导致病人血糖控制不佳或出现低血糖。
1.1.3胰岛素剂量不准。
预混胰岛素及混合胰岛素未充分混匀呈云雾状的悬浊液或用力过猛的摇晃导致胰岛素被破坏,将安瓶式配套的胰岛素空针与笔芯式配套的胰岛素空针混淆,胰岛素空针抽吸胰岛素时单位换算不准确,胰岛素抽吸完毕未排尽空气,未严执行查对制度将胰岛素吸多了或吸少了。
导致病人血糖控制不佳或出现低血糖。
1.1.4胰岛素抽吸方法不正确。
笔芯式胰岛素也常规的注射了等量空气再抽吸胰岛素,会造成笔芯内活塞完全落出或部分落出或松动,从而导致胰岛素被浪废或污染。
体内胰岛素的测定1
笫17卷第4期分析科学学报Vol17No.4JOURNALOFANALYTICALSCIENCE2001年8月Aug200l文章编号:1006—6144(2001)04。
0341—05体内胰岛素的测定盛希群高秋华徐辉碧(华中理工大学化学系,武汉.430074)摘要:体内胰岛素的分析方法发展已经四十年,无论在临床或实验室中,已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测定体内胰岛素的浓度。
本文拟对体内胰岛素的测定方法作一综述。
关键词:伴内;胰岛素;分析方法;评述中图分类号:0652文献标识码:A1引言体内胰岛素的分析方法诞生已整整四十年,从1959年Yalow和Berson口3在Nature上发表第一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定量测定人体血浆中的胰岛素含量以来,各种新的定量测定体内胰岛素的方法不断出现。
下面试图就体内胰岛素检测方法的发展概况作一综述。
2分析方法简述体内胰岛素的分析方法可概括为两类:免疫分析方法和非免疫分析方法。
免疫分析方法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分析法和发光免疫分析法等‘23;非免疫分析法包括同位素稀释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1等。
2.1放射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方法(Radioimmunoassaay,RIA)由Yalow和Berson[11首创,由Miles和Hales[51发展,到了80年代以后已臻完善[6。
一,其方法上的改善经历了用放射性桉素标记胰岛素抗原到标记抗体,标记的抗体由多克隆抗体发展到单克隆抗体。
该法的基本原理是:以放射性核素(如”5I)标记抗体,以过量的标记抗体与待测样品反应,待反应平衡后加入免疫吸附剂,吸附反应液中剩余的游离标记抗体,经离心分离;或者预先制备固相抗体,然后将待测品加入过量固相抗体中,反应一定时间后,再加标记抗体,生成固相抗体一抗原一标记抗体夹心复合物,经洗涤除去多余标记抗体。
前一种方法称为免疫吸附法LBj,后一种方法称为双位点夹心法口]。
磁性载体的出现,又使R1A在操作上免去了离心的麻烦,使放射性免疫方法更加简便口…。
常见影响检验检因素总结
(一)饮食因素1、必须空腹(通常指禁食8~10小时,其间只允许喝白开水)的检验项目如:GLu、脂类(L ipid Profile)、铁(FE)、总铁结合力(TIBC)、转肽酶(GTT)、胆汁酸(BileAcid)、胰岛素(1nsulin)等。
其它血清学检验如需血清澄清最好空腹:如各种病毒抗体等。
2、空腹超过48小时可能会造成胆红素(BIL)两倍以上的增加,而Glu、白蛋白(ALB)、补体(ComplementC3)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下降。
3、餐后立即抽血,造成高K 低P,混浊的血清其BlL、LDH、TP增高,有可能造成UA、BUN 降低。
妇女月经和妊娠期血液中AFP 含量明显升高,在40例怀孕3个月以上的孕妇血清中检测AFP的结果均大于400ng/ml,有两例AFP水平达到800ng/ml以上。
CA125、CA199也可轻度偏高。
长期吸烟会使血液中CEA含量偏高。
4、高蛋白饮食者,其BUN、尿酸(Urate)高而高嘌呤(Purines)食物影响的当然就是Urate增高。
5、口服避孕药使T4(RlA)、TG、ALT、FE、GGT升高,ALB低等.可影响的检验报告据称有100多项。
6、酒精可导致检验结果立即上升的有:UA、乳酸(Lactate);嗜酒者的影响如:GGT、ALT、TG,成瘾者甚至影响其它如:BlL、AST、ALP。
(二)生理因素1、怀孕造成AMY、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偏高,BUN、NA、ALB偏低。
2、剧烈运动后,CK、CREA、BUN、UA、WBC、K+、BlL、LAC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会升高。
运动员的LDH、BUN 较高。
长期的运动促使HDL—C、Lactate等升高。
3、采血部位、姿势和止血带的使用(1)采血时要避开水肿、破损部位,应“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如果采血过慢或不顺利,可能激活凝血系统.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假性减低。
影响胰岛素笔注射剂量准确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胰岛素笔的针头虽然很细 , 但它仍是空腔 , 在正常使用时 可能会存 留少量空气影响注射。为 了保证注射剂量的准确并
避免将 空气 注入体 内, 在每次注射前应该保持针尖 向上排 除
空气 , 直到有一滴药液出现在针尖上 。针头重 复使用 引起 的 堵塞也会影响注射的准确性 。针头被堵常常发生在注射中效 或长效胰 岛素时 , 因为这类 胰岛素是 混浊 的 , 复使用注射 重 针头。 更容易 出现针头堵 塞, 出现针头被堵时需更换针头 。
2l 0 0年 9月 第 l 7巷第 9明
J u a o P a t a M dc l orl f r i e i n ec l aT
开始计时 ) 。在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时间, 如睡前和凌晨还应该
增加 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 。患者可 以咨询 医生 , 根据血糖水 平和注射胰 岛素的种类制定 自我血糖监测 时间表 , 定期进行
头, 减少药液与空气接 触的时间 , 避免 空气进入 药液 中影 响
注射。 2 针 头 因素
很容易随着针头拔 出而被带 出体外 , 同时, 由于胰 岛素笔采用 弹簧装置推 动笔芯 , 因为惯性作用 , 药液也容易随着针头的拔 出以及 注射局部因药液聚集形成 的反作用力消失而逸出【这 l I ,
33 针 头 停 留 时 间 : 岛 素 注 射 后 , 集 在 注 射 局 部 的 药 液 . 胰 聚
1 存 放 因 素
许多患者为了降低治疗费用, 反复使用注射针头 , 在注射 完毕后 , 仍将针 头留在笔上 , 这样使 药液与空 气之间形 成通 道, 当温度变化时 , 就会有 空气 进入药液中 , 针头处形成空 在 腔或在药液中形 成气 泡 , 在注射时影 响注射的准确性 。所以 胰岛素笔在不使 用时必须将 针头卸下 ,做到现 注射现上 针
不同浓度的EDTA—K3对胰岛素测定干扰的实验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4 6 6 R 4 .1
文 献标 识 码 : B
不 同浓 度 的 E T K 对 胰 岛素 测 定 干 扰 的 实验 研 究 D A— 3
郭永铁
( 津 中医药大学第 一 附属医 院检验科 , 津 3 0 9 ) 天 天 0 13
关键词 : 胰岛素 ; 溶血 ; 岛素降解酶 ; 胰 乙二胺四乙酸
岛 素 降解 酶 (D … , E是 一 种 依 赖 于 锌 的 金 属 内 肽 IE) I D
5 L, 室温静置 3h 检测溶血后的胰岛素含量 。 , 3 统计学分析 . 应用 S S 30统计软件 , P S1 . 以干管组
未 溶 血 的检 测 值 为 原 始 标 准 值 , 据 采 用 ± 表 示 , 血 数 s 溶 与 未 溶 血 的 组 间 样 本 均 数 间 的 显 著 性 分 析 采 用 方 差 分
Cr ,97 1 ( ) 9 ・ . ae18 ,0 1 :59 9
A r a i b tsAs o i t n me c n D a ee s cai .B d i e bo d g u o e i o e s lo l c s d
m n o n fd bt ae t[ ] l hm A t, oir go i ei ptns J .Ci C i ca ti a c i n
酶, 会使胰岛素 的测定值 不 同程度地 降低 。国内有学 者
疫学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及注意的问题
随着基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免疫学理论的建立,使大量免疫学检测技术被不断地创新、发明;在临床疾病诊治的应用中也不断地推陈出新。要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对实验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干扰因素有比较清楚的掌握和了解。
免疫学检测- 干扰因素
标本自身及前处理所造成的干扰因素: 类风湿因子(RF) 嗜异性抗体 自身抗体 补体 纤维蛋白 溶血或黄疸 交叉反应物质 外源性物质
18
7
20
0
17
0
13
0
5
16
9
19
1
17
0
13
0
10
9
16
18
2
16
1
13
0
20
2
23
12
8
12
5
12
1
30
0
25
4
16
7
10
10
3
在加样放置时间改变后阴性标本A450nm与结果的关系
3
6
0
1 (1.0)
40
74
11
3
6
1 (1.0)
0
加样同时加入抗-HBc-HRP放置不同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操作不当-交叉污染
目前的全自动加样系统,不管是一次性加样针还是永久性加样针,均难以避免样本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当遇到高浓度的抗原或抗体,沿加样方向被污染的甚至可能不止1 个孔。为了排除这种污染造成的假阳性,建议当同一行/列上(沿加样方向)出现连续阳性,并经复查仍为阳性时,应同时采取新鲜标本进行检测来加以证实。
6
7
13
68
2
0
6
3
胰岛素不稳定的原理
胰岛素不稳定的原理
胰岛素的不稳定性主要涉及其在体内或外部环境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构象变化或降解的情况。
胰岛素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其失去活性或降低其活性,从而影响胰岛素的药效。
以下是胰岛素不稳定性的主要原理:
1.氧化:氧化是胰岛素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分子中的硫醚键易受氧化剂的影响而发生氧化,导致胰岛素分子结构的改变和功能丧失。
2.聚集:胰岛素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如浓度高、温度高、pH变化等)易发生聚集,形成聚集体或聚集物,这可能导致胰岛素的活性丧失。
3.降解:胰岛素在体内或外部环境中可能受到蛋白酶、酶解物、pH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降解,导致胰岛素分子的结构破坏和活性丧失。
4.温度敏感性:胰岛素对温度敏感,高温或低温都可能导致其结构变化或失活,因此在储存和使用胰岛素时需要注意控制温度。
5.pH敏感性:胰岛素的活性也受到环境pH值的影响,当pH值发生变化时,可能导致胰岛素分子的构象变化或失活。
综上所述,胰岛素的不稳定性主要包括氧化、聚集、降解、温度敏感性和pH敏感性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胰岛素的活性降低或失活,从而影响其药效和应用效果。
因此,在制备、储存和使用胰岛素时需要注意控制这些因素,以保持其稳定性和活性。
1 / 1。
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
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点为血糖水平的异常升高。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指的是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导致胰岛素的生物效应减弱或失去。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并探讨其对糖尿病的发展和治疗的影响。
一、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其机制复杂且多样。
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进而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然而,在胰岛素抵抗的状态下,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受体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使得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减弱,继而导致胰岛素信号传导异常,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1. 细胞信号通路异常胰岛素信号通路是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关键,胰岛素受体激活后,会启动一系列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然而,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这些信号通路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
例如,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IRS-1基因突变,会导致IRS-1和PI3K-Akt信号通路受阻,进而影响胰岛素抵抗。
此外,脂肪组织和肝脏细胞中的JNK和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也被认为是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
2. 脂肪组织的异常分泌物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中的一些细胞因子和细胞激素的异常分泌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例如,脂肪组织中增加的脂肪因子,如TNF-α、IL-6等,可以干扰胰岛素受体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引起糖尿病的发展。
此外,研究还发现,肥胖患者的脂肪组织中存在着过多的脂肪酸代谢产物,如脂肪酸中链化合物,这些产物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
3. 炎症反应的参与炎症反应在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常常升高,如CRP、IL-1β等,这些炎症因子的存在会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产生。
同时,炎症反应还可引发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如JNK和NF-κB等,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二、糖尿病的发展和治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进一步加重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最终发展为2型糖尿病。
常见因素对胰岛素检测的干扰分析
浙 江 中 医药 大 学学 报 2 0 0 8年 7月 第 3 2卷 第 4期
常 见 因素对 胰 岛素 检 测 的干 扰 分 析
骆 丰 虞玉群 陈 益 民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
杭 州 3 0 0 10 6
摘 要 : 目的 ] [ 分析 常 见 的 因素 对 胰 岛素 检 测 的 干 扰 。[ 法] 别评 价 抗 凝 剂 三 种 可 能 出现 的 异 常 增 高 的 干 扰 因素 胆 红 素 、 油 方 分 甘
2 O例 。影 响 因 素 的 评 价 方 法 : 1 抗 凝 剂 : 别 用 () 分 E TA— , 素 抗 凝 , 血 清 管 比较 。 ( ) 扰 物 D K2 肝 与 2 干 质 : 血 清 中加 入 高 浓 度 胆 红 素 、 油 三 酯 、 白质 在 甘 蛋
结 果见 表 3 。
2 结 果
表 2 三种 干扰 物 对 胰 岛素 测 定 的影 响
பைடு நூலகம்
各 组 数 据 以 z±S 示 , 别 与 表 分
对照 进行 配对 t 验 。 检
2 1 用 E A K2 肝素抗 凝 组 与对 照 血 清 组 比较 , . DT , 无显 著差 异 , 结果 见 表 1 。
2 2 病 理 情 况 下 异 常 增 高 的胆 红 素 , 油 三 酯 , . 甘 蛋
表 3 溶 血 标 本 保 存 条 件 对 胰 岛素 测 定 的 影 响 ( mU/ L)
与对 照 比 较 ,*P O 0 , *P< O 0 < .5 * .1
5 01
维普资讯
濒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 0 8年 7月 第 3 2卷 第 4期
1 材料 与 方法
2 3 正 常 无溶 血 标 本 4C放 置 1 、 h 2 C放 置 4 . 。 h 4 ,5 h 后, 与对 照 比对 结 果 无 显 著 变 化 , 微 溶 血 标 本 ( 轻 血 红蛋 白浓 度 0 5 / ) ℃放 置 l 、 h后 与 对 照 比较 .gL 4 h4
胰岛素换算错误不良事件分析记录
胰岛素换算错误不良事件分析记录一、背景介绍近年来,胰岛素作为常见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发生了一些换算错误不良事件。
这一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因此有必要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记录,探索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事件描述该不良事件发生在医院内分泌科。
一位护士在为一名糖尿病患者计算并注射胰岛素时,由于计算错误将剂量注射为原应注射剂量的10倍,导致患者血糖发生剧烈波动并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最终造成患者生命危险。
三、问题分析1.人为因素:护士计算胰岛素剂量时没有严格遵守规程,缺乏仔细核对计算结果的步骤。
可能是在工作中的疏忽大意导致了这一错误。
2.工作环境:医院内分泌科的工作强度较大,护士可能处于长时间的工作疲劳状态,这也可能导致了她对计算胰岛素剂量的注意力不集中。
3.缺乏安全管理:未建立起对胰岛素换算和注射的严格规程,导致了慢性问题的积累并最终爆发。
四、问题影响1.患者健康风险:由于剂量错误,患者血糖剧烈波动,可能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并发症,如昏迷、心脑血管事件等。
2.医院声誉受损:事件发生后,医院的形象受到负面影响,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下降,可能造成医院口碑和患者就诊率的降低。
五、原因分析1.护士个人的失误:护士在计算胰岛素剂量时可能存在轻率的态度,没有重视胰岛素剂量计算的准确性和重要性。
2.工作压力和疲劳:分泌科的工作压力较大,护士可能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容易引发精神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
3.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未建立起规范的胰岛素换算和注射程序,护士没有得到清晰的指导和规范操作的培训,导致了错误发生。
六、改进措施1.强化培训:医院应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其对糖尿病治疗的认识,包括胰岛素剂量换算的正确操作,以及严格执行错误随访和报告制度。
2.设立检查机制:建立严格的胰岛素换算和注射程序,包括核对机制、双人签名制度以及相应的纠错和改进机制。
3.加强团队合作:医院应鼓励护士和医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避免个别操作和疏漏。
浅谈eZscan糖尿病风险评估系统操作中的影响因素及应对举措
浅谈 e sa糖 尿病 风 险评 估 系统 操作 中的 Zcn 影 响 因素 及应 对举 措
王婧 懿 姜巧 云
(. 1济南 军 区青 岛第一 疗 养 院体检 科 ,6 0 1 2兖 矿集 团总 医 院 ,7 5 0 267 ;. 2 30 )
【 要 】 目的 摘 探 讨e s n 尿 病风 险评 估 系统 操 作 中的影 响 因素 。 法 zc 糖 a 方 总结 该 系统在 对210 例 受检者 实际操 作 中存在 的 0余
工 作 , 求 采用 ( 1 要 10—2 0V) %, 0~6 z 流 电源 , 2 ±3 5 0H 直 但 如果 外部 电压 不稳 定会 造 成检 测结 果偏 差 , 因而 建 议使
用 稳 压器 , 每 连 续使 用 2h 关 机 断 电 1 , 免 影 响数 或 后 次 避
【 键 词 】 e s n 糖 尿病 ; 关 Zc ; a 风险 评估 ; 影响 因素
近 年来 糖 尿 病 的 患病 率 日益 增 高 ,已成 为 继 心 脑 血
确 诊糖 尿 病 的受 检 者采 用体 检模 式进 行 检测 , 糖尿 病 患者 则 采 用专 家模 式进 行检 测 。 2 3 准 确输 入受 检 者信 息 . 获得 准确 的检 测结 果 。 24 正 确指 导 指 导受 检 者将 手 部 、脚部 皮 肤 与电极板 . 接触 良好 , 采用 正 确体 位进 行检 测 。
33 禁 忌 人群 携 带 心 脏 起 搏 器 或 植 入 除 颤 器 的 受 检 .
者; 身体 某部 位 缺 损 的 人群 ; i测量 期 间 , 态 心 电 在2 mn 动
图测 量值 变 化 的受 检 者 ;孕妇 和 2 岁 以下 人群 ,Zcn 1 e sa 系 统 无 针 对 此 类 人 群 的 数 据 库 , 于 此 类 人 群 是 否 适 应 该 系 对
溶血对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素的干扰
F检 验 、 检 验 和相关 性 分析 。 q
结
一
果
测定 血浆 胰岛 素时标 本溶 血的程 度和溶 血 标本 的
放置 时 间对其 影响程 度 。
材 料 和方 法
一
、
不 同时 间段 、 同程 度溶 血标 本 的胰 岛素 不
浓 度 的测定值 见表 1 。
经 F检 验分 析 , 本 溶血 程 度与 溶 血标 本 放 标 置时 间对胰 岛素浓 度 测定均 有影 响 ( 00 ) P< .5 。 二、 经相 关性 分析 , 岛素 的测定 值 与标本 溶 胰 血程度 呈负相 关 ( =一04 8P<00 ) 胰 岛 素 r .4 , .5 ,
( l t hmi miecn e i u osa , C I e c oc e l n sec mm nasy E LA) er u
5mL肝 素抗凝 血 , 离 血 浆 , 标 准 溶 血 液 稀 释 分 用
成不 同溶血 程度 的标 本 , 血 程 度 以血红 蛋 白浓 溶
度表示 , 别 为 0 5 10 15 2 0 40gL 置 于 分 . 、. 、. 、. 、. / 。 室 温 环 境 下 , 5 个 时 间 段 ( 5、0 6 、2 分 1 3 、 0 10、 10mn 测 定各 组标 本 的胰 岛素含 量 。 8 i)
其浓 度 , 用生理 盐水 调 至 l / , 并 0g L 于低 温 冰箱保
讨
论
放射 免疫 分 析 法 ( I 和 E LA 是 目前 测 R A) CI
定 胰岛素 的 主要 方法 。 由于 RA法 报 告 时 间长 、 I 结 果不 稳定并 且 存 在 同 位 素污 染 的问 题 , 已趋 于
常见生化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1、血钾:有时与钾总量不平衡,影响因素有:某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外钾离子的移动;细胞外液的稀释与浓缩;体液酸碱平衡紊乱。
(1)增高:轻微溶血即可增高、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应用肾上腺素、新霉素、四环素、安体舒通、去氧皮质酮、肝素、降糖灵、环磷酰胺、四环素等;(2)降低:应用高效、中效利尿药如双氢氯噻嗪、速尿、利尿酸、环噻嗪、醛固酮、强的松、去氧皮质酮、糖皮质激素、氢化考的松、胰岛素等。
2、尿钾:(1)增高:应用高效、中效利尿药如利尿酸钠、速尿、醋氮酰胺等;(2)降低:应用留钾利尿药如安体舒通、氨苯喋呤、开搏通等。
3、血钠:钠浓度是决定渗透压的主要因素,钠平衡紊乱常伴有水平衡紊乱。
血钠浓度不能说明钠在体内的总量和钠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1)增高:应用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皮质类固醇、醛固酮、黄体酮、雌激素、可的松、保泰松、可乐宁、甲炥烷、四环素、甲基多巴等;(2)降低:应用高效利尿药如利尿酸、氯丙嗪、速尿、渗透性利尿剂甘露醇等。
4、尿钠:(1)增高:应用各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速尿等。
(2)降低:应用肾上腺素、醛固酮等5、血氯:一般与钠平衡增减。
(1)增高:应用双氢克尿塞;(2)降低:应用其它高效、中效利尿剂如速尿、利尿酸、噻嗪类等。
6、血钙:测定血清总钙,包括离子钙与复合钙。
酸中毒时,复合钙可向离子钙转化,而碱中毒时则相反,此时血清总钙量可不发生改变,但亦可出现抽搐现象。
(1)增高:应用维生素D、双氢氯丙嗪、葡萄糖酸钙、雄性激素、雌激素、黄体酮、己烯雌酚、睾丸酮、中效利尿剂等;(2)降低:应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高效利尿剂、硫酸钠等7、磷:测定血液中的无机磷。
(1)增高:应用四环素、甲氧苯青霉素、雄激素、合成类固醇、维生素D等;(2)降低:进食后、应用胰岛素、肾上腺素、吩噻嗪、口服避孕药等、大量输注葡萄糖。
8、镁:包括镁离子、镁盐、蛋白结合镁。
降低:应用大量维生素、皮质激素、高效、中效利尿剂等9、铁:早上最高,晚8时至午夜最低,一天内可变化20%;(1)增高:标本溶血、应用右旋糖酐、口服避孕药、铁剂等;(2)降低:应用阿司匹林、消胆胺、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生物教学论生物学实验中干扰性因素分析其排除
错误分析:通过以上两道试题的学生答案,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实验中的干扰性因素没有排除,因此按照学生的思考和设计,是不能达到理想且科学的实验效果的。
试题1中,由于在注射胰岛素之前,没有对“两组小白鼠处理18~24h”,因此小白鼠肝脏中贮存的肝糖元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发挥,使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或不发生;试题2中,学生没有考虑到“空气中含有C02",因此没有排除空气中C02,实验的结果和结论都没有说服力,从而缺乏实验的科学性。
有的学生解答试题2时,考虑到了要排除空气中的C02,于是按照“B→A→C”的顺序设计实验装置,但是因为对“排除空气中的C02"的因素考虑得不彻底或不严谨,没有确认经过B装置后空气中的C02确实已经被除尽,因此实验步骤还是不够严谨和科学。
二、干扰因素的来源及其排除ﻭ1.来自实验材料由于所采集的生物材料在实验前的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代谢产物对实验所要展开的研究存在干扰,或生物材料本身的活动状态与实验的要求不相符合,从而影响实验的现象及其相关的生理过程的发生。
那么在实施本实验前必须通过一定的实验步骤消除先前的代谢产物,或将实验生物的活动状态调适到符合实验要求。
(教学试题3:某同学从一本《植物生理学》中查到“幼嫩叶片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想证实该结论。
他的实验步骤为:(1)取一盆生长状况良好的植物,去掉幼叶的叶片(如图3所示);(2)观察幼叶叶柄的脱落情况.请你用所学知识,评价该同学的实验设计。
ﻭ分析: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明显存在两个错误:一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另一个方面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顶芽也能产生生长素,并且向下运输至幼叶叶柄处,阻止幼叶叶柄的脱落,从而影响实验现象的发生。
因此实验前必须去掉顶芽,排除其对实验的干扰.此外,例如“验证植物在光照下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实验,需要将实验植物放置在黑暗中24h,以便将植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分解,以排除实验前植物光合作用已经合成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同时,为了排除叶片中色素对碘一淀粉反应的颜色观察,需要将叶片浸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并放烧杯内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在酒精中,直到叶片褪去绿色,变成,然后取出变黄的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再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再如,在做“探究低温环境对小鼠耗氧量的影响”的实验时,必须等实验小鼠安静后方能开始实验,否则惊吓躁动的小鼠其耗氧量必定很高,其检测结果必然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胰岛素检测报告
胰岛素检测报告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重要激素,对于调节血糖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胰岛素检测报告则是用于评估一个人胰岛素水平的一份重要记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胰岛素检测报告的意义、诊断指标以及如何解读胰岛素检测报告。
首先,胰岛素检测报告对于血糖代谢障碍的诊断非常重要。
通过检测胰岛素水平,医生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疾病。
例如,若一个人的胰岛素水平过高,常常伴随着血糖水平的异常上升,这可能意味着胰岛素抵抗的存在。
此外,胰岛素检测报告也可用于评估胰岛素产生功能的恢复情况,对于肝硬化等疾病患者来说,这一指标尤为重要。
其次,了解胰岛素检测报告的常用指标对于解读报告非常重要。
在一份典型的胰岛素检测报告中,最常见的指标包括空腹胰岛素、餐后胰岛素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
空腹胰岛素是指在进食前的空腹状态下测量的胰岛素水平,它可以反映胰岛素的基础分泌水平。
而餐后胰岛素是指在进食一段时间后,例如两小时后,测量的胰岛素水平。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胰岛素对食物摄入的应答能力。
胰岛素抵抗指数则是通过计算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比值来评估胰岛素的效力。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补充性指标,例如胰岛素抵抗反映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地检测。
在解读胰岛素检测报告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以及临床病史。
在不同的人群中,胰岛素的参考范围可能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空腹胰岛素的正常范围应该在2-20 μU/mL之间,而餐后胰岛素的正常范围则是5-30 μU/mL。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范围是仅供参考,具体情况需要结合个体化的评估。
此外,胰岛素水平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重等。
因此,在解读胰岛素检测报告时,需要考虑这些潜在影响因素。
为了提高胰岛素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几点建议可以遵循。
首先,遵医嘱进行采血,并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采样。
例如,空腹胰岛素应该在早晨醒来后8至12小时内进行检测;餐后胰岛素则应在进食2至3小时后进行检测。
胰岛素抗药性名词解释
胰岛素抗药性名词解释胰岛素抗药性(insulin resistance)是指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导致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减弱。
胰岛素抗药性是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
胰岛素是人体内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重要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水平和促进葡萄糖在体内的代谢。
它主要通过结合胰岛素受体,将葡萄糖转运到细胞内并促进葡萄糖的合成、分解和利用。
然而,当身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时,细胞对胰岛素的响应逐渐降低,这就是胰岛素抗药性。
胰岛素抗药性的发生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些主要因素包括:1. 遗传因素:胰岛素抗药性可能与个体的遗传背景有关,某些基因变异可以增加发生胰岛素抗药性的风险。
2. 腹部肥胖:腹内脂肪组织是胰岛素抗药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腹部肥胖会导致脂肪细胞产生过多的脂肪酸和激素,这些物质可能干扰胰岛素的信号传导。
3. 缺乏运动:长期的缺乏体育锻炼可能导致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增加胰岛素抗药性的风险。
4. 不良饮食习惯:高糖、高脂的饮食习惯会增加胰岛素抗药性的风险。
胰岛素抗药性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当细胞对胰岛素反应降低时,胰岛素的降低血糖作用减弱,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为了抵消血糖的升高,胰岛β细胞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耗竭,最终引发2型糖尿病。
除了糖尿病,胰岛素抗药性还与一系列其他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等。
预防和治疗胰岛素抗药性的关键是调整生活方式。
通过控制体重、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结构等方式可以减少胰岛素抗药性的风险。
此外,一些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替代治疗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使用。
总之,胰岛素抗药性是一种胰岛素生物学效应减弱的病理现象,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相关。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胰岛素抗药性的发生。
标本的不同处理对于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探讨
标本的不同处理对于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探讨目的:研究标本的不同处理对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
方法:对用分离胶管、普通血清管和血清分离管保存的45份血液标本,分别于即时、第1、第4、第24、第48 h测定胰岛素浓度,观察其浓度的变化。
结果:实验中,标本胰岛素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普通管不分离血清、普通管分离血清和分离胶管血清三种标本的浓度降低程度依次减弱。
结论:标本采集后要及时检测,不能及时测定时应即时分离血清;分离胶管的应用保证了血清的及时分离,同时保证了胰岛素检测的质量。
标签:标本处理;胰岛素检测;检测结果胰岛素是人体内部调节糖分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是否能够准确检测病患体内胰岛素含量的高低,对于诊断糖尿病等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笔者研究了标本的不同处理对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1],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随机选择所在医院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45例糖尿病患作为试验对象。
所有患者年龄29~71岁,平均(51.42±10.63)岁;其中男29例,年龄29~68岁,平均(48.18±11.41)岁;女16例,年龄31~71岁,平均(54.54±10.63)岁。
1.2 方法本次试验所用仪器是罗氏公司的E170化学发光仪,试剂是罗氏公司的配套试剂,采血管使用广州阳普有限公司生产的普通真空采血管和分离胶真空采血管。
本次试验将45例血液标本分别用血清分离管、普通血清管和分离胶管保存,分别在即时,第1、4、24和48小时检测其胰岛素浓度[2]。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实验期结束后,笔者统计了不同血液标本对胰岛素浓度的影响。
经对比,标本保存时间越长,胰岛素浓度越低。
证实胰岛素失效的实验方法
证实胰岛素失效的实验方法我折腾了好久证实胰岛素失效这件事,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刚开始我真是一头雾水,就瞎摸索。
我知道胰岛素是对血糖调节特别重要的东西,失效了肯定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了。
那怎么判断它失效呢?我首先想到的是看外观。
有的胰岛素如果变质是会变色或者出现沉淀的。
就像牛奶,如果变质了,可能会结块一样,胰岛素要是出现不正常的颜色,比如本来应该是澄清透明的变浑浊了,或者有一些细小的颗粒在里面,这时候就有可能是失效了。
我第一次检查一瓶感觉放置时间有点久的胰岛素时,看到有点模糊,但是我不太敢确定,这就是我犯的错,太依赖外观这一点了。
后来我觉得单看外观不靠谱,就想着从它对血糖的效果上来判断。
我先测量了自己空腹时候的血糖值,这个一定要用正规血糖仪准确测量啊,可不能随便估摸。
然后按照正常的剂量注射了我怀疑失效的胰岛素。
这里面注射的时候也要注意,注射的手法得正确,不能注射到肌肉层去了,就像种树,要把树苗种在合适的地方才行。
注射后,我就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下血糖,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会让血糖下降的。
可是那次等了很久,血糖没啥大的变化。
当然了,这里面可能会有很多干扰因素,比如吃的食物,有没有比较大的情绪波动影响到身体内分泌啥的,这些东西我一开始也是没太考虑周全,导致我不敢确定是不是胰岛素真的失效。
不过后来我又试了在排除这些干扰因素的情况下进行这个测试。
比如说在我只吃了很固定的少量简单食物,情绪也很平稳的时候注射,再测试血糖。
多试了几次以后,我发现每次血糖都不能像正常使用新胰岛素那样下降,这时候我就比较确定这个胰岛素是失效了。
我还听说可以把胰岛素送去专门的机构检测,看它的活性成分还有没有,但是这个方法太麻烦,花费也高,不太适合我们自己简单判断啦。
所以综合起来,看外观、打胰岛素后测量血糖以及排除干扰因素在实际中的多次试验是我觉得比较可行的鉴别胰岛素是否失效的方法啦。
但这过程中真的要小心谨慎,一个小差错就可能让判断失误呢。
标本的不同处理对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
标本的不同处理对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张慧涨;方强【摘要】目的:探讨标本的不同处理对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用分离胶管、普通血清管和血清分离管保存的30份血液标本,分别于即时、第1、第4、第24、第48 h测定胰岛素浓度,观察其浓度的变化.将2种不同溶血程度的血标本,放置在4℃、室温,分别于即时、第1和第4 h测定胰岛素浓度,以评价标本溶血以及标本保存温度和放置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普通血清管与分离胶管在4 h内检测胰岛素浓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放置24 h或48 h,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血可造成胰岛素测定浓度的下降,而且其下降程度与标本溶血程度、保存温度和放置时间呈正相关.结论:标本采集后要及时检测,不能及时测定时,应即时分离血清;分离胶管的应用保证了血清的及时分离,同时保证了胰岛素检测的质量.溶血可以引起胰岛素测定浓度的下降,应加以避免.【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0(017)006【总页数】2页(P901-902)【关键词】胰岛素;分离胶;溶血【作者】张慧涨;方强【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检验科,上海,200540;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检验科,上海,2005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胰岛素由胰腺内散在的胰岛β细胞合成并以内分泌的形式进入血液,是调节糖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
其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分离胶能隔离血清与血细胞的接触,从而保证了血清的纯净度,并且分离胶又具有快速分离血清的优点,现在真空采血管在临床的大量应用,我们就分离胶血清与普通血清在胰岛素的测定的差异性方面进行了实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受试对象我院就诊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为45岁。
1.2 材料雅培I2000化学发光仪,试剂为雅培公司配套试剂盒;全自动血球分析仪XE-2100(SYSMEX有限公司提供)试剂为SYS-MEX有限公司配套试剂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因素对胰岛素检测的干扰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常见的因素对胰岛素检测的干扰。
[方法]分别评价抗凝剂三种可能出现的异常增高的干扰因素胆红素、甘油三酯、蛋白质,标本溶血以及标本保存温度和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结果]EDTA?K2、肝素抗凝血,与血清管比较胰岛素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高浓度的胆红素、甘油三酯、蛋白质对结果没有显著的干扰作用;溶血可造成胰岛素结果的下降,而且与溶血程度和温度呈正相关,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胰岛素值会进一步下降。
[结论]EDTA?K2、肝素抗凝剂,病理情况下高浓度的胆红素、甘油三酯、蛋白质不会引起胰岛素检测结果显著的变化;溶血可以引起胰岛素结果的下降,应加以避免。
血清胰岛素测定,在糖尿病的诊断、分型和治疗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常会遇到一些不符合临床的结果,给诊治带来困难,我们分析了一部分常见的因素,来评价利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胰岛素的干扰作用,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Abbotti2000,使用配套原装胰岛素检测试剂、标准品、质控品,美国雅培公司生产。
胰岛素测定方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标本本院新鲜无溶血、脂血及黄疸的病人标本,胰岛素浓度分布,5.7~154.6mU/L,共20例。
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1)抗凝剂:分别用EDTA?K2,肝素抗凝,与血清管比较。
(2)干扰物质:在血清中加入高浓度胆红素、甘油三酯、蛋白质标准品(均由北京利德曼公司提供),使成可能出现的不同病理高浓度,对照管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与各管比较。
(3)溶血及标本保存条件在血清中加入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经新鲜血标本溶血自制),使标本呈轻微溶血和明显溶血,对照管加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4℃保存1h、4h,25℃保存1h、4h后检测。
1.2统计学处理
各组数据以x±s表示,分别与对照进行配对t检验。
2结果
2.1用EDTA?K2,肝素抗凝组与对照血清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果见表1。
表1不同抗凝剂对胰岛素测定的影响(略)
2.2病理情况下异常增高的胆红素,甘油三酯,蛋白质干扰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见表2。
表2三种干扰物对胰岛素测定的影响(略)
2.3正常无溶血标本4℃放置1h、4h,25℃放置4h后,与对照比对结果无显著变化,轻微溶血标本(血红蛋白浓度0.5g/L)4℃放置1h、4h后与对照比较无显著变化,而25℃放置1h与对照比较,P<0.05,放置4h后与对照比较,P<0.05,而25℃放置1h、4h与对照比较,P<0.01,结果见表3。
表3溶血标本保存条件对胰岛素测定的影响(略)
3讨论
胰岛素检测,通常使用血清标本,本实验使用临床常用的EDTA?K2、肝素抗凝血,结果与血清无显著差异,说明胰岛素检测也可以选择以二者抗凝的血浆标本;评价了病理情况下出现的高浓度胆红素、甘油三酯、蛋白质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当标本中的总胆红素达到200μmol/L,甘油三酯达到10.0mmol/L,蛋白质达到120.0g/L时,结果没有显著差异,没有产生明显的干扰作用。
溶血可以严重影响胰岛素测定值,国内也曾有报道认为溶血标本会影响胰岛素的测定结果[1],这是由于红细胞内存在胰岛素降解酶,能水解胰岛素成为小分子片段,引起检测结果的下降[2?3]。
从表3中可看出,下降的程度与血红蛋白含量呈正相关,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胰岛素下降越明显。
同一份溶血样本在25℃保存与4℃保存相比结果更低,说明低温能抑制酶的活性,样本在4℃保存能有效减少溶血干扰。
面对临床对免疫检验速度的要求,胰岛素检测标本会在4h内完成标本分离及测试,我们以4h为限评价了标本放置时间对胰岛素检测的影响,结果显示,无溶血样本放置1h、4h后,胰岛素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无溶血标本在4h内完成检测可以满足质量要求,而溶血标本在室温下放置4h后会出现结果明显的下降。
标本溶血是造成胰岛素检测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提示在标本采集,处理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溶血的发生,已有报道对溶血的原因和对策作了分析[4]。
当然,溶血很难完全避免,一旦发生标本溶血,应重新抽血检测,为了降低不易发现的轻微溶血造成的结果差异,建议标本尽快进行血清分离并于4℃保存,尽快检测,确保胰岛素检测的准确性。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