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先秦单元整合备考提能学案含解析.doc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一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先秦时期的思想(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
“士”的崛起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核心论点:诸侯争霸、社会大变革推动了士阶层的崛起,士阶层的崛起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先秦诸子思想学派人物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孔子(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③“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3)整编文献:《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1)政治:①“仁政”;②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性本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1)政治:①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②“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道家老子(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2)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3)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开创道家学派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道家思想得到发展法家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无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代表下层民众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对百家争鸣的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冲破西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阻碍;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要求改变现状,获取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新兴知识分子的独立兴起,自然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舆论制造者的角色。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一先秦、秦汉(含解析)
位和分封制的崩溃,排除D项。
答案:B4.[2020·四川南充模拟]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为(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解析:夏、商、西周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说明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国家没有真正实现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度,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六国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本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项;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是统一的意义而不是内涵,排除C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太过绝对,排除D项。
答案:A5.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可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有绝对化的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古代妇女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农业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男子,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A6.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新兴的地主阶级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
这一状况表明春秋后期(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B.铁器牛耕得到了推广C.租佃制度开始出现D.自耕农成为国家税源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把一些逃亡的奴隶和破产的平民招到自己手下耕种土地,收取地租,这属于租佃制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秦汉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含解析.doc
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 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01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4.手工业(1)经营形态⎩⎪⎨⎪⎧ ①田庄手工业: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
02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
(2)主要成就⎩⎪⎨⎪⎧ ①纺织业:汉代花色品种多样, 丝织品远销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03丝国”。
②冶铁业: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04水力作为动力的05鼓风冶铁装置——水排。
③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5.商业(1)主要表现⎩⎪⎨⎪⎧ ①汉代商人成为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06丝绸之路”。
(2)政府管理⎩⎪⎨⎪⎧ 07管理机构。
②汉武帝时,打击富商大贾、推行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二 “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1.背景⎩⎪⎨⎪⎧ 1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部分儒生攻击郡县制。
2.概况⎩⎪⎨⎪⎧ 1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 医药、卜筮、种树等有 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 并严禁私下讨论《诗》《书》和私藏禁书。
2焚书后不久,秦始皇又将违犯禁令的460 多名儒生坑杀,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三 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单元综合提升学案人民版
单元综合提升主题一商周时期形成的宗法思想观念的影响1.积极影响(1)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
(2)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思想观念密不可分。
2.负面影响(1)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
(2)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
(3)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拓展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
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
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尝试作答】答案:示例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
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二单元 Word版含答案
单元综合提升一、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认识1.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方式表现举例军事侵略近代列强主要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政治侵略割占土地《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获取特权《南京条约》附件的“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辛丑条约》规定的驻兵权等以华制华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慈禧太后、袁世凯等经济侵略开埠通商《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天津条约》: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天津;《马关条约》: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获取特权《南京条约》:中英两国议定关税;《天津条约》: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攫取海关权、筑路权等战争赔款《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款英法各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镇压革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思想渗透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日本全面侵华时推行奴(1)从发动者上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
(2)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
(3)从结果上看:除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上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中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
经济—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第1单元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含解析)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主干知识-先秦时期的思想一一“百家争鸣”门)经济;冈井旧制崩溃.封建鏡济迅速发展“(2)44治:互同卫空克徵,诸侯纷争*宗法、分対制定向瓦解. E背聂7品阶缴关系’画匸阶层活跃’代表本阶辰或欣治派别的利益和警求* 受到诸候重用L“钟文化:学术下移,囲竝兴起,半民百姓开始按辽教育。
2.流派及主张⑴儒家⑷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翟,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
3.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h5思想解放运动。
(2)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⑴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一一“bl司南”。
(2)商周时期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硫磺和硝石,这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3)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汉字的起源(1)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⑵商朝出现的\o2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绘画艺术(1)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⑵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艺术⑴《诗经》a.收录了西周初年至卫3春秋中叶的三百多首诗歌。
b.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a.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
②特占②特点b.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
小(“卜+中国绘占老的诗软总集。
‘lh•啜定了中国丈学更现实上文传址的蒐础.被后世列为懾集经典.(2)楚辞a. 片浪漫上丈创惟乎迭*感悄奔放,想乗命特,丈采华美*凤辟绚①特点丽•表现车富复杂的思患感悄,b,貝冇画楚国她方样色和押话色彩5式校灵話"②代表:屈原的《08离骚》《九歌》《天问》等。
③影响:楚辞体称为“ 09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 “骚”并称。
巧点妙思[问题探究1]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吗?提示:否。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学案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线索1中央体制的演变时期历程先秦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趋势:君主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线索2地方体制的演变续表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线索3选官制度的演变续表(趋势:世袭走向考试,渐趋公平,后期僵化)线索4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机构设置:秦—御史大夫、监御史;汉—御史大夫、刺史;唐-御史台;宋-御史台、通判;元—御史台、行御史台;明、清—都察院。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先秦史-精选文档
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体系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史阶段特征:●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专题三: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专题四: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专题五: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考纲:●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 手工业的发展●(3) 商业的发展●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选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约771年—公元前476年)21世纪以前)1、社会组织: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氏族内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距今约五千年前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炎帝、黄帝和尧舜禹传说2、经济:原始农业产生(“神农“的传说;耕作技术: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石器,耒耜等,生产力低下;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原始手工业出现(纺织和制陶等),出现了早期的商品交换。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复习课件-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化 (3)商代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诗经》、楚辞 基时期)
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历史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一 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实行 01 ___王__位__世__袭__制____,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 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 02 _占__卜___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2.内容
措施
内容
影响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
的发展
以农
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求富
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统一度量衡
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 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作用
措施
内容
影响
建立户籍制度,实行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
8.瓦解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 05 __独__立__性___,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 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 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 伐自诸侯出”取代。 (3)表现 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 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连坐法 加强
普遍推行县制 集权
制订秦律
二 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 1.前提: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 2.目的:维护周天子的有效统治。 3.对象: 01 _王__族___、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核心: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 02 _土__地___和 03 _人__民___分封给诸侯。 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 04 _武__装___、征派赋役等。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含解析.doc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经济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 先秦时期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时间 农耕工具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用01石犁翻土播种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
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02耒耜、石锄、石犁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1)商周时期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03垄作法。
3.水利灌溉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方式(1)04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①开始出现:春秋战国。
05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06土地私有制确立。
07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08基本模式。
⑤评价⎩⎪⎨⎪⎧ 积极⎩⎪⎨⎪⎧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是推动09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消极⎩⎪⎨⎪⎧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要承受沉重的徭役,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容易破产。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10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②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 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3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确立⎩⎪⎨⎪⎧①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法律确认:秦国11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为田开阡陌封疆”二 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1.经营形态 (1)01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02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03民间消费的产品。
(3)04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夏商时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代政治表现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3)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衰落,官僚政治兴起,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地方分权转向中央集权。
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经济(1)生产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向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转变。
(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自耕农的发展过程,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3)土地制度——经历了由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4)手工业和商业——“工商食官”限制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得到发展,抑商政策确立。
思想文化(1)儒、法、墨、道各家学派纷纷登场,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具有浓厚农耕文明特色的实用科技得到发展。
(3)商代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实行01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02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
2.目的:维护周天子的有效统治。
3.对象:01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核心: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02土地和03人民分封给诸侯。
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04武装、征派赋役等。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时空坐标〉|微观了解历史阶段特征|〈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思维导图| |史论术语|1.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实质在于相互兼并,扩张领土,掠夺财富。
山师附中第01讲 先秦经济-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模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分类】一、先秦史(中华文明的起源)二、秦汉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魏晋南北朝史(民族交融和文化交融)四、隋唐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五、五代辽宋夏金元史(民族融合与元的统一)六、明清史(版图奠定与面临挑战)专题一先秦史总论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
【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历史;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如仰韶文化遗址与龙山文化遗址),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加强文明认同。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3.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4.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5、对先秦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第01讲先秦经济先秦时期的经济图示【知识讲解】一、农业1、生产工具: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夏商周先是金石并用,后再春秋战国出现铁器并推广。
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如何理解?3.经营方式:集体劳作 ----个体农耕(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评价: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知识纵横贯通
诸子百家思想的贡献与现实价值
代表思想现实价值
儒家仁政思想
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对
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
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道家无为思想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
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法治观、改革
观
对于当今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墨家兼爱、非攻等
思想
对今天人们所追求的平等博爱、和平和尊重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荀子共同强调了社会个体应该重建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促进自身道德的觉悟和完善,这样才能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故A项正确。
材料并未表明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排
除B项;C项“只有”表述过于绝对,道德自律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之一,排除;材
料并非只是针对诸侯国君而言,而是针对社会各成员提出的要求,排除D项。
先秦时期社会特征表现
项目社会特征
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转型
文明形态从采集渔猎到农耕文明
政治特征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再到中央集权的演变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文化特征具有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特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局面
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铁制农具甚至整套铁农具,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得到很大发展和推广,这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和生产力的提高,故选B项。
A 项“独断经营”,D项“最早出现”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必备品”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交流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这反映了( ) 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答案 A
解析材料“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体现了选官的依据是才能的高低,而在此之前的夏商周时期,选官的主要方式是依据宗族血缘而进行的分封,这反映了依据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制已经逐渐崩溃,故A项正确。
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家思想成为社会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臣关系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故D项错误。
中外关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古希腊城邦
政治结构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世界
经济发展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
政治制度各诸侯国权力日益强大,最终发展为
君主专制制度
出现共和政体,王权衰微,个别城邦
建立较发达的民主政治
文化特征依托大河和农耕创造辉煌的文明,文
化具备多元化特征,但不能改变封闭
和保守的特点
依托海洋孕育灿烂的文明,具有开放
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特点
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
”这说明二者( ) A.都带有人文的色彩B.都重视教育的作用C.价值取向完全一致D.所处社会环境相同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和“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可知都是对人的研究,故A项正确。
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孔子关注的是“天下”,苏格拉底关注的是个人,故C项错误;中国是农耕文明,而希腊是海洋文明,故D 项错误。
核心素养培优——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包括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
这两者是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要素,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分析解答历史问题时必须运用的工具和借助的手段。
(1)时间观念
关于时间观念,课程标准将其分为四个能力达标层次:
①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的意义;在叙述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表达方式。
②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
③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④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间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历史时间的表达,常见的形式有:世纪、年代、历史阶段术语、历史时期、朝代以及古代的种种纪年方式(如帝王年号、干支纪年)等。
这些是历史学科的常识知识,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定位,也是分析历史问题不可或缺的要素。
高中历史教学比较注重把握历史时段特征(也称历史阶段特征),这是历史时间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这种思维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把握了历史时段特征,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时段特征解题法甚至成为一种解题的方法和手段。
(2)空间观念
①概念阐释:空间概念在史学研究中,主要是以历史地图的形式出现,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分布图、交通路线图、经济分布图等。
②达标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能够使学生了解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地理环境,在具体的历史空间中认识和理解史事的意义,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
(2019·北京高考)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可知,东周时期已掌握丝织技艺,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选A项。
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排除B项;“没有交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生活方式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