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试行)随着社会以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信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生活的需求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

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递、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也在加快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对青少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个人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作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的南京市在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有多年历史,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

目前,南京市大多数小学开设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未来的几年中所有的小学将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

依据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南京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现状,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性质表现如下:1.基础性信息时代中,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课程中设置的内容都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和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应用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

通过课程的设置与学习,让身处信息社会的学生能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整合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它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交叉,与支持信息技术的知识相联系形成整体。

信息技术课程淡化学科界线,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它的教学内容不脱离其他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是整合性课程。

4.趣味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将课程中知识点融入各活动中,活动设计富有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学习兴趣,富有地方特色的“趣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doc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doc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与简单应用课程类型:校本课程教学材料:自编授课课时:24课时主讲教师:信息技术组教师授课对象:高一、高二一、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从而促进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努力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第一阶段学生分组进行组建小型办公网络,并自主探究局域网资源共享及维护、安全等方面的知识;第二阶段选择Dreamweaver、FlashFXP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网页制作、网站发布等网络应用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的高级技巧.3、情感与态度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正确认知,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分工合作、团队协作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10课时)1.1计算机网络简介(1课时)1。

1.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1.1.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1。

3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1。

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

2 初识局域网(1课时)1.2.1局域网的拓扑结构1。

2.2局域网的应用1。

2。

3无线局域网1.3 组建局域网【重点】(5课时)1.3.1常见的网络硬件设备1.3。

2家庭组网1。

3。

3小型办公局域网1.3.4 局域网的维护与安全1.4 达标实验(3课时)1.4.1实验1做直通网线和交叉网线1.4.2 实验2建立办公局域网络,并设置网络资源共享和共享打印机1.4.3实验3局域网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第2章 DreamweaverCS5网页制作(14课时)2.1 网页制作基础(1课时)2.1。

1网站的概述2。

1.2初识Dreamweaver2.1.3 网页文件的基本操作2.1.4 创建站点及站点管理2。

2制作网页的基本操作(2课时)2.2.1文本的添加与编辑2.2.2 图片的插入与编辑2.2.3 图文混排2.2.4 插入超链接及链接样式设置2.2.5 插入多媒体2。

《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纲要学校名称:郑州101中学科目名称:信息技术教学材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适用年级:高一开发教师:李瑀课程类型:必修课课时:33课时日期:2011年9月~2012年6月课程目标: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发展趋势,知道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集成、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方法。

2. 能熟练使用word、execl软件,会用powerpoint软件编写演示文稿,了解photoshop等常见的信息加工软件,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3. 能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存储和管理信息。

能用适当的工具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能综合运用知识对信息活动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

4. 能逐步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5. 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并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提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6. 通过体验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影响,增强对信息技术的关注,激发对知识的渴求,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树立为科学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课程内容: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1课时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内容标准:理解信息的概念、载体和形态;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描述信息的特征;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五个重要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体会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巨大作用。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的特征1课时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1课时第二章信息获取内容标准:了解信息的来源和获取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信息需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掌握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会通过目录检索和关键词查询检索网络信息;初步掌握网络资源评价的标准和基本方法。

第一节信息需求的确定0.5课时第二节信息来源的确定0.5课时第三节获取信息的方法 1 课时综合活动保护野生动物 2 课时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内容标准:熟练使用word、execl软件加工信息并应用于设计主题板报;了解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加工方法;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信息技术》课程纲要郑州市八十六中学卢雅奇一、一般项目学校名称:郑州市第八十六中学课程名称:信息技术课程类型:必修课教学材料: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信息技术》授课时数:15课时设计教师:卢雅奇适用对象:七年级(上)设计时间:2011、9、1二、课程元素(一)、课程目标: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根据以上内容,七年级信息技术(上)课程目标定为以下几项:知识与技能:初中阶段继续巩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并逐渐强调对技术原理、方法的掌握。

1. 了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掌握信息处理的含义和过程,并能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2. 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关系。

3. 熟练应用计算机硬件和相关软件,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并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4. 掌握正确的指法5. 能利用计算机自带的图像处理软件和多媒体程序进行相关操作。

6. 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网络下载和安装软件。

过程与方法:在小学阶段积累技术经验的前提下,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更准确地确定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合作,综合多种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能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最后能够分析和整合获得的信息求得问题的可能性答案。

新民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新民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新民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校本课程课程纲要一、开发教师:施卫忠龚健二、教学材料:1、校本教材:《PC好朋友》《PC好帮手》《PC小海龟》2、教学设计参考:《信息科技校本课程教案集》3、上课用课件:《教学课件包》4、教学用资料:《学习资料包》三、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四、授课时间:72教时。

二年级每周一课时;(上海市教学计划中兴趣活动课中的课时);三年级每周二课时;(上海市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四年级每周一课时。

(上海市教学计划中兴趣活动课中的课时)五、授课对象:小学二、三、四年级六、课程背景:上海市“二期课改”明确提出:上海要构建以国际大都市为背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现代信息科技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信息科技教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上海市小学已经全面普及了信息科技课程和基本实现“校校通”,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被引入学科教学中。

信息科技课程也进行了多种思路的改革试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农村在推进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农村乡镇小学的信息科技的开设和推进一方面需要适应学校自身的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小学,所在乡镇经济还并不发达,虽然按照《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在三年级开设了信息课,但信息科技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难度。

如学生的家中拥有电脑的比例只有10%,家长的信息科技观念和素养也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又如教材中指法学习、打字技能的掌握教学任务在课程规定的较短时间内无法完成,上网实践查阅资料的训练时间也不够充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有限。

面对信息科技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面对二年的信息科技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开发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信息校本课程,以加快学生适应并融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全面发展
通过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
跨学科学习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 其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个体差异
个性化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 水平,信息技术课程应关注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培养其自 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材施教
0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 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01
02
03
全体学生
信息技术课程应面向全体 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 获得必要的信息素养和技 能。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 息道德等方面,是现代社 会必备的素质。
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其他学 科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如计算机原理、网络技术 基础等。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 具进行信息获取、加工、 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
培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正 确认识,形成积极的态度 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其 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指导纲要
目录
• 引言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系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目录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与反馈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建议
01
引言
课程背景与意义
时代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养。中小学阶 段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指导纲要的主要精神和特点第一;规范而具有灵活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各学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及教学评价做出了全面的规范..但是;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的软、硬件条件不尽相同;加之信息技术自身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因此;指导纲要在强调对课程全面规范的同时;又通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基本课时保证前提下安排的弹性制、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等适度给以灵活处理的余地;使各地可以根据指导纲要以及实际情况;指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安排课时;确定评价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做到“下保底;上不封顶”;为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发挥优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条件..第二;重视能力培养指导纲要在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阐述中;着重强调了对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世界上;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工具;信息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它同发散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既是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问题、进行一向学习、开展已项研究时;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动手尝试;需要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就为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极好的途径..第三;重视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日间泛滥..鉴于此;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能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健康的思想;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贯彻实施指导纲要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为当前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这对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依一次机遇..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者;还是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宣传者和组织者;是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贯彻实施指导纲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与高新技术联系紧密;具有不同于任何学科的特点;应避免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普通学科的老办法来讲、学、考;应当建立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在教材编写、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成为基础教育各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2、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应注意在实施指导纲要的初期处理好因开设课程程度参差不齐所带来的各学段课程的衔接问题..3、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实现..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单纯技能培训的倾向;切实保证指导纲要所规定的课时;全面实现指导纲要所要求的教学目标..4、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料对其他课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树立大信息观全面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作为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手段;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任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作用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可是;在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从教者绝大多数是过去的计算机教师;很多人一时还难以摆脱计算机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上注重计算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层面上更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没有真正从本质上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征;还没有从根本上区分开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尽管国家教育部2000年十月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了对于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的教学要求;但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信息素养教学部分的把握;始终觉得有一定障碍;觉得这方面的知识量太少;比较空洞干瘪难以把握;在教学上是一个解不开的结..依笔者看来;造成种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科学性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对于信息本质的理论探究还远远不够..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再多的实践也是沙地建楼..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首先必须解决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认识水平;才能进一步解决好课堂教学问题..而这里的信息认识水平;就是要树立一种全面的大信息观..笔者通过研究国内外信息学方面的理论和大量资料;大胆提出“大信息观”这一说法..意在引起信息技术教育界人士对于信息理论研究的重视;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来指导和从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笔者认为;只有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树立起大信息观;才能加深对于信息素养的理解;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能力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也才有可能真正担负起它所应该负起的历史责任..同时;本文对于如何通过“大信息观”的观照;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偏颇之处;诚盼专家学者指正..一.大信息观的理解何谓“大信息观”大信息观;就是站在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信息的科学性和学科性;就是从信息的科学性和学科性这两个方面来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规律;从信息的客观物质性和可利用性上来认识信息的特征;能认识到信息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资源;而信息素养同样不是孤立的;不是一种“高级能力”;不是少数人的需要;而是现代人的必备;信息素养不是一种与传统个人素质割裂开来的“另类”的东西;而是建立在传统个人素质之上的一种现代素养..具备;信息素养不是一种与传统个人素质割裂开来的“另类”的东西;而是建立在传统个人素质之上的一种现代素养..具体来说;大信息观包含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内容:1. 信息是一种独特的资源信息和物质、能量共同构成现实世界三大资源..这是对于信息本质性的认识..既然信息是资源;它必然还存在着独一性、可利用性和不可逆性..同样;正如物质分为有益物质和非有益物质一样;信息也不都是有益的;甚至有的是有害的..认清信息的客观物质性这一根本特性;是合理利用信息的哲学基础;更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2. 信息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生产力的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个体的基本生存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试想;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不会用木棒和石块;无疑连生存都会有障碍..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其生存质量..3.信息素养比信息技能包容度更大;还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技能..因此不要简单地将信息素养只看成信息技能..4. 要注重信息的人文性..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1信息以技术为载体;但技术不是万能的;在人类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社会生活中;还有超越于技术之上的东西..如一件简单的信物;它所表达的复杂的信息;是现代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和模仿的..还有如崖壁画、古老的东巴文字等等;其承载的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也并非通过高明的现代技术手段所能取代的;2信息种类的多样性应该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是自然界丰姿多彩、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生物多样性对于生命的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信息种类的多样性也是应该予以保护的..例如:我们常说的“摇头不算点头算”;在某些非洲部落则正好相反;他们还擅长以激越的鼓点来传递信息;以丰富多彩的舞蹈语言来表达信息..试想;将来人类社会只会或只能通过EMAIL传递信息;而消亡了其它丰富的信息方式;快则快矣;对于人类历史和人类情感来说则是莫大的悲哀..5. 信息技术并不等同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但不是全部..信息技能还包括其它技能;如现代通讯技术、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询技术;等等..二.信息素养的概念及组成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所提出..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从此人们开始对信息素养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美国学者Doyle在1992年则定义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需要;认识到正确的、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决策的根本;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可能的信息资源;展开成功的检索策略;访问信息;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信息;评价信息;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利用信息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笔者认为;一个现代人的信息素养应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信息意识..即将信息看作资源、工具、手段的意识;在工作、生活、学习、商务各个方面都有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这是对于信息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问题..2. 信息伦理..所谓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数字时代的新的道德规范..如同一个社会人必须遵守社会各项法制法规一样;信息社会里的公民也必须遵守有关信息运用方面的法规及道德规范..由于信息社会的开放性及变异性;以及现代信息媒体的广域性、迅捷性、隐秘性;如果社会中的个人不能将信息伦理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修养;那么不仅自己难以避免触及非法事件;对信息犯罪活动缺乏免疫力;同时也无法防止别人对你的信息侵害..3. 信息常识..什么样的才能东西称作信息信息有些什么样的基本属性信息的发展有些什么样的规律如何合理利用信息这些都是信息社会如同掌握社会常识一样;每个人都应掌握的问题..4. 信息技能..这又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即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是以信息技能为核心的素质复合体;是当代社会一个人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对于知识爆炸、社会生活诸方面的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长、让人日益应接不暇的今天;信息素养是一个人能否终身学习;从而持续发展的基础..换句话说;信息素养决定了一个人终身自我提升的能力..―――这一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三.课堂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1. 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人类已迈进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建立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来自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日益丰富;善于寻找、捕获、利用信息是当代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这里所强调的意识;蕴涵着这样的认识;即信息素养不光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已成为同传统技能中的“读、写、算”一样的生存技能之一..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没有信息意识、缺乏信息素养就会成为信息社会的新“文盲”;就会落伍于知识经济时代..教师首先树立了大信息观;就能将这种强烈的“信息忧患意识”熏陶于学生;并通过生动的事例来启发和感染学生..2. 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大信息观认为;信息存在着独一性和可利用性..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信息利用信息就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信息需要中小学生必须具有信息伦理道德..在信息社会中;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现代工作、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生活更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格局..知识的传播更经济更便捷;技术的应用更加简单化、平民化;普通人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对外界的影响愈来愈大..试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坐在自己家里;通过一根电话线和电脑;盗窃某外国的军事机密和银行帐号;在十多年前;谁能想像但是在今天;这样的例子已不鲜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紧密结合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来时时处处渗透以信息伦理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让学生明确: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我们当然应掌握好;但它们也是一面双刃剑..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就会造成危害..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两个策略:1结合生活及新闻实例;时时渗透信息伦理教育..教师平时应从生活中、报刊电视中多搜集一些“信息不良应用”的消息;针对典型例子加以分析;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结论;2结合知识技能的学习;处处渗透信息伦理教育..比如在学习“复制文件、删除文件”等操作时;教师就应讲师到“知识产权”概念;让学生知道:许多版权作品;未经作者授权就随意复制并四处传播;是违法的行为;而随意删除别人计算机里的文件;也可能造成纠纷..在学习网站IP地址、发送电子邮件等内容时;教师自然就应涉及到网站入侵、邮件炸弹甚至最新的手机病毒等黑客的恶意行为;及由此带来的危害;让学生真切地感到:信息不良现象既可由普通人造成;也容易对普通人造成危害..每个人都应具备制止信息侵害的能力..学生就会进而意识到;信息素养并不遥远;并不神秘;而是体现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与传统素质无法割裂的、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3.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量成几何级数海量增长;其传播速度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善于甄别有用信息;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传授给学生识别有用信息的技能是必要的;在网络环境中安装防黄软件、设置防火墙也是必要的;可是这些都无法取代学生的自我识别能力..因此逐步培养学生在芜杂的信息海洋中的独立特行的批判精神;才是关健所在..这种批判精神;不是肤浅的“叛逆”精神;不是简单的怀疑加否定;而是建立在高度识别能力上的自觉意识;是一种充分发挥信息主体精神的积极思维;是一种注重求异而又求异求同并行不悖的多向思维;是一种着力于“善疑、求真、创获”的思维..这种思维能敏感地甄别、过滤不良信息;优化和整合有效信息..而这种批判精神;正是创新精神的底蕴..具备这两种精神和素质的人;其信息生成能力强;能够生产出健康、安全、有效的二次信息;能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对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排序、存储等;能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评价和消化信息..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意多设疑;多布惑;在教学手段上;多创设研究性、自主性学习的宽松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想像;敢于争论;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个人不同意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难能可贵的现代精神与特质..总之;大信息观的形成;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注重理论的积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一点一滴的渗透;教师如果做一个有心人;时时注重将大信息观溶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信息素养教学就完全不会内容干瘪;形式空洞;而是内容充实;形式活泼;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课堂教学就会因此而充满生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基础性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知识背景:活动主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科特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 高综合运用能力。例如,“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选择与 文学、历史、文化等相关的主题。
3、兴趣爱好:活动主题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对于喜 欢音乐的学生,可以组织“音乐欣赏与创作”活动;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 开展“体育技能大比拼”活动。
5、自主性:活动主题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我的科学研究项目”主题可 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开展独立研究,体验科研的乐趣。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纲要》活动主题解读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多个活动主题,包括科 技、艺术、体育等方面。这些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
《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 新能力。具体而言,该课程应该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应用、多 媒体制作、编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办公软件进行日常办公、利用 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和交流等;
四、评价建议
《纲要》还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建议,具体包括:
1、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和进步,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多样化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如书面考试、上机 操作、作品评定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强调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评价应该公正、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偏 见,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完整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完整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一、课程理念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该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的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概括来讲,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素养,将所学应用与实践中。

二、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l、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

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完整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完整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一、课程理念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该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的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概括来讲,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素养,将所学应用与实践中。

二、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郑州二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郑州二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信息价值的判断
知识性目标:了解信息的价值可以从准确性、客观性、权威性、时效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来判断。
技能性目标:对所获得的信息,根据不同的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价值判断,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情感性目标:体验不同信息检索方式的检索效果,树立合法获取信息的意识,充分认识到搜索技巧在搜索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在生活、学习中充分运用网络工具的意识,初步体会信息资源管理中文件管理的重要性。
授课时间:1节
教师要在课前对信息的特点和价值判断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及时准确地处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指导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难题。
对于生活在信息社会的我们来说,每天都会分析、获取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请学生谈谈是如何判断信息的价值的。
综合活动
《夸夸我的家乡》
可选题目
《我喜欢的体育明星》
《关注失传的中医秘方》
自拟题目
活动建议以个人为单位,注意网页内容的健康、积极向上。要强调原创。展示优秀的个人网页。
第三章第三节
编程解决问题和智能信息处理
知识性目标:了解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和分类;初步掌握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步骤,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
技能性目标:能够根据简单问题,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情感性目标:体会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认识计算机永远不能代替人脑处理一切事务。
情感性目标:体会各种素材在信息作品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各种素材来更好地表现作品。能合理地选择信息交流方式发布信息,与他人分享信息。
授课时间:2节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如何将素材与信息作品存放,并赋予有说明性的文件名,使学生懂得在信息作品中要用到的素材最好和作品存放在同一位置的文件夹中,以便日后信息作品的更改和升级。
教师准备:各种教学用的记录表、评价表,教学活动中可能用到的各种类型的素材,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赏析的一些信息作品。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下册课程纲要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下册课程纲要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下册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1. 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术语;2. 掌握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3. 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共享;4. 培养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使用技巧。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常用计算机术语的理解和运用2. 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格式调整- 表格处理软件的数据输入和图表制作- 演示软件的幻灯片制作和演示技巧3. 互联网的利用- 了解互联网的构成和使用方式- 使用浏览器进行网页浏览和搜索- 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研究和交流4. 信息安全与使用技巧- 了解常见网络安全问题和威胁- 培养密码的使用和保护意识- 学会有效管理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理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原理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掌握应用软件的使用技巧。

3. 互动交流: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安全问题,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练作业:布置相关练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和互动情况。

3. 期中考试:设置适当的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设置综合性的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计算机实验室:提供计算机设备和软件环境,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2. 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共享。

3. 教材教具:提供配套教材和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八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八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八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信息技术课程类型:校本课程教学材料: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课本教学时数:16课时授课教师:王会杰适用对象:八年级课程目标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经适应并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学习模式,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程将继续采用教师引导与讲练结合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思路。

本课程主要从表格处理、网页制作等学习内容入手,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认识表格处理软件的作用以及学习意义。

●掌握创建制作表格的方法。

●利用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运算,修饰表格。

●创建网站的站点,了解网站三要素网页、主页、网站的关系。

●掌握制作简单的网页的方法,课程实施1.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结合范例、演示、讲练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等项目,尽可能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环境。

课堂上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作品的创作能力。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2.课时安排:16课时。

3.教学环境:计算机教室。

4.学生人数:40~50人。

课程内容第一章表格处理第一节设计表格学习内容:1、认识Excel2、测量固体密度3、设计实验表格学习目标:1、了解电子表格软件处理信息的优势2、养成用电子表格软件处理信息的习惯第二节制作表格学习内容:1、制作表头2、填充数据3、添加标题4、保存实验表格学习目标:1、学会在电子表格中输入各种类型的数据。

2、学会将电子表格保存在制定的位置第三节数据计算学习内容:1、用数据列式计算石块体积2、用单元格列式计算铁块的体积3、利用函数得出实验平均值学习目标:1、掌握用Excel进行计算的三种方法2、掌握常用函数的用法3、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完成各种计算第四节数据排序与筛选学习内容:1、数据的排序2、数据的筛选学习目标:1、掌握对数据排序的方法2、掌握筛选数据的方法第五节美化表格学习内容:一、修饰表格1、标题2、突出表头3、数据居中4、保留2位小数5、加表格边框6、添加底色二、插入图片学习目标:1、掌握美化表格的方法2、学会在表格中插入图片第六节创建图表学习内容:1、创建“固体密度”图表2、装饰图表学习目标:1、掌握根据电子表格中的数据生成图表的方法2、能够根据需要对图表进行修饰第七节巧制算盘学习内容:1、制作算盘2、巧拨算盘学习目标:1、通过绘制算盘,掌握利用绘图工具绘制图形的方法2、掌握利用填充柄复制图形的方法3、理解电子表格在排版中的应用第八节综合实践学习内容:1、早餐情况调查2、用word制作“测量物体密度”实验报告学习目标:1、复习word的操作3、熟练运用word和Excel两种软件的交互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一、一般项目:1、学校名称:郑州八中东校区2、科目名称:信息技术3、开发教师:李婧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5、课程时间:八年级上学期6、学期:2011-2012学年上学期7、课时:16节二、课程元素(一)、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能简单布局表格及进行单元格或行列的插入、删除、复制、粘贴等操作。

2、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数据计算,并且掌握创建图表的方法。

3、通过鉴赏学习活动,理解站点的作用,能独立规划、布局、建立站点。

4、学会网页布局、编辑、美化、特效处理及网页超链接等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具备独立设计制作电子表格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归纳出数据排列的一般规律,掌握对数据排序,对数据进行筛选的方法。

3、能独立建立个人站点,掌握快速建立站点结构及网页结构的几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其中的奥妙,乐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领略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分享,具有组内协作精神。

3、通过参与作品的评价,提高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二)、课程内容第一章表格处理第一节初识表格(1课时)第二节表格基本制作(1课时)第三节美化表格(1课时)第四节数据计算(3课时)第1课时制作计算器第2课时认识函数第3课时函数的嵌套使用第五节数据排序与筛选(1课时)第六节创建图表(1课时)第二章网页制作第一节优秀网站鉴赏(1课时)第二节规划网站(1课时)第三节建立站点(0.5课时)第四节主页结构的编辑(1.5课时)第五节制作网页(1课时)第六节实现网页间交互(1课时)第七节设置动画和特效(1课时)第八节网站发布(1课时)(三)、课程实施教学方式:1、以任务驱动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重视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一、课程背景与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制定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编程语言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

2、第二学期:网络应用,包括浏览器、电子邮件、网络社交等。

3、第三学期:编程语言,包括Python、Java等。

4、第四学期:综合实践,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项目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程实施与管理本课程的实施将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室,保证硬件设备的配备。

2、安排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确保教学质量。

3、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4、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四、课程评价与反馈本课程的评价将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

同时,我们将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调整。

通过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本课程具有以下特色和创新点:1、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引入项目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3、跨学科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自主探究。

六、总结与展望本课程纲要的制定是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本课程纲要一、引言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理念、特色和优势。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如何构建家庭局域网》课程类型:科学素养类教学材料:自编授课课时:30课时主讲教师:张刚授课对象:初一、初二学生一、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空间。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选择计算机网络的实物进行组装与维护,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掌握相关的高级技巧。

(三)、情感与态度1、树立正确与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与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课程内容(一)网络的功能与构造(包含图片)1、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相关知识(结合实物展示)2、什么是网络?网络的功能。

3、网络中的硬件。

4、网络中的软件。

(二)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

1、数据的传输过程。

2、数据的交换技术。

(三)网络的规划设计。

1、确定网络的规模。

2、确定网络的拓扑结构。

3、选择相适应的硬件和软件。

(四)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

1、建网前期的准备工作。

2、工程实施和测试运行。

三、课程实施在课程的选题中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交叉的内容,这样既避免开设的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合,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类课程中充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这些现代信息工具,形成现代信息学科与传统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计算机《打字、绘画》校本课程教案(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计算机打字绘画轮台县第一小学2015年10月主讲教师:麦麦提江《绘画》课程纲要一、主讲教师:麦麦提江二、教学材料:选用教材三、课程类型:电脑制作四、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两课时,共36课时)五、授课对象:5~6年级六、课程目标:通过打字、绘画这一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利用计算机进行打字绘画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七、课程内容:第一讲:认识WORD第二讲:文字的输入第三讲:文字的输入第四讲:文章的修改第五讲:文字修饰第六讲:插入图片第七讲:插入图片第八讲:打印浏览第九讲:PowerPoint第十讲:PowerPoint第十一讲: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第十二讲:浏览与放映第十三讲:设置动画效果第十四讲:幻灯片的切换第十五讲:打字竞赛第十六讲:打字竞赛第十七讲:计算机绘画竞赛八、1、课程事实建议:(1)讲授演示(2)师生交流(3)上机训练2、实施形式:(1)集体讲授、实践(2)分组训练、时间,两人为一个小组,互相纠正评价。

九、课程评价:评价形式:1、学生互评:学生根据别人的作品给予适当的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中的表现,参与实践的态度给予评价。

3、集体评价:把优秀的制作展出来,积累优秀作品。

第一讲:认识“Word2007”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 2007”窗口的方法。

(2)初步了解“Word 2007”窗口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3)初步了解“文件”的“保存”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使学生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 2007”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 2007”窗口功能区及其重要功能。

[教学准备]Word 2007作品[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图文并茂的Word 2007作品(激趣)。

漂亮不漂亮?它们是用美国微软(Microsoft)公司Office 2000办公系统中的Word 2007制作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类型:科学素养类
教学材料:自编
授课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信息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学生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
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空间。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选择计算机的实物配件进行组装与维护,选择PHOTOSHOP、FRONTPAGE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掌握相关的高级技巧。

(三)、情感与态度
1、树立正确与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与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课程内容
(一)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包含图片)
1、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相关知识(结合实物展示)
2、学生动手拆卸废旧电脑,研究计算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了解电脑的相关配件的市场行情;
4、学生动手组装一台性价比高的电脑;
5、计算机各种软件与硬件的故障现象与维护
(二)电子绘画
1、PHOTOSHOP基本知识简介
2、PHOTOSHOP对图片的高级处理技巧;(生活相关)
(三)网页制作
1、FRONTPAGE制作网页的基本知识;
2、制作网页的高级技巧;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的选题中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交叉的内容,这样既避免开设的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合,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类课程中充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这些现代信息工具,形成现代信息学科与传统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创设情境、提供学习
资源、策划学习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等方面,在学生主体学习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导航、咨询、指导作用。

另外,教师还应在有效的控制好网络平台、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功能,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

由高一、高二学生自主选修该教材,每个年级宜组织1---2个班,每班在26人左右。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18课时,《电子绘画》9课时,《网页制作》9课时,教学场所选在铜梁一中科技楼五楼铜梁一中网络中心,教学过程中学校提供相关实验器材。

四、课程评价
由于此类课程从资源到学习活动本身都存在一定的开放性,因此,教师不再是也不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评价的主体,借助网络平台,学生学习活动的反馈与评价有如下特性:
1、自评与他评为主
开放与共享是网络的特点,共享的同时也是自我展示和自我学习的过程,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是自评基础上的他评,见贤思齐、承认他人将成为学生重要的评价品质。

2、弹性评价与强调参与
由于学习者的年龄、生活经历、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评价中提倡弹性评价,强调参与,尊重学习者的劳动价值。

3、重视合作态度、合作角色
在社会科技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合作已成为人们重要的一项能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合作学习中扮演的角色也将体现其学习的品质。

4、学习兴趣
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学习者对这门课程是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衡量学习活动的一项重要标准。

5、学生修完该教材时,1学分=18课时。

按规定实际修习课时低于规定课时的六分之五者,不能获得该门课程的相应学分。

评价时,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

评价的方法除了观察、调查、考查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外,我们还建立了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成长记录袋”,允许学生们把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一张小报、一个网页、一张图片……)放到记录袋中,可以想象两年之后,当学生们再去看那些作品时,会发现自己又长大了,或许作品陪伴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