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 知识点 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发展的三个阶段:①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②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③以权变态度和方法看待人以及组织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

二霍桑实验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提出了许多关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概念: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也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心理的影响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也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三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

四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里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起步。

五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1.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表现:①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②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③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④组织行为学研究秉承强调生产效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2.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二多年来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三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p9)

联系: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两者在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方面是一致的。

五组织行为学一般模型的研究层面: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性特征、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②群体层面: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方式、权利和政治群体间关系和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③组织层面:主要研究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压力水平等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人际知觉与个人决策第一节知觉与人际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理解性、相对性、整体性、恒常性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知觉者因素包括知觉者态度、价值观、动机、需要、兴趣、经验、期望、个性特点。知觉结果受知觉者生理、需要、动机和过去经验的影响。)

2.知觉对象(知觉对象因素包括运动、新奇、对比、声音、背景、临近、大小、重复。)

3.情景(情景因素包括时间、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知觉的防卫机制:指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

五、什么是错觉: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产生错觉的原因主要有知觉者生理和心理的状况以及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

六、产生错觉的原因:知觉者生理和心理的状况以及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

七、常见错觉的种类:大小错觉、形状错觉、方向错觉、承重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

八、社会知觉: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九、人际知觉的一致性规律:当获得关于某个人少量的信息资料后,就力图对他的大量特性做出判断,形成一致的印象。

十、社会知觉的偏见(的原因):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

第二节归因理论

一、归因: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二、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①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

②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做出推论;③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三、海德、凯利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分类:内因和外因。内因又称个人倾向归因,即归于主观条件,外因又称情境归因,即归于环境因素。

第三节洞察力

一、洞察力的含义:洞察力就是运用直觉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或本质的认识和判断的能力。

二、什么是人际洞察力: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动机、个性、行为及其原因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判断。

三、洞察力产生三元观点:三元观点认为,洞察力所涉及的过程同时也适用于其他思维过程。但是,在洞察性思维中,这些过程的应用方式是非常新奇、比平常的。

第三节个人决策

一、什么是个人决策:就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二、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知觉、思维方式、气质与性格、情绪与情感、情景以及周围群体,还受到群体压力、朋辈压力、家庭压力和组织压力、榜样等他人因素和情景因素的影响。

三、决策过程的两个基本假设模型(简述)

1.基本假设Ⅰ——纯理性人

①决策者是追求最大限度的组织目标的完美有理性的人。

②决策者拥有为作出最好决策所必需的正确和全部信息。

③决策者只找出那些能写成线性形式的、具有一个或一组目标的问题的最佳值。

④所有决策者在作出抉择时,能够以相同的态度来运用信息。

2.基本假设Ⅱ——有限理性人

(1)不确定性判断:启发式与偏见

①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

②可得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容易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③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是指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

(2)前景理论的主要假设

①回避损失:是指损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权重。

②参照依赖:是指人们对资产的变化比对净资产更敏感,因此人们根据参照点来定义价值,而不是根据净资产本身。

③捐赠效应:是指对于获得的自己财产之外的东西,人们倾向于给予更高的评价。

四、个人决策风格(P34)

1.均衡型决策:决策过程严密而果断,广泛地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具有深思熟虑和稳健的特点。

2.冲动型决策:反应时间短,容易发表各种想法,但很少对它们加以鉴别,方案提得多,而检验和修订方案的行动少,缺点是精准度较差,失误较多。

3.怠惰型决策:犹豫不决,小心谨慎,瞻前顾后,容易错失良机,延误决策,决策效率较低。

4.风险型决策:在发现有不当之处时,才会对假设进行评价,最终提出的方案会得到较好的修正。

5.谨慎型决策:稳扎稳打,三思而后行,优点是精确度较高,失误较少,但有时会显得稳健有余而果断不足,延误决策。

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第一节个性与个性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