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

合集下载

浅析古代文献中手五里穴禁针学说

浅析古代文献中手五里穴禁针学说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4), 800-805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4123浅析古代文献中手五里穴禁针学说严 亮,庞伊霖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收稿日期:2023年2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7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6日摘要 手五里穴,昉见于《灵枢》,属手阳明大肠经。

自《灵枢·本输》中明确指出手五里穴“刺禁”以来,历代医家多将其列为禁针穴之一,但是,在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应用中却不乏使用针刺手五里治疗疾病的记载。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了手五里穴禁针说的历史源流与发展嬗变,及其刺法运用的发展,认为应对针刺手五里穴持慎重态度,手五里禁针学说在当今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关键词手五里穴,针灸禁忌,禁针,古代文献,针刺应用Acupuncture Contraindication Theory of Point Shouwuli (LI13) in Ancient LiteratureLeung Yim, Yilin Pang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i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Feb. 9th , 2023; accepted: Apr. 17th , 2023; published: Apr. 26th , 2023AbstractFirst seen in Lingshu, Point Shouwuli (LI13), belongs to the LI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Yangming). Since the Lingshu ·Benshu clearly stated that Shouwuli is contraindicated in needling, physicians of all dynasties have listed LI13 as one of the contraindicated acupuncture points.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records of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in the LI13 to treat diseases in ancient medical books and modern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ori-gination of the contraindication in acupun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mutation and its use of thorn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According to the study, acupuncture at Shouwuli should严亮,庞伊霖be cautious, and moxibustion should be the main method in accordance with ancient medical books.KeywordsPoint Shouwuli (LI13), Contraindication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ntraindication in Needling, Ancient Literature, Acupuncture Applicatio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手五里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禁针穴歌

禁针穴歌
针灸忌日
辛未 乃扁鹊死日 白虎 月厌 月杀 月刑
十干日不治病
甲不治头,乙不治喉,丙不治肩,丁不治心,戊己日不治腹,庚不治腰,辛不治膝,壬不治胫,癸不治足。
按以上避忌俱不合《素问》,乃后世术家之说。惟四季避忌与《素问》相同。惟避此及尻神、逐日人神,可耳。若急病,人尻神亦不必避也。
四季避忌日
春甲乙 夏丙丁 四季戊己 秋庚辛 冬壬癸
男避忌日
壬辰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辛未 除日 戌日
女避忌日
甲寅 乙卯 乙酉 乙巳 丁巳 辛未 破日 亥日
针灸服药吉日
丁卯 庚午 甲戌 丙子 壬午 甲申 丁亥 辛卯 壬辰 丙申 戊戌 己亥 己未 庚子 辛丑 甲辰 乙巳 丙午 戊申 壬子 癸丑 乙卯 丙辰 壬戌 丙戌 开日 天医 要安
逐时人神
子时踝,丑时腰,寅时目,卯时面,辰时头,巳手;午时胸,未时腹,申时心,酉时背,戌时项,亥股。
逐月血忌歌
行针须要明血忌,正丑二寅三之未,四申五卯六酉宫,七辰八戌九居巳,十亥十一月午当,腊子更加逢日闭。
逐月血支歌
血支针灸仍须忌,正丑二寅三卯位,四辰五巳六午中,七未八申九酉部,十月在戌十一亥,十二月于子上议。
太乙歌
太乙九宫图(略)
其法:从冬至、立春数起,至立冬、中宫止,复从冬至起。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巳丑左足求,春分左胁仓门震,乙卯日见定为仇。立夏戊辰已巳巽,阴洛宫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直膺喉离首头。立秋玄委宫右手,戊申己未坤上游,秋分仓果西方兑,辛酉还从右胁谋。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巳亥乾位收,冬至坎方临叶蛰,壬子腰尻下窍流。五脏六腑并脐腹,招摇戊巳在中州,溃治痈疽当须避,犯其天忌疾难瘳。
禁灸穴歌

禁针穴歌

禁针穴歌

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

络郄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

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厥并会阴。

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及青灵。

乳中上臂三阳络,二十三穴不可针。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阳(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

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

以上抄自《类经图翼》第四卷经络二。

上述穴位下面或者重要器官或者有血管神经,操作不当容易产生不良后果。

古代针具比较粗糙,没有严格消毒,由于一些医生操作不当可能曾经出现过较大的事故,所以古人就将这些穴位定为了针刺禁穴。

下面我具体的说说理由。

1、脑户位于人体的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在左右枕骨肌之间;有左右枕动、静脉分支,深层常有导血管;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针具粗糙或操作不当可能损伤枕大神经分枝,引起周围组织疤痕增生,压迫神经形成所谓“卡压”。

出现严重的头疼。

请参看我对“中脑户立死”的解释。

2、囟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布有额神经分支,颞浅动、静脉与额动、静脉的吻合网。

此穴位现在看来应该比较安全。

3、神庭别名发际。

属督脉。

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此穴位现在看来应该比较安全。

4、络郄别名强阳、脑盖。

属足太阳膀胱经。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

5、玉枕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危险同上。

6、角孙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

如果操作不慎伤及耳颞神经可能引起耳颞神经综合征,出现口眼歪斜,咀嚼功能下降。

但现在的毫针应该很安全。

7、颅囟不是一个穴位,是指新婴儿未发育完全的颅顶,此时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禁针禁灸的穴位

禁针禁灸的穴位

禁针禁灸的穴位针穴歌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外有云门并坞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明,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门中髓伛偻形,手鱼复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禁灸穴歌哑门风府天柱擎。

承光临泣头维平。

丝竹攒竹睛明穴。

素髎禾髎迎香程。

颧醪下关人迎去。

天牖天府到周荣。

渊液乳中鸠尾下。

腹哀臂后寻肩贞。

阳池中冲少商穴。

鱼际经渠一顺行。

地五阳关脊中主。

隐白漏谷通阴陵。

条口犊鼻上阴市。

伏兔髀关申脉迎。

委中殷门承扶上。

白环心俞同一理。

灸而勿针针勿灸。

针经为此尝叮咛。

庸医针灸一齐用。

徒使患者炮烙刑。

中医古籍中不可针也不可灸的穴道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海药本草本草图经本草衍义汤液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蒙筌 &n -《针灸大成》一书是明朝杨继洲先生所编撰著作的,算是收集针灸资料最丰富的一部书。

里面选集了《内经》、《难经》、还有当时在明朝可以收集到的各类针灸典籍,还有杨氏家传的与他自己的一些经验。

书中有二个篇章,“禁针穴歌”以及“禁灸穴歌”。

禁针穴就是不可以扎针的穴道,禁灸穴就是不可以烧艾灸的穴道,这都是杨继洲参考了很多别的针灸书选取出来的。

“禁针穴歌”记载了有二十二个穴道不可以扎针,有四十五个穴道不可以艾灸。

分析一下那些不可以扎针的穴道,发现大部分都是在身上的危险处,例如:头上面的骨头缝中间、或是心脏上,或其它比较危险的地方。

有些穴道被扎流血了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例如“脑户、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角孙”等穴道都在头上,而且是在头骨和头骨相交接的缝里头,甚至于这个缝是好几个缝的接口,这种穴要给扎了针上去,常会发生不可预期的后果,因为以前使用的针很长很粗,假如扎到了里头的“硬脑膜”、更进去到“脑软膜”、甚至于扎到了脑里面的话,会发生很多的问题。

哪些穴位不能针灸

哪些穴位不能针灸

哪些穴位不能针灸针灸是一种中医里传统的治疗手法,那么这种手法有没有什么禁忌呢?又有哪些穴位是不能进行针灸的呢?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古代禁灸穴中国医学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记载的穴位有22穴:头维、承光、风府、脑户、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腋、经渠、鸠尾、阴市、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等。

清代人作禁灸穴歌,介绍禁灸穴达45个之多,分别为: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骨婺、禾髋、迎香、颧骨婺、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腋、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

清代医学著作《针灸逄源》又加入脑户、耳门两穴为禁灸穴。

至此禁灸穴总计为47穴。

观察上述禁灸穴位的部位归属,均分布于头面部、重要脏器和浅表大血管的附近,以及皮薄少筋结聚的部位。

因此,使用艾炷直接对这些穴位施灸,会产生相应的不良效果。

如在头面部穴位施灸会留下疤痕太难看,大血管浅表处瘢痕灸容易损伤到血管,还有一些穴位位于手或足的掌侧,如中冲、少商、隐白,这类可能在施灸时较疼痛,易造成损伤,而且容易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

现代禁灸穴禁灸穴是艾灸应用过程中避免事故发生的根据,是中国古人多年临床实践的经验之谈。

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通过人体解剖学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古人所说的禁灸穴大都可以用艾条或者灸盒温和施灸,这样既不会对机体有创伤,而且能够使艾灸疗法可以很好地为我们服务。

现代中医临床认为,所谓禁灸穴只有3个:即睛明穴、素髂穴、人迎穴。

不过妇女妊娠期小腹部、腰骶部、乳头、阴部等均不宜施灸。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弓l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在施灸的时候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这样既不会烫伤皮肤,有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艾灸不能灸的穴位

艾灸不能灸的穴位

艾灸不能灸的穴位文章目录*一、艾灸不能灸的穴位*二、艾灸的好处*三、艾灸后可能出现的反应艾灸不能灸的穴位1、艾灸不能灸的穴位一:乳中穴虽然乳中穴禁忌针灸,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

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

表明亦非绝对禁忌。

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2、艾灸不能灸的穴位二:脑户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

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

3、艾灸不能灸的穴位三:鱼际穴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

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

4、艾灸的禁忌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好处1、调和阴阳。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

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

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腧穴,又称穴位、孔穴或穴道,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地方,也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

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年6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规定十四经的经穴共361个,经外穴共48个,经穴及经外穴共409个。

在409个穴位中,有部分穴位针剌时易产生意外事故,这类穴位主要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和背腰部,少数在四肢部。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些易发生意外的经外穴,尚未包括在409个穴位之内。

容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的穴位,古代称为禁针禁灸穴,现代尚无统一的称法,被称之为“意外穴位”或“易发生意外穴位”,亦有称“危险穴位“。

但古今二者之间对此类穴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

古代禁针禁灸穴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对人体有一定创伤性的非药物疗法,在科学水平普遍低下的我国古代,风险性相当之大。

当时的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针灸意外事故,并记载了大量有关的教训,其中,禁针禁灸穴的记载是一个重要方面。

禁针禁灸穴首见于《内经》,但《内经》一般不明确提出禁针或禁灸,而是强调如针刺或灸疗不当可发生事故,如《素问•剌禁论篇》:“剌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膺中为中府穴之别名,意为针中府穴过深易引起气胸,乃至气短窒息。

至《针灸甲乙经》始有禁针禁灸之说,如神阙“禁不可刺”,人迎“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刺”等。

之后,禁针禁灸的穴位,从唐代的《外台秘要》到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类经图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载述禁针歌、禁灸歌各一首,基本上总结了古人有关穴位禁忌的体验与认识。

清代的针灸著作,多沿袭前人之说。

一、禁针禁灸穴的古藉记载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

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

风府穴禁灸浅析

风府穴禁灸浅析

风府穴禁灸浅析风府穴在古代的诸多文献中被列为禁灸穴,而亦有文献认为风府穴可灸,但在艾灸风府治疗疾病的运用上,临床报道较少。

笔者在分析古代风府穴禁灸原因的基础上,认为风府穴禁灸缺乏现代科学依据,临床上艾灸风府穴治疗疾病的报道较少,是因为穴位所处的位置不便于施灸及其治疗的疾病不适于艾灸。

标签:风府;禁灸;依据风府穴,属督脉,位于颈后区,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主治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中风、癫狂病、癔病[1]。

“本穴在脊关节之最上,与风池、翳风相平,本穴居其正中。

以形式论之,犹统领风穴之衙府也”[2]。

此穴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而详细叙述风府穴禁灸及原因的记载则源于《针灸甲乙经》:“风府,一名舌本,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脉、阳维之会,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刺入四分,留三呼[3]”。

《针灸大成·禁灸穴歌》中,记载:“哑门风府天柱擎,承光临泣头维平……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尝叮咛,庸医针灸一并用,徒施患者炮烙刑[4]”,说明风府穴不宜针与灸同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也明确指出其禁灸。

赵家莹[5]通过《中华医典》搜索,共找到自秦汉时期至清代涉及风府穴禁灸的条文42条(包含引用前人著作的条文),其中涉及30本古代著作。

据此可知古代大多数医者认为风府穴禁灸。

但是在许多古籍中,也有明确记载艾灸风府穴治疗疾病。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将风府穴作为配穴运用灸法治疗脚气病。

《幼幼新书》在风府穴运用灸法治疗小儿咳嗽。

赵家莹[5]研究发现运用风府穴灸法治疗各类疾病的古籍共23本,治疗的疾病主要有神志病、风证、鼻病、眼病等。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经络腧穴学》[1]也明确指出风府穴可灸。

笔者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风府穴灸法”为条件进行检索时,得到临床报道文献为零。

而以“风府穴”为条件进行检索时,发现文献中,风府穴的主要治疗手法为针刺,而未见艾灸作为治疗手法。

中日禁忌穴的传承与变迁

中日禁忌穴的传承与变迁

此后 , 经 数代 针家 不断 累加 , 至 明代《 针灸 大 全 》 ( 公元 1 4 3 9年 ) 、 《 针灸 节 要 聚英 》 ( 公元 1 5 3 7年 ) 、 《 针 灸
大成》 ( 公元 1 6 0 1年 ) 等, 形 成 了三 十多个 穴位 的禁 针 穴歌 和 四十五 个 穴位 的禁 灸 穴 歌 。而 这些 禁 忌 穴并 非
第 1 5卷 第 1 _ 2期
2 0 1 3年 4月
VO 1 .1 5 NO.1 . 2 Ap r 2 01 3
J o u r n al o f S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I e n I I c e s
观点 。强 调针 刺 时必须 要 注意 心 、 肝、 脾、 肺、 肾、 胃等脏 器 以及要 害部 位 , 并 对误 刺脏 器 或要 害部位 之后 出现
的严 重症 状进 行 了详尽 的描 述 。有学 者认 为 , 《 黄 帝 内经 》 所 确立 的“ 禁针 ” 思想 主要 是对 脏器 、 要 害部位 的禁 忌, 较少 提到 禁针 穴位 o [ 9 3 但 也有 学者 发现 , “ 刺 禁论 ” 中至少 直接提 到 针刺上 关 、 脑户 、 气冲、 乳中、 缺盆、 鱼 际
学著 作《 医心 方 》 ( 公元 9 8 4年 ) 专 门有 禁 针和禁 灸 的章节 , 辑 录 了大 量 禁忌 部 位及 后 果 。禁 针 穴部 分 同 时收
黄龙 祥 的研究 指 出 , 这 是 明代 的禁忌 穴远 远 多于 此前诸 书 的原 因 , 但 这些 均不 足为 据 。 ] 6 o

不能灸的穴位

不能灸的穴位

不能灸的穴位文章目录*一、不能灸的穴位*二、针灸的功效都有哪些*三、针灸如何治疗女性月经不调不能灸的穴位1、不能灸乳中穴虽然乳中穴禁忌针灸,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

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

表明亦非绝对禁忌。

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2、不能灸脑户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

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

3、不能灸鱼际穴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

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

4、针灸注意事项4.1、针灸治疗室要求宽敞明亮光线良好,温度适宜。

4.2、所用针灸针具必须是经过严格消毒,或者是一次性针灸针具。

4.3、过度劳累、饥饿、空腹、惧针、精神紧张的患者,不易立即针刺。

4.4、身体极度虚弱,大汗、大出血,病情危重(急救除外)的患者不宜针灸。

4.5、体质虚弱的患儿及老人,刺激不易过强,并尽量采取卧位。

4.6、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处,不宜针刺。

4.7、应避免针刺到血管以防出血,应对有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4.8、人体某些部位如眼部、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的穴位,应掌握好方向、角度及深度。

4.9、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刺法,不宜留针。

4.10、进针、行针时应多与患者交流,细心观察患者的表情变化。

掌握不同患者的耐受程度,针灸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针灸的功效都有哪些1、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针灸禁忌歌

针灸禁忌歌

针灸禁忌歌禁针灸穴禁灸穴歌《大成》哑门风府天柱擎,承光临泣头维平,丝竹攒竹睛明穴,素醪禾醪迎香程。

额醪下关人迎去,天牖天府到周荣,渊液乳中鳩尾下,腹哀臂后寻肩贞。

阳池中冲少商穴,鱼际经渠一顺行,地五阳关脊中主,隐白漏谷通阴陵。

条口犊鼻上阴市,伏兔髀关申脉迎,委中殷门承扶上,白环心俞同一经。

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尝叮辱,庸医针灸一齐用,徒施患者炮烙刑。

禁针穴歌《医统》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额醪乳头上,脊间中髓個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骨宾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流年主部《大成》九部人神禁忌歌一脐二心三到肘,四咽五口六在七脊八膝九在足,轮流顺数忌针灸。

九宫尻神禁忌图坤踝震膞指牙上,巽属头兮乳口中,面背目乾手膊兑,项腰艮膝肋离从,坎肘脚肚轮流数,惟有肩尻在中宫。

此神农所制。

其法一岁起坤,二岁起震……逐年顺飞九宫,周而复始。

行年到处,所主伤体,切忌针灸;若误犯之,轻发痈疽,重则丧命,戒之戒之!十二部人神禁忌歌一心二喉三到头,四肩五背六腰求,七腹八项九足(十)膝,十一阴(十二)股是一周。

逐月忌《大成》逐月血忌歌行针须要明血忌,正丑二寅三之未,四申五卯六酉宫,七辰八戌九居巳,十亥十一月午当,腊子更加逢日闭。

逐月血支歌血支针灸仍须忌,正丑二寅三卯位,四辰五巳六午中;七未八申九酉部,十月在戌十一亥,十二月于子上议。

逐时禁《大成》逐时人神子时踝,丑时腰,寅时目,卯时面,辰时头,巳手,午时胸,未时腹,申时心,酉时背,戌时项,亥股。

干支人神《大成》十二支人神子目,丑耳,寅胸,卯齿,辰腰,巳手,午心,未足,申头,酉膝,戌阴,亥颈。

十干人神甲不治头,乙喉,丙肩,丁心,戊腹,己脾,庚腰,辛膝,壬肾,癸足。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范文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范文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腧穴,又称穴位、孔穴或穴道,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地方,也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

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年6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规定十四经的经穴共361个,经外穴共48个,经穴及经外穴共409个。

在409个穴位中,有部分穴位针剌时易产生意外事故,这类穴位主要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和背腰部,少数在四肢部。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些易发生意外的经外穴,尚未包括在409个穴位之内。

容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的穴位,古代称为禁针禁灸穴,现代尚无统一的称法,被称之为“意外穴位”或“易发生意外穴位”,亦有称“危险穴位“。

但古今二者之间对此类穴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

古代禁针禁灸穴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对人体有一定创伤性的非药物疗法,在科学水平普遍低下的我国古代,风险性相当之大。

当时的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针灸意外事故,并记载了大量有关的教训,其中,禁针禁灸穴的记载是一个重要方面。

禁针禁灸穴首见于《内经》,但《内经》一般不明确提出禁针或禁灸,而是强调如针刺或灸疗不当可发生事故,如《素问•剌禁论篇》:“剌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膺中为中府穴之别名,意为针中府穴过深易引起气胸,乃至气短窒息。

至《针灸甲乙经》始有禁针禁灸之说,如神阙“禁不可刺”,人迎“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刺”等。

之后,禁针禁灸的穴位,从唐代的《外台秘要》到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类经图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载述禁针歌、禁灸歌各一首,基本上总结了古人有关穴位禁忌的体验与认识。

清代的针灸著作,多沿袭前人之说。

一、禁针禁灸穴的古藉记载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

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

针灸必知的刺灸禁穴和体位

针灸必知的刺灸禁穴和体位

针灸必知的刺灸禁穴和体位核心提示:凡不可针刺的腧穴,称禁刺穴;凡不可灸治的腧穴,称禁灸穴。

两者统称为刺灸禁穴。

刺灸禁穴是针灸临床避免事故差错的根据,其意义是深远的。

时至今日,人体解剖学已对人体各部详加洞察,前人所述的刺灸禁穴,通过实践,并非皆然,故不可泥于古人。

一、禁刺穴凡腧穴近于脏腑,或在大的血脉之上或附近,或居于特殊位置,皆属古人认为不可刺者,而定为禁刺腧穴。

如脑户、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神道、灵台、膻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青灵、乳中、人迎、缺盆、肩井、冲阳、云门、极泉、天池等。

考禁刺穴的实质,基本属于行刺的深浅问题。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

”“过之”即是指刺之过深。

可见古人亦认识到禁刺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故举凡禁刺穴,除居特殊部位的神阙、乳中不宜针外,其它腧穴皆可进针,但务取毛刺、浮刺、沿皮刺等到浅刺法,切勿超过生理限度。

二、禁灸穴凡接近五官、前后二阴及大动脉的腧穴,均不宜用灸法施治。

如脑户、风府、哑门、五处、承光、脊中、心俞、白环俞、丝竹空、承泣、素髎、人迎、乳中、渊腋、鸠尾、经渠、天府、阴市、伏兔、地五会、膝阳关、迎香、巨髎、禾髎、地仓、少府、足通谷、天柱、头临泣、头维、攒竹、睛明、颧髎、下关、天牖、周荣、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髀关、申脉、委中、承扶等。

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近代针灸临床认为,除了睛明、素髎、人迎、委中等不宜灸外,余穴均可适当采用灸治法。

针灸养生针灸体位你知道多少?现代中医养生,针灸是最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但如此,针灸也能预防治疗各种疾病。

针灸有修复组织、增强免疫、活血、镇痛等多重功效;要使针灸的种种功效得以发挥,针灸时,常用的体位选择很重要。

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针刺时常用的体位。

1、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古代避孕穴-石门穴

古代避孕穴-石门穴

古代避孕穴-石门穴在古代文献记载中,石门穴的突出特点是女子禁针灸。

《针灸甲乙经》有“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的记载。

《外台》亦有“女子禁灸”。

《针灸大成》日:“石门妇人禁针,禁灸,犯之绝子”。

《集成》日:“石门妇女禁针灸,犯之绝孕”。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日:“妇人不针,终身绝子”。

综上,石门穴一直被古人视为女子禁针穴,针之可致不孕。

石门穴Shímén CV5位置:石门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石门穴位置图归经:任脉石门穴,出自《针灸甲乙经》,脐下二寸,为手三焦之暮穴。

曾用名:利机,丹田,精露,精室,端田。

石,坚也。

指坚硬与不能生长谷物之处。

石通实,不通。

门,物之孔窍曰门,经气开阖之处。

不能生长谷物的土地称为石田,不能生育的女性称为石女。

刺之有使人不孕之说,所谓“女子不通人道者名石女”,亦寓此义,此穴为任脉出入之门户,故名石门。

浅层主要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第十一胸神经的分支。

石门穴所处的解剖结构,与妇女的内生殖器官子宫和卵巢位置相近,决定了其具备有特殊的影响妇女生育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代应用1、抑制排卵、避孕赵柯用针刺石门穴节制生育32例,收到较好效果。

针刺前x,l受术者进行妇科一般检查,尤其应注意子宫有无病变及月经周期是否正常。

一般以行经完毕第1~2天为最佳针刺时间。

针刺时受术者仰卧,两下肢伸直。

在腹正中线脐下2寸选准石门穴。

用2寸毫针快速刺入皮肤后,再缓缓进针,直至得气,方可停止进针,行泻法30s,然后留针30min,中间按上法行针1次。

出针要快,用干棉球压迫针眼。

每月针1次,连续3个月。

本组32例均观察半年一数年,全部获得未孕的满意结果。

认为用泻法针刺石门穴,导致任脉虚,太冲脉少,任冲二脉不协调,尽管阴阳相合,两神相搏,孤阴独阳,阳不化气,阴不成形,故不能孕也。

李沛等对雌性恒河猴钝刺治疗发现FSH、LH、E,的分泌除与月经周期一致的月节律外,还可看到明显的昼夜节律,E:的分泌高峰出现在下午2~4时,LH的分泌高峰大约在清晨。

简析《针灸甲乙经》中的禁(慎)针禁(慎)灸腧穴

简析《针灸甲乙经》中的禁(慎)针禁(慎)灸腧穴

简析《针灸甲乙经》中的禁(慎)针禁(慎)灸腧穴[摘要] 《甲乙经》提出禁(慎)针禁(慎)灸腧穴数十个。

为明确其确切数量、名称,其中何穴现已可针(灸),每穴禁(慎)针禁(慎)灸具体情况、理由、原文出处,以及进一步探寻古人确立诸多禁(慎)针禁(慎)灸腧穴之原因,特认真查核原书制成两表,表后又作了类分、简析,使某穴可否针灸一览而明,理由洞然分晓。

可供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参考。

[主题词] 穴,五输;《甲乙经》;针灸疗法/禁忌证《甲乙经》为针灸典籍之嚆矢,其在腧穴理论上的贡献烛照百代。

该书提出禁(慎)针禁(慎)灸腧穴数十个,不时被古今文献提到。

然而,无论在这些腧穴的数量上或名称上(不是指异名,而是实实在在另指一穴),都各说不一,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说明古今文献对此关注和分析远远不够,对古代何以提出如此多的禁针禁灸腧穴之原因也疏于探讨研究,这显然与新世纪的针灸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不相适应。

为此,笔者认真查核《甲乙经》原书,兹将其禁(慎)针禁(慎)灸腧穴条文逐一抄录,特编制成两表,以冀在其数量、穴名、禁(慎)针禁(慎)灸具体情况、理由、原文出处等方面都能给针界提供一个比较可信的参数。

另外,笔者还根据原书提供的不同情况,在表后对这些腧穴作了类分,予以简述,并对当时确立诸多禁针禁灸腧穴的原因作了粗浅分析,权作引玉之砖,恭俟于大方之家。

1 禁针慎针腧穴分析从表1可知,《甲乙经》的禁(慎)针腧穴实为17个(含左额角)。

其中,禁针腧穴占9个:神庭、乳中、鸠尾、脐中、石门、手五里、三阳络、伏兔和承筋。

这当中,又有神庭、乳中和脐中3穴说明了理由。

慎针腧穴共有8个,又分成三种情况:一是“刺不可深”者,包括上关、人迎、云门和缺盆四穴,都说明了应当慎针的理由。

二是“刺不可多出血”者,为颅息、然谷和复溜3穴,其间颅息和然谷说明了理由。

三是“刺不可久留”者,仅指左额角,未说明理由。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古人提出这些禁(慎)针腧穴是有其道理的,有的腧穴,至今仍不可针。

禁针穴歌

禁针穴歌

禁针穴歌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总会及神庭络却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并青灵更加臂上三阳络二十二穴不可针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阳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鸠尾列缺主客人莫深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禁灸穴歌禁灸穴道四十五承光哑门及风府天柱素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禾颧丝竹空头维下关并脊中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腋并鸠尾腹哀少商鱼际位经渠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兼阴市伏兔髀关委中穴殷门申脉承扶忌六十六穴流注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原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来京骨昆仑委中足膀胱涌泉然谷太溪穴复溜阴谷肾之详中冲劳宫心包络太陵间使曲泽传关冲液门并中渚阳池支沟天井原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大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甲时窍阴前陷谷丘墟阳陵溪委中续巳合隐白鱼际连太溪中冲少海属乙时大敦少府始太白经渠阴谷止庚合商阳与通谷临泣合阳谷三里丙时少泽内庭三腕骨昆仑阳陵泉辛谷少商然谷穴太冲灵道阴陵泉丁时少冲大都先太渊复溜并曲泉壬合至阴侠后溪京骨解溪曲池边戌时厉兑二束骨冲阳、辅小海入癸合涌泉行间滨神门商丘兼尺泽阳干关冲液门静中渚阳池支沟井阴干中冲劳宫前太陵间使曲泽并杂病十一穴歌攒竹丝竹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除泻动风池刺入三分深曲池合谷先针泻永与除病不侵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更向大都针眼痛太渊穴内用针行牙疼三分针吕细根据前指要更分明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细行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耳门人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大肠经内将针泻曲池合谷七分中医者若是明此理针下之时就见功肩背并及肩膊疼曲池合谷七分深未愈尺泽加一寸更于三间次第行各入七分与穴内少风二府念心经咽喉之下至于脐胃腕之中百病危心气痛时胸结梗伤寒呕哕闷涎随列缺下针三分许三分针泻到风池手足三间并三里中冲再刺五分根据汗出频来刺腕骨五分针泻要君知鱼际经渠并通里一分针泻汗淋漓足指三间及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人汗至时通变体有人明此是良医四肢无力中邪风眼涩难开百病攻精神昏倦多不语风池合谷用针通两手三间随后泻三里兼之与太冲各入五分于穴内迎随得法有神功风池手足指诸间右痪偏风左曰瘫各刺五分随后泄更灸七壮便身安三里阴交行气泻一寸三分量病看每穴又加三七壮自然瘫痪实时安疟疾将针刺曲池经渠合谷共相宜五分针刺于二穴疟病缠身便得离未愈更加三间刺五分深刺莫忧疑更兼气痛增寒热间使行针莫用迟腿胯腰疼痞气攻髋骨穴内七分容更针风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补泻同又法阴交泄一寸行间仍刺五分中刚柔进退随呼吸去病除捻指功肘膝疼时刺曲池进针一寸是相宜左病针右右针左根据此三分泻气奇膝痛三分针犊鼻三里阴交要七次但能仔细寻其理除病之功在片时补泻雪心歌行针补泻分寒热泻寒补热须分别捻指向外泻之方捻指向内补之诀泻左须将大指前泻后大指当后拽补左大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往下拽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络两边发补泻又要识迎随随则为补迎为泻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两手阳经上走头阴经胞走手指辄两足阳经头走足阴经足走腹中结随则针头随经行迎则针头迎经夺更有补泻定呼吸吸泻呼补真奇绝补则呼出却入针要知针用三飞法气至出针吸气入疾而一退急扪穴泻则吸出方入针要知血气通身达气至出针呼气出徐而三退穴开捺此诀出在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正是补泻玄中玄莫向人前容易说周身血气歌人身血气无暂息动静周流在呼吸呼行三寸吸亦然一息定行六寸脉二百七十息数来脉行六十丈二尺积此周身一度过补泻分明知滑涩试问一时吸几何千一百二甘五的脉行六十七丈五四度周身尚余刻更将余刻为君明四十五息二丈七昼夜循环息几何一万三千兼五百脉行八百一十丈度行五百周身毕此是平人血气歌迟寒数热难同则生成歌天一生水地六成地二生火天七成天三生木地八成地四生金天九成天五生土地十成此何图五形生成之数一三五七九者奇也属之天二四六八十者偶也属之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者数何以能生出五形未盖自天地开辟之后落下便有水此天一地六所生成也如父母生子头生男女第行曰一故曰一六也第二胎生男女第行曰二是二七生火余皆如此曰生成生此如父之资始曰成始如母之胎育也六十六穴流注歌假令甲日胆为井窍阴始起戌上头丙子小肠前谷住寅时陷谷胃经游本原过唇丘墟穴阳溪辰上大肠流委中壬午膀胱注甲申三焦关冲求乙日肝家原出井酉时初起大敦行丁亥心经流少府己丑脾经太白生辛卯肺行经渠上癸己阴谷肾之经要知血纳包络处己未流注中冲迎丙日小肠何处起丙申位上少泽当戊戌内庭流胃胱庚子三间注大肠子上腕骨原过处昆仑寅上属膀胱胆家甲辰阴陵位丙午三焦气纳乡丁日心家出井中丁未之时过少冲己酉大都脾上位肺行辛亥太渊从癸丑肾居复溜位曲泉卯乙注肝宫丁己流于包络上厥阴心主起中冲戊日胃井却如何戊午先从廉兑过庚申二间是膀胱束骨戌无瘥取过为原冲阳位甲子胆经阳辅HT丙寅小海小肠合三焦气纳戊辰多己日脾家井要知隐白己己起根基辛未肺经注鱼际癸酉肾经是太溪肝经己亥中封穴丑时少海在心移己亥心包定无异阴阳消息要踌躇庚日大肠向井求商阳辰土起为头壬午膀胱流通看甲申临泣胆中游若问其原是合谷丙戌阳谷小肠流戊子三里胃为合寅时三焦更未休辛日肺井何处轮少商辛卯最分明癸己肾经然谷穴乙未肝藏太冲临丁酉心是窗道上阳陵泉亥是脾经辛丑之时属包络逐穴流注要思寻壬属膀胱井何看壬寅生井注至阴辰上侠溪行胆位小肠丙午后溪端京骨穴中原所过解溪申上胃相连庚戌大肠曲池合壬子三焦非前原癸日肾井何方是涌泉癸亥起为头乙丑肝家行间内神门丁卯在心收己己商丘脾过处辛未尺泽肺家求酉时血纳心包络始信阴阳不暂留六十六穴妙难求十二经中仔细搜井荣俞经合五位木火土金水注流遂经子母相生过昼夜循环无尽头十经气血皆出为井入为合各注井荣俞经合无休已二曰脉有十二经又曰何只言十经其余二经不言者何答曰其二经者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血之母此二经盖重水系五行所携主受纳十经血气养育故只言十经阴阳二脉逐曰各注井荣俞经合各五时辰毕则归其本此二经亦各注井荣俞经合五穴方知十二经之遍行也标幽赋拯救之法妙用者针言劫病之功莫妙于针刺察岁时于天道夫人身有十二经三百六十节以应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岁者素问云必先岁气兼代天和是谓至治时者四时也经六四时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调之也天道者经云天气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滞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热则经水沸而HT起又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泄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滞而卫气沉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气血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定形气于予心此言用针者当识岁时之气候察天道之寒温月廓之盈亏以定患人形之肥瘦气之虚实于我心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以平调为期斯则形气已得予心而所谓顺天之道也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内经云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正其理兼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壅则邪从之深浅不得及为大贼内伤五脏后生大病故曰春病在毫毛腠理夏病在皮肤故春夏之气在外人之气亦轻浮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凡刺者应当浅取之秋病在肌肉冬病在筋骨故秋冬之气收藏在内人气亦藏肥肉肥浓血气充满凡刺者故当深取之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经有十二经络有十五络阴阳者天之阴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曰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手足皆以赤白际分之言脏腑之阴阳则脏为阴府为阳是以春夏之病在阳秋冬之病在阴皆视其所在与施针后也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脏居乎内经络行乎外其脏腑之虚实既定乃取其经而治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如心病虚则补肝木实则泄脾土又本经亦有子母如心之虚取少海以补之实则取少府泄之又如太阳肺属金病实则泄本经之合水尺泽水是子虚则补本经之俞土太渊上是母故曰须向经寻诸经皆然并不离五形相生之理也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此言平人气血气脉行于十二经为周身除任督之外计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刻分于十二时每一时有八刻二分每一刻计六十分一时共计五百分起至中焦者盖中焦在胃中腕当脐上四寸不上不下之分五脏皆禀于胃胃者五脏之本故五脏气不能自致于手太阴肺经必因胃气乃致于手太阴肺经经云谷入于胃播气于肺故脉假胃气自寅时起沿中焦上注于肺初行一时呼吸气计一千一百二十五息血行计六十七丈五尺至卯时注大肠经呼吸气计二千二百五十息血行一百三十五丈至辰时注于胃经呼吸气计三千三百七十五息血行二百二丈五尺己时注于脾经呼吸气计四千五百息血行二百七十丈午时注于心经呼吸气计五千六百二十五息血行三百三十七丈五尺未时注小肠经呼吸气计六千七百五十息血行四百五文申时注于膀胱经呼吸气计七千八百七十五息酉时注于肾经呼吸气计九千息血行五百四十丈戌时注于心包络呼吸气计一万一百二十五息血行六百七丈五尺亥时注于三焦经呼吸气计一万一千二百五十息血行六百七十五丈子时注于胆经呼吸气计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五息血行七百四十二丈五尺丑时注于肝经呼吸气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血行八百一十丈故曰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矣手太阴肺经自寅时起从中府穴出注于手阳明经历胃脾心小肠膀胱中焦胃腕致于肾心包络三焦胆至厥阴肝经而终此盖引其经之传注而言则云门而如其经传注从第其穴则自期门而止所谓穴出云门抵期而最后也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凡人手足三阴三阳之脉各为正经其经之别走者为络盖三百六十五支而络三百六十五穴故曰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也。

不能艾灸的穴位

不能艾灸的穴位

不能艾灸的穴位文章目录*一、不能艾灸的穴位*二、艾灸的方法有哪些*三、不能艾灸的穴位不能艾灸的穴位1、不能艾灸的穴位1.1、乳中穴虽然乳中穴禁忌针灸,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

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

表明亦非绝对禁忌。

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1.2、脑户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

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

1.3、鱼际穴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

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

2、艾灸的好处是什么2.1、调和气血:气是生命之源,血为物质基础,气血充足、气机条达则人的生命活动正常;反之则发病。

艾灸可补气养血、疏理气机,且可提升中气以达养生保健的目的。

2.2、温通经络: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输布,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达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之效。

2.3、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就会发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3、哪些人不能艾灸3.1、阴虚阳亢的病人:阴虚的主要表现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五心烦热、脉细数等。

3.2、感受温热之邪的病人,表现为邪实热重者也不宜做艾灸。

这两种人若用艾灸前者会更加耗伤真阴,后者会助长邪热。

除此之外的各种情况基本都可以用艾灸来治疗。

艾灸的方法有哪些1、直接灸1.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在灸腧穴部位涂上少量的大蒜汁,有些朋友觉得麻烦或者是嫌大蒜的味道难以接受,便会省略这一步骤,其实这是错误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

1.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2、间接灸2.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薄片,生姜的厚度一定要掌握好,太厚的话艾灸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哦,大约为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就行,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古代禁针穴手五里浅思

古代禁针穴手五里浅思

古代禁针穴手五里浅思
孙有为;高其芳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在针灸医籍记载的禁针穴位中,手五里穴为诸书皆禁针之穴。

就这一问题作者对古代医籍记载、手五里穴现代解剖及手五里穴的现代应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手五里穴古今使用情况,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结果表明手五里穴禁针在今天的临床应用中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总页数】2页(P1239-1240)
【作者】孙有为;高其芳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
【相关文献】
1.浅针搔爬攒竹、颧髎穴配合温和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 [J], 陈娇凤
2.从现代针灸临床应用探析古代禁针禁灸经穴 [J], 张鸥;王巍
3.对古代禁针穴的探讨 [J], 黎凯;高尧韩;池内美知子;王幼奇
4.简析古代医籍中禁针慎针腧穴的形态学依据 [J], 鲍良红;邰浩清
5.剖析《针灸甲乙经》禁针穴的形态学依据 [J], 罗亚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禁忌

针灸禁忌

.;. 针灸禁忌症针刺禁忌:1 ,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2,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女子禁针石门.3 ,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内经》提出五夺,五逆禁针既是此意.4 ,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醉酒等禁针.灸法禁忌:1、穴位禁灸,如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蓼,禾蓼,颧蓼,迎香,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等.2 、病证禁灸:病在三阳不宜灸,阴虚内热者不宜灸,表证不宜灸,温热病不宜灸,湿热病不宜灸等。

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针刺注意事项:1 ,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2 ,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3 ,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4 ,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6 ,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7 ,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禁针禁灸

禁针禁灸

禁針禁灸與多種因素有關,其間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本文僅就此作一初步探討,以期對針灸有所裨益。

1.氣候與機體狀態因素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身氣血受自然界影響而發生變化,故《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寒無刺,天溫無疑。

”意即天氣過於寒冷之時,人體血行凝滯,衛氣內沉,不可針刺;氣候溫暖之時,血行潤滑、衛氣外浮,用刺不須遲疑。

竇漢卿對此也深有體會,他說針刺切忌“寒熱風陰”(《標幽賦》),即大寒大熱的天氣及大風、陰晦之日,不可針刺。

《靈樞?終始》曰︰“新內勿刺”、“已醉勿刺”、“新怒勿刺”、“新勞勿刺”、“已飽勿刺”、“已飢勿刺”、“已渴勿刺”,表明針刺療法須在患者情智安定、氣血調順、飲食起居適宜的情況下運用,若在新內、大怒、過飽、過飢、醉、勞、渴之時,患者脈亂氣散,營衛失調,經脈之氣不能依次運行,則不宜針刺。

亦即“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復生…‥”(《靈樞?終始》)。

《標幽賦》中也說,“神不朝而勿刺,神舊定而可施”,說明針刺必須在病人精神安定、精力充沛、沒有恐懼之時進行,這樣才能防止意外,提高療效。

此外,“凡汗已後勿灸”(《千金方》)、“無刺漉漉之汗”(《靈樞》),說明汗後正虛之人不可用灸刺之法。

2.病證因素在特殊病證的禁針禁灸方面,歷代醫家有許多論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2-1邪正俱衰不宜針刺《靈摳?邪氣臟腑病形》:“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

”《針灸問對》:“若病人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

”意即當形氣與病氣俱不足,即邪正俱衰之時,不可針刺。

元代竇桂芳也認為“氣贏劣者,不可刺;久病篤危者,不可刺”(《針經指南》)。

張介賓認為“重病不利於針,故五虛勿近;實邪最所當用,故五實勿遠,益針道難補易瀉耳”(《類經?針刺類》)。

在張氏看來,針刺之法主要用於邪實、氣實之人,而邪衰氣虛之人則不宜針刺。

2-2脈證相違者不宜針刺《靈樞》云:“無刺病與脈相逆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
腧穴,又称穴位、孔穴或穴道,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地方,也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

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年6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规定十四经的经穴共361个,经外穴共48个,经穴及经外穴共409个。

在409个穴位中,有部分穴位针剌时易产生意外事故,这类穴位主要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和背腰部,少数在四肢部。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些易发生意外的经外穴,尚未包括在409个穴位之内。

容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的穴位,古代称为禁针禁灸穴,现代尚无统一的称法,被称之为“意外穴位”或“易发生意外穴位”,亦有称“危险穴位“。

但古今二者之间对此类穴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

古代禁针禁灸穴
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对人体有一定创伤性的非药物疗法,在科学水平普遍低下的我国古代,风险性相当之大。

当时的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针灸意外事故,并记载了大量有关的教训,其中,禁针禁灸穴的记载是一个重要方面。

禁针禁灸穴
首见于《内经》,但《内经》一般不明确提出禁针或禁灸,而是强调如针刺或灸疗不当可发生事故,如《素问•剌禁论篇》:“剌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膺中为中府穴之别名,意为针中府穴过深易引起气胸,乃至气短窒息。

至《针灸甲乙经》始有禁针禁灸之说,如神阙“禁不可刺”,人迎“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刺”等。

之后,禁针禁灸的穴位,从唐代的《外台秘要》到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类经图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载述禁针歌、禁灸歌各一首,基本上总结了古人有关穴位禁忌的体验与认识。

清代的针灸著作,多沿袭前人之说。

一、禁针禁灸穴的古藉记载
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

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

除此之外,在各经穴项下又有所补充,如石门“女子不可剌灸”、手五里“禁不可刺”、缺盆“刺太深令人逆息”等。

另载禁灸穴24穴,分别为:头维、承光、脑户、风池、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
脊中、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液、经渠、鸠尾、阴市、(膝)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瘛脉。

其中,耳门,“耳中有脓,禁区不可灸”;下关,“耳中有干扌适,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属相对禁忌。

余穴均为“禁不可灸。

”但,该书各经穴项下所载,略有出入,如耳门、瘛脉二穴,可灸三壮;而五处、心俞、素髎三穴列为禁穴。

明代《针灸大成•卷四》所载禁针穴歌介绍绝对禁针穴22个:脑户、聪(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承泣、神道、灵台、膻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手五里、三阳络、青灵。

另有一些穴位则是有条件禁忌和部位禁忌:“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清代《针灸逢源》一书,绝对禁针穴又增加:角孙、急脉、会宗、
乳中、犊鼻五穴。

这样绝对禁针穴达到26穴。

另载有禁灸穴歌,介绍禁灸穴达45个之多,分别为:哑门、风府、天柱、承光、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

至清代,《针灸逢源》载脑户、耳门。

禁灸穴总计为47穴。

二、古代禁针禁灸穴的分析
经统计,古人总结的禁针禁灸穴,共有70多穴,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单纯禁针类:此类又可分为二类。

一类为绝对禁忌,主要有24个(另有乳中穴和脑户为针灸皆禁忌)和躯体的某些部位的穴位:如脊间(位于督脉上)、阴股内,膝膑部、肾经的有些穴位;腋
股之下各三寸及目眶、关节周围的穴区等。

其余的8个穴位,是有条件即相对禁忌的,如合谷、三阴交是针对孕妇的,石门是针对女子的,云门、缺盆、肩井是在针剌过深情况下易发生事故,冲阳则是针刺不当易造成出血。

禁针穴以头项部、腹部及上肢为主。

亦包括少量胸背及下肢穴。

古人之所以列为禁针穴,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其中一些穴位处于重要脏器或血管之上,针刺不当易发生事故,如某些头面部和胸腹的穴位,这是临床上必须重视的;其次是古代针具制作粗糙,在针刺过程中,易引起脏器特别是血管的损伤,如冲阳、承泣等穴的禁忌可能与此有关;另外,古代缺乏消毒的观念和方法,导致针刺感染而列为禁忌的也是重要的原因,如神阙穴的禁忌即与此有关。

古代流传下来的禁针穴位或部位,不论是绝对或相对禁忌的,从已有的临床实践来看,并不存在绝对禁忌穴位。

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相对禁忌,也就是容易出现针刺意外的穴位,即目前所称的危险穴,如承泣、肩井、缺盆及胸背腹部的一些穴位,这些穴位下面有较大或较重要的血管、神经主干或重要的脏器。

针刺深度或方向不当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关节部位,穴位注射进入关节腔可引起红肿等不良反应。

其次是,是否属于相对禁忌尚须进一步证实,如:
合谷配三阴交在一定催产作用已得到初步证明,妇女经期针刺该二穴可引起阴道出血,亦有少量资料;但是否对孕妇有促使其流产等副作用,未见报道;三是不存在禁忌,这类最多。

特别是神阙穴,《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

”现代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只要消毒严密,完全可以针刺,不存在禁忌。

又如石门穴,是否如古人所说对女子有绝孕作用,现代有人曾观察过其避孕效果,并未能得以证实,所以也谈不上禁忌。

(二)、单纯禁灸类;古代医籍所载的单纯禁灸穴共45穴(另有乳中穴和脑户为针灸皆禁忌)。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为该穴区的深部有重要的脏器,灸后可能出现意外。

如风府、哑门穴深部为延髓和脊髓;人迎、委中等深部有重要血管;天府、周荣、渊液、鸠尾、腹哀等深部有重要的内脏。

由于古代以直接灸为主,虽然不如针刺可直接损及脏器,但也可能出现意外。

当然,对此类穴位是否属于禁忌古人记载也不尽相同,如风府穴,《针灸甲乙经》称:“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瘖”。

但《千金要方》以灸该穴治马痫等病,李东垣亦灸此穴治项疽。

一类为面部的穴位,如;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等,如上所说,古代以产生瘢痕的直接灸作为灸疗的主要方式,面部肌肤娇嫩易受损伤,同时因为易产生瘢痕而影响美容,可能是禁灸的主要原因;第三类穴位位于手或足的掌侧,如中冲、少商、隐白,这类穴位的禁灸,可能与施灸时较疼痛,易造成损伤,
以及容易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等有关,如少商、隐白三穴均可使怀孕妇女腹部松弛,胎动活跃。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穴位的禁灸记载古籍中并不一致,如少商穴,始见于《外台秘要》,在《针灸甲乙经》中则载为可“灸一壮”。

其它的一些穴位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随着灸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艾条灸的普遍使用,可以较好的控制受热的面积和温度,以及瘢痕灸使用的日益局限和方法的改进,灸疗所造成的损伤基本上都可避免,已经不存在绝对的禁灸之穴,相对禁灸的除面部及某些部位禁忌直接灸外,对一般灸法也已无意义。

(三)、针灸均禁类:全身共三个穴位属针灸均禁。

一为鱼际穴,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

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现代本穴早已解禁。

另一穴为乳中穴,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

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

表明亦非绝对禁忌。

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三为脑户,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

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本穴现代已解除禁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