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姓氏名号
1.常识
(1)姓的作用:①“纪世别类”,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

②主要作用:“别婚姻”,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

③“崇恩爱,厚亲亲”,氏族社会中,同氏族成员平等地享
有氏族内部的各种权利。

奴隶社会中,奴隶无姓。

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
姓也成了区分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

(2)氏:氏是姓的分支,有分尊卑的作用。

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可以自立,常见的自立原因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
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史墨,司马相如;以祖先的字或谥号
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自天子至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不
分尊卑)。

(3)名字:把名和字连起来称呼表示尊敬,先秦是先字后名,汉代以后是先名后字。

2.着名人物名字
韩愈——字退之
端木赐——字子贡
宰予——字子我
冉耕——字伯牛
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

皙:人色白也。


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有待的意思。


孔鲤——字伯鱼
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


诸葛亮——字孔明
唐代柳公绰——字宽
元代周权——字衡之
清代学者方东树——字植之
曾参——字子舆
晋代山涛——字巨源
三国赵云——字子龙(云从龙)
宋代陆游——字务观
秦观——字少游(旅游观光)
岳飞——字鹏举
清代学者潘耒——字次耕
汉代吴平——字君高
唐代诗人罗隐——字诏谏
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
孔丘——字仲尼(丘:山丘,鼓起来的样子。

《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
王粲——字仲宣(粲:粟之精者【一鲜一明】。

宣:天子宣室【一扬一明】。

义素相近)
陈琳——字孔璋(琳:美玉。

孔:非常。

璋:玉名,羊圭为璋。

圭,瑞玉也)
曹丕——字子桓(丕、桓皆有大的意思)
付毅——字武仲
班固——字孟坚
孔融——字文举(说文:炊气上出也。

从鬲,虫省声。

举,起也。


徐干——字伟长(干,长胁也。


阮瑀——字元瑜(瑀,石之似玉者。

瑜,美玉)
应玚——字德琏(玚,大圭,尺二寸。

琏:胡琏也,夏商祭祀时用华美的小玉器。


刘祯——字公干(题曰桢,旁曰干。

桢:坚木。

桢干:版筑之具,筑墙时所用的木柱。


二、古代官职
1.三公九卿:三公是中国古代最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
《》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保为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

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

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

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

(1)三公
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下辖九卿。

2.,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
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
官。

御史大夫下设,驻在皇宫;,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
(2)九卿
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

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1.,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掌管宫殿警卫;
3.,掌管宫门警卫;
4.,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
5.,掌管司法审判;?
6.,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掌管租税和财政收支;
9.,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2.三省六部:
(1)三省
在中央设立三师、、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1.内史省
(后改为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
2.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
3.尚书省。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行诏令。

(2)六部: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

??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

每部设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

六部的长官为尚书。

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1.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下设四司:明清为、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2.户部:
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
3.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

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

历代相沿。

长官为礼部尚书。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凶礼事务;,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4.兵部:
官署名。

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源于三国魏五兵制。

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

各曹设郎。

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

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

明代号为“本兵”,权最重,凡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

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
5.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

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

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

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
6.工部:
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

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园苑之事。

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

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

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3.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

盛行于秦汉。

郡县
制是古代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时期。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郡县制废。

(1)郡,是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秦始皇统一后,国土空前广袤,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郡”设郡守、、等,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成为“道”。

县级一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2)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称县令,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和兵役。

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的工作进行考察。

4.州、道、路与行省制
(1)州、道、路:唐代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道下辖府、州(府州同级),府和州再分别下领各县。

后因增设节度使,成为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不过后道已为虚设,唐末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宋初承袭唐制,后改为路制。

路下为
府或州(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下再领县。

宋后期增设军、监两类行政单位,视其辖区大小或归与府州同级,或归与县同级。

明代全国分两京与13(俗
称13省)。

两京直隶皇帝,而(省)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下领县。

(路一级行政区划在明朝则被完全废除了)
(2)行省制: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行省制的内容:(1) 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2) 地方:(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管理东北的和西南的云南行省等)。

(3) 在中央设,西藏成为元朝的正
式行政区。

(4) 设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元代行省下辖路,路下领府或州,府和州下辖县。

不过后期也出现直隶府、直隶州,与路并列隶属于行省。

清朝边疆设
置军辖区,内地设省制。

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后期增设直隶厅其
地位低于府,但高于直隶州。

变成府—厅—州—县。

清朝督抚总管全省政务和军事,下面设主管财政的布政司和主管司法的按察司,还有提督(高级武官)、学政(主持教育科举)、粮道(主管粮食)、盐道(主管盐政)和河道(主管水利)等属官,一
般一省只有一个布政司,但也有里外,比如江苏设布政司两人,一驻江宁,管理江
北,一驻苏州,管理江南。

清朝的道仍有两种:分守道和分巡道,分别是布政司和
按察司的派出机构,不是正是的地方官员。

5.品阶勋爵
(1)品阶:品阶是我国古代国家官员级别高低的标志,将官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以某些称号来表示官员应享有某一级别的待遇,称为“阶”。

品即品级,是官吏的级别,往往分为流内、流外各九品。

而在一品之内,
又有上下阶之分,因此称作品阶。

品节制度始建于秦代,到了汉代已经
比较严谨,当时用如干石来表示官职的高低。

最高三公,为一万石,最
低只有11斛,总分22级。

魏晋时期,官分九品,品内继续分为上中下,
正从等阶的品级制度。

这种制度后代一直沿用。

(2)勋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既封
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为梁王,为淮南王等;魏曾封为陈王;
唐郭子仪被封为郡王;清太宗皇太极封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

再如宋代封莱国公,王安石封公,司马光为公;明代封韩国公,封曹国
公,封诚意伯,封新建伯;清代封一等毅勇侯,封二等恪靖侯,封一等
肃毅伯。

勋官是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

北周
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

隋置上柱国与柱国以酬军功勤
劳,皆无职掌,凡十一等。

初名散官,至唐始别称为勋官。

置上柱国、
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
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共十二阶,自正二品至从七品,皆无
职掌,称为勋官。

历代相沿,大体同唐,品级或有小异。

元无武骑尉。

明无上柱国而有左、右柱国,另有文勋官左右柱国、柱国、正治上卿、
正治卿、资治卿、资治少尹、赞治尹、赞治少尹、修正庶尹、协正庶尹
十一阶,清废。

清代勋和爵合而为一。

三、古代地理
1.古代地区划分:
(1)周:镐京、雒邑。

(2)陈国,妫姓,公爵。

妫姓,系颛顼后裔,传至子孙帝舜娶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

商均后代虞奄父为周的陶正,其子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太姬
生陈申公,陈相公。

陈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后。

封国地为今陈县。

国都宛丘(今
河南淮阳县)
(3)杞国,姒姓,公爵。

系夏禹王之后。

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4)宋国,子姓,公爵。

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

封国地为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中心为河南商丘(国都)。

(5)虞国,姬姓,公爵。

系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后虞仲。

由于其兄周章已经为吴君,别封其为虞。

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6)虢国,姬姓,公爵。

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

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7)齐国,姜姓吕氏,侯爵。

系周功臣,曰吕尚,死后谥号为太公(俗称姜太公)。

封国地为营丘(今山东潍坊昌乐县)。

时曾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之后,仍
以为都城。

(8)纪国,姜姓,侯爵。

系太公次子。

封国地为今寿光市。

(9)鲁国,姬姓,侯爵。

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周公旦于曲阜,以辅周室。

都城曲阜。

(10)管国,姬姓,侯爵。

系武王弟,曰姬叔鲜。

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后与蔡叔度,武庚作乱,无后,其国遂废。


(11)蔡国,姬姓,侯爵。

系武王弟,曰姬叔度。

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后与管叔鲜,武庚作乱,留后以祭祀。

都城汝南(今河南上蔡县西),后迁州来
(今安徽凤台县)。

以州来为下蔡,汝南为上蔡。

(12)卫国,姬姓,侯爵。

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

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先后建都于(河南淇县)、(今河南滑县东)、(今河南濮阳县西南)。

(13)滕国,姬姓,侯爵。

系武王弟,曰姬叔绣。

封国地为今山东滕州市。

(14)晋国,姬姓,侯爵。

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

封于唐,后改为晋。

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都城唐(今山西临汾市西)、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
晋景公迁至新田,仍称绛(今山西曲沃县西南)
(15)杨国,杨姓,侯爵。

系黄帝后裔,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姓。

(16)蓟国,姬姓,侯爵。

系帝尧之后裔。

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17)燕国,姬姓,伯爵。

系周同姓功臣,曰召(shào)公。

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18)魏国,姬姓,伯爵。

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

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19)曹国,姬姓,伯爵。

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

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都城)。

(20)成国,姬姓,伯爵。

系武王弟,曰姬叔武。

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21)霍国,姬姓,伯爵。

系武王弟,曰姬叔处。

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22)秦国,嬴姓,伯爵。

系玄帝姬颛顼后裔。

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西周初期,归周附庸。

平王东迁,封为诸侯。

)国都原居雍城(今陕西凤翔县)、献公迁
至栎阳(今陕西高陵县东北)、孝公迁至(今陕西咸阳市东)(23)吴国,姬姓,子爵。

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

封国地为今吴郡。

国都吴(今江苏苏州市)
(24)楚国,芈姓,子爵。

系玄帝姬颛顼后裔。

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国都丹阳(),楚武王迁至郢(今湖北江陵县北)。

(25)莒国,嬴姓,子爵。

系少昊之后。

封国地为今莒县。

(26)邾国,曹姓,子爵。

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

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城。

(27)许国,姜姓,男爵。

系伯夷之后,曰文叔。

封国地为今许州。

郑国,,伯爵。

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建都陕西华县。

第二任君主迁都郑州
荥阳的,第三任君主迁都郑州新郑的遗址,直到灭亡。

郑国立国共计432年,
传位20君,建都郑州新郑395年。

郑国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越国,国君为,国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28)战国:
齐()、楚()、秦()、燕(:今北京市)、赵(:今河北邯郸)、魏(:今河南开封)、
韩()
(29)秦代36郡:?河?太原郡?郡?郡东郡?郡郡?郡?郡??郡?郡汉中郡郡?郡??
郡云中郡?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郡桂林郡象郡邯
郸郡砀郡薛郡长沙郡
(30)汉代13州:
1.司州/司隶州
东汉州名。

亦称司隶校尉部。

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

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

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

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郡: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弘农郡
2.青州
青州,东汉州名。

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

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

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徐州
3.徐州,东汉州名。

辖郡、国五,县六十二。

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郯城县。

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

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郡:东莞郡,琅琊国,彭城国,东海国,下邳郡,广陵郡。

4.兖州
兖州,东汉州名。

辖郡、国八,县八十。

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

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

郡:陈留郡,济阴郡,山阳郡,任城郡,东平国,东郡,泰山郡,济北国。

5.豫州,东汉州名。

辖郡、国六,县九十七。

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

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郡:陈郡,汝南郡,安丰郡,弋阳郡,颍川郡。

6.幽州
东汉州名。

辖郡、国十一,县九十。

幽州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

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郡:代郡,上古郡,范阳郡,燕国,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昌黎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

7.冀州
冀州,东汉州名。

辖郡、国九,县一百。

冀州治所常山国高邑县。

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

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郡:中山国,常山郡,河间郡,渤海国,安平国,清河郡,魏郡,赵国,巨鹿郡。

(冀州、并州:由于这两个州的
地图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把这两个州的内容放在一起,方便联系地图看。


8.并州
并州,东汉州名。

辖郡九,县九十八。

并州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郡:雁门郡,新兴郡,太原郡,西河郡,乐平郡,上党郡。

9.荆州
东汉州名。

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

荆州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

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阳市。

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郡: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阳郡,南乡郡,南阳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衡阳郡,建平郡,南郡。

10.扬州
东汉州名。

辖郡、国六,县九十二。

扬州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

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

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郡:蕲春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鄱阳郡,临海郡,豫章郡,临川郡,庐陵郡,建安郡,吡陵典农校尉部。

11.凉州
东汉州名。

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

凉州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三国曹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省武威市。

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郡: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西平郡,金城郡,陇西郡,南安郡,广魏郡,安定郡,扶风郡,京兆郡,北地郡,冯诩郡。

12.益州
东汉州名。

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

益州治所雒县,在今四川广汉。

汉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

辖境相当于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郡:阳平郡,武都郡,汉中郡,巴西郡,梓潼郡,巴东郡,广汉郡,东广汉郡,巴郡,涪陵郡,江阳郡,踺为郡,汉嘉郡,蜀郡,永昌郡,云南郡,建宁郡,兴古郡,朱提郡,样珂郡,越隽郡。

13.交州
东汉州名。

辖郡七,苍太十六。

交州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以北。

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广东广州。

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

郡:交趾郡,郁林郡,苍梧郡,朱崖郡,高凉郡,南海郡。

14.雍州
(兴平元年设置,此时天下共有十四州)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设立过雍州,但是不久取消。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成为正式行政区,辖郡九。

其范围包括原凉州部分和司隶校尉部的长安及附近的三辅,治所就在当时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临时所在地长安
(31)唐代十道
1.关内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关内道在古雍州地理范围,初辖,另兼治单于安北都护府,辖地相当于今陕山秦岭以北,宁夏贺兰山以东,内蒙呼和浩特市以西,阴山、狼山以南的河套地区。

开元二十一年(733),将关内道长安(今陕西西安)附近地方分出,另设京畿道。

始设关内道采访使,以京官遥领。

乾元元年(758)改为观察处置使。

关内、京畿二道同治长安。

关内道属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

领陇、泾、原、宁、庆、鄜、坊、丹、延、灵、威、会、盐、夏、绥、银、宥、胜、丰,和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共21个府州(2个都护府)。

2.河南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辖境在黄河之南,故名,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滨淮,北临河。

领虢、陕、汝、郑、滑、汴、许、陈、蔡、颍、亳、宋、徐、泗、宿、海、濮、曹、登、莱、密、青、沂、兖、淄、齐、郓、棣、濠和河南府,共30个州府。

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河南省全境,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

治洛州洛阳县(现在河南洛阳市东北)。

开元中分置都畿道,治洛州洛阳县(现在河南洛阳市东北),辖河南府河南郡、汝州临汝郡,共2个府州。

河南道遂改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县治。

同时,河南道也是今河南省名的由来。

3.河东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辖境在黄河之东故名,故名,东距常山,西据河,南抵首阳、太行,北边突厥,领太原府和蒲、晋、绛、慈、隰、汾、沁、辽、岚、石、忻、代、云、朔、蔚、潞、泽,共18府州。

治河中,今山西永济县治。

基本地域在今山西省和河北省西北部。

4.河北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东并海,南临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领怀、魏、博、相、卫、贝、邢、洺、恒、冀、深、赵、沧、德、定、易、幽、瀛、莫、平、妫、檀、蓟、营24州和安东督护府。

为今河南江河以北及山东、河北之地,包括河北大部、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的一部分,治魏州,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

同时,河北道也是今河北省名的由来。

5.山南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在终南太华之南,故名,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之山,统荆、襄、邓、唐、随、郢、复、均、房、峡、归、夔、万、忠、梁、洋、金、商、凤、兴、利、阆、开、果、合、渝、涪、渠、蓬、壁、巴、通、集等州。

今湖北大江以北,汉水以西,陕西终南以南,河南北岭以南,四川剑阁以东大江以南之地,治襄州,今湖北襄阳县治,后分为山南东西道。

6.陇右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

为十道之一。

因在陇山之右(西),故名。

据《唐六典》卷3:辖境“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朔漠”。

相当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地。

开元二十一年(733)置陇右道采访使,治所在鄯州(今青海乐都县)。

乾元元年(758)废。

但作为地理区划名称,直至五代时仍被沿用。

7.淮南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

领扬、楚、滁、和、濠、庐、寿、光、蕲、申、黄、安、舒,共计14州、57县。

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中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北部和河南省东南角,即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湖北应山、汉阳以东的江淮地区门,治所在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8.江南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辖境在长江之南,故名,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领润、常、苏、湖、杭、睦、歙、婺、越、台、括、建、福、宣、饶、抚、虔、洪、吉、袁、郴、江、鄂、岳、潭、衡、永、道、邵、朗、澧、辰、巫、施、思、南、黔、费、夷、溱、播、珍等州,为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江苏、安徽、湖北之大江以南、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之地,治越州(今绍兴市区)。

9.剑南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

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

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年)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

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大部,云南省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省北端、甘肃省文县一带。

10.岭南道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治所位于广州(今广州市),辖境包含今广东全部、广西大部、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