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一章阴阳五行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课件
中医养生术----鸣天鼓
方法: 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每天早晚进行,叩击次数20-40次。 作用 调补肾气、缓解症状、开慧增智。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思考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阴阳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3.阴阳学说是如何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4.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如何?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偏衰 阴衰(虚)或阳衰(虚),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阴
阳
正常范围
阴
阳
平衡
阴
阳
正常范围
阴
阳
平衡
阳虚则寒:即阳气虚损,不能制阴,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形成虚寒证。
阴虚则热:阴液不足,不制阳气,阳相对偏盛,出现热象,为虚热证。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症状
感冒病
表热证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
医学院—陈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灵枢·病传》: 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
阴
阳
正常范围
虚 阴
阳
阴
虚 阳
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 恒动观念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 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 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 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2.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天人相通、天人相类 四时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方区域
治疯狗咬伤。 3.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 著 4。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专科护 理
“葱管导尿术”比橡皮管导尿术早1200年。 5.唐·王涛《外治秘药》:传染病护理
三、宋,金,元时期(丰富与发展) 医学界百家争鸣,涌现许多流派,中医的理论体系产生突破 性进展。
• 代表作: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证。
吴鞠通:《温病条辩》,创立三焦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随着西医的流入,逐步走上中西医结合
和多学科研究中医的道路。
医学基础 生产、生活实践中偶然发现的医学知识
形成基础
医疗实践中医学知识的积累
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中 医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 阳 的 起 源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 阴阳的划分: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 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 的身心健康。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正常
阳偏盛 .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消长平衡
.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彼此之间 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制约 斗争 动态平衡
二个含义: (1)阴阳属性都是对应的矛盾的。
如上下、动静 (2)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相互制约。如寒热
.
2、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下 (2)阴阳互用 相互依存基础上相互滋生。如气血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阴 阳 的 起 源
.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
• 阴阳的划分: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
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
1.未病先防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一、中医养生的定义与内涵1. 养生的概念- 养:培养、维护、调养。
- 生:生命、生存、生长。
- 养生:指的是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
2. 中医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运动锻炼等手段,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生命关怀活动。
二、中医养生的目的与意义1. 预防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通过养生手段,调整体内环境,防止病理产物的生成。
2.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养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保持年轻状态。
3. 延年益寿- 通过养生,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实现健康长寿。
三、中医养生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整生活作息。
- 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合理饮食。
2. 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调和身体各个部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4. 综合调养- 结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种养生方法,全方位进行身体调养。
四、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原则:均衡营养,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 药食同源: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食疗。
- 四季饮食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 不同体质的饮食调养: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
2. 起居养生- 生活作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睡眠养生:提高睡眠质量,保持精神充沛。
- 动静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
- 居室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3. 运动养生- 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 现代运动:结合现代健身理念,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 运动注意事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第一章气阴阳五行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的概念:精气,简称气,《内经》认 为,气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在天地 未形成之前,这种细微难辨、运动不息的物 质之气,便充满着整个太虚,后来天体的形 成,万物的生化,无不以之作为其物质基础。 这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元素论在古代天体形 成学说的体现。
原文
太虚廖廓(1),肇基化元(2),万物资 始(3),五运终天(4),布气真灵(5), 总统坤元,九星悬朗,曰阴曰阳,曰柔曰 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 物咸章(8)。(素问。天元纪大论)
名词解释
1太虚廖廓:太虚,指天空,宇宙。廖,通寥,空 阔之意,廓,广大之意。太虚廖廓,谓宇宙广阔 无边。 2肇基化元:王冰注:“肇,始也。基,本也。” 元,古代哲学概念,指天地万物的本源。 3资始:资,凭借。 4五运终天:五运,指木运,火运,土运,金运, 水运的合称,亦既风,火,湿,燥,寒五气的运 动。终天,形容长久 .
原文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 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 大论)
名词解释
张介宾注:“始者,肇其生机。散者, 散于万物。布者,布其茂盛。终者,收于 成功。此言万物之始终散布,本同一气。” 生化,指胎孕繁殖。有形,指发育成形。 蕃育,指生长、壮大。象变,指动植物衰 亡而物象改变。
理论阐发
人体与天地相通应 一方面,天地之气入通人体以养脏腑,另 一方面,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又 与天地的事物应象. 法天地之理养生治病的意义.
临证指要
李×× ,女,10岁.病孩由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哆口伏在 肩上,四肢不自主地下垂软瘫,如无知觉状.其父代诉:病 已三日,每到中午午时和半夜子时左右,即出现上述症 状,呼之不应,但过一时许,即醒起如常人.岳见病状及聆 听病情亦感茫然,讶为奇症.乃深加思考,得出子时是一 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是阴阳交替 之候,而出现痴迷及四肢不收之病状,则治疗应于此着 眼,但苦无方剂,展转思维,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之 方剂,故投以二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二剂,已 霍然如常人,即拟上学读书云.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夏季养生PPT课件
.
23
夏季养生
一、起居调养 二、情志调养 三、饮食调养 四、运动锻炼
.
24
一、起居调养
晚睡早起、注意防晒、防纳凉过度
睡眠调节 :
晚睡早起、适当午觉等。(“夜卧早起, 无厌于日。”)
.
25
一、起居调养
避免过度暴晒:
防日光中紫外线照射伤害: 勿在阳光下久置与暴晒, 防皮肤损伤,用好防护用具,做好防晒。
.
3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部位: 上 下
表 里(脏腑)
背胸
气血津液: 气 血、津液
脏腑: 六腑 五脏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
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阴
.
4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正常的生 理活动,全依靠人体内的“阳气”和 “阴精”保持协调的结果,如果阴阳失 调,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就会生病。
合理情志
结饮构食合有理节,定时适量,温热适宜 科起学居睡有眠时,劳逸结合,生活规律 积运极动运有动恒,因人饮食而异,持之以恒
保情持志积舒极畅心态,培养良好情趣, 远离不良嗜好
.
18
四季养生—— 中国优秀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
Ø 人体五脏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变化
的规律, “顺四时而适寒暑”,做到与外界环境
防纳凉过度:
避免在 檐下、过道或露天乘冷过夜 。 乘凉时,要特别注意腹部的保护。 不可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
.
26
二、情志调节
心与夏季相应,夏季应注意养心安神: 心主血脉,心主神志,主管人的精神活 动. 心是五脏六腑之主,主明则下安,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中医理论基础-第一节阴阳五行-上百度 PPT课件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第二节 藏象经络学说 第三节 气血津液学说 第四节 中药药性理论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四、五行的概念及特性
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阴阳的概念
向阳坡: 温暖的、光明的 山之南, 河之北。 向上的、轻盈的、躁动的 背阳坡: 寒冷的、晦暗的 山之北, 河之南。 向下的、沉重的、安静的
通识课《中医药膳食疗学概论》
第二章 中医理论基础
近代中医发展大事记
清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把西医带到中国,用奎宁治好了 康熙皇帝的疟疾,西医开始逐渐在国内传播。在此背景下, • 1912 民国政府卫生官员首次提出议案,要求取缔中医学。 • 1914 北洋军阀政府主张废止中医,遭到强烈反对和斗争。 • 1925 民国政府当局禁止把中医课程列入医学教育规程。
《易传》:“一阴一 阳之谓道”。
阴阳互藏示意图 整个大圆圈表示太极。 黑为阴,白为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消长平衡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
现代阴阳立体图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恢复协调平衡状态的 能力和趋势。“和”是宇宙最基本的法则,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的最佳状态。阴阳二气只有经常保持着“和”的状态,宇宙万 物才能生生不息。 阴阳学说,就是从不同角度阐述阴阳之间的关系和运动规 律,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体的健康即生理上的平衡,受内部和外部多 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外感病因:
中 医 理 论 中 的 病 因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热(火) 六种外感 病邪的合称。又称“六邪”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03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但运动的方式和强度应该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同时,中医也强调运动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过度劳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阴阳与五行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具有密切的联系。
阴阳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根据脏腑的阴阳五行归属,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等等。
阴阳和五行的关系及在中医中的应用
03
05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与传统养生及生活指导
阴阳平衡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和身体状况都与阴阳平衡有关。通过调节饮食、作息时间、锻炼等方式,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五脏养生法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个脏器,即肝、心、脾、肺、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相应的功能和保养方法。通过调节饮食、情志、运动等方式,可以促进脏器的健康。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临床应用
在中医中,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此诊断时需要辨识阴阳的偏胜偏衰,确定治疗的原则和方案。
诊断
根据阴阳失调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调整阴阳平衡、调和气血等。
治疗
阴阳失调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养生法
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药物疗法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利用药物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历史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秦汉时期的发展、隋唐时期的繁荣和宋明时期的变革等。同时,阴阳五行理论也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阴阳五行理论的起源和历史
02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课件
❖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
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火
❖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
水
土 金
相生
相克
34
❖ 木生火:木材燃烧产生 火所以木生火。(木不 足火即熄)
❖ 火生土:火燃烧之后产生 灰烬即为土。(燃烧物质 多产生土也多)
❖ 土生金:土石中可以提 炼金属所以土生金。
❖ 金生水:金属燃烧熔化后 会产生水所以金生水。
5
❖ 3、 两仪代表阴阳两类不同的物质
6
❖ 4、 四象代表四时 春夏秋冬 也指示方位的东 南西北
7
❖ 5、四象生八卦
8
太极生阴阳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9
阴阳
什么是阴阳?
最朴素的理解为:
向着太阳的为阳,背着太阳的为阴
10
阴阳的概念?
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 象相互对立双方的的概括。
52
小知识
人们常说买东西, 为什么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
53
世界最大的工厂在哪??? 54
因为:东方为木,西方为金,南火北水。 木和金有形,水火无形。
所以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
55
为什么叫黄帝内经
❖ 起源于皇帝和他的医生之间的对话,关于疾病, 养生的学问,并不是黄帝编写,此书分不同的 章节,前后几百年才整理成
❖ 心是温驯向上热乎乎的,跟火的个性特别相似,所以心属火; ❖ 脾是我们身体的仓库之官,它是运输气血,叫气血化生之源,
跟土的个性是一样的,土是万物的来源,所以脾属土;
❖ 肺是肃杀收敛的个性,我们要清肺润肺,跟金属的个性 是非常的相似,所以说肺属金;
2中医学第一章阴阳五行PPT课件
腰 背
背
胸
六 腑
心 肺
三 阳 经
阴
内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三 阴 经
20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阳
生理功能
生理活动促进物质代谢 物质运动产生生理功能
阴 物质基础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21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内的阴阳消长与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 基本条件。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 理。(邪气与正气概念)
① 阴阳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 阴病,阴胜则阳病。
②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中医学病理总纲
22
阳偏盛(热)
阴偏盛(寒)
阳偏衰(寒)
阴偏衰(热) 23
③ 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 引起另一方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包括阳损及阴和 阴损及阳两方面的病机。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 阴精的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 于阳,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 结局——阴阳亡失(离决)
▪ 1、阴阳交感 ▪ 2、阴阳对立 ▪ 3、阴阳互跟 ▪ 4、阴阳消长 ▪ 5、阴阳转化
12
1、阴阳交感 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交感而交合的
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 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13
2、阴阳对立 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互相对立、抑制、排
斥(昼夜为例)。 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关系,是促进事物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 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01
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如气属阳,血属阴,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02
中医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用阳药治阴病,
阴药治阳病等。
免疫调节与中医气血 理论
免疫调节和中医气血理论都关注 机体的健康状态,两者结合可形 成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与氧化应激
01
氧化应激与阴阳平衡
02
氧化应激与五脏虚实
氧化应激可导致阴阳失衡,对机体产 生损害。
五脏虚实与氧化应激之间存在联系, 五脏虚实可影响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03
氧化应激与气血津液
2023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 件
目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阴阳学说 • 中医五行学说 • 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 • 中医养生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起源
奠基
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 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 理论的基础。
发展
现代发展
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 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 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 完善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 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等。
饮食养生法
合理搭配
中医健康管理基础阴阳五行讲课文档
第47页,共67页。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指导诊断疾病 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 4.指导临床治疗 如:滋水涵木 培土生金 益火补土
第48页,共67页。
2、确定治则与方法
(1)相生规律:
– 虚则补其母: 滋水涵木(肾阴虚→肝阴不足,肝阳偏亢) – 实则泻其子:
第22页,共67页。
• 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病理 变化。
• 阴虚
阳虚 阴阳两虚
• 阳虚
阴虚
正常
阴阳两虚
第23页,共67页。
4、阴阳转化
•
阴证
阳证
第24页,共67页。
(四)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色泽
阳 鲜明
阴 晦暗
声息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症状
热、燥、动
寒、润、静
脉象
数、浮、大、洪、 迟、沉、小、细、
滑
涩
病变部位
表、外、上
里、内、下
其它
……
……
第25页,共67页。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 1、指导养生防病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2、确定治疗原则
– (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 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虚者补之 : 滋阴 温阳
肠
水肾 膀 耳 骨 恐 唾
胱二
阴
第36页,共67页。
第37页,共67页。
(三)五行的生克制化 1.五行的相生相克
相生 :促进、助长、资生 • 相生次序:木→火→土→金→水 相克:抑制、制约 • 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 • 相生关系:
中兽医学阴阳五行学说课件
• 五行学说源于“五材说”,但它又不同 于“五材”。它不是单纯地指五种物质, 而是包括了五种物质的不同属性及其相 互之间的联系和运动,认为事物之间通 过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保持动态平衡, 从而维持事物的生存和发展。
• 1. “木曰曲直”。“曲”,屈也; “直”,伸也。“曲直”,即是指树木 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又能直的 特性, 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 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木。
• 五脏中,肝属木
2020/3/15
共50页
30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2.阴阳偏衰(虚证)阳虚则外寒----阳 气不足,不能制阴,相 对地会出现阴的 有余,而发生阳虚阴盛的虚寒证; 阴虚 则内热----阴液亏虚,不能制阳,相对 地会出现阳的有余,而发生阴虚阳亢的 虚热证。
2020/3/15
共50页
21
• (三)诊断方面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共50页
2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八纲辨证就是分别从病性(寒热)、病 位(表里)和正邪消长(虚实)几方面 来分辨阴阳,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 临床辩证, 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2020/3/15
1、相互依存,互为根本;每一方都 以相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 的前提和条件。
2、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 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所谓“孤阴不 生,独阳不长”、“阴生于阳,阳生于 阴”,阴精通过阳气的活动而产生,而 阳气又由阴精化生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
五行 金
水
木火
土
五脏 肺
肾
肝心
脾
六腑 大肠 膀胱
胆 小肠
胃
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
相生相克是正常的生理功能: 肾水之精可以养肝木, 肝木藏血可以济心火, 心火之热可以温脾土, 脾土化生水谷精微可以充肺金, 肺金清肃下降可以助肾水。
谢谢
阴阳失去平衡的表现
❖ 1、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
则热,阴胜则寒”。
❖ 2、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 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可出现虚热 症状,即 “阴虚则热” ;
❖ 由于阳虚,不能制约阴寒,可出现虚 寒症状,即“阳虚则寒” 。
而欺侮克者。如金应克木,若木气亢极, 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为木(亢)侮金。 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 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 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 的生理功能,机体病理变化,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
1、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3、阴阳互损: 指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 阴阳互损的最终表现为“阴阳俱损”、 “阴阳两虚”。
❖ 4、阴阳转化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阴 可以转化成阳,阳可以转化成阴。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重 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 ❖ 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 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 ❖ 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热证属阳;
❖ 阴阳学说认为: ❖ 从人体部位来分,上部为阳,下部为
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 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 阴。
2、说明人的生理功能
❖ 中医学认为 ❖ 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属
阳; ❖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平衡状态
的结果。
❖ 3、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 阴阳学说认为 ❖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人体阴阳失去平衡。
相生相克的意义
1.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生,事物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
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相乘的含义
❖ 相乘即相克太过。 ❖ 五行的相乘次序和五行的相克次
序相同。
相侮的含义
1.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 2.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
脏腑 官 体 志 声
酸青 生 风 东 春 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3、五行的基本内容
❖ 五行的基本内容: ❖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二、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 阴阳对立 • 阴阳互根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1、阴阳对立
❖ 是指一切事物 都存在着性质 相反两个方面。 如上与下、天 与地、动与静、 升与降等等。
2、阴阳互根
❖ 是指阴阳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 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 ❖ 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 ❖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而病位在里属阴,寒证属阴等。
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 的。
❖ 如对于阴虚所引起的的虚热证,要以补阴 药(麦冬、枸杞子、龟板等)来补阴虚; (六味地黄丸等方剂来补阴)
❖ 对于阳虚所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补阳药 (鹿茸、杜仲、淫羊藿等)以补阳。(金 贵肾气丸补阳来)
❖ 在中药学上 ❖ 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
阴阳消长、转化的联系和区别
❖ 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 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 ❖ 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 ❖ 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 1、说明人的组织结构 。 ❖ 2、说明人的生理功能 ❖ 3、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说明人的组织结构
属阳。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 基本概念 二、 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上的应用
一、 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 金、水五种物质 的运动。
二、 内容 1、事物属性的五行规类 2、五行的基本内容 。
2、事物属性的五行规类
自然界
五
人体
五五
五 五 五 五 行五 六 五
形
情
五
味色
化气方 季
3、阴阳消长
❖ 是说阴阳是在不断减少或增加的。 ❖ 比如白天阳盛,而夜间阴盛。 ❖ 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阴气渐衰,
即阴消阳长; ❖ 而从中午到子夜,阴气渐长,阳气渐
衰,即阴长阳消 。
4、阴阳转化
❖ 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变成阳, 阳也可以变成阴。
❖ 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在持续高烧 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 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 转化为阴的表现。
的关系。
相生的含义
1.相生即相互资生(滋生)和 相互助长。
2.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3.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 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 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的含义
1.相克即相互克制和 相互约束。
2.五行的相克次序为: 木克土,土克 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 木。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基本概念
1、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对自然界 一切事物或现象对立 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认为, 自然界的不同事物可 以分成阴阳,同一事 物也可以分成阴阳。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 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 之本始”。
2、举例 阳 温热 干燥 火 清 动 轻 上 明 阴 寒冷 湿润 水 浊 静 重 下 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