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6beeb66011ca300a6c3909e.png)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内容:学习现代新诗内容解析:“教会学生做人”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内容为学习现代诗歌。
四首诗歌的共性是情感,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为:有一种美叫情感(或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基本思路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本单元教学篇目中的具体情感美,并将其作为教学主题深入赏析,进行主题式教学,最终让学生在体味情感美中学会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目标及解析:·目标:有一种美叫情感(或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1、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2、了解诗歌的表达艺术美。
目标解析:1、诗言志,情感是诗歌的第一要素。
情感美是组成语文世界的独特魅力之一,更是诗歌感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诗歌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体味语言背后人的喜、怒、哀、乐;了解与情感有关的因素:社会生活、人生追求等。
2、语文是语言表达的艺术。
人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要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才能让人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美感。
所以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表达艺术并学会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情感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问题:诗歌是美的艺术,诗歌的美美在哪些方面?(美在情感;美在表达)·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可能对诗歌存在畏难心理。
2、学生对诗歌的认识不全面。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诗歌的情感的艺术。
情感首先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
所以需要使用电脑观看朗诵视频,或听课文朗诵。
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情感与语言的关系。
·教学课时:8课时。
·教学流程课时1·内容:有一种美叫情感之《沁园春·长沙》·内容解析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e7aa23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4.png)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2019年秋季,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开始推广使用。
教材编写坚持立德树人,重视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课文以主题聚合、打破文体、单篇加多篇的方式呈现,设计了重视整合与实践的单元学习任务。
如何准确理解教材,突破传统的以单篇、文体教学为主的固态,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下面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逻辑与关系:整体把握教材,精准解读课文统编教材重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单元编排包括单元提示、课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和必要的学习知识材料。
理解统编教材,要重视理解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与内容,一方面要整体把握,明晰单元学习重点;另一方面要聚焦分析,解读单元选文内容。
1.整体把握,明晰单元学习重点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从教材编排看,必修部分共编排了五个体现“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要求的单元,几个单元选用的文本体裁不同,分别以不同的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核心概念为重点,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鉴赏力和表达能力,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一致。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起始,单元提示内容呼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要求,提出“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尝试诗歌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等学习重点。
不难发现,“诗歌意象与抒情”“小说叙事与抒情”“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诗歌写作”等是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核心概念,是本单元学习的关键点。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8044931ed9ad51f11df2a9.png)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主题:激扬青春【单元教学目标】1.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文章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春青的价值,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2.领会本单元诗歌与小说的内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4.结合本单元诗作的学习,尝试写作诗歌。
以本单元的作品为学习范本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诗歌作为研习的材料,从生活出发,寻找素材,激发诗情,抒发真情实感,掌握诗歌写作的一般技巧,注重语言的锤炼。
【教学重点】1.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文章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春青的价值,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2.领会本单元诗歌与小说的内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3.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3.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结合本单元诗作的学习,尝试写作诗歌。
以本单元的作品为学习范本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诗歌作为研习的材料,从生活出发,寻找素材,激发诗情,抒发真情实感,掌握诗歌写作的一般技巧,注重语言的锤炼。
【课标依据】第一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
课标对该任务群的指导是:引导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情境创设【教学文本】主学:《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百合花》辅学:《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哦,香雪》【教学课时】10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明确单元学习的人文主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体会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统整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f9665c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72.png)
红星照耀,接棒前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01单元定位本单元是高中选择性必修阶段的第一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
本单元的课文以政论性、实用性的作品为主,其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开幕词,《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是回忆录,《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新闻作品。
它们涵盖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革命历程,共同反映了“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
教育部2021年1月颁布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从特定叙事中切身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渐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懂得尊重革命传统,珍惜当下,坚定自信,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能把握政论文、新闻、回忆录等实用类文本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创作中。
02大单元主题与任务群并行从主题角度看,本单元主要学习以写实为主的反映革命传统、革命精神、革命榜样的作品,目的是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等。
从语文核心素养来看,本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课程标准还进一步明确指出这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阅读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特别注意选择具有理论高度和引领作用的论著,分析其中论证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体会革命理论著作严密逻辑和崇高精神有机结合的特点,提高理性思维水平;阅读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述评等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以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其内容,学习其写作手法。
基于此,本单元的设计可以通过单篇与群文,精读与泛读并举的方式,以作品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为抓手,体会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鉴赏富有特色的语言,掌握实用类文的文体特征、阅读方法以及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感受民族精神力量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感受民族精神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c375e18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d.png)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感受民族精神力量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感受民族精神力量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学校将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举行地方红色文化系列宣传活动。
如果你参加这一活动,你将怎样介绍我们本地的革命文化?你准备介绍哪些本地的历史革命人物?二、文本研读学习活动一:辨识体裁抛出问题:本单元所选五篇文章分别属于什么体裁的文章?你对这些体裁有哪些认识?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研讨1.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幕时所作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的指导思想、宗旨、重要意义,向与会者提出开好会议的中心任务和要求。
开幕词特点:(1)简明性,即简洁明了、要言不烦。
(2)口语化,它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
(3)宣告性,开幕词是会议或者活动的序曲,所以开幕词有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的特性。
(4)引导性,开幕词一般要阐述会议或活动的宗旨、目的、意义、任务等,这对整个会议或活动的成功举行起着引导作用。
(5)鼓动性,开幕词带着对活动的良好祝愿,通过介绍会议或活动,激励参与者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
2.回忆录:是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
可以指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也可以指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如《杨成武回忆录》。
回忆录要求:真实、广泛、突出。
(1)真实,指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2)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广泛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3)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要有个性,事件要典型。
3.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44217783d049649a66584d.png)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2.品读、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3. 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4.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2)把握小说叙事和借“物象”抒情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尝试诗歌写作。
(2)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题。
【课时】安排8个课时,二个环节:(1)第1-5课时:诗歌(2)第6-8课时:小说诗歌部分【教学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理解作者借意象抒发的情思,感受诗境,我选择了朗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意并初步感受诗歌意境,指导学生分组学习,欣赏诗歌变幻多姿的意境。
同时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比较,重点感悟《沁园春•长沙》,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毛泽、郭沫若、闻一多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预习文本,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布置学生预习本单元文本,重点是《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多朗读,注意夯实基础,了解意象概念等。
晨读材料发放有关作者写作背景资料等。
第一、二课时(一)导语激趣青春是什么?单纯,拼搏,自信;理想,思考,信念。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别样的青春年华。
现在我们一起品味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进入老一辈革命家的青春岁月吧。
(二)初读会意(设计意图:诗歌,是诗人用生命弹奏的歌谣,朗读是最好的读诗方法,所以用朗读来感受诗人生命的节奏。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6d097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e.png)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研究内容:一)词作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首词主要写了XXX青年时期在长沙所见所思的秋景。
上阙描绘了秋景的色彩绚烂、动静谐和、境域壮阔,包括红山、碧水、苍鹰和白鱼等四种颜色的相生相映,使秋色浓烈鲜亮。
对于任务(一),要查找XXX《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资料,建议阅读XXX的《自传》,了解XXX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加深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任务(二)要感受词作的意境,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去欣赏这首词。
任务(三)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
首先,它表明词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其次,它也表达了词人的孤独感和思考的深度,独自站在园中,思考着国家的命运和革命的前途。
最后,它也暗示了词作的主题——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领导者的选择需要靠自己思考和选择,不能依赖他人。
2.词作中的“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对中国革命前途的疑问和担忧。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多重困难和挑战,革命的方向和领袖的选择也十分关键。
词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中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呼吁更多的仁人志士加入革命的行列,共同为中国的未来奋斗。
3.词作中的“同学少年”是指谁?同学少年”指的是词人的同学和朋友,他们都是有志青年,有才华、热情、责任、理想和勇气,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通过描写这些“同学少年”的特点和品质,词人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和信任,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和主宰者,引领中国的未来。
一、指独自游历,没有同伴。
当年是“同学少年”相携而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今天是独自一人,面对色彩绚烂、动静谐和、境域壮阔的景象,产生了一种深沉的思索。
心得往往来自独处之时的静思。
二、暗含某种孤独。
自然会产生孤独之感。
人教版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cf38b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1d.png)
人教版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分析本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因参加由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材优质课评选活动而发起,跟以往不一样,本次优质课评选采用的是团队赛的形式,即每个市需要抽调选手形成一个团队,一个团队设计一整个单元,而且各市抽取的课题并不一样。
其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通过这种赛课的形式,集中省市优势力量为材、新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树立课堂教学的模范,从而更快地推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方位落实。
因此,在本次优质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注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情境一定要真实。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这种真实情境可以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
”也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真实感受、真实能力,完成学生应达到的素养目标。
这里强调“真实”,就是不能忘记我们设计的内容是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初中刚毕业的,对高中研究方法还一无所知。
另外,也要警惕被“研究义务”绑架,被“群文浏览”绑架。
《教师教学用书》上也明确提到这一点,“不应该把课文地道作为解决问题、完成义务的材料大概讨论问题的‘支架’”。
因为不肯定性是文学作品意蕴的重要特征,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不是唯独的。
如本单元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觉青春以外的人文内在。
教学其别人文主题的作品,也可引导学生把相关的青春意蕴置放到“青春的价值”这个人文旌旗下,使之更为厚实。
同时,《教师教学用书》还说,“虽然强调解合,但一些基础常识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养成照旧必须关注的,否则整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虽然文字不多,但“水之源”“木之本”的喻体,告诉了我们基础常识和关键能力的重要性。
而对于浏览来说,关键能力中最根本的就是读懂文章,就是能捉住文本的文体特征,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布局,自立地把握主旨、体会情感等等。
二、单元根本息学科使用教材单元名称单元课时第一单元9课时语文实施年级高一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2019版)语文必修上册本单元分为3课,第一课是单篇课文《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是新诗四首,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和《致云雀》;第三课是两篇小说,即《百合花》和《哦,香雪》。
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b7713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01.png)
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案设计针对的是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的大单元教学。
该单元涉及了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旨在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多样化的文本,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的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文学常识的掌握、写作技巧的分析以及文化背景的了解。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练地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并能够独立创作简单的文学评论。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在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准确把握作者情感、自主进行文学创作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本教案还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中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如诗歌的韵律、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情节构造等。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修辞手法等,并能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深入解读。
(3)掌握文学评论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够独立完成对给定文学作品的评论写作。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美感。
(2)运用任务驱动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运用比较法,通过对不同体裁、不同作家作品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把握文学作品的共性与个性。
(4)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5)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指导及课例解析课件80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指导及课例解析课件80张](https://img.taocdn.com/s3/m/832f0e057c1cfad6185fa7be.png)
二 散文化诗
我攀登陡峭的峨日朵雪峰, 竭尽全力到了半山腰。我看到夕 阳落入群山。我听见石头滚下山 坡,轰隆隆地响。我紧紧抠住巨 石的缝隙,鞋底撕破了,脚掌磨 出了血。孤单的我,希望有雄鹰 或雪豹作伴。但是,只有一只蜘 蛛趴在石头上,和我一起享受这 大自然的壮美。
我攀登陡峭的峨日朵雪峰,
散
竭尽全力到了具
又何苦伤心流泪?
体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形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象
我要把我的身躯, 全部奉献给这世间。 用我的生命, 创造安慰,创造欢乐。
苦难是生命的底色。 奉献是生命的价值。 光明是生命的追求。
去拥抱奉献的生命吧!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文
我看到夕阳落入群山。
化
我听见石头滚下山坡,
表 轰隆隆地响。
达 我紧紧抠住巨石的缝隙,
转
鞋底撕破了,脚掌磨出了血。
化
孤单的我,
成
希望有雄鹰或雪豹作伴。
诗
但是,
行
只有一只蜘蛛趴在石头上,
和我一起享受这大自然的壮美。
三 对比阅读
我攀登陡峭的峨日朵雪峰,
竭尽全力到了半山腰。
峨
我看到夕阳落入群山。 我听见石头滚下山坡,
(具体意象) (合理化解释) (不出现“青春”这个词汇该如何表达)
4.课外拓展阅读 《致橡树》《再别康桥》《雨巷》《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5.对比阅读:体会诗歌中的具体形 象
(1)将这段文字改写成一首诗。
奉献的青春
我的青春啊,可有足够的赤诚?可愿意奉献此生?生命,从何而来?为何而来? 一定要在奉献中毁灭吗?我想不明白。在思想斗争中,我坚定了信念,活着,就要向 着光明的理想前行。在思想斗争中,我坚定了信念,活着,就要向着光明的理想前行。 活着,就是要奉献。活着,就是为了别人。活着,就是要拯救世人。活着,救赎他们 的灵魂。全身心地为了别人,不要顾念自己的日子。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奉献中, 不要伤心。世道艰难,理想遥远,我的心神片刻难安。我要把我的身躯,全部奉献给 这世间。用我的生命,创造安慰,创造欢乐。苦难是生命的底色。奉献是生命的价值。 光明是生命的追求。去拥抱奉献的生命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e580560242a8956aece47d.png)
第一单元单元人文主题:青春的价值(青春激扬)单元主题词:青春的价值•单篇主题词:• 1.《沁园春长沙》壮志豪情•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创造之力•《红烛》坚毅追求•《峨日朵雪峰之侧》征服自然•《致云雀》“我”的独特• 3.《百合花》青春之谊•《哦,香雪》向往文明单元教学目标1. 从诗歌意象的特征入手,分析意象及意象的组合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揣摩作品的情感意蕴;2. 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分析诗歌选词炼字、排布节奏音韵的作用与效果,欣赏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3. 赏析细节描写对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的独特作用;4. 探究意象之于诗歌的意义,细节描写之于小说的价值;5.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情感与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感受不同主体对青春感受抒发和对青春价值认识的独特性;6. 运用意象和诗歌语言,发挥想象联想,抒发对青春的独特感受,表达自己对“青春的价值”的认识。
写一首诗歌7.汇编一本诗集课时安排:9课时沁园春2课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2课时《百合花》双文阅读3课时札记的写作指导1课时诗集的编撰1课时沁园春·长沙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词的基本格律;了解词的一般常识过程与方法:品味这首词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体会选词炼字的精妙之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引发对青春的思考教学重难点:品味这首词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体会选词炼字的精妙之处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与秋天的不同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已)空山新雨后――(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骛起飞-(少年壮志)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二、解题词及有关知识,并背景介绍三、研读诗中几个画面?突出诗歌怎样的特点?学生感情朗读结合注释自由感知独立寒秋图,江秋景图,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9d073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b.png)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基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进行设计。
本单元主题为“青春”,选文包括《沁园春·长沙》、《荆轲刺秦王》、《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经典诗篇。
教学任务旨在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使学生感受青春的热情与理想,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
他们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高中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需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本单元所选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如《沁园春·长沙》中的豪放派风格,《荆轲刺秦王》的爱国主义精神,《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浪漫主义情怀等。
(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情感、意境等,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作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独立撰写文学评论和感悟。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比较阅读法,将不同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作品之间的异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结合课后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文学评论写作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使他们具备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2019新教材统编版部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2019新教材统编版部编)](https://img.taocdn.com/s3/m/52a061c3c5da50e2534d7fd6.png)
【2019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材分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位于统编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课。
本课文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语言通俗准确、富有情感。
教学时,要带领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感情色彩强烈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毛泽东同志讲话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但是,对情感的把握必须建立在对内容和主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应代入相关的历史背景,促使学生理解人民英雄的不屈不挠和胜利的来之不易,进一步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自豪、自强、自信的情感。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开幕词、演讲稿的有关知识;品味表达情感的关键句段;深入体味,正确把握,有感情地朗诵。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明确文章中各种鲜明情感;学习准确使用鲜明情感词和判断句表达情感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认识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意义;体味伟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深挚情感,博大的情怀,感受革命者的优秀品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革命精神传承的时代意义;感受革命者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明确文章中各种鲜明情感,探究分析文章中鲜明情感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革命者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探究革命精神传承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圈点勾划法、旁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读——感气概1.导入新课在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伟人毛泽东自信豪迈、铿锵有力地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鼓舞人心的话语响彻寰宇。
感受伟人气概,试读标题。
2.背景介绍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共17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共1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37bacdfe2bd960591c6778f.png)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增进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反复诵读,发现汉语语言的独特之美; 鉴赏文学作品——鉴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作品的不同特点,鉴赏作品中 的意象和人物形象,鉴赏作品中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美的表达与创造——围绕“青春”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青春形象。
4.文化传承与参与。
传承中华文化——着重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和表现; 理解多样文化——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作品的对比,理解文化的多样 性; 关注、参与当代文化——认识当代“青春”文化的特点,并表达交流。
三、课时安排:
六个环节,9个课时
环节一:重点鉴赏《沁园春·长沙》2课时。 环节二:梳理鉴赏现代诗歌2课时。 环节三:诗歌创作1课时。 环节四:鉴赏《百合花》2课时。 环节五:比较鉴赏《百合花》与《哦,香雪》1课时。 环节六:品鉴“青春”故事1课时。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环节三 展示青春风采
任务一:班内举办“我的青春”诗歌朗诵会,要求结合自己 关于“青春”题材的作品的阅读,就青春、青年、青年的责 任与理想等写一首6——18行的小诗,每组推荐2名同学 参加朗诵会,并将优秀诗篇推荐到学校公众号、校报或 高一级刊物发表,所有作品后期装订成册。(选做)
必修上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领略纯真芳华,展示青春风采
【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一共三段 第一段规定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即“青春的价值” 第二段是对选文的理解 第三段则是告诉我们本单元的学习要点。本单元的学习要点为 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特点,学习 从语言、形象、情感等角度欣赏作品,尝试写作诗歌。
深化对诗歌“意象”的认识,提升“诗歌语言”的分析鉴赏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e580560242a8956aece47d.png)
第一单元单元人文主题:青春的价值(青春激扬)单元主题词:青春的价值•单篇主题词:• 1.《沁园春长沙》壮志豪情•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创造之力•《红烛》坚毅追求•《峨日朵雪峰之侧》征服自然•《致云雀》“我”的独特• 3.《百合花》青春之谊•《哦,香雪》向往文明单元教学目标1. 从诗歌意象的特征入手,分析意象及意象的组合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揣摩作品的情感意蕴;2. 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分析诗歌选词炼字、排布节奏音韵的作用与效果,欣赏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3. 赏析细节描写对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的独特作用;4. 探究意象之于诗歌的意义,细节描写之于小说的价值;5.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情感与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感受不同主体对青春感受抒发和对青春价值认识的独特性;6. 运用意象和诗歌语言,发挥想象联想,抒发对青春的独特感受,表达自己对“青春的价值”的认识。
写一首诗歌7.汇编一本诗集课时安排:9课时沁园春2课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2课时《百合花》双文阅读3课时札记的写作指导1课时诗集的编撰1课时沁园春·长沙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词的基本格律;了解词的一般常识过程与方法:品味这首词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体会选词炼字的精妙之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引发对青春的思考教学重难点:品味这首词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体会选词炼字的精妙之处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与秋天的不同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已)空山新雨后――(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骛起飞-(少年壮志)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二、解题词及有关知识,并背景介绍三、研读诗中几个画面?突出诗歌怎样的特点?学生感情朗读结合注释自由感知独立寒秋图,江秋景图,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景抒情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直抒胸臆
• 《红烛》
托物言志
• 《峨日朵雪峰之侧》 写景叙事
• 《致云雀》
托物言志
• 《百合花》
形象主题
• 《哦,香雪》
人物形象
单元学习任务:学写新诗
价值引导 知识能力 素养要求
第一单元任务群
项目1. 四首现代诗阅读、鉴赏、展示活动
二篇小说阅读、鉴赏、展示活动 《沁园春 》《峨日朵雪峰》写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直接抒情 《红烛》《致云雀》 托物言志 《百合花》《香雪》 人物分析 项目2. “寻找校园诗意”校园参观 项目3.“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创作
参考答案:
(1)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有史可据,作品查 考典籍,博采文采,不富有历史韵味。
(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 的虚构,现代语词的掺入,杂文笔法的使用,作 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世性。
(3)对故事进行新编,源于对历史与现实均 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22. 2019全国卷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
作业:《沁园春 二中》 阅读《峨日朵雪峰》
《红烛》课时项目设计
任务: 有人说,我不愿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我只愿做火把,点燃更多的火堆。 指向:
体会现实与文本情境的不同
初读: 感受新诗“三美”
再读: 把握感情 明确手法
三读: 释疑解惑 完成任务
为什么要烧破世人的梦?有梦不 好吗?
心火发光之时,正是泪流开始之 日。 烧的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如 何理解?
课时结构发生变化
此时: 任务驱动—获取知识—完成项目—形成能
力—情境运用—形成素养
彼时: 明确目标—传授知识—相关训练—形成能力
知识无所谓好坏,情境决定了方向
“三新”背景下
必修上第一单元情境教学设计
2
新高考
2018年第6题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 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及优秀作品展(含创作与书写) 项目4.“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朗诵
5课时 专题 阅读 比较 阅读
自主
作业 1课时
《沁园春》课时项目设计
任务: 不同形式展示出小组对这词的理解
项目一:诵读,读准字音与节奏; 项目二:根据想象画出湘江秋景图; 项目三:理解思想感情,分析艺术手法。
成果展示,教师点评
成果展示 教师点评
人生都有陌生人的感动,朗读吧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 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 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 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 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参考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 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 深刻;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 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 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2019年第9题.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 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 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 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 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 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 “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 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 来,我想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 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写作背景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 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 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 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 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 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 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 是她“在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
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
神奇的2019年全国高考1试卷
6
新高考反映的问题
阅读没情感体验 学习与生活脱节
教育 素养
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设计依据: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
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 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 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 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 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 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 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 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鲁迅《呐喊·自序》(1922年)
百
合 花 茹
志 娟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
开端 什么人
小说阅读方法
发展
高潮结局
A1
A人 A2
A3
B1
B人 B2
B3
C人
性格前后 有没有变 化?
怎样塑造 的这些性 格?
通讯员 新媳妇
我
1.为什么不分析“我”? “我”有何作用?
总结:怎样塑的人物形象?
1.分析情节: 中秋节
2.分析细节:
2.树枝P13-1 P16-13 破布P15-5 P16-5 P19-4
3.百合P15-4 P16-6 P18最后
3.分析语言动作:
以百合花为题的作用?
1. 作为情节发展中心事物,推动情节发展。 2 .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纯洁善良。 3. 揭示了主题:象征纯洁的军民鱼教学的形式,如举办朗诵会、 课本剧表演、读书报告会、家庭读书日等活动,使文学作 品阅读鉴赏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
姜钢2016年10月11日《中国教育报》 一体四层四翼:为什么考、考什么、 怎样考
“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原创与朗诵比赛
单元序中主题:青春的价值
• 《沁园春长沙》
文学类阅读任务群要求: (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
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 鉴赏、探究与写作。
《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文学类阅读任务群“教学建议” : (1)设计专题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兴趣,注意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独特 感受,帮助学生建立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及生活图景与 现实社会的关联。
课时结构的变化
• 任务:展示对这词的理解 • 任务:做蜡烛还是做火把 • 任务:朗读者一样地朗读
你—作品 你—作品 你—作品
任务驱动—情境学习—生活作品—形成素养
赵一曼: 当下精神现实意义 时空距离 故事新编: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 写作: 运用能力解决现实问题
完成写作。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 的信。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 后的观后感。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 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