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六章
评估指导效果
反思指导策略的有效性,以便 改进。
鼓励儿童表达
鼓励儿童分享游戏感受,培养 其表达和交流能力。
05
学前儿童游戏评价
游戏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评估其发展 水平、兴趣和社交技能。
作品分析法
对儿童在游戏中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了解 其创造力、想象力和技能水平。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家长或教师对儿童游戏 的评价和意见。
情绪表达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表达情感的机 会,有助于培养其情绪管理能力
。
情感认知
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情境模 拟,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
情感和情绪。
自我意识
游戏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有助于 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合作与竞争
游戏中的合作与竞争情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 适应能力。
同伴关系
游戏评价的实践应用
了解儿童发展水平
调整游戏设计
通过游戏评价,了解儿童在各个领域的发 展水平,为进一步的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根据评价结果,对游戏设计进行调整,使 其更符合儿童的兴趣和能力。
促进个性化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游戏评价,发现儿童的特长和需求, 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建议和资源。
定期进行游戏评价,不断优化教育方案, 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04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策略
游戏前的准备
确定游戏目标
明确游戏的教育目的, 以便在游戏过程中有针
对性地进行指导。
选择合适的游戏
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和 兴趣选择适合的游戏。
准备游戏材料
确保游戏材料的安全性 、丰富性和适宜性。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第五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想象是儿童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未感知过的新形象的过程。
按照是否具有目的性来划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按照形成方式和和新颖程度的不同来划分,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一)想象依靠原有表象儿童的想象要以头脑中已有的表象作为基础,这些表象是儿童之前感知过的事物在其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换言之,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客观事实作为加工原材料。
(二)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想象需要以记忆为基础。
想象的发展对记忆活动也有积极影响。
(三)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儿童的想象只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依然具有夸张、易混淆以及受情绪影响等特点,还不能达到思维的水平。
换言之,儿童的想象介于记忆和创造性思维之间。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一)想象引发情绪儿童的情绪往往是通过想象引发的。
(二)情绪影响想象想象能够引发情绪,而情绪和兴趣也会影响儿童的想象。
情绪不仅能够引起想象过程,还能够改变想象方向。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想象能丰富学前儿童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等,是游戏活动的关键。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想象能够促进理解和记忆活动,引发情绪和兴趣,丰富游戏。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一、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因此,想象的发生离不开儿童表象和语言的发生与发展,也离不开大脑皮质的成熟。
另外,儿童语言的发生和发展也是想象发生的关键因素。
二、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特点1.记忆表象在新情境中重演2.简单的相似联想3. 此阶段儿童的想象没有或很少有情节的组合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趋势:1. 想象从无意性发展到初步出现有意性2.想象从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3.想象从极大的夸张性发展到初步具有逻辑性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一)什么是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不自觉的,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前儿童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二、教学准备
1. 游戏材料:积木、拼图、卡片等。
2. 教具:黑板、白板、彩色笔、奖品等。
三、教学过程
1. 游戏一:积木拼搭
(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座拼搭好的积木建筑,然后将建筑拆散。
(2)将积木分成若干组,每组有相同数量的积木。
(3)请学生按照教师展示的建筑图纸进行拼搭。
(4)完成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成品。
2. 游戏二:找相同
(1)教师挑选数对相同的拼图或卡片。
(2)将拼图或卡片翻面混排,放在桌子上。
(3)请学生轮流翻开两张卡片,如果两张卡片相同,则学生可以将其留在自己的一边,如果不同,则翻回去。
(4)游戏结束时,拥有最多相同卡片的学生获胜。
3. 游戏三:小小导游
(1)将教室分为数个区域,并为每个区域贴上不同的标识。
(2)选择一名学生作为导游,其余学生则是观光者。
(3)导游将观光者带到一个区域,介绍该区域的特点,然后
移动到下一个区域。
(4)观光者需要仔细观察导游介绍的每个区域,并在最后回
答问题。
(5)完成游戏后,可以选择另一名学生担任导游,继续游戏。
四、教学反思
1. 游戏设计要符合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2. 游戏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 游戏结束后,进行简单的总结和交流,让学生对游戏的目的和收获有所认识。
学前儿童游戏功能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功能教案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阶段,游戏是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获得丰富的经验、培养各种能力、发展社交技能,并且在乐趣中探索和学习。
因此,设计一份合理的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至关重要。
一、教案目标1. 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2. 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3. 提升儿童的观察能力和思维逻辑;4. 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二、教案内容1. 游戏1:拼图游戏目标: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方法:准备一套适合儿童年龄的拼图,让儿童自行拼装。
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能力适当增加难度,如增加拼图的块数或拼图的复杂程度。
2. 游戏2:角色扮演游戏目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方法:准备一些常见的角色扮演道具,如医生服装、厨师帽等,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儿童在扮演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分享。
3. 游戏3:追逐游戏目标:培养儿童的运动能力和专注力。
方法:在室内或室外选择一个安全的场地,设定追逐游戏的规则,让儿童进行追逐和逃跑。
可以增加一些障碍物或规定特定的动作,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4. 游戏4:拍手游戏目标: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听觉观察力。
方法:设计一些需要儿童根据听到的指令进行拍手的游戏,如“听到奇数拍手,听到偶数不拍手”。
通过这样的游戏,可以提升儿童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并培养他们的听觉观察力。
三、教案实施1. 创设适宜的环境: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游戏环境,并准备好所需要的游戏道具和材料。
2. 游戏引导:向儿童解释游戏规则和目标,并示范游戏的过程。
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 游戏反馈:游戏结束后,与儿童一起回顾游戏的过程和结果,鼓励他们分享游戏中的体验和感受。
4. 游戏评估:根据儿童的表现和反馈,评估游。
学前教育原理与应用 第六章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
行为缺乏 目标,东 游西逛, 注视碰巧 引起兴趣 的事
大部分时间在观看 他人游戏,偶尔和 他人交谈,有时候 会提出问题或提供 建议,但行为上并 不介入他人的游戏
在交谈距离之内 的伙伴旁边,独 自玩与伙伴不同 的玩具,只专注于 自己的活动,不管 别人在做什么,也 没有作出与其他 儿童接近的行为
表现
独自玩着和附近 儿童相同或相近 的玩具,但不和同 伴一起玩
3. 丰富的游戏材料
供儿童游戏的材料可分为成型玩具和未成型玩具两大类。成型玩具,也叫 专门化玩具,通常只有一种操作方法的材料,如娃娃、娃娃的服装、水果 模型、玩具锅灶、玩具飞机等。未成形玩具,则主要指一些废旧物品,如贝 壳、小木棍、各式纸盒、小瓶子、碎布头等。
五、学前儿童游戏的组织指导
(二)尊重学前儿童游戏的自主性
四、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
(四) 游戏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
2. 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消极情绪的疏导
游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表达各种情绪的场所。 在游戏中,学前儿童也会有消极情绪的出现。“游戏治疗”的理论和实践 已经表明,游戏是学前儿童发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 游戏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控制自己的行为,消除愤怒、厌烦、紧张等消极 的情绪体验,使情绪变得平静、缓和。
二、教学游戏的设计
(三)制定游戏规则
第一,规则要合理。 第二,规则要明确、严谨。 第三,尽量不使用制约儿童积极性的纪律性规则。如“不许说话”“不许离 开座位”等,这类规则过于强硬,会削弱儿童在活动中产生的游戏性体验。 第四,不宜设立物质奖励或制定惩罚性规则。因为物质奖励或惩罚性规 则,会使儿童因担心拿不到奖励或被惩罚而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儿童参与游 戏的主动性。 第五,规则宜简洁明了。游戏规则一般以2—3条为宜,不宜过于复杂。
学前儿童游戏 第六章
(二)游戏观察的记录方式 表格记录 实况记录法 摄像记录 图示记录法
第六章 游戏的观察
第一游戏与环境 游戏场地 游戏材料的投放 (二)游戏中的课程和教师 (三)游戏中的学前儿童
二、游戏观察的意义
游戏观察是了解学前儿童的最佳途径 游戏观察是正确评价游戏的依据 游戏观察是有效指导游戏的前提 游戏观察是改进游戏活动的基础
第二节 游戏观察的方法与记录分析
第六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应用要点:
(一)善于抓生活中的细节,从细节中发现教育主题和教育 契机
如:吃饭中蕴藏的教育 (二)长期一贯的坚持
8、情感支持性原则
内涵: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 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
主题方案架构的几种思路
1、根据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进行架构 就是依据引发认知——情感体验——实践尝试——
经验积累——情境迁移的几个基本要素为线索来展 开主题。
这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它的优点就是能针对儿童社 会性发展的内部机制,较为系统和科学地选择和组 织相关的内容,突出反映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应用要点:
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
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
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11、强化原则 心理学和教育学依据:行为理论的合理性 (一)采取明确、适宜的强化方式
适宜:不要过多的采用比较、而且要适合儿童自身 的特点。(案例)
过程---活动延伸---活动评价
过程设计:
(1)开始部分
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激发幼儿活动主 动性的重要步骤,具体方法有讲述故事、出 示教具、猜谜、做小游戏、看表演等。
(2)展开部分。
这是教育的主要环节,要掌握的知识、需体验的情 境、应该练习的行为都应该在这个部分呈现。要达 成知识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讲授、谈话、演示等方 法进行。要达成能力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示范—— 模仿、练习——反馈的方法进行。要达成情感维度 的目标可以运用体验、扮演、鼓励、强化等手段进 行。
六幼儿游戏PPT课件
(五)角色游戏的指导
• 1、确定游戏的主题 • 2、分配角色 • 3、设计游戏的情节,布置游戏的环境 • 4、指导游戏的进程 • 5、游戏结束部分的指导
(六)对游戏的评价
• 1、对幼儿游戏水平的评价 • 2、对教师指导作用的评价
二、结构游戏
• 什么是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又称“建筑游戏,创造性游戏之 一。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 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 和手的造型活动构造建筑工程物体的形 象。”
(三)游戏与儿童社会化
• 游戏与儿童社会化密切相关,它是儿童以后能 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游戏中,儿 童不仅获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逐渐地解除自我中心,学 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认识并认同成 人的社会角色,发展道德责任感,从而培养、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游戏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要是希望从 中得到快乐”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是同化超过 了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不能够保持同化与 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 一是顺应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的动作,即 模仿;别一种是同化大于顺应,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 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变现实, 这就是游戏。
(一)按玩具的功能和特点分: 1、形象玩具 科学形象玩具
角色玩具 用具玩具 2、智力玩具 3、结构造型玩具 4、体育玩具 5、音乐玩具 6、娱乐玩具 7、日常用品
(二)按玩具功能的确定性来分 专门化玩具 非专门玩具
非专门玩具的功能: 1、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2、幼儿可以得到自主的体验
第三节 幼儿园各类游戏的特点和指导
《学前儿童游戏》课件
定义
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想象和 创造,自由地表现个人意愿和情
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特点
创造性游戏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和 创造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 趣和想象自由发挥,不受规则和
限制的约束。
示例
角色扮演游戏、积木搭建游戏、 绘画游戏等。
规则游戏
定义
规则游戏是指幼儿在游戏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和要求的一 种游戏形式。
前操作阶段
01
02
03
总结词
开始出现象征性思维,以 模仿和想象为主要特点。
详细描述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能够 进行简单的想象和模仿, 使用物品代替真实的物体 ,进行象征性游戏。
举例
过家家、角色扮演等象征 性游戏。
具体操作阶段
总结词
以形象思维为主,开始出现创造 性和规则意识。
详细描述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能够进行较为 复杂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 ,并开始对游戏产生规则意识。
学前儿童游戏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游戏理论 • 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 • 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 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 学前儿童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 学前儿童游戏中的教师角色
01
游戏理论
游戏定义与特性
定义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儿童主动模仿现实生活的行为, 通过想象和操作物体,再现生活 的一种活动。
丰富性
提供多样化的游戏场景和设施,满足儿童的好奇 心和探索欲望。
适应性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创设适合他们的游 戏环境,促进其身心发展。
游戏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教育性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规则游戏 体育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规则游戏体育游戏学前儿童游戏教案规则游戏体育游戏教案概述:本节课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规则游戏的方式培养学前儿童的体育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游戏的规则设置,引导幼儿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运动技能,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游戏的欲望;2. 通过规则游戏的互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3.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并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
教学内容与准备:教师准备:1. 游戏设备:传球球、踩球、跳绳等;2. 辅助器具:发令枪、计时器等;3. 场地准备:教室或操场。
教学内容:1. 游戏一:传球接力游戏目标: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传球技巧。
游戏规则:将幼儿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站成一列,队员手持传球球。
教师发出口令后,每组队员依次将球传给队列中的下一名队员,直到最后一名队员将球传给队列前的第一名队员,完成一次接力。
计时器记录所用时间,教师可设定时间限制,时间最短的小组胜出。
2. 游戏二:踩球比拼游戏目标:培养幼儿的平衡感和踩球技巧。
游戏规则:每个幼儿手持一个踩球,站在规定区域内。
教师发出口令后,幼儿们利用双脚踩动球,尽量不让球滚出规定区域,持续时间最长的幼儿获胜。
3. 游戏三:跳绳挑战游戏目标:培养幼儿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游戏规则:幼儿们手持跳绳,教师发出口令后,幼儿们尽量多跳绳,直到跳绳绳终止。
记录每个幼儿跳绳的次数,次数最多者胜出。
4. 游戏四:多人拔河游戏目标: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力量。
游戏规则:将幼儿分为两个小组,各小组站在一线两端,各持牢一根绳子。
教师发出口令后,两组幼儿克服对方的阻力,尽力拉绳子,直到其中一方组员全部跨越中线为止。
完成跨越中线的一组获胜。
教学方法与指导:1. 游戏前先进行热身运动,拉伸身体肌肉,避免受伤。
2. 游戏规则要简明易懂,将规则告知幼儿,并进行演示示范。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木偶戏:木偶戏是指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
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偶 、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不同形式。
(3)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指儿童利用各种结构材料,通过手的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 戏。
结构游戏的材料包括:积木、积塑、胶粒、花片等专门的结构材料,沙、石 、水、土、雪等自然的结构材料,以及瓶子、挂历、纸盒等废旧物品和半成品的 结构材料。
②创作表演游戏是指幼儿创造性地运用材料进行表演的游戏。具体包括:
桌面表演:是指幼儿以桌面为舞台,用小型玩具来代替作品中的角色,通
过幼儿的口头对白或独白,借助玩具的操作来表现作品的内容。
影子戏:生活中见到的手影、投影和皮影戏等都属于影子戏。手影戏不需
要复杂的设备,只要一烛或一灯,甚至一轮明月,就可以展开巧思,通过手势的 变化,创造出种种物象。幼儿喜爱动物,于是兔子、狗、猫等就成了手影的主要 表现对象。
【情境导入】
福禄贝尔在其幼儿教育生涯中,非常重视游戏和活动。他认为游戏和活动对 于发展幼儿的认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有益的。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幸福的源泉,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特意为幼儿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这一套玩 具对于幼儿的智力、情感、身体等发展都有好处。他认为游戏是幼儿最好的活动 方式,因此,强调成年人要支持和关心儿童的游戏,因此他说:“母亲啊,培养 儿童游戏的能力吧!父亲啊,保卫和指导儿童的游戏吧!”
游戏是幼儿自由选择的获得愉快体验的手段。对儿童来说,游戏不仅是一种 消遣,还是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游戏还是幼儿发展自己的大脑和肌 肉,发现自我能力的方法。
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现实生活,通过游戏体验生活和学习中的道德感、理智感 与美感,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 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
(学前教育原理)第六章学前儿童的全面的发展教育
智力发展教育
培养阅读兴趣
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培 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锻炼逻辑思维
在游戏和绘画中培养孩子的空间 想象力和逻辑思维。
创意思维培养
培养孩子的创意思维,让孩子动 手制作物品或者画出他们的想象。
情感发展教育
1
建立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情感发展中的重要一步。
情感教育
2
家长应尽力让孩子感受到爱。
有意识的教育孩子如何表达情感,包括
积极表达和正确表达消极情感。
3
自我管理
教育孩子自我管理,了解自己的情感和 心情,并找到适合的发泄方式。
社交发展教育
1 培养友谊
让孩子多结交朋友,学习朋友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2 学习沟通
鼓励孩子多说话,学习如何与人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3 体验社会
带孩子去公共场合,从中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和帮助孩子适应真实社会环境。
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涉及身体、智力、情 感、社交和艺术等多个方面,为儿童之后的生命奠定基础。
身体发展教育
锻炼身体
多做户外运动,促进孩子的身体素质发展。例如:爬山、游泳、跑步。
养成良好习惯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和保健习惯,提高孩子的健康意识。
培养经验
丰富的身体活动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和独立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艺术发展教育
音乐
• 聆听各种音乐风格。 • 演唱歌曲,学习旋律和
节奏。 • 玩具乐器的简单演奏。
绘画
• 使用不同的纸张和颜料 或材料。
• 感知不同的材料和纹理。 • 尝试不同的画画工具。
舞蹈
• 模仿动物和经典舞步。 • 跳自由舞。 • 模拟传统舞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第六章)
(1)知识准备: ① 事前做好和军营联谊的沟通工作。 ② 幼儿每人制作一件半成品的手工制品。 ③ 每个班级准备1~2个儿童舞蹈。
活动准备包括知识准备和材料 准备两方面,十分丰富,不仅锻 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更能 激发起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
④ 每个班级绘制一幅“壁画”(课前请部分绘 画能力较强的幼儿完成)。
学前儿童与成人交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
学前儿童与成人交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亲子活动
1.活动内容的选择
教师可以通过亲子制作、亲子表演、 亲子体育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 增加活动内容的趣味性。
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要注意选择有 代表性的、适宜的、可操作的内容, 并对家长提出具体的要求。活动可 以是面向全体家长和幼儿的,也可 以是分小组或单独进行的。
学前儿童与成人交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角色扮演活动
1.活动内容的设计
对于小班的学前儿童,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过家家”的角色 扮演游戏。通过不同的游戏角色使他们体会家庭中不同的人的交往礼 仪和技巧。 对于中班的学前儿童,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加入常见的生活情景, 让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与社会角色的交往规则。 对于大班的学前儿童,教师除了让他们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技 能,还应通过角色之间的交往礼仪教育他们尊重父母、长辈,理解父 母的养育之苦,要换位思考并关心父母。 此外,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角色扮演游戏中,以提高学前儿童游戏 的兴趣。
师幼交往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 通过学前儿童在园内一日生活中的各 个环节、各种教育活动,与幼儿进行 亲密互动,从而使幼儿信任、尊敬、 关爱教师的教育。
教师的互动能力是师幼关系的关 键。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主 动亲近和关心幼儿,平等地对待幼儿, 组织生动的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自 主探索的交往环境。
第六章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最新整理)
第一节游戏的心理功能明明特别喜欢玩水。
8个月时,妈妈给他洗澡,他高兴地用手拍打水花,发出咯咯的笑声。
洗完澡,还赖着不愿出来,喜欢在水里拍打玩具,非常兴奋。
2岁时,明明迷上了吃饭游戏,他在茶几上放上两个玩具茶杯,然后倒上一点水,模仿爷爷喝酒的样子,还啧啧嘴说:“真香!再来一杯!”3岁的明明更加好动,他喜欢和小伙伴妞妞玩“建大河”的游戏。
他们用小铲子在爷爷家的院子里挖弯弯曲曲的小沟,在沟里灌上水,当水从一端流向另一端时,明明欢快地拍着小手说:“噢,成功了!成功了!”明明玩水的水平不断提高,充分说明他越来越聪明,而且玩起来他都特别快乐,还能够体验到成就感,游戏对明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游戏提高幼儿认知水平,促进智力和言语的发展在游戏中儿童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认识物体的功能用途及相互关系,形成初步的概念。
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和角色扮演发展了儿童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智力水平,优化了认知结构。
由于游戏具有虚拟性,游戏对想象力的发展作用尤其突出。
在象征性游戏中,幼儿需要以想象来代替真实物品;在表演性游戏中,幼儿要想象出游戏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建筑游戏中,幼儿要构想建筑物结构、外形等内容。
游戏提高了幼儿思维水平,促进了言语发展。
游戏是儿童对其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不是现实生活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过程。
无论游戏主题的确定,还是游戏材料的选取、角色的分配以及情节的展开,每一环节儿童都在积极思考。
二、游戏陶冶幼儿情感,发展移情能力游戏能够给幼儿带来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满足内在的情感需要。
游戏中,幼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强迫,没有刻意要达到的目的,因此紧张和心理压力较少,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情感是轻松、积极、愉快,且发自内心的。
游戏丰富和深化幼儿情感。
游戏内容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在扮演各种游戏角色的同时,情感内容进一步丰富。
游戏发展幼儿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观察要点: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角色游戏内容是否重复操作,是否只是在 摆弄玩具,游戏的主题是否单一,情节是否简单。 ➢观察目的:注意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独立。 ➢中班观察要点:教师要注意观察角色游戏主题是否稳定,有没有与别人交往的 愿望,是否具备交往的技能。 ➢观察目的: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能及时指导儿重学会并掌握交往技能和规范, 促进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引导幼儿分享游戏经验。 ➢大班观察要点:教师要注意观察游戏主题能否主动反映生活经验和人际关系, 是否合理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游戏,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目的:教师观察的目的在于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独立性,鼓励儿童在游戏 中的创造性。通过讲评让儿童相互学习,拓展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水平。
2.游戏是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源泉
➢首先,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种放松的心理氛围,而这种氛围有利于创造性思想 的萌发。 ➢其次,游戏催发了学前儿童的探究行为。 ➢最后,游戏促进了学前儿童发散性思维发展。 4.游戏是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途径 ➢游戏能够为促进幼儿加强语言交往实践、丰富语言交往内涵提供足够的时间与 空间。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四、游戏的功能
(三)游戏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
1.游戏是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通道
➢首先,游戏丰富了学前儿童的知识,游戏是幼儿学习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幼儿 在游戏中通过使用材料和器械,从中习得了许多关于周围世界的基本知识和主要 概念。 ➢其次,学前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发展各种认知能力、思维能力。
2.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运动技能的发展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特别是活动性游戏中会中分运用他们的身体、感官和四肢以 力求内部与外部二者的统一。游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而且能 够不仅幼儿动作技能以及各组织器官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四、游戏的功能
(二)游戏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解决学前儿童心理上的主要矛盾
(二)规则性 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有序的,这是由游戏所模仿的社会现实 的秩序性决定的。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二、游戏的特征
(三)愉悦性 游戏的最终的特点就是其给幼儿带来的身心愉悦性,这种愉 悦性驱使幼儿不断的从事游戏活动。 (四)非强制性 儿童玩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活动本身,相对于劳动而言,儿 童的游戏没有社会的使用价值,不直接创造财富,没有强制性的 社会义务。
(二)个体因素
六、幼儿游戏的保障
(一)给儿童充足的游戏时间 (二)良好的游戏环境的创设
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指导
一、幼儿园各年龄幼儿游戏的特点
小班幼儿游戏具有目的性不强、兴趣不稳定、持续时间短、重内容而轻 规则的特点。 中班幼儿的游戏特点表现在:第一,游戏水平有很大提高,需要不断拓 展游戏空间;第二,幼儿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发展,需要宽松、安 全的探索环境;第三幼儿具体形象思维表现突出,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 与活动形式;第四,中班的幼儿想象的有意性水平提高,需要更大的表 达与创造空间;第五,这一阶段的儿童同伴交往需要与能力也进一步得 到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 大班幼儿游戏的自我评价能力逐步提升,合作意识增强,规则意识也在 逐步提升,而且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指导
二、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四)做好游戏结束时的整理和总结工作
➢首先重要的是愉快的结束游戏,培养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因此游戏的结束要掌 握时机,在游戏结束前,以巧妙的方式提醒学前儿童做好结束游戏的思想准备。 教师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来结束游戏,如火车到站了,医院下班了,娃娃睡觉了。 切忌简单地命令停止,应使幼儿自然、愉快地结束游戏。 ➢其次,在角色游戏结束时,教师还应鼓励和督促幼儿收拾玩具、整理场地,养 成幼儿收拾东西物归原处的良好习惯。 ➢最后,根据游戏进行的情况和教育要求,可以在游戏结束时,组织幼儿评价游 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游戏的进行情况进行简短、恰当的评价,讨论在游戏中 谁会动脑筋,谁能克服困难,以后怎样玩,还需要哪些游戏材料等,以帮助学前 儿童提高今后游戏的质量。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三、游戏的分类
(一)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划分
(1)角色游戏
具体说来,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主要 有以下特征:
扮演角色的多样性 扮演角色的选择性 游戏中对物品的假想性 游戏中对动作和情节的假想的概括性 游戏规则的内隐性、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三、游戏的分类
(一)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划分
(2)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又称戏剧性游戏,是指以童话、故事等文艺作品为线
索,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言语、动作、表情)再现文艺作品的一 种创造意愿活动。表演游戏中的“角色”不同于角色表演中的“角 色”,具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见表下。
角色游戏中的角色
表演游戏中的角色
相同 点
不同 点
扮演角色
角色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 人物情节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印 象内容可以由幼儿自行选择
➢在各种游戏中,学前儿童最热衷的游戏形式莫过于角色扮演游戏,他 们在游戏中可以扮演任何自己想成为的人物,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 达到的事情。
2.有利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首先,游戏能使儿童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幼儿的喜怒哀乐等各种 情感都可以在游戏中得到表达。 ➢其次,游戏是宣泄学前儿童紧张和负面情绪最有效方式。
各种能力而创编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
(1)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指把智育因素和游戏形式结合起来,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自
愿的、愉快的活动中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诸如积木、拼图、棋牌等游戏。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指以发展幼儿音乐感受能力为目标,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 的游戏。 (3)体育游戏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1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2
学前儿童游戏的指导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情境导入
福禄贝尔在其幼儿教育生涯中,非常重视游戏和活动。他认为 游戏和活动对于发展幼儿的认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有益的。他认 为游戏是儿童幸福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特意为 幼儿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这一套玩具对于幼儿的智力、情感 、身体等发展都有好处。他认为游戏是幼儿最好的活动方式,因此 ,强调成年人要支持和关心儿童的游戏,因此他说:“母亲啊,培 养儿童游戏的能力吧!父亲啊,保卫和指导儿童的游戏吧!”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三、游戏的分类
(一)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划分
(3)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指儿童操作各种结构材料,来构 造物体的一种游戏。结构游戏的材料包括:积木、 积塑、胶粒、花片等专门的结构材料;沙、石、 水、土、雪等自然的结构材料;以及瓶子、挂历、 纸盒等废旧物品和半成品的结构材料。根据儿童 操作玩具的不同可以把学前儿童的结构游戏分为 以下五种:
体育游戏是指以发展基本动作为主要任务的游戏。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三、游戏的分类
(二)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划分
游戏理论是皮亚杰(Piaget)认知理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幼儿在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中就会不同的游戏形式。因此, 他根据幼儿认知发展阶段把幼儿的游戏分为:
1.练习游戏(0—2岁) 2.象征性游戏(2—7岁) 3.结构游戏 4.规则游戏(7—11、12岁)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二、游戏的特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众多文件 中都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种作为幼儿活动 的基本方式的游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自主自愿性 自主自愿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幼儿游戏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活动, 没有外加目的,是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按照自已的体力 和能力选择进行的自主自愿的活动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四、游戏的功能
(四)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1.游戏有助于提高学前儿童的交往技能 2. 有助于克服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 3.培养学前儿童的的合群行为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4.游戏有助于锻炼学前儿童的意志力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五、影响幼儿游戏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师生关系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二、游戏的特征
(五)假想性 儿童的游戏是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生活经验是其进 行游戏的基础和源泉。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不受具体条件及时间 的限制,通过想象创造新情景。儿童在游戏中以真诚的情感体验 游戏中的活动,并且相信虚构的真实性。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三、游戏的分类
扮演角色
角色来源于文艺作品的角色情节 反映的事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是 在文艺作品上自行想象、创造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三、游戏的分类
(一)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划分
表演游戏具有不同的表演形式,根据表演形式以 及所借助的材料可以把表演游戏分为以下几种类 型: ➢自身表演:是指幼儿作为游戏主体亲自扮演角 色进行表演的游戏。 ➢桌面表演:是指幼儿以桌面为舞台,用小型玩 具来代替作品中的角色,通过幼儿的口头对白或 独白,借助玩具的操作来表现作品的内容。 ➢影子戏:生活中见到的手影、头影和皮影戏等 都属于影子戏。 ➢木偶戏:木偶戏是指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
第一节 学前童游戏概述
三、游戏的分类
(三)根据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划分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美国心理学帕腾(Parten, 1932)按
照儿童(2—6岁)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水平,把儿童的游戏分为以下六种
无所事事游戏
特点 未真正参与到游戏中
社会化程度 最低
单独游戏
独自游戏
较低
旁观游戏
观看别人游戏,喝彩
自己不参加
平行游戏
几个儿童同时玩同样或类似游戏
无共同目的和合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