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知识分享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 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 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 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 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 是为了防止:
二 、巴黎公社
巴黎公 社成立
“巴黎公社是特 殊条件下的一个 城市的起义,也 就具有自发性、 偶然性,并不是 生产关系阻碍了 生产力发展的结 果。”
——马克思
巴黎公社是在什么样的特殊条件下爆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 巴黎公社运动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黎公社仅存在了72天就失败了,你能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它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吗?
客观原因:敌人过于强大,普法联合镇压。 主观原因: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没有乘胜追击;
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让它给反动政府以资助; 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无产阶级孤军奋战。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当时的社会条
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已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19世纪3、40年代欧洲三大工
人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
台。(工人觉醒);
3、思想基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
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和理论研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各课知识点史料、解读与注释-优质版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1.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万恶之源如果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财产,幸福是不可能达到的。
当每个人可以假借法律去拼命捞钱,那就不管一个国家有多大的财富,所有的财富总是落在少数人手里,被他们分掉,其余的人就变成穷困不堪。
……因此,我深信,只有完全废止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福利。
如果私有制度仍然保留下来,那末,大多数人类,并且是最优秀的人类,会永远被压在痛苦难逃的悲惨重负下。
──[英]托马斯·莫尔①《乌托邦》②【解读】这段材料选自托马斯·莫尔的名著《乌托邦》,其要点是:①人若拥有私有财产,就不可能有幸福可言。
②少数人假借法律的名义捞取钱财的结果,除了他们占有了国家的财富之外,还造成了绝大多数人的贫困。
③只有废除私有制,社会财富才能得到公平的分配。
资料显示:①莫尔认为:财富的私人占有制度是社会的万恶之源,也是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本原因。
②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宁。
③由于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莫尔并没有明确指出他所谓的财产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也没有明确指出依靠谁和通过什么方式消灭私有制。
【注释】①托马斯·莫尔(1478—1535),16世纪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
除了用“羊吃人”来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性和设计了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和没有贫穷的理想社会之外,莫尔还深刻地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罪恶的产生根源。
其主要思想多为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所传承。
②《乌托邦》全称叫《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是莫尔采取游记的体裁,通过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谈海外奇遇的方式讲述了“最完美的国家制度”。
“乌托邦”词源出于希腊文,意思是“子虚乌有的地方”。
空想社会主义也称“乌托邦社会主义”,就得名于莫尔的这本书。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5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5整理专题五:印度古代历史导言:印度古代历史悠久,文明发展早期,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不可忽视。
印度古代历史主要可分为印度河文明时期、雅利安人入侵与种姓制度时期、佛教的兴起与繁荣时期、摩揭陀帝国与孔雀王朝时期、印度教的复兴以及外来入侵时期。
一、印度河文明时期(公元前2500年-公元1700年)印度河文明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其发展集中在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地区。
印度河人的生活方式与职业结构较为先进,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石刻和城市遗址。
同时他们还是尼尔黑斯河流域农业的先驱者,利用灌溉系统种植大量的粮食。
二、雅利安人入侵与种姓制度时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400年)雅利安人是从中亚一带迁徙而来的印欧民族,与印度河文明居民混居并形成了基础。
他们发展了梵语,并创造了梵文。
同时,雅利安人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阶层,即婆罗门(贵族)、刹帝利(军人)、吠舍(商人)以及首陀罗(平民)。
这一制度在印度的社会中存在了数千年,并深深影响了印度文化的发展。
三、佛教的兴起与繁荣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佛陀)创立的,他主张摒弃种姓制度,追求人身解脱和智慧。
佛教在印度得到了迅速发展和众多追随者。
其中,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亦为佛教的信奉者,他通过巡回,倡导了和平与宽容的思想。
佛教的兴起和繁荣对于印度古代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摩揭陀帝国与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185年)摩揭陀帝国的兴起标志着印度历史的一个新时期。
阿育王时期是摩揭陀帝国最辉煌的时期。
他通过强大的中央集权和明智的外交政策,统一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并将佛教传播到邻国。
阿育王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
然而,摩揭陀帝国在阿育王去世后迅速衰落,但由于孔雀王朝的兴起,印度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五、印度教的复兴(公元前200年-公元4世纪)在孔雀王朝之后,佛教正逐渐失去对印度人民的影响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第 1 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政治制度1 . 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 政治制度〔1 〕禅让制:历史上把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称为“禅让制”。
它被认为是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形式。
〔2〕王位世袭制①建立:禹死后,其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这样,政治权利由“传贤” 变成“传子”,王位世袭制确立。
②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制度。
③方式: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④影响:“家天下” 的场面逐渐形成。
〔3〕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稳固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伯和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领袖,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 .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2.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政治制度。
〔3〕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稳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4〕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分封制的推行。
上图是大宗、小宗示意图,这幅图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③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④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 和“家” 严密结合;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
• 2、提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总理首先 提出。
• 3、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 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 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 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遵循这个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 相处,违背这个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 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 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序 成就
历史意义
与苏等到10多国建 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新中国得到了
交
国际承认
2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 巩固中苏友谊,保障中国国防安全,维护世
条约
界和平
3 1953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
原则
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有利形势:
⑴资本主义阵营(削弱) ⑵社会主义阵营 (壮大)
⑶亚非拉大批国家(独立)
2、不利形势: 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3、最大特点: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4、国家利益:捍卫主权、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 是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 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 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 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独立自主。
必修一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一、课程标准 • 二、专题线索 • 三、知识梳理 • 四、教学方法 • 五、学科前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共21张PPT)
意思:★★标在志国着际中上国产外生交了政越策来逐越渐广走泛向的成影熟响,
成为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走向国际舞台
日内瓦会议
目的: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时间: 1954年4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
成就: 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
(1949年---20世纪50年代末)
二战后世界形势图
苏联
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
资本主义阵营
1、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历史背景
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急于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国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
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 (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仇视、包围封锁中国 (3)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承认中国,给予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 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 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 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 求各国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 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 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 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节选
宝贵支持。 (4)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的指出:中国的 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 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 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 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 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 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 和战争政策
内瓦公约》,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 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 议。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 的声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本单元共有三课内容,涉及一条线索三个阶段:一条线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及实践的过程;三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空想社会主义①出现的背景——工业革命后,现实生活的悲惨,产生了对资本主义质疑。
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代表人物国籍主张圣西门法国主张社会实行实业制度,是“工业社会”的预言家。
傅立叶提出和谐制度,主张阶级调和与合作,组织“法郎吉”协作社。
欧文英国“新和谐公社”;进行社会主义实验。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①思想基础(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②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③《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①宣言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②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④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意义: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③在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①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临时政府企图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
②“公社”的性质: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③公社的革命措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实行的改革。
④公社的意义: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革命的背景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结果:政治上保留了沙皇制度;经济上仍非常落后。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战争加重了人民痛苦,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与腐朽。
③二月革命的结果:推翻了沙皇政权,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四月提纲》的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土地改革,退出战争。
高考历史母题揭秘(必修一专题五)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必修一专题五: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选择题1.(2011年11月广东六校联合体18题)小明有一天在家里的书柜里发现了一张《大公报》的残片,如下图,上方出版时间仅剩月份和日期能看清楚,而年份则残缺,请你推断该报纸残片大概出版于那个时间段A.20世纪五十年代初B.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C.20世纪六十年代D.20世纪七十年代【答案】A【点拨】建国初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2011年11月烟台期中4题)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答案】D【点拨】【结束】3.(2011年10月安丘市检测15题)观察右边《l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这一示意图说明A.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D.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完全反映【答案】C【点拨】【结束】4.(2012年1月莱芜市期末7题)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改革开放前中国未与西方建交B.香港是中国与西欧交往的唯一桥梁C.捷克是中国通往西欧的交通枢纽D.苏联东欧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曾有特殊地位【答案】D【点拨】【结束】5.(2011年9月昆明市摸底32题)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此会议是()A.1954年日内瓦会议B.1955年万隆会议C.1971年26届联大D.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答案】B6.(2011年11月烟台期中3题)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重点关注了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唐宋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介绍了周朝的建立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强调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结合的特点,以及等级森严和血缘纽带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介绍了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包括皇度和郡县制的实施,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和影响。
作者指出,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三部分介绍了唐宋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包括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朝的分割相权措施,以及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作者强调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最后一部分介绍了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作者列举了明内阁和清军机处的设置史实,强调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央政治权力的集中和对社会发展的限制。
1.在明朝时期,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的举措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在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来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然而,军机大臣均由皇帝任命,只能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因此君主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3.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中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4.自秦朝到明朝,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而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西方列强侵华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也对中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展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然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华民族全面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定意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重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西周(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4、内容①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做诸侯。
其中王族是主体。
②诸侯的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③诸侯的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6、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影响:①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西周的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表现:百家姓系列丛书宗祠在春节迎送祖先供奉祖先牌位子女随父姓尊老爱幼亲属称呼1、含义: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3、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4、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5、内容: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
6、结果:通过层层分封,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7、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强化王权,家国一体③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分封制的原则和依据。
高一历史知识点人教版新
高一历史知识点人教版新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了解历史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现实的基础。
在高一的历史学习中,人教版新教材是我们的主要课本。
下面将介绍高一历史知识点,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史研究和探索1. 历史的科学研究方法历史的研究需要依赖科学的方法,包括考古学、文献学、地理学等。
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历史真相,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
2.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划分中国古代历史时期按朝代划分,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特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1. 原始社会的特点和发展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以采集、狩猎和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简单,人们还处于野蛮状态。
2. 奴隶社会的起源和特点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后的一种社会形态,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奴隶制是其特征之一。
奴隶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深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单元封建社会与王朝的更替1. 封建社会的兴盛和衰落封建社会是指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形态。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的兴盛和衰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王朝的更替与历史发展变革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替是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标志。
每一个王朝的更替都伴随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文化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和文化艺术家,他们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和影响中国古代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有广泛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与影响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单元古代希腊与罗马文明1. 希腊古代城邦的发展与特点希腊古代城邦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民主制度之一,它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必修一专题五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中国人民选择和拥护自己的政府,中国有宗教 信仰自由,中国决无颠覆邻邦政府的意图。相 反的,中国正在受着美国政府直言不讳地进行 颠覆活动的害处。
“材料阅读与思考”
——何为“求同存异” 同
在近代都有被殖民主义奴役 和掠夺的共同遭遇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 第2课、外交关系的突破(70年代) 第3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1978年以后)
1949.10.1 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
思考:对比两则材料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 策有何根本区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
1949年底至1950年初 毛泽东出访苏联
1950年2月,在莫斯科 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周恩来总理 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 条约上签字。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 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互不干涉内政 国际意义:成为 ……基本准则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四.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2.亚非会议:
入周 日恩 内来 瓦率 会中 议国 会代 场表 团 步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 周恩来。第一次亮相国际 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 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2、万隆会议(1955.4)
会议议题:讨论 独立、和平、 发展等问题 会议对象:亚非29个国家
总 原 则
基本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另起炉灶”
②“一边倒”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爱琴文明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二)黑暗时代:300年(三)城邦时代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2.城邦殖民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1.发展历程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导学稿(学生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学生版)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___一、课题: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六、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1、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不同政策及成因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
原因是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的进步恶化。
原因是双方意识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如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美国同中国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矛盾突出。
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
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二)专题框架(三)知识梳理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成立——50年代末)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①国际背景:世界高涨;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A)有利形势:a 资本主义阵营削弱;b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c 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d 新中国的成立(B)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②国内形势:(A)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B)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2)外交政策:【合作探究】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考点梳理:(一)王位世袭制1.特点: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形成。
2.方式:采用世袭制,有时是父子相传,有时是兄终弟及。
(二)分封制1.目的:扩大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诸侯,以藩屏周:封建指分封建立).2.内容:(1)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3)(权力)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诸侯在封疆内还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评价:(1)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局限性: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三)宗法制: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4.评价:有利于凝聚宗族。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紧密结合。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6.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大宗可以约束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政治上,他们是上下级的关系,在血缘上是父子兄弟。
7.对今天生活的影响:宗庙、宗祠、族谱、重男轻女等观念。
(四)礼乐制度(了解)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的历史,经常的归纳总结是非常的并且十分的有必要的,因为高中的历史知识点很多,很琐碎。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内容,欢迎使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全民族的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
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
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抗战的伟大胜利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
(2)时间地点:(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共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1)是中国近代是第一次完全的反侵略的伟大胜利;(2)捍卫了民族尊严,提高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1)历史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需要我们熟记或者背诵的,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本人为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的详细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根本内容1、分封制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成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目的:稳固统治。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稳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目的:稳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作用:(2)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措施:①收精兵:原那么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别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高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汇总(5)
高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汇总(5)专题五: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过程: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
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联合申明中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⑴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⑵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⑶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⑷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
万隆会议: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
1955年,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召开。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亚非会议所展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美关系解冻、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中日邦交正常化。
核心与关键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⑴背景: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原有席位被国民党占据。
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
⑵原因:①第三世界的崛起和支持②美国孤立中国政策渐渐破产。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⑶时间:1971年,第26届联大2758号决议通过。
⑷意义: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课程标准 • 二、专题线索 • 三、知识梳理 • 四、教学方法 • 五、学科前沿
课程标准
• 1、了解新中国建立出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 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1、有利形势:
⑴资本主义阵营(削弱) ⑵社会主义阵营 (壮大)
⑶亚非拉大批国家(独立)
2、不利形势: 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3、最大特点: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4、国家利益:捍卫主权、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 是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 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 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 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独立自主。
走向国际舞台
• 1、日内瓦会议:
• (1)背景:朝鲜停战,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2)会议召开:中、英、 美、法及有关国家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举行外长会议。(3)目的: 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4)结果: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 平的日内瓦协议》,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
历史意义
7 1972 中美《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②含义:所谓“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 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所谓“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 习惯等有所差异。③作用: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
• “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 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既照顾到了与会各国共同的历史 遭遇和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的共同要求,也充分考虑到了各国不 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它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维护世 界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态度,是一个能够充分兼顾各方要求和 利益的充满智慧的方针,因此获得了各国代表的赞同。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 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 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 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 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 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 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背景:
• (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 (2)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 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走向国际舞台 万隆会议
中 国 的 对 外
外交关系 的突破
重大突破之一 ——重返联合国 重大突破之二 ——中美关系解冻 重大突破之三 ——中日邦交正常化
关
系
外交政策的调整
新时期的
外交政策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与成就
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
推进新兴区域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
新中国制订外交政策、方针的背景:
国际环境:
序 时间 号
1 1949
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
外交成就
历史意义
与苏等到10多国建 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新中国得到了
交
国际承认
2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 巩固中苏友谊,保障中国国防安全,维护世
条约
界和平
3 1953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
原则
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在学习本专题时,应注意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 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 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 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制订外交政策、
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
方针的背景
针和实践 新中国初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
期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针
日内瓦会议
现 代
4 1954 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
5 1955 6 1971
参加万隆会议,提 出“求同存异”方 针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 席位
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提高 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美国等西方国家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的 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空前提高
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
序号 时间 外交成就
• (5)意义:
• ①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 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 ②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 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
“求同存异”方针的理 解:
• ①目的: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
• (5)意义:①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并推 动了会议的进展。②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 2、万隆会议:(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会议召开:1955 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3)内容:讨论各国关心 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4)结果: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 异”方针的推动下,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 (3)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 2、提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总理首先 提出。
• 3、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 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 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 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遵循这个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 相处,违背这个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 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 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 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 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 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专题线索
• 1、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 • 2、中国外交政策的相应调整 • 3、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