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目录学

合集下载

历代目录学著作

历代目录学著作

历代目录学著作举要目录举要史志目录史志,主要指正史(纪传体史书)当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汉书·艺文志》最早,其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其他正史缺少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据刘歆《七略》编成,记录西汉成帝至哀帝时的藏书面貌。

《隋书·经籍志》修于唐初,是"五代史"共同的经籍志("五代史"指《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隋书》)。

《隋书·经籍志》是根据《隋大业正御书目》等前代公藏书目编成的;《旧唐书·经籍志》,五代刘煦修,根据毋煚《古今书录》;《新唐书·艺文志》,宋欧阳修编,根据《唐开元四库书目》,又补充开元以后唐人的著作;《宋史·艺文志》修于元初,根据的是宋代官修历代国史的艺文志。

有些正史没有艺文志,或有志而不全,后代学者曾为之"补志"。

主要有:1.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补入27部)2.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3.清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4.清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5.清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6.清姚振宗《后汉艺文志》7.清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8.清侯康《补三国艺文志》9.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10.清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11.清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12.清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13.清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14.清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15.近人聂崇岐《补宋书艺文志》16.陈述《补南齐书艺文志》17.清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18.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19.清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20.清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21.清黄虞稷、卢文弨《宋史艺文志补》22.清王仁俊《西夏艺文志》23.缪荃孙《辽艺文志》24.黄任恒《补辽史艺文志》25.清王仁俊《辽史艺文志补证》26.清龚显曾《金艺文志补录》27.清钱大昕《元史艺文志》28.清黄虞稷、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29.清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辽金元)30.武作成《清史稿艺文志补编》31.王绍曾先生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除正史艺文志外,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门》、清《续通志·艺文略》、《清通志·艺文略》、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清文献通考·经籍考》、《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也应属于史志目录范围。

目录学

目录学

❖目录学❖一、目录学简介❖1、什么是目录学❖2、目录学的分类❖3、目录学的作用❖目录的两大要素:分类;编目❖1、什么是目录学❖我国古代传统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目录一词,据现存文献,首见于班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

爰著目录,略序洪烈”。

❖此“目录”实指“目”和“录”。

“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

“录”把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

❖图书目录,可以说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产生的。

《七略》称“《尚书》有青丝编目录”,是指《尚书》还处在简策阶段时的目录。

《周易》“十翼”中的《序卦传》就是《周易》一书的目录,《诗经》的“小序”,《吕氏春秋》的“序意”,《淮南子》的“要略”,也都是各书的目录。

可见目录就是把一本书的篇名和说明编次、汇集在一起,它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

❖各个历史时期关于目录的称谓有所不同。

有的称“录”,如西汉刘向的《别录》;有的称“略”,如刘向子刘歆的《七略》;有的称“志”,如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唐魏征等编的《隋书·经籍志》,宋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有的称“簿”,如晋荀勖之《晋中经簿》;❖有的称“书目”,如晋李充之《晋元帝四部书目》;有的称“书录”,如唐毋煚(jiong)的《古今书录》;有的称“解题”,如宋陈振孙所编《直斋书录解题》;有的称“考”,如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朱彝尊《经义考》;有的称之为“记”,如明末清初钱曾《读书敏求记》;有的称为“提要”,如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目录学的界义,古今有数说:❖一,目录学者,纲纪群籍,薄属甲乙之学也。

主要是便于寻检。

----目录家之目录❖二,目录学者,辨章学术,剖析源流之学也。

❖如书不传,后人可览其目录,知其学之属于何家,书属于何派。

即古今学术的隆替,作者的得失,也不难考索。

国学经典著作名录

国学经典著作名录

国学经典著作经部——儒学经典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不可不知的300部国学名著内容简介文化是人的精神脊梁,它能使人读懂世界,读懂生活,读懂自己,并且能更好地诠释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和精神面貌,这对于开拓人生的成功是大有裨益的。

本书介绍了从先秦两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不同时期最具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共300部,对其精要内容进行了讲述,便于读者一册在手,对众多中国经典名著了然于胸。

目录学(重点)

目录学(重点)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学科,具体而言,包含文献揭示方法的研究与古典目录内容研究。

目录学:研究日益增长的庞大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对象的科学,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书目:又称目录,他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属于二次文献古代书目类型:官修书目,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古籍版本目录,宗教目录。

现代书目类型: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个人著述书目,推荐书目 官修书目:官府主持编写的图书目录,一般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史志目录:中国古代正史、其他史书及地方志中的目录。

私人目录:个人主持编写的目录,多在个人藏书基础上编制而成,也有汇集相关目录成书。

古籍版本目录:对古籍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子进行记录评价的图书目录。

国家书目:全面等级与报道一个国家近期或往昔出版物的文献总目。

联合目录:揭示和报导若干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

地方文献目录:全面揭示与报导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献的书目。

个人著述书目: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

推荐书目: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毒蛇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

目录工作:通过查找,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目录学研究对象: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1.图书说:目录学是关于图书的科学,目录学别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或出版物,只是有的人主张单纯地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有的人则强调在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的同时,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出发,着重研究图书的内容。

2.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书目,将目录学局限于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目录学

目录学

目录学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由古至今许多学者无一不是利用目录学的知识经过苦心钻研获得成功的。

我国古代目录学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在典籍繁富的文化氛围之中,产生了不少优秀的目录学著作。

远至春秋战国时代,讨论学术分类的著作《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就已出现。

秦汉时期,有《论六家要旨》、《吕氏春秋·序意》、《淮南子·要略》、《史记·太史公自序》、《兵录》等。

我国古代目录学至此已略具雏型。

至刘向领校群书,始作《别录》,成为目录的开山之作。

自《别录》《七略》而后,目录及目录学方兴未艾,有官修的如《崇文总目》《四库总目》等,有私著的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有史志如《汉志》《隋志》等。

目录学著作“据统计,西汉至清,我国古籍目录的编制,数量之多近千部……目前能见到的尚有六、七百部”。

综合各家观点,目录学知识于学术研究之功用可归纳如下:一、读书治学入门之学我国典籍,卷帙浩繁。

要进行某一学问的研究,需要读哪些书、先读哪些书,后读哪些书,这些问题是每个初学者都要遇到的,不得其门者,则终身无得,著名学者也不例外。

目录学萌芽于先秦,开创于汉代,到清乾隆时代,目录学始为显学,更为学术界所重视。

目录学的发展更是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是研究目录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还因为它是一门读书治学入门的学向,它可以告诉人们,关于某一个向题,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已经进展到何种程度,又可提供查找文献的必要线索与方法。

二、了解学术源流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事学术研究,必须了解学术源流,了解其某些图书的基本内容,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

古今史学家,在治史,治目录学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目录即学术史,学术源流得力于目录学。

一部好的目录学著作,实际上便起到了学术史、文化史的作用。

我国目录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强调从学术史的角度揭示书籍内容,表现它的价值,学术源流,表现作者的学术成就,流派、师承等。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籍目录及其作用

古籍目录及其作用

我们的目录学历史悠久。

汉代刘向、刘歆编制《七略》、《别录》,奠定了基础,此后,目录学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留下的许多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视为引导我们打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这一宝库不可缺少的向导。

所以古人称目录学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无疑是恰当的。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

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

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

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

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

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

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

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

流传至今者,有《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

如宋代郑樵《通志。

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

郑樵《通志。

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

校雠略》)。

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

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

第二章+目录学

第二章+目录学
2、古籍目录分类的作用 可以把汗牛充栋的典籍按照不同层次有序组织起来,做到 纲举目张,执简驭繁。 不仅分门别类,使书籍有序化,而且本身具有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功能。
学之不专也,为书之不明也; 书之不明也,为类例之不分也。 盖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叙列 九流百氏之学,使之绳贯珠联,
类例即分,学术自明,以其先
《公羊传•隐公十年》:“《春秋》录内而略外。”
目录:把一批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 目录连用成词始于刘向、刘歆父子。 《文选》李善注引《七略》云:“《尚书》有青丝编目录” 班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略序洪烈。” 刘向所谓“目录”乃偏义词,即有目之录。
古书一般格式,都是小题在上,大题在下。最早
应是简册体制的需要,一篇末简先写篇名,再注
大题在下
书名。
但后世翻刻古籍,尽改古制,并一直沿用至今。
3、群书目录
记载群书的书名和目录,并按一定的逻辑次序排列,主要 是按学术分类,这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第一种 分类记书名, 大小类各有小 序,每书有叙 录。
作者姓名 字号相同
二、书名著录
2、书名著录之例 著录书名,应看本书。宋人车若水《脚气集》 著录书名,应以正文卷端所题为准。
著录书名,应参考各种目录书的记载。
三、篇卷数著录之例
1、篇卷之体例 单篇别行:古书最早多是散篇杂著,原无一定之本。 附益之例:生平行事、议论辩驳、对答始末、门人记述
录目
考 记
二、目录学的形成及意义
开启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理国家藏书 北宋初,已有“目录之学”的说法 形成于宋代,郑樵《通志•校雠略》奠定目录学理论
发展于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进一步阐发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古典文献学是指对古代文字、文献、典籍进行研究和整理的一门学科,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古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一、古代文字学古代文字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构造规律。

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古代文字载体上的文字和符号,通过对其字形、字义、书写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二、版本学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版本类型、版式、印刷工艺、纸张、装帧等方面的知识。

版本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籍,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校勘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文字、标点、注释等方面的校勘,纠正古籍中的错误和疏漏,提高古籍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发现其中的异同和疑点,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目录学目录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关键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目录编制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的分类、编目、提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籍的内容和价值。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官私目录和藏书志等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收藏和流传情况,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考据学考据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实用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考据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的人物、事件、制度等方面的考据,还原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考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总结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中国古籍书目大全(国学经典)

中国古籍书目大全(国学经典)

中国古籍书⽬⼤全(国学经典)经部⼗三经001周易、 002尚书、003诗经、 003周礼、 004礼记、005左传、 006公⽺传、007⾕梁传、008论语、 009孝经、 010尔雅、011孟⼦、 012中庸、 013仪礼其他001四书章句集注、 002春秋繁露、 003新本郑⽒周易、004⼤戴礼记005韩诗外传、 005易纬是类谋、 007易纬坤灵图、008易纬乾元序制记009陆⽒易解、010东坡易传、 011周易正义、 012易传、013周易参同契014尚书正义、015韩诗外传、 016⽑诗正义、 017泰泉乡礼、018深⾐考误、 019深⾐考020仪礼注疏、021礼记正义、023周礼注疏、027孝经注疏、 024春秋左传正义、026春秋⾕梁传注疏、 028春秋公⽺传注疏、025⼤学、 026⼤学集注、 027⼤学问、028孟⼦集注、029孟⼦注疏、030孟⼦字义疏证031中庸集注、 032论语集注、033论语注疏、 034尔雅注疏、035轻松学诗经史部⼆⼗五史001史记、002宋书、 003梁书、004魏书、 005陈书、006南史、007北史、008南齐书、 009北齐书、 010周书、011汉书、 012后汉书、013三国志、 014晋书、 015隋书、016旧唐书、 017新唐书、 018旧五代史、 019新五代史、020宋史、021辽史、 022⾦史、 023元史、 024明史、 025清史稿其他001资治通鉴、 002续资治通鉴、 003唐才⼦传、 004贞观政要、 005逸周书、006古列⼥传、 007徐霞客游记、 008⼤唐西域记、 009荆楚岁时记、010战国策、 011前汉纪、 012后汉纪、 013华阳国志、014东观汉记015通典、 016唐会要、 017唐律疏议、018吴越春秋、019洛阳伽蓝记、020越绝书、 021前汉纪、 022江表志、 023江南野史、 024五国故事、025邺中记、 026三楚新录、 027江南馀载、028吴越备史、029九州春秋、030越史略、 031东观奏记、032北狩见闻录、033⽵书纪年、 034五代史阙⽂、035官箴、 036平宋录、 037⼤⾦吊伐录、038松漠纪闻、 039翰林志、 040⾼⼠传、 041李相国论事集、 042⾚松⼭志、043真腊风⼟记、044荆楚岁时记、 045北戸录、046岳阳风⼟记、 047溪蛮丛笑、048吴中⽔利书、 049岁华纪丽谱、050吴地记、051平江记事、 052南岳⼩录、053岭表录异、 054东京梦华录、 055风⼟记、056益部⽅物略记、057游城南记、 058淳熙三⼭志、 059桂林风⼟记、060朝鲜赋、061南宋都城纪胜、 062桂海虞衡志、 063洛阳名园记、 064南⽅草⽊状、065佛国记、 066捕蝗考、 067宋朝事实、 068⼤清律例、069三国杂事、070史通⼦部兵书类武经七书001孙⼦兵法、 002吴⼦兵法、003尉缭⼦、 004司马法、005六韬、 006三略、007唐李问对、其他兵书001孙膑兵法、 002百战奇略、003握奇经、 004练兵实纪、005将苑、006何博⼠备论、 007三⼗六计、008守城录、009孙⼦略解、 010乾坤⼤略、011墨⼦城守各篇简注、 012兵制、013阴符经、014太⽩阴经、 015历代兵制、016素书、017备论其他⼦部001⽼⼦道德经、 002庄⼦、 003荀⼦、 004墨⼦、 005列⼦、006申鉴、007说苑、008新语、009论衡、010茶经、 011棋经、012中论、 013邓⼦、014盖庐、015⼈物志、 016潜夫论、 017初学记、018洛阳牡丹记、 019王守仁全集、020四⼗⼆章经、 021论衡校释、022梦溪笔谈、 023太平⼴记、 024孔⼦家语、025韩⾮⼦、026⿁⾕⼦、 027 归⽥录、 028唐新语、 029公孙龙⼦、030搜神记、031搜神后记、 032周易参同契、 033⼭海经校注、034艺⽂类聚、035穆天⼦传、036唐摭⾔、 037颜⽒家训、038古画品录、 039盐铁论、040宋⾼僧传、 041⼴弘明集、042钝吟杂录、043弘明集、044宣室志、045世说新语、 046⾦匮要略注、047九章算术、 048吕⽒春秋、049黄帝内经灵枢经、 050黄帝内经素问、051备急千⾦要⽅、 052伤寒论注、053难经本义、 054神农本草经、 055孔丛⼦、056抱朴⼦内篇、057法⾔义疏、 058风俗通义、 059鹖冠⼦、 060齐民要术、061潜夫论、 062范⼦计然、 063西京杂记、 064晏⼦春秋、065周髀算经、066朱⼦语类、 067⼭房随笔、 068林泉⾼致集、069吴⼦兵法辑佚、 070银雀⼭尉缭⼦、071司马法逸⽂、072群书治要三略、073孙⼦略解、 074⽔战兵法辑佚、075群书治要六韬、076敦煌写卷六韬、077怀王墓⽵简六韬、078六韬逸⽂、079汉墓⽵简六韬、 080⽼⼦集注、081范蠡兵法辑佚、 082太公兵法、083太公⾦匮、 084太公阴谋、085端溪砚谱、 086歙州砚谱、 087扬州芍药谱、088橘录、089糖霜谱、 090刘⽒菊谱、 092洗冤录集、 093荔枝谱、094⾼僧传、095续⾼僧传、 096随隐漫录、 097画继、 098⽅⾔校笺集部楚辞001楚辞、 002楚辞补注、总集类001全上古三代⽂、 002全秦⽂、 003全汉⽂、 004全后汉⽂、005全三国⽂、006全后周⽂、007全北齐⽂、 008全陈⽂、 009全梁⽂、 010全齐⽂、011全隋⽂、 012全唐⽂、 013先唐⽂、 014唐⽂拾遗、 015唐⽂续拾、016全宋⽂、 017全晋⽂、018全后魏⽂、019全唐诗、 020全宋词、021千家诗、022⽂⼼雕龙、023⽂选、024乐府诗集、025全元曲、026全宋诗、 027历代诗词赋其它集类001优古堂诗话、 002诚斋诗话、 003庚溪诗话、 004草堂诗话、 005藏海诗话、006六⼀诗话、 007后⼭诗话、 008彦周诗话、 009⼆⽼堂诗话、010怀麓堂诗话、011沧浪诗话、 012诗品、 013诗⼈⽟屑、 014中⼭诗话、015观林诗话、016李太⽩全集、 017王右丞集笺注、 018欧阳修集、 019国语辑注类001⽼⼦校释、002庄⼦集解、 003孟⼦全译、004管⼦轻重篇新诠、005列⼦集释、006孙⼦兵法论正、 007商君书、 008史记三家注、009⼋家后汉书辑注、010汉官六种、 011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012裴注三国志、 013九家旧晋书辑本、014众家编年体晋史、015论衡校释、016新语校注、017世说新语笺疏、018太平经合校、019三字经、 020百家姓、 021千字⽂、 022菜根谭、 023传习录、 024⾦⼈铭、025增⼴贤⽂、 026幼学琼林、 027龙⽂鞭影、028⽂⼼雕龙、029⽂⼼雕龙注考异、 030⽂⼼雕龙义证、 031古⽂观⽌、 032敦煌变⽂集新书、034明夷待访录、035曾国藩⽂集、036曾国藩家书历史⼯具类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中国历代纪年表、中国历代帝王年表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中国历代疆域图古今地名对照历表(隋之前)、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历代⼈⼝的官⽅统计数、⼆⼗四节⽓表、三国地图、民国地图、万年历。

目录学的作用

目录学的作用

同时代的目录学家毋煚在《古今书录序》中也对目录学的重要作用作了论述。

他指出经史图籍纷繁驳杂,面对浩繁卷帙,为学者不能遍览,常为其多所苦,若无分类编次、叙明源流的目录书,为学者就会如“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杖逐日”,反之如果有好的目录书,“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经坟之精术尽探,贤哲之锐思咸识,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就会“将使书千帙于掌眸,披万函于年祀”,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一语既赅,毋庸多言。

目录学对于学术研究的功用,仁者智者各有所论。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序》中说:“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

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

”著名目录学家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总结了目录学在考辨古籍上的六种作用:一曰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四曰因目录访求阙疑;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之书;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来新夏在《古典目录学》中总结了古典目录的功能和作用有:一、掌握古籍总的基本状况;二、了解图书的本身状况;三、粗知学术源流;四、考辨古籍的依据;五、指示门径和辅导读书。

综合各家观点,目录学知识于学术研究之功用可归纳如下:一、读书治学入门之学我国典籍,卷帙浩繁。

要进行某一学问的研究,需要读哪些书、先读哪些书,后读哪些书,这些问题是每个初学者都要遇到的,不得其门者,则终身无得,著名学者也不例外。

目录学萌芽于先秦,开创于汉代,到清乾隆时代,目录学始为显学,更为学术界所重视。

目录学的发展和引起学术界关注,不仅因为它是研究目录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还因为它是一门读书治学入门的学向,它可以告诉人们,关于某一个向题,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已经进展到何种程度,又可提供查找文献的必要线索与方法。

目 录 学

目 录 学

建国后重要的国家书目

《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
《全国新书目》目前是月刊。 《全国总书目》为逐年编印。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1975—1985编成并陆续出版。 所录包括全国各地图书馆、研究所等文化 机构所藏善本古籍。 分经、史、子、集、丛五类。 各书之著录,先书名、次卷数、次编著注 释者、次版本、次批校题跋者。 检索方法,各卷条目下有编号,卷后附有 藏书单位代号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
第三节 目录之种类

从藏书的形式分,可分为官簿、史志、私 录。 从分类的体制看,又可以分为综合性目录、 官府校书而成的目录为官簿
西汉刘向《别录》,是官府藏书目录的开 始。 其子刘歆《七略》是中国历史上有分类图 书目录的开端。

最完备的图书目录

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当属迄今 为止最为完备的图书目录。
书目答问补正阅读法

当今版本: 1吕幼樵《书目答问校补》(贵州人民出版社)。真是 好书,张之洞之《答问》、范希曾之《补正》,加之吕 幼樵之《校补》合在一起,把重要的古籍的分类、作者、 版本等方面,都清清楚楚地列出来。张南皮还会时加指 点一些细节的问题,需要注意。吕幼樵的《校补》好在 能把民国以后出版的书的版本,或者在哪部丛书中可以 找到,都明白列出,令我辈可以按图索骥,更重要的, 是知道在某个部类里,有哪些重要的书籍需要研读。当 然,此书也有不足之处,最近出版的几部大丛书,比如 《续修四库全书》等,都未曾列入。这或许与出版时间 有关系,时间太近,不及补入。
目 录 学
第一节 “目录”和目录学

古典文献意义上的目录包括“目”和“录”两方 面。
“目”:“篇目”或“书目”。 “录”:一部书的内容提要。 目:鱼网上边的一条大绳,叫做纲;下边的许多 网眼,叫做目。引申为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 名称。录:记录、整理次第,详细说明之意。即 叙录,就是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 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

古籍目录学

古籍目录学

书名和篇名类似,古书多无书名,多是后人所加。 书名和篇名类似,古书多无书名,多是后人所加。 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根据著者姓名或姓氏再上古代对男子美称“子” .根据著者姓名或姓氏再上古代对男子美称“ 而成, 孟子》 而成,如《孟子》等。 2.根据著作的成书情况定名,如《论语》。 .根据著作的成书情况定名, 论语》 3.根据图书内容命名,如刘向编次的《战国策》。 .根据图书内容命名,如刘向编次的《战国策》 4.以著者职位、爵谥、地望为书名,如《太史 .以著者职位、爵谥、地望为书名, 平原君》 公》、《平原君》等。
四.目录书基本结构的三要素
篇目,小序和解题是目录书基本结构的三要素。 篇目,小序和解题是目录书基本结构的三要素。 篇目(篇名、书名)是古典目录的第一要素, 篇目(篇名、书名)是古典目录的第一要素,是 著录图书的首要内容。它标识着每本被著录图书 著录图书的首要内容。 的基本特点。篇目直接反映图书的外在基本特征, 的基本特点。篇目直接反映图书的外在基本特征, 它包括篇名或书名,篇卷数,撰述者, 它包括篇名或书名,篇卷数,撰述者,版本及藏 者等项。 者等项。
由于篇名只能反映图书的外部特征, 由于篇名只能反映图书的外部特征,难以揭示图 书的内容,学术价值不大, 书的内容,学术价值不大,所以不少古典目录多 有解题与小序。 有解题与小序。 解题也称叙录、书录或提要。 解题也称叙录、书录或提要。它是用来考察作者 生平行事、揭示图书主旨和用途, 生平行事、揭示图书主旨和用途,向读者指示门 径和提供方便的。是我们最早创制的一种体制, 径和提供方便的。是我们最早创制的一种体制, 对后世的目录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后世的目录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刘歆《七略》中的《辑略》 刘歆《七略》中的《辑略》就是对各家学 术源流利弊分别加以论述, 术源流利弊分别加以论述,然后汇辑一编 来代替全书的凡例,这是小序体制的开端。 来代替全书的凡例,这是小序体制的开端。 其后《隋书·经籍志》和唐代毋煚《古今书 其后《隋书 经籍志》和唐代毋煚《 经籍志 录》都有小序。 都有小序。

目录学

目录学

• 目录学 :是研究目录形成与发展的学科。研究范 围包括目录学方法论、目录学史、目录学理论。 中国古代产生了两本重要而目录学专著,南宋郑 樵《通志 校雠略》和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
目录的类型: 一.综合目录:是以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和某一类别的所有图 书为著录对象而编制的目录,主要包括国家藏书目录、史 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地方志目录、丛书目录和联合目 录。 1. 国家藏书目录:又称“官修目录”,主要指由官方主持编 撰,以国家藏书为著录对象的书目。《别录》和《七略》 是历史上最早的国家藏书目录,魏郑默《魏中经簿》、西 晋荀勖《中经新簿》、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除 早期《七略》采用六分法外,绝大多数采用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目录成为主流。
• 3. 阙书目录:又称“待访书目”,是用来搜求图 书的目录(《隋志》)。 • 4. 鬻贩书目:是为推销图书而编制的一种书目 (清黄丕烈《士礼居刊行书目》)。 • 5. 引用书目:是将某一著作或注释之书中所引书 籍加以汇编而成的目录(《太平御览》)。
• 6. 版本目录:是以记录版本资料为主的目录,创 始于南宋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善本目录和刻 书目录都是版本目录的一种。 • 7. 个人著作目录:是以某一个人的全部著作或部 分著作为著录对象而编制而成的目录(南宋郑樵 《图书志》)。 • 8.目录之目录:是将各种目录之书按一定的方法 汇集编撰,提供检索的工具书(《全国图书馆书 目汇编》)。
• 《七略》:是西汉末年的学者刘歆在刘向所撰写 的叙录汇编《别录》的基础上,撮其要而撰成的 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它将西汉一 代的藏书分为6略,38种,是一部有书名、有序、 有简略解题的分类目录。其组织比较严密,系统 比较完整,为后代编辑图书目录在原则、体例、 方法上,打下了基础。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一、《总目》编纂宗旨(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 (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 (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

三、《总目》著录对象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 ((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 (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 (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1(6)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 (7)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的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目录学
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的《七略》,已经佚失,基本内容保存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七略》分类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共38小类。

《七略》不但建立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还通过小序、大序叙述学术源流。

每书有提要,(叙述学术源流的)总序、大序、小序都收在辑略中。

《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刘向刘歆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取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

首创在正史中修《艺文志》,使《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

开创“史志目录”
改动:将辑略拆散;把解题简化为小注;注明改动,保留原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封建社会典籍以经史子集为部类的四部分类法
西晋秘书监荀勖编制《新簿》(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质相当于后世的经史子集,初创四部分类法。

把史书自经部析出,即丙部。

东晋著作郎李充将荀勖的经子史集次序易为经史子集,自此不可移易,史称“秘阁以为永制”“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南朝王俭《七志》(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沿袭《七略》,独创图谱志,并附道经、佛经于篇末。

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确定史部专立。

文集录之前或称诗赋、或称文翰,至此成定称。

《七录》的分类为后来走向正统的四部分类法提供重要的参考,起承上启下作用。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成于魏徵,反映南北朝及隋代图书著录情况,编纂依据为隋《正御书目录》。

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经佛经,四大类后分四十小类,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将前代(南北朝)典籍的著录情况简化为注文,依其类别相同或相近,附于书目之后。

具有双重意义,有别于其他目录。

我国史志目录中,只有《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有小序。

唐代开元年间所编《群书四部录》
宋代政府藏书目录:《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

《秘书总目》
宋史志目录:四部《国史艺文志》
宋私人藏书目录
南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有解题的私人藏书目录。

分经史子集四部,共45小类。

全书有总序,每部前有大序,书目下有提要。

《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仿晁公武的《群斋读书志》编成的,其价值在于解题。

其著录的书籍后来大部分佚失,由于解题尚存,为了解、考证已佚古籍提供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解题目录发端于汉代,到宋代趋于成熟。

《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是宋代解题书目之仅存者,代表宋代目录学的发展水平。

清乾隆年间修成的《四库全书总目》,对封建时代图书分类法做了总结,将四部分类法推向高峰。

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庞大的一部官修目录,中国封建社会图书分类法(目录著作)的集大成者。

继承中国古代注重学术源流的目录学优良传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一部提要目录。

通过总序、小序、案语、提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书籍进行评价,对中国古代学术典籍作了一次总结。

《四库全书总目》又集中了封建社会图书分类法的矛盾,使四部分类法固有弊病更加突出。

具有很大局限性,缺乏科学性,面对新的学科,新的著述,只能以附赘悬疣之法敷衍。

中国古代目录的体例创自汉代刘向、刘歆的《别录》《七略》。

《别录》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群书提要目录。

始于刘向刘歆的注重学术源流这一目录学宗旨,成为衡量目录学著作水平高低的尺度。

我国古代目录体例:
1.部类有序,书目下有解题:有大、小序,为著录的每部书撰写提要(提要就是解题,刘向时称叙录)。

现存宋代《崇文总目》、南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目解题》;清《四库全书总目》
2.部类有序,书目下无解题:史志书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3.部类无序,书目下无解题,只记书名: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清张之洞《书目答问》
古籍目录体制分为:
政府藏书目录:现存明代杨士奇《文渊阁书目》;清《四库全书总目》
史志目录:正史的组成部分,史官在纂修正史时,以同一时期政府藏书目录作为依据编纂而成的。

把一个朝代的藏书和著述状况,作为一个朝代历史的一个方面,随正史流传保存下来。

由于不能太繁,史志目录一般没有提要。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断代著录方式,实际上是明末清初黄虞稷私人藏书目录《千顷堂书目》删削而成)、《清史稿艺文志》(断代)
私人藏书目录:我国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始于南朝梁任昉。

包括我国目录学史上著名的两部提要目录:南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明末清初黄虞稷私人藏书目录《千顷堂书目》(据此删削成《明史艺文志》),还是清人补作南宋、辽、金、元艺文志的重要依据。

缺点:未能包举一代之藏。

古籍目录的性质: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殊目录
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

特殊目录:性质特殊,有某种特定的含义,适应某种特定的需要,又不仅仅局限于一科的目录。

如:丛书目录、禁书目录、版本目录、辨伪目录、善本目录、敦煌遗书目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