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合集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云南是中国境内种类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多民族聚居省区之一,云南的少数民族有近30个,占全省总人口的30%以上。

这些少数民族各自拥有着独特的风情与文化,为云南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色彩。

在云南的许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村寨,体验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比如,到大理,我们可以一探白族的风情。

大理被誉为“白族之乡”,以其独特的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白族人民怀有和平、友爱、勤劳、智慧和精神高尚的民族特性,他们的服饰,建筑风格,音乐、舞蹈和节日庆典都带有浓厚的白族风味。

大理的古城、双廊、苍山洱海等景点都是展示白族风情的绝佳之地。

在西双版纳,我们可以体验傣族的风情。

傣族是云南的一支壮族,相传他们是从中国的黄河流域南迁而来的。

傣族人民崇尚自由、热情、乐观和洒脱的生活态度,他们喜欢唱歌、跳舞、射箭和赛龙舟,因此在每年的泼水节、赛龙舟节等传统节日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精彩表演。

而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傣族的特色住宅、衣着和特产,感受到傣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此外,云南的少数民族中还有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景颇族等等。

彝族被称为“天然的画家”,他们以独特的服饰、维护原始文化习俗为特色。

纳西族则以独特的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化而著名,他们的古城丽江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哈尼族则以梯田文化著称,他们在南方山区创造了大量精美的梯田景观。

景颇族则以独特的居住建筑和传统艺术而闻名。

总结起来,云南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情与文化,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这些独特的风情与文化,为云南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旅游资源。

因此,自古以来,云南就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领略这里的多民族文化之美。

普通话考试云南方言易错字

普通话考试云南方言易错字

云南方言易错读音归类一、声母易错(一)、普遍性错误b:芭泊般蕃蓓炮绊夯傍鄙庇痹泌匕髀裨杓鳔骠遍砭褊濒屏摒卜哺p:扒葩颇泼繁鄱皤湃咆疱畔胖乓毗媲裨瞥骠便扁乒曝瀑暴m:摩无袂觅宓糸盟f:畈赴缚讣甫脯阜d:沓傣胴峒缔堤提棣睇仃玎酊町铤掇驮咄t:挞檀昙帑恸唾陀佗柝屯臀囤氽暾n:馁挠淖孬铙蛲赧啮酿拧宁柠狞狞泞咛聍虐疟l:醪撂敛鲁卵略掠g:咖伽颌仡概溉篙垢诟栝刽癸刿桧皈纶犷k:咖恪窠髁慨忾犒抠眍槛龛亢伉倥括侩哙狯脍岿喟h:蒿悍蚶吭讧湖户呼虎壶互胡护糊弧忽狐蝴葫沪乎核和瑚唬唿猢怙琥烀煳戽笏踝秽患j:棘给颊笺溅僭趼豇酵窖醮侥街皆截解界届阶秸颈茎孑蚧浸狙q:杞锹硗侵衾擎蜷x:膝匣黠纤涎跹项巷翔祥详鞋挟撷zh:咤摘窄翟宅侧蘸崭绽缜箴睁争争挣挣怔狰峥铮筝秩栉诌骤绉皱助贮追谆捉拙灼琢ch:拆谄忏孱巢掣瞠撑翅炽啻饬笞豉匙崇忡憧愁初锄触楚础矗绌怆sh:生绳甥牲笙事师狮虱士柿仕侍恃谥似数梳束蔬疏薯暑曙署蜀鼠庶漱闩吮r:刃韧纫冗褥z:匝扎暂造燥躁噪甑兹诅c:踩囱淙窜蹿篡s:似嗽夙榫(二)、特殊性错误I、n和l的辨析[记字办法]1、记少不记多2、记特殊字:内馁虐嫩酿怒泞挠暖3、记代表字,声旁类推那:哪娜内:纳衲钠呐尼:泥呢妮怩诺:匿纽:妞扭钮忸挠:蛲铙奴:怒努弩驽捏:涅脑:恼瑙乃:奶氖南:喃奈:捺念:埝捻宁:拧柠狞泞咛聂:蹑镊农:浓脓哝侬II、zh ch sh和z c s的辨析[记字办法]1、记少不记多,记z c c2、记代表字,声旁类推(二)、韵母易错o、e韵易错字表u韵易错字表er韵代表字ü韵字表ai韵易错字表ei韵易错字表ao韵易错字表ou韵字表ie韵字表i-ie对比练习一切低劣一瞥熄灭离别缔结地铁ie-i对比练习液体夜里切题歇息贴息ǖe韵字表üan韵字表ün韵字表an、ang辨音字表ai-an对比练习快餐百般白班白板派款贷款耐烦开饭海滩灾难an-ai对比练习安排按捺ao-ang对比练习iao-iang对比练习en、eng辨音字表ei-en对比练习悲愤备份辈分每人媒人美人非分贼人en-ei对比练习纷飞分肥奋飞粪肥分内in、ing辨音字表ueng韵代表字①翁嗡③蓊④瓮蕹(三)、声调易错(一)、云南方言与普通话不一致的部分字(二)、入声字归音表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篇目(1)在浩瀚无垠的沙漠里,有一片美丽的绿洲,绿洲里藏着一颗闪光的珍珠。

云南民族文化转型辨识

云南民族文化转型辨识

◆政经观察云南民族文化转型辨识圃辛其马众所周知,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变了,文化随之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映照着时代社会的特征。

世上没有不变的文化,只是变化的程度和形式不同而已。

就文化的比较而言,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摆脱其它文化的影响而孤立存在,任何一种文化都只有在吸收、整合其他文化优秀成果的过程中才能求得自身的持续发展。

以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为例,我们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各民族文化的日益融合,新一代民族年轻人的成长,特别是现代信息传媒的快速发展,电视、电话、手机、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已经渗透到民族地区的干家万户,由此带来了民族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一些变化。

很多民族群众在追求脱贫致富过程中,把更多的现代元素带进他们的生活中,“民族人”不知不觉中被演变成一个“现代人”。

在有些地方,过去沿袭下来的传统如民族特点、民族语言、传统民居、歌舞艺术、礼仪习俗等,出现了一些被忽视、冷落甚至遭遇抛弃、流失的情况。

在奔现代化的急切心情驱使下,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好像也失去了吸引力。

在对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认同矛盾之间,很多人都选择了前者,从而形成了所谓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危机”。

然而,任何事物都要从两个方面看,只要我们换一个视角,发现这何尝不是社会进步、文明倡扬的的反映呢!这里有两个问题要分清,一是少数民族群众需要走进新时代,随着国家富强需要更好的幸福生活无可厚非;二是欢迎并接受现代的外来的文化就必然要抛弃或对062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杂志立古老的传统文化,这恐怕没有这样绝对。

实际隋况是,现在在云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比如大理白族的“三月三”节庆,楚雄彝族州的“火把节”,红河州少数民族的“长街宴”等,都是很古老而传统的民族节庆活动,如今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虽已增添了不少富有现代经济社会的元素,同样让当地民族群众感受到自己节日的隆重和欢乐,也让外来游客倍感民族节日气氛的浓郁和民族兄弟姐妹的淳朴。

云南方言大全

云南方言大全

云南方言大全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地方言在这片土地上盛行。

云南方言的分布区域广泛,涵盖了汉族、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多个民族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云南方言,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整理。

云南方言的特点之一是音韵丰富多样。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的方言在语音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在声调、辅音、元音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例如,云南的哈尼族方言中有着浊音化现象,而白族方言则有着独特的双元音现象。

这些特点使得云南方言在语音上具有丰富的变化和特色。

此外,云南方言在词汇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在日常用语和特色词汇上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饮食方面,云南的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特色的菜肴和食材,而这些食材和菜肴的名称在各地方言中也有着不同的称呼。

同时,在民间传统文化和习俗方面,云南方言也有着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除了语音和词汇外,云南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不同的方言在句法结构、语序、语态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

比如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方言中,存在着独特的动宾语序和主谓宾语序,这与汉语普通话中的语序有所不同。

同时,云南方言中还存在着丰富的方言词汇和习惯用语,这些词汇和习惯用语在日常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了解和学习云南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的来说,云南方言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方言体系,它反映了云南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

通过对云南方言的了解和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当地的语言文化传统。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云南方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学习云南方言,为传承和发扬云南的语言文化做出贡献。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神话的特点神话是一定群体集体的意识活动的产物,显示了这个群体在某个时代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发展演变规律的思考。

而且少数民族神话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反应了他们自身对世界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看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文学民族学,宗教学哲学等多科文化价值,内涵深刻。

而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在我国南方神话中最富有代表性和特色,因为云南的廿四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蕴藏丰富、各具特色的神话,且由于历史、社会、文化、习俗等诸种原因,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神话王。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同一民族的不同聚居区社会发展不平衡,各民族在生产方式、家庭婚姻形式、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保留原始社会残余等,因而在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一直尚未切断神话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神话一直有其赖以产生、流传、设展的社会条件。

并且神话借此而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以活的形态在民间流传,历久不衰。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虽各具特色,但都大多解释开天劈地以及人类的起源为主体。

如纳西族中有这样一个神话。

这个神话共有二十个章节:茫茫远古,初辟天地,野牛撞天,耳辟天地,人类诞生,触怒天神,洪水滔天,利恩余生,初遇白鹤,东神造人,白鹤仙女,天上险境,十度交锋,天地美缘,天神诅咒,迁徙人间,击败凶神,定居创业,遣使探秘,山高水长。

开出的天是倒挂的,象要塌下来,辟出的地,凸凹不平整,好像要陷裂。

于是又重新用五根柱子撑起天,铺平地。

又如洪水滔天,只剩下纳西族祖先从忍利恩孑然一身,藏身于牦牛皮革囊,用九条铁链子,三头拴在柏树上,三头拴在杉树上,三头拴在岩石上,才得以死里逃生。

再如彝族神话中有关梅葛的记述,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格滋天神把九个金果变成九个儿子,让其中的五个儿子曲造天,有七个银果变成七个小姑娘让其中的四个姑娘去造地,五兄弟吃喝玩乐,把天造小了,四姐妹不分白天黑夜造地,把地造大了。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汉语言文学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蔡梦月吕唯蓉摘要: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

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关键词: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

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理解。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苦扎扎节”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赶摆”——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

傣族其他重大节日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赶摆”。

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进行。

云南多民族节庆文化的视觉解读

云南多民族节庆文化的视觉解读

中国的传统节日积淀了千百年历史,每个节日都有它悠久的文化或生活渊源。

传统节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

在我国现有的全民性传统节日中,春节的生态状况尚算良好,城乡海外的华人都过春节,节庆形式也比较丰富,如春节晚会、电话和短信拜年等;而中秋佳节除了吃月饼品美食,祭月的传统基本都没有了;元宵节还有元宵,灯会和花会也不多了;重阳节最初始的登高和赏菊活动几乎没有了……基本看来,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是七零八落。

一、云南多民族节日简介民族风情是云南的名片,是其巨大的文化精神财富和审美需求的载体。

云南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树花会”,彝族、白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瑶族的“盘王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独龙族的“卡雀哇”,佤族的“新米节”等。

除了这些隆重的大节庆,每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婚丧嫁娶、庆祝活动等,也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审美个性。

各民族的节庆文化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传承的艺术形式,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具有很强的融合性。

从民族建筑、服饰、饮食、歌舞、工艺、文学,到宗教祭祀、敬祖求神,包括深层次的祈愿人畜平安、生命轮回等观念意识,无不在节日中得以集中体现。

而我们对节庆文化最直接的认识则是通过其视觉语言。

二、多姿民居云南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大的分类有农耕族、游牧族等,与不同生活方式相对应的民族建筑也是千姿百态,民居构成了各民族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各民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方面差异较大,有多种社会形态存在,建筑风格的特征差异也受此影响。

比如典型的喜洲民居代表———白族民居,其规模气派、工艺精湛,是其他许多地方民居无法比拟的。

而一些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民族,其建筑从外观、结构、规模、装饰来看,都要显得简朴、粗陋一些,用材多源于自然原料,遵循方便和经济的原则。

建筑被称作“凝固的音乐”,云南民居建筑在物质实体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

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

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比较多的省份,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呈现出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的特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民俗活动1.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

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和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的方法和途径。

2.哭婚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3.抢亲。

在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

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即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

4.丢包。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

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5.阿夏婚。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

6.剽牛庆丰收。

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

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

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

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

特色习俗"鸡米礼"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流行"鸡米礼"的风俗。

鸡米礼分鸡米单礼和约米双礼两种。

云南方言词汇

云南方言词汇

云南方言叠词意思、用法解析摘要:研究云南方言首先要研究云南汉族来源的历史。

当年朱元璋派出的由沐英、傅有德、兰玉统领的30万军队,不光是为围歼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残军而来的,更是为彻底解决云南问题而来的。

当云南局面平定下来以后,朱元璋就命令入滇的军队就地实行军屯,并批准了沐英的奏折,让这些军人的家属启程到云南去团聚、定居,同时鼓励入滇的军人与当地人通婚,这才有了云南人常说的“夷娘汉老子”现象。

1389年,沐英还滇,携江南250余万人入滇。

至此,云南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土著人成了少数民族。

在云南遇到的许多人里,一问都说是当年入滇明军的后代,家乡是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

柳树湾、高石坎是当年入滇的那批明朝军队驻扎过的地方。

他们就是从那里拔营入滇的。

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云南省的历史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朱明王朝定型的。

这些入滇明军在这里定居、繁衍,且常与这里的少数名族打交道,时间久了,原来的话自然就变形变调了,形成了云南方言,由于地形(主要是大山大河)的阻隔,在云南,各个地方的方言也不尽一样,但总体上说,云南方言属北方方言区。

在云南方言中(以云南曲靖富源为例)叠词主要有:凉悠悠尼、粑粑、巴巴、么么三、憨出出、嘎嘎、矮朵朵、油滋滋、l u幽幽、热乎乎、臭哄哄、空捞捞、大拽拽、干巴巴、胖嘟嘟、北森森、悄悄的、饱咕咕、色咪咪、山沟沟、胀鼓鼓、圆嘟嘟、硬板板的、小娃娃、小屁屁、乱麻麻、拜拜、酸溜溜的、热乎乎的、大逼拽拽的、呼扯呼扯的、日逼浓浓的、神兜兜、害怕怕、主题词:云南方言叠词解析内容:在云南方言中,好多叠词(不论描述事物还是心情)的或许都会让人惊叹难以捉摸。

作为云南人,我来具体的给大家介绍这些云南方言叠词的具体意思和相关用意。

1凉悠悠尼。

相信所有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叠词的意思,普通话也可以表达,但在我们云南人的感觉里,似乎用普通话说“凉悠悠的”似乎表达不出神清气爽、内心平和和那种温和,确实,当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之后,一阵微风迎脸而过,轻轻的颤动着头发、衣服、汗水,带来仅一阵的清爽;春夏秋冬,春天风大、夏天炎热、秋天秋高气爽、凉快、冬天冷冷的,如果在炎热的夏天里突降大雨,开开窗呼吸着土的气息、感受着风雨交加,很凉快!秋天里,粮食丰收、落叶纷飞,凉意跃然心上,此时无论从心里上还是身体上都感受到凉悠悠尼;此外,从“凉悠悠尼”和“凉悠悠的”来比较,“尼”和“的”来说,“尼”让人听起来比较亲切、“的”听起来则比较呆板。

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云南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重要民族之一。

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中心,同时也是各种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

云南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是研究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当时的云南地区居住着什么叫做“滇池文化”的文化群体。

而自春秋战国以来,古代云南及其周边地区一直处于多族群共存的状态。

对于这些民族群体来说,从气候、地理到人口、文化,云南的区位特殊性和多样性都是他们最主要的特征。

在云南民族的历史中,昆明、大理等城市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也对形成区域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历史中,云南地区也曾被称为“大南”、“滇南”、“元阳”等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的背后,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解释和概念的差异。

总体来说,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文化、宗教和传统习俗上。

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表现,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文化传承。

二、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语言、文学以及传统艺术等方面。

云南的少数民族拥有多元的语言系统,其中最为多的主要是汉语、彝语、壮语、藏语、苗语等。

与此同时,在文学方面,这些民族群体也拥有着悠久的文化辞源,其中尤以“白族纳西族摩梭族等”的文学辞源最为丰富。

“白族”民间故事、宗教文献、城市文学等都表现出了多元化的文学传统。

另外,云南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也十分丰富多彩。

在中国民间文化的传统艺术中,云南可以算是排最前的民族之一。

由于他们的艺术表现风采的独特性、鲜明性和多彩性,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客人。

其中包括了“精通摄影、即兴创作、自我表现”的“哈尼族”的摄影艺术、多姿多彩的“彝族”竹编艺术和中外游客五福捧言的“彝族石板画”等。

三、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在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中,有许多是与他们的历史、地域和文化发展相联系的。

云南少数民族瓦猫的文化人类学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瓦猫的文化人类学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瓦猫的文化人类学分析一、瓦猫的形貌与工艺瓦猫是云南地区常见的屋脊兽。

屋脊作为中国传统木制建筑的重要构件,起到遮盖屋顶转折接缝处以及保护和防水的作用。

营造工匠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时,会装饰带有吉祥寓意的小兽,由此诞生了形式各色的屋脊兽装饰,梁思成认为屋脊瑞兽“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云南地区的匠人在明清两代不断吸收、融合中原地区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独特屋脊兽艺术,瓦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瓦猫在云南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丽江部分地区将瓦猫称为“四不像”。

因为它似猫非猫,似狮非狮,似虎非虎,似狗非狗。

昆明的部分彝族村落称之为“石虎”。

以玉溪为主的部分地区在制作瓦猫时会在头上竖起一只角,因此将其称之为“独角兽”。

大理白族将屋脊正中的瓦猫称为“辟邪”,鹤庆地区的白族和汉族将安置于筒瓦上方的虎形装饰统称为“瓦猫”,也有人称之为“降脊虎”、“吉祥虎”、“降吉虎”等。

云南的民间谜语“每家房顶高高坐,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口,猫不像猫,虎不像虎”可以很好的展现瓦猫的形貌,瓦猫虽有猫名,但实际上是以猫寓虎,云南民间也有“猫即是虎,虎就是猫”的观念。

[[1]]白族认为瓦猫的基本造型应该是“铜头铁尾豆腐腰”、“肥头大耳圆眼睛”。

以鹤庆瓦猫为例,标准的瓦猫是筒瓦底座上安置虎形物,虎形物必须要有前肢后肢、圆筒状身体、尾巴、头部和大嘴组成。

瓦猫头部要占总体积的三分之二,表情神态可以各异但一定要张开血盆大口,口中利齿要清晰可见,耳朵竖起,尾巴翘立,而瓦猫腹中则是空心的。

[[2]]鹤庆的瓦猫工匠认为越凶狠的造型越可以震慑邪祟,因此必须给瓦猫刻上胡须。

昆明地区的有些工匠会给瓦猫额头刻上“王”字,也有涂上红漆和刻鱼鳞纹的造型。

不同的工匠有各自的表现手法,但瓦猫的造型整体追求夸张怪诞,以达到镇宅驱邪的作用。

瓦猫的制作工艺在各地区也有区别,昆明和曲靖地区的瓦猫在制作时会上釉色,烧制后呈砖红色或咖啡色。

关于探析元江县傣族拴红线习俗的由来及文化内涵论文

关于探析元江县傣族拴红线习俗的由来及文化内涵论文

关于探析元江县傣族拴红线习俗的由来及文化内涵论文1、引言傣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拥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奇风异俗,并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锤炼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这些奇风异俗承载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的瑰宝。

研究民族的奇风异俗,是了解该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信仰的途径之一。

据了解,在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叫魂或祈福时“拴线”的风俗。

但拴的线的颜色和所代表的意义、适用范围却有所区别。

元江县傣族拴的线是红色的,最初用于叫魂时为了把人的灵魂拴回来,而在人的手腕处拴红线,迷信色彩很浓。

以前“拴红线”的仪式应用范围很小,多为了辟邪、祈求健康、向大自然道歉等用意。

发展到现在,“拴红线”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新义,应用的范围更广,产生了寄托人们的美好祝愿的功能,体现了元江县傣族人民的友好热情、以物寄情及独特的审美观。

2、“拴红线”的由来“拴红线”习俗从何而来。

对于这个问题,在元江县傣族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傣族咪涛(大妈),一天清晨她带着孙女到田里捉黄鳝。

正当咪涛动手要下田去捉黄鳝,突然,一支黑色的老鹰飞来,把孙女扑进水里,弄得满身都是泥浆。

咪涛转身看见自己的孙女掉进水田里,赶忙带着孙女回家,帮她洗掉身上的污泥,再换上新花筒裙,咪涛心里才算落定下来。

但过不了几天,孙女突然病倒了,晚上睡觉做梦都会惊喊“奶奶!奶奶!有人拴我,快把我救回去!”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咪涛的孙女都不能恢复正常。

第二天晚上,咪涛梦见一个白发苍苍的布涛(大爹)走到床边,心平气和地和咪涛说道:“好心的咪涛,实话告诉你吧,那天你带孙女出门找黄鳝是不吉利的凶日,你们触犯了下凡游走的天神,是天神化作凶恶的老鹰把你的孙女扑倒的,后果不堪设想,小孙女的魂也被天神用白线拴住拖上了天。

”白发布涛接着又安慰道:“不过事情已经发生了就不要害怕,我这救命的仙翁是有办法帮你们的。

”这是咪涛就说梦话问:“好心的布涛,你有什么办法能招回我孙女的灵魂?”布涛就告诉她:“明天早上你拿着孙女的小花衣,拴上一根红线,包着一盒饭,饭里面装上一个煮熟的鸡蛋,去跌倒的地方,边叫孙女的名边把她的小花衣对着老天甩动三下,天神就会把你孙女的灵魂放回来。

云南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云南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众多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和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更是代表着云南省非常特殊的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意义。

二、云南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哈尼族撒尧节撒尧节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

在这一天,哈尼族人民会穿上节日盛装,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表达对土地、自然和先祖的敬仰之情。

撒尧节以其独特的仪式和民俗风情而闻名,是哈尼族非常重要的文化节日。

2. 瑶族火把节瑶族火把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瑶族人民会点燃盛大的篝火,围绕火堆跳舞、歌唱,展示瑶族特有的歌舞艺术和民俗风情。

瑶族火把节的举办,不仅能增进瑶族人民的文化认同,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是瑶族文化的重要传承项目。

3.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五举行。

在这三天里,傣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水仗活动,相互泼水以祈求好运和祈年。

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境内规模最大的泼水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傣族独特的文化风情。

4. 傈僳族吹箫音乐傈僳族吹箫音乐是傈僳族的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傈僳族人民会利用竹制乐器吹奏箫音,演奏出悠扬的旋律,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傈僳族吹箫音乐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傈僳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积淀。

5. 彝族鼓龙舞鼓龙舞是彝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鼓乐和龙形舞蹈而闻名。

彝族人民会在节庆或婚礼等重要场合舞动鼓龙,表达对生活和未来的美好祝愿。

彝族鼓龙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三、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和传承云南省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政策。

基诺族奇科阿咪解析

基诺族奇科阿咪解析

基诺族奇科阿咪解析基诺族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

而奇科阿咪则是基诺族中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解析基诺族奇科阿咪,介绍它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基诺族社会的重要意义。

奇科阿咪是基诺族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被视为基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口头传统,通过民谣、歌曲、舞蹈、故事等形式进行表达和传播。

奇科阿咪通常在基诺族社区的重要节日、婚礼、葬礼等场合进行演出,成为了基诺族文化交流和凝聚的重要工具。

奇科阿咪的起源可追溯到基诺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以基诺族神灵、英雄和人物的形象为核心,讲述了关于自然、生活、爱情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寓意深刻的故事。

通过歌曲和舞蹈的形式,奇科阿咪将这些故事传承给后代,同时也反映了基诺族对世界的认知、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奇科阿咪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

音乐方面,奇科阿咪常常使用基诺族特有的乐器,如篦子琴、双管箫等,与独特的节奏和旋律相结合。

舞蹈方面,奇科阿咪强调身体的协调动作和舞姿,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和意象。

在舞蹈表演中,艺术家们穿着传统的基诺族服饰,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奇科阿咪在基诺族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帮助基诺族人民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其次,奇科阿咪也是基诺族社会交流和凝聚的重要媒介。

通过奇科阿咪的演出和欣赏,基诺族人民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增进社会和谐。

总的来说,基诺族奇科阿咪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了基诺族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它以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基础,通过歌曲、舞蹈和故事演绎等方式传承给后代。

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基诺族文化遗产,也为基诺族社会的交流和凝聚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研究【摘要】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应以目的论为依据,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即少数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直译加注或意译等方法以达到准确充分地传达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云南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一、研究背景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为云南贵阳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创造了条件。

但每年有数万外国游客前往云南观光旅游,少数民族给观光客巨大的“文化震撼(CulturalShock)”,文化沟通与文化词汇翻译的困难凸显。

由于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导致他们的词汇极富民族特色,而这些词语在英语中没有现成的对应词语,造成了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被生搬硬套翻译成外国人并不知所云的词汇。

如云南苗族、彝族都过一个节日叫做“吃新节”,是“云南少数民族品尝刚成熟的新稻米饭的节日”,这个节日有人把它翻译成“EatingNewThingsFestival”,这种翻译并没有弄清楚吃新节中的“新”的所指。

译语读者会认为这样一个节日是品尝新东西或新食品的节日,这与“吃新节”本来的意思相去甚远,没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需要把译文翻译得恰当、得体。

恰当得体的外语翻译就是翻译出来的外文要实现翻译的目的。

第一,翻译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的目的是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听众或读者是来自异域文化的外地观光客。

第二,翻译出来的外文要充分体现云南省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内涵与意义。

简单地说,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向异域文化的外地人(外国人或境外人)传播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目的。

即译文是否达到了翻译行为的目的。

二、理论概述及研究意义翻译目的论对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译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词汇是指表达独具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事物的词汇,这些词语“受文化制约(culture-bound),从他们身上可映射出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云南少数民族那些奇葩的中秋习俗

云南少数民族那些奇葩的中秋习俗

云南少数民族那些奇葩的中秋习俗身边很多自称是少数民族的人,问他们会说少数民族的语言吗?并不会。

问他们知道自己本民族有什么习俗吗?不知道。

这让小编尴尬病又犯了。

那你怎么还好意思自称是少数民族?特别现在汉化严重,很多节日都没有了那种氛围,不少习俗已被我们所淡忘。

面对这么多优良传统逐渐消失,小编真的很痛心啊!这不,中秋快到了。

你了解本民族的中秋风俗吗?就怕你们忘了,特意给你们普及下云南各少数民族祭月拜月的习俗。

1德昂族的“串月”习俗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

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2阿细人的“跳月”习俗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

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

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永结白头之好。

3苗族的“闹月”习俗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

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

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闹月”。

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4纳西族的“祭月”习俗每年的八月中秋,村村寨寨烧香供果,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清乾隆《丽江府志略》载:“八月中秋,以瓜、饼、豆角祭月”光绪《丽江府志稿》载:“节届中秋,供木樨而拜月。

”木樨,俗名桂花,四委常绿,农历八月,桂花盛开,洁白的小花香气盈屋,是纳西族喜爱的一种名贵花木。

云南民族村佤族寨讲解注意事项

云南民族村佤族寨讲解注意事项

云南民族村佤族寨讲解注意事项首先,要对佤族的历史和文化做充分的研究和了解。

佤族是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饮食习惯等。

在讲解时,我们要能够准确地介绍佤族的起源、发展历史、分布情况以及主要的文化特点,让游客对佤族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其次,要注意讲解的方式和语言。

在讲解佤族寨时,我们要使用生动、简明的语言,不要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以免让游客听不懂或者感到枯燥乏味。

同时,我们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讲解方式,比如语音解说、图文并茂的展示等,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互动和体验。

在佤族寨的讲解中,我们不仅要向游客传递知识,还要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以组织游客参加一些体验活动,比如穿上佤族的传统服装、尝试佤族的传统食物等,让他们亲身感受佤族的生活和文化,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兴趣。

另外,我们还要注重文化价值的传递。

佤族寨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村落。

在讲解时,我们要重点介绍佤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艺术表现形式等,向游客传递佤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佤族文化。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

佤族是一个受到外界文化冲击和侵蚀的少数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为讲解员,我们要有责任和使命,传承和弘扬佤族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佤族,同时也要加强对佤族文化的保护,避免其被歪曲和失真。

总之,讲解佤族寨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我们需要充分准备,以专业的态度和方式向游客介绍佤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让他们深入了解和体验佤族的独特魅力。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让其得以延续和发展。

云南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云南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云南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云南,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自古以来就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云南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

除了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外,云南文化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而对于那些即将面临高考的学子们来说,了解云南文化常识也成为了备考的一部分。

首先,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聚集地。

这里有着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彝族、白族、傣族等。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特色。

例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等,都是吸引游客和学者赞叹的民族文化盛宴。

这些民族文化不仅是云南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

其次,云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也为发展多样性文化提供了条件。

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接壤,这使得云南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长期以来,云南的丝绸之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让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

而云南的气候条件,四季如春的昆明被誉为“春城”,这种宜居的气候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定居和旅游,也促进了云南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云南的文化中,著名的古老城市昆明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昆明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南诏、大理、滇池等古代王国的都城,这些历史资源使得昆明充满了文化底蕴。

例如,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公园是一座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元素和东南亚建筑风格的湖畔公园,游人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云南传统建筑的魅力。

此外,昆明还拥有世界著名的石林景区,这里的石灰岩地貌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奇观,也是云南文化的象征之一。

除了昆明,云南还有着许多其他以文化资源著名的地方。

例如,大理古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古城之一,这里保存着宝葫芦、碧色的洱海和风靡世界的白族三月街等著名的文化景点。

腾冲县的中缅边境线上,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东南亚泼水节,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体验独特的傣族风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

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标签: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

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理解。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
“苦扎扎节”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赶摆”——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

傣族其他重大节日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赶摆”。

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进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族“做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富裕安乐。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汉语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汉字书写的文化术语,在交流和使用中望字生义,致使理解上出现偏误。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来源于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特定时期约定俗成的风俗习
惯,各民族的伦理文化有所差异,对其他异质伦理文化蕴含的传统理解流于表面,也会导致误读、误解。

“公房”“姑娘房”——“串公房”“串姑娘”是汉语的说法,因为语言的差异被外界误解为少数民族恋爱“性开放”的表现。

“公房”本是少数民族青年自由恋爱、社交娱乐的场所,景颇族在村寨旁盖有“公房”,专供未婚男女唱歌、跳舞。

“公房”是少数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淳朴的婚恋方式,有着伦理道德的制约,比如已婚者、有恋人者不得“串公房”,未成年人也禁止进入“公房”。

从少数民族流传的“公房歌”可看出他们的质朴和深情:“人受大自然的启示才学会生儿育女,要生儿育女得先结为夫妻,为此要先学会串姑娘”。

该习俗曾经在哈尼族、壮族、独龙族等18个少数民族中盛行,1949年以后,严格意义上的“串公房”慢慢消失了,“串姑娘”还以不同形式存续,是青年男女相识交往的一个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方式的多样化,这一习俗也在发展演变。

“走婚”——摩梭人称为“阿夏婚”,普米语称为“阿注婚”,指男不娶、女不嫁,男访女家,夜合晨分,怀孕生子由母亲和母亲的兄弟,也就是由孩子的舅舅抚养。

在玉溪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祭“舅父山”的习俗,是母系氏族留下的历史印迹。

“走婚”这一习俗一度被外界误解,事实上,“走婚”的男女需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孩子由女方扶养,但男方要扶养姐妹家的孩子,另外,传统的摩梭人“走婚”还是基于感情基础之上的,遇到中意的伴侣,也会形成长期稳定的走婚关系。

随着现代文明的相互影响,永宁一些摩梭人已经过着由传统的走婚形式变为“专偶”走婚形式。

“传槟榔”:彝族婚配“过礼”的程序,主要是送礼金和部分礼物,决定婚期。

在云南和彝族聚居在一起的汉族老人也使用这个术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一些反映传统文化词汇慢慢消失,急需收集、整理、保护。

三、云南少数饮食文化中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撒撇”—“撒”系傣语,汉语意为“凉拌”,直译过来的汉字表述让人对指称食物的概念产生模糊性理解。

芒市有“无撒不成席之说”,德宏傣族做法由蘸水和附菜组成,蘸水分柠檬撒撇(酸撒)、牛撒撇(苦撒)等,柠檬撒撇味酸,有清凉解暑功效;牛撒撇味苦,有清热功效,再加上傣族特制细米线、黄瓜、刺五加、水乡菜、苦笋、马蹄菜等,制成各类凉拌美食,傣族是喜酸的民族,加上气候原因,喜食酸辣、微苦的凉拌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云南各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有的名称从字面上理解跟实物会有所偏差,比如回族的“油香”是一种油饼,布依族把“五色饭”也称为“乌饭”。

透过食物名称的表述,可看到各少数民族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等。

总之,一个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认识成果都要通过特定的概念来体现。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术语各具特色,为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容易引起误解的传统文化术语,需要进一步
整理、释义,并加以传播。

参考文献:
[1]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林春泽.关于术语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学刊,2011,(4).
(蔡梦月吕唯蓉云南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6502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