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知识交流
苏轼宋代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宋代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作为一位著名的宋代文学家,对宋代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推动文学艺术风格的转型。
苏轼在文化艺术方面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他早期的词作风格较为传统,后来在《东篱乐府》一书中,提倡“以事言情”、“格调新颖”、“意境深远”,这一风格被称为“苏门新乐府”,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2. 弘扬个性自由主张。
苏轼在词中弘扬了个性自由主张,提出“自然美妙”、“自由奔放”的写作理念。
他的词明确表达了个体人格自由、追求自由的意愿,因此在传统词中有所区别,更为突出、鲜明。
3. 注重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苏轼的词语言流畅、抒情明快,对词的调子、音韵、格律以及修辞技巧表现出较高的词学造诣。
苏词的风格多变,语言艺术丰富多彩,直接影响着后世词人的创作。
总之,苏轼对于宋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在宋代词的发展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词具有弘扬个性主张、推动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发展等诸多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
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
而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
(一)提高词品。
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苏轼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中期“词为艳科”的传统,很多内容,如怀古、言志、隐逸、悼亡、农村风光、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无不可以入词。
所以刘熙载说:“东波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艺概•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
“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托付于他。
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二)扩大词境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入了词里,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情浓理也浓。
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秘,去面对逆境人生。
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在于对词的内容和风格进行了全面的开拓与创新。
一、内容上: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
北宋词章很少反映国家大事,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如《祭常山回小猎》、《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篇作品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
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
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在爱国词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
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作者的现实之情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
其次,以田园入词。
宋代文人极少有真实地描写农村生活与农民形象的词,苏轼突破了这一题材,他的《浣溪沙》五首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其中写到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他在黄州贬所作的《浣溪沙》五首,在面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面对美酒歌舞,面对满天大雪,他不仅想到了自身的生活困境:“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珍”,更写道: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一方面,置个人的生计不顾,一方面推己及人,但愿瑞雪丰年,民生安足,则己百愁全无。
体现了他高尚的胸怀与情操。
最后,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数量多达三十余首,其水平也高于同代词人。
他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尤重神似描写;不仅写出物象,也写出寄托。
苏轼对咏物词的开拓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写出对象的独特风貌。
如《定风波·咏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
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
《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
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
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 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
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
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
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1000字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篱,北宋文学家、文化名人,以诗文散文闻名于世。
其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创了豪放派词风格苏轼的词,不同于唐诗宋词的婉约、细腻、柔美,而是以豪放、奔放、写意的词风著称,被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这种词风格极具个性特色,富有思想性、哲学性和社会批判性,对后来的词坛影响深远。
苏轼的代表作《江城子》中就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豪放派的词句,表现了他的游尽天下之意。
二、开创了景物描写的方法苏轼的词中,景物描写十分生动、真实,用词精准、细腻,有些雄浑豪放,有些温情脉脉,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妙之处。
他不仅会描写天空、河流、群山、树林等自然环境,还会描写鸟兽、鱼虫等动物,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生态的热爱和关注,如《夜泊牛渚怀古》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他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叹息。
三、创造了新的意象和意识形态苏轼的词中充满了新意、新意象,例如《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处”,这种“羽扇纶巾”的形象在当时是新奇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苏轼的词中也表现出他独特的意识形态,他反对形式主义、思维僵化,主张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如“以我观众,夫子何必曲而直,五石墨写,竹简帛题”(《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将军白发”(《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他对于个性和自由的重视。
总之,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格,还在于他在景物描写、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思维,这些都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对词的发展贡献巨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创新的传统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大胆创新,独辟蹊径,开创了新的传统。
他提倡“咏物词”,并创作了许多风格独特的物语词,如《赤壁怀古》、《水龙吟》等,对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丰富词的表现方式
苏轼注重词的平仄、韵脚、字音、谐音等,不断丰富词的表现方式。
他还注意描写感情细节,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深刻。
如《水调歌头》、《浣溪沙》等代表作,更是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水准。
3. 形成“苏门四学”
苏轼的词学影响深远,形成了“苏门四学”,即“道、格、意、境”。
他提倡词以“道”为本,以“宁静致远”为核心的“道学派”;注重平仄音律和文字艺术的“格律派”;注重内容表达的“意境派”;追求词与诗相统一的“文化派”。
这四个方面的理念对于后世的词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苏轼的词学成就非常卓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和内容,也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他被后人誉为“词中之龙”,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他对词的创作具有重要的贡献,他的词作在宋代乐府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苏轼对词的贡献的几个例子:
1. 推动了词的发展:苏轼对词的创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为后世的词人开辟了新的创作方向。
他在创作上追求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和形式,注重文字的音韵和节奏,使词作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2. 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苏轼的词作常常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为素材,创作了诸多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词作。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一词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时的无奈和愤慨,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直接表达了他对命运的不满和追问。
3. 词调创新:苏轼对词调也进行了创新,将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的词调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词调。
他的词作拥有富有变化和鲜明的节奏感,使作品更为生动和有趣。
4. 推崇自然主义: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融入自然景色的描绘,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使词作更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例如,他的《东篱乐府》一词中描绘了四季
变化和田园风光,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赞美。
总的来说,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词的发展,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词调创新以及自然主义的表达等方面。
他的词作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并且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在诗、词、散文里表现出的豪迈气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他在词境扩大,词风变革等方面,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一)悼亡之词在传统的抒情诗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中,最动人的是生离死别之情,以词写悼亡,是由苏轼首创。
在东坡夫人王弗逝世十年之后,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凄厉的音响,不断变换节奏的句式,恰当地表现心潮的激荡和抑郁不平的情怀,是中国词史上第一次把悼亡题材引入词中,另一首《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将咏梅与悼亡合写,以花喻人,含蓄空灵,感情真挚,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农村之词与山水诗一样,描写农村风情、景物的田园诗也一直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不仅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拓,还注重外在世界的拓展。
苏轼之前的词作,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
而描写农村人物,反映农村风情,以农村题材入词,于文人词中则始于苏轼。
(三)言志之词宋朝几乎从立国起就一直受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侵扰,但宋朝皇帝却制定并推行了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基本国策,这就造成了在宋朝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怯弱苟安、及时行乐的厌战心理。
因此,盛唐那种描写边塞的奇异风光、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歌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主义精神的诗篇在北宋文坛中是极其少见的。
然而,在东坡集中已有了某些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以及感慨的词篇,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实际上已经将词涉足于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境界--言志的境界了,为南宋词人言志词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开拓词之境域,丰富词之内容,苏轼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除了开创词的悼亡题材、农村题材、言志题材之外,他还在词中大量描绘了自己的日常交际、闲居读书以及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以诗为词”本来是陈师道对苏词的评论。
陈氏以为“以诗为词”不是词的“本色”,其源固出于保守的词学观,但在客观上却准确地揭示了苏词这一手法开创性的特色。
历来,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别,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
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久而久之,这种观点自晚唐五代的“花间派”词作流行以来,数百年间逐渐演化成一种程式化的专写艳情的绮靡陈腐的格套。
此即所谓“艳科”词。
到了北宋初年,词体便由于题材、内容的雷同和狭窄而走向了衰落。
此时,苏轼毅然举起了“有为而作”的大旗,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推进到词的领域中去,“以诗为词”,从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苏轼对旧词体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对诗词的关系有一个十分精辟而符合艺术规律的看法,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
苏轼从理论上提倡词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界。
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
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宋之小词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他还明确指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
”这就是说,词只是诗的“后裔”,词即是诗。
在他看来,词之于诗,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体裁,又是诗的产物,更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
即词来源于诗,与诗同质异体。
“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与影响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与影响苏轼对词的革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述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苏词风格多样,他率先打破传统婉约词风,开创豪放词风。
其豪放词具有一种恢弘豪迈、纵放不羁、亢爽劲健的气象,富有激荡人心的力量。
他另有些词则表现出轻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
提高了词品,以诗写词,将词品和人品进行融合,将词的言情和诗的言志结合在一起。
因此,其诗文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风格随情感基调而变化万千。
《江城子·密州出猎》意气愤昂,热情浓烈;《念奴娇·赤壁怀古》开阔波荡、雄姿英发,可以用高旷、雄壮形容;凄清伤感的词,委婉细密,如悼亡妻《江城子》;《卜算子》幽深清绝,孤独感伤氛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逸出尘外,气格高扬。
扩大了词境。
一方面从题材上将理趣引入词境,如《赤壁怀古》表现对人生的思考,《水调歌头》对“月有阴晴圆缺”的领悟。
另一方面,将农村朴素的民风写入词中,如《浣溪沙》“牛衣古柳卖黄瓜”富有乡村之泥土芳香与生活气息,活泼生动;又如《西江月》之和谐宁静。
改变词风,一改词坛绮罗香泽之态,开创豪放词风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直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咏叹式的句法写景写清,境界阔大,感情深厚,写得概括而有气势。
又如《水调歌头》,全词由中秋赏月而引起想象,问天、游仙、想宫阙、写玉宇,直到对月“阴晴圆缺”的探索。
体现出苏轼豪放词的特色,笔势超迈,格调雄健,别有一种飘逸空灵之感。
苏词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正文构成有机统一体。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在词调外另加标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在词调后加上小序。
苏轼之后,多数词人即把题序作为填词常规。
7.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在诗词史上的贡献[整理版]
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他写下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苏轼豪放词的开创性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题材内容的扩大。
凡写情、纪游、怀古、说理、赠答等等,均可入词,后人称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意境的创新。
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冶艳香软、宋初文人词的闲雅凄婉,苏轼豪放词适应着自己的广泛内容而开拓了豪迈奔放或高远轻旷的意境风格。
(3)形式音律上的突破。
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在其发展中,音乐对它有很大的制约性。
苏轼则视词为抒情诗,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突破形式音律的规范,不尽依词乐而作软媚之声。
此外,在语言上也一反花间词以来的错采镂金的风气,而代之以清新奔放的诗的语言。
句式自由灵活,不拘词律。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说起苏轼不说其诗词就像到了杭州没去看西湖一样。
(一).苏轼的诗文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极富情趣或理趣。
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题西林壁》则由看山引发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问题。
它告戒人们:由于各自观点立场不同,困难问题的出发点不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对事物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超越自己的狭小范围,摆脱个人偏见。
它也启迪人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对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大呢个关系的思辩,以及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戒。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宋代文学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在词的创作和发展方面,苏轼有以下几点贡献:
1. 推动了词的形式和风格的创新:苏轼在词的创作中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大胆创新,引入了许多新的韵律和词牌,如“浣溪沙”、“西江月”等,丰富了词的形式和风格。
2. 注重了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苏轼的词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他以真实的感受和独特的观察力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他的词作常常表达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引发读者共鸣。
3. 塑造了词的新形象: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融入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体验,他以自我为中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词人形象,给词赋予了更多的个性和独特性。
4. 提倡了词的自由和灵活:苏轼主张词应该自由而灵活,他认为词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应该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被严格的格律所限制。
总的来说,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巨大,他的创新和个性化的词作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
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
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
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
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浅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浅论苏词的特点摘要本论文用充分的论据,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了苏轼开创中国豪放词风,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词引入一个新境界。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本文分别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举例分析苏词中的“言志词”、“咏史词”、“咏物词”和离情别意、表达与友人情谊并借此抒写人生之叹、时世之感的作品,体现苏词题材多样、不拘一格的特点。
关键词:苏词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豪放词引言苏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词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一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意境1.1传统诗词的区别就词的外表形式而言,相对于齐言的律绝近体诗,绝大部分的词皆为杂言体。
但诗词之别仅限与此,那对于文人的创作是没有什么大碍的,特别是对苏轼这样的大家,不过只是改变一下词句的安排,完全是胜任有余的。
但诗词之别主要是在意境上,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也是就词的基本风貌而言的,因为“婉约词”相对于所谓的“豪放词”占了词的总量的绝大部分。
关于诗词之间意境题材的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极精到的评述:“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所谓“境阔”当是指“诗”的意境题材相对于“词”应雄阔大气、气象恢弘,所谓“言长”则是婉转细致之意,故而带来的意境则是纤弱柔美。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著名的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和思想家,是北宋中期的文坛巨星。
他的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尤其是他对词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范围苏轼之前的词,多以描写艳情为主,内容比较狭窄,风格也比较单调。
而苏轼的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从抒发个人情感到关心民生疾苦,从描绘山水风景到抒发爱国情怀,涵盖了各个方面。
他不仅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也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大大扩展了词的表现范围。
二、对“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大胆创新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运用诗歌的写作手法,将诗歌与词融为一体,使词具有了诗的意境和表现力。
他不仅在词中运用了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常常在词中直接引用诗歌和散文的句子,使词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传统词牌的限制,使词的创作更加自由灵活。
三、形成了独特的“苏派”风格苏轼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称为“苏派”。
他的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幽默风趣、豪放奔放,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提高了词的地位和价值在苏轼之前,词被视为一种低级的文学形式,被视为“艳科”,不被重视。
而苏轼把词提高到了与诗歌同等的地位,使词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被后人传颂不已,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综上所述,苏轼对词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的作品不仅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范围,也创新了词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不仅提高了词的地位和价值,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摘要:“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轼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
本文通过对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苏词的风格以及苏词的艺术来论述苏轼对宋词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苏轼;词;豪放;发展一、苏词“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是一家……”苏轼所言的“无柳七郎风味”,显然是要在传统的“辞情蕴藉”的婉约词风之外,另立一家,自成一格。
对于这一点,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1]中云:“柳耆卿后出而尽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他对苏轼“另立门户”的作词观点,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在他看来,苏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之处,是在对词的意境的改变及提升上,改变了所谓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而把词境提升到“超乎尘垢之外”。
而达到这种改变及提升,最易行的途径显然是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词”,做到“诗词一体”。
苏以诗为词,可入诗者便可入词,扩大词的题材,开拓了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一是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
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
又如词作《沁园春》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更是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致君尧舜”的兼济之志。
二是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所谓“兴寄”的传统,而《楚辞》又开创了以“香草美人”抒发情志的优良传统。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一,地位的提高
■苏轼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提高对词的认识与评价。
前人多把词视为诗余小道,苏则不然,他有意识地把词看成是同诗具有相等功能的文体,如称朋友的词为“长短句诗”等。
二、内容的开拓
刘熙载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在众多题材中,尤以如下成就最高:
1、抒情词。
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关涉朋友、兄弟、师生,夫妻之间的各种人伦之情,皆在东坡词中得以抒写。
2、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达三十余首,数量多,质量高。
这些作品不但重形似,更重神似: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寄托。
3、农村词。
以农村题材正式入词者可推苏轼。
三,风格的创新
在风格上,苏轼对词进行了全面的质变行的开拓,他在婉约之外又树立了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
苏轼的豪放风格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他特别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波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还善于创制铿锵豪壮的音调。
苏东坡对宋词的贡献
苏东坡对宋词的贡献苏东坡是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他以才华横溢的诗文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宋代,苏东坡对宋词的贡献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苏东坡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为宋词的演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苏东坡对宋词的贡献在于他的创作风格的突破和创新。
苏东坡开拓了宋词的表现手法,注重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心。
他在词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作品更具个性化和鲜活感。
同时,他善于运用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使词作更富于情趣和艺术美感。
其次,苏东坡对宋词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对词的题材和题材选择的变革。
传统的宋词多围绕爱情、乡愁等主题展开,而苏东坡则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普通民众的生活、悲欢离合,使宋词在题材上更富有广阔的表现空间。
此外,苏东坡对宋词的贡献还在于他对词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
他提倡力求格律规整,音律押韵合适,力求字词精准生动,以求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度的思考。
苏东坡对于声律的把握和处理技巧独到,使得他的词作更具乐感和艺术感。
最后,苏东坡对宋词的贡献还在于他对词的创作思想和文化价值的引领。
苏东坡主张词作应当注重表达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追求与读者的情感共鸣。
他对于诗歌的创作追求于表现真实,主张善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反对刻意迎合时尚和权势。
这种词作观念的倡导对于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苏东坡对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在创作风格、题材选择、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对词作思想和价值的引领上,苏东坡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才华横溢,推动了宋词的发展和繁荣。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对宋词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成就将永远被后人所传颂。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
(一)在内容上,苏轼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樽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
在众多的题材中,尤以下列三方面成就最高。
1《沁园春·赴密州早行》中,他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
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中又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怀古之情。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等词中,又广泛地抒发了朋友、兄弟、师生之间的人伦之情。
特别是《江城子》所抒发的夫妻之情,不但历代词人绝无此类作品,即使历代诗人也少有如此感人的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下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不但数量达三十余首,而且水平之高超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艺术地再现了在乌台诗案之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的心情。
又如《水龙吟·咏杨花》,通过精神上的相通之处,把杨花、思妇、我,这三种原不相干的形象,融合成一个有神无迹的艺术整体,深得神似之美。
3这一题材的代表作。
它写到了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二)在风格上,苏轼也对词进行了全面的开拓,打破了以前“婉约”的一统天下。
1、开创了豪放词。
用“豪放”这一概念评词之风格,自明清以后,主要指那些恢宏刚健、豪迈磅礴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在苏词中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
特色
(一)在内容上,苏轼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樽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
在众多的题材中,尤以下列三方面成就最高。
1
春·赴密州早行》中,他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
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中又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怀古之情。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等词中,又广泛地抒发了朋友、兄弟、师生之间的人伦之情。
特别是《江城子》所抒发的夫妻之情,不但历代词人绝无此类作品,即使历代诗人也少有如此感人的真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下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不但数量达三十余首,而且水平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艺术地再现了在乌台诗案之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的心情。
又如《水龙吟·咏杨花》,通过精神上的相通之处,把杨花、思妇、我,这三种原不相干的形象,融合成一个有神无迹的艺术整体,深得神似之美。
3
《浣溪沙》五首,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
它写到了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二)在风格上,苏轼也对词进行了全面的开拓,打破了以前“婉约”的一统天下。
1、开创了豪放词。
用“豪放”这一概念评词之风格,自明清以后,主要指那些恢宏刚健、豪迈磅礴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在苏词中虽不很多,却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新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将无限的时、空任意驱使笔下,将赞美古之英雄与抒发自己之怀才不遇结合起来,感情豪迈而又沉郁,景色画面,豪放雄伟。
2
苏词的旷达,有时是通过置自我于度外,使自我与自然得到精神上的沟通来实现的。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
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摆脱了人生苦恼,实现了旷达。
苏词的旷达,有时又是通过充实自我,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困忧实现的。
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既不以风雨为忧,也不以晚晴为慰,一切变化对他说来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差别境界。
有了这种心灵的感悟与充实,他就可以超脱得“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苏词的旷达,有时还通过归隐、纵欢等各种手段加以表现。
也有一定的消极因素。
在艺术手法上,苏词的旷达常通过清空的境界加以表现。
所谓清空即不染凡俗,不着色相,遗貌取神,虚实结合。
这和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艺术原则,及
“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的散文与诗歌风格都是相通的。
吾侪天放”(《鹊桥仙》)的旷达人物形象;也常以清空之笔描写一些溪流风月、薄云疏雨,以及清辉万里的月夜、雨后初晴的湖山等清幽之景;还常以清空之笔咏叹一些具有高远寓意的物象,如象征着高旷的鸿,象征着雅洁的梅。
这些都加强了苏词清空旷达的特征。
阳修等人词中清丽的一面,使婉约之中更多一些清新疏朗。
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感情之缠绵决不下以后周、秦诸子,但笔调却十分清丽明快。
其所限,正像陆游所评:“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老学庵笔记》)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
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
而苏轼成功地
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
(一)提高词品。
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艺概•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
“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托付于他。
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二)扩大词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
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三)改变词风
绵婉约;《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极尽豪放。
而《水调歌头》又是另一种风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题材虽是传统的离别之情,但没有陷入离别的悲哀而不能自拔的窠臼,最终表达的却是旷达之怀。
同时
精品资料
更把表现的空间扩大到了天上的月宫。
这使词的风格表现出一种高原清旷的特点,这又是传统中所没有的风格的多样,使词多姿多彩。
(四)推进词律
词发展到苏轼,娱乐功能减弱了,而抒情功能大大增加了,实际上已经成了诗的另一种形式。
至此,诗与词之间的那道鸿沟便基本上填平了。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