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明确小序在词中的作用及其与词的正文的联系;

②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遇、性格特征及其豪放词的抒情特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指导诵读技巧;

②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豪迈的精神;

②引导学生反观自我,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苏轼的人生经历来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

胸襟。

2、教学难点: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了解苏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师也提醒大家注意了P35页《词话丛编》中关于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诠释,还记得学士词要怎么演绎?(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但是,是所有的豪放词都是“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而歌”吗?

其实还有一种豪放,表现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上。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豁达情怀的词——《定风波》,请同学们翻开书的第37页。

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将这首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一下几个词的读音:

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ppt呈现)

(播放录音、教师板书标题)

教师正音,给出评价。请个别同学范读或男生齐读,指导划出节奏。

二、解读小序、梳理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说说,这首词和前面学到的《念奴娇》,在形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前面有段小序)

对,小序,我们学过的哪些篇目也有小序呢?(《孔雀东南飞》、《琵琶行》⋯)小序在宋词中是很常见的,具有导读、纪实、审美等功能,它的产生既是词学观念演化的反映,更是叙事抒情等功能的需要,且

与宋代文坛“破体”之风有很大关系。词的发展从有调无题到有调有题,进而又从有题无序到有小序的出

现,词序成为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点睛之妙笔,精制之美文。我们再来一起齐读一遍序言,注意

找出,里面交代了哪些信息?

(教师提示:三月七日是?沙湖道中是?雨是?同行和余?遇雨、已而遂晴?)

我们可以提炼出这些信息:

时间:三月七日。教师解读背景:指的是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结合注解第二点)沙湖道中。教师解读背景:沙湖道中,1082年春天诗人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黄州就是今天的黄冈,苏轼在他晚年的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

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以看出,苏轼自己也认为黄州时期是他人生一个重要节点。也正是在这里,苏轼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等千古名篇。

天气:先雨后晴

人物:雨具(指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我)

教师提问:好,通过词的序言,苏轼写作这首词的相关背景我们就一目了然了,那么最后,事件呢?

这首词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大家结合词的正文来总结一下。

事件线索:首先是行在沙湖道中下雨了,听到了“穿林打叶声”→那下雨了要怎么办呢?作者的态度是

“何妨吟啸且徐行”,不管风雨有多大都不怕。→后来雨停了,春风吹来,斜阳相照。“回首向来萧瑟处”,回过头来看刚才走过的路,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师总结: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这是一首少有的全篇都在叙事的词,这也是本词的特点所在。但是大家想一想,作者仅仅是为了记录一

次看田途中遇雨的经历吗?很显然不是,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作者隐藏在表面文字后面的深层次的感

情。

三、细析文本、解读情感。

首先,莫听,莫是什么意思?别、不要,他不要听的是什么,穿林打叶声,也就是雨声。

穿林打叶,是柔柔的牛毛细雨,还是来势凶猛的,比较大的雨?

——大雨。

嗯,说明他在沙湖道中遇到的是大雨,渲染出了雨骤风狂之景。那么接下来他怎么样呢?

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反问强化“不妨、不需要”的意思,俏皮中折射出一种挑战色彩,反

映了词人旷达心境。

吟啸在注解里有解释,吟咏长啸,也就是吟诗长啸啊,那徐行?慢慢的走着,他在雨中吟诗长啸、舒

步徐行。呼应了小序中的哪句?(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想想我们平常在路上碰到下大雨,什么反应?赶快跑开,避之不及,生怕被雨淋到了,可在这里,苏轼

他却,吟啸且徐行,慢慢地走,这里体现了他怎样的一种形象。(与众不同,很潇洒,很镇静。)对,这里就有一种潇洒的镇静在里面。

大家看,“莫听”、“何妨”二词,是不是还有一种对风雨的倔强的抗争的意味在里面呢?

我们由这两句可以看出,词人面对骤然而至的大雨,依然能够泰然处之,坦然面对。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旷达)

很好,旷达。任它风雨肆虐,我且吟啸徐行。

后面这一句就很有意味了,有没有哪个同学试着给我们讲下他的理解?

(竹杖芒鞋轻胜马。从字面上来翻译一下这句,竹杖芒鞋是什么?竹杖很好理解,竹子做的拄杖,芒

鞋注释里有,草鞋。轻是轻便。胜是比,超过。马在这里是交通工具了。所以连起来理解是拿竹杖穿芒鞋

走比骑马轻便。)

哎,竹杖芒鞋比骑马要轻便吗?

的确,竹杖芒鞋的重量比马要轻。可大家想想,当时是一个雨天,古时候的路可不比我们现在的水泥

路,那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就变得非常泥泞难行,而拄着竹杖,穿着芒鞋虽然轻便,可在雨中走,难免不

拖泥带水,寸步难行。怎么可能比骑马还轻快?

大家想想,竹杖芒鞋通常是什么人的装束?

——农夫,平民。

马又通常是什么人的坐骑?

——达官贵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已经成了身份的象征,那么这个轻,只是字面意义上的轻便

轻快么?不是了,而是有一种心理上的、心情上的轻,组个什么词合适?

——轻松、轻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