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与中华民族精神论文

合集下载

中华脊梁议论文

中华脊梁议论文

中华脊梁议论文一、引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阔别五千多年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无数伟大的人物和杰出的文化成就。

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成为中华文明的脊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华民族作为脊梁的原因和意义。

二、历史背景1.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这些传统被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

从诗经到楚辞,从古代四书五经到现代文学作品,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直承载着智慧和情感,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大的凝聚力。

2.歷史经验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灾难,但每次都能够在困境中挺起脊梁,保持民族的独立和团结。

历史经验教导着中华民族,使他们不断从困难中汲取教训,逐渐形成了团结、勇敢和坚韧的民族性格。

三、中华民族的脊梁特质1.国家意识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无论是面对外来入侵还是国内动荡,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保卫家园。

2.孝道精神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中华民族重视家族和社会的和谐,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这种孝道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中,也渗透到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之一。

3.尊师重道中华民族一直注重教育和师道尊严,尊重知识和智慧,并将其视为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的脊梁也在于尊师重道的传统,这种传统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培育和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四、中华民族脊梁的意义1.历史自信中华民族拥有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种历史自信使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始终展现出傲人的姿态。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敬仰,这种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国际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传承性的民族,不仅能够在文化传承中实现自我认同,也能够将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承给后代。

中华民族的脊梁意味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书论文

四书论文

通过一学期对《四书章句》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古人对于修身养性的研究和认识是很先进的。

而在《四书》里面,最具体深刻的要数《论语》了。

于丹说:“《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觉得很有道理。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核心在于“仁”。

孔子主张以仁治天下。

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即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

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

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

可见治理好国家,仁义是很重要的。

对于个人来说。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人,必须诚实守信,谦逊宽容,忠恕重孝。

《论语•为政》中说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体现这个道理。

倘若一个人不讲信用,久而久之,身边的亲人朋友便会一个个离他而去,最终,他就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没有人愿意相信他,帮助他。

他也无法立足于社会了。

又如《论语•子路》中说道,言必信,行必果。

就是告诉我们,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

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论语•述而》中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

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有收获,就必须虚心求教。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是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应该心胸宽广,容忍别人,而不是追求自己片面的利益,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应该学会宽容,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平静的对待,才称得上君子,在日常生话中,退一步,事情就能更好的得到解决,化干戈为玉帛,免去一场不必要的灾难。

四书感悟心得体会(3篇)

四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

自宋代以来,四书成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四书,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四书的感悟心得体会。

二、四书的核心思想1. 《大学》:《大学》是儒家思想的入门读物,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书中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思想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

2. 《中庸》:《中庸》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书中提出“致中和”,认为只有达到中和状态,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面对事物时,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3.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书中还涉及政治、教育、哲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4.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

孟子提倡仁政,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

书中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四书感悟心得体会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书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使我认识到,一个人要想实现人生价值,首先要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

同时,我们要关注家庭、国家乃至全球的和谐发展,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2.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

四书中提倡的中庸之道,教给我们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保持平和的心态。

中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智慧。

3. 仁爱之心:四书中的仁爱思想,使我深刻认识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

4. 民为贵:四书中提出的“民为贵”观点,提醒我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

大四书教育思想心得体会(3篇)

大四书教育思想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有幸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其中大四书教育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它们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开篇便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

这一理念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个人品德高尚,才能影响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在当今社会,这一理念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庸之道,和而不同《中庸》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教育中,中庸之道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平衡,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和道德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仁爱为本,博爱众生《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认为仁爱是教育的根本。

教师要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关爱中茁壮成长。

同时,仁爱之心还体现在博爱众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四、性善论与教育实践《孟子》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挖掘和培养人的善性。

这一观点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潜力,关注他们的内在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教育实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五、传承与创新大四书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大四书教育思想,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与发展。

《四书五经》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四书五经》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四书五经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引言《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以及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这些经典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四书五经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包括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一、哲学思想1. 大学•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所谓“格物致知”,深化对世界的认知和个人修养2. 中庸•“中正”为行为准则,追求内外之和谐•追求平衡与稳定,避免极端主义3. 论语•强调孝道、爱他人和尊敬长辈等观念•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4.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仁爱之心•推崇礼仪和正义二、伦理道德1. 诗经•抒发情感和表达道德准则•弘扬美好的品德和行为方式2. 尚书•记载古代君王的治国之道和教化民众的方法•倡导儒家的五常思想:仁、义、礼、智、信3. 礼记•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塑造社会秩序和个体修养•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行为方式三、社会价值观1. 易经•预测未来变化,引导人们面对变化时应有的思考和应对策略•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宇宙与个体之间的和谐一致2. 春秋左传•记载历史事件及背后的道德评价和教训,以点滴案例警示后世结论四书五经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这些经典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今天中国人民心灵世界的重要支撑。

通过学习和传承四书五经中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塑造新时代下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同时,四书五经所体现的智慧和理念也对全球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文化精神与德育教育

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文化精神与德育教育

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文化精神与德育教育意义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四部名著代表了古代文化的杰出表现,在汉语文化圈有着极高的地位,因而也享有“四书五经”的美称。

它们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四部经典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精神,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1600多年。

首先,《诗经》中提出了“诗颂文章”的思想,表达了古代社会优秀的精神追求,沟通了民间流传的文化传统,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的文化精神强调孝道、敬信,倡导仁爱;以温顺宽容的精神作为中心,让每个人都可以从它中获得启发,学习古代优秀的精神文化。

《尚书》反映了古代伦理观念的提升,展示了古代治理世界的理念,介绍了三代礼教的基本规则。

它教导人们尊重有关法律、遵守礼仪、坚持正义、奉献爱心,强调了“敬老、孝亲、博爱”的道德精神,教导人们去爱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其次,《礼记》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礼制,突出了儒家伦理哲学,体现了“仁义礼智”的良好传统,深入分析表现出古代社会文化特征,强调“立德立性”,鼓励人们拒绝腐朽,从而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

最后,《易经》是一部文化杰作,运用“八卦”等技巧,表达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谨慎,崇尚对立统一,追求仁爱、宽以待人,介绍人生见识,智慧得来不易,教育人们尊重客观实情,让我们的心灵保持闲安,从而实现无拘无束的境界。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精神,它们表现出古代社会各阶层精神形态。

它们与民间文化密切相关,被视为古代文明和令人赞叹的文化传统。

它们也为当今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德育教育模式,让人们追随其中的优秀文化精神。

四书五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书五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书五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古代文化中,四书五经是不可忽视的基石。

它们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四书五经在中国文化上扮演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思想引领方面,同时也在历史、文学、哲学、政治、宗教和教育等领域有广泛的影响。

首先,四书五经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引领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些经典著作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涉及到人类智慧的各个层面和方面,如人生哲学、成功学、政治理论、道德准则等等。

它们不仅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而且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社会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人的智慧宝库。

这些经书在古代思想界的地位,可以类比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地位。

其次,四书五经在历史、文学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经典著作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们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礼仪、风俗和文化传统,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开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同时,四书五经作为文学经典也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其严谨而简短的表达方式,这些著作在汉字语言和文学的发展上具有巨大的影响。

不同于史书类的著作,四书五经更多地强调了精神和道德方面的教育,以深厚的文学涵养和深刻的语言肌理感动着读者,形成了旷世的文化珍品。

再次,四书五经在哲学、政治和宗教方面也具备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这些著作所阐述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儒家思想体系。

同样,四书五经对于中国宗教发展和传承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这些著作中的主题包括爱国心、忠诚、孝敬父母、仁义礼智、以诚待人以及道德准则和法制体系等等。

这些思想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塑造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除了历史、文学、宗教和哲学以外,四书五经在教育方面也具备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些经书作为精神财富被传承下来,被运用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

有关传承文化议论文5篇

有关传承文化议论文5篇

有关传承文化议论文5篇有关传承文化议论文精选篇1古以家天下,天下为家。

千年前我们是世界上的“礼仪之邦”,邦即国,国为家。

数千年,我们传承着自己的家风。

风起《诗经》,真正的家风始自孔孟。

古代我们以礼治国,儒道天下,故有四书五经传著于世。

《论语》中主张人应有孝、义、仁、忠。

孝字为首,这便是家风的核心意义。

现在看来,又何尝不是?十月怀胎,二十载照料,我们时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而我们,又怎能报还这份养育之恩?人之常理,人性之现。

《弟子规》开篇写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仁礼之道,是对朋友诚,对陌生人仁。

不少家长都说过:“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坦诚,不虚假,不做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于是,我们和陌生人成为朋友,生活变得更加和谐。

晋商当时为何能富甲天下,就是因为广泛交友,讲诚信,守道义,作为山西人的我们,更该践行这古老而淳朴的诚信仁义家风。

《朱子家训》中写道:勿忘先辈创业之艰辛,勿奢侈淫佚,勿将基业挥霍一空。

勤俭,作为我们传统的美德,父母从我们儿时开始教导我们不剩饭,不浪费,戒奢以俭,方累万贯家财。

为人清白,不收非仁不义之财。

我们先做人,后做事,古人两袖清风,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也不应该被金钱蒙蔽双眼。

取之有道,生财有方,这才是我们想要的。

家风,其实就是我们的传统,将中华民族文明精神融铸于其中,是传统文化的直接表现,而我们,也就是靠着这样一种方式来将文化、文明传承下来,在一代又一代的实践中,改善,摒弃,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社会,国家不丧失原本的内涵并且稳步发展,继续流传着千年炎黄华夏文明。

有关传承文化议论文精选篇2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

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

四书五经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书五经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书五经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道德经典和哲学思想为代表,对中国人民影响深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四书五经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四书五经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学习和实践、诚实和真诚,以及坚守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核心。

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指导人们追求真理、实现自我价值、经营家庭、治理 social。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礼貌和关爱。

其次,四书五经的道德哲学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向人们展示了崇高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种精神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模板,引导人们更好地相互理解、尊重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同时,四书五经讲述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考方式。

此外,四书五经中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书五经提供了丰富的美学享受,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美的真理和美的指导,例如《中庸》中的“道不远人,人之为道其至也”提醒人们平常生活中的美好和心态;《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醒了我们要更好地追求美好生活,为社会贡献积极力量。

四书五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需求,而且激励了人们追求美的意识。

最后,四书五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代表,而且是中华文化的体现。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四书五经的精神影响也愈来愈大,甚至成为中国的软实力,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尊重。

这种文化影响的扩展,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全球化,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尊心,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书五经精髓浅析

四书五经精髓浅析

四书五经精髓浅析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的总称,包含《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至今仍在教育、文化、社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浅析四书五经的精髓,探究这些经典对于当代生活的启示和价值。

《大学》《大学》是四书中的一本,这本书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的观点。

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谦虚、勤奋、坦诚、宽容、正直,坚守良好的行为规范,不断地追求最高的境界。

在当今社会中,这一观点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提醒人们保持良好的行为,坚守道德底线。

《中庸》《中庸》是四书中的另一本书,这本书提出了“中庸之道,天下之大本也。

”的观点。

这意味着人们要追求平衡,不要走极端。

只有在平稳、稳定的基础上才能保持长期发展和繁荣。

在当今社会中,这一观点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很多事情,都需要在不同的利益和因素之间寻求平衡点。

《论语》《论语》是四书中最有名的一本书,它讲述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想,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意味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要善待他人,有着正面的人格魅力,在人际交往中受人尊重和欢迎。

在当今社会中,这一观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保持竞争力和前进的动力。

《孟子》《孟子》是四书中的另一本书,这本书提出了“性善论”和“天命论”两种观点。

它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不断追求美好的事物,但是也受到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同时,上天赋予人不同的天赋,用不同的方式指导和引领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中,这一观点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因为它提醒我们,不要对别人的行为预设成见,要了解和理解他们的背景和经历,才能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诗经》《诗经》是五经中的一本书,这本书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四书期末论文

四书期末论文

《四书》期末课程作业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2012级计科大类2班姚旺1.简述《四书》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1)《四书》的成立过程《四书》包括《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这四部典籍,在《四书》成立之前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成立以后那么强。

最先开始引起注意的是《论语》,在汉代时比较受重视,不过它的地位不能同五经相比。

然后就是《孟子》,西汉时也曾经立传记博士。

至于《大学》和《中庸》,它们受人重视就更晚。

南朝梁代的时候,梁武帝写了一个《中庸解》,这说明在梁代的时候,《中庸》才从《礼记》里面独立出来,单独成书。

《大学》,韩愈非常重视。

北宋的一些思想家也比较重视《大学》。

就这样《四书》在慢慢被发现和被重视。

到了北宋二程,他们把《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南宋朱子把四者合在一起作了注。

《四书》这个学问,到朱子这里就正式成立了。

朱子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

他的著作很多,涉猎广博。

对于经学、史学,特别是对于理学贡献非常之大。

一般认为,在朱子的所有著作里面,最重要的、对后世发生最大影响的,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朱子自己说:“某于《论》《孟》,四十余年理会,中间逐字称等,不教偏些子。

学者将注处宜仔细看。

”他又说:“解说圣贤之言,要义理相接去,如水相接去,则水流不碍。

”他说:“《中庸解》每番看过,不甚有疑。

《大学》则一面看,一面疑,未甚惬意,所以改削不已。

”他对自己的注释非常自信。

他说:“某《语孟集注》,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

”又说:“不多一个字,不少一个字。

”这些都是说他对《四书》的集注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

朱子对读《四书》的顺序也有一个说明:“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各有特点,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其担当的角色。

《四书》是一个的系统。

经典四书五经演讲稿范文

经典四书五经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古代文化瑰宝——四书五经。

这四书五经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

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详细阐述四书五经的历史、内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四书五经的历史渊源四书五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集大成。

其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这些经典著作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却始终熠熠生辉。

二、四书五经的内涵1. 四书(1)《大学》: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2)《中庸》:阐述了中庸之道,主张为人处世要适度,追求和谐与平衡。

(3)《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4)《孟子》: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仁政、王道等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与仁爱之心。

2. 五经(1)《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

(2)《尚书》:记载了上古至西周的历史事件,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

(3)《礼记》:记录了周代的礼仪制度,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

(4)《易经》:是一部哲学著作,通过对八卦的研究,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5)《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体现了儒家“正名”的思想。

三、四书五经对当代社会的意义1.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四书五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生智慧。

学习和传承四书五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四书五经强调道德修养,倡导仁爱、诚信、谦逊、宽容等美德。

学习四书五经,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四书五经中的“修齐治平”思想,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关于经典常谈中四书的说明文作文

关于经典常谈中四书的说明文作文

Explanation of the "Four Books" in "Classic Talks"The "Four Books" are a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texts that hav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culture and thought. They are considered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 major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in China. The "Four Books" include the "Great Learni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Mencius."The "Great Learning"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personal growth and the attainment of moral perfection.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elf-cultiv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one's moral character.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the mean," which is a balance between extremes, and how to apply it in daily life. It teaches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harmony and balance in all aspects of life.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a collection of sayings and teachings attributed to Confucius,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It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ethics, politics, education, and personal conduct. The book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values such as loyalty, filial piety, and righteousness.The "Mencius" is named after Mencius, a follower of Confucius who lived in the 4th century BCE. It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morality,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promoting morality. Mencius emphasizes the inherent good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Collectively, the "Four Books"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ethics. They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taught in China for centuries and hav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culture, thought, and society. The principles and values outlined in these texts have been applied in various contexts, including education, politics, and daily life, serving as a foundation for moral and ethical guidance in Chinese culture.“四书”是一组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古代哲学文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四书五经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四书五经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四书五经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四书五经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四书五经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围绕四书五经的特点、影响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展开讨论。

一、四书五经的特点和背景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它们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经世致用和修身立命的指南。

这些经典文献大部分都是由孔子及其学生所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主要强调人的修养、道德行为和社会治理,通过对礼仪、伦理以及政治等方面的讨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

二、四书五经的影响力四书五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影响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体系:四书五经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对后世的子弟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教育的传承,使得中国的学子们从小就接触到了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政治决策:四书五经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常常被用于政治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执政者借鉴儒家思想,以治理国家和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四书五经也为官员指引了行为规范,使得政治决策能够符合道德要求。

3.道德规范:四书五经通过对人类行为准则的讨论,提出了一套道德规范。

这对于塑造个人的品质和品行,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使得善良、仁爱和诚信成为社会中受到推崇的美德。

三、四书五经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虽然四书五经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不如古代那样显著,但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

1.精神指导:四书五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指导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四书五经仍然被用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行为的规范。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指引,帮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于国学经典的作文

关于国学经典的作文

关于国学经典的作文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国学经典包括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人生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和道德规范。

而国学经典正是这些文化的凝练和体现,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国学经典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学经典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和处世智慧,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至理名言,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再次,国学经典对于提高人的学识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学经典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和人生智慧,对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比如《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都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识的人。

最后,国学经典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而国学经典正是这一宝贵财富的凝练和体现,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读四书心得体会

读四书心得体会

读四书心得体会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卓越和丰富性。

以下是我对四书的心得体会。

首先,《大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学术导师孔子的引领下,学生们通过自学修养自身,从而影响到家庭、政治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维系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关系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对于个体来说,追求修身与道德的完善是人生的核心目标,而对于社会来说,只有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履行自己的义务,我们才能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其次,《中庸》让我认识到了“中道”与平衡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修行方法,中庸注重在一切事物中寻找适中的平衡点。

这种平衡并不是简单的折中或者保持事物的不变,而是通过综合各种因素和利益,找到最适合的方法和方向。

我发现在人际关系、工作生活以及个人成长中,保持平衡和适度是非常关键的。

只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中道”,我们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和幸福。

《论语》给予了我关于品德修养的启发。

通过对话和言行记录,这本书呈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中最深刻的理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理念提醒我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伤害和冲突。

同时,《论语》中的一些故事也告诉我,善良、真诚、正直和宽容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品质,而非贪婪、残忍和自私。

最后,《孟子》通过描述孟子的言行和思想,给了我对于人性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与《论语》不同,《孟子》更加关注人性的善良和正直,以及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这本书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良知和道德,并为之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坚守原则的重要性。

同样地,《孟子》中也表达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和呼吁,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通过阅读四书,我不仅学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也为今天的个人和社会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四书概论论文

四书概论论文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句话出自著作《论语季氏》。

其意释为:我听说,有封地的诸侯和有食邑的大臣,不担心财产太少,只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心人太少,只担心境内不安定。

因为财富平均,就无所谓平穷;上下和睦,就不会觉得人口少;境内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这样著名的主张,是有其深刻的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的。

首先,我认为它体现着“仁”的思想。

孔子的仁爱主张仁者爱人,他把“仁”看作是诸德之统,万善之源;同时,孔子也定义克己复礼为仁,把仁看做是对礼乐之道的概括。

因此,从“仁”的角度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安百姓、举贤才、和为贵等一系列重要的为仁的方法。

比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均无贫”就体现了安百姓的仁爱之道,“不患贫而患不安”“和无寡,安无倾”反映出孔子的反战和和为贵的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次,我认为它体现了孔子做人做事的中庸之道。

中庸是做事不偏不倚,不能极端。

正因为如此,孔子才在其富民利民的经济政策中主张平均思想,独富不如众富,一定要让大家先富起来才能“均无贫”,与孟子所说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庸也也是“非此即彼”,中庸的核心正是“和”。

1所以才有“和无寡,安无倾”之说。

第三,这句话也是孔子民本思想的一个体现。

孔子富民重民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其政治经济各项政策中。

在经济方面,孔子反对统治者腹水剥削、徭役剥削的1《孔子做人做事的中庸之道》第19页,王少农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过分残酷,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主张敛从其薄,藏富于民,周急济贫。

如《论语颜渊》里哀公问于有若,有若对曰:百姓足,吾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吾孰与足?在政治方面,孔子的民本观念、主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他认为“苛政猛于虎”,只有促进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实现一个国内上下的和谐,才能安定人心,巩固政权,实现国家的长久治安。

读《四书》心得体会

读《四书》心得体会

读《四书》心得体会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四书》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四书》心得体会一周末我又看了一遍四书。

精确的说,除《孟子》没看,《论语》、《大学》、《中庸》我又看了一遍。

虽然我很反对孔子的为人和他的思想理论,但是为了增长知识还是又看了一遍。

不过总的来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能静下心来看国学书了。

特此,表扬一下自己!每次看孔子都有不同的理解,这次也有新鲜的认识。

其实这类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很喜欢中国的古典哲学和历史,因为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人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在读孔子仁德之时,我突然想起“易牙献子”典故,使我困惑不解。

当时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霸主,整天荒宴无度,生活奢华无比,导致厌食。

于是,易牙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掉然后蒸好, 献给齐桓公吃,来满足国王的口味。

而还有一个人叫“竖刁”,他为了在齐桓公身边侍俸,宁可自阉当太监,而把自己的生殖器割掉。

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人便放肆活动,放出谣言,说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

然后封锁宫廷与外界的联系,把齐桓公软禁起来,活活把齐桓公饿死了。

当齐桓公被发现的时候尸体已经腐烂不堪,到处是驱虫叮咬痕迹,惨不忍睹。

我想,这就是人性的伪装,贪婪,凶狠,狡诈,而且残忍。

而中国人在这方面做的最好!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历史上的人物能杀了自己的儿子给皇帝吃?割掉自己的生殖器伺俸自己的君主? 惭愧地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这样的人!再回想孔子提倡的仁,孝,德,礼,哈哈.......... 笑的我是乱七八糟!!读《四书》心得体会二曾经在中国有这样的一个人在他年轻时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为中华而崛起读书”周恩来说过这样一句话,所以成为了后来的一代伟人!为什么要为中华而崛起读书,而中华如何能够崛起呢?中华需要的是一种精神,朋友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他就不会发展壮大,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种精神,他就不会在竞争中求的生存。

读“四书五经”有感作文:智慧的结晶

读“四书五经”有感作文:智慧的结晶

读“四书五经”有感作文:智慧的结晶编者按:“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经典,经过了时光河流的淘洗,流传至今,不可不谓古人智慧的结晶,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阅读了“四书五经”之后的感想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孩童稚嫩的诵吟声与两千多年前那浸透着智慧的声音跨越时空,交织融会在一起。

“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经典,经过了时光河流的淘洗,流传至今,不可不谓古人智慧的结晶。

不必说那“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诗经》,也不必说那涵盖了天地万物之理的《周易》,单是“四书”,便令人受益匪浅。

《孟子》中有这样一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在古代大贤,在“亚圣”眼中,人在古代就已经分成高下,分出三六九等。

所谓“劳心者”“劳力者”之类,是谋生之法的差别。

更有其在“智”这一点上的差别。

现代人常说的“智商”、“IQ”的高低便是如此。

孟子曰:“先圣后圣,其睽一也。

”本是说做人之准则,无论古今,是不变的,而真理也是如此,不会因为时间之流逝而改变分毫。

对于“智”的看法,虽不排除有些人有失偏颇,但这绝不是一种歧视,而确实是“智”决定一个人的出路。

圣人孔子眼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由此我们引申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儒家本是推行“仁政”,提到“仁者”也就不足为奇,而又提到“智者”,足以证明一个“智”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孔夫子也对“智”作了一番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最后一个“知”,就是智慧的意思。

孔子认为,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恰恰就是智慧的表现。

《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的孔子便是如此严谨而又绝不信口开河的。

我觉得,智慧更是要渗透到日常言行态度之中去的。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能十之,己千之”,这是“智慧”的另一种体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是踏实的努力付出。

就如那句“拾穗虽利,不如躬耕;束炬夜驰,不如早行”,凭借一时的小聪明,能成什么大事业?又如何算得上大智慧?所谓“大智若愚”,便是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才不外露地谦逊地做事,方能成就智慧。

四书五经里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书五经里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书五经里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分别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自其产生以来就开始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

至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使得这四部儒家经典逐渐成为读书人的推崇书籍。

南宋朱熹将其合编为《四书》之后,这四部经典进一步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成为中华民族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正是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几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腾文公下》)的节操教育培养了中华民族崇尚气节、坚毅不屈的精神,才出现了张骞、苏武、文天祥这样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正是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的求实教育培养了中华民族追求真理、重视实践的求真务实精神,才出现了屈原、司马迁、张衡、祖冲之这样坚持不懈、探求真理的民族榜样;正是孔子“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追求“均、和、安”(《论语·季氏》),孟子追求“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中唐》“致中和”的仁爱、“和为贵”教育培育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兼容并包,中庸、中和的和谐精神,大出现了周敦颐、张载、二程、朱喜这样为和谐不断努力的仁人志士;正是《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正是《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的自强、进取教育培养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才出现了玄奘、郑和这样坚持不懈,自强进取的典型:正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尚公教育培养了中华民族忧国忧民、爱国如家的爱国精神,才出现了史可法、邓世昌、张自忠、吉鸿昌、狼牙山五壮士这样大义凛然,为玉捐躯的民族英雄。

面对新时期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必要的、必须的、必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夫子不为卫君”与孔子的政治理念 _ 姓名_ 耿若鹏 _ 学号________ 3140104226_ 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 陶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 自动化(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 大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子不为卫君”与孔子的政治理念《论语》一书,微言大义,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很多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都包蕴着深刻的内涵,我选取《述而》的第十五章做一个浅显的分析。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一段话讲的是孔子在卫国期间的故事。

单从对话看,是冉有想知道夫子是不是赞成帮助卫国国君,却不直接去问,而是去问子贡;而子贡也不直问孔子,却问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

最后子贡从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中推断出孔子不赞成帮助卫国国君的结论。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卫国国君辄与其父公子蒯聩争位。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述说:《左》定十四年《传》言,卫灵公太子蒯聩得罪君夫人南子,出奔宋。

哀二年夏,灵公卒。

夫人曰:“命公子郢为太子,君命也。

”对曰:“郢异于他子。

且君没于吾手,若有之,郢必闻之。

且亡人之子辄在。

”乃立辄。

又《经》书:“六月乙亥,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

三年春,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

”此蒯聩出奔及辄立拒父始末也。

剻聩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的儿子,却意图谋害南子而被其父卫灵公一怒之下驱离卫国。

卫灵公死后,君位传给了剻聩的儿子辄,而剻聩却借助晋国的势力兵临卫国,想要夺取君位。

卫国国君辄得到齐鲁两国的支持,兴兵拒抗剻聩。

其时,孔子及其门人正在卫国做公养之士,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孔子在政治上必须做出抉择,因此他的弟子就是否帮助卫国国君之事询问孔子。

关于这件事的性质,还需要进一步探求,才能理解孔子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答复。

关于这件事,《公羊传》有评论:“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

戚者何?卫之邑也。

曷为不言于入卫?父有子,子不得有父也。

秋八月甲戌,晋赵鞅帅师及郑轩达帅师战于栗,郑师败绩。

冬十月,葬卫灵公。

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

蔡杀其大夫公子驷。

三年春,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

齐国夏曷为与卫石曼姑帅师围戚?伯讨也。

此其为伯讨奈何?曼姑受命乎灵公而立辄,以曼姑之义,为固可以拒之也。

辄者何为者也?蒯聩之子也。

然则何不为立蒯聩而立辄?蒯聩为无道,灵公逐蒯聩而立辄。

然则辄之义可以立乎?曰:可。

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以王父命辞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

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

”《毂梁传》有言:“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

纳者,内弗受也。

何用弗受也?帅师而后纳者有伐也。

以辄不受也,以辄不受父之命,受之王父也。

信父而辞王父,则是不尊王父也。

其弗受,以尊王父也。

”依照二传的说法,辄拒剻聩合天理,顺人心。

剻聩以子犯母,以下犯上,是为不孝;自绝于卫,勾连晋国,是为不忠;在国内多行不义,国人厌之,是为不仁不义。

剻聩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早已失去了成为卫国国君的合法性。

“辄之拒固灵公之志,亦宗社之计,不得不然,虽聩在军,而其为拒晋非拒父,不惟当时谅之,即圣人亦谅之。

特不能去位自全,此则辄之自陷于逆耳”1。

辄拒抗剻聩,不是儿子拒抗父亲,而是遵循卫灵公的旨意,是父亲拒抗儿子;是依照君命行事,是国君拒抗臣子。

这符合春秋时代的政治原则,深谙周礼的孔子不可能不知道个中曲直,不可能不明白哪一方合法,哪一方应受支持。

“如果子贡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其他的可能性:孔子持有另外与之不同甚至相反的政治原则,或者夫子对事件性质究竟适应哪条原则没有了主见”。

2我们将继续讨论下去。

冉有没有自己直接去问孔子而是找了子贡,子贡不直接转引冉有的问题而是询问伯夷叔齐“何人也”?他这样询问得到了孔子的回答,再做出自己的推断,会不会曲解孔子的意思?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推定子贡对孔子的解读也应该是正确的。

实际上,子贡是一个很擅长问问题的人,《论语》中有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那么为什么子贡不直接问孔子是否支持卫君呢?因为“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况且是询问卫君呢?故子贡聪明地从伯夷叔齐讲起,以引出夫子的看法。

伯夷、叔齐在《论语》中多次出现,是孔子比较认可的贤人,至于历史上是否确有二人,尚未有考古明证,但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了两人的传。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日:“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日:“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日:“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以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日:“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兄弟相互让国,皆不继位,一起出奔西伯,适西伯薨,武王伐纣,谏武王而不得,及至商纣灭亡,天下宗周,耻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

子贡提到伯夷、叔齐,是想用二人让国之事来询问夫子对卫国父子争国之事的看法,但是夫子的一句“求仁而得仁,又何1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2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怨”是对二人让国行为的评判吗?且看在《论语》中其他几处对伯夷、叔齐的论述: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其斯之谓与?(《论语·季氏》)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

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这三段话都没有提到伯夷叔齐让国的事,却有对其饿死首阳山一事的评述,但是我们不能就此便推断孔子不赞成伯夷叔齐让国,因为在《论语》中孔子推崇“让”的美德。

故从这一点出发,子贡当然可以得到孔子“不为卫君”的结论,因为叔齐以弟让兄,剻聩毕竟是卫君的父亲,卫君不以君位相让,即便有再多的合法性,也与伯夷、叔齐兄弟相让的行为也不可同年而语矣,境界相差甚远,所以孔子是不赞成卫君的,那么事情是这样的吗?“夫子为卫君章从来亦不得解。

但以父子争国与兄弟让国相比较,虽常人犹知之,何待求、赐?正以父王命与父命比较,王事与家事比较,则急难明耳。

盖齐受父命,辄受王父命,辄未尝异齐也。

夷遵父命,聩不遵父命,是聩实异于夷也。

夷让齐亦让,是让当在聩也。

聩争辄亦争,是争不先在辄也。

况叔齐之让,祗重亲私;卫君之争,实为国事。

盖亲不敌王,家不废国,万一夷、齐并去而二人相对,惟恐国事之或误,而稍有怨心,则必为卫君,而不谓其并无怨也。

如此,则二贤之问帛锋对而解悟捷,主客隐显极为可思。

然且二贤终不去卫,一为之使而一为之殉,则当时之为辄而拒聩为何如者,况卫人也?”3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剻聩争国,不合礼,不顺人心,孔子不可能赞成剻聩。

既然夫子不可能赞成剻聩,那么子贡又是如何得到“夫子不为卫君”的结论呢?是不是夫子评价伯夷、叔齐时,所评价的行为并不是他们的以国相让呢?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可见夫子赞同伯夷、叔齐的地方在于他们追求“仁”的理想,并接受了追求理想所带来的结果,所以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去埋怨。

显然如果“仁”的理想只是“让”的德行,带来的后果仅是两人均没有继位,便开始谈论“怨”,那么伯夷叔齐的境界便不足以让夫子赞赏。

那么可能性只有一个,那就是夫子评论的是他们在周“三分天下有其二”之际,武王即将伐纣之时劝谏周武,而在周得九鼎后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之举。

那夫子所讲的“仁”是什么呢?孔夫子讲“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是密不可3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卷9分的,孔子非常推崇周朝的礼法,孔子关于礼制的核心思想便是“正名”,其提出也与对卫的政治态度有关: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夫子所讲正名,是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依其位,各尽其责,构成政治生活中的有序画面,在这种有序的政治环境下,贵族有礼法可依,平民安居乐业,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吾闻家国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差”4,周公之治也不过如此。

关于这一点论语记载:“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从上面这些可以看出孔子是不赞同礼法上的失序的,特别是以下犯上,以臣伐君。

武王伐纣便是以臣伐君,是一种失序,对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来讲,就是一种灾难,所以伯夷、叔齐会说:“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孔夫子应当是赞赏伯夷叔齐对礼法的坚持,对社会有序、和谐的维护。

那么如果这么解释的话,夫子岂非答非所问?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要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孔子为何要做出这样的回答。

在当时,孔子面对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诸侯连年征伐,但是周朝的礼法尚未完全被摒弃,贵族生活的影子一息尚存,春秋的大幕即将落下,一个崇尚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即将到来。

而孔子便在这样的时代意图“克己复礼以为仁”,奔走列国,振木铎以传道,恢复周文之治。

但是到卫国君乱之时,孔子已是看透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当子贡问他“伯夷叔齐何人也”时,他岂会不知子贡问的是他对卫国政治的态度?他的一句“求仁而得仁”已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子贡:卫国君乱只是这个礼乐不复的时代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政治闹剧里,双方都不合乎礼,都不值得赞成。

虽然卫君更得人心,但是也与夫子心目中值得帮助的君主想去甚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