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眩晕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平肝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可以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眩晕症状;西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三、调理生活。
中医治疗眩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调理。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建议患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要过度饮酒,不要熬夜等。
这些生活调理对于眩晕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强调了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和调理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治疗眩晕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中医在眩晕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一类特选)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x00- I10.x14)。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122)、《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胡元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9:51-57)。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多责之于肝肾阴虚,或阴损及阳;实多责之于肝火,阳亢,痰湿等上犯清窍。
证侯分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
(1)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阴虚阳亢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3)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如裹,胸闷作恶,或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4)阴阳两虚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5)冲任失调证: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失眠,胁痛,全身不适等症,血压波动,舌淡,脉弦细。
(6)瘀血内阻证: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胸闷,心悸,手足麻木,夜间尤甚,舌暗,脉弦涩。
(三)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无多种兼杂证候的住院患者。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一、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常规检查项目(1)专科常规检查;(2)纯音听阈测听检查;(3)声导抗检查;(4)双温实验(心脏病及脑血管病急性期禁忌)视动检查,SRM-Ⅳ眩晕诊疗系统检测(5)入院全身情况评估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乙肝五项离子1、离子2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及影像学检查(CT/MR)等检查。
眩晕的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门诊患者。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lO 1 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肾气亏虚证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门诊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门诊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坐立位双上肢肱动脉血压:坐立位均必须在非同日各测量3次,共计6次;(2)静息18导联心电图;(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4)尿微量白蛋白(定量);、(5)24小时动态血压:如无相关检查设备,推荐动态监测至少2天以上的诊所血压和(或)至少3天以上的家庭自测血压。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入院标准:1.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
2.门诊治疗无效,需要住院系统诊治。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2019版:A17.0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编码:G45.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以头晕与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二者常同时并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仆倒。
起病急、常反复发作,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多有年高体虚、饮食不节、疲劳或跌扑损伤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①眩晕是最常见的症状,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摇摆性,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地面移动或倾斜等感觉。
部分病人则仅有头晕眼花的感觉。
如病人改变体位(如转头、起坐、翻身等)时更易诱发眩晕,或使之增剧。
劳累、乘车、走路等也可以诱发。
有时眩晕成为本病早期的唯一症状,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夹杂其他症状与体征。
部分眩晕病人伴有单侧或双侧耳鸣。
②头痛:大约l/3或1/2病例有头痛,主要位于枕部或顶枕部,或局限于颈部,也可放射至双侧颞部,其性质多为跳痛、胀痛。
③感觉障碍如面部感觉异常,有针刺感或麻木感,口周或舌部发麻感,单肢、双肢或四肢可有麻木或感觉减退。
④内脏性障碍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出汗等表现。
2.证候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分型论治。
2015中医临床路径眩晕(高血压)
眩晕(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编码:I 10.x00)。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重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1、阴虚阳亢证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
舌红苔薄,脉弦细。
2、肝阳上亢证症状:眩晕耳鸣、头痛,遇劳、恼怒加重,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腹胀,心悸失眠,口淡食少,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中医第一诊断为眩晕。
2.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 BNG070)的患者。
耳眩晕(梅尼埃病)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梅尼埃病)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病发作期住院患者。
一、耳眩晕(梅尼埃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诊治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TCD编码:BRE09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梅尼埃病(ICD-10:H81.0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2.病情分期诊断梅尼埃病是发作性眩晕疾病,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
参考《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3.临床分期诊断:参考《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4.证候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拟定。
风热外袭证肝阳上扰证痰浊中阻证寒水上泛证髓海不足证上气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梅尼埃病)。
2.患者病情适合并自愿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耳眩晕(梅尼埃病)的患者。
2.耳眩晕疑似梅尼埃病患者,按照病情分级进入住院治疗路径。
3.中枢性眩晕及其他外周性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或门诊就诊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观察眩晕发作特点及耳鸣、耳聋、耳胀闷堵塞感等症状的变化。
其次观察患者舌、脉变化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发作期入院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目包括专科基本检查、电耳镜或耳内镜检查、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填写眩晕、耳鸣评估量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听力学检查:包括脱水剂试验、耳蜗电图(EcochG)、耳声发射(OAE)、听性脑干反应(ABR)等。
(2)前庭功能检查:包括自发性眼震、凝视眼震、视动、平稳跟踪、扫视、位置试验、冷热试验、旋转试验、摇头试验、头脉冲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主观垂直视觉/主观水平视觉等。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一、基本情况眩晕病作为内科优势病种之一,我们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了眩晕病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
我们内科 2 组从 2015 年 1 月到2015年 12月期间按照诊疗方案治疗的住院患者共有68例,平均住院日 1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治疗的 68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 100%,辨证施治率 100%。
其中,穴位敷帖 44 例(65%),针灸治疗 28 例(44.2%),穴位注射16 例(23.5%),浴足 14 例(20.6%),刮痧 7 例(10.3%),中药外洗 6 例(8.8%),中药灌肠 6 例(8.8%)。
(二)应用情况分析患者对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而对针灸、足浴、刮痧,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较抵触。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 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均能理解平肝潜阳药能改善眩晕症状,从而接受中药汤剂治疗; 3.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对于针灸、足浴和刮痧治疗方法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这些方法属于保健性质,对其治疗作用不了解及不信任; 2. 有的患者惧怕针灸及不耐受疼痛,导致不接受针灸或中途中断治疗;有的患者嫌浴足及中药灌肠、中药外洗麻烦或不方便而不愿意接受。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 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1)肝阳上亢证(2)风痰上扰证(3)瘀阻脑络证(4)气血两虚证(5)肝肾阴虚证(6)脾虚肝郁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线片、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治疗方法(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2)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通络开窍(4)气血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5)肝肾阴虚证:补益肝肾,滋阴熄风(6)脾虚肝郁证:健脾利湿,平肝潜阳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x00- I10.x14)。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122)、《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胡元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9:51-57)。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多责之于肝肾阴虚,或阴损及阳;实多责之于肝火,阳亢,痰湿等上犯清窍。
证侯分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
(1)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阴虚阳亢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3)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如裹,胸闷作恶,或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4)阴阳两虚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5)冲任失调证: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失眠,胁痛,全身不适等症,血压波动,舌淡,脉弦细。
(6)瘀血内阻证: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胸闷,心悸,手足麻木,夜间尤甚,舌暗,脉弦涩。
(三)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无多种兼杂证候的住院患者。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一、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常规检查项目(1)专科常规检查;(2)纯音听阈测听检查;(3)声导抗检查;(4)双温实验(心脏病及脑血管病急性期禁忌)视动检查,SRM-Ⅳ眩晕诊疗系统检测(5)入院全身情况评估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乙肝五项离子1、离子2 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及影像学检查(CT/MR)等检查。
3 脑病科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3 脑病科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旋转,甚至站立不稳、恶心呕吐等。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
为了规范眩晕的中医临床诊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我们制定了以下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为眩晕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张伯礼、吴勉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年出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第 8 版,吴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出版)。
1、有明确的眩晕症状,如旋转感、摇晃感、漂浮感等。
2、伴有平衡障碍、眼球震颤、听力障碍、恶心呕吐等相关症状。
3、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耳部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排除其他导致眩晕的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一)辨证论治1、肝阳上亢证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恼怒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症状: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或补肾助阳。
方药:左归丸加减;或右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症状:眩晕,头重如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最新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二版,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BAEP)、颈动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如颈椎X 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痰瘀阻窍证)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眩晕(痰瘀阻窍证)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1Ⅱ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二、入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 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1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肾气亏虚证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门诊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门诊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坐立位双上肢肱动脉血压:坐立位均必须在非同日各测量3次,共计6次;(2)静息18导联心电图;(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4)尿微量白蛋白(定量);(5)24小时动态血压:如无相关检查设备,推荐动态监测至少2天以上的诊所血压和(或)至少3天以上的家庭自测血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综合疗法与中医辨证施护
t r e a t me n t p r o c e s s . Re s u l t s : By a d o p t i n g t h e c o mb i n e d t h e r a p y a n d t h e d i a l e c t i c a l c a r e o f TCM t o t h e B P P V, p a t i e n t s c a n b e i n t h e b e s t t r e a t me n t c o n d i t i o n , wh i c h i s b e n e i f c i a l n o t o n l y t o t h e c o mp l e t e o f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p e r a t i o n b u t a l s o t o t h e r e d u c t i o n o f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 a n d t h e c o u r s e o f d i s e a s e . Mo s t p a t i e n t s ’ s y mp t o ms wi l l b e a l l e v i a t e d wi t h i n 2 d a y s a n d u s u a l l y d i s a p p e a r i n 7 t o 1 4 d a y s . Co n c l u s i o n : T h e r e f o r e , wi t h i t s e f f e c t i v e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s a n d s i mp l e o p e r a t i o n , t h e c o mb i n e d t h e r a p y a c c o mp a n i e d wi t h t h e d i a l e c t i c a l c re a o f T CM o n t h e BP P V s u r p a s s e s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d ug r t r e a t me n t .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x00- I10.x14)。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122)、《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胡元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9:51-57)。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多责之于肝肾阴虚,或阴损及阳;实多责之于肝火,阳亢,痰湿等上犯清窍。
证侯分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
(1)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阴虚阳亢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3)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如裹,胸闷作恶,或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4)阴阳两虚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5)冲任失调证: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失眠,胁痛,全身不适等症,血压波动,舌淡,脉弦细。
(6)瘀血内阻证: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胸闷,心悸,手足麻木,夜间尤甚,舌暗,脉弦涩。
(三)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无多种兼杂证候的住院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 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 年6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80岁,病程不限。
3 、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 、必须的常规检查项目专科常规检查;纯音听阈测听检查;声导抗检查;双温实验(心脏病及脑血管病急性期禁忌)视动检查,SRM- W眩晕诊疗系统检测入院全身情况评估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乙肝五项离子1 、离子2 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及影像学检查(CT/MR)等检查。
八)治疗方法1、证候诊治1 ) 肝阳上亢型症状表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头胀脑鸣,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定眩,方药:自拟平肝定眩汤:天麻10〜15g ,夏枯草10〜15g ,生牡蛎30〜40g ,黄苓10 —15g ,栀子lOg , 旋覆花lOg,白芍10〜15g,钩藤15〜20g,石决明30g,川牛膝15〜20g,泽泻40g,生薏苡仁30g,荷叶10〜15g,用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 痰湿中阻型症状表现:头晕目眩,旋转不定,肢体困倦,头重如蒙,口中黏腻,舌质淡,舌体胖大,边缘齿痕,苔白腻或水滑,脉濡、滑、数。
治法:化痰开窍,利湿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平胃散加减:半夏12g,生白术10〜15g,天麻10〜15g,茯苓15〜20g,泽泻40g,陈皮10g,厚朴10g,苍术9〜12g,竹茹6〜lOg,枳实1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1付/ d。
3 )瘀血阻络型症状表现:头晕伴头痛,病史较长,或有头部外伤史,面色晦黯,渴不欲饮,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定眩。
方药:自拟通络定眩汤:川芎10〜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15g,羌活9〜12g,生地20〜30g,枳实10g,生薏苡仁20〜30g,菖蒲10〜12g,川牛膝15〜20g,桔梗lOg。
用法: 水煎服,1 付/ d4 ) 气血亏虚型症状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失眠健忘或兼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益脑定眩,方药:自拟防眩汤:黄芪20〜30g,党参15〜20g,炒白术10〜15g , 茯苓10〜15g,山萸肉10〜15g,当归10〜15g,葛根10-15g,升麻6〜10g,熟地20 —30g,远志10〜12g,枸杞子10〜15g,菟丝子10〜15g,川牛膝15〜20g,甘草6〜lOg 。
用法:水煎服,l 付/d。
2、全自动化耳石复位治疗SRM - IV型前庭功能诊疗系统主要由座椅、操作台、眼罩等组成,座椅可以水平或垂直方向旋转。
眼罩内装有无线红外摄像头,拍摄旋转刺激过程中受试者眼球的运动,并将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所有患者均在该系统上进行Dix —Hallpik 试验和滚转试验根据眼震情况给予复位。
3 、其他特色疗法3.1 针灸治疗对于病情较急的患者,表现为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在排除其他危急重症的前提下先采用针灸治疗。
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淤血阻络型的实性眩晕取穴:上星、百会、太冲、风池、行间、内关,酌配足三里、中脘、曲池,毫针常规刺法,得气后用泻法,留针30min 。
对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型的虚性眩晕取穴:百会、四神聪、脾俞、肝俞、肾俞、中脘,酌配足三里、三阴交、神门,毫针常规刺法,得气后用补法,留针30rain ,并艾灸百会穴。
3.2 耳尖刺络放血疗法耳尖刺络放血疗法,对于眩晕发作急性期采用耳尖刺络放血,具体如下:让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以坐位为佳,取患者双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
耳尖穴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
先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用棉球蘸取皮肤消毒液仔细擦拭穴位及其四周以严格消毒,医者双手消毒后戴上无菌手套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6 号注射器针头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约1 〜2 mm ,随即出针,轻轻挤压,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脱脂纱布块吸取血滴。
出血量一般根据患者病情、体质而定。
每次放血约5〜10滴.每滴如黄豆大小,直径约5 mm .隔日放血治疗1次, 每次取双侧耳尖放血,3 周为1 疗程。
3.3 艾灸百会穴百会穴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5 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即为百会穴。
操作方法:患者正坐位,医者将患者百会处头发向两侧分开,露出施灸部位,局部涂上凡士林油以黏附艾炷,置艾炷(约麦粒大小)于穴位上点燃,待局部有热感时(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医者用镊子压灭艾炷并停留片刻,使热力向内传,然后去掉残余艾绒继续施灸,每次灸6 壮,每3—5 天灸1 次。
此法适合于气血亏虚型眩晕3.4 穴位贴敷将平肝潜阳,将具有化痰熄风,平肝潜阳的药物研磨成粉姜汁搅拌搓成黄豆粒大小贴于曲池及神阙,并用胶布固定,每日贴6 小时,次日更换,5 次一个疗程。
3.5 穴位注射及耳穴压豆将利多卡因及地塞米松各抽取1ml 注射于听宫穴,每日一次,耳穴压豆主要针对肝阳上亢患者对应穴位有神门,肾上腺,皮质等穴位,一周两次。
注以上特色疗法入院后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其中两种方法)。
4、中成药及西药治疗在针灸治疗和中草药治疗的同时,根据西医相关检查和诊治原则酌情给予:倍他司汀片口服,12mg /次,3次/d ,或倍他司汀针静滴,250ml,ivdrip ,1次/d (仅在眩晕急性期选用);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症或痰浊中阻型的患者,给予天麻素针,600ml 每次,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或0 .9 %氯化钠注射液250ml 稀释后静滴,1次/d :辨证为瘀血阻络或痰湿中阻患者给予血塞通或者舒血宁或者银杏叶制剂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 .9 %氯化钠注射液250ml 稀释后静滴,1 次/d ;辨证为气血亏虚型的患者给予生脉注射液,20ml /次,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或0 . 9 %氯化钠 注射液250ml 稀释后静滴,1次/ d ,体质较弱者给予能量支持治疗。
(九)完成路径标准1、患者眩晕、恶心等症状消失或好转。
(疗效评价根据2005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SRM- W 眩晕诊疗系统检测眼震消失 3. 经10天疗程治疗病情稳定。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变化,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2、出现其他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耳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表单(SD)(ICD10:H81.100)标准住院日10天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中医:耳眩晕病(ICD10:BRE090) 西医:耳眩晕病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 住院号:发病时间:年 月入院时间: 开始治疗时间:年出院日期:时间实际住院日: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完成初步诊断及评估 确定常规治疗方案F 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
长期医嘱: 护理常规 饮食中医特色治疗 复位治疗 临时医嘱:专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动、双温)占 八\、药物治疗纯音听阈测听检查声导抗检查入院全身情况评估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肾功、葡萄糖、血脂、离子、乙肝五项、甲功五项、心电图、)酌情安排影像学等检查(ABR、MR等)四诊记录眩晕加重未愈好转痊愈耳鸣耳聋加重未愈好转痊愈耳堵塞感加重未愈好转痊愈恶心、呕吐症状之加重未愈□好转痊愈其他外耳道、耳膜检查 正常 舌脉 主要 护理混浊充血舌苔薄白 黄 脉象浮涩舌色 淡红 暗红 其他 其他辨证论治气血亏虚证 针灸治疗 位注射治疗入院宣教其他 瘀血阻络证耳尖放血疗法 耳穴压豆治疗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安排各项检查时间痰湿中阻证艾灸治疗□穴 贴敷治疗预防并发症初步评估疗效临时医嘱:临时医嘱:处理异常检杳结果检查处理异常检四诊记录杳结果眩晕四诊记录重加重未愈好转眩晕占八\、痊愈加重未愈好转工耳鸣耳聋痊愈作加重未愈好转耳鸣耳聋痊愈加重未愈好转耳堵塞感痊愈加重未愈好转耳堵塞感痊愈加重未愈好转其他恶心、呕吐症状之 加重□未愈□好转 痊愈 其他外耳道、耳膜检查 正常混浊舌脉 舌色淡红 舌苔 其他 痊愈恶心、呕吐症状之加重 未愈□好转痊愈 其他外耳道、耳膜检查正常 混浊其他薄白脉象浮 舌色 淡红红 其他匚舌苔薄白其他匚1脉象 浮舌脉 暗黄涩入院第10天(出院日)院诊断书”交给患确定患者是否可以 完成出院记录时间入院第8-9天各级医生查房 如果患者可以出院: 完成病程记录 通知患者及其家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属出院病情及治疗方案 向患者交待出院 评估患者病情 后注意事项,预约 预防并发症 复诊日期评估治疗效果、将“出院小结、出 出院临时医嘱:临时医嘱:出院带药眩晕 加重□未愈□好转 痊愈 耳鸣耳聋结束路径 说明原因和继续 治疗方案异表,出路径请在“病程记录” 如患者不能出院: 记录变异,填写变 检查处理异常检查出院医嘱 占 八\、四诊记录结果加重一痊愈-未愈:好转耳堵塞感加重- 未愈;好转痊愈-恶心、、呕吐症:状之加重一未愈;好转痊愈-其他外耳i 苴、耳膜检查正常〕混浊'充血舌脉舌色淡红□: 暗红其他二舌苔薄白其他脉象浮其他主要护理工作病情变异记录完成疾病恢复期心理与生活护理完成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并监督患者恢复期的治疗与活动出院准备及出院指有,原因:1.2.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指导有,原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