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态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5,微环境: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形成的小环境
6,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生态因子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4系统研究方法:可分为“白箱”“黑箱”“灰箱”三种
5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一个功能整体。生态系统是个功能单位,而不是生物学上的分类单位。
6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生物。生产者的生态学功能过程是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和成有机物,完成了有机物的生产过程;消费者完成了有机物和有机物的转化过程;分解者则将有机物分解还原成无机物,重新释放的环境中。
23,生态型分3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24,生态位从环境来看,具体生物所生存的的具体环境,即该生物的生境,从生物来看,生物在环境中占据的特定位置,即生态位
25,生态位的定义大致可归为3类;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
26,基础生态位;物种对所有必需生态因子的适合度的超体积
7臭氧洞:臭氧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30%的区域
8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9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需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原地观测、受控实验、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2.原地观测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原地实验。
3.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包括:资料的归纳和分析、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生态模型和模拟。
4.间接作用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5.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随时间而变动的;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8.绝对密度调查方法:总数量调查法、取样调查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去除取样法。
(具体计算书P67)9.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因有:①资源分布不均匀;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10.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1.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比。
12.年龄椎体三种类型:书P70、PPT第三章33.13.种群增长模型:自己看。
复杂难得整理。
14.内源性自动调节学说:书P88。
15.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r选择和K选择:书P106、PPT三104(重点)书P109CSR17.主要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
——4个空或(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协同进化、附生)——5个空18.种内竞争的类型:负竞争、分摊竞争、争夺竞争。
19.动物的竞争方式:竞争食物、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或育幼场所。
20.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21.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生物因素、干扰、空间异质性、岛屿。
22.按演替的时间可分为快速演替、世纪演替、长期演替。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论1、生态学起源洪堡《植物地理学随笔》关注的是什么决定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什么驱动力决定着这一草坪上每种植物种类与比例”恩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坦斯利 1935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定义强调了生态系统中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G.Evelyn Hutchinson(G.伊芙琳.哈钎森) “现代生态学之父”Raymond Lindeman(莱曼德.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Odum兄弟,能流,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创建了能值理论与方法。
20世纪中叶,“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形成了以Robert MacArthur(侧重于研究较小等级的生态学系统)和Eugene Odum为首的两大学派。
广泛应用数学模型工具。
20世纪50-60年代酸雨等环境问题,导致环境生态学兴起,开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寂静的春天》1962 蕾切尔.卡逊2、生态系统的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特性4、反馈: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5、生态系统生态学:指研究(1)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变化与演替,(2)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3)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4)人为影响与调控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过程机理及管理技术的科学。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A. 环境因素B. 生物个体C. 生物种群D. 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系统包含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因此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A. 物种多样性B. 群落结构C. 群落动态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环境污染是环境问题,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特征。
3.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环境污染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4.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A. 温度B. 光照C. 食物D. 空间答案:D解析: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等)和生物因子(如食物、竞争等),空间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
二、判断题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从消费者到分解者,最后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不可逆转。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答案:错误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生物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层面,不仅仅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保持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填空题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析: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论述你对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这里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3、生态学强调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而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4、现代生态学家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机理的科学。
二、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1 、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生态学是研究以下哪项的科学?A. 人体解剖学B. 植物分类学C. 动物行为学D. 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答案:D2. 下列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环境答案:D(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3.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A. 可循环的B.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 双向流动D. 随机流动答案:B二、填空题4. 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能量的来源。
5. 食物链中,位于最顶端的消费者被称为______。
答案:4. 阳光5. 顶级捕食者三、简答题6.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案: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至关重要。
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可能会导致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甚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7. 描述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
答案: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包括:物种多样性(不同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同一物种内部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四、论述题8. 论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答案: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污染排放和气候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包括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物种灭绝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丧失。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实施可持续的资源管理政策,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以及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五、计算题9.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000千卡,能量传递效率为10%,计算次级消费者能获得的最大能量是多少?答案:次级消费者能获得的最大能量 = 1000 * 10% * 10% = 10 千卡六、案例分析题10. 某地区由于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严重下降。
请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 生物群落B 生态系统C 生物圈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涵盖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生物圈。
2、以下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 年龄结构B 出生率和死亡率C 性别比例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主要有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 以上都是答案:E解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4、以下哪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A 热带雨林B 草原C 农田D 荒漠答案:A解析: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5、生物多样性包括()A 遗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二、填空题1、生态因子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答案: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答案: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群落的演替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答案:初生演替;次生演替5、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调节机制主要是________。
答案:负反馈调节三、简答题1、简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如磷循环)。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相同的生态效应。
即为可补偿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体现,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生态学基础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生态学基础试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4题,每题1分,共84分)1.硅藻一桡足动物一沙丁鱼一较大鱼一鲨鱼这条食物链为( )A、腐屑链B、寄生链C、混合链D、捕食链正确答案:D2.红外线对生物的主要作用是( )。
A、热效应B、抑制生长C、延迟发育D、促进维生素D合成正确答案:A3.根据生态位理论,在一个群落中,生态位分化的各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 )A、趋于互补,利用卓低B、趋于竞争,利用率商C、趋于竞争,利用率低D、趋于互补,利用率高正确答案:D4.生态系统中,能量从太阳能到化学能、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同化过程为( )A、次级生产量B、初级生产C、初级生产量D、次级生产正确答案:B5.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年龄锥体的形状为( )。
A、上窄下宽B、中间宽上下窄C、中间窄上下宽D、上宽下窄正确答案:A6.《中国植被》(1980)中未采用的植物群落分类单位是( )A、生态型B、群系C、植被型D、群丛正确答案:A7.下面关于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K对策者竞争能力强B、r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C、r对策者适应不稳定环境D、K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正确答案:D8.土壤养分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作物生产的土壤pH范围是( )。
A、8.0-9.0B、6.0-7.0C、4.0-5.0D、10-11正确答案:B9.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具有的特征之一是 ( )A、环境变化剧烈B、种群数量变化太C、系统趋于稳定D、结构趋于简单正确答案:C10.对于S型增长的种群,根据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 )。
A、大于1B、等于0C、介于0-1D、等于1正确答案:B11.下列关于衰退型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老龄个体少,幼龄个体多B、幼龄个体少,老龄个体多C、年龄锥体呈金字塔形D、幼龄与老龄的个体数大致相等正确答案:B12.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科学家是( )A、海克尔B、马世骏C、坦斯利D、竺可桢正确答案:C13.加剧温室效应的气体有多种,其中贡献最大的是( )。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开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开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根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局部。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缺乏,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一样的生态效应。
即为可补偿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表达,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简答题)
1.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田间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
但是采集数据时各种误差较大,而且野外条件下影响因子很多我们关注的未必就是关键性的因子,从而得出不正确结论。
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实验研究的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但实验室条件不可能完全模拟野外自然状态,因此这些数据的规律在野外条件下可能不成立。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是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模型研究的预测,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其预测结果是否正确,同时,也可以通过修改参数再进行模拟,使模型研究逐步逼近现实。
同样的原因,模型关注的通常也是一些因子而不是全部,结论只是近似而达不到准确。
2.生物对极端高、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答:生物对低温适应的生理变化表现如下:在低温下生活的植物,通常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使细胞液冰点常在-5—-1°C,增加了抗寒防冻力;动物中鱼类通过依赖同功酶参与调解激活代谢来适应寒冷;生活在温带及寒带小型鸟兽之类的哺乳动物在寒冷季节通过依靠生理调节机制,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加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包括增加基础代谢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颤抖性产热只在急性冷暴露中其非常重要作用;北方内温动物对寒冷的适应的另一种生理表现为异温性,除此之外还有迁徙和集群方面等等。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生理适应表现如下: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剂能力。
其次,靠旺盛的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
动物对高温适应的重要途径是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在高温炎热的时候,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环境温度降低时或躲到阴凉处后,再通过自然的对流、传导和辐射的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
3.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答:光照有日周期和年周期的变化,日照长短对生物起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其中有:1)、生物的昼夜节律;2)、生物的光周期现象: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a、长日照植物 b、短日照植物c、中日照植物 d、日中性植物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现象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c、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4.简述陆地上水的分布及规律?答:陆地上的水分布不均匀,潮湿冷空气遇冷形成降雨,降雨是陆地上重要的降水,占绝大部分,而在高纬度地区,降雪是主要的水分来源之一。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1
一、基本概念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多型现象内禀增长率存活曲线种群空间分布型集合种群密度效应、他感作用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竞争排斥原理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对x作图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x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
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
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
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直到生物圈。
但是,生态学研究者对于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3•生态学上的“空间”划分了三个空间尺度,即局域尺度、集合种群尺度和地理尺度。
4•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圈的上层,所有水圈以及大气圈的下层•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①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是在自然中观察并收集资料②实验研究的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可重复性强;缺点是实验室条件可能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有区别③理论研究常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阳光、温度、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2•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5•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5类。
②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
③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两大类。
6•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只有掌握了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才有利于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例:山脉阳坡和阴坡景观的差异,是光照,温度和风速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他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下列哪项不是生态学的研究范畴?A. 个体生态学B. 种群生态学C. 系统生态学D. 遗传生态学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组成部分?A. 土壤B. 水C. 植物D. 阳光答案:C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包括其:A. 地理位置B. 食物来源C. 生活习性D. 所有上述因素答案:D4. 物种多样性指数通常用来衡量一个生态系统的:A. 物种数量B. 物种丰富度C. 物种多样性D. 物种稳定性答案:C5.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A. 种群增长B. 种群迁移C. 种群衰退D. 种群稳定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始于______。
答案:太阳能2. 食物链中,生产者通过______作用固定太阳能。
答案:光合3.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指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______。
答案:动物4. 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______、定居、竞争和稳定。
答案:入侵5. 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共生、寄生、捕食和______。
答案:互惠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案: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恒定不变。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于它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描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答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能量从生产者开始,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每经过一个营养级,能量都会损失一部分,只有约1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3. 解释什么是生态足迹,并说明其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度量。
它包括了人类对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生态学基础题库+答案
生态学基础题库+答案一、单选题(共84题,每题1分,共84分)1.下列关于阴性植物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B、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C、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D、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正确答案:C2.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 )。
A、保持不变B、先增后减C、逐级递减D、逐级增加正确答案:C3.下列种间关系属于偏利共生的是( )A、附生的兰花与被附生的树木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C、地衣中的藻炎与真菌D、兔子与草正确答案:A4.“-3/2自蔬法则”描述了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 )。
A、密度效应B、边缘效应C、温度效应D、产量效应正确答案:A5.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种植物常常表现为同一生活型,这是由于生物之间__________的结果。
( )。
A、趋异适应B、物种竞争C、趋同适应D、物种共生正确答案:C6.森林被火烧或被砍伐以后逐渐恢复所经历的演替过程属于( )。
A、次生演替B、水生演替C、世纪演替D、原生演替正确答案:A7.C4植物与C3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相比 ( )A、C4的高B、C4的低C、两者相同D、结果不确定正确答案:A8.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络结构比较简单的是( )。
A、落叶阔叶林B、草原C、常绿阔叶林D、苔原正确答案:D9.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水能B、天然气C、煤D、石油正确答案:A10.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 )A、林德曼定律B、贝格曼规律C、阿伦规律D、谢尔福德定律正确答案:B11.下列属于同一个种群的是( )A、某一池塘中的鲢鱼和鲫鱼B、某一森林中的山杨和柳树C、两个鱼塘中的鲤鱼D、某一实验地中的小麦正确答案:D12.有效积温计算公式K=N(T-C)中,C表示( )。
A、生物学零度B、摄氏零度C、月平均温度D、年平均温度正确答案:A13.起始于裸岩的旱生演替系列的先锋群落是( )A、地衣群落B、灌木群落C、苔藓群落D、草本群落正确答案:A14.根据单元顶级学说,在一个气候区,群里演替到最后只形成一个( )。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2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2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4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5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6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7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参考题)第二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一名词解释1系统(system)2生态系统(ecosystem)3食物链(food chain)4食物网(food web)5营养级(triphic level)6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7能量流动图(energy flow diagram)8生态平衡9生态危机10反馈(feedback)二问答题1从负反馈调节入手,谈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2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有哪些类型?3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基本功能4为什么说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5简述系统的概念与系统特征6简述生态系统概念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7简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表示方法与评价8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平衡的标志9简述生态危机的概念与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10(讨论)根据生态系统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要先行第三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一名词解释1物质循环(cycle of material)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ycle of bioecochemistry)3周转率(turnover rates)4生物放大作用5库区(pools)二论述题1简述物质循环的一般模式;2全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模式图及特点;3C-循环模式图及其特点;4N-循环模式图及特点;5论述有毒物质的循环及生态危害;第四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名词解释1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ies)2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3次级生产量(secondary production)4生物量(biomass)二简答与论述题1用势力学定律解释生态系统的有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a.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b.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1.森林:森林是以乔灌木等绿色植物为主,兼有其它生物成分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秩序与周围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生着多种功能的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食物链:用来说明生物间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4.自养生物:指仅以无机化合物为营养进行生活、繁殖的生物。
能量来源——周围的无机环境。
自养生物又称生产者(producer)或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因为它所生产的高能量有机分子为异养生物提供了能源。
5.异养生物:该类生物不能利用太阳光或无机化学键能,而是从氧化由自养生物所合成的高能有机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中获取能量。
6.营养级:当有机体的食物来自同一链环时,这些有机体更属于同一营养级。
在生物界,绿色植物为第一营养级,草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食肉动物为第三营养级,余类推……,用符号表示为:T1,T2,T3……。
7.生产力: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即生产的速率。
8.生物量:指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重量。
9.菌根:菌根是高等植物的根尖与某种真菌相结合形成互利关系,大大提高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
菌根是根系的延伸,而且能有效防止养分被淋洗掉。
10.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于生物与土壤或大气之间的循环。
生物化学循环:发生于生态系统之间,生物与大气之间的循环。
13.植物耐荫性:植物忍耐庇荫的能力,即植物在庇荫条件下能否繁殖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
14.积温温度的累积,说明生物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热量条件。
活动积温= 平均温度×生育期天数有效积温= (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生育期天数15.物候:植物长期适应气候条件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与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16.生理干旱:早春土壤冻结,树木根系不活动,而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蒸腾耗水强烈,根系不能吸水补充,造成枝叶干枯、死亡。
17.群落表现面积(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和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面积。
18.种群调节:种群数量趋于保持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的现象称为种群调节。
19.自然稀疏郁闭的林分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及总生物量不断增加,林木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20.最大林分密度:V = K Nm-a 式中:V——单株材积;Nm——最大密度;K、a——常数由于a 值一般在1.5(=3/2)上下变动,所以又称为二分之三法则–3/2 power law。
21.地球表面的水量平衡(包括降水、蒸腾蒸发、凝结、径流等)过程构成水循环,影响地表的能量平衡。
22.生态对策:生物种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使其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不同的抉择称为生态对策。
23.r 对策种:个体小,寿命短,在裸地生境具有很强的占有能力,对后代的投资不注重质量,而注重数量,在植物界表现为:种子小,结实量大,种子有适于远距离传播的构造和重量。
24.K对策种k—selected species :个体大,寿命长,低死亡率,高的竞争力,对每个后代巨大“投资”。
K对策种在种群密度下降到平衡水平以下之后,再恢复到平衡状态很困难。
如果远离平衡水平时,种群灭绝可能性极大。
25.原生裸地:以前完全及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有过植被,但彻低被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
26.次生裸地:植被已被消灭,但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
如皆伐迹地,火灾迹地,开垦撩荒27.生态演替: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28.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29.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30.气候顶级群落:一个气候区中植物群落演替朝向一个共同的终点,即该气候下的最中生型的稳定群落,称之为气候顶极群落31.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取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32.生态学效应:33.生态学特征:指树种对外界环境条件适应的特性(如耐荫,耐旱等)34.立地指数:指林分在基准年龄高峰时的优势木高,基准年龄指林分优势高生长达到最高峰或趋于稳定时期的年龄。
35.立地级:是一定年龄的林分按其平均高的数值划分的等级。
36.森林线:森林与其它地带性植被的交界处称之。
37.树木线:森林线之外,单株乔木不能生生存的界线38.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39.化感作用:生活的或腐败的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产生促进或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效应。
40.生态干扰:任何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能够改变资源,基质的有效性和物理环境,在时间上相对离散的因素41.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群落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
42.优势度:优势度是一个反映某种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指标。
在群落中地位最重要、作用最大的种称为优势种,它决定了群落内较大范围的生境条件。
43.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类:(1)高位芽植物(2)地上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隐芽植物(5)一年生植物44.环境梯度:环境沿某一方向的变化序列称之。
45.群落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之46.生态梯度:环境梯度和群落梯度的综合。
47.偏利共生:对一种有机体有利,对另一种有机体无害也无利48.异株克生:指植物之间的抗生作用。
植物代谢产生次生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的发芽、生长等起抑制作用。
49.半寄生:具有叶子,可自行进行光合,但缺少正常的根,从寄主获得水分、无机盐等。
被称为:树上之树。
50.生态位:一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地位、生境和种的分布地理区域称之为该种的生态位。
51.基础生态位:不存在其他种竞争情况下该种能占据的最大生态位。
52.现实生态位:指该种在存在竞争情况下所占据的实际部分。
53.α多样性:群落内物种组成的变化。
54.β多样性:环境梯度上两个相邻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变化。
55.生态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常可分为两类:抗变稳定性(resistant stability),指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干扰和保护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不受损伤的能力;弹性稳定性(resilient stability),是指生态系统被干扰、破坏后恢复的能力。
56.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57.生态平衡: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
58.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59.环境承载力:一个生态环境在生命有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的限度。
60.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所需要的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 面积。
六、简答题1.简要分析自然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所包含的生态学原理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
(参考P34适应性和P155竞争)2.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欲知地道,物其树”的科学原理想了解某地的土壤状况,就看此地生长树木的类型,即以某地区的植物生长就可以知道该地区的土壤状况。
(1)环境条件对树木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生物和人为因素等。
土壤的物理性质如颗粒大小、孔隙度等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吸收水分的能力;土壤的化学性质如pH值、矿物含量和类型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土壤所处地区的其他条件如水、温度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状况。
(2)数目对环境的影响:改善气候、降低气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通过各种方式反作用于土壤。
3.从生态学角度分析“适地适树”的科学原理按照土地条件的要求来安排合适的树木,使树木适合土地的特点;按照树木的习性将树木载在合适的土地上,是树木生长得更好。
这里的“地”指的是立地条件,是树木赖以生存的空间和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光、温度等等。
所以适地就是要考虑气候变化、降水量及其分配、土壤肥力、地形高低等条件。
这里的“树”一般指树种。
适地适树要求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有些地方立地条件差,不能完全适应树种的要求时,可以采取一些改地或改树措施达到地于树的统一,所以“适地适树”实际上包括了适树适地、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以使造林树种的生态特性和造林立地条件相适应,从而充分发挥生产潜力,使使立地条件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达到最高生产水平。
4.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科学原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也就是0度线,由于气候原因,秦岭-淮河以北为北方地区称为淮北处于温带,秦岭-淮河以南为南方地区称为淮南处于亚热带。
橘子是喜温植物,适于在亚热带生长。
在淮河以南温度适宜,生长出的橘子又酸又甜,而在淮北生长的橘子由于温度过低,生长发育受到阻碍,所以长出又苦又涩的枳。
(不标准,大家自己再总结一下)6.简要论述影响生产力的因子生产力(productivity):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即生产的速率。
影响生产力因子:Factors affecting productivity of ecosystem(1)环境因子External factors—:光照、水分、温度、养分供应、生长期等。
(2)生态系统的结构Internal factors—:具有垂直成层分布的阔叶林,往往比单层针叶林产量高。
森林生产力的提高途径:增加能量①天然条件下:温度升高,雨量增多。
②人工林:A. 营造高光合效能的速生树种,或树种合理混交;B. 整地、灌溉、排水、林地施肥、森林抚育及病虫害防治等。
目前加强管理的丰产林中,光能的利用效能可达到3—4%,在当代的科学技术下有可能将光能利用效能提高到5%,这对林业的增产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