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合集下载

深化改革时期的广播电视史

深化改革时期的广播电视史

《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选择“政府 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 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焦点访谈》的报 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题词“焦点访谈,表扬先进, 批评落后,伸张正义。”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专程来到中央电视台,与 《焦点访谈》的编辑记者座谈,并郑重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 改革尖兵。”2003年8月26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演 播室赠言“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行,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进。” back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开办于1993年5月1日, 这个杂志型新闻节目播出伊始就产生了广泛影响, 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 被誉为是“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
课外延伸之
开办之初的四个栏目:东方之子、东方时空金曲
榜、生活空间、焦点时刻
2000年11月27日,《东方时空》时长从40分钟扩为150分钟,以演播 室为调度中心。同时推出了《东方时空》独有的周末版节目。在这次改版 中,《生活空间》改名为《百姓故事》,《时空报道》改为《直通现场》。 并增加了《世界》、《纪事》和《直播中国》三档周末环节。当时央视一 套的几节早间新闻也一度并入《东方时空》,并更名为《东方时空· 早新 闻》。在央视一套首播时间为06:00。
自1994年开办后,它迅速成长为一个在 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 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节目开播 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百姓们 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课外延伸之
平均每天栏目能收到2300条来自观众通过电 话、写信、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QQ等方 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中国广播业的发展

中国广播业的发展

起步时期

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中社是中国共 产党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即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 会在江西瑞金开幕的日子首次广播。大会期间,红中社播发了有关大会 的动态、报告、决议案以及中华苏威爱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临时 中央政府主席等重要消息。
新 华 社
抗 战 时 期 的 无 线 广 播
新中国的广播事业 (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
起步时期(1949前) 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5) 挫折停滞时期(1966-1976) 复苏振兴时期(1977-1980中期) 发展繁荣时期(1980以来)

起步时期
早期的无线电事业:

红中社
延安台的变迁:



1940年春成立“广播委员会”,周 恩来主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陕 北新华广播电台——北平新华广播 电台——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1949年12月5日)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 12月30日,后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 广播诞生纪念日。 人民广播对外广播的开始:1941年 12月3日,延安台开始定期播出日语 节目,主要是宣传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后 来这个日期被确定为人民广播对外 广播的开始时间。
客观上将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 引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传 播了无线电知识,使中国发展广播事 业走出了第一步,催生了中国人自办 广播事业。 但是,这批电台除了经商需要外,另 一个目的就是进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 和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宣传。

北洋政府 官办广播
民 国 时 期 的 矿 石 收 音 机
民国时期广播电 台的发轫
当时所用的收音机

见证电信业惊人发展——访上海广播电视协会会长卑根源

见证电信业惊人发展——访上海广播电视协会会长卑根源
。 通信条件具备
了, 部队才可 以进驻 。通信兵是非常辛苦 的, 每天要例行勘察线路 , 发现问题要及时修复 。
凉了半截 ! 不过很快 , 他就调整 了心态 , 意识到通信 兵的光荣与重要 。没有通信 , 飞机飞不上天 ,
记得 1 9 7 0 年除夕夜 , 风雪肆虐。正在值班的 卑根源接到抢修线路 的命令 ,背上沉重的工

越 米遮 隽经 了
下 中农再教育 。幸运 的是 , 卑根源 当兵入伍 , 而且当的是空军 ,实现 了自己从小就有的理
想。 可新兵队伍拉到郑州空军机场才了解 , 自 己被分配到了通信兵二连 , 既上不 了蓝天 , 也
做不 了与飞 机有关 的地勤 工作 。 心, 一下 子就
由于当阳是师部所在地 ,所 以对通信要 求更高。 转场时 , 通信兵肯定要走在前面。俗 话说得好 : “ 兵马未动 , 粮草先行。” 粮草指的
刺, 但手上的木刺实在数不胜数 , 挑到深夜也 没有挑净 。第二天大年初一 , 又赶到医务室 , 找值 班 医生继 续挑 刺 。 挑 刺 时 的那 个痛 啊 , 卑 根源说 , 一辈子记住 了通信兵的辛苦1 1 9 7 2 年, 卑根源调到武汉空军教导队 , 成 了一名有线通信技术的教员 。 之后 , 又进入空 军报社 ,从事军事新闻的采编工作。而事实 上, 新闻与通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卑根源 说, 新闻的采访 、 发稿 , 哪一样都离不开通信 。 最初 , 靠 电话联系采访 , 靠 电话传稿发稿 ; 以 后有 了传真 ; 再以后 , 有 了网络 , 不仅传文字 , 而且还可以瞬间传送图表和照片等 ,越来越 方便 了。 电视传播与电信传输相依相存 1 9 7 6 年, 卑根源转业 回到上海 , 进人上光 电厂。 1 9 8 0 年, 上海电视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编辑记者 ,吸引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有志青 年, 南京西路青海路 口的电视台 , 成了青年们 展翅飞翔 的梦乡。卑根源正是那时应聘进入 电视台的 , 他从编辑做起 , 做过新 闻部主任 , 然后 是上 视 副书记 。1 9 9 3年伴 随着 浦东 改革 开放 , 成立东方电视 台, 卑根源上任东视的书 记。 以后 , 随着广播电视体制改革 , 建立 S M G , 继续做他的书记。 在书记 岗位上 , 卑根源干得 有声有色 ,为上海广播 电视事业的改革发展 奉献了 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电觇传{ 罨 | 泡纯抟输娃 j 依饪 j 存 也浇远 离传输 。 昧觅部依嚣电佑公 园的微波通 电 铽 电税 健蝓蚋繁 最住 务。 推进 j 电 鄢 的技术优化和龟 q 新 第一天进电视台 ,登上当时上海最高建 筑1 2 0多米的电视塔 , 俯 瞰上海城 , 那是怎样 的豪迈 ! 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 , 看什么都是新 鲜 。处 于职业 习惯 , 他曾趴在 电视台 5号楼

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两大特色

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两大特色

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两大特色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起步阶段,主要特色是政府主导和垄断经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电视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政府成立了中国广播公司和中国电视公司,并且广播电视媒体成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直接掌控,垄断经营模式成为主要特色。

二、改革开放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主要特色是市场化和多样化。

随着政府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控制力度的松动,广播电视行业逐渐迈向市场经济,并且逐渐放开了对私有资本的限制,引进了国外的广播电视节目。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竞争化的趋势,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丰富和多样化。

在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体制改革阶段:1980年代初,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进行体制改革。

政府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局,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推动广播电视媒介的市场化和多样化发展。

2.技术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引进数字技术,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和接收。

这一技术创新使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得到了提高,为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内容创新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注重内容创新。

政府鼓励广播电视媒介机构加强自主创作,提高节目质量,推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电视剧、综艺节目和纪录片。

同时,中国广播电视媒介也加强了与国外媒体的合作交流,引进了一些优秀的国外节目,丰富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

总之,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具有政府主导和垄断经营的起步阶段特色,以及市场化和多样化的改革开放阶段特色。

在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等重要阶段,不断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多样性。

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

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

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一、本文概述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是一个涉及体制、人脉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揭示上海电影传统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影响。

我们将从体制变革、人脉网络的构建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过程,并试图揭示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内涵。

我们将关注体制变革对上海电影传统的影响。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体制的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电影制片厂制度,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改革,再到新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电影产业发展,体制的变革不仅塑造了电影产业的基本格局,也深刻影响了电影创作的风格和主题。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电影传统如何在不同的体制框架下传承与发展,将是我们探讨的重点之一。

人脉网络的构建也是影响上海电影传统分化的重要因素。

电影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人际关系的行业,人脉网络的构建对于电影创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我们将分析沪港台三地电影人在电影创作、制作和发行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探讨这些合作如何促进了上海电影传统的传播与变异,以及如何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形成新的电影传统。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上海电影传统分化与裂变的内在动力。

上海作为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其电影传统也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上海电影传统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变革。

我们将关注上海电影如何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域文化的元素,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电影风格。

通过对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的深入剖析,我们将揭示上海电影传统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分化与裂变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内涵。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上海电影传统的演变和发展,也为未来电影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上海电影的体制变革上海电影的历史,与中国的社会体制变革紧密相连。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第三节基督教2001/12/5 9:35:11一、沿革20世纪20年代,中华基督教会成立,上海一些新成立的教堂加入该教派。

民国26年(1937年)5月,有闽南人创设闽南堂,借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550号协进中学(今静安公安分局处),后至胶州路260号自设教堂。

清宣统二年(1910年),美籍英人乐灵生受美国南浸信会之派来上海虹口设第二浸信会堂,后命名为怀恩堂。

抗日战争时被迫撤离虹口,由戚庆才牧师在境内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75号觅得空地,于民国31年建成现时的怀恩堂。

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创立的中国内地会,于民国28年12月在境内地丰路(今乌鲁木齐北路)25号设立自由教堂,即今新恩堂。

40年代,基督教徒在自立、自养的浪潮中,纷纷建立独立性的教会,境内主要有倪柝声创立的基督徒聚会所,赵世光创立的灵粮堂和竺规身的中华基督教堂等。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一些大教堂或毁于战火,或被日军占用,被迫来境内设堂。

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一些独立性小教堂失去依托。

边仲生、竺规身、盛永保等中国籍牧师联合这些小堂成一体,用泰兴路耶稣堂的灵工社之名,组成灵工团,境内有凯乐堂等11所教堂参与联合。

解放后,基督教界开展“三自”爱国运动,怀忠堂牧师戚庆才是全国“三自”爱国运动40位发起人之一。

1956年,破获占据在基督教徒聚会处的倪柝声反革命集团后,广大基督教徒受了一次爱国教育。

1958年,为改变教派隔阂,全市基督教实行联合礼拜,境内所有教堂合并于怀恩堂、锡安堂、乌鲁木齐北路聚会所和灵粮堂4处,怀恩堂为联合礼拜筹备会驻地。

“文化大革命”时,宗教活动被迫停止。

1980年,怀恩堂恢复为区的联合礼拜堂,对外开放,不分宗派。

1982年11月,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会成立,选举张芹国为主任。

1987年12月15~16日召开区第二届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会代表会议,选举唐守临为名誉主任,张芹国为主任。

1989年9月24日,新恩堂成为怀恩堂分堂。

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

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

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首先,上海电影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巨大的体制变革。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上海电影产业主要由民国政府和私人资本主导。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产业归国家所有,成为一个集体主义的体制。

这种体制的转变不仅影响到电影制作的方式和资源配置,还对上海电影的创作思路与表达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在这一时期,政府多次提出关于电影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的原则,影响着电影制作的内容和风格。

其次,上海电影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人脉的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在上海这个具有开放氛围的城市,各界人士在电影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相当活跃。

上海电影制片厂、华东电影制片厂等这些重要的电影制作机构汇聚了大量的电影人才。

这里的电影人才对电影制作有自己的理念和创作风格,他们的合作与开创精神使得上海电影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一些非凡的成绩。

此外,上海电影人还与来自香港以及台湾的电影人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他们从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中汲取灵感,为上海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上海电影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受到了文化环境的影响。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受到西方现代文化影响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这些文化资源不仅为上海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而且培养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电影人。

他们不满于传统经典故事的表达方式,开始创作新的题材和新的艺术形式。

例如,上海电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电影作品,如《青春之歌》、《小城之春》等。

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革,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总之,从体制、人脉、文化三个维度来看,上海电影在1945年至1965年这一时期经历了深刻的分化与裂变。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上海电影产生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和表现形式。

而沪港台三地电影之间的渊源与发展正是在这种多元的背景下逐渐形成。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上海电影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多样性综上所述,上海电影在1945年至1965年这一时期经历了深刻的分化与裂变。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13个广播频道介绍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13个广播频道介绍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及旗下13个广播频道介绍一、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简介smg广播广告经营中心,即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英文统称Shanghai Media Group,简称“SMG”)是中国目前产业门类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省级新型主流媒体及综合文化产业集团,由原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和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于2014年3月31日整合而成。

截至2015年底,SMG共有职能部门13个,直属事业部8个,一级子公司15家(含1个上市公司——上海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二级子公司82家,三级子公司4家,共有从业人员16000余人,总资产达597亿元。

业务涵盖媒体运营及网络传输、内容制作及版权、互联网新媒体、现场演艺、文化旅游及地产、文化投资、电子商务等领域。

具体包括:1、媒体运营及网络传输广播频率(13套):上海新闻广播、东广新闻资讯广播、交通广播、故事广播、戏曲广播、东方都市广播•899驾车调频、经典947、动感101、Love Radio103.7、KFM981、五星体育广播、第一财经广播、浦江之声。

电视频道(15个):东方卫视、新闻综合、娱乐、星尚、电视剧、第一财经、五星体育、纪实、艺术人文、ICS 外语、东方购物、哈哈少儿、炫动卡通、东方卫视国际海外频道、东方电影。

全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15个):都市剧场、欢笑剧场、动漫秀场、全纪实、东方财经•浦东、法治天地、七彩戏剧、幸福彩、游戏风云、魅力音乐、生活时尚、极速汽车、劲爆体育、新视觉、金色频道。

报纸杂志(6种):《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陆家嘴》、《中国房地产金融》、《上海电视》、《每周广播电视》。

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

网络传输:无线传输、有线传输和卫星传输。

2、内容制作及版权包括新闻、综艺、社教、体育、影视剧、动漫及纪录片等各类内容制作。

旗下五岸传播公司、秒鸽网专事集团内外的节目版权交易。

上海地方志1970年大事记

上海地方志1970年大事记

上海地方志1970年大事记
1月6日,上海市政府决定国营企业试行企业基金制度,规定企业在完成产量、利润两项指标后,可按工资总额从利润中提取2%纳入企业基金,其他6项指标,每完成1项可提取0.5%,8项指标全部完成可提取5%。

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我国电视史上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补酒”。

1月,上海首家工农联营企业大治河毛纺厂成立,由市纺织局毛麻公司和南汇县黄路、三灶公社创办。

到1986年市郊工农联营企业发展到730家。

2月28日,我国第一台每秒500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在上海华东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3月4日,长宁区中心医院等制成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纤维胃镜。

3月15日,上海电视台播出瑞士雷达表广告,此为中国电视第一条外商广告。

当日《文汇报》刊登同类广告,成为60年代后中国报刊的第一条外商广告。

3月25日,“柳林海”号远洋货轮离开上海港,首航美国,标志着中断30年的中美海运恢复。

4月2日,经市工交办、财贸办批准,上海制线织带公司试行产销合一,将商业公司的销售业务划入线带公司,建立以工业部门为主管理经营的工商合一的公司,改变长期以来工商各自为政、产销不见面的状况。

11月16日,为安排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沪工作,上海市冶金工业局决定将上海电解锰厂、上海铅锡材料厂改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同时上海铜厂、上海有色金属压延厂、上海第二铜管厂、上海跃龙化工厂也扶持创办集体企业,安置返沪知青。

11月22日,中国第一部汽车自动电话装置在沪研制成功。

11月24日,中国第一台由电子计算机运控的激光热导仪在上海通过鉴定。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

申请人提供新建㊁改建㊁扩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报告,改由审批部门委托有关机构开展新建㊁改建㊁扩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检测)二十㊁市邮政管理局(1项)仿印邮票图案及其制品审批(取消申请材料 仿印邮票图案及其制品的材质鉴定报告 ,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仿印邮票图案及其制品的材质鉴定报告)二十一㊁上海海事局(1项)航运公司安全营运与防污染能力符合证明核发(取消申请材料 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报告,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报告;由海事管理机构直接承担审核工作)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延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有效期的通知(2016年12月7日)沪府发 2016 101号各区㊁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㊁办㊁局:经评估,«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沪府发 2012 28号)需继续实施,其有效期延长至2026年12月31日.特此通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2016年12月2日)沪府办发 2016 55号各区㊁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㊁办㊁局: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为推进上海市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和«上海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纲要.一㊁工作基础和发展机遇多年来,在上海市委㊁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经过全市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地方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上海市地方志事业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各项工作平稳㊁有序㊁健康发52 (2017年第1期)展,正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机构体系和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按照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㊁地方各级政府工作任务和确保认识到位㊁领导到位㊁机构到位㊁编制到位㊁经费到位㊁设施到位㊁规划到位㊁工作到位的要求,上海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工作机构体系和具有特色的地方志编纂㊁收藏㊁研究和宣传工作格局.市㊁区县地方志工作机构健全,各区县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地方志工作中各司其职,协调发展.(二)修志工作进展良好根据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规划,2010-2020年,全市将完成148部«上海市志(1978-2010)»分志㊁分卷,70部上海市级专志和25部区县续志编纂工作.截至2015年底,市志编纂启动率达到95%,专志编纂启动率达到70%,区县续志编纂启动率达到96%.(三)综合年鉴市㊁区全面覆盖«上海年鉴»已连续出版20年,并发行英文版㊁电子版和网络版.各区全部公开出版综合年鉴,提前实现«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提出的2020年综合年鉴全覆盖的目标.全市拥有行业㊁部门年鉴近百种.在全国年鉴评比中,上海市获奖等级和数量均居前列.(四)地情资料编纂成果不断涌现编纂出版«上海通志(干部读本)»«汶川特大地震上海市对口援建都江堰市志»«汶川特大地震上海市救灾援助实录»等重要地情资料.整理出版«上海府县旧志丛书»«上海乡镇旧志丛书»和«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第一册)»«上海市年鉴(1935)»等具有较大影响的典籍资料.各区㊁各部门㊁各单位根据自身特色,编纂出版500余本部门志㊁专业志㊁专题志和特色地情图书.(五)宣传和研究成效明显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志法规宣传活动,营造修志㊁读志㊁用志的地方志文化氛围.发挥广播㊁电视㊁报刊㊁图书㊁网站㊁微信㊁微博等作用,宣传地方志工作和成果.通过课题㊁论文㊁著作㊁研讨和论坛,提升地方志研究水平.上海地方志工作要继续按照党和国家对地方志工作提出的新任务㊁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明确在改革发展大局中的目标任务,科学规划,积极创新,实现新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工作的推进力度,加强地方志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地方志工作创新和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提升地方志工作成效和作用.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㊁四中㊁五中㊁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㊁毛泽东思想㊁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改革创新道路,发挥地方志 存史㊁育人㊁资政 作用,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开创具有时代特征㊁上海特点和全国影响的地方志事业新局面.(二)基本原则1.坚持依法治志.贯彻落实国家地方志法规和规划纲要,健全完善上海市地方志工作规章,宣传依法治志的意义,树立依法治志的理念,培育依法治志的环境,完善依法治志的制度.市㊁区县地方志工作机构要依法履行组织㊁指导㊁督促和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地方志工作的法定职责;根据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有编纂任务的相关单位要依法承担地方志工作职责.2.坚持全面发展.围绕中心㊁服务大局,加强修志编鉴著史,统筹兼顾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㊁文献收藏保护㊁理论研究,推进信息化建设㊁通志(方志)馆建设㊁人才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2017年第1期)623.坚持继承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修志优良传统,深化对地方志工作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找准时代定位,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改革㊁敢于创新㊁善于作为,思想上不断有新突破㊁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㊁工作上不断有新举措.4.坚持质量第一.将求真务实精神和精品意识贯穿于规划㊁编纂㊁评审㊁出版全过程,严把政治关㊁史实关㊁体例关㊁文字关㊁出版关,打造无愧于时代㊁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志,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5.坚持修用并举.顺应发展趋势,创新用志理念,拓展用志广度,加大用志力度,用好地方志资源,形成修用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使地方志成为上海的 精神名片 .6.坚持开放共享.创新体制机制,动员社会力量,营造众手成志的工作格局.推进地方志成果社会共知,提高地方志资源社会共享水平,发挥地方志贵在史识㊁重在致用的重要作用.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总体目标全面完成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规划,推进专题志和区县部门志㊁专业志等编纂工作;坚持综合年鉴市㊁区全覆盖,提升综合年鉴和行业㊁部门年鉴质量;完成上海通史重修,积极探索地方史规划㊁编纂㊁指导和管理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完成上海市地情资料数字化工程;推进市㊁区县通志(方志)馆建设,上海通志馆新馆建成运行.基本建成由志鉴史编纂工作体系㊁质量保障体系㊁收藏保护体系㊁开发利用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组成的上海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二)主要任务1.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目标.落实工作责任㊁细化工作任务㊁创新工作方式,以2020年为节点,按照年度推进和落实资料收集㊁初稿撰写㊁评审验收和出版工作.2.创新年鉴编纂工作.鼓励探索创新,优化体例结构,突出内容特色,拓展形式载体,扩大应用范围,服务社会发展.提高市㊁区县综合年鉴的时效性㊁权威性㊁影响力.加强业务指导和质量管理,支持行业㊁部门年鉴编纂工作,打造品牌年鉴.3.强化地方志质量建设.严格执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㊁地方志书评审验收办法和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等规范,完善资料报送㊁质量评价㊁评审验收㊁批准出版以及修订㊁重修㊁再版的制度.坚持主编(总纂)负责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支持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发挥专家学者在编纂㊁评审㊁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4.拓展地方志资料收(征)集和保护.探索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地方志承编单位妥善保管资料,及时向同级通志(方志)馆移交.运用社会调查㊁口述历史等方法,拓展地方志资料收(征)集范围和渠道,建立地方志资料库,充实市㊁区县通志(方志)馆馆藏.5.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加强对地情文献资料专门研究,编纂出版一批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地情书籍和反映上海乡土历史的普及性成果.挖掘地方志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启迪,发挥地方志的智库作用.有条件的区县政府㊁部门㊁单位可以开展地方史编写工作.推动方志文化进机关㊁进农村㊁进社区㊁进校园㊁进企业㊁进军营.加强重大事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编纂工作,整理具有重要价值的地方志文献,抢救和保护近现代上海历史文化遗产.6.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地方志+互联网,发挥新媒体作用,完善各级地情网站内容功能,建立地方志收藏㊁编修㊁研究㊁宣传㊁服务信息技术平台.推动 数字化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和数字化市㊁区县通志(方志)馆建设.探索地方志信息化标准工作,实现全市地方志资源互联互通㊁共建共享.7.推进地方志理论研究.开展地方志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创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发挥学术团体㊁报刊杂志㊁研讨会等平台作用,营造学术氛围,推出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增强地方志文化影响力.8.加强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思想教育与业务指导相结合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㊁在岗与挂职交 72 (2017年第1期)流相结合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等措施,建立人员稳定㊁结构合理㊁政治素质高㊁业务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地方志专家.制定学术带头人制度,探索修志人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加强地方志工作机构与高等院校㊁科研院所合作,鼓励和支持专业培养㊁继续教育与人才交流.完善培训制度,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四、保障措施(一)法治保障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上海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健全完善上海市地方志规章制度.加大地方志法规规章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依法纠正执行不力和违法行为.(二)组织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㊁政府主持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㊁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体制.各区县政府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对本行政区域㊁本系统㊁本单位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健全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发挥统筹规划㊁组织协调㊁督促指导作用.加强地方志工作机构建设,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和专业要求,配齐㊁配强工作队伍.(三)制度保障健全和完善地方志编修工作由地方志工作机构主导㊁社会各界有序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市㊁区县地方志工作机构加强督促检查,落实目标考核责任制㊁督查通报制.完善地方志工作评估激励机制,表彰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与个人.(四)工作保障将地方志事业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各区县政府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地方志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健全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保障人员编制,稳定编修队伍,完善工作条件,完成编修任务.(五)宣传保障创新形式,大力宣传地方志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绩㊁新贡献.挖掘地方志资源的现实价值,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精品.鼓励全社会利用地方志资源,弘扬地方志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各区县政府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本规划纲要落到实处.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对本规划纲要的落实和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㊀㊀㊀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㊀㊀㊀㊀2017年第1期(总第38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1月5日出版主管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刷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印中心网㊀㊀址:w w w.s h a n g h a i.g o v.c n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 N31G1854/D ㊀。

皎洁明月 锡坛奇珍——缅怀锡剧表演艺术家林月珍

皎洁明月 锡坛奇珍——缅怀锡剧表演艺术家林月珍

林月珍接受嘉定电视台纪录片《芳华》采访(2018年)人与人相遇,有时还真得靠缘分,而我与林月珍老师只能用“有缘无分”来形容。

数年前,为了《上海市地方志·戏剧卷(1978-2010)》中“其他剧种”这一节的编写,我有幸得见了锡剧《陈琳与寇珠》(1960年)林月珍饰寇珠锡剧《双推磨》(1978年)林月珍饰苏小娥锡剧《珍珠塔·哭塔》(1978年)林月珍饰陈翠娥上海嘉定锡剧团复团后下乡为农民演出(右一为林月珍)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上海市戏剧曲艺代表团合影(1979年)要演出力量。

在林月珍的悉心指导和嘉定锡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共同的努力下,剧团复排了传统剧目《珍珠塔》,并参加上海市首次优秀传统戏汇演,在上海市区连演两个月,场场爆满,连夜排队都一票难求。

1983年,时年已56岁的林月珍又担起培养下一代艺术人才的重任,在嘉定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了嘉定锡剧团学馆,尽心竭力地培育打造嘉定锡剧团的第四代接班人。

历时三年,新大师剪影41海重振旗鼓,也许是林月珍留下的最大遗憾了吧。

若要论起近百年来的上海戏曲舞台,进出的剧种不下数十个,演出过的剧团和剧目更是不计其数。

除了京、昆、越、沪、淮这五大剧种外,锡、扬、甬、绍、粤、苏剧这些其他地方剧种,也曾在沪上拥有一批专业人才、剧团和业余团体,他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上海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为上海文艺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今,随着林月珍的离世,当年上海的三大“其他剧种”——锡剧、扬剧和甬剧的主要代表性人物全部逝世,上海戏曲的一个时代终究落下了帷幕……珍贵的照片。

2007年,锡剧被列为嘉定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近耄耋的林月珍不顾年老体弱,积极地参与到嘉定锡剧的传承发展工作中,为振兴锡剧义不容辞。

建党99周年之际,在中共嘉定区宣传部和文化部以及菊园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原嘉定锡剧团的演员们复排演出了嘉定本土红色题材的现代锡剧大戏《六里桥》,时年91岁的林月珍在家人的陪同下特地从无锡赶来嘉定观看演出。

上海市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上海市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上海市收音机工业发展史民国11年(1922年)冬,美国新闻记者奥斯邦(E . G . Osborn)以亚洲无线电公司的子公司——中国无线电公司经理的名义与旅日华侨曾君合作,以华人资本借美商名义,在上海广东路大来洋行屋顶建立一座50瓦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并成立中国无线电公司销售接收机。

翌年1月23日晚8时电台开播,轰动上海,几天销出无线电接收机(后改名为收音机)约500台,上海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收音机。

这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和第一家销售无线电接收机的公司。

之后,随着广播电台不断的建立,收音机在上海地区逐渐兴起,均为舶来品,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市民多喜用矿石收音机。

民国13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定,允许市民装用收音机。

北洋政府建设委员会上海无线电机制造厂创办,用进口零件组装成七灯交流收音机。

市民中装置收音机者渐起,其方法以再生式线路联接为多。

同年8月,上海俭德储蓄会颜景焴采用超外差式线路联接法装置收音机成功。

翌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民国13年10月8日,苏祖斐、苏祖圭、苏祖修、苏祖国、苏祖尧、苏祖光等姐弟7人合资在上海创办的国内首家民族资本无线电公司,公司先后设立制造厂、门市部、修理部、无线电广播电台和编辑出版部,制造供应无线电零件、器材和图书,并自行设计制造矿石收音机和电子管收音机。

1952年7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与亚南制造厂合并,更名亚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1955年9月,亚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第二制造厂改名为上海亚美电器二厂,专业生产电子仪器。

1957年5月改名上海亚美电器厂。

1966年10月,改名为上海无线电二十六厂)在松江图书馆内,试验组装的矿石收音机与电子管收音机获得成功,不仅收到上海电台的无线电电波,同时也收到日本电台所播的音乐节目。

民国21年,程权等人创办业余无线电研究社。

民国23年,开始生产纸质无线电感零件,并出版《无线电三日刊》及矿石、电子管收音机等无线电知识普及小丛书。

1992-2012广电大事记

1992-2012广电大事记

• 1997.6.30,央视播出72个小时的直播特别节目; 10.28,央视直播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工 程大坝成功合龙工程;11.8,央视直播长江三峡水 利枢纽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故1997年称为电 视直播年。 • 1997.7.11湖南卫视开播《快乐大本营》 • 1997.8.1 国务院(第228号)发布于9.1正式实施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 1997.12.31,江泽民通过中央三台发表新年讲话。 这是我国国家主席首次通过央视发表新年讲话。此 后每逢新年,国家主席都在中央三台发表新年讲话。 • 1998.1.1中央三台首批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 • 1998.1.11-3.1 央视派出8人报道小组,赴伊拉克报 道武装核查情况。
• 2006.2.27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肯尼亚内罗毕调频 台正式开播。这是我国建设的第一座境外调频电 台。 • 2006.4.17 上海东方宽频传播有限公司与美国在 线(AOL)和MediaZone三家携手,通过网络宽 频技术向全球华人提供中文电视。 • 2006.8.30,由央视、山西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 制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荣获韩国首尔国际 电视节最佳长篇电视剧奖,电视剧《守望幸福》 获得迷你剧优秀奖。 • 2006.9.6北京人民广播电台DAB移动多媒体广播 正式开播。 • 2006.12 央视手机电视试播。
• 1996.9.1 央视第四套节目正式进入澳大利亚有线电 视系统。 • 1996.12,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 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两办”37号文件),其 中明确提出要“重点解决擅自建台、重复建台和乱 播滥放”规范广播电视行业管理 • 1996.12.27 经中央批准,中央三台升格为副部级事 业单位。 • 1997.3.5 广西有线广播电视台开播。它是全国首家 通过广电部验收并批准正式成立的省级有线广播电 视台。

上海电视台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上海电视台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上海电视台的发展历史是什么?1958年10月1日18点30分,上海电视台切出第一个电视测试信号,在屏幕上出现了第一个上海电视台台标,画面上绘有一座想象中的电视塔,背景是外滩夜色,开始曲是《社会主义好》。

19点整,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播音员杨慧茵,宣布上海电视台开播,祝贺观众们节日愉快。

上海人民终于看到了上海的电视节目。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

那年夏天,上海电视台紧锣密鼓加快筹建,从电影厂、电台、戏剧学院选派一批年轻人去北京学习电视演播技术。

许诺、周宝馨等文艺女青年觉得很兴奋,过去老是听收音机,如果既有声音又有画面该有多好!她们到北京的头一天,挤到男生宿舍里去看新奇的电视。

一个木壳的电视机,浅绿色玻璃显示屏,播映出新闻和戏曲的活动图像。

许诺在日记里写道:“噢!原来这就叫作电视啊,总算看着了。

8月28日,我不会忘记的。

”郭氏兄弟慷慨捐赠新永安大楼北海公园,白塔掩映绿树间,小船荡桨湖面上。

上海赴京学习电视技术的几个人相聚在湖畔茶室,讨论上海电视台何时开播。

当时有两种意见分歧:一种意见是不必赶10月1日,把质量搞得更可靠一点,1959年元旦播。

另一种意见,听说台湾10月10日要开播电视,一定要赶在台湾前面播。

两边争来争去,最后大家统一意见,赶“十一”。

此时的上海,筹建人员建台选址,四处勘察。

他们登上上海所有的高楼,选来选去,觉得南京东路627号新永安大楼比较合适。

永安公司这幢19层大楼位于南京东路和浙江路口,是当年上海仅次于国际饭店的第二高楼,又叫天韵楼。

国际饭店是全市测量的一个零点,不可能动用这个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第一份电视节目单时任上海电视台负责人赵庆辉负责落实台址,找到永安公司公方代表陈恂贯。

永安公司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商业老字号,由郭氏兄弟创办,此时已经公私合营。

公方代表陈恂贯表示,绝对赞成上海搞电视,尽力支持。

但是新永安大楼的房子是公私合营,要征求资方的意见。

地方志的作用是什么

地方志的作用是什么

地方志的作用是什么地方志的一种形式,主要记载地方历史、地理、资源、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内容,是历史、文化、民族、经济、科技、宗教、人口、政治、民族等方面的资料,是研究中国历史和现状、认识社会的基本资料。

它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载体。

地方志书是地方志的简称,是地方行政、经济、文化部门编纂出版的地方综合文献。

地方志书是中国古代专门记录地方社会历史和自然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其他有关历史和当代事件等各方面情况的记述。

其内容来源于地方志、方志等地方志体例与格式规定,具体内容可参照各地所办地方志参考资料编撰办法。

地方志书是由地方行政区域所记述一定地域内历史和现状变化情况和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资料、志书、人物事迹、事件以及重要文件而编写成的记录历史事迹和其他地理信息总集。

地方志书由记载当地历史名人、自然、社会等有关情况的志书组成,包括志书、年鉴、人物志、环境志等。

地方志工作机构是地方志工作部门。

地方志工作是我国文化事业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方志工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地方志工作在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历史上著名地名志书有《北京志》(1573—1662年)、《天津志》(1632年),《上海县志》(1648年)、《广东顺德县志》、《福建安溪县志》(清乾隆版)等;地方志书体例:共12种(10卷)页;记述某一时期内容与地方情况较多;有多种形式;内容涉及人物事迹;在专志中主要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和发展变化规律等问题。

它既是社会发展趋势的记录和反映,又通过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反映了一、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各地正在进行的志、鉴、年鉴编纂工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些地方还出版了专门的志书,为地方科学研究作出了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培养研究地方志人才,近年来各地相继创办了方志学院,对方志人才进行了较多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方志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当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民国时期国人对广播的新闻事业属性的认知

民国时期国人对广播的新闻事业属性的认知
行研 究。
要 : 广 播 作 为 一 种 现 代 化 的传 播 媒 介 传 入 我 国后 , 司是 出于推 销无线 电器材 的 目的才经 营广播 电台的。此外 , 从 戈公 振 行 文 方 式 来 看 , 并 没 有 意 识 到 广 播 是 一 种 大 众 化 他 的新 闻传播媒介 。戈公振 是在《 中国报学史》 第六章“ 报界之 现状 ” 十六节 “ 电” 第 邮 部分提 到无线 电广播 的 , 而且是将 广
相 关 的课 程 。 分 析 原 因 有 以 下 几 点 :
其 一 ,广 播 电台 的 新 闻消 息 大 都 来 自报 社 或 通 讯 社 , 因 此 没 有 专 职 记 者 。国 民 党 “ 央 电 台的 新 闻 节 目, 直 是 采 用 中 一 外 稿 。 中央 社 消 息是 主 要 来 源 , 就 是 选 播 报 纸 , 要 是 《 再 主 中
播和“ 无线 电报 ” 相提并论。在 文中, 他认为“ 无线 电为新流行 通信之利器 ” 此处的“ ( 无线 电” 指无线 电报 , 作者注 )而广播 , “ 电浪 较 无 线 电 为 弱 ” 在 他 看 来 , 播仅 仅 是 和 无 线 电报 同 。 广
样的新 闻通信的工具而 已, 而且效能不及无线 电报。 因 此 , 十 世纪 二 十 年 代 我 国 新 闻学 研 究 者 并 没 有 将 广 二 播纳入新 闻学研 究范畴之 中。 “ 新闻学建立者所说 的新闻事 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 , 所谓 的属性指事 物本身所具 有的 业实际上就是报 业 , 而报 纸也 称作 新闻纸。”1 时期出版 1 2 这个 如邵飘 萍 1 2 9 3年 9月出版 的《 实际应用 性质 。 广播作为一种现代化 的传播媒介 , 公认为 1 2 0年诞生 的一些新 闻学著作 , 9 于美 国 ,9 3年被 引进 到 中国。作为传播媒 介 , 12 广播 的属性 新闻学》1 2 、94年 6月出版 的《 闻学总 论》伍超 12 新 , 95年出 可 分为 自然属性和 社会属性两大类 。在 其社会属 性中 , 新闻 版 的《 闻学 大 纲》 蒋国珍 1 2 新 , 9 7年 出版 的《 国新 闻发达 中 , 都没有将广播纳入研究视野。 事业 属性 是非常重要的属性之一。广播是 新闻事业 重要的组 史》 等等 , 此 时 大 学 的新 闻教 育 也 将 广 播 排 除 在 外 。二 十 世 纪 二 十 成部 分 , 闻学理 应将其纳入 自己的范畴进 行研 究。但在 民 新 如 上海 圣约翰 国时期 , 于广播新 闻事 业属性的认知经历 了一个发展 的过 年代开 办 了新闻教育 的大学 , 国立北京 大学、 对

抗战时期上海广播电台生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抗战时期上海广播电台生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抗战时期上海广播电台生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search on the Survival Tim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Radio Stations in Shanghai Based on QC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庞亮赵康帅Pang Liang Zhao Kangshuai摘要:上海是1949年以前我国广播电台最大的集中地,此地各类电台在抗战时期的处境极具代表性。

本文以抗战时期上海地区的广播电台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将电台类型(国人或外人办台)、电台是否为民营电台、电台地址、电台主办者、电台与日本的关系、电台是否向日方登记、电台是否参与抗日救亡宣传七个因素设定为解释变量,将电台是否长期生存设定为结果变量,探讨了抗战时期上海地区广播电台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归纳出抗战时期上海广播电台的三种典型性的组合路径,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关键词:定性比较分析,上海地区,抗日战争,广播电台Abstract:Shanghai was the largest concentration of radio stations of China before 1949.The various radio stations in Shanghai were highly representativ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Treating Shanghai radio station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as research subje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t survival time by using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research methods.Seven variables about broadcasting has been set as explanatory variables,including its type (whether the radio is controlled by Chinese people or foreigners),whether it is private-run radio,address,founder,its relations with Japan,whether it registered to the Japanese side,whether it participated in anti-Japanese propaganda.And whether the radio could survive in a long time is set as outcome variable.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urvival time of radio stations in Shanghai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were discussed.The three typical common ways of ShanghaiRadioStation with long-term survival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were summarized and explained.Keywords:QCA,Shanghai region,Anti-Japanese War,radio stations上海是中国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发源地,也是1949年以前我国最大的广播电台集中地。

上海历史博物馆相关内容整理

上海历史博物馆相关内容整理

上海历史博物馆相关内容整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座全⾯反映上海地区历史发展的博物馆,⾃1954年开始筹备,⾄今已收藏了⼤量的代表上海历史进程的⽂物和⽂献,其中的精华在上海市农展馆和虹桥路都有交⼝称誉的展⽰,可以看到4百余件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物。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上海历史博物馆相关内容整理,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基本介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已有新的馆址,即南京西路黄陂中路⼝的原上海美术馆,2018年对外开放。

据了解,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综合反映上海地⽅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

上海地志类博物馆筹建⼯作始于上世纪五⼗年代的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

1983年建成“上海历史⽂物陈列馆”,1991年7⽉改现名。

1983年,上海历史⽂物陈列馆暂借西郊上海市农业展览馆第五馆作为临时馆址,1984年5⽉27⽇正式对外开放。

陈列馆通过⼀千三百多件⽂物、⽂献以及图⽚等资料,综合展⽰了上海从远古到1949年上海解放这⼀漫长的历史画⾯。

1991年10⽉,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虹桥路1286号全新开馆,基本陈列为“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历史陈列”,展出⽂物1500余件,分六个部分,全⾯地展⽰了⾃1843年开埠到1949年解放的百年上海风貌,内容涵盖近代上海租界的开辟和消亡,市政⾯貌的⽇趋改善,经济的迅速崛起,⽂化的⽇益繁荣,移民社会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百年来的政治风云。

该陈列被国家⽂物局评为全国⽂物博物馆系统⾸次“⼗⼤陈列展览精品”之⼀,因租赁期满于1999年3⽉关闭。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品总数约11万件,分⼗五⼤类:书画、⾦属、陶瓷、⼯艺、证章、⽂献、印刷、纺织品、⽯刻、钱币、照⽚、剪纸、邮票、唱⽚和其他杂项等。

其中明代韩希孟顾绣花卉⾍鱼册、侯峒曾⾏书轴、明徐光启像、1893年英国普拉特兄弟股份有限公司制粗纱机、1946年美制鲍尔温机车车头、民国百⼦⼤礼轿、清末吴友如画稿、民国柳亚⼦主编《上海通志稿》稿本、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及法租界界碑等都是馆藏重要⽂物。

精品解析:贵州省2023届高三333诊断性联考(一)历史试题

精品解析:贵州省2023届高三333诊断性联考(一)历史试题

贵州省2023届高三3+3+3诊断性联考(一)历史试题1.《大武》以诗歌乐舞来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业,作为周代的礼制,往往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

孔子对《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予高度赞扬,但对其歌颂战争功绩的内容却有所不满,称其“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主要表明,孔子()A.肯定商周鼎革的进步意义B.推行仁为核心的政治实践C.要求恢复周制的政治理想D.重视发挥礼乐的教化功能2.西汉时,御史大夫主持庞大的中央水利机构对全国水利事务进行总揽,各地的水官多由中央派出,强制推动地方水利工程建设。

东汉建立以后,中央水利机构逐渐省并,将水利官员改为由郡一级管辖,并将治水权直接下放给了地方。

两汉时期水利管理的变动表明当时()A.郡的行政职能得到丰富B.水利建设的专业性逐渐加强C.选官任人制度发生变革D.国家水利治理缺少领导核心3.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所缴茶税,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叶种植、制作的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另外,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

由此可知,宋代()A.专卖制度日益趋向解体B.商业发展突破体制的束缚C.商人主导市场交易活动D.政府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4.壁画是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宣扬教义的同时也是佛寺中重要的装饰艺术品。

下表是山东地区现存明清佛寺壁画情况统计。

据下表可知,山东地区()A.市民文化冲击宗教信仰B.佛教传播的世俗化趋势C.社会生活的地域特点D.三教并行的政策影响5.鸦片战争后,广东、福建地区的农家手工织布已经基本上采用进口洋纱,以至于“觅一纺纱器具而不可得”。

但据上海、江苏、广西地方志记载,当地“纱线均手车所纺”“乡人尚未行用机纱”“布料多为土货”。

这些现象说明,近代中国()A.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变动更加迅速B.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C.开埠通商促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长江流域发展模式相对滞后6.1890年起,张之洞为兴建汉阳铁厂,先后向英、德等国借贷,后又以大冶矿山作抵,向日本资本借贷;1897年,清政府与比利时签订《卢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借款450万英镑修建卢汉铁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第一节 沿革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广播电台,同时, 市场上出现外国的收音机。

民国 12 年( 1923 年)1 月,美 商与华商创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自建广播电台,并出售收 音机。

其时,全市有 500 多台收音机接收该台的广播。

翌年10 月,苏祖国等 7 人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民族资本的无线电 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 1001 型矿石收音 机和国内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亚美牌 1651 型五灯中波到五灯的电子管收音机。

民国 25 年,全上海收音机的拥有 量约 10 万台,绝大多数是外国制品。

民国 26 年抗日战争爆 发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受到打击。

趋于停滞状态。

抗日战 争胜利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新增了宏 音无线电器材厂、利闻无线电机厂等一批收音机制造厂。

民 国 36 年,上海无线电工商企业有 235 家。

但由于成套无线电零件从国外进口,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使上海收音机 约有 30% 以上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 从事收音机及其 零件制造的企业仅 7 家,从业人员共 100 余人。

1949 年 5月上海解放, 国家在政策上扶植无线电私营企业, 1952 年 7工厂 超外差式收音机。

此后, 中雍无线电机厂等单位相继生产制造业处于困境之 中。

至民国 37 年,上海无线电制造业中月,建立了第一家国营无线电整机骨干企业——华东人民广 播器材厂,翌年改名为上海人民广播器材厂。

重点发展电子 管收音机、扩音机。

这一时期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录音机制 造的钟声电器工业社生产出第一台 101 型钟声牌钢丝录音机 和第一只录、放、抹复合磁头。

1953 年,月产量达 20 台。

1956 年 1 月,上海市电讯电器工业公司成立, 该公司对原有无线电企业进行裁并改组,组成 专业分工生产电子仪器、收音机、扩音机、扬声器、录音机 等产品。

当年生产收音机6.85 万台、 扩音机 3372 台。

1958 年 3 月,国内第一台全国产化晶体管汽车收音机问世。

同年7 月,上海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两台上海牌 101 型 44 厘米 电子管黑白电视机。

1960 年起,在从轻、纺工业系统中划 给仪表电讯系统的 10 家大厂中,结合调整部分工厂,组建 了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四厂等 12 家骨干大厂,为发展 国产化广播电视产品奠定了基础。

这些大厂一开始就研制开 发收音机、扩音机等产品。

上海无线电三厂于 1960 年试制 成功 663 —2— 6 型六灯三波段收音机, 在全国第一届收音机 评比中获第一名。

1962 年,该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国 产化晶体管收音机,同时建立了国内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 水生产线。

上海无线电四厂的 593—2 型、 593 — 4 型收音机 获一等奖。

1961 年,上海无线电二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提管理无线电、 有线电、电灯泡、日用电器、胶木、蓄电池等 6 个制造业,供了一套扩音系统控制台。

以 28A 型和 4B3 型晶体管收音 机为代表,带动了一批小型和微小型元件的生产,然后促进 了晶体管化的广播电视整机的发展。

1963 年 12 月,国家对 晶体管收音机实行免税, 并决定降价 21% ,从而刺激了消费, 促进了生产。

1966 年 4 月,上海市电子设备工业公司成立。

当年,公司所属 18 家工厂,年产收音机 38.8 万台、录音机 4600 台、扩音机 800 台。

其中全市晶体管收音机产量比 1957 年增长 5倍多,占全国总产量的 60%左右。

1969 年 8月,上海建造卫星地面接收站,并通过对美国宇宙飞船登月实况 接收,意识到国内电视业同国际差距甚远。

1970 年 1 月, 全国召开第一次电视专业会议,上海根据会议精神,成立上 海市电视会战办公室, 组织 9 个局、100 多家单位协作攻关,共同发展电视工业。

同年,上海国光口琴厂,上海玩具十四 视机。

接着,金星金笔厂试制出两台 49 厘米晶体管、电子 管混合式彩色电视机。

上海无线电三厂攻克了解码、锁相、 会聚、耐高压等技术难题,在 1972 年试制出春雷牌 3S2 型47 厘米晶体管彩色电视机。

开始试制电视机成本较高, 不尽如人意。

从 1973 年起,上海组织了由上海无线电十八 厂牵头的电视机联合设计小组。

1975 年,完成了联合设计 产品的技术鉴定。

上海无线电十八厂运用联合设计的成果, 试制出飞跃牌 9D3 型 23 厘米黑白电视机。

上海无线电四厂厂,上海无线电四厂、八厂试制出 23 厘米晶体管黑白电质量仿照军品生产的要求,提出了机械干扰、气象干扰条件下的试验方法,为增强产品抗干扰能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1977年全国首届黑白电视机质量评比中,上海无线电四厂的凯歌牌4D7 型、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的飞跃牌9D3 型、上海人民无线电厂的星火牌JDS3 型23 厘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分别、三名。

期间,上海无线电三厂、四厂,上海o—厂,淮海电珠厂等单位还开发了彩色电视的发射、中继、转发设备。

1973 年初,上海研制的彩色电视发射、接收设备运往北京,在5 月1 日中央电视台彩色电视节目试播中应用成功。

上海无线电四厂于1973 年试制成功五路和单路遥控应用电视,并于1974 年投入批量生产。

还有上海录音器材厂等单位试制成功大型四磁头黑白录像机和黑白投影电视。

1978 年12 月,上海市电视工业公司成立,统一管理分散在轻工、仪表、电子、手工等系统的主要电视机生产企业50 家单位,经调整改组,初步形成了从配套到整机专业化条龙生产。

1979 年,上海市电子设备工业公司和上海市电视工业公司共拥有职工36494 人,其中技术人员3355 人,年工业总产值7.3 亿元,利润总额1.35 亿元。

全市年产收音机280 万台、录音机10 万台、电视机48.6 万台。

1981 年8月,两家公司合并成立了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

该公司拥有44 家企事业单位,职工41237 人,其中技术人员3870人,集中了“凯歌”、“飞跃”“、金星”“、红灯”“、上海”“、春雷”、海燕”七大名牌商标的产品,年产收音机482 万台、录音机17万台、电视机104 万台,分别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2%、30% 、35% 。

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成立后,以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契机,全面提高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1981年,上海一O—厂全面改造完成10条收音机流水生产线,当年收音机产量超过100 万台,成为国内收音机产量最高的工厂。

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推广了上海一o—厂改造生产线的经验。

到1985 年,公司系统主要收音机生产厂的装配实现了半自动化。

从1980 年到1985 年,用于扩建、改建厂房14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2.6 亿元,用汇6300万美元。

其中,用于电视机生产体系改造的投资为1.87 亿元,用汇3649 万美元,建成上海电视一厂一条年产20 万台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线。

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四厂各建成一条年产15 万台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线。

从而使黑白电视机年产能力达200 万台,彩色电视机年产能力达70 万台;用于录音机生产体系改造的投资为9250 万元,用汇1300 万美元。

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分别建成采用环行插件线、波峰焊接等先进设备的年产15 万台录音机的多功能生产线和用计算机控制的录音机生产线。

公司系统各专业配套单位也同步改造,印制线路板、电子调谐器、彩色电视机行输出变压器、录音机磁头、录音机机芯等生产线。

通过这时期的引进改造,使上海在高质量的基础上形成广播电视产品成批生产能力。

70 年代,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平均每年投产的整机新产品只有10余种,而1980〜1985年,平均每年投产的新产品达60余种。

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几乎每两年更新一次。

至1985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三机产品实现了全面更新换代。

1985 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工业总产值达21.7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5% ;实现利润达3.14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 ;年产电视机224.2 万台、录音机146 万台、收音机379 万台,除收音机平均每年仅增长2% 外,电视机、录机平均每年分别增长25% 、46% 。

公司拥有各种产品的半自动流水生产线达100 条。

1986 年11 月,属行政性的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撤销。

实行行业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

这一年起,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普遍确立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金星牌C46—1 型、上海牌Z647 —1A 型、飞跃牌37D1 —2 型和凯歌牌4C3701 型等彩色电视机经专家审定,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15000 小时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广播电视制造业加快国产化的步伐。

1990 年5 月,海广播电视(集团)公司成立。

年末,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系统内从事广播电视整机生产和为广播电视产品直接配套的生产企业有31 家,工业总产值达38.6 亿元,实现利税2.7 亿元,年生产彩色电视机66 万台、黑白电视机318万台、收录机49 万台、收音机131 万台。

此外,还少量生产洗衣机、空调器、应用电视、电话机、录像机、微波炉等产品。

同时,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的整体优势有所削弱。

产量比重下降。

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从1985 年的15% 、13.6% 、16.2% 下降到1990 年的6.5% 、1.7% 、6.8% 。

第二节产品、收音机民国12 年(1923 年)1月23 日,美国人奥斯邦氏与华人曾君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通过自建的无线电台首次在上海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

全市有500 多台收音机接收该电台广播节目,这是上海地区出现的最早批收音机。

之后,随着广播电台不断的建立,收音机在上海地区逐渐兴起,均为舶来品,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市民多喜用矿石收音机。

民国13 年8 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定,允许市民装用收音机。

市民中装置收音机者渐起,其方法以再生式线路联接为多。

同年8 月,上海俭德储蓄会颜景焴采用超外差式线路联接法装置收音机成功。

翌年10 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松江图书馆内,试验组装的矿石收音机与电子管收音机获得成功,不仅收到上海电台的无线电电波,同时也收到日本电台所播的音乐节目。

民国22 年10 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了1001 号矿石收音机,外形小巧美观,价格低廉,收音良好,受到市民欢 迎。

民国 24 年 10 月,该公司生产出第一台 1651 型超外差 式五灯收音机。

该机除电子管和碳质电阻外,所用的高周与批无线电制造厂相继生产收音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