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汲取儒家优秀文化,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结题报告
一、序言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嬗变和社会秩序的调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屡屡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道德发展也受到时代、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心理失导、生活失律、行为失规、道德失范、精神失柱现象比较突出,整体呈现出心理品质孤脆化、价值取向迷失化、精神追求低俗化局面。
对我校学生进行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调查显示,目前,不少小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强调个人利益至上,表现出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个性而轻共性的特点。
一些学生积极主动承担社会、集体、家庭责任意识淡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匮乏,自我中心意识较突出,具体表现如校园师生关系日益疏远冷漠,迷恋网络、混淆虚拟与现实,网络行为低级庸俗化和非道德化等。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儒家文化思想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最根本的手段,视为国人的立身之本。
儒家文化思想以自身的生命智慧维护着中华民族精神生命的独立、绵延和发展。
作为有着得天独厚的德美育条件和优良德美育传统的曲阜,在秉承“四氏学堂”的德美育精神和原则的基础上,为充分利用作为孔子故乡所具有的丰裕的儒家文化资源,我们确立了课题《汲取儒家优秀文化,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把儒家传统美德返本创新,挖掘儒家道德教育的当代价值,作为小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辅助。
二、研究问题
⒈课题研究的目的
其研究为小学德育教学找到一条卓有成效的捷径,即按“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三大原则,汲取儒家优秀文化,以高效省力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
⒉课题研究的意义
其研究找到一种弘扬民族文化、凝聚爱国精神、科学发展教育、培养良好品德的小学生德育模式。
⒊课题研究的假设
在风云变幻、国家民族危难的情况下,我们的青少年能按我们设计的德育模式,修养学习,自立自强,科学合理地为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忠诚与奋斗。
⒋课题研究核心概念
⑴生活化:生活是德育的基础,是渊源,“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学中重视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生活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
实现生活化的品德教学,应创设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设定知识、过程、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选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⑵活动型:是指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使学习和活动实现完美有机的结合,教学在活动中得以完成,通过活动情境的设计,以“动”促说,以“动”促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受到教育。
⑶探究式: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
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⑷儒家优秀文化传统:儒家文化是一种广泛适应的伦理学,它教导人们各安其分地构筑一个秩序井然的和谐社会。
它是一种古朴无华的哲学,它教导人们在神学和人学的中间地带谨慎合理地进取。
儒学是一种宗法色彩的政治学,它教导人们以忠孝仁义礼的原则公正地行政治国。
儒学是一种永恒的管理科学,它教导人们以情感为基础,以伦理为纽带,中庸和睦地管理社会。
儒学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骄傲。
⑸良好的社会主义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个贡献。
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
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我们所讲的良好的社会主义品德是多方面的,包括:“爱心”、“宽容”、“尊敬”、“言谈举止”、“团结协作”等。
三、研究背景
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变态失控的竞争使世界性的道德滑坡成了全社会可怕的的隐患。
中国的道德文化虽然在在不断优化,但仍不乏褒贬之词。
党和国家着手花大力气调研小学生德育有效的新方法。
据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唐晓娟先生对相关文献的归纳,上个世纪以来,国外道德教育理论形成了三大流派。
⒈道德灌输派认为必须向学生传授和灌输传统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行为习惯,诸如诚实、勤勉、忠诚、节俭、负责之类美德,以培养循规蹈矩、顺从自律的人为目标。
⒉道德放任派认为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人人有权决定选择自己的道德生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根本上来理解这些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各种推理和选择能力,让儿童在没有外在强制和约束的条件下实现自己的价值。
⒊道德反省派介于上述两种极端立场之间,认为道德教育既要维持社会正常的道德秩序,又要实现这种秩序中的个体在道德上的自主。
道德教育不是指教师对所有道德问题都给出正确的答案,也不是要强迫人服从某种规则和价值,而是要鼓励他们反复思考和独立决策,并对自己的决策负责。
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而言,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儿童早期,主要通过非理性方法(如灌输、利用环境和榜样等)向儿童传授一些具体的道德规则和原理;第二阶段则主要借助儿童的理性和推理能力来实现道德上的自主。
实际上上述思想我国古已有之。
我国是灌输道德教育的大国,四书五经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故事琼林等蒙学读物都是儿童道德教育佳品。
孔子的“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愤悱启发”、“各言尔志”等思想是道德反省理论的鼻祖。
“孟母三迁”、“蓬麻赤黑”等思想是环境诱导教学法的滥觞。
“浪子回头”、“周处自新”等故事是道德放任派的榜样。
然而教育家各自为政,偏颇缺失,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模式示范。
四、研究内容
主要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道德培养,并针对校园暴力、儿童偷窃、学生陋习及不
文明、不作为等状况做出调查,找出对策,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从而建成理论体系,教育模式,以著作、软件、课件、调查报告的形式记录成果,争取推广。
五、理论基础
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一种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在《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和《反杜林论》等许多著作中,较集中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对世界的关系、人的实践活动领域,人的需要、素质和能力等等的全方位的发展,是人的物质和精神、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创造能力和享受能力的和谐统一;揭示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通过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的必然趋势。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进化过程,“虽然教育不是实现一切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但是在解决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的前提下,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靠学校教育打好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教育学研究如何培养人教育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和理论上的依据,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同样,为小学生汲取儒家优秀文化,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研究与实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⒉主体教育理论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
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一句话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
⒊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观察和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基本理论。
它认为,人们是通过经验和反思经验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的三个基本原理是:①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接受或吸收。
②认知的功能用来组织经验的世界,不是用来发现本体的现实。
③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
在学生超速社会化的情况下,道德灌输法必不可少,道德放任法可作参考,道德反省法可以拿来,但必须中国化。
中国的学生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的道德灌输已在潜移默化之中,重要的是实践、锻炼、反省、创新,自己建设个人的道德体系,我们称之为建构主义小学生道德教育法。
六、研究原则
⒈教育环境优雅化。
暴力、凶杀、色情影视和各种不良电子游戏,对学生应杜绝。
学校应有共产主义道德氛围,禁绝一切不文明行为。
尽量争取学校周边有较好的文化环境。
⒉道德教育趣味化。
儒学道德伦理枯燥乏味,不利于小学生接受,因而儒学宣教要尽量用多媒体课件、影视、故事、连环画、曲艺等形式,乘兴灌输,兴尽即止。
⒊道德教育体验化。
可以编排道德情感话剧、游戏,叫每个儿童参与演出,从中模拟道德。
可以预设环境、事件,叫儿童感受救助、关爱、宽恕、表扬。
可以组织儿童道德法庭,叫儿童评判处理虚拟的案例。
⒋道德教育实践化。
设立校内道德监督员、社会道德监督岗,由学生轮流执勤,在体验中潜移默化。
⒌道德教育社会化。
儒学道德教育要走出课堂,融入社会。
小学生要成为宣教中华传统美德的旗手。
⒍道德教育稳定化。
假期要尽量组织学生参加冬令营、夏令营、勤工俭学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⒎道德教育人性化。
要宽容孩子的错误,禁绝体罚和训斥。
要正确引导学生避免早恋。
要保护学生的名誉和自尊心,使其体面地弃恶从善。
⒏道德教育福利化。
要让道德高尚的学生得到大力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