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眼耳鼻喉科1种中医诊疗方案
耳胀(分泌性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耳胀由风邪外袭、肝胆湿热、脾虚失运等导致耳窍鼻塞。
以听力下降,耳胀满感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分泌性中耳炎、鼻咽部肿瘤、脑脊液耳漏、胆固醇肉芽肿等。
本方案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病史:多有感冒病史。
(2)临床症状: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声增强为主要症状。
(3)专科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鼓室有积液,则可在鼓膜表面见到液平面,或可见到鼓膜外凸。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曲线。
(二)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听力减退,包括听力下降、自声增强;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鼓气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可伴耳痛。
(2)鼓膜检查:鼓膜充血、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或消失,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
若液体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
(3)听力检查:纯音听呈传导性聋。
声导抗图为B型或C型曲线。
(4)排除诊断:鼻咽部肿瘤、脑脊液耳漏、胆固醇肉芽肿。
三、分证论治(注①主症②兼症③舌脉)(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证:①耳内胀闷,微痛不适,耳鸣如闻风声,自声增强,听力减退。
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
舌质淡红,苔白,脉浮。
(2)肝胆湿热,上壅耳窍证:①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如隆隆声,自声增强,重听。
可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证:①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渐降,伴有耳鸣声嘈杂。
可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
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痕,脉细滑或细缓。
四、鉴别诊断(一)与先天性或后天性中耳胆脂瘤鉴别:,对于鼓膜完整的中耳胆脂瘤,主诉听力下降,检查鼓膜完整,透光度差,听力图显示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容易混淆。
但鼓室积液征不明显,鼓膜透光度差,可透过鼓膜见到白色的实性团块样物位于鼓膜内侧的鼓室内。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
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
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
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经风热证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2.胆腑郁热证症状: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耳鼻喉科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一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2)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3) X线鼻窦摄片有阳性表现。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病程持续超过12周。
(2)症状:①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
②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3)检查①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②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二)证候诊断1. 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2. 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3. 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
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 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
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
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 肺经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通窍颗粒、香菊胶囊等。
2. 胆腑郁热证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目录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
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
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 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3. 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耳鼻喉科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12年XXX发布《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5年XXX制订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在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以上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2)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3)可伴耳鸣、耳闷胀感、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
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2.怒气上炎证:情志烦闷或愤怒以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面红目赤,便秘尿黄。
舌红,苔黄,脉弦数。
3.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血瘀耳窍证:耳聋突然发生,并迅速发展,常伴耳胀闷感或耳痛,耳鸣不休,或有眩晕。
舌质暗红,脉涩。
5.气血亏虚证:听力降落,每遇疲劳以后加重,或见倦怠乏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2、医治办法一)辨证论治1.风邪外犯证治法:宣肺解表,散邪通窍1)推荐方药:宣肺通窍汤加减。
麻黄、杏仁、防风、川芎、僵蚕、柴胡、路路通、石菖蒲、苍耳子、白芷、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①体针选穴:取穴以局部为主配伍满身辨证取穴。
首要局部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耳门四穴,可轮番选用1~2穴。
局部选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远端选穴:外关、合谷,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导言耳鼻喉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耳鼻喉的疾病和病理生理变化。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长期以来在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角度,介绍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一、鼻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性病变,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喷嚏等。
中医药治疗注重调理整体气血,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中医药治疗方法:1. 中药药膏外敷:使用中药药膏外敷鼻腔,可以改善鼻腔黏膜的炎症程度,缓解症状。
2. 经络穴位按摩:通过按摩鼻翼、迎香穴等相关穴位,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起到舒经活络、祛风退热的作用。
3. 中药药物内服:内服中药可以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从而减轻炎症症状。
二、中耳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耳鸣、耳聋、耳痛等。
中医药治疗中耳炎的方法主要如下:1. 中药擦洗:将中药配成洗剂,通过耳道擦洗,清理耳道,抑制细菌繁殖,减轻炎症。
2. 穴位贴敷:使用中药贴敷在耳朵旁的特定穴位上,通过刺激穴位,改善气血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
3. 中药饮品内服:中药饮品可以改善身体内部的炎症状况,提高免疫力,缓解中耳炎引起的症状。
三、喉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喉炎是喉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干咳等。
中医药治疗喉炎的方法主要如下:1. 中药漱口:使用中药药水进行漱口,直接作用于喉黏膜,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
2. 中药熏蒸:利用中药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熏蒸,可以直接作用于喉黏膜,起到消炎、润滑的作用。
3. 中药颗粒冲服:将中药颗粒冲服,可以改善身体内部的炎症症状,提高免疫力,缓解喉炎的症状。
四、耳聋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耳聋是耳朵感知能力下降的状况,中医药治疗耳聋的方法主要如下:1. 中药耳点滴:将中药配成耳滴剂,滴入耳朵,改善耳鸣、耳聋等症状。
2. 中药饮品内服:内服中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耳蜗的供氧供血,改善耳聋状况。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引言
耳鼻喉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程序,但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对于患者的舒适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以帮助患者在手术后尽快康复。
术前中医干预
术前中医干预是为了准备患者迎接手术,并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
1. 中药调理:根据个体情况,使用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以促进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并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2. 针灸疗法: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理患者的气血流通,提升体内的自愈能力,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中医推拿: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缓解焦虑和压力,为手术做好心理准备。
术中中医干预
术中中医干预可以帮助缓解手术时的不适感,并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 针刺镇痛:在手术过程中,可以使用针刺技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降低麻醉风险。
2. 气功呼吸法: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气功呼吸练,帮助舒缓身体紧张和疼痛感,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
术后中医干预
术后中医干预是为了加速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1.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康复进程,使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促进伤口愈合和术后恢复。
2. 中医康复训练:结合中医理论和康复原则,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和活动能力。
总结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旨在辅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效果。
术前的中医干预可以帮助准备患者,术中的中医干预可以缓解不适感,术后的中医干预可以促进
康复。
在实施该方案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相应的调整。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近年来,耳鼻喉科疾病在人们生活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学在耳鼻喉科疾病的诊疗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中医的诊疗和中药的方剂选择,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提高康复的效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法和方剂选择,希望对广大患者和医生能有所帮助。
一、鼻炎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鼻炎是指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可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中医认为鼻炎多由风寒、风热侵袭、饮食不当等引起,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方剂。
1. 风寒鼻炎: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桂枝去芍药汤合柴胡疏肝散,既可以祛寒解表,又可以疏肝解郁,改善症状。
2. 风热鼻炎:临床表现为鼻塞、流黄涕、发热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葛花清瘟汤合败酱草茎汤,既可以清热解毒,又可以疏风解表,有效缓解症状。
二、耳鸣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耳鸣是指感觉到听觉上的异常,常常伴随着噪声、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耳鸣多由肝火上炎、肾精亏损等因素引起,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选择方剂。
1. 肝火上炎引起的耳鸣:临床表现为耳鸣、耳聋、头晕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柴胡清肝汤合石决明散,既可以清热解毒,又可以平肝潜阳,缓解症状。
2. 肾精亏损引起的耳鸣:临床表现为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合精制鹿茸散,既可以滋养肾阴,又可以益气生津,改善症状。
三、咽喉炎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咽喉炎是指咽喉黏膜的炎症,可表现为喉痛、声音嘶哑等症状。
中医认为咽喉炎多由风热侵袭、肺燥热化等因素引起,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方剂。
1. 风热咽喉炎:临床表现为咽痛、声音嘶哑、口渴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银翘散合柴胡疏肝散,既可以清热解毒,又可以疏肝理气,缓解症状。
2. 肺燥热化引起的咽喉炎:临床表现为咽痛、干咳、口干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生石膏汤合麦门冬散,既可以清热润肺,又可以止咳化痰,改善症状。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学在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药疗法注重整体调理和平衡,依靠中药、针灸、拔罐等方法,综合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鼻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治疗鼻炎的方子有"桂附地黄丸"、"六神丸"等。
这些方子中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能够改善鼻黏膜的炎症状况,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流动,改善鼻腔充血、炎症等症状。
常见的针灸穴位包括迎香、印堂、鼻翼等。
3. 中药熏洗:将中药煮沸后,用毛巾蘸取中药汤液,熏洗鼻腔。
通过中药的药性和热量,温和地刺激鼻黏膜,起到清热、杀菌、止痛的作用。
二、中耳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汤剂:常用的中药汤剂有"八宝丸"、"秦艽黄芩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能够改善中耳炎引起的疼痛、耳鸣等症状。
2. 贴敷疗法:将特定的中药制成贴膏,贴在患者的耳部穴位上。
中药膏能够通过皮肤渗透,直接作用于耳部,缓解炎症、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中耳炎的治疗。
3.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刺激人体经络气血的流动,改善耳部的血液循环,缓解中耳炎的症状。
常见的穴位包括迎香、听会、听宫等。
三、喉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治疗喉炎的方子有"黄连清瘟汤"、"蜜炙巴戟天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咳的作用,能够改善喉咙的炎症、干燥等症状。
2. 拔火罐疗法:通过在患者背部特定穴位上施行拔火罐,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流动,促进新陈代谢,缓解喉炎引起的不适感。
3. 中药漱口:用中药煮沸后,凉至适宜温度后进行漱口。
中药的药性和茶碱可以起到清华、杀菌、止痛的作用,对缓解喉痛、炎症有辅助作用。
耳鼻喉科 急喉痹(急性咽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急喉痹(急性咽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07~321-2012)(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病史:可有感冒病史,或有接触高温、粉尘环境及嗜食辛辣食物史。
(2)临床症状:起病急,咽痛,咽部灼热,病情重者有吞咽困难及恶寒、发热等症。
(3)局部检查:咽部黏膜、悬雍垂、咽后壁淋巴滤泡、咽侧索充血肿胀。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第1版)(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局部症状:一般起病较急,成人以局部症状为主。
①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时明显,可放射到耳部及颈部,重者转头困难。
②软腭及悬雍垂发生明显肿胀时吞咽更感不适,并常引起咳嗽。
③累及喉部,可有声嘶。
④累及咽鼓管时可有听力减退。
⑤致病菌或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环,如急性坏死性咽炎,全身及局部症状加重。
(2)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发热。
①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口干、四肢酸痛。
②幼儿可有寒战、高热、甚至恶心、呕吐。
(3)检查:①口咽部黏膜呈急性弥漫性充血、肿胀。
②咽后壁淋巴滤泡充血肿胀。
③悬雍垂、软腭及咽侧索充血肿胀.④下颌角淋巴结可肿大压痛。
⑤鼻咽及喉咽部黏膜也可充血肿胀。
(二)证候诊断1。
外感风热证:咽痛而口微渴,发热,微恶寒,咽部轻度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
外感风寒证:咽痛,口不渴,恶寒,不发热或微发热,咽部微红肿胀。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3。
肺胃热盛证:咽痛较剧,口渴多饮,咳嗽,痰粘稠,发热,大便干,小便黄。
咽部红肿较甚。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
外感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推荐方药:疏风清热汤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赤芍、桑白皮、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等。
中成药:银翘散等。
2.外感风寒证治法:祛风散寒,宣肺利咽。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负责耳部、鼻部、咽部、喉部及上呼吸道相关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是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
1.鼻窦炎鼻窦炎是指鼻腔黏膜及其窦腔的炎症,常见的症状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
中医治疗鼻窦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桑菊感冒片、鼻炎丸等。
2.鼻出血鼻出血是指鼻腔黏膜发生破裂或损伤导致的出血症状。
中医治疗鼻出血主要以止血为治疗目标,可使用清热散瘀、收敛止血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地榆黄连汤等。
3.鼻息肉鼻息肉是鼻腔黏膜增生形成的肉状物,常出现鼻塞、鼻流等症状。
中医治疗鼻息肉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消肿止血为治疗原则,可使用小柴胡汤、鼻息肉丸等进行治疗。
4.鼻炎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鼻塞、流涕等。
中医治疗鼻炎应根据症状分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消肿止血等,常用的方剂有鼻炎丸、鼻炎宁片等。
5.耳聋耳聋是指听力下降或完全丧失的症状,中医治疗耳聋应根据病因分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温肾壮阳、益气活血等,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锁阳固精丸等。
6.喉咙炎喉咙炎是指喉部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嗓音嘶哑、咽部不适等。
中医治疗喉咙炎应以清热解毒、润燥止咳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清喉颗粒、百部止咳颗粒等。
7.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指扁桃体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咽痛、咽部不适等。
中医治疗扁桃体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全活口服液、双黄清口服液等。
8.中耳炎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耳痛、耳流脓等。
中医治疗中耳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散结片等。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中医诊疗耳鼻喉科疾病时,一般会综合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四诊合参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下面我们将就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介绍中医的诊疗方案。
1.鼻窦炎:鼻窦炎是鼻腔和鼻窦的炎症疾病,中医常将其归纳为“鼻病”范畴,一般选择以下方案治疗:(1)温阳解毒方:配方包括麻黄、杏仁、赤芍等,具有疏风发汗、开窍通鼻的作用。
(2)温散贾俞方:配方包括半夏、厚朴、甘草等,有祛湿化痰、行气化滞的作用。
此外,还可配合中药外敷,如将研磨成粉末的蒲黄敷在鼻窦区域,有助于疏通鼻窦。
2.鼻炎: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疾病,中医治疗时可采用以下方案:(1)清热解毒方:配方包括黄芩、连翘、薄荷等,有清热解毒、除湿通窍的作用。
(2)开窍散风方:配方包括防风、白芷、苍术等,有开窍散风、通鼻利咽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药熏蒸治疗,选择适宜的中药材进行熏蒸吸入,有助于改善鼻炎症状。
3.鼻息肉:鼻息肉是鼻腔黏膜的肿瘤样增生,中医治疗时可采用以下方案:(1)清热泻火方:配方包括金银花、连翘、薄荷等,有清热解毒、消肿开窍的作用。
(2)祛风化瘀方:配方包括牛蒡子、桃仁、川芎等,有祛风活血、消散息肉的作用。
此外,针灸疗法也可以辅助治疗鼻息肉,针刺鼻部相关穴位,如迎香、曲池、人中等,有助于改善鼻息肉的症状。
4.中耳炎: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感染炎症(1)清热解毒方:配方包括金银花、连翘、鲜竹叶等,有清热解毒、清肺利咽的作用。
(2)温通经络方:配方包括艾叶、香附、柴胡等,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此外,可配合耳穴贴敷疗法,选择适宜的中药贴敷在耳穴位,如古池、尺泽、颞颥等,有助于疏通耳窍、改善中耳炎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耳鼻喉科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中药内服、外敷、熏蒸、针灸、耳穴贴敷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在诊疗过程中,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因等综合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增强疗效。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症状不同,因此在使用中医治疗时,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耳鼻喉科 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T001.6—94)(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主要症状:鼻塞,可呈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可伴有少量粘液性涕或脓涕。
(2)次要症状:头昏头痛、嗅觉减退等。
(3)主要体征:下鼻甲肿胀或肥厚,甚则呈桑椹样改变。
(4)病程:病程持续12周以上,或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7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主要症状:鼻塞,可呈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
可伴有少量粘液性或脓涕,头昏头痛、嗅觉减退等。
主要体征:下鼻甲肿胀或肥厚,甚则呈桑椹样改变。
(1)慢性单纯性鼻炎: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下鼻甲肿胀、光滑,对血管收缩剂反应敏感。
(2)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呈持续性并渐进性加重,下鼻甲表面呈桑椹状,或息肉样变,对血管收缩剂反应不敏感。
(二)证候诊断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色黄量少;可有口干或咳痰黄粘等。
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粘,遇寒冷加重;可伴有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纳呆便溏等症。
舌质淡,或有齿印,苔白,脉弱。
3.邪毒久留,瘀滞鼻窍证:鼻塞持续不减,涕或粘黄或粘白,嗅觉减退,头昏头痛。
舌质暗红,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辛夷花、知母、栀子、黄芩、枇杷叶、升麻、麦冬、生甘草、石菖蒲、路路通、白芷、蔓荆子等。
中成药:香菊胶囊、苍耳子散等。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治法:补益脾肺,宣通鼻窍。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党参、白术、云苓、扁豆、陈皮、淮山药、砂仁、苡仁、桔梗、苍耳子、辛夷花、薄荷、白芷、甘草、诃子、荆芥、细辛等。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
医学
21
一 肺肾阴虚
辨证
证候:声嘶曰久,咽喉干燥,焮热微痛,喉痒, 干咳,痰少而粘。声带暗红,或边缘增厚。 咽喉肌膜干燥暗红,或有少许粘痰附着。 全身可见颧红,唇赤,头晕耳鸣,虚烦少 寐,腰膝酸软,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医学
22
二 肺脾气虚
证候:声音嘶哑, 日久不愈,服凉药或遇劳益 甚,上午症状明显,语音低沉,讲话费力。 咽喉粘膜色淡,声带肿而不红;或松弛无 力,闭合不良。全身症见面色淡白或萎 黄.倦怠乏力.易感冒, 口淡不渴,痰多 粘白.纳减腹胀,便溏, 舌质淡嫩.苔白.脉虚缓。
肺脾气虚
其他: 气滞血瘀痰凝
医学
25
鼾眠
指夜间睡眠时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即平 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 数)>5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医学
26
一 肺脾气虚,痰热内壅
辨证
眠时有鼾声,鼾声响亮,时断时续,气粗, 夜寐不实,晨起口干,咳痰黄而黏,便秘, 易汗,乏力。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 滑数。
医学
10
四 痰火郁结证
主症:突发听力下降,或伴耳鸣,自觉耳内阻塞
感;头昏沉重,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
苦,大便秘结,小便色黄;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医学
11
五 气血亏虚证
主症:突发听力下降,常在劳累后发生,或伴耳鸣、 眩晕;倦怠乏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 不振,大便溏薄,心悸失眠;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医学
29
。
医学
7
一 风邪外犯证
辨证 主症:突发听力下降,伴鼻塞、流涕,或有
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疼;
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脉浮。
58耳鼻喉科暴聋中医诊疗方案
58耳鼻喉科暴聋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对于暴聋(突发性耳聋)的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预防治疗两方面。
一、辨证施治:
1.风寒型:
辨证特点:耳聋突然发作,伴有畏寒、发热、恶寒等感冒症状,舌苔薄白,脉象浮缓。
治疗原则:驱散寒邪,温通经络。
常用方剂:桂枝汤合牛蒡子汤。
2.风热型:
辨证特点:耳聋突然发作,伴有耳鸣、耳胀、耳痛,甚至头痛、目眩等症状,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通经活络。
常用方剂:牛黄解毒丸合金铃子胆汤。
3.瘀阻型:
辨证特点:耳聋突然发作,伴有耳鸣、耳胀、耳痛,舌质紫暗,舌苔紫黯或有瘀斑,脉象涩细。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常用方剂:活血化瘀汤、破瘀汤、血府逐瘀汤等。
4.肾虚型:
辨证特点:耳聋突然发作,伴有耳鸣、耳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
治疗原则:滋补肾虚,温补经络。
常用方剂:六味地黄丸合牛蒡子汤。
二、预防治疗:
1.避免各种引起暴聋的致病因素,如避免噪音、保护耳朵免受寒冷风吹、避免用力擤鼻涕等。
2.调整饮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类等。
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等。
4.中医治疗中,可配合使用穴位按摩、艾灸等保健方法,有助于预防暴聋的发生。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耳鼻咽喉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耳鼻咽喉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种包括耳鸣、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
这些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下面将对这些常见病的诊疗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一、耳鸣耳鸣是指患者出现听觉感觉,但周围环境并没有相应的声音刺激。
根据中医理论,耳鸣多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痰湿内蕴等有关。
中医耳鸣的治疗原则为滋养肝肾、调理气血、祛痰化瘀。
具体常用的药物有补肝肾的益智、安神草药,调理气血的养血草药,祛痰化瘀的痰湿化瘀草药。
此外,针刺、艾灸等物理治疗方法也可辅助治疗。
二、鼻炎鼻炎是指鼻腔黏膜的炎症。
根据中医理论,鼻炎多与肺热、脾虚湿阻等因素有关。
中医对鼻炎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利湿化痰、健脾和胃。
常用的药物有清热解毒的板蓝根、蒲公英,利湿化痰的茯苓、半枝莲,健脾和胃的白朮、党参。
此外,中医推拿按摩、艾灸等物理疗法也常被用于辅助治疗。
三、鼻窦炎鼻窦炎是指鼻腔窦腔黏膜的炎症。
根据中医理论,鼻窦炎多与鼻腔湿热、脾肾阳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对鼻窦炎的治疗原则是疏通鼻窦、清除湿热、益气温阳。
常用的药物有疏通鼻窦的荆芥、忍冬藤,清除湿热的白薇、薄荷,益气温阳的黄芪、肉桂。
此外,针灸、艾灸、中药熏蒸等物理疗法也可辅助治疗。
四、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指扁桃体的炎症。
根据中医理论,扁桃体炎多与肺热、脾虚湿阻等因素有关。
中医对扁桃体炎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利湿化痰、健脾和胃。
常用的药物有清热解毒的金银花、紫草,利湿化痰的白茅根、桔梗,健脾和胃的炙甘草、生姜。
此外,中医推拿按摩、艾灸等物理疗法也可辅助治疗。
总之,中医耳鼻咽喉科主要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诊断和治疗耳鼻咽喉科常见病。
根据不同病症,采取针灸、推拿按摩、草药、物理疗法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严重的疾病还是需要在专业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中医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不能代替西医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药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药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与调理耳鼻喉疾病是指影响耳、鼻和喉部的疾病,包括耳朵的感染、鼻塞、咽喉痛等常见问题。
中医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被广泛用于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与调理。
本文将就中医药在耳鼻喉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耳鼻喉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法中医诊断耳鼻喉疾病主要通过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舌苔、面色和身体状况等外部表现,闻听患者的主诉、疼痛、咳嗽等症状,询问患者的病史及一些特定情况,以及对经络穴位进行按摩等手法,确定病因和辨证施治。
二、中医药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耳鼻喉疾病主要采用中药内服和外敷的形式。
内服中药常采用汤剂、丸剂和颗粒剂等剂型,通过调理经络、养阴清热、祛风散寒等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外敷中药常采用膏剂、散剂等,用于局部治疗,如耳道、鼻腔和喉咙炎症的处理。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耳鼻喉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常用的耳鼻喉疾病疗法包括耳穴针刺、头穴针刺等。
3. 中药熏蒸疗法中药熏蒸疗法主要是利用中药的药物挥发性成分,通过呼吸道吸入药物,起到杀菌、消炎和舒缓症状的作用。
常用于鼻窦炎、咽喉炎和慢性咳嗽等耳鼻喉疾病的治疗。
三、中医药调理耳鼻喉疾病的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药认为饮食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耳鼻喉疾病的调理中,合理的饮食是很重要的。
如慢性鼻炎患者应当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咽炎患者要多喝温开水,避免吃过于寒凉和刺激性的食物等。
2.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调整身心平衡,养生保健。
耳鼻喉疾病患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对身体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四、中医药治疗与调理的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与调理耳鼻喉疾病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例如,鲜款、肉桂、辛夷、草果等中药常用于寒凝型鼻炎的治疗,可以改善病情。
耳鼻喉疾病的中药治疗方案有哪些
耳鼻喉疾病的中药治疗方案有哪些耳鼻喉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包括耳部的中耳炎、耳鸣、耳聋;鼻部的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喉部的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这些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中药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耳鼻喉疾病的中药治疗方案。
一、耳部疾病1、中耳炎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炎症,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中药治疗中耳炎主要以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为主。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其主要成分包括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等。
龙胆泻肝汤具有清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的功效,可有效缓解中耳炎引起的耳部疼痛、流脓等症状。
另外,还可以使用五味消毒饮,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的作用,对于热毒炽盛型的中耳炎有较好的疗效。
2、耳鸣、耳聋耳鸣、耳聋的病因较为复杂,中医认为其多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肝胆火旺等有关。
对于肝肾阴虚型的耳鸣、耳聋,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耳聋左慈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磁石、五味子等组成,具有滋肾平肝的功效。
气血不足型的耳鸣、耳聋,则可以使用归脾汤进行治疗,其成分包括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等,能够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若是肝胆火旺型的耳鸣、耳聋,可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
二、鼻部疾病1、鼻炎鼻炎分为多种类型,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等。
对于过敏性鼻炎,中医认为多与肺、脾、肾三脏虚损及风邪侵袭有关。
治疗时常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苍耳子散由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组成,可祛风通窍。
慢性鼻炎则多与肺气虚弱、邪滞鼻窍有关,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2、鼻窦炎鼻窦炎多由外感风邪、胆经郁热、脾胃湿热等引起。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
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
(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
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
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
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
(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
颧红,手足心热,
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有瘀点,。
中医耳鼻咽喉科内治法
中医耳鼻咽喉科内治法一.耳科内治法㈠祛风法:1.祛风散寒法:主要用于风寒侵耳所致的耳胀病。
常用方如三拗汤、荆防败毒散;药物如麻黄、杏仁、荆芥、防风、柴胡、川苜等。
2.祛风散热法: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风热湿邪犯耳所致的耳病,常见于如耳拜耳疮、旋耳疮、耳胀、脓耳、耳鸣耳聋等病证。
常用方如银翘散、蔓荆子散;药物如薄荷、银花、连翘、蔓荆子、菊花、柴胡等。
3.祛风止痒法:用于耳痒症。
因风热湿邪所致者,如急性旋耳疮、耳窍霉痒症,多配合清热利湿法,常用方如消风散;药物如荆芥、防风、蝉蜕、地肤子、草解、苦参等。
因血虚生风化燥所致者,如慢性旋耳疮,多配合养血滋阴法,常用方如四物消风饮;药物如白疾藜、熟地、僵蚕、荆芥、蝉蜕等。
㈡清热法1.清利湿热法:用于湿热熏耳所致的病证,见于耳郭痰包、耳疮、旋耳疮、脓耳、耳鸣耳聋、耳眩晕等。
属肝胆湿热证,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药物如龙胆草、夏枯草、黄苓、茵陈蒿、桅子、木通等。
属脾经湿热者证,常用方如甘露清毒丹;药物如黄苓、草解、慧松仁、滑石、赤茯苓等。
2.清肝降火法:用于肝火犯耳证所致的耳鸣耳聋、耳眩晕等。
多配合疏肝解郁法、平肝潜阳法。
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逍遥散加减,天麻钩藤饮。
3.清热解毒(泻火解毒)法:用于热毒攻耳证,如断耳疮、耳拜、耳后疽、黄耳伤寒等。
常配合活血排脓法,常用方如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清瘟败毒饮;药物如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黄苓、桅子、赤芍、大黄、芒硝等。
㈢和解法:主要指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枢机不利所致的耳病,如眩晕、耳胀、耳鸣耳聋、耳眩晕等。
常用方如小柴胡汤;药物如柴胡、黄苓、青蒿等。
㈣祛痰法1.清热化痰法:用于痰热扰耳证,如耳鸣耳聋、耳眩晕等。
常用方如清气化痰丸、加味二陈汤;药物如黄苓、胆南星、竹茹、瓜篓、贝母、半夏等。
2.燥湿除痰法:用于痰浊聚耳证,如耳郭痰包、耳胀、耳闭等。
常用方如六君子汤合五苓散加减;药物如白术、党参、陈皮、泽泻.半夏、茯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
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
(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
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有瘀点,
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外治法
1.烙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根据扁桃体分度程度,挑选特制的烙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蘸上麻油(烙铁涂蘸麻油后酌热度约为120℃),然后迅速送入口腔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当听到局部发出“兹拉”声后(约0.5~1秒)立即将烙铁抽出,此为“一铁”治疗量。
每侧扁桃体10~15“铁”为一次治疗量。
施烙后扁桃体表面形成一片烙痂,3天后烙痂脱落可行第二次治疗,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烙治过程应注意烙铁须在压舌板的上面进出口腔,以免烧伤其他部位。
一旦发生口腔黏膜烫伤,局部可以喷喉风散。
2.啄治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用镰状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动作,每刀深度约2~4毫米,每侧扁桃体3~5下,啄治后扁桃体表面会少量出血,每次治疗以吐2~3口血为适度。
每周1~2次,5次为1疗程。
啄治过程应注意进刀不要太深,避免损伤扁桃体血管。
一旦出血较多应及时进行局部止血。
3.含漱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可选用滋阴清热利咽等中药煎水含漱。
4.吹药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可选用滋阴清热利咽的中药粉剂吹入患处。
5.含服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可用滋阴清热利咽中药含片或丸剂含服。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治法: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推荐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当归、芍药、贝母、桔梗、甘草等。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治法:健脾和胃,祛湿利咽。
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利咽。
推荐方药: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甘草、玄参、陈皮、半夏、茯苓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选太溪、鱼际、三阴交、照海等穴位,平补平泻手法。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选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平补平泻手法。
2.耳针:取咽喉、肾上腺、皮质下、脾、肾等穴位,用补法。
(四)护理
1.慎起居,加强锻炼。
2.饮食有节,忌辛辣炙煿,禁烟酒。
3.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邻近组织疾病。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治愈:咽部症状消失,检查正常,积分减少≥95%。
显效:咽部症状明显减轻,局部体征显著改善,积分减少≥70%,<95%。
有效:咽部症状和体征减轻,体征积分减少≥30%,<70%。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或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根据中医证候量化表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填写门诊评分记录,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5次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根据总分值改变判断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慢乳蛾病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主症及体征0分轻(2分)中(4分)重(6分)阻塞感无轻微明显较重刺激性咳嗽无偶尔经常频繁
扁桃体大小无Ⅰ°Ⅱ°Ⅲ°脓栓无点状压迫有少许脓液溢出压迫可见隐窝溢脓多扁桃体充血无淡红色充血可见少量血丝整个充血,大量布满血丝
扁桃体瘢痕无部分细条状瘢痕2/3扁桃体有瘢痕整个扁桃体有瘢痕,无正
常陷窝开口
腭弓充血粘连无粘连1/3部粘连2/3 整个扁桃周围粘连次症0分轻(2分)中(4分)重(6分)
咽干不适无有少许干痒感干痒感较明显,略感
灼热
干痒感明显,咽部灼痛,
喜饮水
咽灼热感无灼热轻微、偶有咽部灼热、经常有咽部灼热、持续有咽痛无咽痛轻微、偶有咽痛轻微、经常有咽痛轻微、持续有
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以咽部异物阻塞感为主要症状。
其状或如梅核,或如炙脔,或如贴棉絮,或如虫扰,或如丝如发,或如痰阻,或如球如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不痒,不碍饮食及呼吸。
(2)多于情志不舒、心情郁闷时症状加重。
(3)咽喉部及食道无异常。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8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孔维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咽部或颈部中线有团块阻塞感、烧灼感、痒感、紧迫感、黏着感等。
(2)注意区分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因素,排除咽部、颈部上呼吸道、上消化道等部位的隐蔽性病变。
(3)注意区分全身性因素和局部因素,区分急性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在咽部的表现。
(二)证候诊断
1.肝气郁滞证:咽喉异物感,或如梅核,或如肿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不碍饮食。
或抑郁多疑,胸胁脘腹胀满,心烦郁怒,喜叹息。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2.痰气交阻证:咽喉异物感,咽喉多痰,咳吐不爽,或咳嗽痰白。
肢倦纳呆,脘腹胀满,嗳气。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气郁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解郁。
推荐方药:加味逍遥散加减。
柴胡、薄荷、当归、白芍、丹皮、茯苓、川楝子、山栀、生姜、甘草等。
中成药:加味逍遥散、逍遥颗粒等。
2.痰气交阻证
治法:行气导滞,散结除痰。
推荐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半夏、厚朴、生姜、苏叶、茯苓、陈皮、甘草等。
中成药:越鞠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毫针刺廉泉穴,针尖向上刺至舌根部。
或取合谷、内关、天突穴,每日1次。
2.浅针
取长针于咽部浅刺,养阴生肌散或冰硼散吹咽部。
(三)护理
1.慎起居,节饮食,禁烟酒。
2.注意情志护理,针对患者的精神因素,耐心解释,进行心理疏导,解除其心理负担,增强治疗信心。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
梅核气病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主证0分3分6分9分异物感无咽部偶有异物感咽部常有异物感咽部持续异物感
次证0分2分4分6分
胸闷无偶有胸胁胀闷胸胁脘腹胀满
叹息无偶有时作频繁
咯痰无痰少痰时多时少痰多
治愈: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
显效:咽部异物感等症状减轻,积分减少≥70%,<95%。
有效:咽部症状和体征减轻,体征积分减少≥30%,<70%。
无效:咽部异物感无明显变化或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根据以上中医证候量化表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填写门诊评分记录,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根据总分值改变判断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