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中国古诗
用西方现象美学解码中国古典诗歌——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用西方现象美学解码中国古典诗歌——以《春江花月夜》为例作者:黄蓓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20年第10期黄蓓黄蓓,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教师。
对于广大的中学生而言,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玄学——读不懂凝练,品不出韵味,悟不了情志。
对此,古诗教学界有诵读感悟派,强调还原场景,精读慢读多读,希冀如春雨滋润大地般,自然生发读者的鉴赏力;技术派推崇方法论,认为没有文本解读技巧的品鉴,犹如庖丁欲解牛却无利器,最终只能徘徊于对象外部。
笔者赞成技术论,但不愿囿于常规技术,譬如读题目,读诗人,读意象,读诗句,读尾联……。
如果总是那样教,必然会使诗歌教学趋于无趣,学生照样无感。
笔者认为波兰哲学家、文艺学罗曼·英伽登的现象美学分析法可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解码方式。
罗曼·英伽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作品的整体结构由四个异质层次组成: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
这四个层面不仅能解释古典诗歌外在的含蓄跳跃和内在的血脉分明,更能推动读者由浅入深思考,有技巧步骤地解码诗歌。
本文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逐层实践。
一、语音层:扬抑交叠与百转千回语音层即字音和以字音为基础的高级语言构造,如语调、节奏、旋律、音力等。
“语音层”的内涵对应古典诗词,可特指诗的韵律。
《春江花月夜》的韵律节奏、感情旋律极具特色:既清新热烈,又深沉隽永,于平和中抑扬,在舒缓中起伏。
全诗共三十六句,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之外,平均四句换一次韵,共换九韵。
杨清良的《实用音韵一点通:帮你学习十三道辙》[1]对“合辙押韵”有分章解析,笔者归纳之后结合本诗韵脚辙得出以下结论:首韵(平,生,明)中东辙(由韵母eng、ing、ong、iong拼成的字);第二个韵脚(甸,霰,见)言前辙(由韵母an、ian、uan拼成的字);第三个韵脚(尘,轮,人)人辰辙(由韵母en、in、un拼成的字),此三辙发声都属于热烈、火爆、雄壮、激昂型,体现出花好月圆“融合”的喜悦。
《诗两首》结构分析
《诗两首》结构分析
《诗两首》结构分析
【层次结构】
1、《乡愁》:
第一段:写小时候离家外出读书,小小邮票封封家书寄乡愁──思念母亲。
第二段:写长大后奔走他乡谋生,窄窄船票趟趟归路连乡愁──思念爱人。
第三段:写到后来时空隔离沟通,矮矮坟墓生死分割断乡愁──怀念母亲。
第四段:写至现在形势所迫离国,浅浅海峡台湾大陆隔乡愁──思乡思国。
2、《我爱这土地》:
第一部分(第1节):以鸟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的?“河流”何以是悲愤的?“风”又怎样会激怒?读着这些诗句,人们不能不想到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进行。
从格式塔整体性原则谈汉语古诗歌意象的英译——以温庭筠《商山早行》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
使英译文符合其 自身的语言特 点。 二、格式塔整体性原则
意象进行 想象与联想 ,进而真 正了解诗人欲 抒发之情 。所 以,从形式上而 言 ,汉语古 诗的意象是孤 立的 、离散 的、
格式塔 心理学又称 为完形心理学 ,是2 世纪初发源 于 块 状 的 , 体 现 了 汉 语 在 语 言形 式 上 的空 间性 特 质 。但 从 意 O 德 国的一个 现代心理 学派 。格式 塔心理学 的一个重要 原则 境上 而言 ,诗 中每一个意象 的选择和组合 都是经过诗 人慎 便是完形 原则 ,即认 为一个格 式塔就是一 个心理经验 上的 重 选 择 和 精 心 安 排 的 ,有 助 于 读 者 进 行 联 想 和 思 考 以 达 到 整体 ,这个 整体不 是个个部分 的机械相加 。整体是大 于部 与诗 人产生共 鸣的一种效果 。下面我们 以温 庭筠 的两 句名
的 这 样 一 种特 质 。
该译文在联结这六个意象时,从英文重形合这一特征 出发 ,以格式塔整体性原则为准则,运用 了各种手段将其有机 结
合 。译 者 用 了谓 语 动 词 “ rw ” “ r lf ” ,一 个 时 间状 语 从 句 “ s t e m o st oe h ta c e in cos ae et a h o n e s v r t e h t h d n ”,在 该从 旬 中有 完 整 的 主 语 、谓 语 以及 状 语 , 一个 介 词 短 语 “ n t e w o r d e O h o d b ig ”和 一个 作 后 置 定语 的过 去 分 词 短语 “ a e pvd w t r s ” 。译 者 运 用 这 些 手段 ,将 汉 语 的 六个 意 象 组 合 成 了 两 句完 整 的句 子 , 具有 明显 的 形 合特 征 。 ih f o t 下 面再 来 分 析 马 致 远 的 《 净 沙 ・ 思 》 : 天 秋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诗作为模仿的艺术,亚里士多德指出,“诗的特征便是在于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他也谈到诗的起源,认为这是“出于模仿的本能,”同时,亚里士多德是用“音调感”“节奏感”来概述诗在表现上的特征。
诗歌的音调感,节奏感,主要是通过韵律表现。
英国十四行诗形式要求韵律节拍,严格押韵合辙,原本是由行吟诗人创造,以琵琶伴奏演唱.从意大利传入英国,在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清芬竞吐,成为文坛的一颗奇葩。
体裁样式多种多样。
最为著名的是莎士比亚式以及斯宾塞体。
莎士比亚式: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韵:a b a b c d c d e f e f g g共有七个韵脚。
最后两句对仗。
如:Sonnet 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ei/)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t/)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ei/) And summer's lease hath too short a date,(/t/)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i:ns/)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m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ai:n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d(/md/)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eid/)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ou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shade,(/eid/)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ou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ei/)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ei/) 格律严谨,与欧洲鸣奏曲相似,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完成对于时间,变化,美与永恒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过程。
汉诗英译的语篇构建——《登鹳雀楼》的语篇纯理功能分析
小 句 之 间 的 逻 辑 一 语 义 关 系 (o i — sma t ea 1gc o e ni rl— c
t n 包 括 扩 展 (x a s n ( 释 、 伸 和 增 强 ) 投 射 i) o ep n oet n 。 ] o 4
、
引 言
-
te ) h me系统和信息 中心 ( fr t n fcs 系统 , 接 i omai - ou ) n o 衔
语篇分析 , 又称语篇语言学 , 2 是 0世纪 6 O年代才逐渐
发 展 起 来 的一 门学 科 。
(o ei ) 统 以 及 逻 辑 一 语 义 (o i — sma t ea ch s n 系 o 1gc o e ni rl c —
Hal a 把纯理功能分为三种 : ld y i 语篇纯理 功能 ( e t— T xu
a Meau cin , 际 纯 理 功 能 (nepro a Meau c l tfnt ) 人 o Itresnl tfn t n 和 概 念 纯 理 功 能 (dainlMeau ci )[1 i) o Iet a o tfn t n 2 。语 o ]
接 (ojn t n 以及 词 汇 衔 接 ( xcl o ei )4 cnu c o ) i 1 i h s n [ e ac o ]
( ) 三 逻辑 一语 义 系统
语篇分析诗歌 对我们来 说也 并不 陌生 。20 0 2年 黄 国 文就用功能语篇分 析 了《 寻隐者 不遇 》 一诗 的英译 文并 证
第 1 卷 第 1期 1
20 0 9年 2月
滁 州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H ZO NV RIY O R A F U H UU IE S C T
从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理论中的语音层次看诗歌
从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理论中的语音层次看诗歌作者:王健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9期摘要: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通过对老师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理论进行分析创新,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文学作品本体论。
作为“纯意向性客体”的文学作品被其分成四个异质的层次结构。
四个层次相互联系,产生“复调和谐”,语音层是其中最基本的层次。
关键词:现象学英伽登文本结构理论语音层诗歌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98-01英伽登深入分析了胡塞尔的“意向性”问题,他通过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理论的扬弃,确定了自己的艺术作品本体论。
在指出文学作品是“纯意向性客体”之后,英伽登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四个异质的层次结构: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观相层。
四个结构相互联系,构成“复调和谐”,读者通过“具体化”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而上质”。
在英伽登的《论文学作品》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中使用的例证多半是以小说为例,以诗为例并不太多,所以用其理论与诗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是值得我们实践的。
语音层次是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的层次。
在这一层次中,英伽登区分了“具体的语音材料”和“语音的典型形象”,并且认为“文学作品的语音,指的是作为典型形象的语音”,诗歌当然也是一种典型形象。
诗歌中有韵律、格律等,诗歌近似于音乐。
英伽登说:“作诗的技巧在于它能掌握语音不同的乐调属性,将它用于作品中表现纯粹的乐调美,并且把这种美当成一种艺术表现的工具,使语音的乐调属性作为一种艺术价值体现在作品整体的构建中。
”法语中音素在诗句中的巧妙运用可以产生特殊效果。
比如,[l]、[m]、[n]等音素,蕴含一种流动性,常与水发生联系。
对于语音层,我们可以以保罗·魏尔伦的诗歌为例进行分析。
以《我熟悉的梦》(Mon rêve familier)为例:这是一首十四行诗,押韵方式为ABBA、ABBA、CCD、EFE的形式,前两节为环抱韵。
从李白《静夜思》的英译看英汉语篇结构差异
从李白《静夜思》的英译看英汉语篇结构差异李 勤(扬州大学外语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摘 要] 以李白的《静夜思》英译文为例,从语篇层面上探讨英语与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色和差异。
总的说来,在语篇上,英语具有衔接严谨、诉诸理性、语篇较长的特点;汉语则连贯紧凑、诉诸意象、语篇较短。
正因如此,英诗诗意易于明朗,汉诗诗意易于模糊。
了解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异可以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促进英语的学习研究。
[关键词] 语篇结构; 翻译; 《静夜思》[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22(2005)0620053204收稿日期:2005204218作者简介:李勤(1966— ),女,福建南平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课程教学论研究。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从事古典汉诗英译这一艰巨的工作,而且出了不少汉英对照版本,其中不乏佳译,足见译者的功力和所下的功夫。
然而,当我们在以中国读者的身份去读英译汉诗时,除感谢译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外,却总感到有一丝憾意:原诗中的神韵并没有完全转达出来,难以使读者达到欣赏原作时那种物我交融的陶然境界。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汉诗的英译是对原诗的一种“误读”或“误释”,但却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误读”或“误释”。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特别是在语篇结构上存在着差异,因此,英译的汉诗在形象传意方面达不到原诗的境界,达不到原诗对读者所产生的那种效果。
语篇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 )最近有了很大发展,西方学者纷纷把其理论引进翻译研究领域,这主要是因为当代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言学)不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
例如,语篇语言学把文本视为交际活动,而不是一串串定形的文字与结构,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的使用,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系统(Baker .1992:4—5)。
翻译工作者要研究语言,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明白语言如何在实际中运作,了解语言的本质及其功能,才可以系统地、有效地进行翻译研究。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的现象学解读——以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为例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的现象学解读——以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为例摘要:英伽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将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划分出四个层次:语音层次、意义单元层次、图式化观相层次和再现的客体层次。
这一理论对文艺作品的分析和鉴赏可能产生有益的启示。
因此本文将以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为例,对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进行语音、意义、图式和再现客体诗歌层面的解读。
关键词:语音意义图式再现客体1.语音层次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语音造体层次是文学作品永远固定的外壳,只有通过这个外壳,才能进入到作品里面。
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从诗体形式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言古诗的句有定字和隔句押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自然也不例外,例如:第一句和第二句中的“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见”和“留”就成为两句诗中的定字,并与第五、六句“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中的“劝”和“求”押韵。
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除此之外律诗本身的“对偶原则”,也使得它的语音层次格外的丰富。
在《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中“霁潭鱣发发,春草鹿呦呦”两句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并且将对偶原则表现的淋漓尽致。
“霁潭”与“春草”,“鱣”与“鹿”,“发发”与“呦呦”对仗十分的工整,再加上平仄音的呼应,使得诗歌的语言给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2.意义单元层次英伽登将“意义”定义为“所有与语词发音有联系并且和它一起创造了‘语词’的东西”。
1这一层次是建立在语音层的基础之上,并且在文学作品中这一层次主要是由词句的意义的构成。
单个语音及其具体的语音材料构成词语,若干词语的意义构成句子,若干句子的意义再构成句群,最终形成作品的整体意义。
在《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中,每句诗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简短但意义悠长。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诗作为模仿的艺术,亚里士多德指出,“诗的特征便是在于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他也谈到诗的起源,认为这是“出于模仿的本能,”同时,亚里士多德是用“音调感”“节奏感”来概述诗在表现上的特征。
诗歌的音调感,节奏感,主要是通过韵律表现。
英国十四行诗形式要求韵律节拍,严格押韵合辙,原本是由行吟诗人创造,以琵琶伴奏演唱.从意大利传入英国,在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清芬竞吐,成为文坛的一颗奇葩。
体裁样式多种多样。
最为著名的是莎士比亚式以及斯宾塞体。
莎士比亚式: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韵:a b a b c d c d e f e f g g共有七个韵脚。
最后两句对仗。
如:Sonnet 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ei/)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t/)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ei/) And summer's lease hath too short a date,(/t/)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i:ns/)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m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ai:n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d(/md/)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eid/)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ou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shade,(/eid/)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ou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ei/)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ei/) 格律严谨,与欧洲鸣奏曲相似,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完成对于时间,变化,美与永恒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过程。
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古诗词
英语·“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
”诗有咏景,有抒情,有托物言志,有情景交融,情意一体。
就中国的古诗词而言,其结构严谨,而意群模糊,重在写意。
而英语诗歌在结构上收放自如,在意群上富于层次,重在形体。
要充分理解英译古诗词,就得从汉英两方面着手去把握古诗词朦胧、含蓄、蕴籍的文化内涵。
现以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为例展开赏析,旨在帮助同学们学习英译古诗词,领略语言之美。
归去来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Going Home%罗经国译Going home!The land will soon lie in waste①.Why shouldn’t I go home?Since I willingly let my mind be enslaved②bymy worldly desires,Why should I feel remorseful③and sadKnowing that what I did in the past cannot beredressed④,I can still retrieve⑤my mistakes in the future;I have not gone too far on the wrong path,And now 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not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The boat is moving swiftly⑥ahead with the windblowing on my garment,I ask the way from a passer-by and feel sadthat there is yet only a gleam of early dawn⑦.The shabby house is in view in the distance,I run happily towards it.The boy servant comes forward to welcome me,My youngest son is also waiting for me at the gate.Though the paths in the garden have nearlybeen decimated⑧,The pine trees and the chrysanthemums⑨arestill there.Holding the hand of my child,I walk into thehouse,There on the table is wine prepared.I take up the wine vessel and drink alone,Enjoying the view of the trees in the garden.I lean against the south window to indulge inmy lofty meditations⑩,Contented with the ease of living in a smallhouse.I find pleasure in walking in the garden every day,Though there is a gate,it is closed all day.With a staff I roam around輥輯訛,and rest wheneverI feel the need,And at times raise my head to look at thingsin the distance.Clouds drift out aimlessly輥輰訛from behind themountains,Birds will return to their nests when tired.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王贵学特别策划古诗词44英语·It grows dim as the sun sets ,I linger ,stroking the trunk of the solitarypine tree 輥輱訛.Going home !I will cut off all human relations.Since the world is at odds with 輥輲訛me ,What should I seek by driving out in a carriage I will have intimate talks with my kinsmen 輥輳訛,And forget my miseries by playing on the harp and reading books.Country folks 輥輴訛will come to tell me that springhas come ,And that farm work will begin in the western field.I would either ride on a cart ,or row a smallboat 輥輵訛,Sometimes following a clear and deep stream that leads me to a valley ,Sometimes walking along a rugged and bumpypath 輥輶訛that takes me over a hill.Trees are growing boisterously 輥輷訛,Spring water is flowing smoothly.I envy all things that enjoy the blessings of nature ,And feel miserable that my life will soon be over.Alas 輦輮訛!How many more days can I live on thisearth ?Why not take life as it isWhy do I worry What am I aspiring to 輦輯訛I do not seek wealth and position ,Nor do I desire to live with fairies and gods 輦輰訛.I would go out alone on a fine day ,To cultivate farmland with my staff laidaside 輦輱訛.I would shout aloud on the top of the eastern hill ,And compose poems by clear streams.Welcoming death as part of the vicissitudes 輦輲訛oflife ,I would be contented with what is willed by Heaven.What else do I want一、从汉语角度把握诗歌的原味《归去来辞》是东晋陶渊明的著名辞赋,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
从“意义单元层次”谈古诗教学的鉴赏-教育文档
从“意义单元层次”谈古诗教学的鉴赏根据郭勇健先生在《文学现象学——英加登〈论文学作品〉研究》中提出的四层理论,现就其中“意义单元层次”谈古诗教学的鉴赏。
在语音造体层次的基础上产生意义单元层次,它是由字词及其句法结构组成的一个层次。
这也是言意象关系中,还停留在言跟意的关系,也就是说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现主要是从字义、语词、句型、章法等方面入手对言意关系进行分析。
首先是语词意义的多义性。
同一个语词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虽然它本来的含义依然存在,但是因为上下文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该语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也要相应发生改变。
比如说陆蠡先生在《囚绿记》当中写道“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里的“绿”是一个名词,是文章描写的客观对象。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当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里的“绿”词性从名词或者形容词变成了动词,使……变绿,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春风的气势,色彩鲜明,表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语词往往同时具有两种意义: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
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当中的语词的意义都是按隐喻意义来使用的。
例如人称小杜的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句就是说扬州路上有一个美丽年轻的女子,只有十三岁多一点点,如同那豆蔻梢头刚刚开放的花朵。
这里用了隐喻,因为他没有在诗句中明显运用比喻词。
又如,李青莲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把瀑布比作银河,把高度比喻九天,具体形象生动地描写出瀑布从高山上倾泻而下的壮观和气势。
其次,从句型分析入手。
就以倒装句为例分析。
作者通过对诗的句法进行颠倒,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态度。
例如杜子美的《秋兴八首(其八)》中有一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从字面上看,似乎违背常理,香稻没有牙齿为什么能够啄鹦鹉粒,碧梧也没有足为什么还能够栖居在凤凰枝上。
英伽登结构层次理论下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023年第9期- 57 -文化发展研究Research on Cultural Development罗曼·英伽登通过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理论的扬弃,将文学作品分为四个层次:(1)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础上的更高级的语音造体的层次;(2)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或整体的层次;(3)文学作品中再现客体和他们的命运的层次;(4)不同类型的图式的观相、观相的连续或系列观相的层次。
即语音层、语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
四个结构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构成“复调和谐”。
中国最早在《周易·系辞》中提出“言、象、意”三个要素的作品层次论,可见二者关于文学作品分层次的观念是相通的。
《定风波》是一首通俗易懂又内涵深远的中国古词,可作为东方文学作品代表与西方文学理论碰撞,以探究英伽登的结构层次理论面对截然不同的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是否同样行得通。
论证将略过小序,范围为正文“莫听……无晴”。
一、语音层:初见端倪语音层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层次,指字音和以字音为基础的更高级的语音构造。
罗曼·英伽登在《论文学作品》中说:“它(语音层)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组成部分,以一种特殊形成的材料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丰富了作品的整体内涵。
”[1]是说文学作品的语音层具有影响整个作品的审美价值的重要作用。
老舍在《我怎样学习语言》中也有阐释:“我们若要传达悲情,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音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
反之,我们若要传达慷慨激昂的情感,就须用明快强烈的语言。
”[2]诗歌有音律、格律,可作为典型的语音形象进行分析。
宋词抒情言志,平仄相合,通过对《定风波》平仄音律的具体拆解,可对词中的“语音”除音韵美之外,表达主题之功用一探究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部分为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望岳》的英文译本对比分析
《望岳》的英文译本对比分析
《望岳》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他对家乡山川的深深眷恋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之情。
下面对《望岳》的中文原诗和两种英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中文原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比分析:
1. 押韵和格律:中文原诗的押韵结构为ABBCCA,每一句的字数比较均匀。
而英文译本一则没有押韵,且每一句的字数也没有保持一致。
英文译本二把原诗的格律重新组织,保持了每一句的字数一致。
2. 词汇选择和表达:在英译本一中,译者选择了一些较为复杂的词汇和短语,如“divine sparrows”和“the others”。
这些词汇的使用增添了一些文学气息,但可能会让读者对诗中表达的意思产生困惑。
英译本二则更加直接简洁,使用了常见的词汇,更容易理解。
不同的英文译本在词汇选择、句法结构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尽管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失落和转化,但这些译本仍然表达了原诗中的基本意思和情感。
从英伽登层次理论看《相思》三个译本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9从英伽登层次理论看《相思》三个译本徐艳红张珍煦胡茂香【摘要】本文拟从英伽登的层次理论出发,对《相思》的三个译本进行分析,发掘出原文的内在意蕴,以期更好的理解这首诗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英伽登层次理论《相思》&、前言《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相思之 情,却借红豆言情。
全诗四句,第一句因物起兴,语言直 白有趣;第二句,承上启下,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 句陡然转换视角,有写景转为劝人;第四语,一语双关点 出主题,言物又关情。
英伽登的层次理论由语音层次、意义单元层次、图式 化观相层及再现客体层四个部分。
二、 英伽登层次理论(一) 语音层次语音层,“它是一种特殊方式同词语的书写符号交织在 一起,它是被直接理解的,当然也是在典型形式中和书写符 号一道被理解的。
’(2008: 18)该语音层有别于其他的语音素 材(如语调、语音、音的力度等),强调语音的“携带意义”。
(二) 意义单元层意义单元层是作品的层次中心,从根本上制约着其他 层次。
文学文本通过字、词、句来承载所表达的意义,而 其深层意义又通过语篇的构造来得以再现。
首先从词语意 义上来看。
(三)图式化外观层图式化外观层指读者在阅读某句子时,需要调动自身 原有的背景信息,将文字转换成画面和场景在头脑中呈现。
库克认为,把图式看做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 知识”,是“世间典型情景在大脑中的反映”。
(1989: 69)。
(四) 再现客体层再现客体层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对象,它们是 具有一种现实特征的模拟物,但绝不是现实。
“再现客体 层,这是虚构的文学作品的世界“为了达到作品的客体层 次,需要读者‘积极地阅读’作品”(魏家海,2009 (1):66),也就是让读者领悟作者表现的境界。
三、 《相思》三个译本的层次比较本文选取《相思》的三个译本,《Red Beans》吴钧陶 译、《Love seeds》许渊冲译、《One-heart》Witter Bynner译 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中国古诗
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中国古诗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首先,从语音层面来看。
一则整首诗作读来朗朗上口,除最后一句为三三隔开外,之前全部为两两隔开,停顿明显,节奏感很强。
二则在押韵方面,通篇押一韵,且相当整齐:鸦、家、马、下、涯。
三则在平仄方面,声调和谐,与节奏相结合,音乐感很强,故可以谱曲演唱。
其次,从意义单元来讲。
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
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
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
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第三,从轮廓化的图像层来讲。
黄昏时分,苍茫的天底下,几只乌鸦正在围着缠绕着枯藤的老树寻觅着栖身之所,依傍着小桥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时也升腾起袅袅炊烟,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秋风古道上漫无目的地艰难移步前行。
夕阳的余晖已经昏暗西下,只有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漂泊游荡在天涯。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又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定风波解读分析
解读: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种“纯意向性客体”,它依赖人类意识的意向性投射活动产生、存在,并且得到价值的实现。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家对外部世界进行意向性投射的过程。
文学作品一旦完成,就成为独立的纯意向性客体,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其存在。
波兰文论家英加登把文学作品分成四个层次:语音现象层、意义单元层、轮廓化图像层和再现客体层。
这种层次划分展现了审美活动重心是从文本向读者转移的。
在前两个层次中,文本固有的形式因素占支配地位,从第三个层次开始,文本则逐渐退后,读者的想象取得主动。
这四个层次决定了读者不能脱离文本进行不着边际的猜想,也决定了文学作品不能脱离读者的阅读而独立存在。
《定风波》作为“纯意向性客体”,也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欣赏活动,才能展现它的价值和风貌。
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词中短短的文字符号构造了一个丰盈而灵动的意象世界。
打开这意象之门,呈现的是苏轼旷达淡泊之中所包含的痛苦复杂的情感世界。
这种阅读,即读者的意向性投射活动,也是在文本的四个层面上逐渐展开并趋于成熟的。
首先从文本的语音现象层来看,它是文本的其他层次,特别是意义单元层次的物质基础。
语音现象层指的是文字的字音和在字音基础之上的语音构造。
字音负载字词的意义,并通过语音素材(即物理上的发音和生理上的发音)实现具体化。
在许多文学文本中,语音同时还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字词的发音,它们构成的韵律和节奏,直接体现了文本的审美特性,参与文本意义的构成。
相对于其他体裁的文本,词和音乐的关系尤为密切。
词具有“依声填词”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语音现象层在词的层次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东坡的这首《定风波》词,共11句,用了5个平韵。
因平声舒缓,力度弱,“声、行、生、迎、晴”,依次呈现,就像平原上的小溪流水,轻柔舒缓,在空间上造成一种平静而又空旷辽远的审美效果。
并且这几个字字音清澈明快,也给人轻松舒适的感觉。
另外,第一、二、三、五、六、八、九、十一句,都是七个字的长句,形成工整、连绵、和缓的抒情格式,奠定了全词平和的情感基调。
文学翻译鉴赏
修改:
世人——生者;划出——留下;更显得——
已是 (静静地,它白天下着,晚上下着)
Bleaking House(《荒凉山庄》)
①Fog everywhere. ②Fog up the river, where it flows among green aits and meadows; fog down the river, where it rolls defiled among tiers of shipping, and the waterside pollutions of a great (and dirty) city. ③Fog on the Essex marshes, fog on Kentish heights. ④Fog creeping into the cabooses of collierbrigs; fog lying out on the yards, and hovering in the rigging of great ships; fog drooping on the gunwales of barges and small boats. ⑤Fog in the eyes and throats of ancient Greenwich pensioners, wheezing by the firesides of their wards; fog in the stem and bowl of the afternoon pipe of the wratheful skipper, down in his close cabin; fog cruelly pinching the toes and fingers of his shivering little prentice boy on deck. ⑥ Chance people on the bridges peeping over the parapets into a nether sky of fog, with fog all round them, as if they were up in a ballon, and hanging in the misty clouds. ⑦Gas looming through the fog in divers places in the streets, much as the sun may, from the spongy fields, be seen to loom by husbandman and ploughboy. ⑧Most of the shops lighted two hours before time—as the gas seems to know, for it has a haggard and unwilling loo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首先,从语音层面来看。
一则整首诗作读来朗朗上口,除最后一句为三三隔开外,之前全部为两两隔开,停顿明显,节奏感很强。
二则在押韵方面,通篇押一韵,且相当整齐:鸦、家、马、下、涯。
三则在平仄方面,声调和谐,与节奏相结合,音乐感很强,故可以谱曲演唱。
其次,从意义单元来讲。
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
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
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
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第三,从轮廓化的图像层来讲。
黄昏时分,苍茫的天底下,几只乌鸦正在围着缠绕着枯藤的老树寻觅着栖身之所,依傍着小桥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时也升腾起袅袅炊烟,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秋风古道上漫无目的地艰难移步前行。
夕阳的余晖已经昏暗西下,只有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漂泊游荡在天涯。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又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作者描绘出的图画可以完整的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这就是这首诗歌最大的魅力所在。
最后,从被表现的对象层来分析。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
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
此外,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