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古代官职)讲解学习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任免术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变动用词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除、拜、征、辟、荐、举、起、选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擢、升、拔、迁、陟(进用)、进(用于较高职务)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三、关于调动职务的有:转、调、徙、移、迁、出(京官外调)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四、关于降低官职的有:贬、谪、左迁、迁谪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褫,音chì)五、关于罢免官职的有:罢、免、解、黜、夺六、关于兼职的有: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权(临时代职)假(暂时代理)行(代理官职)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二):古代官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二)——古代官职(一)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1.中央官制。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行政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侍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2.地方官职。
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朝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参军、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个路,路中设若干个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
(二)官职变动词语集释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国
职 古
代
制 文
化 常
度 识
之
第一课时
目 叁 贰 壹
课 堂 检
常 见 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
CONTENTS
央 官
录
测
职
职
(1)(18·全国卷Ⅲ)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是官的通称,如令尹、府尹、京兆尹等。 而不是知府的简称。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 —相。 (2)(18·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职位不高,但对帝王的影响很大。 (3)(18·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4)(17·全国卷Ⅰ)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
,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
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
师,
,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 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 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
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
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
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设置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以及武官选拔,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1.任职授官(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诸事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
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
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官职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一)中央官制(1)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2)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
(3)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
(4)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如下: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
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前即为礼部员外郎。
(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
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
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大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篇一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职官整理
•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
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 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 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 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 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 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 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 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 撰,史官,故称太史。
宋:二府三司
明
清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 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 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 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2、地方官职
秦汉 隋唐 宋 明清
主要行政区
郡 州 州 府
郡守 刺史(长史、司马)
主要行政区 汉—州(监察区)——刺史 隋唐—道(监察区)——黜陟使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 预新政。”
•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 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
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 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 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 长官。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
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六部制从隋唐
开始实行,一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直延续到清末。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古代官职的体制在中国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它真正得到成型和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六部是古代官职体制中的重要部分,起源于隋朝,成为了唐朝和后来的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的核心组织。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六部是指刑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它们是管理国家各个方面事务的部门,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职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刑部:刑部是古代的法律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维护刑法。
刑部的主要职能是处理刑事案件以及制定和修改刑法、刑律。
它还负责监督全国的刑狱管理,提供法律顾问和解决纠纷。
刑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通常掌管全国各个地区的监狱和刑事司法。
2.吏部:吏部是古代的人事部门,负责选拔、任命和管理各级官员。
吏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其主要职责包括招聘、考核、升迁和处分官员,同时还负责编制和管理官员的名册档案,控制官员的财务和薪酬,以及处理官员的申诉和罢免。
3.户部:户部是古代的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
户部的主要职能是收取各种税收和征收费用,编制财政预算,管理国库和银行,给予地方官员财政支持,并监督地方财政收支。
户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
4.礼部:礼部是古代的文化和外交部门,负责研究和制定国家的礼仪规范,管理外交事务,以及承办各种重要场合的仪式和庆典活动。
礼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它们通常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官员交涉,并翻译外文文件。
5.兵部:兵部是古代的军事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指挥国家军队。
兵部的主要职责是招募、训练和指挥士兵,发放军饷和物资,配置武器和装备,同时负责边防和军事防务。
兵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
6.工部:工部是古代的工程和建筑部门,负责策划、设计、管理和监督国家的建筑工程,包括宫殿、城市和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维护。
工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他们负责规划城市布局,修缮皇家建筑和道路,以及改造水利系统。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
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的变动1、授予、提升官职类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皇帝推荐,任以官职。
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爵或爵位。
如“上召见袁世凯,特赏郎中。
”进:⑴推荐。
如“臣进西门豹。
”⑵出来做官。
如“是进亦忧。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封功臣皆为列侯。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起用,出任,做官。
拜:任命、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以官职。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除:任命、授职。
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擢:在原官的基础上提拔。
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察:考察和推举。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授:授予官职。
如“故授洹水尉。
”(但“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
)陟:升迁,指官吏的升迁和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升官。
服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2、调动官职类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再迁为太史令。
”转、徙、调:调动官职。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改:改任官职。
如“改盐铁判官。
”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移:特指调任。
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3、降职、免职类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戍:有罪人被押送到边远地方去驻防。
如“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出:①京官外调。
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关于古代官职变迁的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变迁的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官职的起源和演变:古代官职起源于部落制时期的部落首领,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发
展,官职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官职不断演变和改革,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迁。
2.官职的分类和等级:古代官职分为文武两类,按职位高低又分为不同的等级。
文官
主理政务,武官主掌军事,职位等级由高到低分为卿、大夫、士三等。
在具体的朝代中,官职等级的设置可能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是按照职位高低来划分。
3.官职的选拔和任用:古代官职的选拔和任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世袭、举荐、科举
等。
世袭制是最早的选拔方式,而后逐渐演变为举荐和科举制。
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沿用,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4.官职的职责和权力:不同官职的职责和权力各不相同。
在中央官职中,有丞相、太
尉、御史大夫等职务的设置;在地方官职中,有州牧、郡守、县令等职位的划分。
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都有明确的规定,互相协作,共同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
5.官职的变迁和影响:古代官职的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
例如,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官职设置不同,秦统一后实行三公九卿制,汉代以后又逐渐演化出三省六部制等。
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古代官职变迁的文化常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
同时,这些文化常识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
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官职的设立、官员的选拔、官员的待遇等都是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的一部分。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
首先,古代中国官职的设立有固定的制度和等级。
在古代中国,皇帝是绝对的统治者,他制定和掌握了官职的设立和分配权限。
官职分等级,一般可以分为九品官员和三公九卿。
九品官员依据官员的地位和职权等级师徒,高品随着等级的提升,官员的职权逐渐增大,从九品为最低级,到一品为最高级。
三公九卿是皇帝掌握的权力最大的官员,分别是宰相、司徒、司空、太尉、大理寺、太僕、光禄勋、卫尉、太子洗马,他们是朝廷的最高权力机构。
此外,官职还有具体的名称,如御史、大将军、司马、监察御史等等。
其次,古代官员的选拔是基于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来担任官职,这是古代中国官职选拔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的主要有科举的科目,分为殿试和乡试两个部分,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乡试是由地方官员组织的考试。
科举制度主要是选拔文官,如官员、御史等。
古代官员的待遇也是文化常识的一部分。
官员的待遇与官职的地位密切相关,高级官员享受的待遇自然更好。
薪酬方面,官员可以领取俸禄,俸禄的多少取决于官员的职级,高级官员的俸禄自然更高。
此外,高级官员还可以享受诸如住房、衣食、车辇等特殊待遇。
这些待遇使得官员的地位更加尊贵,也让人们对官职趋之若鹜。
最后,官职在古代社会中也有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官员需要遵守各种规定和法律,为国家和百姓服务。
他们需要维护社会的秩序和正义,推行政策和法令,处理纠纷和案件,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官员还需要处理财政和军事等方面的事务,为国家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涉及到官职的设立、官员的选拔、官员的待遇以及官员的责任等多个方面。
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它不仅决定了官员的地位和角色,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官职官署
文职 官员)
户部 (户籍、 土地、赋
税、 财政)
(掌管户籍 、疆土 、田地 、财政 事宜)
门下省
(审核政 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礼部
(典礼、 学校、科 举)
(主管典 礼、教 育、科 举之事 )
兵部 (军事 武官任命
等)
刑部
(司法、
刑狱)
(主管刑 罚、审 核案件 )
工部 (工程、 营造、屯 田、水利)
答案: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5)隋唐以后选拔人才的分科考试制度称为
制 ,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
创始于 ,确立于 ,完备于 ,明清时达到兴盛,直至1905年才被废除。
答案:科举 隋朝 唐朝 宋朝
知识 讲解
二、官职官署
“三公九卿制”(秦汉) 皇帝
太尉 (军事)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监察)
学而 时习
(1)中书省的职责是
,门下省的职责是
,
。
的职责是 宰相
(2)“六部”指的是吏部、 、
,下有
、 、 等。
、兵部、刑部、
。各部长官的正职是
,副职是
答案: 户部 礼部 工部 尚书 左右侍郎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3)掌管官吏任免、考绩、升降和调动的是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古代中国的官职典制是指各级官员的职位体系和相应的晋升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商、周等朝代。
官职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有利于维护政府的稳定和社会的秩序。
古代官职典制通常分为九品和三考。
九品官职制度是指官员根据其职位的高低分为九个等级,分别是九品官员。
等级的高低反映了官员的权力和地位。
而三考制度是指官员的晋升需要通过一系列考试来评定资格和能力,分为县试、府试和殿试。
通过九品官职制度,官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表现逐步晋升。
根据九品官职典制,第一等的官员是皇帝,其次是王,然后是卿、大夫、士、庶民、弑君、贼臣和贼民。
官员晋升的标准主要是人才和功绩,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或有特殊贡献都可能提升官职。
三考制度是官员的晋升制度。
在中国古代,官员必须通过一系列考试来衡量他们的能力和资格。
这些考试通常由地方政府组织,参加考试的人员会被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县试是第一轮考试,县知府和县官员围绕特定的领域进行考试。
成绩优秀的人员可以参加府试,府试是地区的第二轮考试,主要由府知府和地方官员组织。
通过府试的人员有资格参加最后一轮考试,即殿试。
殿试由皇帝主持,只有通过殿试的人才能获得官员职位。
官职典制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官职制度有助于建立政府的层次结构,使政府的运作更加高效。
官员的晋升制度也激励了他们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表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官职典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官职制度往往存在一些腐败现象,有些官员通过行贿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更高的官职。
其次,官职制度可能容易导致官员变得僵化,缺乏创新和进取心。
有些官员可能只追求自己的官位,不顾公益和国家利益。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官职典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政府的稳定和社会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官职制度也需要进行和完善,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以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和公正性。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任免术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变动用词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荐”,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资料讲解共61页PPT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பைடு நூலக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爵号:即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为相国,常与宰相通称。
太师、太傅、少保:各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少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为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开始设立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期为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有“内相”之称。
上卿:周代官职,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逐渐成为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只有战争时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要: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的属官,又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设立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为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政要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权力与宰相相当。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员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者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期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执掌范围减小,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为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以侍郎为三省的各部长官的副职。
侍中:原位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管各司事务。
参军:最初为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令尹:战国时出过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
明清时期为县长。
司马: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副的副官,隋唐时期时州郡太守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览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
经略使: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查官名。
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查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里正:古代的乡关,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为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
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三省六部制由隋唐开始一起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
3.除。
拜官授职。
4.
5.
6.
8.
9.
11.擢。
提升官职。
13.
14.
15.
16.迁。
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调转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复原叫迁复。
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18.黜。
免去官职。
19.
20.
21.去。
解除职务。
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
22.
23.
24.
26.乞骸骨。
年老请求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