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 知识点 重点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P 8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P 12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对人进行管理的思想是一直发展的。

但是从科学管理到 X、Y理论,都受着19世纪哲学上决定论思想的支配,其出发点都认为处理管理问题,可以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案。

在人力资源学派成长的过程中,权变理论逐渐进入管理领域,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组织行为学认为,遵循权变理论,并不等于没有理论,而是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

3、案例分析的方法 P19案例分析是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搜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如实记载,形成案例。

第二章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1、了解社会知觉的定义 P29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特征:①、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②、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③、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④、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⑤、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

2、知觉错误的五种类型(PPT)找不到。

3、归因的定义 P 30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就叫做归因。

组织行为学考点重点梳理

组织行为学考点重点梳理

组织行为学课本梳理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2、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二、简答题(包含论述)1、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2、“新组织”的特征(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量统计方法、理论模型方法、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名词解释1、需要: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外部,内部;物质,精神)2、动机: 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3、激励机制: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4、价值观: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5、感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部分)在人脑中反映6、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受人的各种主观意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7、归因理论: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8、态度: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9、工作满意度: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工作满意度高,就有工作的积极态度10、工作投入:个人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11、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12、人格:个体所有反应与交往方式总和。

《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一、基本概念1、《组行》的相关学科有哪些: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人类学.2、基本概念: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有专门责权分工,在一系列连续的系统内工作,通过彼此协作追求成效最大化的人群结合体。

战略目标:全球环境中的行业竞争力,组织的良性变革与发展。

也有人认为包括,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认同度、满意度、忠诚度、积极性高),获得健康、幸福、自我价值。

竞争优势:组织能在某个方面比它的竞争者做得更好,或者,可以用竞争者所不能的方式来完成工作。

4、判断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因变量及其概念:因变量:1、生产率:生产效果+生产效率2、缺勤率:旷工的现象3、流动率:离职。

导致招募、选拔、培训费用增高;4、工作场所的越轨(反社会行为):侮辱、伤害、偷盗、传播流言、蓄意破坏;5、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出“良好公民感”行为——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主动工作,回避冲突,尊重组织6、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产生的积极感觉5、组织行为的三种自变量分析水平自变量:引起上述因素发生变化的原因。

个体层面: 个人的传记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工作时间长短能力;情绪情感状况;需要动机价值系统;人格特征/特质;群体层面: 群体的沟通方式和水平、群际关系、领导风格与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管理;组织层面: 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制度与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办法、高层管理者的影响力6、判断人力资本有效性的三种特征个人价值:个人具备的组织所需的基本工作能力的程度。

稀缺程度: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才干、个人特征方面在行业内的独一无二的程度;可模仿性: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才干可被其他组织复制的程度7、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的不同任务:高层:花时间与组织内外部人员谈愿景、战略及其他与组织方向至关重要的问题,指导中层管理者界定其职责、处理冲突。

投入精力来塑造组织的内部规范和非正式行为(不成文规定的行为),即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导论一、组织概念及类型1、概念: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而组成的社会集团,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人群。

任何组织都涉及如下基本要素:(1)目标:目标的作用是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大家协作一致,运用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完成组织的使命与任务;(2)主体:组织的根本特征是人,其主体是个人或群体行为;(3)资源: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4)结构:虽然每个组织人数的多寡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组织成员的分工协作,需要科学的划分部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义务、权利与权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即形成一定的结构;(5)环境: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都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综上,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类型:(1)工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2)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巨型组织;(3)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4)公有组织、私有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属于:服务型组织,大型组织,非赢利性组织,公有组织。

二、组织行为含义及分类:1、概念: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的行为,是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2、分类:(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将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前者是指组织内的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如个体行为——态度、能力、人格,人际行为——沟通、领导、谈判,群际行为——冲突、权利、政治活动,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工作团队;后者是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以把组织行为区分为正向组织行为和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韦伯和法约尔等人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60年代,以梅奥、麦戈里格等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为费德勒等人。

他们把组织看作为开放的模式。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代表人物是维克、马奇等。

他们综合了前三阶段的长处,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⑴个体心理与行为⑵群体心理与行为⑶组织心理与行为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管理者应具有的三种基本管理技能:第一,技术技能;第二,人际技能;第三,概念技能。

5、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论述题,如政府管理者;内外环境)第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挑战第二,对不断改善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改进服务的追求,都取决于员工更多地参与和自觉增加对工作投入第三,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和忠诚度减弱第四,鼓励创新变革和更广泛的授权第五、改善道德行为6、未来组织的特征第一、等级制的弱化第二、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组织内部分立化第四、组织关系网络化第五、组织边界柔性化第六、组织规模小型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层次尽可能少的一种组织结构。

特点:(1)结构层次减少(2)效率和效益保持或提高(3)行动快捷有效(4)人力资源成本下降(5)组织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网络化:指管理者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与利益相关者联合成战略联盟,使之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特点:(1)内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股东、员工、本企业)(2)外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媒体)7、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各章提纲汇总

组织行为学--各章提纲汇总

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3、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四个模块之间的关系4、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5、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6、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7、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步骤三个基本步骤:归纳综合、演绎推论,检验西拉季和华莱士的六个步骤:①弄清要研究的问题②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资料③形成假设④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⑤实际观察、测试和实验⑥解释研究结论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9、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观察法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真实,能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缺点:花费时间多,得所材料难以量化,被观察者难以接受和反感调查法优点:缺点: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1、人性假设的4种基本观点“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2、X 理论①多数人天生懒惰,逃避工作②多数人胸无大志,不负责任,甘愿受人指挥和领导 ③多数人无目标,需强制、惩罚迫使努力工作 ④多数人工作是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要金钱奖励 ⑤人可分为两类,被管理和管理者 3、Y 理论①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②外部控制和惩罚不能促使人们努力工作 ③一般人能够承担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 ④人群中有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⑤员工会自愿将自身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一起 ⑥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 4、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5、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 ①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②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③行为源于后天学习 ④刺激影响行为6、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目的性②自主性③社会性 ④连续性⑤持久性⑥可塑性7、卢因的群体动力论研究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过程的理论 8、个体行为规律9、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的综合反映过程。

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知识点重点

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知识点重点

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知识点重点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一组织行为学发展的三个阶段:①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②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③以权变态度和方法看待人以及组织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

二霍桑实验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提出了许多关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概念: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

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也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心理的影响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也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三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四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里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起步。

五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1.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表现:①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②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③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④组织行为学研究秉承强调生产效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2.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二多年来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三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p9)联系: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两者在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方面是一致的。

五组织行为学一般模型的研究层面: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性特征、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②群体层面: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方式、权利和政治群体间关系和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③组织层面:主要研究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压力水平等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第1 章导论管理者的角色人性假设管理理论的演变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特点第 2 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认知的特性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第3 章个性差异与管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对组织行为有重要作用的个性特征个性管理的意义第4 章激励概述激励、需要、动机的概念工作满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第5 章工作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引发动机因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动机形成过程)佛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行为改造理论(调整型激励理论):(达到激励的目的)强化理论,挫折理论,公平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强化理论在管理中应用第 6 章激励的综合研究员工组织承诺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第7章群体群体的含义与功能群体的分类群体动态特性群体凝聚力团队及其管理第8 章沟通沟通含义与特性组织沟通的方式组织沟通网络有效沟通的障碍促进有效沟通的对策第9 章冲突冲突的根源冲突过程分析托马斯的二维冲突处理模式第10 章领导领导与权威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领导理论的发展第11 章组织结构与设计泰勒、韦伯的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第12 章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变革的原因组织变革的过程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克服组织的发展趋势和新型组织第13 章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特征组织文化的作用如何建设组织文化创立组织文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组织行为此次改为上机考试,此次只涉及三种题型(单选、多选、判断),请大家多看书,题目多出自教材。

以下为练习题[题干]不能靠外界组织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来直接满足的,它的激励源泉来自所从事的工作本身,依靠工作活动本身或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提供的某些因素来满足。

这种需要是()。

[选项]A. 外在性需要B. 物质性需要C. 社会感情性需要D. 内在性需要[答案]D[题干]不能靠外界组织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来直接满足的,它的激励源泉来自所从事的工作本身,依靠工作活动本身或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提供的某些因素来满足。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

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要点第一章导论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一、组织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部分:基本知识点一、组织行为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因而组织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多层面的特点。

通常,把组织行为分为三个层次。

※1、个体第一层次,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

2、群体第二层次,重在分析组织成员在群体工作中的相互影响。

3、组织第三层次,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与作用1、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力;2、重视研究个人需要,并把满足个人的需要与达到组织的目标相协调;3、重视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结合起来,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4、重视领导行为的研究,调节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5、重视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的研究。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1.经验总结法;2.实验法;3.现场研究法;4.案例比较法四、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所经历的几个阶段1、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实验和他的《科学管理原理》(2)古典组织理论——法约尔、韦伯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的概念:组织实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组织的含义要点: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他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

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独立的法人,并且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

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3、行为的概念: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4、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组织行为的精神实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6、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改善领导与群众以及各种人际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和整个组织的活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7、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8、越是高级脑力劳动者,就需要实行具有人情味的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9、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0、组织行为学正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相结合的产物。

11、个体是组织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

组织行为的层次关系,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1至4层)12、组织行为学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这种社会属性。

13、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现象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14、工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第一章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所有的管理者都要承担某些实质上是纪念性或象征性的责任2、信息传递着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管理者都要从其他组织或机构中收取一些信息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组织行为学:指的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已经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研究系统:指的是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考察,我们试图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

循证管理:是对系统研究的补充,它以最佳可用的科学依据为基础做出管理决策。

因变量:是解释或预测的关键因素,主要有生产率(对效果和效率的两方面关注),缺勤率(指的是员工没有来上班),流动率(指员工永久的离开一个组织),工作场所的偏常行为(也称为不当行为或者工作场所的无礼行为,是指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员工自觉从事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工作满意度。

自变量:是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主要有: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组织行为学关注如何提高生产率,降低缺勤率,减少流动率,减少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提高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以及增进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承认差异,它帮助管理者认识到劳动力多元化价值的所在,以及在不同国家进行管理时需要作出的一些变化。

通过向管理者表明如何给员工授权,如何设计和实施变革方案,如何改善顾客服务以及如何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冲突,可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员工的生产率,组织行为学提供大量的建议帮助管理者解决长期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有助于管理者应对“临时性”的世界并学习激发革新的办法。

最后组织行为学可以为管理者提供行为指南,创建合乎道德规范的良性工作氛围。

第2章组织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分层:年龄(人们的年龄越大,就越不愿意离开现在的岗位),民族,性别(相比男性,女性更有可能离职,缺勤率也更高),种族,宗教,和残疾情况。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第一部分:导论:一、管理的职能(一)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二)组织: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三)领导: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四)控制: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以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以及纠正重大偏离。

二、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三、管理者的三大技能技术技能: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个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能力;概念技能: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的智力水平。

四、组织行为学(一)含义:组织行为学(OB)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1)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2)基本模型:A.因变量:一个受某自变量影响的反应 (也是组织行为研究者想了解的).生产率:对效果(实现目标)和效率(以低成本实现目标)两方面的测量。

缺勤率:指的是没来上班的现象流动率: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织,这可能是主动行为也可能是非主动行为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工作满意度:代表的是态度而不是行为;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B.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因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3)研究方法:(4)历史发展(了解)第二部分:个体一、传记特征:对人的了解,最简单的、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其基本状况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等。

这些信息被成为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是个体行为;第三章是激励,这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都涉及的问题,我们把它单列为一章来重点讲授;第四章是群体行为;第五章是领导行为;第六章是组织行为;第七章是组织发展与变革;最后第八章,我们收集了一些综合案例,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2、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3、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4、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5、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6、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时,目前常用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五种。

7、什么是X理论?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假设认为:(1)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因此,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2)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3)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4)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

组织⾏为学复习要点组织⾏为学第⼀章个体⾏为与管理⼀、知觉与⾏为(⼀)定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的感觉器官时,⼈脑产⽣的对刺激物整体属性达到反映。

(⼆)特点: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三)效应:1.第⼀印象效应或(⾸因效应);2.晕轮效应(以点带⾯效应);3.近因效应(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社会刻板印象)(四)知觉与管理1.知觉对⼈员聘⽤的影响问题:⼈员聘⽤中,⾸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措施:⾯谈情景设计、题⽬合理编制、主持培训、评分者信度等。

2.知觉对⼈员绩效期望的影响问题:知觉歪曲、不公等。

措施:考核量表设计、⼯作情景评估、主持⼈培训、360°考评等。

⼆、态度与⾏为(⼀)定义:态度是个体对⼈或事所持有的⼀种具有持久⽽⼜⼀致的⼼理或⾏为的倾向。

(⼆)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意向成分(三)组织⾏为学关注的态度:⼯作满意度;⼯作投⼊度;组织承诺三、个性与⾏为(⼀)定义:个性指⼀个⼈⽐较稳定的、经常影响⼈的⾏为并使他与别⼈有所区别的个体倾向和个体⼼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与管理1.根据个性类型合理使⽤⼈员,这是⼈⼒资源管理的出发点。

2.根据员⼯的个性特点采⽤不同的管理⽅法。

3.根据个性特点合理设计领导班⼦的个性结构。

四、⽓质与⾏为1.定义:指个⼈⼼理活动的动⼒特点。

⼼理活动的动⼒特点指⼼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理活动的指向性等⽅⾯的特点。

2.⽓质的类型:胆汁质型:相当于巴甫洛夫⾼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中的不可遏⽌型。

特点是情绪体验强烈、来得快、去的也快,精⼒旺盛,⽣⽓勃勃,勇敢、刚强、表⾥如⼀。

这类⼈常表现为任性、粗暴、易于冲动,感情⽤事。

多⾎质型:相当于活泼型。

特点是情绪易外露,也易变化,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活泼好动,亲切、开朗,善于交往,适应性强。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的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

涉及到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

群体心理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测评、人际关系的条件、人际关系的障碍与改善等。

还涉及工作团队与团队精神、团体凝聚力、团体士气、团体信息交流与意见沟通、团体的决策、团体的竞争与合作、团体意识等。

领导心理领导的素质、结构、功能与影响力;领导者的选择、考核、培训;领导体制的演变等。

组织心理组织理论及其变革;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内容、特点及管理原则;组织改革的心理分析(比如改革的目的、过程、动力、阻力及其克服);组织发展与组织效能(组织气氛、形象、文化建设)等。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3.领导科学问题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还有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参与的准实验方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法等。

观察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任何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观察者以感觉器官(眼、耳等)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的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推测人们的心理状态。

优点:目标明确、简单易行、真实有效缺点:难以深入、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通过有效因素的变化来分析发现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严格控制条件缺点:推广性差谈话法: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优点:简便易行,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组织行为学重点及提纲

组织行为学重点及提纲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就是一门研究和应用人(包括个人和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知识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点是从个体的行为出发,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活动方式,分析和解释各种因素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影响,并对工作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组织行为学有跨学科性、多层面性、情境性和科学性等学科特性。

学科基础很广泛,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

一般来说,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类包括几种标准:研究目标: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具体问题研究研究深度:描述性研究、关系性研究、预测性研究研究变量的可控性程度: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实际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多元化、组织结构的变化、技术创新、“临时性”、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冲突、以及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等问题,都是组织及其管理者所要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第二章智力是心理能力的核心。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把智力定义为“智力是个人行动有目的、思维合理、应付环境有效的一种聚集的或全面的才能”,W-B量表首次采用了离差智商(deviation IQ)取代比率智商。

瑞文标准智力测验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用以测验一个人的观察力及推理判断的能力。

将智力一般因素分为两种互相独立的能力:①再生性能力;②推断性能力。

被称为“文化公平测验”。

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传记特征、能力、价值观和人格等方面。

能力包括两大类内容:体质能力和心理能力。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正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影响人格的重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情境。

组织行为中广受关注的五种人格特质:控制点、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控、自尊以及冒险性。

有关人格特质的研究包括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大五人格模型、梅耶斯-布瑞格斯人格特质问卷MBTI、约翰•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一组织行为学发展的三个阶段:①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②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③以权变态度和方法看待人以及组织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

二霍桑实验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提出了许多关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概念: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

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也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心理的影响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也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三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四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里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起步。

五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1.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表现:①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②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③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④组织行为学研究秉承强调生产效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2.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二多年来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三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p9)联系: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两者在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方面是一致的。

五组织行为学一般模型的研究层面: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性特征、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②群体层面: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方式、权利和政治群体间关系和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③组织层面:主要研究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压力水平等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人际知觉与个人决策第一节知觉与人际知觉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理解性、相对性、整体性、恒常性三、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知觉者因素包括知觉者态度、价值观、动机、需要、兴趣、经验、期望、个性特点。

知觉结果受知觉者生理、需要、动机和过去经验的影响。

)2.知觉对象(知觉对象因素包括运动、新奇、对比、声音、背景、临近、大小、重复。

)3.情景(情景因素包括时间、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知觉的防卫机制:指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

五、什么是错觉: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主要有知觉者生理和心理的状况以及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

六、产生错觉的原因:知觉者生理和心理的状况以及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

七、常见错觉的种类:大小错觉、形状错觉、方向错觉、承重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

八、社会知觉: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

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九、人际知觉的一致性规律:当获得关于某个人少量的信息资料后,就力图对他的大量特性做出判断,形成一致的印象。

十、社会知觉的偏见(的原因):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

第二节归因理论一、归因: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二、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①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②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做出推论;③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三、海德、凯利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分类:内因和外因。

内因又称个人倾向归因,即归于主观条件,外因又称情境归因,即归于环境因素。

第三节洞察力一、洞察力的含义:洞察力就是运用直觉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或本质的认识和判断的能力。

二、什么是人际洞察力: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动机、个性、行为及其原因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判断。

三、洞察力产生三元观点:三元观点认为,洞察力所涉及的过程同时也适用于其他思维过程。

但是,在洞察性思维中,这些过程的应用方式是非常新奇、比平常的。

第三节个人决策一、什么是个人决策:就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二、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知觉、思维方式、气质与性格、情绪与情感、情景以及周围群体,还受到群体压力、朋辈压力、家庭压力和组织压力、榜样等他人因素和情景因素的影响。

三、决策过程的两个基本假设模型(简述)1.基本假设Ⅰ——纯理性人①决策者是追求最大限度的组织目标的完美有理性的人。

②决策者拥有为作出最好决策所必需的正确和全部信息。

③决策者只找出那些能写成线性形式的、具有一个或一组目标的问题的最佳值。

④所有决策者在作出抉择时,能够以相同的态度来运用信息。

2.基本假设Ⅱ——有限理性人(1)不确定性判断:启发式与偏见①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

②可得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容易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③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是指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

(2)前景理论的主要假设①回避损失:是指损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权重。

②参照依赖:是指人们对资产的变化比对净资产更敏感,因此人们根据参照点来定义价值,而不是根据净资产本身。

③捐赠效应:是指对于获得的自己财产之外的东西,人们倾向于给予更高的评价。

四、个人决策风格(P34)1.均衡型决策:决策过程严密而果断,广泛地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具有深思熟虑和稳健的特点。

2.冲动型决策:反应时间短,容易发表各种想法,但很少对它们加以鉴别,方案提得多,而检验和修订方案的行动少,缺点是精准度较差,失误较多。

3.怠惰型决策:犹豫不决,小心谨慎,瞻前顾后,容易错失良机,延误决策,决策效率较低。

4.风险型决策:在发现有不当之处时,才会对假设进行评价,最终提出的方案会得到较好的修正。

5.谨慎型决策:稳扎稳打,三思而后行,优点是精确度较高,失误较少,但有时会显得稳健有余而果断不足,延误决策。

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第一节个性与个性理论一、什么是个性: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二、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遗传、环境、情景。

四、个性的理论有哪些:个性的特质理论、个性的类别理论五、类型理论及其代表:(1)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2)A型性格和B型性格六、特质理论及其代表:认为人的行为不受他的类型所制约,而是由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的各种稳定的特质所决定。

卡特尔16种个性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七、特质的含义:是指个人有别于他人的特性,这些特性是较为永久一致的。

第二节个性与职业的匹配一、什么是气质二、气质与职业的匹配:根据各种气质的特点以及职业要求,可以找到气质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关系。

三、管理者的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多血-粘液质混合、胆汁-多血混合四、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五、气质与性格的区别: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改变的;内容侧重于社会意识,有好坏之分;有阶段性,没有性格相同的人。

气质是先天的遗传素质,比较稳定的;内容侧重于生理意义,无好坏之分;无阶段性,有气质相同的人。

六、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p60):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七、什么是能力:是与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包括智力、性向和成就。

八、能力的组成内容(能力结构):一般能力(在很多种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等)、特殊能力(出现在某些专业活动中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九、能力与职业的匹配:每个人的能力有差异,管理者必须根据每个人能力的特点安排他们的工作。

十、斯皮尔曼的能力的二因素结构理论:人在顺利完成某项任务时,必须既有一般能力又有特殊能力。

十一、管理胜任力结构管理胜任力:认知能力(信息搜索、概念形成、概念的灵活性)人际关系能力(人际搜索、管理交互作用、发展取向)表达能力(影响力、自信、表达)激励能力(支持活动取向、成就取向)第三节心理测验一、心理测验在管理中的应用:员工的招聘、选拔、心理健康测查、潜能开发。

二、使用心理测验应注意的问题1。

正确认识心理测验的作用和局限性2.使用标准的心理测验3.由专业人士施测4.慎重解释与使用测验结果。

三、常用心理测验方法:迈尔斯-吉尔斯类型指标测验、“大五”个性因素模型、加州心理测验、投射测验。

第四章价值观与态度第一节价值观一、什么是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

二、价值观类型(奥尔波特、罗克奇):奥尔波特的6种价值观: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罗克奇价值观调查: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

三、企业管理者职业价值观:是管理人员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所抱有的持久的信念。

一、什么是态度(P81):指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成分。

二、影响员工态度转变的因素:外部因素:人际影响、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企业文化;内部因素:员工的认知、员工的需要、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转变员工态度的方法:宣传法、员工参与法、组织规范法。

四、态度对组织行为的影响:1.态度与员工的工作效率2.影响学习3.影响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第三节工作满意度一、工作满意度的内容1.工作本身。

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有趣的程度,和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承担更多的责任。

2.报酬。

所得到的报酬多少、报酬的公平性和支付报酬的方式。

3.升职机会。

升职的现实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