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及其取向

合集下载

课程设计的取向

课程设计的取向

课程设计的取向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课程设计的取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掌握如何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课程设计原理和方法,独立设计适合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培养其负责任、严谨的教学态度。

针对课程性质,本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理解课程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

针对学生特点,本章节内容注重启发性和实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要求方面,本章节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理解并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2. 能够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教学活动,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优化和调整;4. 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形成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1.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课程设计的定义、类型及作用;2. 课程设计的原则:涵盖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原则;3. 课程设计的方法:介绍目标导向法、过程导向法、学生导向法等;4.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分析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制定中的作用;5. 教学目标制定:如何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6. 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设计;7.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明确教材章节,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确保教学内容有序进行。

课程设计的三种取向及评价

课程设计的三种取向及评价

课程设计的三种取向及评价
在教育课程设计中,存在着不同的取向,这些取向影响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实施方式。

本文将介绍课程设计的三种取向及其评价。

一、学生中心取向
学生中心取向是指将学生放在课程设计的中心地位,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为目标。

这种取向强调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

二、社会认知取向
社会认知取向是指将社会认知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强调学生应掌握社会经验和技能,以实现社会化的目标。

这种取向要求教育者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项目评价、表现评价和反思评价。

三、教师中心取向
教师中心取向是指将教师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以教师的掌控和管理为主要手段,强调知识传授和考核。

这种取向强调教师的角色和作用,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决策者。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考试评价、作业评价和教师评价。

总体来说,课程设计的取向会影响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实施方式。

根据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和教学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设计取向。

同时,对于不同的取向,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以实现教育教学的
有效性和效果。

课程设计的三大取向

课程设计的三大取向

课程设计的三大取向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课程设计的三大取向:认知取向、行为取向和情感取向。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各个取向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 学生能够掌握不同取向下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三大取向进行课程设计的能力,能结合实际教学情境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优化教学效果。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符合三大取向的课程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设计的习惯,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学生能够关注教育改革动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学科教学法课程,旨在帮助教师了解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小学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对教学设计有一定了解,但尚未系统掌握课程设计的三大取向。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设计的三大取向。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感和职业道德,使其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的教育工作者。

二、教学内容1. 认知取向教学内容的安排:- 理论知识:介绍认知取向的定义、特点和教学策略。

-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认知取向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 实践操作: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认知取向的教学方法。

2. 行为取向教学内容的安排:- 理论知识:讲解行为取向的定义、关键要素和教学策略。

- 案例分析:分析行为取向在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局限。

- 实践操作: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行为取向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3. 情感取向教学内容的安排:- 理论知识:阐述情感取向的含义、价值及其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

幼儿园课程设计取向

幼儿园课程设计取向

三、 问 题 中 心 取 向
(一)生活情境设计
1.哲学基础:改造主义 2.代表人物:斯宾塞 3. 具体理念 : 关注学习中解决问 题的程序;运用经验对基本生活 领域进行分析;跨学科;以学生 关心的事和社会紧迫的问题为起 点
补充:存在主义
•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 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 代表人物有尼采、叔本华、雅斯贝尔斯、萨特和阿 尔伯特· 加缪等。 • 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即除了人的生存 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 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 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 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 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 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
二、 学 习 者 中 心 取 向
(三)开放教室设计
允许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自 由组合,采用不同学习内容、 方式和进度,开展个性化活动。 教学无固定结构。
三、 问 题 中 心 取 向
寻找学科中心设计、学习者中 心的平衡 关注个人和社会生存的问题
三、 问 题 中 心 取 向
(二)核心设计
1. 哲学基础:进步主义、改造主 义 2.代表人物:福恩斯、博辛 3. 具体理念 : 将社会生活中困扰 人的问题作为核心,其他科目围 绕核心设计,共同服务于问题解 决。
(一)经验中心设计
1.哲学基础:进步主义 2.代表人物:杜威、拉格、舒梅 克 3.具体理念:根据儿童兴趣组织 学校教育,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 改造
二、 学 习 者 中 心 取 向
(二)人本主义设计
1.哲学基础:改造主义、存在主义 2.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3.具体理念:强调个人的潜能,强 调发展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人 际交往技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 目的,将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结 合。

简述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简述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简述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价值取向”的概念,掌握分析课程设计中的价值取向的基本方法,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识别教材中的价值取向。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程设计进行价值分析,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课程设计中的价值取向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践行。

针对课程性质,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针对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课程将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讨论与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要求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四章“课程与价值”内容,组织以下教学重点:1. 价值取向的定义与类型:介绍价值取向的基本概念,分析其在课程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探讨不同类型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

-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一节2. 课程设计中的价值取向分析:分析课程设计中常见的价值取向,如知识本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等,并举例说明。

-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二节3. 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设计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

-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三节4. 价值取向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课程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四节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介绍价值取向的定义与类型,分析课程设计中的价值取向;第二课时:进行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讨论;第三课时:探讨价值取向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总结课程学习。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课程设计中的价值取向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02关于课程内容
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 文化要素“,强调学科课程
03.课程实施:
德训练,培养英才。
课程设置的原则:
强调接受式学习。
第一,课程内容必须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教师们有着绝对的主导权。
第二,课程内容要具有长期目标。
强调对学生心智的训练,尤
第三,课程内容要包含价值标准。
为强调基础学科方面的训练。
二、学科中心价值取向课程的简明历史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或者知识中心课程论),是最早出 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这一课程理论起源于古代课程, 19世纪英国斯宾塞的课程理论和德国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是 其典型代表,到20世纪上、中叶,其典型代表是要素主义课 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价值取向课程的简明历史
由于进步主义教育的非理性膨胀导致基础教育质量普遍下降,美国人纷纷对进步 主义教育提出批评,指出进步教育在写作、说话和阅读方面欠缺。于是,20世纪30年 代在美国出现了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流行于50年代 的英、法等国。它最根本的特征是复古。
永恒主义者从根本上否定世界是变化的。他们认为,变化只是表面现象,而控制 世界的最根本的原则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的,这是他们自称为永恒主义者的主要原因。
夸美纽斯教育名言
1、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各人所得的给予各人 2、 在人身上,惟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 3、 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 4、 合理安排儿童每天的生活 5、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6、 良好的模范恳切的语言和真诚坦白的同情 7、 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8、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9、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 10、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11、 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 12、 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

学校课程设计的五种取向及其整合

学校课程设计的五种取向及其整合

学校课程设计的五种取向及其整合学校课程设计的五种取向及其整合艾斯纳(Eisner,1979)和麦克尼尔(McNeil,1985)的研究,对课程及课程取向做了具体的描述,并归纳出五种基本的课程取向。

Print(1993)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并提出许多具体的课程所采用的是综合的课程取向。

【学术理性取向:把最有价值的学科知识教给孩子们】目的:主张学校课程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最有价值的学科的教学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

学校中的课程应当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学科知识,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

认为学校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的场所,应当促使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积累智慧。

内容:重点强调知识、技能和各种学科的价值。

它不仅强调知识,而且还重视技能和学科的整体价值。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方法:倾向于教师为中心。

重视用讲解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揭示价值观。

探究式的方法有时也会使用。

问题解决的方法,发现学习,科学方法或探究的方法都需要学习者运用符合逻辑的、系统的思考去解决问题。

但这种方法的重点仍在于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

近年来,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向于提供多种多样的有用的教学策略。

包括相互作用的策略、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等。

评价:重点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测验与考试。

评价更多的是作为课程的结果,而不是作为提供反馈信息的工具。

【认知过程取向: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学习是最重要的】目的:强调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必要技能和过程,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强化所掌握的各种智力技能的机会。

内容: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那些能够使人们理性地面对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会怎样使用词典,要比学会大量的词汇更重要。

方法:强调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相结合。

前者强调学生的探索、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而后者重视相互作用的策略。

许多提倡者主张,在学生学习的开始阶段,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时,应以教师教学生学习技能为主,而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后,就应当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

简述课程设计的不同取向

简述课程设计的不同取向

简述课程设计的不同取向
近十年来,课程设计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既可以随着时代发展解决教学中的需求,又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受到了老师们的青睐。

不过,从不同的取向来看,课程设计几乎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以问题导向的课程设计和以学习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

首先,以问题导向的课程设计指的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具体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在这种设计模式下,课程通过让学习者探索、发现、推理新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学习者的视野。

其次,以学习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强调的是把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以紧密统一的教学计划来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和学习风格,依据学习者的水平情况,重点强调掌握知识的结构性、连续性,从而使学习者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课程设计非常重要,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习者的水平情况和教学资源,制定出最合适的课程设计方案,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良好的教学能力,实现教学的核心目标:使学习者通过知识的学习,实现智力发展和品格修养。

总之,以问题导向和以学习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需要熟
练掌握课程设计的原则和程序,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想建构。

只有通过良好的课程设计,才能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性、连续性,实现智力发展和品德修养。

教资课程设计取向

教资课程设计取向

教资课程设计取向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本章节的核心概念,如×××(具体概念),并能将其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2. 学生能够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发展历程,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提高×××(具体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综合、创新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学科)的示范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针对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在课程结束后清晰地了解预期成果。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内容:1. ×××(知识点1):- 理解×××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 学会×××的方法和技巧。

- 分析×××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2. ×××(知识点2):- 了解×××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课程设计的取向的整合

课程设计的取向的整合

课程设计的取向的整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本章节的核心概念,如“整合”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概述课程设计的基本取向,并分析其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3. 学生能识别并描述不同教学资源、学科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整合的思维方式,设计出既符合学科特点,又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实际操作课程设计过程,包括确定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评估学习成果等。

3. 学生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有的课程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认识到课程设计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尊重和接纳他人的意见。

3. 学生能够形成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面对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态度。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学科教学论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课程设计观念,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学生处于大学教育系本科二年级,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但缺乏实际教学经验。

针对这一特点,课程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握课程设计的取向整合,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a.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 理解课程设计的定义与重要性- 掌握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型与流程b. 课程设计的取向整合- 分析不同取向的课程设计特点- 探讨整合取向的优势与挑战c. 实践案例分析- 研究优秀课程设计案例,提炼整合取向的实践方法- 评价课程设计案例的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a. 第一周:课程设计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学习b. 第二周:课程设计取向整合的理论探讨c. 第三周:实践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d. 第四周:课程设计练习与评价3. 教材章节及内容:a. 教材第三章: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与理论b. 教材第四章:课程设计的取向与整合c. 教材第五章:课程设计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遵循课程目标的设定,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课程设计的三种取向及评价

课程设计的三种取向及评价

课程设计的三种取向及评价课程设计的三种取向及评价课程设计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如何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课程设计可以分为知识传授型、学习型和应用型三种不同的取向。

一、知识传授型课程设计知识传授型课程设计是以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被动接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

评价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知识传授型课程设计评价的优缺点:评价优点:知识传授型课程设计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可以衡量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适合一些需要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场合。

评价缺点:知识传授型课程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兴趣和依据个体差异设置制定教学计划,同时存在一定的题海战术和应付考试的倾向。

二、学习型课程设计学习型课程设计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该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知识欲望和学习动力。

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反馈,及时做出调整。

学习型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注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型课程设计评价的优缺点:评价优点:学习型课程设计可以实现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互动和协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合于通识教育等需要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场合。

评价缺点:学习型课程设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计划制定能力,如果学生具有较大的负担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

三、应用型课程设计应用型课程设计是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强调知识的应用,课程设计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学习内容和方法更加贴近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的三个取向是指

课程设计的三个取向是指

课程设计的三个取向是指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XX学科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推理,能够运用XX学科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XX 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XX学科的定义和特点–学习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定律–学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第二章:XX学科的基本方法–学习XX学科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学习XX学科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学习XX学科的模型建立和验证方法3.第三章:XX学科的应用实例–学习XX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习XX学科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实例–学习XX学科的前沿应用和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XX学科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意义。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的XX学科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参考。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XX学科的概念和原理。

课程设计应采取哪种取向

课程设计应采取哪种取向

课程设计应采取哪种取向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取向,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

2. 使学生了解课程设计取向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明确不同取向的优缺点。

3. 帮助学生掌握至少两种课程设计取向,并能结合实际教学场景进行运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课程设计取向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 培养学生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课程设计取向。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激发其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学会在多元取向中寻求共识,形成包容、开放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对现有课程设计进行反思和改进。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深入了解课程设计取向,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针对学生年级特点,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掌握与技能培养,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常见课程设计取向(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的特点与应用- 课程设计取向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关系2. 实践应用:- 分析不同课程设计取向在实际教学案例中的应用- 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探讨课程设计取向的选择与运用- 制定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3. 教学大纲:- 第一周:课程设计基本概念与原则,了解常见课程设计取向- 第二周:分析课程设计取向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关系- 第三周: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探讨不同取向的应用- 第四周:小组讨论,结合年级特点,选择合适的课程设计取向,制定教学设计方案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第四章“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相关,涉及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取向分析、实践应用等。

课程设计学术型主义取向

课程设计学术型主义取向

课程设计学术型主义取向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五章《有机化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及有机反应类型。

在知识目标上,学生应能熟练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解释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有机合成方法和有机化合物分析技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提升其科学素养,并增强其对有机化学应用领域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覆盖第五章《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点。

具体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典型有机反应机理及有机合成策略。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实例详细讲解有机反应类型,如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置换反应等,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包括:1.讲授法:系统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反应机理。

2.讨论法:学生针对有机化学反应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促进思考与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案例,分析有机化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1.教材:《有机化学教程》及相关辅助阅读材料。

2.参考书籍:提供有机化学领域经典及最新研究进展的参考书籍。

3.多媒体资料:制作教学PPT,提供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动画演示。

4.实验设备:配置有机合成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旨在支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小测验和期末考试几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行评估。

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

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

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以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将其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取向。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中,教育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辅导和指导,使每个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激发学习的动力。

在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中,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在课程设计中,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项目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教育者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计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通过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在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中,评价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教育者还可以采用观察记录、学习档案、学生自评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变化,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以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者在设计课程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取向举例

课程目标取向举例

课程目标取向举例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课程目标取向:
1. 知识取向: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领域,例如生物学、历史或金融学。

课程设计可能包括讲授基本概念与理论、探究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等。

2. 技术取向: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特定的技术或工具,例如计算机编程、制图或实验室技能。

课程设计可能包括讲授技术的基本知识、探究实践案例和实践训练等。

3. 过程取向: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特定的学习过程,例如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或创新。

课程设计可能包括案例学习、小组项目、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4. 职业取向:课程旨在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培训,例如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和职业道德。

课程设计可能包括嘉宾演讲、导师指导、实践训练和求职资源等。

5. 社区取向: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当地社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例如社会服务、志愿者工作和社区发展。

课程设计可能包括社区参观、社交活动、志愿服务和实地研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及其取向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二节。

课程设计及其取向一。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指课程的实质性结构,要素(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的性质,以及这些要素的组织形式或安排。

---------------------结构,设计,要素,组织,安排
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设计组织各种要素。

(二)课程开发
“开发”是意味着发展、形成,是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

“课程开发”是形成,实施,评价和改变课程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强调的它是一种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过程,其中包括了课程设计以及设计的背景。

“课程开发“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对课程进行改革开发的过程
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也就是一开始进行课程开发时
要先树立一种怎样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

课程设计的取向
传统课程设计取向:
学科中心,社会中心,儿童中心
现代课程设计取向
学术理性主义,认知发展,人本主义,社会重建主义,科技取向。

(一)学科中心设计
1.学科中心设计的发展
学科中心设计强调从科学门类及分科知识体系出发,以知识为中心设计课程。

---知识
2.学科中心设计的基本形式
学科中心设计存在3种最基本的形式:科目设计,学科设计,大范围(广域)设计
(二)学习者中心设计
1.学习者中心设计的发展
学习者中心设计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目的,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而非学习者适应课程-----------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需要,适应
2.学习者中心设计的基本形式
“活动——经验”设计,开放教室设计,人本主义设计,激进设计等,这些设计的中心都是学习者,且都强调自主,自由,尊重,活动等等(三)问题中心设计
1.问题中心设计的涵义
问题中心设计是对学科中心设计和学习者中心设计的进一步改进。

其重点是关于个人和社会生存的问题,既强调内容又强调学习者的发展。


程的水平组织由所学习问题领域的范围和分类来确定。

---------------------解决社会的问题
2.问题中心设计的基本形式
两种形式:
(1)生活领域设计,解决生活领域的问题
(2)核心设计解决现代世界中所面临的社会的问题。

三。

课程设计:目标的确定
制定课程目标时,主要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范围
(二)有效性
(三)可行性
(四)相容性
(五)明确性
(六)通俗性
四。

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到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其他的方面
(一)内容的基础性和有效性---------什么是有效性呢?---第一种(二)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第二种
(三)内容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第三种
一、选择题
1.确立课程目标要综合考虑()。

A:学生B:社会C:学科D:教师
2.课程开发的结果主要是基本政策,包括课程宗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的指导原则等。

这属于()课程开发
A宏观层次B中观层次C微观层次
3.___的课程设计注重儿童自身的兴趣需要。

( )。

A.社会改造主义B.人本主义C.进步主义D.结构主义
4.依据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和基本取向的差异,可分为三类教学设计的模式:
A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B人本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C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D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5.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惠勒模式D.情景模式
6.学科中心设计的基本形式是___。

()
A.科目设计、学科设计、大范围B.活动-经验、开放教室、人本主义C.生活领域设计、核心设计D.激进设计、科目设计
二、名词解释
课程开发课程设计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三、简答
1.比较课程开发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理念与应用。

2.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并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3.简述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4.评价不同的课程设计取向。

5.你认为应如何进行课程设计。

四、论述
1.试评述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2.学习课程开发与设计有何意义?你认为现行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发模式是什么?课程设计取向有何特点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